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否具有强制性
白斌口诀
宪法1.宪法修改议案的提案主体:“常委五一提修宪,通过只要三两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1.坚持群众路线,反对群众运动。
2.立法向社会公布:公布是原则(应当公布),不公布是例外。
3.宪法具有纲领性、政策性。
(纲领性: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4.法治是法律的统治,相对于人治而言,法律具有最高地位。
5.法治是系统工程,不仅要求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守法,只讲一个一定是错误的。
6.三个至上在宪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宪法序言明文规定了“三个代表”。
7.两个错位:①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与最高效力不是规定在宪法正文中,而是规定在序言中;②财产权与继承权规定在宪法总纲部分,其他基本权利都对规定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中。
法理学(如无必要,不看题干)1.【口诀】:实证不道德,道德不实证。
实证不评价,评价不实证。
2. 在考试中,说“XX”与“XX”无关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观点)3. 不论是宗教规范、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只要是“XX规范”,都具有规范性(因然性),具有强制性。
4. 只要遇到技术规范与自然法则(自然力)都是错误的。
5. 说法律与道德“绝对分离”或者“绝对混同”都是错误的。
6. 道德的多元性:每个人都是道德的“立法者”。
7.法律只看外在行为,道德只看内在动机。
(×)8. 凡是与法律有关的活动,都要遵守程序,都体现程序性。
9. 道德也有强制性(内在强制),只要是法律就有国家强制性。
10.法具有社会强制性。
(×)11. 法律具有保障自身得以实现的力量。
12. 法律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法律依赖于语言,而语言具有模糊性,因此,法律都需要解释。
只要有解释,一定有价值判断。
13. 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律,一旦上升为法律,即具有确定性。
14. 题目中,只要是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做的都是对的。
15. 法的本质(三本):国家性、阶级性、物质性。
16. 并非所有法都具有阶级性,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法不具有阶级性。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会计职业道德》全文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全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节会计职业道德概述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分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种形态,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式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职业道德具有下列特征:1. 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反映着特定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要求。
2. 职业道德具有实践性。
职业道德总是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3. 职业道德具有继承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职业道德具有继承关系。
4. 职业道德具有多样性。
职业道德与具体的职业相联系,而社会上的职业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种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
另一方面,也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念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对象,既有单位会计人员,也有注册会计师。
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手段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在会计职业活动中要处理方方面面的经济关系,包括单位与单位、单位与国家、单位与投资者、单位与债权人、单位与职工、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及单位与社会公众之间等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
第2篇 医学伦理
同步练习
(14~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医生对病人的呼叫或提问给予应答 B.医生的行为使某个病人受益,但却给别的病人带来了损害 C.妊娠危及母亲的生命时,医生给予引产 D.医生给病人实施粗暴性的检查 E.医生尊重病人是指满足病人的一切要求 14.上述各项中属于医生违背不伤害原则的是 15.上述各项中属于医生违背有利原则的是 16.上述各项中属于医生违背尊重原则的是 17.医师在医疗活动中对病人和社会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 自我评价能力,谓之医师的 A.爱心 B.诚心 C.良心 D.善心 E.同情心
第三节 医学伦理学
三、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关系的学科,具体研究对 象包括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医务人员相互之间、医务人员与社 会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等。 2、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大部分▲ (1)医德的基本理论 (2)医德的规范体系 (3)医德的基本实践 (4)医德难题 五、医学伦理学与法律的关系▲ 1、医德为卫生法律的实施鸣锣开道。 2、卫生法律是实施医德的靠山。
同步练习
11.关于道德权利,下述提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权利都是法律权利 B.道德权利是依法行使的权力和应享受的利益 C.道德权利是法律权利的后盾 D.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对应的 E.道德权利是尽道德义务的前提 12.关于医德良心,下述提法中错误的是 A.医德良心是对道德情感的深化 B.医德良心是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 C.医德良心在行为前具有选择作用 D.医德良心在行为中具有监督作用 E.医德良心在行为后具有社会评价作用 13.医学伦理学中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医德范畴是 A.医疗保密 B.医疗公正 C.医疗权利 D.医疗荣誉 E.医疗义概念▲: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 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 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指导的人格完善,用以调节人与人、人与 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1、道德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基础) 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本质) 3、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有别于政治、法律和规章 制度。 4、道德的▲评价方式有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 5、道德的作用是可以指导人格完善,调节人与人、人与 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和谐。
简述道德的特点
简述道德的特点
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它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普遍性:道德具有普遍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文化、种族、性别或宗教信仰。
道德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
2. 目的性: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能够遵守基本原则,如诚实、公正、尊重和责任等,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3. 自愿性:道德是基于人们的自愿行为,而不是强制性的。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遵守道德规范,但违反道德规范可能会导致道德责任和社会压力。
4. 动态性:道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观念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改变,从而反映出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价值观。
5. 个体性:道德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指导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观念和体系的形成受到个人的经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6. 社会性:道德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石,它对社会起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道德规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7. 演进性:道德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化。
新的道德问题和挑战不断出现,人们需要不断思考和调整自己的道德立场。
总之,道德具有普遍性、目的性、自愿性、动态性、个体性、社会性和演进性等特点。
道德规范的遵守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保障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法理学期末考试试卷5-精品
法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一、名词解释1、法系与法律体系2、立法和司法3、法治和法制4、法的实施和法的实现5、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二、单项选择1、卜.列有关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观点是A一个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可以再一个条文中得到表述B一个法律条文可以表述不同法律规则的不同要素C一个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可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中表述D一个法律规则只能在同一规范性文件中表述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律关系的客体A黄某因手术在医院接受输血的血浆B刘某与邓某签订的买卖毒品合同中的毒品C王律师受张某委托出庭为其辩护的行为D某影视公司根据某甲的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落日》3、下列有关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正式的法的渊源都包括判例法B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类型对某些国家和地伏的法的分类C民法体系和普通法法系国家在诉讼程序上都采用控诉制D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正式的法的渊源都包括制定法4、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不正确的观点是哪一个?A权利能力是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B公民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C公民有权利能力也必然具有行为能力D公民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5、张某是某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因其工作经常出现失误并且长期无故迟到早退,故该行政机关对张某做出调离原岗位,行政记过、留职察看的决定。
该机关的决定属于下列哪一项?A行政处罚B行政规章C行政处分D劳动教养6、“西安宝马彩票事件”经刘某举报和有关媒体的连续报道最终使事件真相大白,真正的弄虚作假者和有关责任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刘某的举报行为和有关媒体的报道行为属于下列哪种监督?A国家监督B司法监督C行政监督D社会监督7、下列哪一项活动不属于行政执法活动?A婚姻登记机关根据赵某和李某的结婚申请,经审查核准后发给赵某和李某结婚证书B某市工商局对某公司做出吊销营业,罚款5万元的处罚决定C某县政府因征地不按时支付补偿款,被某乡村民告到法院,该县政府派代表到法院参加行政诉讼D某市税务局对某公司的偷税行为进行调查并处于2倍罚款8、某邮政局职工张某在工作期间为泄私愤,将与其吵过架的刘某发的电报私自扣下发出去,后被刘某发现并将邮局告到法院要求赔偿。
道德的六个特点
道德的六个特点
道德的六个特点可以归纳为:
1. 普遍性:道德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准则,不受个人、社会、文化等因素的限制。
它要求人们以相同的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2. 自由性:道德要求人们凭借自己的理性和自由意志来做出道德决策。
人们有权自主选择遵循道德规范,而不是被迫或强制执行。
3. 客观性:道德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主观意见的左右。
它基于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超越了个人喜好和主观意见。
4. 一致性:道德要求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保持一致的行为准则。
人们应该以相同的标准对待类似的情况,不因个人利益、情感或其他因素而改变道德观念。
5. 目的性:道德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它旨在促进人类的幸福、公正和和谐,引导人们做出积极、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6. 可变性:道德是随着时间、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
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会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文明演进而不断变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是任意可变的,它仍然受到一些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约束。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
人性靠法律还是道德约束用马克思的道德观揭示人性的约束力艺术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声乐)谭云波11040102025第一部分论马克思的道德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性越来越冷漠,究竟什么才能约束人性,是法律还是道德?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
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
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
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
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在一些方面存在交集,但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道德是指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基于个人或群体的信仰、价值观和准则所建立起来的。
而法律是一个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和制度体系,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
在思想、性质和目的上,道德和法律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道德的性质和特点:1. 主观性:道德是个人或群体内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基于人的主体性自由选择,并且可以因个人的信仰、文化、教育等而产生差异。
2. 自愿性:个人遵循道德的行为是基于内心的认同和选择,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并未受到外力的强迫或约束。
3. 普遍性:道德的行为准则通常会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是人类普遍共识的结果。
4. 建立在信仰和内心准则上:道德的准则通常建立在个人或群体的信仰、价值观和内心准则上,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选择。
二、法律的性质和特点:1. 客观性:法律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和强制执行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受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并强调公正、公平和公共利益的原则。
2. 强制性:法律是强制性的,违反法律规定会受到法律制度的制裁和处罚。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由政府进行,具有强制力。
3. 具体性:法律是一种具体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通过明确的规定和程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共利益。
4. 社会的行为准则:法律的制定通常是为了规范和调整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和关系,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三、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尽管道德和法律在性质和目的上有一些差异,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1. 相互影响:道德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道德的价值观和准则有时会反映到法律中,而法律又会对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
2. 部分重叠:在一些情况下,道德和法律的准则和要求是一致的,比如不杀人、不偷盗等,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和法律是相互支持和补充的。
3. 不同的制裁手段:道德违规通常是通过社会舆论、道德谴责等非法律手段来制裁,而法律违法则会受到法律制度的制裁和处罚。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练习题(解析版)
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一、单项选择题1.法律是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
我们青少年更要知法,学法。
青少年要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就应①懂得道德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而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②知道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具有普遍约束力③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不会导致违法犯罪④知道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⑤学会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A. ②④⑤B. ①②④⑤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⑤2.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A. 风俗习惯B. 法律法规C. 社会规则D. 道德伦理高尚道德让人赢得社会的尊重,因为它是一种价值选择。
道德的善念从来就迸发自人的内心,以其温情脉脉的魅力缓慢而有力地滋养着社会的发展。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高尚道德让人赢得社会的尊重。
因为A.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B. 道德与尊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C. 道德对我们具有强制性,必须遵守D. 遵守道德就是遵守法律4.社会生活中,我们希望赢得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
因为①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②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③受到他人尊重能够使自己自强、自负④只要尊重别人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A. ①③B. ①④C. ①②D. ②④5.如图漫画《窗口印象》(作者:于海林)的寓意与下列选项内涵一致的是A. 做文明有礼的人B. 诚信是一个口号C. 维护公共场所秩序D. 诚信才能赢得信任6.张先生旅游时,在一摊点买了5瓶矿泉水,由于网络原因无法支付,他就拍下了付款二维码。
事后发现二维码照片太模糊,无法识别支付。
他历经半年找到摊主,终于支付了所欠的10元水钱。
这告诉我们①所有的人都讲诚信②社会交往应该加强相互信任③社会交往需要做到真诚待人④公民要自觉践行诚信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从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到产品质量的货不对板,从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刷单、售假等乱象频发,让人不禁要问,这样的直播带货能走多远?让直播带货走得更远,需要①由线上全部改为线下②加强诚信教育③加大惩戒力度④完善监管规则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8.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民是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是道德的基本特征?()A. 情感性B. 强制性C. 主观性D. 绝对性2.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在于()。
A. 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不具有B.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是不成文的C. 法律是具体的,道德是抽象的D. 以上都对3. 下列哪种行为属于正义行为?()A. 损人利己B. 扶危济困C. 贪污腐败D. 侵犯他人权益4.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
A. 守信、诚实B. 守法、公正C. 守时、守纪D. 以上都对5. 以下哪种说法正确描述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A. 法治为主,德治为辅B.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C.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D. 法治和德治互不相关二、判断题1. 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规范,但道德不具有强制性。
()2. 正义行为一定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3.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4. 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依法进行治理。
()5. 道德与法治教育只在学校进行。
()三、填空题1.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_________规范。
2.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_________的规范。
3. 正义行为是指那些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_________的行为。
4. 诚信是人们相互交往中遵守的一种_________准则。
5. 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维护社会_________和秩序。
四、简答题1. 简述道德的基本特征。
2. 简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3. 简述正义行为的基本要求。
4. 简述诚信的基本要求。
5. 简述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五、应用题1. 举例说明正义行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诚信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举例说明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
4. 举例说明道德在生活中的应用。
5. 举例说明德治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分析题1. 分析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长中的作用。
2. 分析法治和德治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江苏省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模拟试卷(四)
江苏省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模拟试卷(四)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价值取向是()。
A.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B.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C.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D.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2.职业忠诚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任何时候都要忠于上级领导B. 任何时候都要忠于上级组织C. 任何时候都要忠于集体D. 任何时候都要忠于国家3.道德发挥作用主要依靠的力量是()。
A.个人良心的压力B.法律、法规的压力C.组织内部的压力D.上级的压力4.党和国家公共权力的本质是()。
A.权力属于人民B.合理的政府职能划分与权力配臵C.公民能够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D.每个公民都可能实际行使主权5.公平公正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公正地选择适用的法律和政策依据B.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C.要做到公平公正,必须确保效率的优先性D.要做到公平公正,必须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6.伴随道德认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心体验是()。
A.道德评价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习惯7.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应做到()。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B.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C.乐于奉献D.关注时事政治8.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这种道德修养方法是()。
A、学思并重B、省察克治C、慎独自律D、知行统一9.我们要培养亲社会行为,除了不做“看客”,遵守社会公德外,还必须( )。
A.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善于明辨是非B.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C.正确对待和参与竞争D.正确认识和对待合作10.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
A.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B.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1.从业人员要做到践行“公私分明”的具体要求,下列不正确的是()。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解读——读《反杜林论》有感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解读——读《反杜林论》有感摘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当今社会对于道德观概念的解读,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和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它作为精神力量广泛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形而上学道德观进行了批判,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有着深刻启示。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反杜林论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形而上学道德观的批判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
德国统一后,新的形式要求德国工人阶级尽快消除分歧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政党。
杜林的体系对于刚刚合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产生了影响并在他们中间传播,甚至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著名领导人倍倍尔也一度受到杜林的影响。
自命社会主义信徒的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
形势的发展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必须严肃地批驳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
这迫使恩格斯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以便全力以赴反击这个新出现的所谓“社会主义”学说,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反杜林论》虽然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但是“对象本身的性质,迫使批判不得不详尽”,不得不对“在现时具有较为普遍的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的争论问题”作出正面的分析。
在批判杜林折中主义谬论的同时,恩格斯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新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第一次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一章中,恩格斯分析批判了杜林道德理论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
杜林道德观的根本之点在于认为存在着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永恒的道德。
杜林通过鼓吹永恒真理论的存在,来宣扬“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等”。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观念的同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
人性靠法律还是道德约束用马克思的道德观揭示人性的约束力艺术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声乐)谭云波11040102025第一部分论马克思的道德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性越来越冷漠,究竟什么才能约束人性,是法律还是道德?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
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
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
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
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道德有没有强制性【精品】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采于网,整于己,用于民2021年5月12日职业素养提升结课论文学院:林学院班级:林学091班姓名:张钟学号:88日期:浅谈道德是否具有强制性道德是否具有强制性,或许从我们上初中就接受这样的一种观念: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而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社会意识,约束人们的生活行为,起到一种行为规范的作用,似乎从这个字面来讲道德不具有强制性,那么我们先来认清几个概念。
强制是以某种无形或者有形的力量强力约束人或者物。
或者是以这种力量来使人/物执行/被执行某项行动/操作。
通常这种行为是执行/被执行的人/物不情愿的(非自然化的)。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既然如此,道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道德的体现就应该在一种社会舆论基础上,受到所有人的监督,所以可以说道德一定程度上具有的是约束力,而不是强制性,约束人们去做社会认同的行为。
对于违反道德的那一部分数人来说,道德的约束性就体现在对于他们和社会认同的行为相悖时所被迫做出的选择。
也就是说道德的约束性是在那些和社会认同行为相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它没有法律那样强制执行的力度,也不可能从根本上令行禁止的做什么,而且人们对于违反道德的惩罚是心理上的反思或是舆论上的谴责,也就是说道德本质上是缺乏强制力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普遍提高,关于道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来自西方的越来越多的文化思潮的涌入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让国人的眼睛瞄准世界,这当然是有利于我们的发展,不过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的糟粕面也相继占据了道德立场上的很大比重。
中国政法大学期末法理学导论99年-08年试卷及参考答案(答案试题分开版)1剖析
1999年法理学导论期末试卷A一、名词解释1、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2、行政法与行政法规3、法学与法理学4、法制与法治5、制定法与成文法四、改正错误1、道德与法律的差别之一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不具有强制性。
2、行政法规的内容都属于行政法部门;行政法内容都来源于行政法规。
3、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两者密切联系,有权利能力就有行为能力,有行为能力就有权利能力。
4、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不调整人的主观思想,因此人的主观状态在法律上没有意义。
5、法来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法具有科学性。
6、社会主义法和道德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意味着道德所赞成的,也是法律所要求的。
7、一个人的行为要么合法,要么违法。
五、分析与问答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
(1)根据法律规则跳帧行为的方式的理论,请指出这一项规则属于什么性质的规则?(2)在逻辑结构上,这一规则由哪些要素组成,并请写出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2、1999年10月24日零时,中国籍留美女学生胡路在美国休斯顿被枪杀身亡。
根据经过美国警方调查,一美国公民为犯罪嫌疑人。
(1)在法的效力上,根据什么原则,此案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又根据什么原则,此案适用美国刑法?3、请指出下列事项各属于法律关系客体的哪一种?铁路支付5000元赔偿费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选举昌平县人大代表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适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
林某得知北京某商场正在销售假冒格兰仕品牌的微波炉,遂购买了一台价值1000元的假冒微波炉。
第二天,林某以商场欺诈销售为由,要求商场赔偿损失2000元。
问:(1)根据什么法律解释方法,可以认定林某是消费者,并略加分析; (2)根据什么解释方法,可以认定林某不是消费者,并略加分析。
5、1999年12月15日,香港终审法院裁定,香港两居民涂污国旗和区旗的行为是犯罪,并指出这是对发表自由有限度的限制。
法律常识试卷题库及答案
法律常识试卷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什么是法律?A. 一种社会规范B. 一种道德规范C. 一种宗教信仰D. 一种个人习惯答案:A2. 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A. 宪法B. 刑法C. 民法典D. 行政法答案:A3. 法律关系的主体通常包括哪两类?A. 个人和国家B. 个人和企业C. 个人和集体D. 个人和组织答案:D4. 以下哪项不是民事权利?A. 财产权B. 人身权C. 选举权D. 知识产权答案:C5.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多少岁?A. 14岁B. 16岁C. 18岁D. 20岁答案:B二、多选题6. 以下哪些属于法律的基本原则?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罪刑法定C. 无罪推定D. 罪刑相适应答案:ABCD7.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违反交通规则D. 贪污公款答案:ABD8. 以下哪些属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A. 停止侵害B. 恢复原状C. 赔偿损失D. 赔礼道歉答案:ABCD9. 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行政复议?A.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B.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C.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不服D.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裁决不服答案:ABCD10. 以下哪些属于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A. 言论自由B. 宗教信仰自由C.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 受教育权答案:ABCD三、判断题11. 法律具有强制性,而道德不具有强制性。
(对/错)答案:对12. 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对/错)答案:错13.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对/错)答案:对14. 所有民事纠纷都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对/错)答案:错1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对/错)答案:对四、简答题16. 请简述什么是法律的效力?答案: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所具有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它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必须遵守,违反法律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知识点1. 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法律则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规范。
国家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具有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是人们内心的自觉遵循,不具有强制力。
2.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权利、劳动权利等。
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尊严、保护社会秩序、履行合同等。
3. 社会公德与文明礼仪: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文明交往等。
文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具备的礼节和规范,包括懂得感恩、守时守约、尊敬长辈、友善待人等。
4. 社会道德与个人修养:社会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包括尊重他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
个人修养是指人们通过自我修炼和提升,培养优良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5. 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公共道德是指公众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尊重公共秩序、保护环境、关心弱势群体等。
社会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应当承担的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6. 家庭道德与家庭责任:家庭道德是指家庭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孝敬父母、关心家人、支持和睦相处等。
家庭责任是指家庭成员应当承担的对家庭成员和家庭整体的责任和义务。
7. 学校道德与学生责任:学校道德是指学生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尊敬师长、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
学生责任是指学生应当承担的对学习、生活和集体的责任和义务。
8. 友好交往与网络道德:友好交往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尊重他人、互相帮助、友善待人等。
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包括不传播虚假信息、不侵犯他人的权益、不进行网络欺凌等。
这些知识点是六年级上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如何区分道德、伦理、法律和规范?
如何区分道德、伦理、法律和规范?道德、伦理、法律和规范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四个概念。
虽然我们并不需要成为专家去了解它们的根本含义,但我们确实应该知道如何区分这四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将为你深入解析这一话题。
一、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关于正误、善恶、是非的价值观念、品行规范和精神理念。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调节。
道德标准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道德准则呢?首先,道德是自我约束和内心的良心判断,并不是强制性规定。
其次,道德标准往往比较主观,即各个人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不同。
最后,道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依赖于道德感和责任感,并不能靠外在的社会约束力量来获得。
二、伦理伦理是指社会对于人类行为规范的命令和要求,是对人类行为的价值鉴定和规范。
伦理标准是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制定,是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和判断。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伦理准则呢?首先,伦理准则是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即在整个社会中相对一致,而不是像道德标准那样各有不同。
其次,伦理准则往往更加客观和抽象,需要一定的理性基础。
最后,伦理准则的执行需要依赖于外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因为个人的行为行为往往受制于社会规范。
三、法律法律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强制性规范。
法律的执行依靠的是权威和强制力,旨在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安全和公正。
法律规定的是应当和禁止的行为,对行为者进行外部标准的规范。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法律规范呢?首先,法律规范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而不是个人制定的。
其次,法律规范绑定性强,违反法律会受到制裁,即便道德伦理观念可以包容某些行为,但凡是与法律规定不符的行为都是不推荐的行为。
最后,法律规范是社会说了算的,人民应该遵守法律并为此付出代价。
四、规范规范是社会对于某些行为进行规定和规范的标准。
规范是具有某种权威性的、强制性的规定,但与法律相比,其约束力量较小,往往以自愿性或者推荐性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是否具有强制性
本文认为,道德具有强制性,并且这种强制性伴随着道德一直存在。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道德是指在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问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行为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即是说,道德主要依靠教育的力量,社会舆论的评价、谴责,以及人的觉悟或德性,即道德是自律实现的。
然而仔细一推敲,却不由产生了疑惑。
倘若一个社会出现了道德失范,诸如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伦理观等观念倾向上以及道德行为取向上出现了偏差,个体越轨行为泛滥,或当社会的评价系统出现混乱时,那么,该如何保证道德的实施?道德的作用又该如何得以实现?由此,笔者认为道德可以有而且应该有强制性,这从时下讨论道德的法化、制度化等文章中已得到印证,因此,本文决定对道德强制性的含义、道德的强制性存在的理由等问题进行探讨。
那么,什么是道德的强制性呢? 所谓道德的强制性,就是将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具体化,使其成为人们在道德活动时应当遵守的“当然之则”,通过这些“当然之则”对一些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陈规陋习的“强化”训练,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从而使这些陈规陋习绝迹。
一句话,道德的强制性强调的是道德的外在制约,即加大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力度,或加大道德他律的力度。
道德的强制性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它与法律的强制性有原则的差别。
首先,它们的适用范围不同,道德的强制性比法律的强制性更宽泛。
道德强制性的适用范围是社会公共生活对社会个体的最基本的、是应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行为要求。
所以,法律惩治的是轻法、违法、犯罪的行为;而道德处罚的是法律调整范围之外的缺德恶行。
其次,它们的强制力度不同。
法律的实施,由国家的强制力作保证,主要依靠军队、监狱、法庭等国家机器为代表的物质力量来实现;而道德的强制性实施则可由行政部门来执行,以经济处罚为主,辅以其它处罚手段,它的强制力的力度明显不如法律。
在我国,道德一向强调的是自律,那么,在今天提出道德的强制性问题,是不是对道德的内在自觉性的否定,是不是历史的倒退呢?答案当然应该是否定的。
首先,从理论上看,道德规范的提出一开始便带有外在的强制性。
在原始居民群体中,为维护生存而协调氏族内部的各种关系,及由此产生藉以协调各种行为方式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蕴涵在自在自然的生存活动和约定俗成的礼仪之中,用这些具体化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以达到调整人们的行为,保护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生活稳定的目的。
道德规范系统一旦构成,便在宏观、广阔的社会系统内发挥能动作用,成为指导、调整、评价行为的道
德体系。
随着人类道德意识的发展,道德规范在理性的抽象中不断深化和扩展,人们才有可能开始进入自觉自愿的道德活动。
所以,道德规范一开始就是作为道德要求而产生的,本身就代表了人类生活的内在愿望。
,现代的道德准则也带有外在强制性的特征。
道德规范的产生源自于调整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它通过向社会成员昭示“不得如何”、“应当如何”,即要求人们自觉自愿地依据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如果能自觉自愿地以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尺度,他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一个人如果能在其行为中通过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再到自为地合乎道德规范,那么,他就能成为“从心所欲”的有道德的主体。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道德目标设定,是一种道德的理想状态。
因为,在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关系的社会里,道德规范往往因缺乏权威性而难以现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和目标,甚至无法阻止、无法惩罚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觉自愿地以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只能以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对他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处罚,以此训练和规范他的道德行为,使他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直到他能自觉自愿地把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这就是道德何以应该有强制性的理由。
从认识过程来看,人们对道德这一复杂现象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把握道德本质的过程。
道德规范系统,既是道德要求也是评价标准,个人用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社会拿规范来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意义,而后决定褒贬,规范又应该是具体的。
如果规范系统只是社会的,个人不能接受或者不理解规范系统的实际含义,那么,规范系统也就失去了它的能动作用,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如果规范仅仅是理论的产物,没有实践的基础,那么,规范只是一纸空文。
为了使道德发挥较大的能动效应,就必须在规范系统原则的指导下,加大规范的强制力度,使规范走向实践,当科学已经发展到要求越来越精细地确定学科研究对象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精确地对道德规范作定量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规范系统,使其能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当前,我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社会转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引起了经济生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经济转型对社会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它直接引起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价值观念、思维坐标、行为方式的转变,即伦理模式的转变。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尚在探索的阶段,对社会经济体制将会带来的各种变化认识不足,所以,因发展经济建设的急功近利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商品交换的普遍化和日常交往的复杂化造成了伦理道德在社会活动领域上的分化,社会活动领域的拓展、社会活动效率的提高,使伦理道德在存在类型和实现方式上较之从前都更加复杂和多样。
社会利益多元化条件下道德的调控力量减弱,
在缺乏节制的个人利益的强烈驱动和经济刺激的巨大诱惑下,一些人在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方面发生了偏差,他们抛弃了原来恪守的道德规范,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道德品质被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空话,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危不救、虐待老人等现象明显增多。
人的价值的迷失、社会的失范,个体越轨行为的泛滥,严重地威胁着社会体系的良性运行,同时也使社会成员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使人们感到茫然和混乱。
另外,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的二元结构导致了某些传统的道德规范的功能的减退,也严重地弱化了它们在调节和约束人们行为时的作用。
当原有的道德规范模式被打破,新的道德规范尚在孕育、形成和有待于完善的过程中,新旧道德观念并存时,人们的心理受到很大冲击,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道德失控,并由此对道德的信任大为降低,道德责任感也随之大为降低。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所说的那样,“只要这种失控的社会功力没有达到新的平衡,这段时期各种价值观都无一定,规则标准也无从说起,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由此人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不公正的;什么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什么是非分之想。
由此人们的欲望便失去了约束。
”当道德缺少了权威性,当道德对缺德恶行缺乏惩戒力度时,道德就必须强调强制性作为自身的保障机制。
道德的强制性是从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的中间环节。
道德的强制性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合理的道德价值的参照系。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社会体系中,而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总是以社会价值参照系为参照物的,社会价值参照系是调节和引导社会成员行为取向的有力杠杆。
通过建立具体化的道德规范,把道德原则具体化为可行和必行的规范,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合理的道德价值的参照系,使人们在道德价值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从而对个人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提出劝导,对个人行为的界限做出明确规定。
经过强制性这一环节,使道德的价值导向转化为个体的德性修养和社会的优良习俗,从道德的他律逐渐转向道德的自律。
新加坡、香港等地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的缺德恶习的严厉处罚,对国家、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充分说明了道德的强制性作为从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的中间环节,是行之有效的,也充分说明了道德强制性对健全社会组织和社会控制,对社会公众施行的强制性是有必要的。
当然,强调道德的强制性,并不是轻视道德的自律,相反,提出道德的强制性正是为了最终实现道德的自律。
因为道德是人的道德,要由人去自觉地认识、自觉地实践。
人是道德由社会关系的他律向个体能动的自律转化的中介,离开了人这个主体基础和中介,道德将永远处在自在的彼岸,而不能进入自为的阶段。
道德规范虽然具有某种“律令”的表现形态,但本质上却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反映了所要调节的利益关系,因而它不是一种纯粹外在
的强制,而是人自身发出的一种内在的需求。
道德最根本的规定性正在于人的行为出于自由自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