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复习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政治第一课 精品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一、考点要求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基本属性3、商品的价值量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5、货币的职能6、纸币的产生和发展7、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9、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含义、本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二者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职能,对待货币的态度货币纸币的含义、发行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含义、内容、形式、作用二、高考知识点梳理:第一节商品和商品经济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要准确理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首先必须掌握两个条件:(1)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状态的空气、杨光等,都不是商品。
但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作商品买卖,如有的人出卖自身的内脏器官等,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2)劳动产品必须是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农民生产的粮食,如果用于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
如果用于交换,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另外,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和人们送给别人的礼物是不是商品?因为交换是指商品之间的交换,地租和礼物不具有商品的第二个条件,因而不是商品。
想一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首先,说“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这个观点是对的。
因为,只有付出了人类劳动的产品,人们才会付出代价与之交换,才能成为商品。
否则,人们是不会付出代价与之交换的,自然也就不成其为商品。
不是劳动产品的自然物,如空气、阳光等就不是商品。
其次,还要认清“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如果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只供自己消费或赠予他人,那就不是商品。
只有那些用来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而且是通过交换才能到别人手中的,才是商品。
高三政治《专题一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三政治《第2轮复习专题一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新人教版基本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对经济常识每个知识的点的考查,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基本经济理论。
离开这些基本理论,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经济常识的内容。
因此,学好这些基本经济理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考考点:1、商品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学生读《考点解读》,对知识进行归纳,写出知识结构图。
提示:对知识进行归纳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熟悉该知识体系中的每个知识点的内容,要反复研读《解读》。
第二,找出该知识体系的主要线索。
第三,围绕主要线索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结点。
第四,用主要线索和联结点将每个知识连接起来就构成了知识结构图。
二、考点联系:(一)商品经济理论从商品谈起。
由商品概念可引出理解商品经济的两条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线索:一是商品交换;二是商品生产。
1、商品交换:可从四个角度来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1)交换商品:为什么要交换(使用价值)?为什么能交换(价值)。
两者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统一于商品之中。
(2)交换场所:市场(狭义),通过交换可联结市场经济。
(3)交换发展:引起的价值表现形式的变化,产生了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即它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是社会财富的象征。
职能:价值尺度(价格),流通手段(交换媒介),贮藏手段(代表社会财富),支付手段(赊欠买卖),世界货币(世界范围交换)。
纸币(货币符号,代表金属货币,充当流通媒介,进行交换)。
人教版高一政治上册商品教案
商品【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二、命题落点: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二者的关系,例1。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价值量及价值总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例2。
【典例精析】例1.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所有商品()A.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B.都具有相等的使用价值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解析:C 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按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本身都有价值,即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故选C。
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分,所以A错误。
不同类别的商品,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B错误。
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故D错误。
例2.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吸引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巧获蟾衣致富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A.个别劳动时间越长,所生产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B.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C.技术和诀窍可以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越长,所生产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与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只要准确掌握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不难作出判断。
【常见误区】一、要注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平常说优质优价,并不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
优质的东西之所以能卖较高的价格,是因为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生产中投入了较多的劳动,即它的价值高于同类的一般商品的价值,所以仍然是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经济常识》部分人教版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经济常识》部分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一、高考考点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2. 商品的基本属性;3. 商品的价值量。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5. 货币的职能;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7.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9. 价值规律的作用。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准确把握商品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整个经济常识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
考生必须对它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准确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①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
例如空气、阳光等。
②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自己消费不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如用于销售,那就是商品。
③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做商品来买卖,并有一定价格,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弄清“用于交换”。
①用于交换在时间上有交换前、交换中和交换后的区分,这里的交换不包括交换后。
因为交换完成后,劳动产品就由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进入了消费领域,成了人们的消费对象,商品就转化为非商品。
②只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即使还没有交换(如工厂仓库里的产品)或者暂时还不能实现交换(如商店里的产品)都属于商品。
③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可以是通过一次或多次交换后,才进入消费领域。
一种产品只要它不停止交换关系,它就一定是商品;如果商品因卖不出去,退出流通领域而另作处理,这时的商品就转化为一般物品或废品,不再是商品。
如何判定物品是否是商品?(1)从概念上判断:必须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从商品的两个属性上判断: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从所在的领域判断:必须处在流通领域中。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比较见下图:(3)、商品与其它非劳动产品的物品的区别和联系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教案
教师:要知道一个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关键是要知道它有没有耗费人类的劳 动。请问,像我们看的书是不是劳动产品? 学生:是。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写书也是一种劳动。 教师:对的,那么请注意,在这里我们要记得劳动是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的, 写书就是一种脑力劳动。 很多时候, 我们想到劳动, 往往只记得体力劳动, 就像种田、建筑、维修呀,但在现代社会,脑力劳动更是存在普遍。再来看到 左下角的图示,给物品再增加限制条件,不是自然物,而是耗费了人类劳动的 物品才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的圈就是在物品里面了,包含的范围就越小 了。又是这样一个问题,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 学生:不是。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教师:好的,如果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那它就不能成为商品。就像你在自家
准备交换 正在交换 已经交换
学生:是。 教师:所谓“准备交换” ,就是像摆在商店里的产品或者放在仓库里储存的产 品,它们都是等着出售的,它们是不是劳动产品呢?所谓“已经交换” ,就是 我们已经从商店里买回来使用的产品, 它们还可以称为商品吗?大家好好思考 一下,从字面上理解, “用于交换”是指哪个状态?还是三个状态都是? 请两位学生回答。 教师:那同学都清楚了, “用于交换”肯定是包括“正在交换”的状态了,问 题是“准备交换”和“已经交换”呢?我们通常说“用于” ,比如“粉笔是用 于写黑板字的”“投影仪是用于展示课件的” 、 ,这是不是在表达这种物品的目 的呢。 “用于”就是这个东西可以做什么,是为了做什么而生产的,是一种目 的性的。所以,摆在商店里和暂时储存在仓库里的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交 换,因此是“用于交换” ,这时它们都是商品。然而,我们使用的这些已经买 到手的产品呢,就不属于商品了。很明显,这些产品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交换 了,而是为了我们使用,它的交换过程已经完成了,不能说是“用于交换”了。 (擦掉“已经交换” )因此,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仅是指等待交换和正在交 换的劳动产品。 预留 1 分钟给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这样,我们就清楚了分析了商品的概念。我们再简单地总结一下刚才的 分析过程。商品首先必须是物品,然而不是所有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商品,必须 是物品中耗费了人类劳动的劳动产品,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能成为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 概念很简单,同学们理解了,就把它记牢。)全课板书:物品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识记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能够准确的识别判断商品和非商品。
理解并能够独自讲述商品产生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商品的概念难点商品的产生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前言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经济就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
(板书)我们说一个活动过程都必然有它的载体,经济既然是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它的各个环节都必然有着他的载体。
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就从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这就是——交换。
那么交换环节的载体就是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内容——商品。
板书课题提到商品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那么在讲课之前,我想让大家来做一个选择,在下面我要列举的这些东西中,大家认为哪些是商品?听好了,太阳光、床单、粮食、花。
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他的回答对不对呢,我们先不急着判断。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科学概念到底是怎么界定的。
大家把课本翻倒第六页看黑体字部分。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板书)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把握商品的概念,大家跟着我来看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说××同学的爸爸对根雕很在行,星期天他去郊外的山上寻根,找适合根雕的材料。
他发现了一截造型很好的树根,板书那么××爸爸找到的这截适合根雕的树根是不是商品呢?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对,这也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这时候的这对龙凤呈祥只是××爸爸的劳动所成,所以是劳动产品(板书)。
没过多长时间,家里需要用钱,××爸爸准备把根雕卖掉,于是将它送到工艺品店里代售,那么摆在工艺品店的根雕是不是商品呢?同学回答对,是。
因为它即是劳动产品而且用于交换。
所以这时候的根雕就是商品(板书)。
我们不是说××爸爸雕的是一对龙凤呈祥吗?他卖掉了龙,把凤留下了。
这天××的叔叔来家里做客。
教案《商品与商品经济》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叫王丹,来自成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商品与商品经济》。
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来讲,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商品与商品经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政治必修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既是初中阶段在知识上延伸和发展,又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政治的基础,也为下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做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
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的反映了有关商品的一般知识、指导货币对本质和职能,初步认识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分8个课时学习。
其中包括商品经济、商品、商品的价值、货币和价值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目标: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和存在的条件、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经济常识,引导学生运用价值规律,做有经济头脑的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学习的激情、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商品经济、货币和价值规律。
关键在于理解价值规律2、教学难点:价值规律。
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做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一)教法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高一政治教案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复习教案.doc
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复习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复习,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以下知识:1.商品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教学方法1.图表引导,建构知识体系,全面把握全课内容。
2.问题导向式专题复习,重点突破价值规律这个重点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CAI课件。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和知识网络结构1.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教法:老师讲述。
(1)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
(2)本课的基础知识是全书的基础。
(3)学习本课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国家的经济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上的经济现象。
我们生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活中要时时与商品打交道,懂得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学习有关货币的知识,使我们能对货币有正确认识,抵制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剥削阶级思想。
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自主观念、开放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
2.本课的知识网络结构教法:前后左右几个同学们组成小组,一起探讨、解读图示所揭示的道理。
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讲解。
展示CAI课件:二、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法:先由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
1.基本概念商品、社会必要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纸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
2.基本原理(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2)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3)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4)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5)货币与纸币的关系;(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
高一政治1经济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第1单元商品与商品经济第 1—2 课时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教学目标:1.明确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2.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及二者关系。
教学重点:商品的价值。
教学难点:使用价值与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预备知识:1、什么叫经济?经济源于古希腊文,原意是家庭管理术,亚里士多德赋予经济“谋生手段”之意。
经济与政治、文化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品物品一、商品2、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劳动产品、用于交换。
商品3、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的关系。
劳动产品学生判断:电视、玩具、空气、流水、纯净水、假白沙、冒牌漂柔、蔬菜、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同学互赠的礼品等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为什么?答:空气、流水、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同学互赠的礼品不是商品。
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只存在于流通领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则成了消费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1、产生时间: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出现。
二、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3、商品经济的内容: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
1、第一次: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出现商品,商品交换。
社会大分工比较: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2、第二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
比较;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一个产生早?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是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先有生产,后有交换。
高一政治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知识全析 人教实验修订版
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教学目标】1(1(2(3(1(2(3(1(22(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2(33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商品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并且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学案流程】1(1(2(32(1)商品必须是劳动(2)人们购买的电视机、空调等实物是商品,人们购买的信息、技术等是否是商品?为什么?据此可得出(3)人们购买的电视机、空调等有形实物是商品,人们在理发店、银行等服务场所享受的服务是否是商品?(4(51答案教材是通过分析构成商品的两个要件(即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来归纳总结商品2答案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凡是商品,一是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要用于交换。
2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第一,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产生了偶然的商品交换第二,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中,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
结论: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1)“空气、阳光不能成为商品”说明不是劳动产品(2)“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解放前向地主交租的粮食”不是商品,说明了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
(3)归纳:第一,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第二,从数学集合上讲,用“⊃”表示商品、劳动产品、物品之间的关系为:商品⊂劳动产品⊂物品。
归纳:(1)社会分工(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3)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课堂练习】12(1)对商品概念,可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2(3我们每天都在和商品打交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商品。
可以说,商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我们使用的东西是不是都是商品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商品。
主体内容教学教材第6页,阅读第1至2(1(2(3)农贸市场里买的蔬菜是不是商品?为什么?(板书)第一课(板书)第一节(板书)第一框(1(2(3)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能成为商品。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1 经济生活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一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节第一框题:“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从理论看: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是在学生了解和知道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安排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使同学们从经济学的层次上学习商品,而且也为将来学习其他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现有的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识记商品的含义及其存在条件、商品经济的含义及其存在条件,掌握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概括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教育学生要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3.重点和难点重点:商品的概念及存在的条件难点: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存在的条件依据:尽管初中的学习与经济有联系,但一直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过用钱买东西这一过程,所以说“商品的概念”就成为教学的重点,而且也是本册书的重中之重。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有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在生活上接触过一些事物,不乏一些与学习本框题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的个人见解。
2.能力基础:学生有一定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经验,但辨证逻辑的思维能力有限,容易“跑题”,离不开老师的启发与诱导。
3.心理基础: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活动和材料,热衷自我表现,抗拒枯燥的说教,在探究学习中动机不够明确,也不注重效率。
三、说教法与学法根据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举例子和设问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例子、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中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说课稿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说课稿
第一课第一节(第一框题)“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一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节第一框题:“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从理论看: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是在学生了解和知道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安排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使同学们从经济学的层次上学习商品,而且也为将来学习其他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现有的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识记商品的含义及其存在条件、商品经济的含义及其存在条件,掌握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概括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高考政治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复习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重点:商品的含义;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理解:⑴商品的定义;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
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复习提问1. 什么是经济?2. 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导入新课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识了?“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提关系”我们学习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有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高一政治教案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一、基本知识前言部分是全书的起始课。
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的指导思想、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1、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意义是前言的重点对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和方向第二,从个人方面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个人懂得经济常识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参与经济活动,增强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节商品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一、基本知识点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3、商品的基本属性4、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二、重难点分析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要准确理解商品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劳动产品和交换这两个构成商品的条件。
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凡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自然状态的阳光、水、空气、雨水等,都不是商品。
第二,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劳动产品可以是用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
一种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
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不是商品,因为没有进行交换;如果是用来销售的,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的。
这里的交换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送给别人的礼物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条件这是本课的难点。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教案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2.理解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3.掌握商品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教学重点1.商品的定义和特征;2.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1. 商品的定义和特征1.1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并可以交换的物质财富,包括实物商品和无形商品两种形式。
1.2 商品的特征•有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或欲望;•有交换价值:商品可以通过交换换取其他的商品或货币;•有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来反映;•有稀缺性:商品的供给有限,需求有多,存在供求关系。
2. 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2.1 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
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2.2 商品经济的作用•促进资源配置:商品经济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使资源高效流动;•满足人们需求:商品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商品选择,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经济的繁荣和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经济促进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增加国家经济的开放度和竞争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定义、特征和作用;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理解;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看法和理解;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商品的定义和特征1.导入:通过引入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商品,激发学生对商品的兴趣。
2.讲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商品进行研究和讲解。
4.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二课时: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商品的理解程度。
2.讲解商品经济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经济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重点:商品的含义;难点:商品经济的产生;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理解:⑴商品的定义;⑵商品与物品的区别与联系;⑶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分析,哪些属于商品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商品意识。
应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重点及解决办法: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难点及解决办法: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谭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讲这部分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讲解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看书,自己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复习提问1. 什么是经济?2. 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导入新课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识了?“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提关系”我们学习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有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而查达此目的,必须从分析最觉的经济现象──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有关商品、货币的一般知识及其支配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讲授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引言和粗读第一课的节标题、框标题后回答以下问题:1. 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 第一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阅读、思考)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讲“商品是市场上最觉的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学习经济常识,也必须从了解商品开始”。
(划书第5页第1段)二是讲我们应通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其中的经济规律,“学习了本课,我们将了解有关商品的一般知识,知道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初步认识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划分第5页第1段)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本课书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这里只是粗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有个初步了解,待全课讲完后,再总结归纳本课较详细的知识纲目。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商品”中的第一个问题: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商品(板书)1.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板书)1)什么是商品(板书)(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学生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
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目的: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商品的定义。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
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同学们看书第6页的“想一想”)(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
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
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正确。
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劳动产品是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两条件缺一不可。
的关系,说明物品不都是商品,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比较表: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比较表: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板书并指导划书第6页第2段)(提问)为什么农民从河、湖、井水是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而城镇的自来水经过了自来水厂工人的劳动(汲取、净化、输送),是劳动产品,自来水成了商品,所以必须付水费。
(教师讲解)同样道理,是劳动产品的自然如空气、阳光等,也不是商品。
下面,我们把商品、物品、劳动产品三者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提问)元旦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李明同学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王力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同学甲答)李明同学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买来的,所以不是商品。
(同学乙答)从商店买来的礼品,因既中劳动产品,又是通过交换得到、再送给别人的所以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是商品。
同学乙的观点是错误的。
王力买来的礼品,在商店七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
王力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
王力接授礼品同学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
可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可以转化的。
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过渡到下个问题)商品作为劳动产品,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时就有了,但用于交换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下面我们要研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板书)预习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第3自然段~第7页第3自然段后回答以下问题: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1.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板书)(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1)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板书)A. 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B.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间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
不过,此时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没有产生。
C.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也由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
劳动效率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出由原来公社会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了。
私有制产生了。
这时,商品生产就不仅在原始公社会之间进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
手工业者用分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者交换肉类、毛皮,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产。
有了商品生产,必然有商品交换,于是商品经济问世了。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得就是商品经济。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知道了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2)商品生产(板书)“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即商品生产”。
(划分第7页第1段)3)商品经济(板书)“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划分第7页第1段粗体字)(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蔌买卖商品的行为。
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能归纳出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几个条件以及为什么吗?2.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
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
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
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
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3.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划分第7页第3段)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提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才需要互相交换。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
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划分)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谁也不能无偿地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产品。
可见,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使商品交换成为必须。
(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特补充下面内容,因第二课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而第二课教材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理由未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