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探索过一些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构成了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从教材可以看出,本节课是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一些简单规律;在获得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按照“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寻找规律——应用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规律,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规律,再引导学生把规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在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掌握发现的规律。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动,旨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有所得,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

在三次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能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通过比较、分析,从不同情境的同类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发现数学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或图片)、小棒和图片若干、一根绳子,学生准备两种不同的小物件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感知一一间隔排列
PPT出示:道路绿化图
谈话:同学们,这幅图里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如果把樟树和百日红随便种植,还能创造这样美的景色吗?
道路边的两种树是怎样排列的?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设计意图:生活化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经验和审美观念,饶有兴趣的积极思考,自发的产生一一间隔排列的思想。


2、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一一间隔排列在生活中创造了美好的事物,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奥妙,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和图片,将小棒和图片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根小棒之间放一张图片,排好后你报图片的张数,我猜小棒的根数。

看我猜的准不准,猜准了就拍一次掌,猜不准就摇摇头。

学生摆,老师猜。

看来,同学们是难不住老师的,为什么老师猜得这么准呢?因为老师掌握了小棒和图片摆放的规律,通过规律计算出小棒的个数的。

想不想找出这个规律?
那就和老师一道共同走进课本第48页。

大声地读一遍课题。

板书:找规律
二、探索规律
1、合作探究,领悟规律
(1)观察猜想
让我们走进“小兔之家”
PPT出示主题图:你在图中看到那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排列方式都是一一间隔排列,还有什么共同点呢?
板书:两端相同
猜想:每组中排在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的物体数量之间有是什么关系?把你的猜想写下来。

(2)合作探究。

4人小组活动:小组长组织活动并负责记录。

(3)交流思考。

指名3个小组汇报,填写学习探究记录表?
学习探究记录表
我们发现的规律,与你的猜想一样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符号表示不同物体排列的共性,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数一数”、“比一比”,再次感知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特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用你课前准备的两种小物件摆一摆,看看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律,提示一下: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一一间隔两端相同)
说一说你摆了哪两种物体,各摆了多少个?发现了什么?
小结:尽管同学们摆了不同的物体,摆的数量也不一样,但是只要一一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

板书: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验证发现的规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加深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


3、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像这样有规律的事情,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找到这样有规律的事情吗?
4、对比思考,扩展规律
(1)出示“紫花与黄花”、“兔子与萝卜”图。

谈话:不用数我就知道紫花比黄花多一朵,对吗?(对)理由是什么?
我说萝卜比兔子多一,对吗? 为什么不对?
谈话:虽然都是一一间隔排列,但是这一组两端的物体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
能固守规律。

那么萝卜比兔子的数量是什么关系?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一一对应)板书: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规律的适用范围,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


(2)下面几组物体能一一间隔排列吗?同桌讨论一下。

4棵柳树4棵杨树
5朵红花4朵蓝花
4枝铅笔7块橡皮
问:能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发冲突,引导学生从一一间隔排列的表面现象认识,转移到研究规律的深层思考。


三、走进生活,应用规律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图】。

说说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路边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

一共有()个广告牌。

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如果架设80段电线,要()根电线杆。

怎么想的?
2、锯木料问题:
拿出一根短绳,打上2个结,观察什么和什么一一间隔排列,两端是什么,2个结把绳子分成几段?
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3、圆周问题:
(1)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图。

河堤的一边在了75棵柳树。

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棵。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棵。

①师: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②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③汇报: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发现: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相等。

④形象演示:张开手掌,再弯成圆形,问:现在有几个空档?为什么比刚才多一个?
小结:像这样一一间隔排成一圈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排成一圈相等
四、自我评价,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回顾发现规律以及应用规律的过程,完善学生认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挑战IQ:
师:学校开运动会了,在直跑道的一边一一间隔排列摆了月季花和菊花,月季花有25盆,猜猜看菊花可能有多少盆。

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你们能具体说一说是怎么设计的吗?三种方案中月季花与菊花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方案可能有:
月季花与菊花间隔排列
(1)雏鹰大道一边两端都放月季花:菊花24盆。

(2)雏鹰大道一边两端都放菊花:菊花26盆。

(3)雏鹰大道一边一端放月季花,一端不放:菊花25盆。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间隔排列规律的应用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课前同学们难不住老师,现在老师也难不住你们了,看来同学们学习的很棒。

不过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规律,同学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好,下课!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相同两端不同排列成一圈
一一对应
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相等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