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合集下载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⑴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

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

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

顺说应是:室美哉!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⑶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

子:李广。

顺说应是: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

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⑴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

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

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⑴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

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上)焦文林(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 743 期) 文言文倒装句,指那些词序的排列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的语句,通常包括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倒装句,它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1 .动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一般表现为“主语 + 宾语 +谓语动词”。

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有三种情况:( 1 )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置于动词前,构成一种“主语 +疑问代词(宾语) +谓语动词”的基本格式。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是宾语,提到动词谓语“置”的前面,翻译时按“且置土石焉”的顺序处理。

)翻译: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句子为否定句,二是宾语是代词。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莫”是否定词,“之”指代保民而王的国 君,是动词“御”的宾语。

翻译时“莫之能御”应调整为“莫能御之”。

)翻译:安抚百姓推行仁政(的 国 君),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 3 )借助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

①“何……之有”格式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陋之有”按“有何陋”的顺序处理。

)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②“……之……”格式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是“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借助“之”提到动词前了。

文言文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现代汉语语序⼀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将它放在句⾸,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词的后⾯。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想得很远很远啊。

(《⾚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壁赋》) 2、⽽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呢?(《⾚壁赋》) 3、⽽⼜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羡慕什么呢?(《⾚壁赋》) 4、不然,籍何以⾄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是⼲什么的?(《鸿门宴》) 7、⼤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孔雀东南飞》 4、好⾃相扶将。

——(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导读: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三、介词倒装句,即将宾语提到介词前面,形成“宾语——介词”的语序,突出宾语。

如:1.何以战?《曹刿论战》2.是以见故。

《屈原列传》3.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四、定中倒装句,即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形成“中心词——定语”的语序,突出定语。

又分四种:1.定语移至中心词后,用“者”字煞尾,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倒装句式。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中心词分别是“群臣吏民”、“桃核”,定语分别是“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修狭者”,用“者”字煞尾。

2.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或“而”字,定语后面用“者”字煞尾,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倒装句式。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中心词分别是“马”、“缙绅”,定语分别是“千里”、“能不易其志者”。

3.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如不用“者”字煞尾,则于中心词和后置宾语中间加助词“之”,形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倒装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说》(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中间加“之”表示。

以上三种倒装句,一般只适用一部分修饰性定语,领属性定语则不能倒装。

4.数量词定语置于名词后形成倒装句。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㕓兮。

《伐檀》(2)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

《鸿门宴》中心词分别是“禾”、“白壁”,定语分别是“三百㕓”、“一双”。

五、特殊倒装句,即出于平仄、押韵、对仗的需要,颠倒语序形成的倒装句。

多出现在诗、词、曲中。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2)今日还乡故。

《高祖还乡》“萧萧班马鸣”本为“斑马萧萧鸣”,但这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写成“斑马萧萧鸣”则成了“仄仄平平平”,不合律,故调动语序以合律。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要点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要点

一、宾语前置1. 翻译要点:将宾语前置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宾语移至谓语之前,恢复其原位。

2.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3. 注意事项:当宾语为代词时,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指代对象。

二、定语后置1. 翻译要点:将定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定语移至中心词之前,恢复其原位。

2.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庄子·逍遥游》)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3. 注意事项:当定语为形容词或数量词时,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修饰对象。

三、状语后置1. 翻译要点:将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状语移至谓语之前,恢复其原位。

2.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告子下》)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3. 注意事项:当状语为时间、地点、方式等状语时,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修饰对象。

四、主谓倒装1. 翻译要点:将主谓倒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主语和谓语调换位置,恢复其原位。

2. 例句:不吾知也,何矣哉?(《论语·里仁》)翻译:没有人了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3. 注意事项:当主谓倒装句中的谓语为否定词时,翻译时需注意否定词的位置。

五、其他类型1. 翻译要点:除上述四种类型外,文言文中还存在其他类型的倒装句,如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等。

翻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例句: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孟子·告子下》)翻译: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3. 注意事项:在翻译其他类型的倒装句时,需注意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总之,文言文倒装句的翻译要点在于恢复其原位,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还需注意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慨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慨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认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定语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一、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教导”和谓语中心语“出现”不搭配。

将“循循善诱的教导”删去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例: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动宾搭配不当,谓语中心语“参观”和宾语中心语“经验”不搭配。

将“参观”改为“学习”即可。

3.主宾搭配不当例: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济南”和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

将“冬天的济南”改为“济南的冬天”即可。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词“心血”不搭配。

将“很大”改为“很多”即可。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哥哥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将“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即可。

6.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例: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能否”包含了两方面内容,“成功”只包含了一方面内容。

在“成功”前加上“是否”即可。

二、成分残缺1.缺少主语例: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主语。

将“使”删去即可。

2.缺少谓语例: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谓语。

在句末加上“生机勃勃”即可。

3.缺少宾语例: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宾语。

在句末加上“的美德”即可。

三、成分冗余1.重复多余例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

“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二者重复,应取其一。

例2: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文言文倒装句辨析及例举

文言文倒装句辨析及例举

倒装句辨析和例举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余欺不自信不吾知未之闻未之有未之信莫之许莫己若弗之怠秦人不暇自哀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安在何以何如何操何言何羡何伤何恃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微斯人,吾谁与归?国胡以相恤?(胡: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曷——1、何,什么2、何不,为什么不)3、“之”“是”标志提宾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利是图惟兄嫂是依唯马首是瞻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为继(不毂:诸侯国君自称)无乃尔是过与(无奈......与:恐怕该......吧过:责备)二、定语后置1、“者”标志求人可使报秦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之”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志强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达,有几人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关中之固,金城千里3、“者”“之”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僧之富者不能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数量词我持白壁一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铸以为金人十二三、状语后置“于”“以”“乎”所带介宾结构后置1、不拘于时,学于余其势弱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私见张良,具告以事3、风乎舞雩(在舞雩台吹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四、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矣。

(殓以嫁时之衣——句式:状语后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贤哉,回也。

何哉,尔所谓达者?渺渺兮予怀五、容易混淆的标志词1、于——状语后置句、被动句不拘于时,学于余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急于星火2、为——判断句、被动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之——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志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何厌之有4、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何以知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铸以为金人十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5、见——被动句、宾语前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府吏见叮咛(府吏叮咛我)慈父见背(父亲背弃我,父亲死了)。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实验中学范富林)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3.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7.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8.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10.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11.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12.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现代汉语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顺序颠倒,则称之为“倒装句”。

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2、动+于(乎,相当“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应为:虽才于世高,而无骄尚之情)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于弟子贤)二、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沛公安在?”(《鸿门宴》)3、以“是”“之”为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四、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欲了解更多的言语理解考点,请关注华智公考!。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初中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思就是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3、介词短语倒装句(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实验中学范富林)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3.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7.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8.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10.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11.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12.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13.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状语后置)14.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状语后置)15.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16.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状语后置)17.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吴儿善泅者数百。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这么看)”3.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4.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6.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论语》)7.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8.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又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吾谁欺?欺天乎?③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⑤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宾+之(是)+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1. 孔子云:何陋之有?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