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语文人教版七下《伤仲永》教案之一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认识到天赋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性格。
2. 提炼主题思想和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提问:“伤仲永”这个名字的含义,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性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
(2)启发学生思考天赋与努力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有关人才惋惜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
2.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己天赋的认识和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作者杜甫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1.1.3 掌握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1.3.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简介作者杜甫及其作品《伤仲永》。
2.1.2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2.1.3 解读课文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2.2 难点: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文学创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介绍作者杜甫及其作品《伤仲永》。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4 课堂小结3.4.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2 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文学创作。
4.3 分析其他杜甫的诗作,了解其写作风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5.2 作业完成评价5.2.1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单元测试评价5.3.1 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
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
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余闻之也/久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作者作品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教案1新人教版
《伤仲永》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具多媒体授课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认识这样一个人物,请看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家有:(唐)韩愈、柳宗元;(宋)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主要作品收录于《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字词积累1.注音隶 (lì) 谒(yè)泯(mǐn) 扳 (pōn) 称 (chèn)2.识记[未尝识书具]未尝:不曾,识:认识。
[忽啼求之]之:代词,指书写工具。
[父异焉]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为:把……当作,养:赡养。
收族,和亲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题。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乞之,讨取仲永的诗。
[利其然]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有利可图。
然:这样。
[不使学]使:让。
[余闻之也久]也:舒缓语气。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掌握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图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 合作探讨:(1)课文中描述了伤仲永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和困难?(2)伤仲永是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的?(3)从伤仲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道理?4. 分析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处在伤仲永的位置,感受他的心情和遭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6.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传达,进行背诵练习。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自己曾经遇到过哪些挫折和困难?是如何应对的?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和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提高。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课时布置】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
(重点)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请同学问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提高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2. 人物性格的剖析。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书写和使用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4. 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1、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
(生问生答、师生对话)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
”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
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默读。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 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本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评价。
4. 情感教学:(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情感态度的体会。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有关挫折和坚强的文章,如《鲁迅散文选》、《红楼梦》等,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挫折与坚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制作简单的课件,能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以下是由小编为你带来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更多内容请访问。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伤仲永”的教学方案。
我的整体思路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及分组讨论法。
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确定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于哈勒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
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理解古文的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的掌握。
(3)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生字词的注释和翻译。
3. 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和写作练习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对作者伤仲永的介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文学鉴赏:(1)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讲解相关的文学知识。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考试或者课堂提问来进行。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评估,通过写作练习或者课堂讨论来进行。
3.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评估,通过作文批改来进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 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5. 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伤仲永》,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2. 口头作文:评估学生在口头作文中的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3. 读后感: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讲解、举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口头作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和表达。
八、教学反思九、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阅读比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关爱。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理解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关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伤仲永》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王安石的了解。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
三、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四、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呢?学生:文章讲述了方仲永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但因为父亲不让他学习,最终才华逐渐消失的故事。
教师:很好,那么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主题呢?学生:可能是在告诉我们,天赋虽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同样重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伤仲永》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伤仲永》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伤仲永》一文的基本字词和语法结构;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引导学生从仲永的故事中理解天才与努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本文的基本字词和语法结构,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如何通过仲永的故事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伤仲永》一文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思想,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仲永的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难点之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介绍作者王安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伤仲永”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错误。
3.讲解字词:教师按照课文注释讲解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分析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深入分析: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例如“仲永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文章中出现的抽象概念”等。
6.课堂练习:教师设计课堂练习,包括翻译句子、解释词语等,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思考问题等,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
8.评价方式: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个案教学:教师选取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或段落进行个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抽象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和分析《伤仲永》,学生能够感受到宋代社会背景及其影响,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3.能够运用学过的修辞设备和语言知识来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伤仲永》,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修辞设备和语言知识来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2.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修辞设备和语言知识来分析文学作品,需要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出示《伤仲永》的书名和作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你们是否听说过《伤仲永》这个故事?它是谁写的?2.你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通过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第二步:阅读分析教师让学生开始阅读《伤仲永》,并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主题和修辞手法。
1.情感分析: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理解其中人物的情感和感受,如仲永的思乡之情、宋景濂的愧疚之情等。
2.主题分析:学生可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如忠诚、友情等。
3.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可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步:讨论分享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分析后的文学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的分析结果。
2.其他小组可以针对分享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反驳。
通过讨论分享,学生可以加深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第四步:写作练习教师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在写作中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知识。
让学生反复修改,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学生可以写一篇小作文,对《伤仲永》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
2.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对《伤仲永》中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描写和评价。
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修辞手法,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伤仲永》教案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3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5、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6、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
7、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
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
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
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8、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9、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