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作绞胎艺术瓷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供

中国焦作绞胎艺术瓷鉴赏

一、序

二、绞胎瓷的历史价值

三、绞胎艺术瓷的绞胎技法

四、绞胎瓷特色及在艺术瓷装饰中的运用

五、绞胎、绞釉、剔花技法的综合装饰

六、绞胎艺术瓷的文化价值

七、焦作市绞胎艺术瓷的欣赏与收藏

八、焦作绞胎艺术瓷名家名作鉴赏

一、序

古之山阳城,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焦作,是唐宋时期负有盛名的瓷都之一,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碑》,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特别是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界。宋“靖康之变”烧制中断,绞胎瓷技艺失传。目前,因内外博物馆中当阳峪绞胎瓷器存世量仅60余件,现焦作当阳峪宋代古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十年来,焦作市金谷斋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对绞胎瓷传统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焦作绞胎艺术瓷的研究》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当阳峪绞胎艺术瓷形成了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首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对此给于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中国绞胎艺术瓷”。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考察焦作当阳峪绞胎艺术瓷博物馆时题词:汲古创新。

绞胎瓷是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的艺术瓷品种,绞胎艺术瓷的各种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其纹理与瓷质浑为一体,自然和谐,增强了绞胎瓷的艺术魅力。该瓷同时还采用局部纹饰和名家彩绘相结合,互融互补,浑然天成,充分显示绞胎艺术瓷名瓷加名家名作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利用绞胎技法这一自然纹理,创作山水、花鸟、人物等形象生动、神韵独具,赋予其更加深远的意蕴。这是绞胎瓷艺术创新的突破。

绞胎纹饰是创作绞胎艺术瓷的基本技法,不同的纹饰有着不同的美学效果,对绞胎技法的研究,创造丰富多彩的绞胎纹饰,是创作绞胎艺术瓷的基本技能和表现手法,纹饰的多样性,表现的艺术主题就更灵活多变,其艺术性、工艺性越强,越富于变化,它的收藏价值也就越高。绞胎技法十六种基本纹饰(自然纹、方格纹、V字型纹、风车形纹、圆柱体纹、十字形纹、三

角柱纹、点状纹、大理石纹、羽毛纹、编织纹、条形纹、菊花纹、绕条纹、卷状纹、扭转摺叠纹)的研究成果,这是绞胎艺术瓷技法创新的又一重大突破。

将绞胎、绞釉、剔花装饰运用到艺术陶瓷创作,丰富了我国艺术陶瓷装饰的种类,焦作的艺术陶瓷尤以绞胎、绞釉、剔花综合装饰见长,在艺术陶瓷装饰中独树一帜。

我们深信:中国绞胎艺术瓷,它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风光无限。焦作绞胎艺术瓷有着辉煌的明天。金谷斋这一创作群体将用自己的智慧向世人奉献出不朽的传世佳作。

二、绞胎瓷的历史价值

陶瓷是我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是华夏民族从原始时期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绞胎瓷是我国陶瓷领域中的独特陶瓷之一。有确切纪年的唐代绞胎瓷,出土过两件,一件是唐神龙二年(704年)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绞胎骑马俑另一件是唐开元二年(714年)扬谏臣墓出土的绞胎钵。还有一件绞胎青瓷花枕,出土于宁波市和义路唐末遗址内,初步确定为唐代。还有部分唐朝时期较完整的绞胎瓷珍品在国内各大博物馆珍藏,其品种有绞胎枕、钵炉、孟、碗、盘、球、高足杯等。

古代绞胎瓷现存的器件中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唐代。盛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政治、经济繁荣的朝代,称为“天朝”。人们求新、求美、求华贵,对陶瓷工艺的欣赏和追求及审美情趣的延伸,使人们对陶瓷工艺的欣赏和认识不断提高。当时的越窑仿玉器,长沙窑仿金银器,当阳峪窑的绞胎瓷就是仿漆器当中的一个独特品种(仿犀皮漆器)。当时这种工艺广为流传犀皮花纹由不同颜色的类漆层构成,绞胎纹理如云片、团花、鱼鳞等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尽管唐代陶瓷业已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但在社会中上层人士,及贵族王室生活中陶瓷器的地位并不高,时人以华贵为美,崇尚金银饰品及玉器、

漆器制品。在我国唐代出土的壁画及敦煌石窟的大量唐代壁画中,陶瓷器很少出现,直至宋代,随着饮酒斗茶的社会风气兴盛,瓷器开始大量外贸出口,陶瓷业倍受重视,人们的审美意识由华贵转向对高档瓷艺制品的欣赏和使用,最终形成五大官窑和六大窑系。当时绞胎瓷工艺以焦作当阳峪窑品质最高,品种最全,以当阳峪绞胎瓷产业规模最大,并形成了焦作当阳峪、陕西耀州、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四大瓷都鼎立的繁荣局面。

焦作当阳峪瓷业全盛于我国北宋时期,其中绞胎技法品种最全,品质最高,具有其独特风格。北方民间把绞胎瓷也称为“透花瓷”,是用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经过盘卷、切割、滚压而成,工艺难度大,其纹饰入胎质,有黑白或褐白色相间,而成各种图案纹饰如羽毛纹、编织纹、孔雀纹、水波纹、类木纹、流沙纹等,器形有盘形、碗形、碟形、钵形、盒形及方枕等。当阳峪地处太行山之阳、南临黄河,所特有丰富的土资源及水源、木材等烧造条件,又有黄河水路,交通便利,同时距都城汴京遥遥想望。有利的社会基础和地利条件,以及丰富的天然资源,这都是宋代当阳峪绞胎瓷得以兴旺的重要原因。1933年英国人司瓦克及瑞典人卡尔贝克曾来焦作当阳峪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绞胎瓷残器,并述说当时尚能看到窑址有四百余座之多。1951年,陈万里先生到当阳峪实地考查,并在《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中论述了当阳峪窑:“……当阳峪窑的古瓷器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此一个重要窑场被忽略了。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由此可见,当阳峪窑及当阳峪绞胎瓷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极高的品质。

“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白如玉”这是我国举世闻名景德镇陶瓷器精美程度的形容和高度赞誉。而在北宋时期就有达到:白如雪、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花似锦、凝如脂、润如玉,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器。这就是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的中国历史名瓷――当阳峪绞胎瓷的综合评价。

1962年,我国著名陶瓷考古学家冯先铭先生和叶喆民先生在调查当阳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