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c382f17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3.png)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1. 何陋之有?就像说有啥简陋的呢,难道有个隐藏的“陋鬼”不成?2.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这人,我跟谁混啊,难道和空气结拜?3. 宋何罪之有?宋国犯啥罪啦,难道宋国脸上写着“有罪”俩大字啊?4. 何厌之有?有啥满足不了的,难道是个填不满的“欲望黑洞”?5.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的时候带了啥呀,难道是带了一堆“神秘问号”?6.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呢,难道沛公像个幽灵到处飘没个定处?7. 客何为者?客人是干啥的呀,难道是从外星来的“神秘客”?8.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此句中“会宾客大宴”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会大宴宾客”,就好像是本来要大宴宾客,结果宾客像被魔法召唤似的突然就聚齐了。
9.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这就好比说在高高的庙堂上的人像站在云端操心事儿,在远远的江湖里的人像在天涯海角还心系皇上。
1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就好像说那能跑千里的马是马中的“超级赛亚马”,一吃就能干掉一石粟。
11.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一核舟”,这核舟就像个袖珍小世界。
12.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这就像在找一个能去秦国跑腿的“神奇使者”,可是还没找到。
1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荷担之子孙”,就好像是挑着担子的子孙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
1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为人五”“为窗八”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为五人”“为八窗”,这就像说舟里的五个人像五个小精灵,八个窗户像八只小眼睛。
15. 且焉置土石?而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难道要把土石像扔垃圾一样随便丢吗?16. 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就像脑袋里灌了一吨的浆糊。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061c4e47312b3169a451a4e6.png)
5. 杀人以梃与刃
翻译:
1.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练一练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1. 惟利是图
2. 尝射于家圃 3. 通计一舟,为人五, 4. 韩告急于齐 5. 何以战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
翻译: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子将安之?
3.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1、: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以战? 凭什么作战?
2、状语后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所以在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3、定语后置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僧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裕的和尚不能到南海,可是,贫穷的和尚却到了。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d824a4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6.png)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69e3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c.png)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4d112c28915f804d2b16c1d1.png)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https://img.taocdn.com/s3/m/022a7fd29ec3d5bbfd0a7441.png)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这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主谓倒装如:(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如果不交换顺序译为:“非常,你不聪明”,不符合现在阅读习惯。
此处倒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部分“甚矣”但为了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只能损失这种强调意味了。
标准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作用与分析同上。
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宾语前置有四种常见情况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疑问代词,作与的宾语。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何,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
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余,第一人称代词,作欺的宾语。
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
B.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我,第一人称代词,作顾的宾语。
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三、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正常语序为:有何功哉?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正常语序为:求,无乃是尔过与?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B.是以见效。
(《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定语后置如:(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修饰“江湖”,即“远江湖”。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
(《石钟山记》)“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如:(1)天下可运于掌。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6e8e2b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c.png)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7c687bda915f804d2a16c198.png)
文言文倒装句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主语前方 1 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2甚矣, xx 之不惠!( xx 之不惠!甚矣!)3xx 室!(室 xx!)4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5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6何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何在也!“在安”,宾语前置)7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以后,但在必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何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种类的句子重点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xx、曷、 xx、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便不是疑问代词,也能够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此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能否认句(一般句中一定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早取动词前,以突出重申宾语。
这时的“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乎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能够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 的格”式。
如:“利欲熏心”、“俯首贴耳”等。
1.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 xxxx,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c0445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7.png)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备考】文言文倒装句
![【备考】文言文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69c30d2731126edb6f1a10e5.png)
【主谓倒装】贤哉,回也。
应为“回也,贤哉”。
【宾语前置】弗之怠。
应为“弗怠之”。
吾谁与归。
应为“吾与谁归”。
城居者未之知也。
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白雪纷纷何所似。
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其此之谓乎。
应为“其谓此乎”。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应为“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状语后置】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应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冷光之乍出于匣。
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更有痴似相公者。
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当求之于上流。
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应为“千里马。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善泅者数百。
应该为“数百善泅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应为“于万仞鲸波中出没”。
(“于”引起状语,“万仞”修饰“鲸波”)其两膝相比者。
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介词结构后置】全石以为底。
应为“以全石为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bf95a7f6581b6bd97e19ea7a.png)
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慨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
〞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慧了。
〞例2“如鸣佩环〞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都包含: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出现。
否认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1:《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例2:《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汇报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1883e6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6d.png)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一、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教导”和谓语中心语“出现”不搭配。
将“循循善诱的教导”删去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例: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动宾搭配不当,谓语中心语“参观”和宾语中心语“经验”不搭配。
将“参观”改为“学习”即可。
3.主宾搭配不当例: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济南”和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
将“冬天的济南”改为“济南的冬天”即可。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词“心血”不搭配。
将“很大”改为“很多”即可。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哥哥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将“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即可。
6.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例: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能否”包含了两方面内容,“成功”只包含了一方面内容。
在“成功”前加上“是否”即可。
二、成分残缺1.缺少主语例: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主语。
将“使”删去即可。
2.缺少谓语例: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谓语。
在句末加上“生机勃勃”即可。
3.缺少宾语例: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宾语。
在句末加上“的美德”即可。
三、成分冗余1.重复多余例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
“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二者重复,应取其一。
例2: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5bd56f4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9.png)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d3b55b2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0.png)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且频繁,它是指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的句式结构。
倒装句常被用来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强调语气或达到修辞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结构:
1.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常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何以解忧”中的“何”是疑问代词,“唯有杜康”中的“唯有”则是强调语气。
2. 以句首或句尾倒装:常见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条件的副词,比如“时至今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 将修饰词或状语倒置: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里的“人心惟危”中,“惟危”是定语,倒装句体现了对“人心”的强调。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高语言的华丽度和表达的修辞效果。
这种句式结构不仅具有语法上的特点,还能突出句子的重点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ed996a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7.png)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548cec0caaea998fcc220e7b.png)
文言倒装句四大类型:(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主谓倒装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
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c2c60a84cc22bcd126ff0c32.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9ea9b48fe4733687e21aaf8.png)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https://img.taocdn.com/s3/m/46d827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5.png)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3、介词短语倒装句(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文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如下方式:
1主谓倒装 2 宾语前置 3 定语后置 4 状语后置-介宾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翻译时必须转变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1 忌不自信。
2 何陋之有?
3 古之人不余欺也!
4 微斯人,吾谁与归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马之千里者8 躬耕于南阳
9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0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1甚矣,汝之不惠!
12 美哉,我少年中国!
13何罪之有?14 唯利是图。
15 时不我待。
1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17 求人可使报秦者。
18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0 尝遗余核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