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史料集锦 (1)
《辛亥革命》
(2)性质: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原因?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帝国主义的支持 对清:逼宫退位 革命派软弱、 缺乏实力 立宪派等的拥护 对革命派:迫孙中 山让位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 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 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 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 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请回答: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
【轻巧识记】
辛亥革命
(1)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PPT完美版1
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湖南发难各省响应
直捣幽燕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894年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⑤军事基 础:革命 党人发动 的一系列 武装起义。 湖北新军
浙皖 起义
黄花岗 起义
⑥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客观原因 ①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③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④孙中山希望争取袁世凯 。
( 2)过程: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 1912年果2实月被12袁日世,凯清窃朝取最了后。一位皇帝宣统(旁立者)下诏退位,封建 君主制度结束。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 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背景篇)
一、革武命昌的起酝义酿——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一)、辛亥革命的原因与条件
(1)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清政府
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任命
袁世凯
革命党人
军政 事治 进讹 攻诈
施压
支持 帝国主义列强
军 事 威
封经 孤外 锁济 立交
胁
立宪派+旧官僚
思考探究:革命党人面临那些压力?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 人如何处理?产生了什么结果?
思考探究: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
主观原因: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介绍
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介绍辛亥革命是一次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那么你了解辛亥革命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辛亥革命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辛亥革命的简介中国历史悠远流传,又可分为上下五千年,从奴隶社会一直到现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历经了许多的变革和斗争。
在众多的变革与斗争之中,有一场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对清政府政权的推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我国资产主义意识形成有着启蒙作用,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辛亥革命。
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是一场什么革命呢?接下来从辛亥革命简介中去了解它究竟是一场什么革命。
想要了解辛亥革命,首先要弄清楚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当时中国正历经着清朝末期,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走马上任,面对诸多列强的割地赔款要求,我国的土地及主权正在一步步的沦丧,这时候涌现出来一批有志之人,他们一心想要富强中国,驱逐列强,恢复平等与和平。
辛亥革命就是这样的一场内反清朝体制、外抗诸国列强的战争,辛亥革命的最高领导人是孙文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在历经流亡英国之后成为国内最具有代表人物的反清强国者,一群热血青年紧紧围绕着他,在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之路上,也得到了来自日本的不少帮助,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便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中国境内十多个省均宣告独立,摆脱了清政府的控制。
虽然辛亥革命的过程是短暂的,结局是悲壮的,但它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人的思想,中国开始追求权力的平等,更多人开始加入到反清强国之队列之中。
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民主革命。
而导致这场革命失败的原因离不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虽然辛亥革命是那么轰轰烈烈,却仍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依旧没有变化。
从辛亥革命的性质看,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进步,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来看,后人可以得出了不少的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最大的力量,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强大的武装力量。
陕西辛亥革命的一些史料介绍
陕西⾟亥⾰命的⼀些史料介绍陕西⾟亥⾰命的⼀些史料介绍⾼启宏⾟亥⾰命是20世纪中国的⼀次历史性变⾰,1911(⾟亥)年10⽉10⽇武昌起义,宣告了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解,成为中华民族争取独⽴⾃主、⼈民民主、创建共和富强国家的⼀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程碑。
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我们的先辈为推翻帝制,建⽴共和、为祖国的民主昌盛进⾏了艰苦卓绝的奋⽃。
先⽗⾼⼜明是⾟亥⾰命的亲历者,⽗亲⽣于1886年,名明德,字⼜明。
是⾟亥⾰命先驱,陕西早期同盟会核⼼⼈物,近现代名⼈。
他年轻时就信仰孙中⼭先⽣民族、民权、民⽣的⾰命理论,1905年冬经井勿幕介绍加⼊同盟会。
宣统三年九⽉初⼀(1911年10⽉22⽇)西安起义,成⽴秦陇复汉军政府,曾任军政府军械官,负责制造地雷、炸弹,奔⾛于抵抗清廷疯狂反扑的东、西路战场,史推为陕西⾰命军制造军⽕的⾸倡者。
为嘉勉其功绩,孙中⼭亲书“博爱”⼆字相赠。
靖国军时期,⼜任总司令部兼第四路军军械处处长等职。
1922年秋,陕西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接受冯⽟祥改编后随冯部离陕,在胡部任军械处处长、兵⼯局局长等职。
孙中⼭、胡景翼相继逝世后,⾼⼜明退出军界赴京考察⾰命形势,以图再举。
"九⼀⼋"事变前后,秉承孙中⼭先⽣旨意,与友⼈集资创办西安集成三酸⼚、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中国国货公司、西北饭店等,希图发展民族⼯商、⽂化事业,实业救国。
他还是陕西著名的⽂物鉴赏收藏家。
晚年有《如是我见我知录》等著述留世。
1951年因病逝世。
⽗亲⼀⽣的事功深深的影响到我们家族的每⼀个⼈,其事迹散见于各种零星资料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在前期收集《⾼⼜明资料汇编》及建⽴“⾼⼜明纪念⽹”的基础上,我们于2009年5⽉终于出版了《⾼⼜明先⽣纪念集》。
书籍反映了先⽗历经清末、中华民国、直⾄中华⼈民共和国初建的主要事迹,也⼀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奋⼒崛起,推动民主⾰命進程的历史潮流。
书中除有关历史资料和专家学者的⽂章外,⼦侄后辈亦以⾄深的缅怀之情撰⽂纪念。
辛亥革命资料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对近代中国具有非凡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这场革命已经是必然会发生的,它体现了无数中国人民的愿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振兴中华。无数爱国人士投入其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了无数不平等的条约,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的瓜分中国。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实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签订《辛丑条约》后也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内外交困,在人民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在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在其中清政府删去了对皇权限制的条款,这本质上也是清政府为了继续其统治而发布的。在其发布后,这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还激起了更大的人民矛盾。[1]
1911年5月清政府正式发布“铁路国有”上谕,清政府借 “国有”的名义把铁路的权利出卖给了帝国主义,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的愤慨和反抗。5月13日,长沙市面就出现保路运动,第二天长沙发生万人游行请愿,18日,第一次衙门请愿爆发,在川汉线的宜昌到万县的铁路本已动工修筑,清政府迫令停工下令停工,引发宜昌商人、民众聚集与清政府斗争,清廷调集军队镇压,双方发生冲突,死伤20多人,这是保路运动的第一次流血事件。之后,四川的保路运动越发庞大清政府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派兵镇压。长久以来,清政府与人民的矛盾已经积累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这一次,在之前的革命奠定的基础下革命的形式日趋成熟,一次更大影响也更为深远的起义已经在悄然酝酿着。
辛亥革命大事记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
1895年2月孙中山、杨衢云等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在广州发展和建立革命秘密机关。
1895年3月孙中山等人决定发动“重九”广州起义。
1895年10月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事泄,党人陆皓东、会党首领朱贵全等被捕牺牲,孙中山流亡日本。
1896年6月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等地宣传革命,并创立旧金山兴中会分会。
1897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宣传革命,并结识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平山周等。
1898年3月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
1898年4月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光绪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开始。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戊戌变法失败。
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六君子被杀。
1898年春孙中山在日本筹划武装起义,并派党人赶赴湘、鄂运动会党。
1899年11月兴中会杨衢云、陈少白等人在香港与湘、鄂、粤、闽等地哥老会、三合会首领商议,组成“兴汉会”,准备在广东和长江流域发动武装起义,举孙中山为总会长。
1900年1月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和《中国旬报》宣传革命。
1900年7月孙中山在香港召开紧急会议,布置惠州起义。
1900年8月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在汉口发动自力军起义失败。
1900年9月孙中山抵台湾,并建立惠州起义指挥中心。
1900年10月郑士良率会党六百余人在惠州三洲田起义,并攻克沙湾、崩岗墟、三多祝等地。
因情况发生变化,不久退往香港。
同月党人史坚如为策应惠州起义,在广州谋炸两广总督德寿,事败遇难。
1902年湖北地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先驱者吴禄祯,从日本留学回到武昌,在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
1903年1月湖北留日学生刘成禺、李书城等在日本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宣传反清革命。
同年湖北留日学生张继煦、李书城等撰写致国内同学书,鼓吹革命,极大地振奋了湖北学生界。
辛亥革命资料
辛亥革命资料概述辛亥革命,即辛亥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运动。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的时间段内,推翻了中国清朝的封建帝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
背景•清朝的衰落:清朝自康熙统治以来就陷入了衰落的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权腐败,社会不稳定,外国列强入侵,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早期改良运动: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就有了一系列改良运动,试图通过借鉴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来振兴国家。
然而,这些改良运动进展缓慢,改变不了清朝政权的腐败局面。
事件经过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之间,成为了清朝腐败统治的又一次打击。
清朝军队的溃败和对外国列强的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对清朝愈加失望。
2. 辛亥起义辛亥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首先在南京发动武装起义,接着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辛亥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成为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3. 皇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宣统退位。
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中华民国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影响1.进步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前后,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迅速传播到中国。
许多留学生回国,带回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知识。
2.新式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新式的学校和教育体系兴起。
不再只有传统的经书教育,人们开始学习现代科学和世界历史。
3.妇女地位的提升:辛亥革命后,妇女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妇女也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4.土地改革:辛亥革命后,土地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统治,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促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能够改变命运,激发了他们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渴望。
辛亥革命
• 1911年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 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 • 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 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 馀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囯溶 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 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 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 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 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 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 为民政总长
•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 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 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 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 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 1911年11月2日,在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 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11月3日清政府颁布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年罪己诏,释放革 命党刺客汪兆铭、黄复生、罗世勋。1911年内阁总 理大臣。1911年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 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911年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 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 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 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 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1911年到12月 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 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 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 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 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 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 被袁军控制。
辛亥革命历史资料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的加深计划了中国名族的矛盾1.《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帝国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掠夺原料、矿山和铁路权利,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2.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时矛盾重重,相互争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05年-1907年的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取得了俄国在东北的特权,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了支付巨额的赔款,清政府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
三.经济基础: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
四.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壮大及其实践活动。
1.青年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了革命的中坚力量;2.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准备了力量;(1)1894年底孙中山发动了广州起义,彻底和清廷决裂,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2)1906年革命派发动了萍浏醴起义;(3)1907年5月,秋瑾(浙江)和徐锡麟(安徽)联合发动起义;(4)1911年4月底,黄兴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成为了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的起义。
五.思想基础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1)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提出革命是“启迪民智,陈旧步新”的良药;(2)邹容发表《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讴歌革命;(3)陈天华发表了《猛回头》、《警世钟》。
2.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而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3.革命派同改良派进行了论战,极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式的高涨4.创办了一系列报纸、刊物,如《国民报》、《游学编译》、《浙江潮》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5.翻译了西方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美国独立战争》等。
六.组织基础1.革命派创办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1894年孙中山创办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2)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的创办。
历史《辛亥革命》
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 辛亥革命的性质: 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洋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
秦朝
清朝
中华民国
(开始:公元前221年) (结束1912年)
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 哪些变化?
材料:民国建立后,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 家、自由恋爱、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实际反映的 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训: 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有人认为武昌起义的成功纯属偶然?你是否 合作探究 赞同,为什么?
1.清政府腐败无能,有识之士对清政府的彻底失
望;
2.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民主革命思想
发展壮大3.一系列武装起义把全国革命形势推向
课堂小结
革命起义: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辛
主力:湖北新军
亥 武昌起义: 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
革 命
发展: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影响: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课堂小结
革命起义: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
高潮……
4.文学社和共进会较长时间在湖北新军中打下良
好基础。
民民湖主主北革革新命命军思思想想
湖北新军
武昌起义的成功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
展的必然结果。
领导阶级派别: 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 孙中山
辛亥革命的目的: 推翻满清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世有万祀①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穷变通久,见于《大易》②;损益可知,著于《论语》。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
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
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
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
自播迁③以来,皇太后宵旰④焦劳,朕尤痛自刻责。
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⑤,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懿训⑥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自丁戊⑦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⑧……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
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⑨,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初十)条【解读】这是通常所谓清末“新政诏”中的话。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也就是1901年1月29日,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主使,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通常也称“新政诏”),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并号召各有关大员发言参议。
而在此上谕中,清廷对变法的原因、范围、方针原则等进行了阐述。
有些话语颇显冠冕堂皇,似乎变法的用心极诚,新政的范围很宽。
但从其所定方针和基本原则看,仍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资料显示:①所谓“穷变通久”云云,仍不出中国传统的变易观。
这不失为此时清廷酝酿变法的思想基础的一个方面。
②变法是应急之举。
促使清廷进行此次变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清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切实感到不变法就摆脱不了穷途末路。
辛亥革命内容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历史
上封建帝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时期,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背景
19世纪末,清朝政府日益腐败,国力衰弱,社会动荡。
外国列强侵略,民族
危机深重。
中国社会呼唤改革,民族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件经过
辛亥革命的序幕可追溯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引起
了更多人对清朝政府的不满。
1905年开始,中国各地开始掀起起义活动,许多雄
心勃勃的政治家和爱国士绅开始积极策划行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正式爆发。
武昌起义成功后,武昌首义军开始
向南京进发,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响应,清朝政府节节败退。
辛亥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迫退位。
影响
•辛亥革命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决心与勇气。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对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民主
自由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我们应该铭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初中必背历史知识2辛亥革命
初中必背历史知识2
辛亥革命
一、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斗争--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二、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
三、武昌起义:
时间:1911.10.10
起义的主要力量--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成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发展--武昌起义后不到两月,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宣布独立
四、辛亥革命胜利的原因:
1、清政府的统治失去人心
2、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和不屈的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3、革命顺应时代潮流
4、革命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三民主义
5、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一些不知名的英雄:万炳南、马玉贵、吴世昌、向紫山、陈殿卿、刘刚才、邱彦彪万炳南(1881-1912):湖北郧西人,清末来陕,先入巡防营,后入陆军混成协第一标三营任正目。
早年加入哥老会,是哥老会的大哥,在巡防营和陆军哥老会中地位最高,是陕西会党巨子。
1910年春,经过具有同盟会、哥老会双重身份钱鼎(陕西白河县人)的联络活动,接受了孙、黄革命思想,愿意跟着同盟会干,并于当年农历六月初三日,与钱鼎、井勿幕、张云山等三十多人在大雁塔结盟,共图大举。
1911年农历8月26日,与钱鼎、张云山、张钫等在小雁塔磋商,初定农历9月初8日举事,后因形势急变提前。
西安举义,万炳南率队占领了军事参议官衙门(即前都练公所)。
在进攻满城的战斗中,他以数十人攻占了西华门。
与张凤翙、钱鼎、张云山诸人率队入据西安,攻破满城,被推为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
陕西光复后,满清政府从河南、甘肃调兵,以东、西两面对陕西反扑,形势非常紧急,万炳南请命,出守凤翔。
万到凤翔后,首先整饬地方,将扰害地方之张三宝等斩首示众,把起义的民军整编为五个民团营,稳定了地方局面。
在军事上积极布防。
陕甘提督张行志、甘军副将崔正午率精兵围攻凤翔达四个来月,始终未能得手,并使崔正午部受到重创。
万在陕西辛亥革命中是有大功的。
马玉贵(1885-1957年):字青山,回族,湖北谷城人。
光绪末年,为生活所迫,投湖北新军,后调防西安,任二标一营左队正目,旋升什长。
马早年加入反清秘密组织哥老会,并成为其中的重要首领人物。
在新军中受钱鼎革命思想的影响,并经钱鼎、张聚庭的介绍加入了同盟会。
由于他具有较强的宣传组织能力,在西安回民和新军士兵中很有号召力,是陕西回民参加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1910年参加了同盟会、哥老会在大雁塔三十六弟兄结盟,1911年参加了林家坟会议,在率部攻打满城、光复西安的战斗中做出了贡献,被推举为陕西军政府粮饷大都督。
在保卫陕西革命政权的战斗中他多次率部在战场拼杀,与清军激战。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总理——中 国民主革命 的先行者孙 中山先生
思想准备
酝酿: 爆发: 高潮: 结局:
组织准备 军事准备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陈天华及其所著《猛回头》《警世钟》
章炳麟
(1869--1936)
公理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
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者,天演 之公例也!”
湖北军政府旧址
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革命党人熊秉坤等 人在这里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 统
孙中山
上海南京路上,悬挂五色旗, 庆祝革命成功。
南京参议院
孙中山就 任临时大 总统后所 发表的大 总统誓词
袁世凯剪掉辫 子表示“革命”
袁世凯玉玺
谢谢各位!
2011-3-26
孙中山题著《民族主义》《民权 主义》《民生主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07年7月, 光复会成员 徐锡麟在安 徽安庆发动 起义,失败 被捕,壮烈 牺牲。
1907年7月,光 复会会员秋瑾准 备在浙江绍兴发 动起义,不幸事 泄被捕,于15日 在绍兴就义。图 为秋瑾在日本时 的留影。
共进会会长
孙 武
文学社社长
蒋翊武
兴孙 中中 会山 成亲 立自 宣起 言草 的
1894年孙中 山在檀香山 建立了中国 资产阶级第 一个革命团 体兴中会。 提出了“驱 除鞑虏,恢 复中华,创 立合众政府” 的主张。
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
1905年 11月,在 日本东京创办的同 盟会机关报— 《民报》
第13课 辛亥革命 新史料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 列有关辛亥革命爆发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②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综合上述材料,《约法》具有什么性质?
(1)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2)第四条、第十九条、 第四十五条、第五十三条
(3)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原则,否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4)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 花。”你是否同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七、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史观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现代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
化史 政治 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观
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现代 化史
同意。 理由: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不同意。 理由:结束了帝制,推翻了清朝,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七、辛亥革命历史功绩
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 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 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 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 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相关资料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名称由来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
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
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
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
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
[1]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
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
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
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
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学资源资料与注释萍浏醴起义时发布的檄文材料当知本督师只为同胞谋幸福起见,毫无帝王思想存于其间,非中国历朝来之草昧①英雄,以国家为一已之私产者所比。
本督师于将来之建设,不但驱逐虏,不使少数人之异族专其利权,且必破除数千年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致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会。
——《丙午萍浏醴革命军实录》冯自由:《革命逸史》(下)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937—938页【注释】①草昧:草野,民间。
【解读】萍浏醴起义的檄文中,以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口号,宣布破除数千年的专制政体,建立一个共和民国,将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体现于其中。
这是第一次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旗帜的大起义。
孙中山对萍浏醴起义的评价材料丙午萍醴之役,则同盟会会员自动之义师也。
当萍醴革命军与清军苦战之时,东京之会员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亟①思飞渡内地,身临前敌,与虏②拼命,每日到机关部请命投军者甚众。
稍有缓却,则多痛哭流泪,以为求死所而不可得,苦莫甚焉。
其雄心义愤,良足嘉尚。
独惜萍乡一举为会员之自动,本部于事前一无所知,故临时无所备。
然而会员之纷纷回国从军者,已相望于道矣。
寻而萍醴之师败,而禹之谟、刘道一,宁调元、胡英〔瑛〕等竟被清吏拿获,或囚或杀者多人。
此为革命同盟会员第一次之流血也。
由此而后,则革命风潮之鼓荡③全国者,更为从前所未有,而同盟会本部之在东,亦不能久为沉默矣。
时清廷亦大起恐慌,屡向日本政府交涉,将予逐出日本境外。
予乃离日本,而与汉民、精卫二人同行而之安南,设机关部于河内,以筹划进行。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8-239页。
【注释】①亟(jí):急切。
②虏:中国古代对北方民族的贬称,这里指清军。
③鼓荡:鼓动激荡。
【解读】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会员自动发起组织的一次大起义。
同盟会会员第一次因起义而流血牺牲。
此后,同盟会会员纷纷从日本回国,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激起全国革命风潮。
孙中山认为领导国内各地武装起义的时刻已经到来,他离开日本到越南,开始具体策划、领导国内武装起义。
广西起义,夺取镇南关材料一夜深,国父绕至英文秘书日人池亨吉卧榻之旁,见其亦未入眠,乃笑谓之曰:汝犹如此,我何能眠,数年辛苦,望在今宵,如能成事,亦为将来成功之开端,吾几欲闻镇南关之炮声,虽欲入眠亦不可得——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二册)财团法人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年版,第1015页。
材料二九时,捷报再至,不久,国父探视因发烧躺在卧榻之池亨吉云:请君为余庆祝,镇南关捷电已三至矣,形势极佳。
——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二册)财团法人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年版,第1015页。
材料三我只有一个宿望,就是入中国帝国最南角的镇南关,悬军万里、旌旗堂堂,贯通中国帝国的中腹,而出中国帝国最北角的山海关。
一出山海关,则即可送却爱新觉罗帝的末路了。
盖战破满洲或彼遁窜,非脱出此重关门不可。
今此宿望的前半,行将告成。
其后半的成就,尚不知在于何日。
唉!尚不知将于何日!——吴相湘编撰:《孙逸仙先生传》(上册)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82年版,第590页。
【解读】孙中山亲自到越南河内,领导和策划广西起义。
镇南关一战,非常重要,战地传来的捷报让他非常兴奋,夜不能寐。
多年的努力似乎使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他说自己很久以来就有一个愿望,如今镇南关一战表明他愿望的前半部分已经实现。
只可惜此次起义最终也归于失败。
再次举行广州起义的决议材料时各同志以新败之余,破坏最精锐之机关,失却最利便之地盘;加之新军同志亡命南来者,实繁有徒①,招待安插,为力已穷;而吾人住食行动之资,将虞②不继③。
举目前途,众有忧色。
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唏嘘太息,相视无言。
予乃慰以:“一败何足馁④!吾曩⑤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
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之风潮已盛,华侨之思想已开。
从今而后,只虑吾人之无计划、无勇气耳!如果众志不衰,则财用一层,予当力任⑥设法。
”……伯先⑦乃言:“如果欲再举,必当⑧立速遣人携资数千金回国,以接济某处之同志,免彼散去。
然后图集合,而再设机关以谋进行。
吾等亦当继续回香港与各方接洽。
如是日内即需川资⑨五千元;如事有可为,则又非数十万大款不可。
——《孙中山自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173页【注释】①实繁有徒: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②虞:担心。
③不继:跟不上。
④馁失去勇气。
⑤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
⑥力任:努力承担。
⑦伯先:指赵声。
⑧必当:必须。
⑨川资:旅费。
【解读】1910年2月,同盟会策划的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11月,孙中山同黄兴等人在马来西亚槟城商讨再次举行起义。
孙中山先有此提议,对此,其他人面露难色。
有人认为,筹款是最为困难的事情。
而孙中山则认为,现在起义的时机已经比以前好多了,筹款由他来解决。
赵声指出,如果要起义,必须筹集巨款。
广州起义前的筹款材料刻下已开始陆续布置,在在需款矣!此次之动,乃因日俄协约,时势甚急,岌岌不可终日;而内地革命风潮亦已普及,军心民心皆同归向;加以吾党久困奇穷,不能稍待。
有此三者相迫而来,不得不发。
故主动之人,决意破釜沉舟之举,誓不反顾,与虏一博。
有十万元为事前之布置,固起;无之,亦必冒险而起也。
况精卫君已去,吾辈何忍徒生?若事不成,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弟亦决意到时潜入内地,亲与其事。
故今日若得十万元,则出以安全;不得十万,则必出以冒险耳。
此十万元不过一安全冒险之问题,非为起不起之问题也。
……中国兴亡,在此一举,革命军尽此一役也。
——孙中山:《致美洲同盟总会同志函》(1910年11月中下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98页。
【解读】孙中山分析当时形势,认为有三个因素迫使革命党人举行起义。
此次是破釜沉舟之举。
十万元款项,只是保证起义安全的一个条件而已。
言语当中,孙中山表达了自已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
他之所以下这样的决心,是因为屡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耗损了华侨大量捐款。
而此次筹款并不是很顺利,他心有不安,于是想一战成功,告慰海内外华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材料一是役也,集各省革命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
事虽不成,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然自广州一役之后各省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而清吏皆尽入恐慌之地,而尤以武昌为甚。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2-243页。
材料二满清末造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巘②,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③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④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⑤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⑥。
——孙中山:《〈黄花岗烈土事略〉序》(1921年12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页。
【注释】①末造:末年。
②险巘(xī):危险。
③踬(zhì)踣(bó):跌倒,这里指受挫折。
④辛亥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
⑤久蛰:长期受压抑。
⑥并寿:一同长存。
【解读】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破釜沉舟的一搏,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是深远的,对推翻清朝统治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时各地的反清情绪已十分高涨,而此次起义,就像催化剂一般,使得积压在民众心中的怒火迸发出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次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材料此次以限于资财,不能经营北方,只能就广州下手。
…吾党计划,欲选敢死之士八百人入城劫督署、占军器,为打开城门俾新军入城取回子弹枪械,则必能制巡防营及旗满兵之死命矣。
乃此八百人选定之后,以费用不足,不能早集,此弟与兄到卡加利之时,得接港电云“请于五日内筹电三万元,否则危”,则指此事也。
弟当时接电,如何焦急亦兄所知也。
故舍各处小埠不到,而直往云尼辟,冀有所得,岂料不过数百,及至杜郎度,则刺将军之事发矣;若此时有款,乘机而起,当可成事也。
此事发生之后,始得杜郎度变卖公堂之万元,然后党军乃能陆续进城。
然款犹末足,人犹未集,而被敌之严防,月二十九日事泄人拿,不得不动,故此失败。
——孙中山:《复谢秋函》(1911年5月7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18-519页。
【解读】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写给谢秋(同盟会员,曾随孙中山到加拿大各埠筹款)的信中,总结了此次起义失败的原因。
从材料中看出,想要发动武装起义,资金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因为资金的原因,只能选择广州作为起义地点。
因为资金不够,革命军队不能提前聚集,同时也导致不能趁机起事而只能被动应敌。
武昌起义前武汉地区具备的起义条件材料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
盖鄂省军界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
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
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即以武汉之形势论,虽为四战之地,不足言守,然亦视其治兵之人何如。
……今汉阳之兵器厂既归我有,则弹药不忧缺乏,武力自足与北部之兵力敌,长江下游亦驰檄可定。
沿京汉铁路以北伐,势极利便。
以言地利,亦足优为。
前吾人之纯然注重于两粤而不注意于此者,以长江一带,吾人不易飞入,后来输运亦不便,且无确有可靠之军队,故不欲令为主动耳。
今既有如此之实力,则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前本有陕西人井勿幕君在此运动,今已得有多数,势亦足自动,熊克武君已驰赴该处为之协助)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
急宜趁此机会,猛勇精进,较之徒在粤谋发起者,事半功倍。
且于经济问题尤易解决。
兹约计各处,大略有二十万左右,即足为完全之预备。
至少四五万,亦可发起鄂事。
总之,此次据居君所云,事在必行,即无外款接济,鄂部同志不论如何竭绌,亦必担任筹措,是势成骑虎,欲罢不得。
吾人当体验内地同志经营之艰苦,急为设法筹集巨款以助之,使得有以宽裕筹备,不致艰困从事,归于失败,徒伤元气,不胜切祷之至。
——黄兴:《致冯自由书》,《黄兴集》(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17页【解读】孙中山投身革命后,领导的起义多发生在边境地区,尤其以广东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