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人口空间的变化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二复习资料全

高中必修二复习资料全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

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

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

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人教版高二必考地理知识点高考考点清单2023

人教版高二必考地理知识点高考考点清单2023

人教版高二必考地理知识点高考考点清单2023人教版高二必考地理知识点1一、概念1.人口素质的概念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质的某个侧面,共同构成了人口素质的整体。

2.人口身体素质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人口素质的好坏,一方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的长期影响。

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如果说早期人类的身体素质较多的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的身体素质就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

(师生活动举例说明)例如由于某些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丧失,致使世界上吸毒人数、感染艾滋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由此引起的死亡人数也与日俱增等。

2.自然环境因素(1)原生环境主要指地形、气温、降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

这些环境要素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例如,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所需的某些化学元素,或过多的含有某种人体所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种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从而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

(师生共同活动)列举一些常见的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缺碘);甲亢(多碘);氟骨病(氟的含量过多);克山病、大骨节病(缺硒);还有某些地方,由于自然放射线较高,容易引起畸形胎儿出生率较高等现象。

这些疾病都会导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

进而影响死亡率。

(2)次生环境主要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因素。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地球上无处不存在人类影响的环境。

1.2人口的空间变化上

1.2人口的空间变化上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 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 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能否由A地区迁移至B地区,要看A地 区“推力”和B地区“拉力”(吸引力) 的大小,而这两种“力”可能因环境或 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迁出地→推力→人口迁移→拉力→迁入地
1、自然环境: 气候、水、土壤、矿产等;自然灾害
始终是迁出地:山西、安徽、四川
主要由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 市,以及工矿区。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1).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2).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3).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思考: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迁出地: ①缓解人口的压力; ②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迁入地: 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 ②加速城市化进程; ③但也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因难、 治安混乱等问题。
(2)奴隶贸易:欧洲殖民者在 征服印第安人、掠夺金银珠宝 的同时,以印第安人为奴隶,
黑奴 逼迫他们在矿山、种植园卖命。
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展开了残酷、 野蛮的奴隶贸易。 在400多年的奴隶贸易 中,估计从非洲运到 美洲的黑人有 1200万~3000万
(3)亚洲的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迁 往东南亚、美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大批亚洲人在受帝国主义分子诱骗或为 了逃避本国统治者的压迫,来到东南亚、 美洲的矿山和种植园充当劳工,现在大量 的华人、华侨就是这样来的。
9、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 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 .从湖南流往广东 B .从河北流往山东 C .从新疆流往内地 D .从湖北流往重庆
10. 1979 年深圳人口约 2 万,到 1999 年深圳常住 人口达到 167 万,深圳能够吸引全国各地大量人口 迁人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设立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B .矿产资源的开发,工矿业迅速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1.2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备课版)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异同相同点:人口在空间上发生移动不同点: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人口流动是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

3.人口迁移属性①时间属性: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②空间属性: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4.人口迁移条件①居住地变更②永久性或长期性(1年以上)③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县级以上)5.人口迁移类型(1)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2)根据迁移方向的不同可分为:①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城市化②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也叫逆城市化③农村向农村迁移④城市向城市迁移6.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①推力(或排斥力)因素: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风险大、收入低②拉力(或吸引力)因素: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③阻碍因素: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④个人因素: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②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大型工程建设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社会变革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差异8.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④提高城市化水平⑤促进资源开发弊:①加剧生态环境问题②增加就业压力③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社会问题增多(2)对迁出地利: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②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③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弊:①造成劳动力缺失或人才外流②农村土地撂荒,留守儿童、留守家庭增多③老龄化加剧二、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前迁移方向: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新大陆(美洲、大洋洲)迁移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迁移原因:新大陆发现、新航线开辟、殖民主义扩张2. 二战后迁移方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西欧、北美、北非、西亚迁移特点:政治性迁移增加;流向发生大变化;美国迁入人口来源地发生变化迁移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变革、战争;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三、国内人口迁移1.新中国成立前迁移方向:①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方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方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和分析人口数据地理分布特征的有效工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需求的增长,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方法在城市规划、社会经济研究以及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这种方法进行概述并提供详细解释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引言、正文、方法概述、模型应用场景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方法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全文进行简要说明。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该方法的内涵和基本原理。

在方法概述部分,我们将介绍该方法的定义、使用案例说明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步骤。

在模型应用场景分析部分,我们将阐述该方法在城市规划与发展、社会经济研究以及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方法的基础,并介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分析该方法的使用案例以及与其他研究领域的关联,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其潜在的贡献和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该文章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决策者参考的资料,从而推动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进一步探索。

2. 正文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方法是指将人口数据与空间信息相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或统计模型来分析和预测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人口现象的时空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城市规划、社会经济研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构建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前,首先需要对人口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处理方式包括数据清洗、变换和插值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分析步骤则涉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和空间插值等方法。

这些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与空间有关的模式,并推断其背后的驱动力。

地理必修二目录

地理必修二目录

地理必修二目录第一章人口分布与迁移1.1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1.1 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1.1.2 社会经济条件与人口分布1.1.3 历史文化与人口分布1.2 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1.2.1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类型1.2.2 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1.2.3 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二章人口容量与变化2.1 人口容量的概念与影响因素2.1.1 人口容量的定义与意义2.1.2 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2.2 人口变化的特征与趋势2.2.1 人口增长与减少的特点2.2.2 人口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的变化2.2.3 人口变化的趋势预测第三章城乡空间结构特点3.1 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分区3.1.1 城市的形态特征3.1.2 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其作用3.2 乡村的空间分布与特点3.2.1 乡村的空间分布规律3.2.2 乡村的特点与差异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与影响4.1 城镇化的概念与阶段4.1.1 城镇化的定义与发展历程4.1.2 城镇化的主要阶段4.2 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4.2.1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2.2 城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5.1 农业区位的概念与重要性5.1.1 农业区位的定义与分类5.1.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5.2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5.2.1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5.2.2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第六章工业地域形成发展6.1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特点6.1.1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6.1.2 工业地域的类型与特点6.2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与影响6.2.1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6.2.2 工业地域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第七章交通运输布局影响7.1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7.1.1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7.1.2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7.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7.2.1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7.2.2 交通运输布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八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原因8.1.1 环境问题的分类与特点8.1.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8.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8.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8.2.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目录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2019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共41张PPT)-PPT精选文档

2019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共41张PPT)-PPT精选文档

东部→西部 乡村→城市
农业危机和 自然灾害
南部→北部和西部
新兴工业的 东北部老工业区→ 兴起和发展 西部和南部新工业区
老工业区的 新工业区→老工业 重建和改善 区 乡村→城市
【典题训练】
下图为“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规模示意图”, ①为城市间人口迁移,②为城乡间人口迁移,③为开拓 式人口迁移(与土地扩张相伴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类型与其主要成因的正确组合是( C ) A.①—耕地面积的变化 B.②—经济全球化 C.②—城乡经济差异 D.③—城市环境污染日益 严重
思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为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 影响呢?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环境移民
请看下面图片,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和自 然灾害
请看下面图片,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 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 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障碍; 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 的过程。
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南北战争
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发展
【解析】城乡间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城乡差别较大 的时期,迁移规模较大;随着城乡差别的减小,城 乡间的人口迁移也逐渐减少;所以影响城乡间人口 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差异。
人 人口的
概念
口 迁移

分类和影响
空 间 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变化

人口统计学中的人口增长与衰退模型

人口统计学中的人口增长与衰退模型

人口统计学中的人口增长与衰退模型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变化规律、数量结构和特征的学科。

人口增长与衰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口增长模型和衰退模型针对的是不同的人口现象,在研究时需要有相应的数据支撑,下面将介绍其基本定义以及一些常见的模型。

一、人口增长模型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增加,包括自然增长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然增长是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异,外部因素则包括移民、战争和疾病等。

人口增长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下文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模型。

1.1 指数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认为,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与当前人口数量成正比,若人口数量为N,增长速度为r,则有:dN/dt = rN其中,dN/dt是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该模型的特点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可能会造成人口过剩和资源匮乏的问题。

1.2 Logistic增长模型Logistic增长模型是为了避免人口增长过快而提出的模型。

它假设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不仅与当前人口数量有关,还与最大承载能力K有关,若人口数量为N,增长速度为r,则有:dN/dt = rN(1-N/K)其中,1-N/K表示剩余生育空间的比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最终趋向于一个稳定的数量。

二、人口衰退模型人口衰退是指人口数量相对稳定或减少的过程,它涉及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

人口衰退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人口数量在长期内的变化趋势,下文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模型。

2.1 指数衰退模型指数衰退模型认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减少速度与当前人口数量成正比,若人口数量为N,衰退速度为r,则有:dN/dt = -rN其中,符号“-”表示人口数量减少。

该模型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可能导致人口不足的问题。

2.2 Logistic衰退模型Logistic衰退模型则是为了避免人口数量减少过快而提出的模型。

它和Logistic增长模型类似,假设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不仅与当前人口数量有关,还与最低承载能力K有关,若人口数量为N,衰退速度为r,则有:dN/dt = -rN(N/K-1)其中,N/K-1表示剩余存活空间的比例。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文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第十一章人口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第十一章人口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第十一章人口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人口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是指人口在地域上的分布和城市化进程。

人口空间结构是指人口数量、密度和结构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而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及其结果。

这一章将探讨人口空间结构的特点以及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的空间结构1.1人口数量和密度的空间分布人口数量和密度是研究人口空间结构的重要指标。

由于自然因素、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数量和密度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一般来说,人口数量和密度在城市地区较高,在农村地区相对较低。

1.2人口结构的空间分布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和职业等因素进行划分的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人口结构更趋向老龄化,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结构更趋向年轻化。

二、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2.1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化的进程受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规模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是其主要表现。

2.2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其次,城市化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城市化还可以推动社会风气的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主。

2.3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亟需解决。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最后,城市化还可能导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的不平衡。

三、未来发展方向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解决城市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城市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其次,要户籍制度,消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壁垒,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摘要】中国的人口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从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中国人口转变的历史演变、特点、成因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和城乡人口转变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口转变的意义和未来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

中国的人口转变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对政府决策、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伴随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人口转变、历程、特点、成因、人口政策、影响、城乡人口转变、意义、应对策略1. 引言1.1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人口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战略。

人口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对于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种种问题和危机。

人口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的利益。

人口问题的解决直接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人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前提下,个人的发展空间和选择范围会更大,生活品质也会更高。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1.2 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给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带来了严重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增长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给国家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政策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口统计报告:人口结构与迁移趋势分析

人口统计报告:人口结构与迁移趋势分析

人口统计报告:人口结构与迁移趋势分析1. 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影响1.1 人口数量的变化- 过去数十年的人口增长趋势- 目前人口数量的趋势1.2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年龄结构的演变与现状- 青年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的影响1.3 性别比例的变化- 男女比例的变化- 性别比例的影响和问题2. 迁移趋势的特点与原因2.1 内迁与外迁的比例变化- 内迁和外迁的概念及特点- 内迁与外迁的影响2.2 城市化带来的迁移趋势- 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影响-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和趋势2.3 国际移民对迁移趋势的影响- 国际移民的概念及其特点- 国际移民对目标国家和原国家的影响3. 人口结构与迁移趋势的经济影响3.1 就业机会的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迁徙带来的新兴产业与就业机会3.2 经济增长与人口消费结构- 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迁徙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应3.3 资源分配与社会福利- 人口迁移对资源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影响 - 政策应对与社会福利的调整4. 人口结构与迁移趋势的社会影响4.1 文化与社会认同- 迁移对文化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 4.2 教育与人力资源- 人口迁移对教育资源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4.3 社会融合与犯罪率- 迁移对社会融合和犯罪率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5. 未来人口结构与迁移趋势的展望5.1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5.2 人口迁移的渐变化特征- 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和趋势- 新型迁移对国家和社会的挑战与机遇5.3 人口政策的调整与措施- 人口结构与迁移趋势的调整方向- 制定合适的人口政策与管理措施6. 结论6.1 总结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6.2 归纳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6.3 强调人口结构与迁移趋势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6.4 展望未来人口结构与迁移趋势的发展方向。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 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 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1.2 人口数量与环境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两方面。

从全球范围来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一)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很小。

社会环境因素——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影响着生育率。

从统计数据来看,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子女数越少(二)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地理角度出发,课本主要说明的就是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产生的影响。

1、气候、水、土壤等——直接影响:如克山病(我国北方地区常见、水土中缺硒造成)、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水土因素有直接关系。

再如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水土中缺碘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内陆山区发病率高;某些干旱地区常可见到氟骨症,是由于环境中含氟过多造成的。

间接影响:如湿热多雨的夏季,疟蚊会大量繁殖,传染病多发地区的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会上升。

2、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

3、环境污染——造成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口数量增多,其影响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1、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2、使生活排污量剧增3、大量的生产废弃物二)正确认识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人口数量增长会对环境恶化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人口数量问题。

另一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人口素质问题、政策、技术水平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摘要】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人口数量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人口数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揭示了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的特征。

研究发现,成都市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城市周边人口分布较为分散。

影响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调控、地理环境等。

未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可能会发生改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预测。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为城市规划和人口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变化、因素分析、影响、趋势预测、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成都市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日益突出,对城市发展和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人口的增长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成都市人口数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的因素等问题。

通过对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与城市空间的优化匹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的深入分析,探讨成都市人口数量变化及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并揭示影响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的因素。

通过研究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成都市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城市规划和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调控人口的分布,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我国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与空间格局分析

我国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与空间格局分析

我国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与空间格局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正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日益广泛,对城乡发展、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以及空间格局引发了广泛关注。

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医疗资源等因素。

而空间格局的特点又受到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影响。

深入研究我国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与空间格局,对于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趋势及对策,本文将围绕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和空间格局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人口流动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中国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

人口流动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口结构、缓解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与空间格局,可以更好地把握人口流动的规律,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城乡发展差异的不断加大,人口流动也日益成为影响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

深入探究城乡发展差异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研究中国人口流动的拉力要素与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和指导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为了解决研究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性的科学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研究:我们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人口流动和空间格局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已有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2)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①深受统治者 及其行政力量 的束缚 ②农业经济的 脆弱,战争、 自然灾害
古代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 较好的地区
当 代
新中国成 立到20世 纪80年代 中期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以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我 国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 移一直比较少。虽然在 20世纪 50 —70年代也有 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调动为主, 如 60 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 70年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以及 80年代知识 青年大量返城等。
特点
原因 意义
19 世 纪 以 前
欧洲、 非洲、 亚洲
开发了 美洲、 集团性 殖民主 新大陆 大洋洲 、大批 义扩张 ;传播 的移民 ;新大 了工业 陆的开 文明; 为主 改变了 发 人种空 间分布
二 战 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
时 期
迁移路线 迁出地 迁入地
①欧洲人到 美洲、大洋 洲②非洲黑 人被贩卖到 美洲 ③东亚 南亚人被招 工到美洲非 洲


2.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规模小、频率高 C.规模大、频率高 B.规模小、频率低 D.规模大、频率低


3.下面可能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大规模流动方向的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B.从河北流往河南 D.从湖北流往重庆

1、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BCD) A、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B、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内迁移( AB ) 哪些是国际迁移(CD )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末,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1课时
一、人口的迁移概念和分类
1、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 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定居的外国 人等。 ①必须改变居住地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②空间移动: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③时间界限:“永久性”或“长期性”
二战前后各大洲人口流向的变化 二战前
欧洲
二战后
北美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4、国内人口迁移
(1)概念:指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 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新中国成立 到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当 20世纪80年 代 代中期以来
4、国内人口迁移 材料一
国家实行计 划经济体制 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 有组织的 迁移
由东部迁往 西北和东北
国家改革开 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 沿海; 山区 平原; 贫困地区 发达地区
5、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 出 地 迁 入 地
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流失, 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 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 发展; 地的进一步发展。 2、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3、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 资源; 1、为迁入地提供大量的廉 价劳动力; 2、促进迁入地的商品流通 和经济的发展; 3、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 发展; 大量人口的迁入造成了交通 拥挤、居住困难、治安混乱 等问题。
国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 期
(1)概念: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 的迁移活动。
迁移路线 迁出地 迁入地
特点
原因 意义
19 世 纪 以 前
二 战 后
时 期
迁移路线 迁出地 迁入地
①欧洲人到 美洲、大洋 洲②非洲黑 人被贩卖到 美洲 ③东亚 南亚人被招 工到美洲、 非洲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甲 地 区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乙 地 区
迁出地: ①缓解人口的压力; ②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迁入地: 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 ②加速城市化进程; ③但也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混乱等问题。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拉丁美洲继续是国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C.人口移出减轻了迁出国人口压力 D.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有外来移民明显的作用
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分类)
国内人口迁移口迁移: C1向D 不属于迁移的:
A1向A2, C1向C2
一、人口的迁移概念和分类
2.分类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农村 农村→城市 城市→农村 城市→城市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 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 前人口前迁移的主要类型;
2014-5-11 2014年5月11日6时42分
3、从迁移方向看,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 型是( B ) A、农村→农村 B、农村→城市 C、城市→农村 D、城市→城市 4、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 正确的是( D ) 移 A、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B、人口迁移主要是政治性迁移 C、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城市向农村 D、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因素引发的自发性迁移
2014年5月11日6时42分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 务农的农工。 ×
2、考取大学后去异地读书
× √ × √
3、家住天津,每天去北京上班 × 4、外出旅游,度假 5、从A地转到B地定居
6、科学家去南极进行为期半年的科学考察 7、大学生分配到外地工作 √ 8、三峡库区的人口迁移
2014年5月11日6时42分

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从黄河流域向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西汉时我国北方 人口占总人口的2/3,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 乱、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 南方人口已占到全国的2/3。清末到民国中期迫于生 计,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 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和甘肃等地。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4、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 工的农工。
特点
原因 意义
19 世 纪 以 前
二 战 后
①从亚洲到 北美、西欧 ②从拉丁美 洲到北美、 西欧③从东 南亚、非洲 人到西亚、 西欧
开发了 欧洲、 美洲、 集团性 殖民主 新大陆 非洲、 大洋洲 、大批 义扩张 ;传播 亚洲 的移民 ;新大 了工业 陆的开 文明; 为主 改变了 发 人种空 间分布 从发展中 国家流向 各国 调整了 西欧、 亚、非、 发达国家;经济 劳动力 北美、 拉等发 定居移民 发展 空间分 西亚、 展中国 减少,短 布不均 的不 等发达 家和地 期流动的 的状况 平衡 地区 区 人口增加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假如ABC代表三个行政区,下列哪几种迁移属 于人口迁移?
A B
A2
A1 C C1 C2 B1
A1→B1、C1→A2属于人口迁移
A1→A2、C1→C2不是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概念和分类
2、分类
①按照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 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 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古代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 较好的地区
当 代
新中国成 立到20世 纪80年代 中期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以来
有计划、有 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 西北和东北
由西部迁往东部 沿海城市和工矿 区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流动、 地区发展不平 人口迁移的 衡 流量增大
P9 读图思考题 从东部沿海省区向东北和西北以及海南,是以开 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80年代下半期我国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流 动人口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但是,这一时期 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目前主要由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 市,以及工矿区。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地区
新中国成 立到20世 纪80年代 中期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以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 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 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 迅速上升。
西北
东北
河 北 山东 重庆湖北 湖南
广东
(2)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①深受统治者 及其行政力量 的束缚 ②农业经济的 脆弱,战争、 自然灾害 国家实行计划 经济体制和严 格的户籍管理 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