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史料集锦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学资源
资料与注释
萍浏醴起义时发布的檄文
材料
当知本督师只为同胞谋幸福起见,毫无帝王思想存于其间,非中国历朝来之草昧①英雄,以国家为一已之私产者所比。本督师于将来之建设,不但驱逐虏,不使少数人之异族专其利权,且必破除数千年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致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会。
——《丙午萍浏醴革命军实录》
冯自由:《革命逸史》(下)
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937—938页【注释】①草昧:草野,民间。
【解读】萍浏醴起义的檄文中,以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口号,宣布破除数千年的专制政体,建立一个共和民国,将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体现于其中。这是第一次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旗帜的大起义。
孙中山对萍浏醴起义的评价
材料
丙午萍醴之役,则同盟会会员自动之义师也。当萍醴革命军与清军苦战之时,东京之会员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亟①思飞渡内地,身临前敌,与虏②拼命,每日到机关部请命投军者甚众。稍有缓却,则多痛哭流泪,以为求死所而不可得,苦莫甚焉。其雄心义愤,良足嘉尚。独惜萍乡一举为会员之自动,本部于事前一无所知,故临时无所备。然而会员之纷纷回国从军者,已相望于道矣。寻而萍醴之师败,而禹之谟、刘道一,宁调元、胡英〔瑛〕等竟被清吏拿获,或囚或杀者多人。此为革命同盟会员第一次之流血也。由此而后,则革命风潮之鼓荡③全国者,更为从前所未有,而同盟会本部之在东,亦不能久为沉默矣。时清廷亦大起恐慌,屡向日本政府交涉,将予逐出日本境外。予乃离日本,而与汉民、精卫二人同行而之安南,设机关部于河内,以筹划进行。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8-239页。
【注释】①亟(jí):急切。②虏:中国古代对北方民族的贬称,这里指清军。③鼓荡:鼓动激荡。
【解读】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会员自动发起组织的一次大起义。同盟会会员第一次因起义而流血牺牲。此后,同盟会会员纷纷从日本回国,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激起全国革命风潮。孙中山认为领导国内各地武装起义的时刻已经到来,他离开日本到越南,开始具体策划、领导国内武装起义。
广西起义,夺取镇南关
材料一
夜深,国父绕至英文秘书日人池亨吉卧榻之旁,见其亦未入眠,乃笑谓之曰:汝犹如此,我何能眠,数年辛苦,望在今宵,如能成事,亦为将来成功之开端,吾几欲闻镇南关之炮声,虽欲入眠亦不可得
——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二册)财团法人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年版,第1015页。
材料二
九时,捷报再至,不久,国父探视因发烧躺在卧榻之池亨吉云:请君为余庆祝,镇南关捷电已三至矣,形势极佳。
——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二册)财团法人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年版,第1015页。
材料三
我只有一个宿望,就是入中国帝国最南角的镇南关,悬军万里、旌旗堂堂,贯通中国帝国的中腹,而出中国帝国最北角的山海关。一出山海关,则即可送却爱新觉罗帝的末路了。盖战破满洲或彼遁窜,非脱出此重关门不可。今此宿望的前半,行将告成。其后半的成就,尚不知在于何日。唉!尚不知将于何日!
——吴相湘编撰:《孙逸仙先生传》(上册)
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82年版,第590页。
【解读】孙中山亲自到越南河内,领导和策划广西起义。镇南关一战,非常重要,战地传来的捷报让他非常兴奋,夜不能寐。多年的努力似乎使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说自己很久以来就有一个愿望,如今镇南关一战表明他愿望
的前半部分已经实现。只可惜此次起义最终也归于失败。
再次举行广州起义的决议
材料
时各同志以新败之余,破坏最精锐之机关,失却最利便之地盘;加之新军同志亡命南来者,实繁有徒①,招待安插,为力已穷;而吾人住食行动之资,将虞②不继③。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唏嘘太息,相视无言。予乃慰以:“一败何足馁④!吾曩⑤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之风潮已盛,华侨之思想已开。从今而后,只虑吾人之无计划、无勇气耳!如果众志不衰,则财用一层,予当力任⑥设法。”……伯先⑦乃言:“如果欲再举,必当⑧立速遣人携资数千金回国,以接济某处之同志,免彼散去。然后图集合,而再设机关以谋进行。吾等亦当继续回香港与各方接洽。如是日内即需川资⑨五千元;如事有可为,则又非数十万大款不可。
——《孙中山自述》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173页【注释】①实繁有徒: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②虞:担心。③不继:跟不上。④馁失去勇气。⑤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⑥力任:努力承担。
⑦伯先:指赵声。⑧必当:必须。⑨川资:旅费。
【解读】1910年2月,同盟会策划的广州新军起义失败。11月,孙中山同黄兴等人在马来西亚槟城商讨再次举行起义。孙中山先有此提议,对此,其他人面露难色。有人认为,筹款是最为困难的事情。而孙中山则认为,现在起义的时机已经比以前好多了,筹款由他来解决。赵声指出,如果要起义,必须筹集巨款。
广州起义前的筹款
材料
刻下已开始陆续布置,在在需款矣!此次之动,乃因日俄协约,时势甚急,岌岌不可终日;而内地革命风潮亦已普及,军心民心皆同归向;加以吾党久困奇穷,不能稍待。有此三者相迫而来,不得不发。故主动之人,决意破釜沉舟之举,誓不反顾,与虏一博。有十万元为事前之布置,固起;无之,亦必冒险而起也。况精卫君已去,吾辈何忍徒生?若事不成,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
弟亦决意到时潜入内地,亲与其事。故今日若得十万元,则出以安全;不得十万,则必出以冒险耳。此十万元不过一安全冒险之问题,非为起不起之问题也。……中国兴亡,在此一举,革命军尽此一役也。
——孙中山:《致美洲同盟总会同志函》(1910年11月中下旬)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98页。
【解读】孙中山分析当时形势,认为有三个因素迫使革命党人举行起义。此次是破釜沉舟之举。十万元款项,只是保证起义安全的一个条件而已。言语当中,孙中山表达了自已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他之所以下这样的决心,是因为屡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耗损了华侨大量捐款。而此次筹款并不是很顺利,他心有不安,于是想一战成功,告慰海内外华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影响
材料一
是役也,集各省革命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然自广州一役之后各省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清吏皆尽入恐慌之地,而尤以武昌为甚。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2-243页。
材料二
满清末造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巘②,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③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④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⑤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⑥。
——孙中山:《〈黄花岗烈土事略〉序》(1921年12月)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