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主题内容与艺术特色的思考

合集下载

浅析《诗经·蒹葭》之美

浅析《诗经·蒹葭》之美

文_学术探讨392摘要:《蒹葭》是产生在我国陕西境内的一首民歌,后收集在《诗经・国风・秦风》中。

文章从距离之美、结构之美、虚缈之美三个层面探究了诗中蕴含的美。

关键词:浅析;蒹葭;之美《诗经・蒹葭》是一首“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

在多尚武、慷慨悲壮的《秦风》中,唯独只有该篇悱恻缠绵,别具风格,另成格调,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充满无限遐想和情思的画面,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其中的美,去探究其中蕴含的美。

笔者拟从距离之美、结构之美、虚缈之美意境之美四个层面探究诗中蕴含的美。

一、距离之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令主人翁日思夜念的人儿就站在水的那一边,看得见而够不着,再加上初秋的早晨,白雾蒙蒙,想找到那人,就显得更加缥缈了。

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宛”字是“依稀和仿佛”的意思,伊人是否在对岸或在对岸的什么地方,其实诗人自己也不能确定。

伊人与诗人因水而隔开,产生了距离,这种又像在又像不在的状态,让诗人无法自持,想要去追寻,却又无法确定;就此放弃,却又实在不甘心,这真是让人难以抉择。

能否追寻是一回事,但主人翁心中的伊人,却因为距离,因为若有若无的烟岚,让此诗意境显得更加完美。

因为距离,不能靠近仔细观察伊人,所以模糊了许许多多的缺陷,却增加了主人翁许多的臆想。

其实“距离”本身并不美,但却提供了让人遐想的空间,诗中的主人翁放开想象,用他的满腔深情去填充这个想象的空间,因此,眼前的这个伊人就更美了。

俗话说,情到深处人孤独。

主人翁是一位情感细腻而敏感的人,他站在西风之下、蒹葭之侧,眼睛紧紧地盯着水汽蒙蒙的对岸,嘴中轻轻地呢喃,脸上充满温暖的笑意,让他欲罢不能。

二、结构之美《诗经》常常运用叠章的结构表现同一主题,反复描写一种情感。

重叠章句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已经成为《诗经》的一大艺术特色。

《蒹葭》就具备了《诗经》这种典型的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反复摹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仰慕之情。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精选篇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

秦风。

蒹葭》。

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

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

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

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盛的样子。

(6)曦(xi);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从《秦风·蒹葭》说开来论文

从《秦风·蒹葭》说开来论文

从《秦风·蒹葭》说开来摘要:《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华彩的瑰宝。

其中由秦地歌谣组成的《秦风》充满了秦地人民的撒谎能够无色彩。

而《蒹葭》不愧是《秦风》中最美的一朵奇葩。

诗歌以清凉朦胧的诗风赢得的古往今来读者的喜爱,但是,人们对与这首诗的主题也充满了猜测和想象。

这些便更使得《蒹葭》充满了神秘和美丽的色彩。

关键词:《秦风》《蒹葭》爱情诗文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初生的芦苇,在水边漫漫连成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则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了主人公彼情彼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道:“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是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心上人。

眼前苍苍茫茫,秋水漫漫,秋景寂寥,什么都没有,而由于牵肠挂肚的想念,主人公感到了心上人就在水的那边。

于是他“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沿岸逆流而上,无奈道路曲折漫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水流而下去寻找她,但是伊人却又仿佛在水的中央。

永远无法接近,兜兜转转。

我们的主人公就处在不断地希望和失望、惊喜和失落中奔走着、寻觅着。

尽管诗人没有向我们展示主人公的神态和状貌,但是我们通过诗人设定的这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完全可以窥探到主人公内心的轨迹。

这一切都渗透到了文字中,在那貌似平静的叙述中,潜藏着一颗剧烈激荡的心。

全诗显然勾勒出一种朦胧的意境,描写了一种痴迷的心情和焦灼的感觉,给全诗蒙上了一种迷惘和伤感,后边的两章只换少许文字,反复吟唱。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秦国本是周的附庸,原据有甘肃天水一带的地方,后来平王东迁,秦仲孙襄公护送有功,始封诸侯。

于是秦地便从甘肃东南部扩大到陕西西周豳等地。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一、《蒹葭》的作者和背景《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作者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文化名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楚辞之祖”。

《蒹葭》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屈原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色1. 内容《蒹葭》的内容主要围绕着蒹葭这一植物展开,反映了人们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

诗中写到“蒹葭之齐”、“庐陵之川”,描绘了庐陵的风景,表现了诗人的乡愁之情。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良人与诗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良人的思念之情。

2. 艺术特色《蒹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典独特、意境深沉。

诗中运用了蒹葭、庐陵等形象意境,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读来令人感到深沉凄婉。

(2)语言简练、音韵优美。

《蒹葭》的语言简练明快,音韵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3)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诗中表现出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感知,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三、《蒹葭》的意义和价值1. 文学价值《蒹葭》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诗篇,它在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它通过蒹葭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抒发了对故乡和良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意境丰富,抒情深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风采。

2. 思想价值《蒹葭》所表现出来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和情感价值,它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苦楚和思念之情。

表现出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对亲情、友情、爱情都有一定的启示。

3. 文化价值《蒹葭》所反映的收获的悲和离别的伤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蒹葭作为诗经中的第一首诗,相当具有代表性。

它写的是奔走在农田中的繁荣景象,集中描写了农耕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特色。

《诗经蒹葭》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个特色:
一是蒹葭诗歌采用典型的古代四字体,结构严谨,押韵合度,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格律的完善。

二是蒹葭诗歌在语言表述上简洁而又生动,抒情把握的到位,把人物心理的变化、生活的繁荣景象融为一体,体现了典型的古典诗文最高佳境。

三是蒹葭诗歌采用题材新颖,重点描写农耕活动,塑造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农耕生活场景,把农耕生活的景象表现得生动而又细腻,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四是蒹葭诗歌把对人的脉络推广到自然界,写出了以自然界的景物为背景的人世间的繁荣活动,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中“和为贵”的思想,即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五是蒹葭诗歌醒目的表达了个人的自然情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自然的情感表达把握。

《诗经蒹葭》这首诗歌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重视形式上的美感,而且强调艺术作品中暗示的情趣,把文学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

它既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古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鉴赏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鉴赏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鉴赏0710092019 尹述钰1.比兴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2.情景交融第一重,诗人苦苦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

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执着追求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

若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

“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

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

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

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3.意象的整体象征《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美在《蒹葭》

美在《蒹葭》

美在《蒹葭》——浅谈《诗经·秦风·蒹葭》秦风是最早的西部诗,秦风中一部分激荡着西北边塞的慷慨悲壮的音情,一方面飘渺着男女之间绵长不尽的情思。

《诗经·秦风·蒹葭》即脱尽黄土高原粗犷沉雄的气息,将人们带到散发着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而又缠绵的境界。

对于《诗经·秦风·蒹葭》的主题有两种说法,其一正如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所说,“蒹葭,诗人自道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之诗。

”这是一首思盼恋人又求之不得的情诗。

另一种说法则是,招隐之诗,好贤之诗。

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征西戎而领有其地,封为诸侯,主要以武力获得成功因而尝到了甜头,故在平时重武治,轻教化。

而原来那些受周礼熏陶的贤人君子,有感于此,隐而不出。

正如庄有可所说“政暴而贤隐”。

因而,正如《中国史诗》中说:“秦风中的杰作却是《蒹葭》,这是一首‘诗人之诗’。

……它的意义是招隐或是怀春,我们不能确定。

”《诗经·秦风·蒹葭》不仅在主旨意蕴上具有其多重性,在艺术特色上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多重美感。

朱光潜认为“意境”是……刘勰认为:“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写心而徘徊。

”1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情意美、形象美,并且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蒹葭》正具有这样一种成就其艺术性的独特的意境美。

与国风中多抒情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不同,这首诗意境空灵,没有具体的人物事件地理方位。

《诗经·秦风·蒹葭》各章前二句乃赋景起兴,用秋江冷寂景象烘托失恋者寂寞的情绪,“白露为霜”……三句时间上递进,易辞申意,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全片着意渲染一种对于幸福的憧憬和期待,一种飘渺迷人的意境,一种缠绵而略带伤感的情调,一种执着而不免失落的情绪。

它表现的不是具体的人生故事,而是一种期盼的心境。

它超越写实,而进入了象征领域,故诗意难于指实。

读者固然可以从诗中所描绘的象征性境界产生更丰富深远的联想,唤起某种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欢迎大家分享。

原词《诗经·蒹葭》欣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首 诗呈 现 出 含 蓄 的 审 美 意 韵 。 有
从 表 达 方 式 来 分 析 ,作 者 成 功 运 用 了 象 征 手 法 。 主 人 公 所 追 求 的 “ 谓 伊 人 ” 只 是 所 有 理 想 所 ,
的象 征 ; 既 可 以是 客 观 存 在 的 它 “ 中人 ” 意 ,也 可 以 指 形 而上 的 一
换 ,整 首 诗 在 流 动 和 变 化 的时 空
背景上展开 。
的心 理 共 鸣 ,从 而 完 成 其 自身 艺 术 价 值 的实 现 。 也 只 有 这 样 的艺 术 作 品 , 能 历经 时 间 的 涤 荡 , 才 始 终 为 人 所 铭 记 和 敬 仰 。《 葭 》 蒹 就 是 这 样 一 首 诗 ,在 两 千 多 年 的 历 程 中 ,与 不 同 的 心 灵 产 生 颤 颤 的 共 鸣。 从 总 体 的艺术 特 色 分析 , 整
及 , 人 陷 入 烦 恼 。说 河 水 阻 隔 , 诗
是 含蓄的隐喻 。其 实几种说 法和 理 解 完 全 可 以并 存 ,这 种 不 确 指 的 含 混 效 果 也 是 汉 语 诗 歌 的 一 大
特 色 。 我 们 也 可 以把 “ 人 ” 泛 伊 宽 地 理 解 为一 种 人 生 的理 想 。 我 们
于 所 追 求 的 心 上 人 可 望 而 不 可
呼 唤 。“ 洄 从 之 , 阻 且 长 , 游 溯 道 溯 从 之 , 在 水 中 央 ” 通 过 对 追 求 宛 ,
过程 的展示 ,交代追求对 象的扑
朔 缥 缈 以及 由 此 而来 的 失 落 、 惆 怅 、 然 。 诗 中 三节 反 复 咏 叹 , 茫 给 人 以 悠远 无 尽 之 感 。“ 白露 为 霜 ” 、 “ 白露 为 唏 ” “ 露 为 已” 通 过 节 、自 , 令 的 变 化 暗 示 时 问 的推 移 ,在 水 “ 方 ” “ 水 之 湄 ” “ 水 之 涣 ” 、在 、在 , 通 过 位 置 的 移 动 点 明 空 间 的 转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导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经》中描写爱情和婚姻的篇幅占了很大的比重,大约有60篇,将近占全部的五分之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真挚,纯朴而自然,描绘了古人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而《诗经》中最被人熟知、也最为人称道的爱情篇章,除了首篇的《关雎》,便是这首《蒹葭》了。

一、【创作主旨】《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主旨,由于“伊人”的身份不明,历来意见不一,目前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证据有二,分别来自《毛诗序》和今人苏东天的《诗经辨义》。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经辨义》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认为“伊人”即“贤才”。

《诗经通论》云:“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诗经原始》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支持此说的人最多,有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都认定“伊人”为恋人、情人、心上人。

如吕恢文说:“这(《蒹葭》)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二、【诗文简析】开篇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从蒹葭和白露的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展现了一种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的色彩,因而对下面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烘托作用。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篇1《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

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

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

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

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

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论《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质

论《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质
央 。 ”
“ 人 ” “ 水一方 ” 伊 在 ,但 等 到 涛 人 靠 近 , 却 又 “ 在 水 中 央 ” 宛 。 “ 人 ” 总是 那 么飘 忽 、迷 离 、 可 伊
望 而 不 可 及 。 主 人 公 为 了 追 寻
“ 白露 为 霜 ” ,说 明 时 间 是 深 秋 的 早 晨 ,因 为 时 间 尚 早 ,露 水 凝 成 寒 霜 。 而 就 在 这 霜 寒 露 重 的 清 晨 ,主 人 公 开 始 了 对 “ 人 ” 伊
现 了民歌 的 艺 术特 色 。
关 键 词 : 葭 结 构 变 化 蒹
伊 人
《 葭 》 一 诗 分 为 j 章 ,每 蒹 章 以 “ 葭 ” 起 兴 ,描 写 主 人 公 蒹
对 “ 人 ” 的 不 断 追 寻 ,形 成 三 伊 阶段 式 的重 叠 反 复 。 诗 歌 的 三 章 结 构 虽 然 完 全 相 同 ,但 并 不 是 一
人 公 第 一 次 追 寻 没 有 成 功 ,进 入 了 第 二 次 的 跋 涉 ,但 这 次 同 样 是 以 失败 告 终 。 尾 章 “ 葭 采 采 ,白露 未 已 。 蒹 所 谓 伊 人 ,在 水 之涣 。溯 洄从 之 ,
味 的 重 复 ,而 是 在 重 复 中 有 各 种 因素 的 替 换 ,如 时 间 、 空 间 、过 程 等 的 变 化 ,使 得 故 事 情 节 层 层 深 入 ,递 进 发 展 , 在 变 化 中 给 人 种 幽 深渺 远 、意 味无 穷 之 感 。
涉 水 而 过 ,才 能 找 到 寻 找 的 对 象 。 短 短 几 个 字 ,描 绘 出 了诗 人 的追 寻之 路 不 但 漫 长 遥 远 ,而 且艰 难 、 崎 岖 、迂 回 ,从 而 说 明 了 追 寻 的

诗经《蒹葭》详解

诗经《蒹葭》详解

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以下是诗经《蒹葭》详解,欢迎阅读。

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赏析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文学集结。

在《诗经》中,最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蒹葭》。

这首诗歌以蕴含着深刻诗意的形式,道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挣扎,寄寓着人们对于自然的美好追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一下《蒹葭》的艺术特色。

首先,《蒹葭》的文字表现力极强。

这首诗的文字表现的概念清晰,意象鲜明,比喻、拟人、反问、叠句等表达手法施展得恰到好处,使得文字表达更加有力和生动。

其中,十三句有名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其简练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苦难与希望,提示人们不要轻言放弃,无论现实生活中多么艰难,也要勇敢坚守。

此外,《蒹葭》的内容形象十分丰富,深刻地展现出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理念。

这首诗描绘的是蒹葭苍苍的荒原上,露水银河般的大江,可以深刻地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很多农民苦于旱涝和河水泛滥的状况,而反复出现的“我”的口吻也能表达出古代人民挣扎的状态和民族复兴的渴望,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充满着深刻的哲理意涵。

最后,《蒹葭》的艺术美学也是十分突出的。

这首诗抓住了自然生态中最实用的主题,以巧妙的比喻、拟人和抒情手法,把荒野和江河、天地和人生放在一起,叙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的比喻和抒发的情感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这首诗的形象更加立体,充满生命力。

总之,《蒹葭》是诗经中一首具有独特艺术特色和高超艺术美学的经典诗歌。

它用深刻的文字表达描绘出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
理念,抒发出人们对自然的美好追求,激发读者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达到了艺术的高度和精神境界。

蒹葭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蒹葭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蒹葭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表现
思想内容:《蒹葭》一诗以悲叹的语调表达了深深的情感,表达了作
者的怀念之情,诉说着作者对失去的不舍之情和前尘往事的回忆,把
对于欢乐与离别的苦涩之感融会到一起,形成一幅极具情感主义色彩
的画面,表达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可悲状态,揭示出古代社会中官宦利益纷争的局面。

艺术表现:一方面,诗人运用了节奏感强的句子,把心中的悲叹神采
和痛苦之情融入其中,富有朦胧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渲染着凄凉哀怨
的景象;另一方面,诗中激烈的反复虚假,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主题,生动地表现了风雨吹拂、愁肠百结的哀怨气氛。

这种反复虚实的表达
方式,把情感融入诗中,引人婉转、倾心,发人深思,充满着一种对
失去的哀怨。

请你结合《诗经·秦风·蒹葭》分析《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请你结合《诗经·秦风·蒹葭》分析《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请你结合《诗经·秦风·蒹葭》分析《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秦风蒹葭》是《诗经》中一首历史悠久的古典诗歌,表现出一种深邃的审美情趣。

有关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从它的序、章、节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序《诗经秦风蒹葭》的序从“惠神之室,嘉宾之座”,引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圣和肃穆的气氛。

拉开了诗歌的序幕,把读者带入了诗歌的世界之中。

自秦始皇建立秦朝以来,秦始皇被称为“惠神”,他的宫殿被称为“惠神之室”,他的臣子被称为“嘉宾”,他们的座位被称为“嘉宾之座”。

这里引出的“惠神”和“嘉宾”,实际上是要展示出秦朝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形象,以及人们相信的“君子至尊”和“贤士争先”的思想。

当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神圣肃穆的氛围,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审美感受。

二、章《诗经秦风蒹葭》的章有“报思曾伤、冥宗赐安、招礼复崇、磨箴卒礼”四句。

这里的四句章,其实是以报思(惠神)、冥宗(嘉宾)、招礼(即招待宾客)和磨箴(即审慎挑选诗歌),来表现出有关秦朝的文化特色。

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色,是诗歌艺术所特有的,成为《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

三、节《诗经秦风蒹葭》的节有“胡风之雨、汉渊之水、濡血侍贼、荣柔弗用”四句。

这里的四句节,最初可能表现了一种荒凉悲情的景象:那片被被胡风风吹动的尘土满天,那被汉渊湖水所冲刷的芦苇,那被濡血装点的侍贼,以及那伴着荣柔(荣誉)却无用的景象。

但更深的意义,暗示了秦朝人民臆想蒹葭苍苍的景象,以及被华夷所侵害的悲情,以及它们勇敢抵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这种情感上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四、结论从《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表现方式来看,它的序、章、节等表现手法,都很好地展示了当时秦始皇统治下的文化特色,以及整个宋朝社会的思想境界。

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我们可以看到,《诗经》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是以一种富有叙事性、感染力和想象力的表现方式,来展现出它所依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它所带来的审美观念。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情与景高度契合的先河,这种艺术手法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它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体昧。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全诗三章,这里引得是第一章。

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伊人所在,所谓“伊人”即诗人心中所无比思念爱慕的人。

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凄冷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切都还笼罩在晨曦之中。

诗人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之时,便来到长满着芦苇的大河边寻找心中的“伊人”。

一望无际的苍苍的芦荻,芦苇上那闪烁晶莹的白色露珠,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雾朦胧的远方沙洲——在这幅萧瑟苍茫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蜿蜒曲折难辨的河道,耳畔传来了芦荻的瑟瑟声,潺潺的河流声,他在水边徘徊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怅望着远处沙洲迷茫的雾影。

此时,我们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地看到他那种失意、迷惘、而期待的目光。

心上的人就在远方,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仿佛我们也一起随他进入了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

诗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

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他不辞辛劳上下求索,虽然“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论坛
人文之友《诗经·蒹葭》主题内容与艺术特色的思考
刘红霞
(新疆巴楚县第二中学,新疆巴楚843809)
一、内容的解读
《诗经·蒹葭》对于内容的探讨,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所谓伊人“是一位才高貌佳的美人,是诗人心中的意中人,这是一首爱情诗,同时,也可以延伸理解为”所谓伊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理想,那位“从”者,在深秋来临之际,在生命寻找归宿之际,在萧瑟凄凉的情景中,登高望远,看到的是天地空旷,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流远方,河岸边芦苇苍苍,雾气蒙蒙中,若隐若现的沙洲,若即若离的“伊人”,让人怅然若失。

寻寻觅觅之中,看到的是苍茫辽阔,深沉旷远的景象,而“伊人”,朦朦胧胧。

这首诗着力点放在了“从”者的追求和寻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而险阻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高,道路险峻,艰难)“道阻且右”(迂回曲折),这个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者为了追寻所谓“伊人”,虽然前方的道路漫长而艰难,但“从”者执着的精神和痴迷的热情,增添了“伊人”的神秘感。


从“者想,我心目中的”伊人“一定是在远方,在那烟波浩渺的芦苇深处存在的,她是具体的,可见的,又是虚幻的,理想的。

她是朦胧的,正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想象力,为人们提供自由想象的天空和无穷无尽的回味。

给”从“者带来了邈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情感。

追寻的过程是多么漫长,多么艰辛啊,然而追寻着依旧执着痴迷,追寻了,而没有得到,从而感到迷茫,感到忧郁,感到失望,惆怅,痛苦和悲凉。

在这种情境中,”从“者放弃了吗?没有,在”从“者是始终没有放弃的,犹如梦想照耀在头顶,追寻的过程,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寻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二、艺术手法的特色
一是整齐的韵律,《诗经·蒹葭》中整齐的韵律影响到了后世的许多作家、诗人,比如曹操的诗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采用的是二节拍的四言句,主要特点是节奏鲜明、强烈,后来还影响到了嵇康、陶渊明等等。

二是重章叠句的运用,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诗经·蒹葭》中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篇章相同,结构的重复,反复吟唱,达到唱三叹,回旋往复、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达到余音绕梁目的。

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是语言的丰富,简练、生动、形象、朴素,有“民歌”的自然质朴,简洁全诗共三章,每句四言,最后一句是五言,语言朴素,简洁,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直到今天,我们写诗仍然在学习诗经中丰富、生动、形象语言特点。

四是意象的含义深刻,《诗经·蒹葭》中有多个意象,每个意象都含意深刻,比如“蒹葭”,最早出现是“苍苍”,河边生长的着浓密苍青色芦苇,然后经历了“萋萋”:芦苇凄清一大片到最后“采采”,茂盛的芦苇,采了又采。

在诗中,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色到凄清到渐渐泛白,体现了从浅秋到深秋的过程,衬托出“从”者的内心的寂寞与愁绪。

“水”的意象,在诗中“水一在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

“伊人”不在高山,不在树林,只是在水上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这里的“水”是一种暗示,一种隐喻,孔子曾经说:“逝者如斯夫”水代表的是永恒的生命和时间。

也暗示“从”者的追求像流水一样永不停息。

其他意象还有“白雾”、“伊人”等等,都是含义深刻。

五是情景交融的特色这首诗先写景物,运用秋天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珠,凝结的白霜,营造了一种水波渺渺,天地空旷,朦胧、神秘的意境,早晨,白茫茫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河岸上,一位衣袂飘飘的女子缓慢行走,她一会儿出现在水面上,一会儿出现在水之湄,“从”者左右求索而寻不见,怅然若失而又焦急无奈的心境,那衣袂飘飘的女子给人以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每一节的一、二句都是以秋天的景色起兴,引出正文。

点明了季节与时间,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惆怅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巧妙的运用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创造意境、托烘情景交
融的氛围。

“顺天府”这个名字,文中提到元明清三代对北京的建设、对后世的价值。

该书对北京史研究而言,同样是一份重要的史料。

除《京畿笔谈》外,亚历山德拉还写了多本讨论中国历史与文明的著作和小册子。

如1927年出版《中国历史画卷:从起初到乾隆》(Hills of blue,a picture-roll of Chinese history from far be‐ginnings to the death of Chien Lung),1934年出版的《一位满族皇帝:嘉庆帝传》(A Manchu Monarch:An Interpretation of Chia Ch‐ing),还曾写过关于“天坛”(The Temple of Heaven:A Short Study)的小册子,出版年份不详。

从学界的研究来看,目前外国学者多关注她作为诗人和女性的研究,国内学者关注不多。

总体来说,亚历山德拉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无论从史料还是专题研究的角度,这些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的著述,
亟需得到学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A.E.Grantham,Pencil Speakings from Peking,George Allen &Unwin LTD,1918.
[2]“Additions to the Library”,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July,1918,p.674.
[3]“Notices of Books”,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April,1919,pp.269-274.
[4]葛量洪.《葛量洪回忆录》.曾景安译.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年,第12-15页
[5]Vivien Newman,We also Served:The Forgotten Women of the First World War,Pen and Sword Books Ltd,2014,pp.174-175.
[6]窦坤编.《直击辛亥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作者简介】
王静(1983.01~),性别:女籍贯:河北邢台;学历:历史学博士职称:讲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身份证号:1305231983****0822。

0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