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杰峰。

本书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

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

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材。

二.图书目录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第四节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二、王权的体现形式三、对王权的制约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二、皇帝的名位制度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三、责任内阁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三节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一、古代法规的概况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拘捕和证据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第七章监察制度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第二节监察的职能一、对上的谏诤二、对下的监督弹劾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一、检核簿册法二、举劾案章法三、连坐告密法四、遣吏巡行法五、牵制监督法六、密查侦缉法七、密奏传呈法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兵役制度一、郡县兵役制二、谪罪兵役制三、招募兵役制四、世袭兵役制五、发奴为兵制六、民壮兵役制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一、军事编制(附表)二、兵种配置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三、军事刑罚制度第九章财政经济制度第一节财政收支制度一、赋税制度二、徭役制度三、土贡制度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第二节财政行政体制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第三节经济制度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第十章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第一节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教育制度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第一节文书制度一、诏敕和奏章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三、文书工作制度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一、玺印制度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第一节胥吏制度第二节幕僚制度第三节长随家人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途径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第二节任用制度一、任用种类二、任用方法三、任用限制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三、奖惩制度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一、等级制度二、章服乘舆制度三、俸禄制度(附表)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一、休假制度二、退休制度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第一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第二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第二节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第三节国共两党合作制第三章议会制度第一节参议院(临时参议院)第二节变化无常的国会第三节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一、国民参政会二、政治协商会议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四节议会制度的评析第四章元首制度第一节元首的产生和任期第二节元首的名称和职权一、临时大总统二、大总统三、临时总执政四、大元帅五、总裁会议六、国民政府委员会七、国民政府主席八、总统第三节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第五章政府体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一、立法院二、行政院三、司法院四、考试院五、监察院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节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节地方行政制度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华民国的法规第二节司法审判机构第三节诉讼审判制度一、审级制度二、检察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第四节辩护和公证制度一、律师制度二、公证制度第七章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第一节监察制度一、监察机构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第二节考试制度第三节任用制度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后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任命非世袭、户籍制、服从中央安排、行政区非采邑 非任人唯亲、非世袭
(2)中央集权制下的君权的体现形式

官僚制度和郡县制是维系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的两大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君权的体现 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 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尉缭子· 原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便于统一管理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发,交战双方动辄几
十万军队激战于一地,死亡率高得惊人。如公 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 万。前279年,秦攻楚,白起引水灌鄢城,淹 死数十万人。前273年,白起败魏军于华阳, 斩首15万。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坑杀 赵军40余万。为了战争,各国动用了所有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都需要集权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1 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后”
夏朝初建,最高统治者被称 为“后”,所以夏启被称为“夏 后启”,以后的继承人太康、仲 康、相等也被称为“后”。再如 有穷氏首领后羿“后”,当初的 意思是生育,亦即祖先的意思, 还带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 组织的痕迹。

毓(后)作为母系氏族首领 的专用语被沿用下来。
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
揽大权而君权至高无上(君主专权),以中央 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以 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官僚制) 郡县制不同于分封制( ) 官僚制不同于世官制( ) 打破终身制和铁饭碗,都是临时工、合同 工。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


商代自汤灭桀以至纣王,经过了17 代31 王。在 王位继承上,前期是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
经“九世之乱”,至商末,才完全确立传子制 度,随后又确立了嫡子继承制。
周代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承袭商末制度,但有了重 要发展,即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

2、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之一: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种择继承者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 后约3000 年的时间内基本上被当作正统的最 优先的选择的原则。
四、宗室制度
1、“封诸侯,建藩卫”的“封建制度”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后,为抑制兄弟之间的争端 所确立的制度
2、秦汉的不同做法(秦废,汉立) 3、宗室分封与管理
历代的不同做法,均由宗正官管理
4、宗室制度与皇权专制
封国建藩利于国?不利于国?双刃剑?
目的:一是利用宗室的血缘关系拱卫皇室, 维护统治;二是对宗室成员持防范态度, 防止宗室篡夺王位。
清朝
清朝咸丰也差一点行立子杀母之事。咸丰六 年,清文宗宠妃那拉氏生子载淳,当立为太 子。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 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以绝后 患。咸丰帝犹豫未决。虽临终时给了皇钮钴 禄氏一道密诏,若那拉氏真有越轨行为,即 可立即赐死,以绝后患。咸丰不能自己在生 前绝此后患,却把难题留给了东宫。
皇位继承次序——唐
太子继承制:
2、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 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a、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 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b、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改革 制定的密建皇储制度) c、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 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唐玄宗) d、“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 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第二章 中国政治、行政体制之王权和皇权制度(上)

第二章   中国政治、行政体制之王权和皇权制度(上)
王权逐渐扩大,但与此同时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 制约: 1、王权受到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地方时了制 约,导致“王”“侯”之争; 2、王权受到贵族元老的制约,为“王”“贵” 之争; 3、王权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限制, 为“王”“神”之争。
第二节
霸主和集权制度
“春秋战国乱悠悠,霸主集权相继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 政治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天子”徒有虚名,在“尊王攘 夷”的旗帜下,各地方势力借机改革图强,称霸一方; 齐国桓公任用管仲,外强兵,内肃政,首成霸业,之后晋 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 相继称霸; 春秋战国的长期内讧和篡权预示着权力必然走向集中,政 治局面必然走向统一,而此种必然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成和君权的发展。
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王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王权制度在我国实行了1800多年,体现着中国古 代以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体系长期延续的特点。 了解王权制度对于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着 直接的帮助。
第二章 中国政治行政体制 变化发展之 王权和皇权制度 (上) 第一节 王权制度的形成
“君临之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原因:列国纷争,社会局势动乱,人们希望一个 统一局面,希望有“圣人”的出现牢固掌握集权于一身的 统治权。“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多贤不可 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这些理论为秦的集权统一扫平了思想上的障碍 2、主要内容:以权势法术为中心内容,基本以法家思想 为主体。“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出一者强,权出 二者弱”等。 3、“明王了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穷之、贵之、 贱之,此六柄者主所操也。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 武、三曰威、四曰德”;“七术”:众端参观,必罚明威, 信赏尽能,一听责下,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说明】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

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绪论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授课时数:4课时内容要点: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1、研究概况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2、参考资料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参考书目】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B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 )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解析:从材料信息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故B、C项错误;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D3.下表中的评价与史实最相符的选项是( )选项史实评价A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 唐朝设置节度使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C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力过大,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被分割,有效地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具有决策权,不能统领六部,故D项错误。

答案:C4.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

中国行政史记,讲义第二章

中国行政史记,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皇帝制度皇权的内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5、最高人事权,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的考察权。

二、宰相制度及其变迁(一)丞相制是秦制西汉初年的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

丞相权力的内容:1、立法上负责起草或组织草拟法律;2、在司法上有劾案百官及执行诛罚权;3、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

特别是在不设立太尉期间更是如此;4、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

(二)中外朝制中外朝制: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在组织上实行的一种制度。

中外朝制指的是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时提拔一批中下层官员充当自己的高级侍从,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转到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退居到执行政务的地位。

中外朝制起到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

(三)三公宰相制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把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即改宰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一分为三,一相制为三相制所取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四)尚书台汉武帝时起,尚书的事权逐渐扩大,成立机构。

成帝后,尚书实行分曹理事制度,东汉初年,刘秀建立起庞大的上述机构,正式称尚书台。

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国家行政机关,三公只是名义宰相。

三、列卿列卿的名称和职责:九卿:1、奉常:西汉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

西汉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3、太仆。

掌宫廷车马;4、卫尉。

掌皇宫保卫;5、典客。

西汉曾更名大行令、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6、廷尉。

掌司法;7、治粟内吏。

西汉更名为大农令、大司农、掌财政税收;8、宗正。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共98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共98页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 度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若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第二章中国政治行政体制之 王权和皇权制度(下)

第二章中国政治行政体制之 王权和皇权制度(下)
第二章 中国政治行政体制变化发展之 王权和皇权制度( 王权和皇权制度(下) 第三节 皇帝制度
从政治学意义上而言,皇帝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主体的最重要最 核心的一部分。围绕着皇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构成了整个古代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融合天地神祇,集中突出个人的 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居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建皇立制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总计存 续过280多位皇帝,皇帝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诸多皇帝中有的 在位60余年,有的1年不到,其中不乏一些英明具有良好的文治 武功之主,也不乏一些昏聩无能之辈。 可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皇帝制度史。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1、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 2、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 3、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
(续)名位制度的扩大和发展
(1)与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太上皇、 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妃嫔、贵人、皇太子等 (2)年号的出现和更改。汉武帝创始年号,有的是一帝一号, 有的一帝会更改年号。 (3)庙号、谥号、陵寝号制度的出现。 庙号是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位置的称号。 庙号的发展:庙号一般按嫡传世系编排的,按照“祖有功宗有德” 标准进入帝统系列的,并非每位皇帝都能建宗立庙的庙号制度; 隋唐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开国着或有重大贡献者称“祖”, 其余皆称“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绩排位。
二、皇位继承制度 “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太子,天下之本,本 一摇,天下振动”,可见皇位的有序稳定继承乃是各 朝各代重大问题。 1、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 包含着几个矛盾:一是嫡庶之争;二是长幼之争;内 外之争。 嫡长继承制与实践继承的差距;嫡长继承制度的缺陷; 围绕皇位继承产生的各种政治变故与传统伦理道德对 立

《王权和皇权制度》课件

《王权和皇权制度》课件

皇权对文化的影响
皇权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皇权的存在使得许多思想观 念得以产生和传播,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观念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皇权还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影响。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掌控着大量的学术 资源,使得许多学者得以进行研究和创作。这些学术资源不仅包括图书
《王权和皇权制度》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王权和皇权制度的起源 • 王权和皇权的政治制度 • 王权和皇权的经济制度 • 王权和皇权的文化影响 • 王权和皇权的现代思考
01
王权和皇权制度的起源
古代王权的出现
古代文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明逐渐 兴起,出现了许多城邦和小国, 每个城邦或小国都有自己的统治 者,即国王或君主。
皇权与现代政治的冲突
尽管皇权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它与现代政治的冲突仍然存在。例如 ,在一些国家中,皇权与政府之间的权力斗争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
王权与皇权现代思考的比较
历史背景的比较
王权和皇权制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因此其现代思考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功能和影响的比较
皇权制度下的司法体系通常与行政体系分离,有专门的 司法机构负责审理案件。
皇权制度下的政府机构通常比较复杂,由多个部门和官 僚组成,他们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
皇权制度下的经济体系通常以商业和制造业为基础,农 业则受到皇帝的控制。
王权与皇权政治制度的比较
王权和皇权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 制度,但皇权的集中程度更高。
馆和资料库,还包括各种学术组织和机构。
皇权对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在古代,皇权掌控着城 市的建设和规划,使得许多建筑和城市得以产生。这些建筑和城市不仅 具有历史价值,还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的体现。

《王权和皇权制度》课件

《王权和皇权制度》课件

王权的定义
王权:指君主或国王所拥有的权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力。
王权的来源:通常来自于继承、选举、征服等途径。
王权的特点: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可以决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方面的发展方向。
王权的象征:皇冠、权杖、王座等。
皇权的定义
皇权是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度 王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和 副
标 题
皇 内

权汇 报 人
制:
PPT

添加 目录标题

王权和皇权 制度的定义

王权制度的 演变
目录
CONTENTS

皇权制度的 演变

王权和皇权的 政治和社会基 础

王权和皇权 的比较研究

王权和皇权 的未来展望
添 加 文 档 标 题
度王 的权 定和 义皇
权 制
中世纪王权的特点和演变
演变:从封建割据到中央集 权,王权逐渐加强
特点:王权与教权并存,王 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原因:经济、政治、文化等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影响:对欧洲历史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王权的变化和趋势
变皇 权 制 度 的 演
古代皇权的形成和发展
夏商周时期:皇权制度初步 形成,以天子为中心,实行 分封制
添加标题
未来展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王权和皇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但其历史和 文化价值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王权和皇权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民主化趋势:随着社会进步,王权 和皇权逐渐被民主制度所取代

第二讲:皇权与中国古代社会

第二讲:皇权与中国古代社会

第二讲:皇权与古代中国社会一、皇权专制制度与人身支配在古代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权力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一切、主宰一切的巨大威力。

专制权力对一个人从谋生手段、到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进行控制和全面的干预。

在古代中国一个人可以拥有多少财富、穿什么样的衣服、以何种身份姿态去与社会各方面进行交往,都要看他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什么级别的地位。

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社会,老百姓是作为被征服的人、被控制的人以及等级中的人而存在的。

1、首先看看作为被征服的人。

有一些历史著作曾对原始时代人类的各种关系进行了美好的描述,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虚构,事实上论证上古时代的美好存在和田园牧歌式的描述只经常是用来表达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理想追求的一种想象。

如果说古代氏族内部存在着和谐,那也只是母爱和血缘亲情的延伸。

一旦超越亲情的范围,人们的斗争和残忍性就显露出来。

拿中国古代来说,由混沌状态步入文明社会,就开始了群雄涿鹿,由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带夏禹时期,实际上充满了血腥的战争和兼并。

黄帝首先联合炎帝同强大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灭掉其之后,黄帝与炎帝又大战于坂泉之野,黄帝灭掉炎族之后的尧、舜、禹时代,其持续不断地与南方的“有苗”长期交战。

到了夏商周三代统治时期,一是完成了对本部落居民以及被完全吞并部落的直接征服,二是完成了通过分封诸侯而建立的间接控制。

到了秦朝建立,全国基本完成了征服的历程。

征服之后,统治者对其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实行的是强有力的巩固征服的措施。

大家知道,早期的统治官员被称为“牧”,根据《说文解字》,其乃“养牛之人也”。

汉、魏、南北朝时代所设的州郡行政长官被称为牧民之官,可见在国家看来,管理老百姓就象牧人管理牲畜一样。

所以《淮南子·精神训》中说:“夫牧民者,犹畜禽兽也”。

说得何等直接了当。

2、其次看看被控制的人。

几千年来,中国的皇权统治者都把占有土地和控制人民作为头等大事。

正所谓《诗经》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 夏初的100多年里,国家的体制还未 完全稳定,依然保留着部落联盟的某些 特点。直到少康重建夏朝,奴隶制国家 才完全确立起来,因此,夏的统治者便 进一步地称“王”。 “王字之本文,斧也”,可见,王 同军事密切相关。这说明:第一,最早 的君主是由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转变而 来的;第二,早期国家的重要职能是 “惟祀与戎” 。
第四,通过“会盟”、“巡狩”、“朝聘”
等方式以控制各诸侯国 会盟就是王发布命令,召集各诸侯到指 定地点接受王的指示和安排。通过会盟,申明 君臣名分,确定朝贡义务,对不服者加以声讨 和征伐。相传“禹朝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 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左传》)。 巡狩就是视察地方工作情况,并实施奖 惩。巡狩还具有军事性质。(天子适诸侯曰巡 狩)
2 王权的体现形式

王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代表 和象征,其权力体现形式: 第一,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 的人间代表(天子、天下父母) 三代的王都强调君权神授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尚书· 洪范》)
第二,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
统治,并且在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 己的统治地位(家长)
第三,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
的限制
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不得不
忍让三分。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 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为 词进行征伐;商太甲则以“不遵汤法”,被“伊 尹放之于桐宫”;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 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周穆王将征 犬戎,辅政贵族祭公谋父也是搬出“先王”之制 来加以劝谏。这在某些方面曾限制了王仅的发挥。
王权逐渐在摆脱各种束缚中加强,向君主专 制迈进
二、霸主和集权制度
1
2
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1 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从“王”字的本义来讲,三横分别代表天、
地、人,一竖是指一个贯通于天地人之间的人。 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说“天 下所归往也”。字义本身已经反映出王被认为 是天地人的主宰、最高权力的象征。 王权起源于父权社会。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 点的父权制是王权产生的经济基础。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 财产的出现,以掠夺为目的的部落战争‚成为经常的职 业‛,促进了军事首长权力的不断加强,这些‚博得了 声誉的军事首领,在自己周围集合一队贪图掠夺品的青 年人‛,充当自己的亲信,即所谓的‚扈从‛,而这 ‚一种制度促进了王权的产生‛。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讲 王权和皇权制度
一、王权制度
1
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王权的体现形式
对王权的制约
2
3
“王”代替了“帝”
“帝”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称谓。帝位靠禅让(名义上)。 “王”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王 位靠世袭加暴力。(禹-启-太康~少康) 王权的形成和发展是夏商周三代的 主要标志。
第三,王通过使用誓、诰、命、令等文书或
口谕以行使王权 (金口玉牙,语言暴力) 君 =尹+口。尹=父。
誓是军事行动前激励战士的言辞 诰主要用于申明意图,贯彻政策,并对所属进行训
诫 命主要用于册命,即授予诸侯、卿大夫、士等一定 职衔的文书 令就是王采取命令的方式,用以处理国政,有时候 也用于指派人担任职务 ,范围相当广泛。

3 对王权的制约
王权所受到的制约有:
第一,受到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地方势
力的制约

(王与诸侯力量的消长)
诸侯国一旦羽翼丰满,就必然会同天子之国 相脱离,闹独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还兼并邻近 的小国,成为一方的霸主。商汤在灭夏以前,曾 征伐了许多国家,在不断的战争中发展扩大,所 以“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周灭商 同样是循着这样的途径,以百里之地,发展到 “孟津之会”有800 诸侯依附。这种地方势力的 不断发展,影响着王权的发挥。
第二,受到贵族元老的制约
在夏商周三代还实行贵族议事制度。禹在征三苗
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 六卿”。至商周之际,还盛行庶人议政制,从商 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至春秋时的子产 不毁乡校,都说明“谋及庶人”仍然作为一种制 度保留着,所以“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 这样的制度不仅能制约王权的发挥,而且有时还 威胁着王权的存在。夏太康失国是“为羿所逐, 不得反国”,商太甲被伊尹“放之于桐宫”,周 成王年少,周公旦“乃摄行政当国”,周厉王被 逐,“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都是由掌有实权而地位崇高的贵族来摄行王权。

奴隶制国家的重要政治是祭祀,但所祭祀的 是宗庙社稷。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士 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王的宗 庙建立在国都的中心。社稷是土地神和谷神。可 见,当时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祖先和人们赖以生存 的土地和食物。所谓祭天、祭地、祭祖先,其实 是包括了天、地、人,而王则是唯一贯穿于天地 人之间的超人,这就清晰地反映出统治者利用宗 教为其统治服务的真正动机。所以夏后启讨伐有 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 种政治交往方式。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 “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 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春秋时礼崩乐坏, 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这在西周时 候是不允许的。 西周的朝聘有严格的制度,“诸侯朝于 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职,二不朝则削其 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下)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 一大聘,五年一朝”(礼记· 王制)
1 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后”
夏朝初建,最高统治者被称 为“后”,所以夏启被称为“夏 后启”,以后的继承人太康、仲 康、相等也被称为“后”。再如 有穷氏首领后羿“后”,当初的 意思是生育,亦即祖先的意思, 还带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 组织的痕迹。

毓(后)作为母系氏族首领 的专用语被沿用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