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千里马 铿然有声石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庙堂、远江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爪牙、强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陆离长铗、崔嵬切云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相”“见”等偏指一方的词作宾语。
例:躁而相逐、慈父见背
7. “自”解释为自己时,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前。 例: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忌不自信。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突出强调宾语。 例:惟命是从。
4.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5.陈述句中,方位词作宾语。 8.诗词平仄押韵处。
例:亚父南向坐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于 (在)河北]作战、[于 (在)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
[于 (在)渑池]会见 ③得璧,传之美人。
我在操场跑 我跑操场
[于(给)]美人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于(给)]秦王 有时,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
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 )
于 文言文倒装句
于文言文倒装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之一就是经常运用倒装句结构。
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交换,通常出现在文言文中的复句中,可以增加句子的语气,使文章更加生动。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运用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文言文句式的一种特色。
倒装句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色彩,还可以在紧凑的语言中更好地表达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结构:一、常见的倒装句结构:1.把状语提前,使句子更加生动:如:“本朝圣祖,教化建基,德音洪播。
”(《资治通鉴》)2.在问句中常常出现倒装句:如:“何以报德?”(《尚书》)3.在表示条件的句子中:如:“知之者乐,不知者苦。
”(《论语》)如:“东省,秦人固首倡火。
”(《资治通鉴》)如:“后来人,未有稽古者也。
”(《汉书》)二、倒装句的作用:倒装句可以在句子中增加语气,使句子更加有力。
比如:“未见其父,而见其母。
”(《论语》)这种结构可以让读者更加关注句子中的主要信息。
2.节省篇幅,使文章更加简洁:倒装句可以减少句子中的重复信息,使文章更加简洁。
比如:“不怨夫亲,不怨鬼神。
”(《尚书》)这种结构让读者更加明了作者的意图,避免了句子中的冗余信息。
3.表达作者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倒装句可以表现作者的情感色彩,使文章更加生动。
比如:“青天有日,皓月有光。
”(《弟子规》)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其作用主要是增强语气、节省篇幅和表达作者情感。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倒装句的结构和作用,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重点,提高整体的阅读体验。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对文言文倒装句的理解有所帮助。
【2000字】第二篇示例: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倒装句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句式结构,在表达方式上与普通文言文句式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独特韵味和语言特点。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篇一:文言文倒装句类型】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文言句式-倒装句
注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 注意: 宾语,往往用“ 宾语,往往用“唯(惟)……是……” 是 格式。 格式。 只是。 ”“之 惟:只,只是。“是”“之”是提宾 的标志,不译。 的标志,不译。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B) 子何恃而往? A. 子何恃而往?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唯才是举。 C. 唯才是举。 尔何知? D. 尔何知?
D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 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于……”
介词“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介宾短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 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 语的。所以, 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 介词结构后置”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小结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以”、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 “于”、“乎” 等。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 语序: 语序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操蛇之神闻之, 操蛇之神闻之 于帝告之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州司临门, 州司临门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辞以军中多务 于星火急 蒙以军中多务辞
倒装句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倒装形式: 倒装形式: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中学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中学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中学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宾语前置: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例如:1、沛公安在?“安在”就是“在安”。
“在哪里”的意思。
2、何以战?即“以何战”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要把宾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1、彼不我恩也。
“不我恩”即“不恩我”。
2、时人莫之许也。
“莫之许”即“莫许之”。
三、名词宾语复指前置,名词宾语经代词“是、之”复指,也可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1、何功之有哉。
即“有何功哉。
”2、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不管是代词还是名词,往往可以直接放在“以”的前面。
1、余是以记之。
“是以”即“以是”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文言文倒装句
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
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劝学》
···以···为标志。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如:“闻道百”(庄子《秋水》)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古代汉语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详讲: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二、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如:①吾爱之,不吾叛。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④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无尔诈”就是“无诈尔”,“无我虞”就是“无虞我”,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如“君主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重伤”的中心语是“伤”,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间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动词如:①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焉”、“何”均为疑问代词。
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词如:①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
文言倒装句四大类型:(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主谓倒装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
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第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主谓倒装句虽然繁多,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常见的主谓倒装有三种:一、感叹句中谓语前置感叹句中谓语倒装,一般能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从而表达赞颂、欢愉、命令、悲痛、愤怒、惊讶、感慨、讥讽等感情色彩。
如:1、默默乎。
河伯!《庄子·秋水》——不要说了吧,河伯!2、惜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呀!3、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很厉害呀!你真的不聪明呀!4、远哉,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远呀,德行全备的人!5、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也太过分了,先生的话!6、死哉,盆成括!《孟子·尽心下》——将要死了呀,盆成括!7、神乎!神乎!止于无声。
《孙子·虚实篇》——神奇呀!神奇呀!神奇的好像没有声息!8、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美丽呀,这所房子!9、至矣哉,为欺也!(刘基《卖柑者言》)——太过分了呀,欺骗人!10、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孟子·告子下》——机械呀,高老先生讲诗。
以上各例全为谓语前置句。
例1中“河伯”是主语,“默默”是谓语,但是为了加强命令的口吻,把它提到了前边,并于其后加语气助词“哉”以示强调。
试想,现在如果要阻止别人说话,也会发出“住嘴吧,你”的命令,或许还面带怒容呢。
例2句为了加重谓语“惜”的惋惜意味,把它提到主语“子不遇时”的前面,并带语气助词“乎”以加强。
例7句为了突出赞美的情感,反复吟咏,似还嫌不够,把谓语“神”提前。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句式结构。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常见的句式,并分析其特点和使用场景。
一、倒装句1. “非……不可”结构此句式用于强调必须这样做,否则将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例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即表示没有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
2. “以……为”结构此句式用于表示一种目的,常用于说明感情或态度。
例如:“以诚恳为根本,以诚实为准绳。
”即表示诚恳是根本,诚实是准绳。
二、比喻句比喻句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例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即表示人生如梦境,如同一场仰望月亮的痛饮。
三、排比句排比句是将具有相同结构和语义的成分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感。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即表示天道强健,君子应该自我奋斗不懈;地势坤湿,君子应该怀有宽厚的胸怀,承担起责任。
四、反问句文言文中的反问句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表达一种讽刺的意味。
例如:“如何见他人之过而为人正己?”即表示你怎么能指责别人的过错而无视自己的错误呢?五、并列句并列句是将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连接在一起,用于并列叙述或对比。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即表示人一开始都是善良的,但随着环境和习惯的影响,性情也会有所差异。
六、设问句设问句常用于文言文的议论和辩证,通过提问来引发读者思考。
例如:“天地之间,能平衡阴阳、动静相宜者何物?”这里是在问读者天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能够平衡阴阳、动静相宜的事物。
七、对仗句对仗句是指前后句的词语或句式有着对应关系,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即为对仗句。
八、反复句反复句是为了增加语言的铿锵感和节奏感而反复使用某个意象或词语。
例如:“嗟乎!吾未得而见之,疏往而不恶来,唯病来乎其身也。
”即表示对于未能见到的事物,渴望往往增加,而不会因离远而减少,只有疾病才会与其接近。
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
在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倒装句(变式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形式: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一.宾语前置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瓜牙,(强健的)筋骨。
二、定语后置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做的,却[比水][更]寒冷。
三状语后置4、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们年轻的中国很美。
四、主谓倒装试一试:你能快狠准地判断出下列倒装句的类型吗?依据是什么?1、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2、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定语后置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6、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7、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状语后置B、善哉,祁黄羊之论!主谓倒装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青,取之王蓝,而责于蓝。
一[于(从)蓝]取、[于(比)蓝]青②陈涉等起(于)大泽中。
一>[于(从)大泽中]起③电之以孝悌之,义。
一[以(用)孝悌之义]申之④两人尝有德于项梁。
一[于(对)项梁]有德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一>[于(在)河北]作战、[于(在)河南]作战②遂与秦王会渑池。
一>[于(在)渑池]会见③得璧,传之美人。
一>[于《给)]美人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中[于(给)]秦王有时,介词(主要是“以”“于”)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方法一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般会出现“于”“以”这样的标志性词语。
凡是出现“于”“以”这样的标志性词语的都是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吗?1、(愚公及子孙)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汉军)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