2019精选教育课时分层作业15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doc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2.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
2.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
(1)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 2 )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
(3)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大发展
本课小结
材料六:根据 1982 年和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 1982— 2000 年,我国 15 ~ 64 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数由 4.61 年上升为 7.11年,从国际比较看,已高于世界平均6.66年的水平。 ——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材料七:各类专业人才存量大幅度增长。 1982 年全国受大 专以上教育人口为 615 万人, 2005 年上升为 6764 万人,受高等教 育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 11% ,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根据第 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中,2004 年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分别占0.7%、0.8% 和15.7%,总计5221万人,合计占17.2%。 ——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 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
1949年,教育部成立
1950年,毛泽东为<人民 教育>题词
2.教育方针的制定
(1)时间:1957年 (2)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 弊端的暴露;毛泽东对根据地革命经验和新中国建 立以来的教育实践的总结。 (3)内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 D)
(A)
D.还是起到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作用
(3)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 是 (A)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2.掌握新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事件、政策和措施;3.理解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2.新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事件、政策和措施;3.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三、学习难点1.教育大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1.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A. 开篇词:中国的教育事业(1)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争和内部矛盾等原因,教育事业陷入了困境。
当时的中国教育处于落后状态,教育的普及率很低,普及率仅为20%左右。
整个教育体系十分薄弱,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可能连教室和讲课的老师都没有,只能靠民间自发组织的读书会支持。
(2)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开始了快速发展。
自1949年成立以来,共和国的教育改革从建构教育体系到制定新教育法,乃至现代化的教育模式都被不断迭代。
2. 新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事件、政策和措施A. 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B. 文盲率的急剧下降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大力进行扫盲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目前,中国2/3以上的人已经脱离了文盲。
C.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中国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改善了教育质量,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3.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使全国人民逐步摆脱了文盲,让人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素质,让年轻人拥有了更大的梦想。
五、课堂练习1.请简述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2.新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事件、政策和措施包括哪些;3.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六、课后作业1.阅读北师大版必修3历史课本第15课,并做好笔记;2.搜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图片,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探讨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第15课_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 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 负起天下的兴亡!
第六学习主题
第2 课
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八十年代,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现 在大学生已比较普遍,这是为什么呢?
高等教育扩大规模
新中国教育发展情况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学龄儿童 入率 20% 99.11% 学校数 5219 599464 在校 生数 127万 15372万
高等教育
学校数 205 1813 在校 生数 11.7万 552万
年代
1949年 2000年
学校数 340000 714100
在校 生数 2400万 13498万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1985年确立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教师节于1985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六届九次会议通过。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 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
思考:国家为什么重视发展
教育呢?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在上课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
第六学习主题
第2 课
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新闻:明年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 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 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 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又一批清华学子获硕士、博士学位
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 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 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邓小平同志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 款5000元。 1991年11月,江泽民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支持希望工程,关心孩子成长。”他还多次 为希望工程捐款,到贫困地区专门看望失学的孩子,并嘱咐一定要解决好失学问题。 1992年3月,李鹏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兴学利民,造福后代。”
3.15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的工农兵学员
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 体健康 、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 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 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 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月1 5日,国务院向 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 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全国首批招收的工农兵学员 共 4万余人。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落后地区的教育
世界扫盲游行大会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速成中学学习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开封市田家炳实验 中学历史备课组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依据《共同纲领》,各级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接管原属国民 党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初 步改造,确立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人才的教 育目标。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中小学等学校改为公办,初步 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教育 主权回到人民手中。
二 动 乱 中 的 教 育
文 革 冲 击 教 育 革 命 危 害
第十五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图文探究
右图为我国恢复高考以来高等学校,招生情况
的统计图表,请概述图中信息。
【提示】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校招生数量、录取率和录取比例均大幅度提 高。
思考探究 你认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出现上述变化的原 因有哪些? 【提示】 (1)1977年恢复高考,激发了社会 求学的热情。,(2)实施“211工程”计划,使得 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3)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4)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改革,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5)实行国家 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 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
【史料★应用】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 到较快发展? 【全解全析】 材料通过新中国头17年的高等、中等、 审材 小学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与旧中国 料 进行的比较,说明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取 得的成就
审设问
扣教材
条理 作答
第一问根据数据从高等、中等、小学各方 面说明我国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国民教 育体系;第二问需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加 以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教育成就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 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 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 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 的建设人才。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针对训练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颁布于(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解析:选B。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986年 4月 12日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中华人民 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 行。
2019精选教育课时分层作业20 新文化运动.doc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新文化运动(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其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C.变法图强D.民主与科学D[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故选D项。
]2.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
这说明()【导学号:15322214】A.传统文化遭到猛烈冲击B.北洋政府实行文化专制C.儒家学说丧失社会价值D.北洋政府提倡尊孔复古A[新文化运动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因此材料中人们不再认可孔子及其思想,故A项正确;人们能够批判儒家思想,体现出北洋政府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故B项错误;儒家学说仍然有其精髓,没有完全丧失社会价值,故C项错误;材料对孔子的否定与北洋政府提倡尊孔复古不相符,故D项错误。
]3.20世纪初期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说“孝”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促成上述言论产生的历史因素,不包括()A.民国初年共和徒有其表B.反对尊孔复古逆流的要求C.清王朝的腐朽反动统治D.民主自由思想的广泛传播C[从材料中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可以推测此项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7年,此时民国政局动荡,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此时清政府已被推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与民主自由思想传播关系密切,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有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说:“凡道理、知识、文学样样都该学外国人,才能生存于20世纪,做一个文明人。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导学号:15322215】A.孕育了维新变法思想B.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C.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D.存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D[A项时间明显错误,B项传统文化题干未涉及,C项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根据题干信息“样样都该学外国人”可推知D项符合题干意思。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业分层测评北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业分层测评北师大版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解析】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排除A项;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排除B项,办教育不是根本目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才是最终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2年”“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A项错误;C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不单单是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3.下图所反映的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科学教育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导学号:00910094】A.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B.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C.彻底缩小了城市与农村的知识差距D.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解析】图片中的时间“1969年”,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95年中国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扩大,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知识差距仍然很大,故C项错误;图片内容反映出“文革”阶级斗争对教育事业的冲击,故D 项正确。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巩固练习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实质是
A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 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 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 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巩固练习
3、为解决贫困学生的失学问题,国家启动了
A 希望工程
B 星火计划
C 绿色工程
D 扶贫工程
4、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 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 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 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 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巩固练习
5、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 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 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 展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含义?课本P118 2、措施: ①1986年,制定义务教育法 ②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希望工程
3、成就:2001年1月1日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4、意义: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
三、高等教育
①建国初,照搬苏联模式; ②1958年起, 实施“教育大革命”; 1、发 ③1961年,全面调整; 展历程 ④文革期间高教遭到严重破坏; ⑤文革后,拨乱反正,1977恢复高考制度; ⑥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2、 ①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立后,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 义务教育 B 高等教育 C 扫盲教育 D 终身教育
2、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 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15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议用时:20分钟)[基础达标练]1.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对旧有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学校中,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
该历史时期是( )A.“大跃进”运动时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B[由“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可判断这个历史时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不可能“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所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 2.下表是20 世纪50 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对旧教育的改造,而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学院系专业的调整,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提出“211工程”,故C项错误;院系调整前是社会文科院校较多,而调整后理工科学院增多,正好满足和适应了我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
] 3.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有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
这一措施旨在(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完成地质勘查工作C.实现教育体制改革D.服务国家战略需要D[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因此需要大批工业战线的技术人才。
故答案为D项。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项;B、C两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4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A[题干时间信息“1957年到1966年”是解题的关键。
1965年初步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是在1977年,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右图题为“战斗中的生活”,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这种现象的影响是( )A.民族文化素质下降B.高考制度被废除C.大学教育水平下降D.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A[B项把因果关系倒置了;C、D两项尽管也是它造成的影响,但不如A项严重。
]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这一要求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是( ) A.向工农“开门”B.“开门办学”C.“三个面向” D.“科教兴国”C[“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与题干中了解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洞察力”“使命感”一致。
]4.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
这一变化标志着( )A.“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C[“四人帮”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 5.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B.实施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C.普及了义务教育D.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D[题干要求是“高等教育”。
《现代中 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任务单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和重要阶段。
2、分析现代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3、探讨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二、学习内容(一)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国家开始对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扫盲运动,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2、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变革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扩大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新世纪以来的教育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教育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成就1、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3、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三)现代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发达地区和重点学校。
2、应试教育倾向仍然存在过度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
3、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特色,提高教育国际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探索。
(四)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1、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18-19 第5单元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1.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
(2)高考制度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
2.影响(1)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各行各业人才奇缺。
(2)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教育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3)党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⑤2019年,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成就(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①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
②到2019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高速发展。
(3)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①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新管理体制。
②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③实施“211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④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名师指津]1.理解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PPT课件2 北师大版
•
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
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
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30、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
•
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
32、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果戈理
•
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
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
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
•
25、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
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 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 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 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 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 知 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课件 北师大版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扫盲教育
一、扫盲教育
1、措施 a 、 1950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工农教育,识字为主 b 、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c 、 1982 将扫盲写入宪法 d 、 1993 确立扫盲目标
2、成就 a、新中国成立 50年来共扫除文盲 2亿多人 b、摘掉了世界头号 “文盲大国” 的帽子 c 、到 2001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农具仓库里的识字课(1957年)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扫盲教育
一、扫盲教育
1、措施 a 、 1950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工农教育,识字为主 b 、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c 、 1982 将扫盲写入宪法
?将扫盲教育列入宪法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 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 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 育,鼓励自学成才。
?希望工程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宁夏西吉县大坪小学,四个学生挤一张课桌。
?希望工程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
?希望工程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课时作业27: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时训练题组1人民教育的奠基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答案 C解析新中国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
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C项符合题意。
2.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在全国试行。
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的层面,要求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
该规程() A.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B.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C.促成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D.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的层面,要求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即将进行一化三改,该规程的颁发是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
3.(2020·山西运城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这一变化()时间1949年1953年1956年文科学生占比33.1% 14.3% 9%A.顺应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B.说明我国文科人才过于饱和C.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D.反映了国家发展工业的战略答案 D解析根据时间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表中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文科学生占比不断下降,表明受到了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才的影响,反映了国家发展工业的战略布局,故选D项;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1952年,排除A项;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下降不能说明我国文科人才过于饱和,排除B项;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1965年,排除C项。
【高中历史】新中国的教育事业ppt
3、成就:到2001年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4、意义: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高等教育曲折发展
三、高等教育曲折发展
1、历程
时期 概况 评价
建国初 照搬苏联模式 1958起 教育大革命 1961—1963 全面调整 文革中 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后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 20C80S以来 迅速发展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希望工程
适龄儿童在学校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希望工程
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
第28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义务教育
二、普及义务教育
1、目的 a、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 b、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 a、1986制定《义务教育法》 b、20C90S以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科教兴国” ) c、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希望工程”
四、总结
1、新中国教育事业历程 a、扫盲教育: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b、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c、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
2、启示 a、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b、优先发展,加快发展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对旧有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学校中,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
该历史时期是()【导学号:14322258】A.“大跃进”运动时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B[由“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可判断这个历史时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不可能“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所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2.下表是20 世纪50 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对旧教育的改造,而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学院系专业的调整,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提出“211工程”,故C项错误;院系调整前是社会文科院校较多,而调整后理工科学院增多,正好满足和适应了我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
]3.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 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B[“一五”计划是从1953至1957年,“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材料反映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技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4.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D[注意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大量的人才,所以人才短缺,一次高考的恢复,并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安排知识青年就业,而是恢复高考,故C项错误;恢复高考可以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
]5.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导学号:14322259】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A[“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这一“重大改革”意在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体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排除。
]6.下列发展科技、教育的口号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科教兴国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在1956年,②是在1978年,③是在1983年,④是在2019年。
故选A项。
]7.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C[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科学研究中的基建支出逐渐增加,体现了国家在逐步改善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提供的是关于科研中基建支出的数据,而且数据是在缓慢增长的,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出是否浪费,B项错误;材料数据没有涉及使用率,D项错误。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此后,中国政府()【导学号:14322260】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C[党的十四大是1992年召开的,所以材料中涉及的方针策略的提出应该在这之后,A项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排除;C项是2019年提出的,符合题意;D项是20世纪80年提出的,排除。
][冲A挑战练]9.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导学号:14322261】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C[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
该绘画明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C项正确。
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的风格,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其特点是与传统绘画相对立,绘画着重表现内心的“自我感受”,倾心于形式的新颖,B项错误;该作品内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D项错误。
] 10.下面是中国2019—2019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导学号:14322262】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D[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我国教育与先进国家还有距离,故A项错误;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与高等教育正规化无关,故B项错误;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与高等教育转型无关,故C项错误;高校录取人数增加,更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说明中国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故D项正确。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263】材料一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材料二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2)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3)根据材料二,回答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现象?(4)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科技与教育的关系,解题关键是掌握“三个面向”的含义及作用。
第(2)问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要从材料中所给数据分析得出。
第(4)问要重点从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来分析。
[答案](1)它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体制。
(3)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4)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264】材料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材料二2019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从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本土文学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所占比重得出。
第二小问,即是归纳1949—1958年间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
第(2)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二关键信息“走近经济”“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即是归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
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有限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使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