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特殊句式word.doc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0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B: “......,......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C:“......者也。

”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

高考语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考必考语精讲精练专题十四:特殊句式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必考语精讲精练专题十四:特殊句式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必考语法精讲精练语法专题十四:特殊句式Ⅰ.强调句一.强调句的基本形式1、强调句的陈述句形式:It is/ was +被强调部分+ that/ who+其它部分。

注意:被强调部分通常是主语、宾语或状语;强调主语且指人的时候可以用who,其他一律用that。

例如:Hemetan old friendin the parkyesterday.主语谓语宾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对句中各部分进行强调:(1)强调主语:It was he who/that met an old friend in the park yesterday.(2)强调宾语:It was an old friend that he met in the park yesterday.(3)强调地点状语:It was in the park that he met an old friend yesterday.(4)强调时间状语:It was yesterday that he met an old friend in the park.2、强调句的一般疑问句形式:Is / was it+被强调部分+that/who+其他部分?①Was it he who/that met an old friend in the park yesterday?②Was it an old friend that he met in the park yesterday?③Was it in the park that he met an old friend yesterday?④Was it yesterday that he met an old friend in the park?3、强调句的特殊疑问句形式:特殊疑问词+ is/ was + it + that + 其它部分?①What is it that you want me to do?②Who was it that broke the window?③Where was it that you put your English book?④When was it that he made up his mind to take this course?⑤Why is it that he doesn't like the book?⑥How was it that he got hurt?注意:(1)强调主语时,谓语动词和主语在人称和数上要保持一致。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梳理: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有判断标志,“者………也”“为”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人为鱼肉,我为刀俎。

《鸿门宴》2.直接用“是”表被动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3.没有判断标志词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注意: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二):被动句1.有被动标志词例: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介词“被”直接表示被动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意念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3.省略宾语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注意:翻译时,补充的成分要加括号。

文言文特殊句式(四):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古人之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和何操?《鸿门宴》例:不然,何以至此?《鸿门宴》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曷焉奚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4.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名词宾语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必修三语文特殊句式word版本

必修三语文特殊句式word版本

必修三课文特殊句式:《指南录后序》: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被动句)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状语后置句)3、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判断句)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状语后置句)5、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6、将以有为也(省略句)7、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状语后置句)8、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9、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10、避哨竹林中(省略句)11、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省略句)12、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13、将藏之于家(状语后置句)14、使予委骨于草莽(状语后置句)1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状语后置句)16、而幸生也何为(宾语前置句)《五人墓碑记》: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句)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被动句)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6、公之逮所由使也(被动句)7、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语后置句)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9、断头置城上(省略句)1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1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1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16、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17、显荣于身后(状语后置句)18、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19、谁为哀者(省略句)20、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状语后置句)《离骚》:1、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句)2、纫秋兰以为佩(省略句)3、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3、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4、敢以烦执事(省略句)5、君知其难也(判断句)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7、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8、君之所之也(判断句)9、许君焦、瑕(省略句)《谏太宗十四疏》: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判断句)3、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廉颇蔺相如列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2、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句)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判断句)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6、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7、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8、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9、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10、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1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判断句)12、传以示美人(省略句)13、大王见臣列观(省略句)1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省略句)15、乃设九宾礼于廷(状语后置句)1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17、为一击缻(省略句)1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1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鸿门宴》:1、沛公军霸上(省略句)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3、此天子气也(判断句)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5、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6、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7、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状语后置句)8、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9、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11、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判断句、宾语前置句)13、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14、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15、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1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17、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18、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句)《秋水》: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2、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攻》:1、今至大为攻国(判断句)2、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状语后置句)3、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省略句)。

高考特殊句式详解

高考特殊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⑦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2.……,……也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⑦此世所以不传也。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者,……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⑩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⑾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⑿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④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⑤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因为分类标准不统一,所以有时
一个句子可能是两种甚至两种以 上的特殊句式。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句中判断词“是” 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这种结构有几种变式: 2.“……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此人勇士 5.“……,……者也”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 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 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 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 “为……所……”和“见……于……”及 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 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 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 传》)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 军战(于)河南,臣战(于)
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 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
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 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 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 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
人。’”
2、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 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省修饰语]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 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 与坐谈,(邹忌)问之客 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
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鼓)而衰,三(鼓)而 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 “之”又如:“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这句话 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 “之”。在文言文中,介词 “以”、“为”、“与”的宾 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 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 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 西。”(《张衡传》)句中省 略了介词“于”。又如:“赐 之彘肩。”(《鸿门宴》)句 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 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 7 种文言文特别句式(一)判断句用名或名性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代一般是在主和之用判断“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里,“是”多作代用,极少把它看作判断用。

因此,在大部分状况下借助气来表示判断。

常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后边用“者”表示停,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种判断句式,是古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者,之良将也。

2.主后边用“者”表示停,而后边不用“也”,即“⋯⋯者⋯⋯”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只在主和之加判断“是”。

如:柳敬亭者,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后边不用“者”表示停,只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不,只在主、之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宝也。

4.“者”“也”都不用。

成代,只要在主、之加“是”。

如:刘,天下雄。

5.用“ ”表示判断,即“⋯⋯ ⋯⋯”式。

如:人方刀俎,我肉⋯⋯6.用“乃、即、、皆、必”等副表示必定判断,用副“非”表示否认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岳阳楼之大也。

7.用“是”作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晚并且少。

如:巨是凡人,偏在郡⋯⋯(二)被句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被者的句式叫被句。

常的被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于”引行的主者,表被,即“ +于⋯⋯”式。

如: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于君。

2.在前用“ ”“受”表示被,构成“ (受)+”的形式。

如:大家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

假如需要把作行的主者介出来,可在后加介“于”,构成“ (受)++于”的形式。

如:臣恐欺于王而⋯⋯3.在前加介“ ”,构成“ +”的形式。

种句式的“ ”和“ ”不一样:“ ”是助,不可以,所以它是挨着;“ ”是介,它能够挨着(省略了),也能够引出作行的主者。

如: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4.用“ ”引主者,前再加“所”,表被,构成“ ⋯⋯所⋯⋯”式。

如:悲夫!有这样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 ⋯⋯所⋯⋯”自生后,就成了古最常的一种被句形式,并且向来沿用到代里。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要点诠释重点点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许多是不同的,辨识这些不同,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

《考试大纲》明确列出六项需要掌握的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难点解剖二、被动句四、省略句五、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

牢牢掌握了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下面用列表的方式将文言常见固定句在古汉语中,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某些词会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除了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外,一般名词不能用作状语,常常是副词充当状语。

古汉语中,一旦名词的位置处于动词、形容词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而且它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行为,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用法。

翻译的规律是在这个名词前边加上相关的介词或动词。

下面分五个方面列表解析名词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数词在一定的语言结构里,可以临时作动词用,充当句子谓语。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由于名词、数词本身不是动词,用作动词,就具备了动词的特征。

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在古汉语中,形容词一般用作补语、状语。

形容词和动词一样,也能作谓语,但它不能带宾语,这时候还不算是形容词的活用。

如果让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或者补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了。

(四)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但有时也可以作名词用,以替代跟这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在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庄子《鱼我所欲也》)(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

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左传.肴之战》)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千金市马)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蒲松龄《促织》)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例如: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于”为标志。

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劝学》···以···为标志。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主谓倒装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