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讲义

合集下载

13课辛亥革命讲课

13课辛亥革命讲课

A、“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B、“事物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
C、“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D、“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 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革 命 尚 未 成 功
Hale Waihona Puke 同 志 仍 需 努 力为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 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五四运动(1919年)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结局篇)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清政府
被迫重用
①强大 ②干涉 支持
政军 治事 欺进 骗攻
妥 协 退 让 军 事 威 胁 外 交 孤 立 经 济 封 锁
帝国主义列强
③施压
施压 立宪派和旧官僚 革命阵营
④软弱
革命党人
探究:1、袁世凯为何能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出现如此
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时间: 1912年1月1日 2、建立中华民国 南京 定都: 国旗:五色旗
总统: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颁布: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 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第2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第5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第6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16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三权分立 第29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48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 织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第19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 责任内阁制 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须副署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 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 ⑵据此分析约法颁布有何意义?什么性质?目的是什么?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历史《辛亥革命》讲义(共34张)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历史《辛亥革命》讲义(共34张)

印铸局长黄复兴(同盟会员)
(各部次长除汤芗铭外,均为同盟会重要骨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 B.国内各民族平等; 要 C.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 内 出版、集会、结 社、宗教信仰的自由. 容 D.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被逼上任的黎元洪
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 先发难。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 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 说:“欲收新军全体来 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 望不可。……借黎元洪 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 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 使外人不敢轻视。 ”
财政部总长陈锦涛(曾在清政府中任过要职)
司法部总长伍廷芳(原清驻外公使)
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同盟会员)
实业部总长张謇(江苏咨议局局长,立宪派)
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浙江咨议局议长,立宪派)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兼)
从临时政府构成名单来看,
秘书处秘书长胡汉民(同盟会员)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政
法制局长宋教仁(同盟会员) 府?
2005年4月26日下午,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 率领访问团抵达南京,正式开始其在大陆的 “和平之旅”。
连战敬谒中山陵
第13课 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 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 努力。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响应 :
都督:
黎元洪
说明了
“和平光复”:江苏等 武力夺权:湖南等

第8课 辛亥革命讲义

第8课  辛亥革命讲义

二、武昌起义
1. 武昌起义的背景: 武昌起义的背景: 同盟会成立后,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发 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 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虽然起义失败 但扩大了影响,振奋了全国人心, 了,但扩大了影响,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 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 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刊物。 报》,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刊物。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 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 它的成立, 丈”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的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 产阶级革命政党。 探究: 探究: 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全国规模的统一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②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在同盟会 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 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选举产生 了议事部、司法部、执行部,建立了领导机构。 了议事部、司法部、执行部,建立了领导机构。
3. 探讨: 探讨: 武昌起义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及意义是什么? 武昌起义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及意义是什么?
(1)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首先是敲响了清王朝 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 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 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 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 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了一个缺 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 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 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 1912年 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 被迫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被迫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首义 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 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了 各省的响应。 各省的响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诞生了中华民 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 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 革命的重大胜利。 革命的重大胜利。

辛亥革命教学讲义

辛亥革命教学讲义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辛亥革命兴起、发展的过程。

(2)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概括性介绍,教育学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仁人志士是如何去探索挽救中华危亡的道路的,激发爱国感情。

3.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认识从辛亥革命失败和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屡次奋斗受挫的历史事实中,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以及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性。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教学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参考资料1.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教学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以孙中山、武昌起义等有关的录象资料或历史记录片以及相关视听资料。

作业及思考题思考题: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课后分析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打算讨论的“革命和改良究竟那个好”,由于课上时间安排的太满,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讨论深度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减少非重点问题的讲解,多下功夫搜集材料,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本章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教学设计与授课内容概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课时分配:用2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授课类型:理论课实施步骤:本章内容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

在中国完全被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的紧急关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举起武装排满反清的革命旗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讲义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讲义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年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和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同时辛亥革命也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

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

中国共产党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三、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名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六、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课件3: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3:第13课  辛亥革命
(4)影响: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高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中华民国的成立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
概况:
孙中山
1912年1月1日
五色旗
南 京
公历, 民国纪年
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黄兴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秘书处秘书长:胡汉民 法制局长:宋教仁 印铸局长:黄复兴 (以上成员都是同盟会员,各部次长初1人外,其余都是同盟会重要骨干)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2)过程: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旁立者)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1)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兴中会(1894、孙中山、檀香山)
蔡元培
华兴会( 1904 、黄兴、宋教仁、长沙)
光复会( 1904 、蔡元培、陶成章、上海)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时间: B、地点: C、成员组成: D、政治纲领: E、主要领导人: F、机关刊物: G、性质: H、意义: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讨论:临时约法的各项内容和封建专制相比分别有那些进步?

辛亥革命讲解课件

辛亥革命讲解课件

意义
是中国第一部则产阶级宪法,他 从法律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 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 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退位诏书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主体背景
社会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物质基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 一些条件。
清朝的衰落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 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 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 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 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
目录
01.辛亥革命概念 03.辛亥革命过程
02.辛亥革命背景 04.辛亥革命意义
一、辛亥革命的概念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 义 狭义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 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 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 的连场革命运动。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 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 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 生的革命事件。
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8周年
主讲人:xxxx
前 言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 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历史纲要导引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科素养对接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兴中会成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3)三民主义的提出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4)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清末“预备立宪”(1)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学习聚焦]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

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第19课 辛亥革命 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 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

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进一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历史解释:认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与局限性,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的必然过程。

家国情怀: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

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

三知识梳理一、背景(一)原因1、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阶级矛盾激化,新末新政失败。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维新变法、预备立宪的失败。

(二)条件1、组织: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和同盟会(1905年)2、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与保皇派论战。

3、军事:一系列的革命起义,黄花岗起义(林觉民)4、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湖北守备空虚。

(三)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革命失败。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开始军阀独裁统治。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第13讲辛亥革命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3讲辛亥革命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第六单元北洋政府时期:民国的建立与北洋军阀的统治时空坐标阶段特征辛亥革命(1911~1912年):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巨变,实现了从帝制向共和的转型。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912~1928年):一方面是北洋政府内政的治与乱;另一方面是先进知识分子奋起探索救国的新路径,中国在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

其中,五四运动至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主和专制的斗争成为主线,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不懈努力;新的革命力量不断孕育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担负起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思想文化“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三大思潮;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日益动摇;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并逐步中国化;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社会生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第13讲辛亥革命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理清:知识结构基础全通关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清末新政目的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类似,但更为广泛深入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2)预备立宪背景革命运动高涨,清朝统治危机加剧过程开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发展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为制定“宪法”作准备结束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影响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积极准备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①。

辛亥革命讲义

辛亥革命讲义

讲义1革命背景变革之路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势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

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  辛亥革命

3.局限性:
—— 摘 自 鲁 迅 《 阿 Q 正 传 》
(1)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中山先生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 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 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清政府
任命
袁世凯
支持 帝国主义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军政 事治 进讹 攻诈
施压
封经孤外 锁 济立 交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2.辛亥革命评价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进步性: (1)政治上: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
客观上沉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材料3: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 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 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 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首先发生的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即辛亥年,因此人 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3 辛亥革命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3 辛亥革命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1.背景(1)《□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清政府相继推行“□2新政”和“□3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4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2.酝酿(1)宣传民主革命思想①主要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5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②中心:□6上海和日本的□7东京。

③代表人物:□8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2)创建领导机构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9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0兴中会。

12中国同盟会。

以孙中山提出的“□13驱除鞑虏,恢复②□11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14创立民国,□15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机关刊物:《□16民报》,将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

性质:近代中国□17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军事准备①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18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19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爆发□20保路运动起义,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湖北防务空虚。

23武汉三镇。

湖北4.爆发:□211911年10月10日,□22武昌城内新军起义,12日,占领□2411月下旬,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军政府成立。

□特别提醒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11912年元旦,□2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3南京,以□4五色旗为国旗。

第19课《辛亥革命》讲义--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讲义--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讲义–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辛亥革命的时间和背景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一)发生在中国的一次政治革命,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帝制的结束和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起义爆发前,中国社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签署了多项不平等条约,割让大量领土和利益,导致国家的困境越来越深。

同时,清朝政府内部政治腐败,百姓生活贫困,社会动荡不安。

由此使得革命呼声的一次次响起,爆发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辛亥革命的组织和策划辛亥革命的发动是在政治家孙中山的带领下进行的。

孙中山是一个早期的中国革命家,他致力于推翻清朝政府,建设一个强大的民主国家。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念,即要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进步、人民幸福。

孙中山通过与海外的革命团体联系,筹集经费并组织人力,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反清组织网络。

同时,他也积极进行宣传工作,通过发行《民报》等报纸,传播更多的革命思想和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策划和准备,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于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宣布推翻清朝政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三、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结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新成立的政府旨在实现民主和平等,并消除贫富差距,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福利。

然而,中华民国政府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众所周知,此时的中国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压力,如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农民起义等等。

特别是民国政府执政不久,就因权力斗争而导致国家内部的分裂,民国政府的稳定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使中华民国政府的推进难度加大,而且削弱了人们对革命进程进一步前进的信心和支持。

最终,民国政府在这些困难面前选择了与敌人妥协,导致新政府面临了长期的内外压力和扰动。

讲课课件 辛亥革命

讲课课件 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武昌起义 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2、爆发: 爆发:
(1)时间: )时间: (2)主力: )主力: 1911年10月10日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3)结果: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结果: 攻克武昌, (4)影响: )影响: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 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革命爆发
占 领 楚 望 台 军 械 库
昌 起 义 动 , 当 夜 起 义 发
1911 10 10 年 月 日 晚 , 武 武 昌 1911 10 11 年 月 日 , 军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军 占 领 楚 望 台 军 械 库
昌 起 义 动 , 当 夜 起 义 发
材料: 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临时总统: 外交部长: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教育总长: 参谋本部总长: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胡汉民 法制局长: 印铸局长: 法制局长:宋教仁 印铸局长:黄复兴 人外, (以上成员都是同盟会员,各部次长除1人外,其余都是 以上成员都是同盟会员,各部次长除 人外 同盟会重要骨干) 同盟会重要骨干) 陆军总长: 陆军总长:黄兴 秘书处秘书长
E、主要领导人: 主要领导人: F、机关刊物: 机关刊物: G、性质: 性质: H、意义: 意义:
孙中山、 孙中山、黄兴 《民报》 民报》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什么说同盟会是一个政党? 为什么说同盟会是一个政党?
思考: 思考:
同盟会和以前的兴中会、华兴会、 同盟会和以前的兴中会、华兴会、光 复会等革命团体相比, 复会等革命团体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辛亥革命讲课

辛亥革命讲课

辛亥革命独立省份
• • • • • • • • • • • • • • • 10月12日:湖北独立,黎元洪为都督。 10月22日:湖南独立,焦达峰为都督。 10月22日:陕西独立,张凤翔为统领。 10月29日:山西独立,阎锡山为都督。 10月30日:云南独立,蔡锷为都督。 11月4日:江苏独立,程德全为都督。 11月5日:浙江独立,汤寿潜为都督。 11月6日:上海独立,陈其美为都督。 11月7日:广西独立,沈秉堃为都督。 11月8日:安徽独立,柏文蔚为都督。 11月9日:福建独立,孙道仁为都督。 11月9日:广东独立,胡汉民为都督。 11月13日:山东独立,孙宝琦为都督。 11月22日:重庆光复,张培爵为都督。 11月27日:四川独立,蒲殿浚为都督。
孙 中 山
2、条件
• ⑴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 • ⑵组织: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 ⑶思想:三民主义。 • ⑷军事:革命党人领导的一系列起义革 命党人的武装起义。 • ⑸时机:保路运动。(1911年5月)
三民主义
•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 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前提)。 •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 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 •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 归原来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 所有,由国民共享(土地纲领)。
2、历史意义
• 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 两千多年(BC211——1912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 治。 • ⑵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 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广泛的宣传了民主共 和思想。 • 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 条件,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 • ⑷辛亥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广 泛影响,被誉为“亚洲的觉醒”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讲义展开: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盛大节日。

每年国庆节期间,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威武雄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都会矗立起一位伟人的巨幅画像,深情的注视着过往的人们。

这位伟人,就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第一个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领导发动了伟大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发生,它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又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十九世纪,一同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教学过程:国难深重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屈辱苦难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这段历史的起点是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的鸦片战争。

此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正竭力扩张世界市场,掠夺殖民地。

为了谋取暴利,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其商人把鸦片大量走私到中国,不仅造成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而且严重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

1839年6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毁收缴的鸦片,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然而,英国却借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战争已经爆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对英国这个交战对手的情况、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形势发展的巨大变化可谓浑然不觉、一无所知。

1842年5月,战争已经进行了近两年,道光帝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至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来往,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面对这些问题,满朝文武官员也是张口结舌,无人知晓。

在这场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最终败下阵来,被迫签订了耻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赔款“洋银”二千一百万元,使中国开始丧失一个独立国家所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桌子线)。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一系列屈辱和苦难的开端,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发展脱离开原有的轨道,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封建统治阶级警醒和振作起来,相反,他们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中,把《南京条约》看成“万年和约”,想当然地认为,天下从此太平无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困苦,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化。

1843年,两江总督耆英在给道光帝的密折中称“官与民,民与兵役,已同仇敌”,道光帝也承认,但他并不能提出任何解决办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新的危机很快再次袭来,在十几年后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不仅侵略了广州天津等沿海重要城市而且还攻进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北京。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侵略者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从中国攫取了经济、政治等特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均经过精心策划对清军发起突然袭击,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正式宣战。

然而由于对战争缺乏准备,也没有统一明确的战略部署,清军从一开始就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接连遭遇失利。

辽东烽火告急,九重宴安升平。

慈禧太后照样在宫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将一切军国大事搁置一边。

在李鸿章避战保船的方针下,北洋舰队坐困港内,腹背受敌,最终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成为清廷的对外方针,至此清政府实实在在的成为“洋人的朝廷”完全沦为一个对内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

国势衰微而民气愤发,积辱深重而英雄辈出。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不愿意忍受奴役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黑暗中前行,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争,展开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历经千辛万苦力图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无论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变法图强改良政治的维新派,还是农民阶级掀起的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失败了。

中华民族依然百折不挠,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着坚持不懈的英勇斗争,辛亥革命的大幕就此拉开。

革命同盟: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

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光复会:清光绪三十年(1904)冬,蔡元培、陶成章等在上海创立“光复会”,以蔡为会长,联络绍兴地区“平阳党”、“乌带党”以及其他各地会党,组织光复军,筹划反清起义,为推翻封建帝制,驱除列强侵华势力,创立中华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三大革命团体之一。

华兴会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5月军国民教育会的“运动员”黄兴从日本回国,进行革命活动。

11月4日他以庆祝自己30岁生日为名,邀集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在长沙西区保甲局巷彭渊恂家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取名华兴会。

1904年2月15日正式成立。

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为副会长。

会员达数百人,多属知识分子。

宗旨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方略为湖南发难,各省响应,“直捣幽燕”。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领导。

1894年11月24日成立于美国檀香山。

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刘祥、何宽为首任正副主席,然不久,刘祥便退出兴中会。

1895年2月21日,与杨衢云的香港辅仁文社合并,并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

10月10日总会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同时选举杨衢云为会长及合众政府大总统。

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清廷杀害。

1900年1月,杨衢云辞去兴中会会长职务。

到1905年与华兴会、光复会合并为同盟会之前已经多次发动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烽火四起:从20世纪初开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革命党人不断利用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12月起,同盟会推动和领导了规模巨大的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

光复会也在1908年11月发动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

这些起义因准备不足,敌我力量悬殊而归于失败。

1910年2月,同盟会员倪映典率广州新军3000人起义,又遭失败。

连续的挫折,使少数革命党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转而走上暗杀道路。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中国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

1911年1月,黄兴、赵声、胡汉民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在当时的香港屯门青山农场策划起义,又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

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故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又称第三次广州起义、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是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宣统三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

武昌首义:保路运动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如晦,危机四伏。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深入内地,到处修筑铁路,开掘矿藏,设立租界,经营航业,肆意破坏和侵夺中国的主权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压迫和蹂躏中国人民。

中国近代工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业等,都被列强垄断和控制。

1911年,长江航线轮船吨位中,外资三个轮船公司就占了83.8%,全国9618.1公里铁路中,绝大部分有外国控制中国自主修筑的铁路只有665.6公里。

腐朽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甘当帝国主义的附庸,以维护其腐朽反动的统治。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权益,在中国领土上悍然开战,大肆屠杀中国人民,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战争进行了一年零八个月,结果,确定东北的北部保留为沙俄的势力范围而东北的南部,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英国控制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压制下,中国人民处于极度的苦难与悲愤之中,革命已是一触即发。

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继续不断举借外债。

在列强诱迫下,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和反抗,四川省成立保路同志会,要求清廷废除与四国订立的合同,使铁路不落到外国人手里。

7月1日,成都全城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风潮迅速波及四川全省。

9月数万群众到总督衙门和平请愿,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开枪,当场打死请愿群众三十余人,酿成“成都血案”。

附近十余州县以农民为主体的保路同志闻讯后从四面八方向成都汇集,截断交通,扼守要道,与清军激战。

四川保路同志军的武装起义震动了全国,更成为武装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9月25日,同盟会会员吴玉章和王天杰宣布荣县独立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开创了辛亥革命各地起义独立的先河,清政府急忙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震压。

武汉空虚为武昌革命党人举事提供了有利契机。

此时,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的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也使起义的各方面条件成熟。

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1904年,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等人在武昌成立了科学补习所,它和群学社、日知会、军队同盟会等都先后在湖北新军中开展活动。

1907年,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其领导人刘公和孙武回到湖北开展革命运动。

1911年初,文学社成立,蒋翊武为社长,文学社以《大江报》为主要阵地,把公开的革命鼓动同秘密的革命活动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