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应急
公共安全 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响应要求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响应要求公共安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课题,而应急管理则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
突发事件可能是自然灾害、事故、恐怖袭击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响应工作至关重要。
要做好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工作,必须提前进行充分的预案制定和演练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都应该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响应。
此外,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突发事件发生时,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置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到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同时,要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指导民众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避免造成恐慌和混乱。
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关键领域、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群的防范和保护。
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工作,提前排查隐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重要设施和关键人员的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保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投入使用。
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及时开展灾后重建和心理疏导工作。
对于受灾群众要给予及时的救助和安置,恢复他们的正常生活。
同时,要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疏导和援助,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建信心。
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稳定。
只有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各方能够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工作,全力以赴做好防范和处置工作,共同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
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在平时没有预见到、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不可预测性。
面对突发事件,我们需要迅速做出应对,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风险。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和策略。
一、灾害事件的应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是我们常常遭遇到的突发事件。
对于这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 预防措施:提前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比如建造地震抗震建筑、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
2. 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紧急撤离、救援、医疗救治等方面的措施和流程。
同时,对预案进行定期演练和更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地发布灾害信息,提醒民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 救援与支持:在灾害发生后,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搜救、救援和物资调度。
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和物质支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生活。
二、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爆发、食品安全事件等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突发事件。
对于这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 预防控制: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的公共卫生风险。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2. 减少传播:对于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实施隔离和隔离措施,限制疫情蔓延。
加强对可能传播病原体的场所、人员的管控,最大程度减少传染源。
3. 信息宣传:及时发布疫情动态和防控措施,提醒民众做好个人防护。
同时,打击虚假的信息和谣言,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4. 医疗救治:组织专业医疗队伍进行疫情监测、诊断和救治,同时加强医疗物资的调度和保障。
三、社会安全事件的应对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也是我们需要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
对于这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 加强防控: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场所的安全防范,加强警务力量和技术设备的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6.28•【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五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24年6月28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4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与指挥体制第三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四章监测与预警第五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六章事后恢复与重建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作出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有关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
第三条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军地联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
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往往会危害社会、危及公共安全,造成公共危机。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而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共安全和稳定,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研究越发被人们重视。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预防为上的原则,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
其基本含义是一切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都必须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放在首位,做到防患于未然。
当然,突发事件多种多样,有些是可以预防和提前消除的,有些则是无法避免的,像地震、洪灾等,但可以通过各种预防性措施将危害减轻至最低。
因此,预防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预防危机的发生。
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对主要包括开展应对突发事件培训、健全有效的应对机制、普查和消除风险隐患、加强信息预警和报告工作、组织必要的训练与演练等。
一、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一)对各级领导和公务人员应急管理的培训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应急管理是一门科学。
各级领导和公务人员担负着组织、指挥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
党政机关的领导和广大公务人员也只有掌握相应的应急管理知识,才能有效履行职责,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对行政机关领导和有关公务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并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
俄罗斯联邦政府规定,政府内政部、紧急情况部等8个强力部门的领导必须参加有关讲座,89个联邦主体领导人和强力部门的领导还定期在紧急情况部下属的民防学院接受民防知识的培训。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各地区一般都设有负责培训工作的动员准备局,该局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对行政机关干部进行培训。
意大利各地方政府也建立了培训制度,设立了专门负责行政机关干部、有关应急工作人员培训的办公室,政府主要官员和管理人员要分阶段接受培训。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文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条例》等法律与法规,制定本总体应急预案。
第二条本总体应急预案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急工作,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按照“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应急处置”原则,实行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环节和措施,采取综合性、系统化、科学化的综合救援方法,确保应急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节应急预案的层次与编制第四条应急预案按照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企事业单位四级编制。
第五条国家级应急预案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编制,经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审核后发布实施。
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应急预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编制,经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审核后发布实施。
第七条县/市/区级应急预案由县/市/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编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管理部门审核后发布实施。
第八条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由各单位依据本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和自身特点编制,经县/市/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节应急预案的内容第九条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评估方法和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定;(二)应急机构设置、职责和权限的划定;(三)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救援的程序、方法和措施;(四)群众疏散、人员避险、医疗救助等应急保障措施;(五)多部门协同合作、信息共享、资源调配的应急管理机制与措施;(六)应急演练和培训的组织方式和要求;(七)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的要求和配置;(八)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更新。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5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5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供大家参考。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1为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一)成立白竺村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村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组成人员如下:组长:成员:(二)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贯彻执行乡应急委Y会的决定,负责全村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组织实施等工作;负责对突发事件所涉及的全村性重大工作事项提出建议,并报乡应急指挥部。
2、负责全村重大应急救援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全村应急救援系统建设的措施和规划。
3、负责本预案的修订和评估工作。
4、负责全村紧急救援、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常识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5、承办白竺乡应急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运行机制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一)预测与预警不断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监督网络:建立突发事件信息联络员制度,完善信息监测网络,拓宽信息渠道,扩大监测能力。
2、监测内容:负责本村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的普查、登记和管理工作;掌握本村重大危险源数量、重大隐患分布和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序以及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风险分析工作。
(二)应急处置1、信息报告:(1)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发现人应立即向村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如实报告,村应急领导小组接到突发事件重要信息报告后,研究判断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及时提出紧急处置建议,向白竺乡应急办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
将乡应急办指示传达给村民小组,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2)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应对
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有着重大影响。
在面临这些突发事件时,应对措施和应急事务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定义,重点介绍合理的应对方法和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应急事务的重要性。
一、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定义公共危机是指发生在公共领域的、突发性的、对个人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
这种事件通常出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等方面,包括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测的事件,对社会和个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
二、合理的应对方法和措施1.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信息发布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沟通和信息发布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部门、媒体和其他相关机构应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准确发布,以帮助公众了解事件的紧急性、影响范围和应对策略。
此外,也应建立起沟通渠道,使公众能够反馈他们的困惑和需求。
2.统一指挥和资源协调在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来汇总和协调各方的力量。
这有助于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信息的混乱。
统一指挥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紧密合作,制定、实施和评估应对策略。
3.提供紧急救助和服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紧急救助和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应确保紧急救援队伍的迅速行动,以挽救生命和减轻伤害。
同时,也应提供心理援助和社会支持,以帮助受灾者恢复正常生活。
4.加强应急预案和演练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各个行业和部门都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以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熟悉应对流程和协作方式。
此外,还应更新和完善应急预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合理规划应急事务的重要性合理规划应急事务意味着预先思考和准备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这不仅可以缩短危机时的反应时间,还可以减轻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1.提前评估风险和威胁合理规划应急事务需要提前评估当前和潜在的风险和威胁。
这有助于把握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为其准备恰当的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公共安全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公共安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成为当今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公共安全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应对措施。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指的是在无法事先预测、出乎意料地发生的、且具有较大影响和危害性的事件。
例如,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疫情等都属于突发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会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还会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威胁。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有效、自信地展开应急处置工作,以最小化损失和影响。
应急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公共安全密切相关。
应急管理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有效地展开应急处置工作,才能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措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需要根据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下为几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1、火灾应急管理火灾是突发事件中最常见的一种,应急处置措施如下:(1)紧急报警。
及时向消防部门报告火情,迅速组织人员疏散。
(2)灭火措施。
全面掌握灭火器材和灭火方法,采取紧急灭火措施。
(3)应急疏散。
科学合理组织火灾疏散,保证员工生命安全。
2、地震应急管理地震是突发事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应急处置措施如下:(1)紧急报警。
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火情,及时开展紧急援助。
(2)组织疏散。
全面掌握地震的紧急疏散方法,迅速组织员工疏散。
(3)应急救护。
保证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3、交通事故应急管理交通事故是突发事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应急处置措施如下:(1)及时拨打紧急救援电话。
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交通事故,开展紧急救援。
(2)清理现场。
保持现场的稳定,确保交通的通畅。
(3)应急救护。
保证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三、结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社会公共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与紧急情况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与紧急情况在生活中,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时有发生。
无论是自然灾害、交通事故还是其他突发状况,我们都应该具备应对的能力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帮助你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保持冷静,分析形势当面临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是最重要的一步。
不论是地震、火灾还是被困在交通拥堵中,镇定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分析形势:1.评估危险程度:首先,判断事件的危险程度,了解自己的安全状况。
如果自己或他人受到威胁,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2.寻找安全出口: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应该快速地寻找周围的安全出口。
对于火灾或建筑坍塌等情况,我们应该尽快撤离现场,确保自身安全。
3.采取适当行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例如,遇到地震时,我们可以迅速躲到桌子下或者稳定的结构物旁边,保护头部和躯干。
二、紧急求援,寻求帮助在处理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我们需要及时求援和寻求帮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1.呼叫紧急电话:在紧急情况下,拨打当地的紧急救援电话,如警察、医务人员或消防队。
告知他们你所处的位置和紧急情况的描述。
2.向他人求助:如果身处人群中,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他人的干预和协助可能会对应对突发事件起到重要的作用。
3.利用应急设备:了解并熟悉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如灭火器、急救包等。
在紧急情况下,正确使用这些设备可能会拯救生命。
三、事前准备,提前规划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我们需要提前进行准备和规划。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事前准备步骤:1.了解应急预案:学习并了解所在地区的应急预案,包括疏散路线、避难场所等信息。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采取正确的措施。
2.备好应急物资:准备一些应急物资,如食物、水、药品、应急灯等。
这些物品能够在突发事件中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持。
3.参与培训和演练:参加相关应急培训和演练,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知识。
社会突发事件与公共安全维稳的应急机制
预案的时效性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以适 应社会环境、技术手段和应急需 求的变化。
预案的可操作性
对应急预案进行实战演练,检验 预案的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并 根据演练结果进行修订。
对应急队伍的培训与演练
培训的针对性
针对不同应急岗位和任务,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 划,提高应急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应对能力。
演练的实战性
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01
02
03
及时发布信息
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布权 威信息,避免谣言传播。
舆论引导
通过媒体等渠道,引导舆 论,稳定社会情绪。
信息公开透明
确保信息发布公开透明, 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 任。
05
应急机制的评估与改 进
对应急预案的评估与修订
预案的全面性
评估应急预案是否覆盖了各种可 能发生的社会突发事件,是否考 虑了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复 杂性。
03
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跨国性突 发事件。
04
应急处置与救援措施
快速响应与现场处置
1 2
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
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快速到达现场
确保应急救援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
3
现场控制与秩序维护
在现场实施警戒、疏散人群,维护秩序,防止事 态扩大。
紧急救援与医疗救治
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 体系,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供
应。
加强应急物资的生产、采购 和储备管理,提高物资保障
效率。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物资保 障,建立多元化的物资保障机
制。
完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01
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建立应急预案在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拥有一份合理的应急预案非常重要。
应急预案是对特定事故或事件的应对措施和行动计划的规定,包括所需设备、组织结构、联系方式等。
建立应急预案需要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如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
在制定预案时,可以参考政府、学校或单位已有的预案,针对个人或家庭的特殊情况进行适当修改。
提前准备并熟悉应急预案可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响应效率。
二、保持冷静并评估形势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保持冷静是应对事件的第一步。
冷静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帮助我们评估形势,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首先,观察周围环境,判断事件的性质和紧急程度。
其次,根据情况决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方式,比如撤离、藏匿或报警。
尽量避免盲目行动或轻率决策,以免加剧危险或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三、及时向相关部门报警在遇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警是非常重要的。
不论是遇到火灾、爆炸、恐怖袭击或其他紧急情况,报警可以迅速引导有关部门行动,尽快救援和处理事件。
在报警时,要提供准确的事件信息和自己所处的位置,协助应急人员及时找到事发地点,并确保自己的安全。
四、合理规划避险路线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合理规划避险路线可以帮助我们安全撤离危险区域。
事前了解周边环境、建筑布局以及紧急通道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佳避难点或避险路线,避免拥挤和交通阻塞。
如果在高楼建筑中,可以先靠窗向外观察形势,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乘坐楼梯还是等待救援。
五、遵守指示和警示标志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遵守指示和警示标志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急人员和其他相关部门会发布指示,提供关于事件发展和应对措施的信息。
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理
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尽早地采取应对措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以及尽可能减小损失。
一、突发事件的分类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
常见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人身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
1. 人身意外伤害人身意外伤害主要指在生活或工作中无意中引起的意外伤害,如摔倒、火灾、车祸等。
2.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指因自然现象引发的灾难,如地震、洪水、风暴、雪灾、火山喷发等。
3. 公共安全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社会冲突、交通拥堵、流感暴发、环境污染等。
二、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略有不同,但总的原则是及时、有效、安全地应对。
下面针对以上三种突发事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 人身意外伤害发生人身意外伤害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及时察觉,立即报警。
如果是在家中发生,周围有人的话首先要安排人员拨打急救电话或呼叫附近的医院救治。
(2)如果伤者是昏迷状态,应该先检查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如果没有的话要立刻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术,等到医务人员赶到后再将伤者转移至医院进行诊治。
(3)如果伤者的情况比较轻微的话,应该先做好简单的止血处理,同时保持伤者的清醒,让他处于舒适的状态。
2. 自然灾害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尽早做好应对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居住地附近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1)极端气候预防。
应该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做出安排,做好人员疏散、添加保暖设施、防止雨水渗漏等措施。
(2)过程监控。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应该要立即关注气象部门和志愿者的消息,协调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协作以便更快、更及时地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
(3)应急救援和安全疏散。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有效的救援和安全疏散方案,到达事故现场及时组织救援。
3. 公共安全事件针对公共安全事件,我们要特别注意预防和控制,同时制定一个有效的公共安全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与自救方法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与自救方法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突然发生的、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这类事件通常突然且具有不可预见性,给社会秩序和公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
突发公共事件的常见类型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暴雨等)、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爆发)以及人为事故(如交通事故、火灾等)。
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公众的应对和自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有效的应对和自救方法可以确保我们在事件发生后保持冷静并减少伤亡。
下面将介绍一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方法。
首先,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保持冷静是非常重要的。
不论是在地震、火灾还是其他突发事件中,冷静和镇定的举止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减少恐慌情绪的蔓延和错误行为的发生。
同时,及时获取可靠的信息也是关键,可以通过收听广播、观看电视新闻以及关注政府发布的通知等渠道了解事件的最新状况和相应的指导。
其次,学习基础的自救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熟悉逃生通道和安全出口的位置,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快速、安全地撤离。
此外,灾难来临时,我们经常会面临水、食物不足的问题,学习一些基本的野外生存技巧,例如净化水源、寻找食物、搭建临时庇护所等,可以帮助我们在灾难时期保持基本的生存条件。
第三,与家人、邻居和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我们应该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应对困难。
在平时,我们可以与家人和邻居建立联系方式,定期开展灾难应急演习,熟悉各自的安全方法和应对策略,并互相借鉴经验和知识。
除了自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措施外,我们还可以依靠一些应急工具和设备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例如,组建一个家庭急救箱,内含常用的医疗物品和急救知识手册,以便在受伤或疾病的情况下进行紧急处理。
此外,在家中准备一些应急食品、水和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为了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我们还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
这些培训课程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应对地震、火灾、洪水和其他突发事件,提供救助和自救的技巧和知识。
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对演练和实战应对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完善 和改进应急预案。
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
社会力量参与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应急救援格 局。
宣传教育
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05
结语
Chapter
对应急预案的重视和期待
05
04
协调联动
应急预案应强调各级政府、企事业单 位、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协调联动 ,形成应急响应的合力。
0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Chapter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预警与监测
应急疏散
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先进 的气象、地质监测技术,及时获取灾害信 息,为应对灾害提供决策支持。
制定针对不同灾害的疏散预案,明确疏散 路线、避难场所,确保民众安全撤离危险 区域。
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
以人为本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应始终以保障 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 和落脚点。
持续改进
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状况和应急需求 。
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科学合理
应急预案应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 防控制原则,确保应急响应措施的科 学性和有效性。
03
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应明确各级应急响应组织的 职责和任务,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 快速启动应急响应。
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Chapter
疫情预警与报告机制
01
02
03
预警系统建立
建立健全疫情预警系统, 包括实时监测、数据分析 、趋势预测等功能,以确 保及时发现潜在疫情。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公共安全的关联性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公共安全的关联性分析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爆炸等突然发生,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各种应急预案应运而生。
应急预案可以指导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采取正确的行动,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公共安全的关联性,从各个方面为读者分析其关联性。
一、重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必要性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使得在事故发生前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应急预案作为一种组织的行动计划,它不仅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迅速指导行动,还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因此,重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1.1 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一种有组织的响应机制,它可以迅速启动,并指导公众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
通过培训和演练,公众可以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操作流程,提高自救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人员伤亡,还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
1.2 维护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恐慌和混乱,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应急预案的实施能够提前制定应对措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通过加强应急演练,公众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恐慌情绪的蔓延,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立与实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立和实施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环节。
建立和实施合理的应急预案,可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
2.1 建立应急预案的必要性建立应急预案是因应突发事件的需要,旨在保障公共安全。
应急预案能够提前预测和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2 实施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应急预案的实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
通过预案的实施,组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迅速响应突发事件。
同时,应急预案的实施能够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应变能力,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顺利进行。
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需要包含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行动步骤,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处置。
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预案的关系探讨
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预案的关系探讨一、背景介绍:突发事件的定义与重要性1.1 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点:突发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危害或有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件。
1.2 突发事件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具有极大挑战,迫切需要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应急预案的意义与原则2.1 应急预案的定义与作用:应急预案是指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的,旨在规范应急工作和提高应急响应的文件,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应急预案的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条理性和灵活性等原则。
三、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预案的关系3.1 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迅速、高效、科学、灵活。
- 突发事件应对要迅速响应,及时采取行动。
- 突发事件应对需要高效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 突发事件应对要基于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 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灵活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3.2 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提供指导:应急预案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行动流程。
- 保障资源:应急预案规定了资源的调配和协调机制,确保资源的有序使用。
- 安全人员:应急预案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保障安全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 社会稳定:应急预案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四、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4.1 应急预案的制定步骤:- 了解风险:分析和评估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和风险。
- 制定流程:明确应急工作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确保各部门协调配合。
- 制定措施: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
- 完善细节:细化应急预案的实施细节,确保操作规范和可操作性。
4.2 应急预案的实施与改进:- 实施阶段:按照应急预案进行组织和实施,及时响应突发事件。
- 监督和评估:对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改进和完善。
- 培训和演练: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公共安全突发应急救援与处理
公共安全突发应急救援与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可能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风雨等)、事故(如火灾、交通事故等)以及恐怖袭击等。
针对这些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突发应急救援与处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公共安全突发应急救援与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公共安全突发应急救援的重要性公共安全突发应急救援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组织、调度和行动,以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生命安全:突发事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及时的应急救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人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2. 减少财产损失:公共安全事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财产损失,如火灾可能烧毁建筑物、交通事故可能导致车辆毁损等。
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可以降低财产损失。
3. 维护社会稳定:突发事件易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秩序。
通过快速响应和恰当的处理,可以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安全突发应急救援与处理措施1.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应对措施。
应急预案需要涵盖各类突发事件,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2.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培养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提供必要的装备和资源。
3. 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之间及时传递信息。
只有及时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才能做出相应的处置措施。
4. 加强社会参与:公众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应急救援的了解和支持。
5. 强化跨部门协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行动,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合力。
同时,与专业救援机构以及志愿者组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结论公共安全突发应急救援与处理是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增强社会参与和加强跨部门协作,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处置技巧
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处置技巧应对突发事件与应急处置技巧引言:突发事件是指在意料之外、时间紧迫、需要迅速采取行动的突然发生的事件。
面对突发事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和应急处置技巧,以尽可能减少损失和保护安全。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介绍突发事件的分类、应对原则以及一些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技巧。
一、突发事件的分类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多种类型。
下面将对每一类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滑坡等。
每一类灾害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对方式。
举个例子,地震发生后,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
在室内时,要迅速躲到桌下或者壁龛等相对安全的地方。
如果室外,要尽量远离高楼、电线杆和树木等潜在危险物。
此外,还要学会正确的疏散方式,遵循合理的逃生路线并注意保持冷静。
(二)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包括火灾、交通事故、爆炸等。
面对这些事件,我们需要快速冷静地判断形势,并迅速采取行动。
举个例子,遇到火灾时,首先要保持冷静。
然后迅速活动至附近应急出口,并使用防烟口罩等防护装备。
遇到火势大且无法逃生时,要尽量躲避火源,封住门缝和通风口,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三)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疾病暴发、食品安全事故等。
在面对这类事件时,我们需要履行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责任。
例如,当发生病毒传播时,我们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人群拥挤等。
同时,也要关注官方发布的防疫信息,积极参与疫苗接种等措施。
二、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有效和安全的处置。
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则:(一)快速反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要迅速做出反应。
不要盲目慌张,而要冷静思考并迅速采取适当的行动。
快速反应有助于避免进一步损失,并提高处置效率。
(二)确保人身安全无论是任何类型的突发事件,人身安全都是首要原则。
我们需要尽一切可能确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为此,可以采取避开危险区域、寻找避难所、保持冷静等措施。
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指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总称。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及时处置、科学应对、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这些原则是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二、应急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应急管理是指针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损失。
应急管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应急管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参与和合作,共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三、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的关系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依据,明确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应急管理是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需要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科学有效的应对。
最后,应急管理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突发事件形势。
四、如何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素质;加强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同时,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
五、未来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二是加强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发挥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加强风险管理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四是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总之,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管理是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素质;加强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应急吴文英◆本讲导引2008年南方大雪灾的应对◆事件回放2008年1月10日,我国华中地区普降首场大雪,造成一些地方交通受阻、旅客滞留。
但由于当时春运还没有正式开始,加上我国每年南方部分地区都会发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但其持续时间较短、影响范围较小,同时限于当前的天气预报技术水平,对一周以后的天气难以作出肯定的预报。
因此,在第一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出现之后,各级政府并未对后面可能出现的灾害作出足够估计。
1月18~21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了入冬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较长的雨雪天气过程,雨雪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不便,雪灾对春运的压力开始显现出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始采取相关应对措施。
1月21日,国务院应急办发出《关于做好防范应对强降雪天气的通知》。
国务院领导对中央气象台的滚动预报和预警多次作出批示,国务院应急办也先后发出9份紧急通知。
但第一、第二场连续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已经开始产生叠加效应,其影响已经超过自然灾害本身,各种次生、衍生灾害开始产生,表现在:(1)部分地区电力设施受到损害且修复困难,出现电力供应危机,这些地区开始大面积、长时间停电;(2)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告急,大规模旅客在交通枢纽滞留,或在途中受阻,交通拥堵局面急剧恶化;(3)南方省份的电厂发电用煤告急,越来越多地区的民众生活受到寒冷、停电、停水、食品供应紧张、房屋倒塌的影响。
1月25日,部分地区出现第三轮降雪天气,湖南省郴州电网突然瘫痪,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
27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将暴雪警报升级至红色警报。
同日,国务院应急办随即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雨雪天气交通保障的紧急通知》。
此时,大规模全面动员、迎战冰雪灾害的抢险救灾行动才真正拉开序幕。
我国公共应急法制的基本体系公共应急法制,指的是调整因突发公共事件的冲击而展开的危机管理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国家机构间、国家与公民间、不同公民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的总和。
我国当前的应急法律体系包括:第一,宪法上的紧急权制度。
我国宪法上的紧急权制度包括决定并宣布战争状态的制度,及决定并宣布紧急状态的制度。
另依《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9条规定,普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不属于紧急状态。
因此,我国宪法上的紧急权制度仅及于战争状态和足以引起平常宪法秩序改变的特别重大非战争危机,应对其他普通突发事件的法律和行为,不得突破平常的宪法秩序。
第二,应急管理基本法。
部分国家有一部或多部应急管理的基本法律,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相对完整、统一的制度框架。
之所以称为基本法,是因为:(1)其调整对象覆盖了全部或多数突发事件;(2)其调整范围贯穿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全部或多数阶段;(3)在法律适用上,这些法律居于一般法的地位。
当前,我国的应急基本法指的就是2007年年底颁布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三,应急管理单行法。
单行性的应急管理法律广泛存在、数量众多,包括:(1)适用于某一种类突发事件的法律,即“一事一法”;(2)适用于应急管理某一阶段的法律,即“一阶段一法”;(3)适用于某一种类突发事件某一应急阶段的法律,即“一事一阶段一法”。
我国的单行性应急法律绝大多数属于“一事一法”,部分为实施法律而制定的法规、规章属于“一事一阶段一法”,不存在“一阶段一法”的应急类法律。
这反映了我国应急工作以行业管理、分散治理为主的传统。
第四,应急管理相关法。
在专门的应急管理法律之外,其他法律中也广泛存在某些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制度。
这些制度可能是某部法律的个别章节,也可能仅是个别条款。
我国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人民警察法》、《劳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都存在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
第五,有关国际条约和协定。
包括:(1)有关共同应对某类突发事件的条约和协定,如针对恐怖袭击、劫持航空器、海滩、海啸等事件的国际法规范;(2)国际人权公约中对紧急状态下人权克减的规定,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中的相关规定。
公共应急法制的基本原则人们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除了受具体法律规范的调整之外,还应当遵循基本的法律原则。
这些原则至少包括:第一,法治原则。
现代民主国家的应急管理行为必须具备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从而有别于作为事实性强权行为的传统应急管理,因此,法治原则是应急管理法制的首要原则。
但基于应急管理的特殊性,法治原则的要求与常态下有所区别,包括:(1)政府可以在应急状态下行使比平常更加强大的权力同时减少对公民权利的保护;(2)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在紧急情况下依然有效但有所削弱,政府可以就某些立法事项制定法规命令事后再获追认;(3)违法行使紧急权或不依法履行应急职责的机关和个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但对紧急情况下政府管理行为的审查范围会有所限制。
第二,权力优先原则。
权力优先针对的是应急管理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间的关系,即打破常态下二者之间的均衡,向国家权力一方相对倾斜。
表现在:(1)必要时可以暂时中止某些正常的法律活动,如中止(准)司法程序的进行;(2)必要时可以限制和中止某些公民合法权利甚至宪法权利的行使;(3)必要时可以先行采取某些没有法律明确授权的应急管理措施,事后再争取立法机关承认;(4)多数情况下,政府的应急管理活动可以遵循相对宽松的简易程序。
第三,人权保障原则。
人权保障作为现代宪政的重要原则,在应急管理领域体现在:(1)国家实施应急管理的终极目的,以保护生命、健康、财产等最基本的人权为依归,这也是应急管理的正当性基础;(2)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克减必须以必要为限度,并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没有受到限制的公民权利仍可正常行使;(3)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克减有明确的底线,生命权、平等权、免受奴役权、精神自由等基本人权不得克减;(4)另一部分基本人权,如知情权、监督权、救援与救助请求权等在应急状态下应受特别尊重和保护。
第四,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要求包括:(1)应急管理措施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应当与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发展阶段相适应,以有效控制危机为必要;(2)如果有多种手段可以同等地实现某一应急管理目的,应当选择其中对公民权益影响最小的一种;(3)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不得与突发事件本身所可能造成的损害显失均衡。
第五,信息公开原则。
应急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包括与突发事件本身相关的信息,与应急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以及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颁布的各种法令和决定。
在应急管理中坚持信息公开原则的必要性在于:(1)这是监督紧急权力合法、正当行使的重要方式,有利于防止紧急权的滥用;(2)可以避免危机事态因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而恶化;(3)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应急管理措施的信任感和认同度。
应急预案及其法律性质应急预案,是行政机关等单位以各种应急法律规范为依据,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所编制的具体工作方案。
从类型上看,应急预案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应急保障预案、大型活动应急预案等。
我国现有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始于2003年“SARS”危机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的成立。
预案编制工作于2004年全面展开,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于当年4月6日和5月22日印发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和《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2005年年初,应急预案体系基本编制完成,当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道:“……我们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完成了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建设法治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5年4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月至6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预案也陆续发布。
2006年,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应急预案的编制向基层政府和各企事业范围延伸,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至此,我国的应急预案初具体系。
各级政府编制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和效果。
一方面,由于应急预案已经对危机发生后的各种应对职责和措施作出了详尽的安排,一旦危机来临,应急决策中心就无须花费更多时间来分析、论证,而能够在现成方案的基础上迅速作出决策;对于非决策中心的其他主体来说,在没有得到新的指示之前,出无须层层汇报请示、延误时机,而可以直接按照预案的既定安排采取行动。
另一方面,精心编制、适时更新并经过演练的应急预案一般可以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发挥作用,尽管突发事件瞬息万变,应急预案提供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最佳方案”,甚至不排除在实战中被更佳方案替代的可能,但作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应急预案最起码可以保证危机处置的有序进行。
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实施能够达到其预期效果,其编制和管理应当做到:(1)覆盖全面。
应急预案的编制范围应当尽可能覆盖人们已经知晓的各种突发事件,不留空白地带。
(2)内容详尽。
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充分结合编制机关的实际情况,重点编写应急处置中的权责配置、措施方法、步骤程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话、套话和对各种法律规范和上级预案的抄袭。
(3)经过演练。
应急预案是在借鉴既往经验教训并经预测、推理编制而成的,未必完全切合实际,只有经过实际演练,才能保证其在危机来临时真正发挥作用。
(4)及时更新。
应急预案的编制绝非一劳永逸,在经过实战检验或经过演练之后,就必须总结和更新,即使没有经历检验,也应随着形势变化而定期更新。
从本质上来看,应急预案不是应急法律规范的一部分,而是各种应急法律规范在特定范围内的具体执行方案。
但在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有其特殊背景,是在应急法律规范体系远未完善的前提下启动的,因而具有“法律滞后、预案先行”的突出特征。
特别是层级较高的预案——主要是国家和省级的预案以大量内容对应急管理各环节中的权力、职责、权利、义务进行了分配和设定,即在一定条件下由应急预案来扮演“法”的角色,用于调整一定范围内应急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正是当前的现实所必需的。
我们以国家总体预案、已经公布的18部国家专项预案(另有8部编制后没有公布)、31个省份的总体预案,共50部应急预案为例,可以发现预案所创设或补充的制度主要分布在七个方面:(1)突发事件分级标准;(2)应急组织体制;(3)事前管理措施(预测、预警、预控等);(4)事中管理措施(报告、响应、处置、救援等);(5)事后管理措施(恢复、重建、善后等);(6)应急保障;(7)责任与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