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教案共第二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化学家、硝化⽢油炸药的发明⼈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在1900年创⽴的,于1901年⾸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理学或医学、⽂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类做出重⼤贡献的⼈,于1901年⾸次颁发。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步掌握消息的⽂体特点。
2.体会⼆则消息迥异的语⾔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法通过默读、品味、⽐较等多种⽅法,把握⼆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类精英对⼈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贡献,激发对民族⽂化的热爱。
1.把握⾸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步掌握消息⽂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所做出的巨⼤贡献,体会诺贝尔宽⼴的胸怀。
⼀、导⼊新课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
什么是诺贝尔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起学习《⾸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教学新课 ⽬标导学⼀:默读课⽂,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10⽇;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
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2.短文两篇【教学构想】《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1.品味语言。
对语言的品味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词语本身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初读感受——品读领悟,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品味。
2.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情感,揣摩作品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自主性。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探讨的问题更深入,更有代表性。
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短文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4.学会合作、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读的基础上,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引导学生感悟并珍重人生的“第一次”。
难点:在自主阅读,分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1.由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老师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情感。
2.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共同探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
《藤野先生》第2课时教案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模胡:即“模糊”,马虎,不讲究。
B.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C.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客死:死在他乡异国。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时事: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点拨:B2、本文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名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人。
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_____。
点拨: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浙江绍兴《朝花夕拾》3、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点拨:B C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本文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积极回答问题。
复习上节课内容,为新课学习打基础。
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这是侧面描写,用学生的话侧面衬托藤野先生生活上不拘小节。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这是侧面描写,通过鲁迅的吃惊、不安和感激,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这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严格要求鲁迅的特点。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这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野先生热情诚恳、关心鲁迅的品格。
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求重点知识记录下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第二课时教案
(多媒体展示作者画像)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篇文章《伟大的悲剧》是为一群失败的英雄所做的传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从他的传记作品中摘录出来的章节。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人物传记,通常都要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吗?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束语:
对于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节课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作品的内涵需要我们在反复的阅读中去品味、挖掘。对于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们也不能仅通过一篇文章,去探知他广阔的精神世界。去读一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吧,我们能更多的了解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去精心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吧,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将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文章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着力刻画了他的眼睛,可以说本文是作者用文字给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画的一幅“肖像画”。
四、精读前五段,了解人物外貌特征
作者笔下的托尔斯泰有着怎样的容貌呢?请大家仔细阅读(1~5)段,从文中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语句,重点找出描写他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精读课文(6~9段),感悟思睛,作者又是如何去描写这双眼睛的呢?
(指名诵读6~8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读边勾画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
1、概括托尔斯泰眼睛的特征:
目光犀利
感情丰富
有威力
2、结合课前了解的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这个世界以及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三峡》第二课时教案
10《三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赏析语言之妙。
2.品读课文,学习写景之法。
3.拓展阅读,比较思想不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细读课文,赏析语言之妙。
2.品读课文,学习写景之法。
教学难点:拓展阅读,比较思想不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导语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二)学习目标:1.细读课文,赏析语言之妙。
2.品读课文,学习写景之法。
3.拓展阅读,比较思想不同。
二、课文讲授(一)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整体梳理文章思路。
明确:围绕三峡,重点写了三峡的山(第一段)和三峡的水(第2.3.4段,分别写了夏水、春冬之水和秋天之景)。
2.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先写了山,而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明确: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二)品味语言,体会用词之妙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为“绿潭”。
“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令人遐想无限。
2.清荣峻茂....。
一字一景,以清写水,以峻写山,以荣写柏,以茂写草,水清山高树荣草茂,交相辉映,语言凝练,勾勒一幅生机昂然的美景。
3.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旦”,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一个“寒”字将山林在寒气的威逼下叶败枝枯的景象描绘出来,一个“肃”字描绘出峡谷里寂静荒凉的景象。
藤野先生教案第二课时
藤野先生教案第二课时这是藤野先生教案第二课时,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藤野先生教案第二课时第1篇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
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
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
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
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如下: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10.《三峡》第二课时(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4.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总结三峡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文中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4段写三峡的高猿长啸突出“三峡之秋”凄凉的特点,这是不是与赞美祖国山河的感情相矛盾?
3.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以此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四、积累拓展
五、教材课后习题
1.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沿溯阻绝.
绝.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3.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通过对句子写法的品析及写作顺序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品味其写法的精妙。
通过做课后习题,检验课堂学习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活板》教案(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活板》教案(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八班级语文上册《活板》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习。
教学过程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同学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关于内容。
老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
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
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方写刻字深度的精致。
“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
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升肯定经过多次试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才智、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
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进展起来的。
(传示铅字字模)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同学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关于内容。
老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精确。
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晰,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
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同学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关于内容。
老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
两板交替,更灵敏快速。
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
“瞬息可就”。
“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
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同学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所有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
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
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
雕板印后,大量积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
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特殊便利灵敏,为避开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方法有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班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班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4、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继续培育和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把握思想感情,揣摩其写作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把握信客形象。
培育学生洁力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格。
重、难点:1、感受本文的语言、体会人物品格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2分钟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电信业的迅猛进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对外通信往往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
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段故事。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的苦涩人生。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10分钟1、正音2、释义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脉络。
15分钟做信客的原因——怎么做信客的——怎么不做信客的——为什么当老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四、启发探究:15分钟1、填充信客档案:信客是我们的主人公,那么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老师设计了一个信客档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捕捉重要信息。
老师边问学生边答来填充档案的内容。
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第二课时 教案
细心的同学肯定发现了,本文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当然,还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比如:
清:清荣峻茂 形容词,清澈的
回清倒影 名词,清波 形容词活用动词
濯清涟而不妖 清澈的
香远益清 香气清芬
2.重点句子讲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附属中学教案( 语文 )
20年9月13日
课题
三峡
课型
教读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班级
八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语言美。
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知三峡的灵秀之美。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语言美。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
课堂10分钟
检测反馈矫正
1.词类活用
解释并说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空谷传响 空谷:
晴初霜旦 霜:
2.翻译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三峡的灵秀之美。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一
课前10分钟,
课前自主学习
朗读、背诵课文
二
课堂5分钟,
自主展示交流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
5藤野先生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的人。
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语文活动:你写我猜选取一位你的现任老师,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写时隐去姓名,让大家来猜。
(二)探寻名人之路鲁迅的这段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些事件?交流点拨: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三)品文中妙笔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交流点拨: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
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2.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交流点拨: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的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刻画出来了。
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一着惊海天》第二课时 教案
3.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附属中学教案( 语文 )
20年9月10日
课题
一着惊海天
课型
探究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班级
八1、八4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三
课堂25分钟
合作探究学习
体会下面重点句子有何特点和作用?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
2.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4.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用排比和反问,赞美了为我国的强军梦默默奉献,顽强拼搏的人们,高度赞扬他们的爱国精神,同时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六、探究写法
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语文八年级上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二课时 教案
20年9月14日
课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型
研读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班级
八1、八4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闻评论的体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了解文本所列举的新闻事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区分新闻事实与本文观点。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文本所列举的新闻事实。
上述事实有什么关系?(从为帝国主义侵略历史翻案,到逃避历史责任,再到企图复活军国主义,围绕“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层层递进排列新闻事实,使读者意识到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
观点:提醒读者,对日本右翼分子妄图篡改历史的行为表达强烈的批判。
由此可见,在南京大屠杀发生的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的方式来纪念死难者。
(3)那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观点呢?(本段结尾句)
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思路,自主研读第3、4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分别列举了哪些新闻事实、通过这些事实作者分别想表达什么观点。
第3段的新闻事实依次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2.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区分新闻事实与本文观点。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一
课前10分钟,
课前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两遍,查字典,标注生字词的拼音。
查阅国家公祭日相关资料,并稍作笔记。二课堂5分钟,自 Nhomakorabea展示交流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形式悼念当年的遇难同胞。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评论,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藤野先生(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藤野先生第二课时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某某精神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上下文注意过渡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
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
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
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
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B.去仙台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爱国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爱国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藏讲义爱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写文章国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毫不介意落第畸形jī不逊xùn 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
7.《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1)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2)母亲是个好劳动。
(3)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5)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1.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为什么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2.第2、3两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品味文章的语言,探究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理解议论、抒情性语句的含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魅力,进一步理解“我”对母亲的情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字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答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的能力,但有些内答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不过,他们思维活妖,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勃:会展示出来。因此,多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引导得当,他们勃:会进射出智憩的火花。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作者笔下的人物,理解作者对所描绘人物的情感。
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甜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论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
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1、“不求甚解”原文出处是哪里?怎样理解?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3、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4、作者要阐述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结合具体内容指出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
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懂得了怎样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五、总结
六、听写生字词。
七、作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写生字。
2、做习题。
3、预习下一课,并完成导学案。
疑惑的问题
找出文中要补充的生字词。
查字典
查资料
朗读法
概括归纳法
难点
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细心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1、用心读文两遍,并用记号笔画出成语例句,家长签字:
2、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注音。
3、解词: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
狂妄自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4、作者简介:
马南邨,
5、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第二课时
一、文章内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