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倒装句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千里马 铿然有声石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庙堂、远江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爪牙、强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陆离长铗、崔嵬切云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相”“见”等偏指一方的词作宾语。
例:躁而相逐、慈父见背
7. “自”解释为自己时,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前。 例: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忌不自信。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突出强调宾语。 例:惟命是从。
4.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5.陈述句中,方位词作宾语。 8.诗词平仄押韵处。
例:亚父南向坐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于 (在)河北]作战、[于 (在)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
[于 (在)渑池]会见 ③得璧,传之美人。
我在操场跑 我跑操场
[于(给)]美人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于(给)]秦王 有时,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
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 )

文言句式-倒装句

文言句式-倒装句

注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 注意: 宾语,往往用“ 宾语,往往用“唯(惟)……是……” 是 格式。 格式。 只是。 ”“之 惟:只,只是。“是”“之”是提宾 的标志,不译。 的标志,不译。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B) 子何恃而往? A. 子何恃而往?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唯才是举。 C. 唯才是举。 尔何知? D. 尔何知?
D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 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于……”
介词“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介宾短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 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 语的。所以, 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 介词结构后置”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小结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以”、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 “于”、“乎” 等。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 语序: 语序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操蛇之神闻之, 操蛇之神闻之 于帝告之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州司临门, 州司临门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辞以军中多务 于星火急 蒙以军中多务辞
倒装句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倒装形式: 倒装形式: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分类例析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分类例析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例析古典诗文2013-01-20 12465d56b7b40102e2o5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例析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专题例释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课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课版

高考真题解析: 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2.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在这个亭子里饮酒,并以此为乐。
3.逃未复者,官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畀
:bì 给与
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 (政府)给予他们钱财 4.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 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何操” “安在” “操何” “在安”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它们分别作 “操”“在”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 恶、安、焉、奚”等。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 安、焉、奚”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之有” “未有之”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 “不欺余” ③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未之闻” “未闻之”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之”“余” “之” ,它们分别 作“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C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唯利是图。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如何辨别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如何辨别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三、介词倒装句,即将宾语提到介词前面,形成“宾语——介词”的语序,突出宾语。

如:1.何以战?《曹刿论战》2.是以见故。

《屈原列传》3.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四、定中倒装句,即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形成“中心词——定语”的语序,突出定语。

又分四种:1.定语移至中心词后,用“者”字煞尾,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倒装句式。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中心词分别是“群臣吏民”、“桃核”,定语分别是“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修狭者”,用“者”字煞尾。

2.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或“而”字,定语后面用“者”字煞尾,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倒装句式。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中心词分别是“马”、“缙绅”,定语分别是“千里”、“能不易其志者”。

3.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如不用“者”字煞尾,则于中心词和后置宾语中间加助词“之”,形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倒装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说》(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中间加“之”表示。

以上三种倒装句,一般只适用一部分修饰性定语,领属性定语则不能倒装。

4.数量词定语置于名词后形成倒装句。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㕓兮。

《伐檀》(2)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

《鸿门宴》中心词分别是“禾”、“白壁”,定语分别是“三百㕓”、“一双”。

五、特殊倒装句,即出于平仄、押韵、对仗的需要,颠倒语序形成的倒装句。

多出现在诗、词、曲中。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2)今日还乡故。

《高祖还乡》“萧萧班马鸣”本为“斑马萧萧鸣”,但这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写成“斑马萧萧鸣”则成了“仄仄平平平”,不合律,故调动语序以合律。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且频繁,它是指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的句式结构。

倒装句常被用来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强调语气或达到修辞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结构:
1.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常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何以解忧”中的“何”是疑问代词,“唯有杜康”中的“唯有”则是强调语气。

2. 以句首或句尾倒装:常见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条件的副词,比如“时至今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 将修饰词或状语倒置: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里的“人心惟危”中,“惟危”是定语,倒装句体现了对“人心”的强调。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高语言的华丽度和表达的修辞效果。

这种句式结构不仅具有语法上的特点,还能突出句子的重点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文言句式主谓倒装

文言句式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4、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5、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名词词类活用: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4.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5.仓皇东出。

(《伶官传序》)6.囊括四海。

(《过秦论》)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8.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0.道芷阳间行(《鸿门宴》)11.群聚而笑之。

(《师说》)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1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二.动词的活用1、此亡秦之续耳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4、李牧连却之《六国论》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6.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三、数词的活用: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2、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四、形容词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2、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归去来兮辞》3、念悲其远,亦哀之矣。

《触龙说赵太后》4、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勾践灭吴》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4)宾语前置例句:(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1、“大王来何操?”(动宾倒装) 2、“何以战?” (介宾倒装) 3、沛公安在?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 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 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4)我为赵将。
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 ) D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 表示。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见(+动)。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而君幸于赵王。 见……于+对象 (受……于)
再见!
2.“以+宾语”结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 于国也》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 杀人以梃与刃。《孟子》
三、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⑴甚矣,汝之不惠!
(2)快哉此风!(《风赋》)
• 四、定语后置 •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 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 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 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 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 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于……。 为……所…… (或……为所……) ……为……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 国笑。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无标志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 B)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三、省略句
• 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 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 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 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 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 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 人呢?”
•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 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 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 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 “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 “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 “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四) “自”所带的动词
自杀 自残
杀自 残自
自误
误自
二、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动词的前边充当 状语,而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常会用在谓语动词之后。我 们称之为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常见的格式 如下: 1.“于(乎)+宾语”结构 由“于”或“(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 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这种结构一般后置于谓语动词之后。 (1)表示比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长于臣。((项伯)比我(张良)大。)《鸿门宴》
六合高级中学孙俊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 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 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 1)、宾语前置 2)、主谓倒装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
“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谢谢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 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者,………也②……者也。 ③………者,……。④……,……也。
⑤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⑥……乃/即/则……也 (1)相如素贱人。 (2)刘备天下枭雄。 ⑦…为……。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不是省略句(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客从外来,与坐谈。 D、以筒水灌之,始出。

2、以下省略句中,不同类的是( A、以为桂林、象郡。 B、聚之咸阳。 C、竖子不足与谋 D、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1、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 类,相同的两项是(AC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1)(2)考省略句,句(3)考被动句
2、判断以下句子,与“鱼,我所欲也”句 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D、季布为朱家钳奴。 2、选出句式相同的两项:( A、君幸于赵王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外连横而斗诸侯。 )
• • • • • • • •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沛公安在?夫晋,何厌之有? 求,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 • • • • •
余羁縻不得还 时不我待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莫能御之)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以强调宾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有何罪)
(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用“唯(惟)……是……”提宾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2)表示处所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触龙 说赵太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 官传序》
1、(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 乐?’( 王 )曰:‘不若与人 对话中省略
2、欲呼张良与(之 )俱去。
承前省略
3、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 鼓)而竭。 4、沛公谓张良曰:“……(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略
5、今以钟罄置( 于)水中。
省略介词
05年高考: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B惟兄嫂是依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何后之有?
• • • • • • • • •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 不能到达” •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 “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
•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岳阳楼记》) • 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 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 (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