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专用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条件,如地貌、气候、水源等,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分别从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几个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貌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地貌不仅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活动。

比如,山地地形的地区往往发展农业和旅游业更为适宜,而平原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

而且,地貌也影响着区域之间的交通状况,山地地区交通困难,交通建设成本高,对区域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气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气候寒冷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粮食产量较低,人们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气候炎热多雨的地区,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热带地区的种植业和渔业发展更为有利。

因此,气候的变化和多样性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此外,水资源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重要方面的发展。

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农业灌溉方便,工业生产成本低,人们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

而一些缺水地区,可能面临着粮食生产困难、工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自然灾害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区域带来重大的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例如,地质灾害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土地滑坡等问题,而气象灾害则可能造成洪涝灾害、旱灾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区域的地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也直接决定了该地区的发展状况。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面临的挑战,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地理答案与解析0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答案与解析0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答案与解析0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案与解析1.B解析:图中是干湿地区及农业类型分布简图,反映不出面积大小、形状及边界的具体位置,故不选A。

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是区域划分的基本标准,从分界线上也可以反映出相对一致性,故B正确。

在干湿地区及农业类型中,图中并不能体现出区域进一步划分的信息,因此不存在下一级区域,故不选C。

400毫米、800毫米分界线虽是理论上的分界线,但并不明确,其界线是过渡性的,故不选D。

2.C解析:区域图中草原放牧区与农业区之间呈现不出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干湿地区与农业类型的联系呈现的是生产特点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干湿条件对农业向什么方向发展有重要影响;干湿条件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本身是农业生产的条件。

3.C解析:雨热同期主要是指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这主要得益于季风气候。

来自低纬度海洋的夏季风不仅带来了丰沛的水汽,也带来了充足的热量4.A解析: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

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5.C解析: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A解析: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和空间单位。

7.C解析: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其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02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答案与解析1.D解析: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普遍,生态环境更脆弱;土地荒漠化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且后者尤为重要;三江平原过度开垦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

2.C解析:江南丘陵典型红壤分布,植被破坏后形成寸草不生类似荒漠的“红色荒漠”景观”;西南喀斯特地貌区为石质山地,植被破坏后岩石裸露,石漠化突出;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严重,沙漠化普遍;黄淮海地区若灌溉不当,因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易出现次生盐渍化。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不同的区域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下面将从地貌、气候、水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貌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区域的资源分布、交通状况以及生产力水平。

例如,山地地貌通常具有秀丽的风景,可以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发展资源。

另一方面,山地地貌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农业产出低下。

而平原地貌则适宜农田的开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气候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气候决定了区域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相反,干旱地区常常面临水源短缺和沙漠化等问题,限制了农业和人口的发展。

此外,气候的变化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水资源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

区域水资源的稀缺或过度开采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例如,无论是农业灌溉还是工业生产,都依赖于充足的水源。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水资源的分布状况,进而影响了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不仅给人民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对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长期影响。

例如,频繁的地震活动可能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大规模的洪水可能导致农田的淹没和农作物的损失。

因此,地理环境的自然灾害特点需要在区域规划和发展中得到充分的考虑。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的优势和避免其劣势,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因此,在区域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地理环境因素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综合考虑。

继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之后,还有其他一些地理环境特征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6.规划图中布局不合理的工厂是( B )
A.火电厂
B.水泥厂
C.造纸厂
D.自来水厂
解析:第5题,铁路、国道迁出市区有利于促进城市规模进一
步扩大;火车站和汽车站距离近,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
该城市主要依赖陆路交通,河运地位不会有大的变化;北部
绿化带有利于隔离交通造成的噪声和大气污染。第6题,水泥
厂存在严重的大气污染,规划图中的水泥厂位于城区盛行风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自然环境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北纬30°附近 __亚__热__带_季__风____气 候
北纬43°~48°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 ___水__田___,人均耕 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多为旱地, 人均耕地面积多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重难提示 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重点) 2.区域发展过程图的判读。(重点) 3.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分析。(难点)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
考点一 区域差异的比较及因素分析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 区域差异的比较及因素分析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16高考导航 考纲解读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 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 (或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上课课件)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上课课件)

我国三大自然区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 划分依据: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
课件教育
10
区域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 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空间单位】 具有边界、形状、面积 【边 界】 有的边界明确,有的不明确
【差 异】 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
【指 标】 可以采用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 【单一指标】 如:地形区、温度带、流域、三大经济地带 【综合指标】 如:四大地理分区、三大自然区、行政区划
【级 别】 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课件教育
11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 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成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这种长期 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其次指对同个地表空间, 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统计的时 间长度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系
筑形式。
课件教育
31
土楼的建造者以从魏晋时代开始因战乱而逐步南迁的中原汉族
人——“客家人”为主。由于社会不稳定,匪盗迭起,这种聚
族而居、可容纳数百人的堡垒式住宅,是客家人为防卫械斗侵
袭而采取的办法。
课件教育
32
合作探究
1.下面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和现代住宅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 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墙体轻薄。 ③从北到南,民居的房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 度逐渐加大。 ④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城市住宅楼,北方 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⑤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

高中地理知识点的内容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课件)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课件)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研究思路: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 异,人们生产、生活特 点不同 如何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 理 环 境 差 异 自然环境 区域的发展水平、 发展方向等差异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条件 农业 工业 交通 人口
及其地理 •••••• 环境差异 成因
社会环境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不同,人们将 世界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十三个分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高山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 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 划分出来的。 2、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具有一定 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谢谢观赏
再见!
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 商业 工业生产 内涵和特征 工商业社会 开发早期
发展水平 发展方向
不 同
相 区域 同
不同发 展阶段
农业社会
练习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 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如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读图 ,回答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C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下列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 对内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用书P168]1.区域(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自我检测]读图,完成下表。

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考向一区域特征分析1.区域的位置特征2.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3.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考向二区域差异分析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应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和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地理位置差异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2)气候差异的形成(3)地貌差异的形成(4)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5)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及其成因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201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解析:第1题,秦岭—淮河线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线。

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

第2题,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造成苏南、苏北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长江对苏南、苏北两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阻隔作用。

第3题,据题中信息可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201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交通促进了苏南、苏北两个经济区的联系,减弱了长江的阻隔作用。

答案:1.C 2.D 3.D(2019·深圳调研)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读下表,回答4~5题。

4.A.山东、北京、上海B.黑龙江、陕西、云南C.辽宁、山西、西藏D.江西、内蒙古、贵州5.“大缸小缸腌酸菜”是甲地区常见的习俗,而如今这一习俗已逐渐淡化,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①气温升高②交通运输条件改善③教育水平提高④作物种植类型改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4题,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暖而湿的水汽遇冷玻璃易凝结成水,故“窗户纸糊在外”。

陕西冬季寒冷多风沙,可用水少,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减少洗浴;夏季炎热,戴帕可拭汗。

云南纬度较低,但地势较高,气候类型丰富多样,且昼夜温差及降水前后温差较大,故一天内可能分别穿着四季的衣服,此外云南年温差变化不大,几乎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度过四季,故“四季衣服同穿戴”。

第5题,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由于温室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们收入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活跃,时鲜蔬菜可大量供应,再加上人们食品卫生意识的提高,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

答案:4.B 5.B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用书P170]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自我检测]读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早期发展的限制性自然条件是什么?(2)农业社会时期促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工业社会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粮食商品率低于东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

(2)科技的进步、船舶的广泛应用,水运交通便利;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土壤的改良。

(3)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破碎,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考向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考向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9·重庆模拟)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30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该乡镇企业最先可能发展的工业部门是()A.家具制造B.丝绸纺织C.奶酪生产D.甘蔗制糖2.关于该地区近30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B.M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D.N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答案:1.B 2.B(2019·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abc B.cabC.cba D.bac4.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解析: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

b时期由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

c时期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根据各点的产业结构比重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答案:3.A 4.D■模板构建—————————————————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读图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套用模板]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

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 mm 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在300 mm 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 mm 以上,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模板迁移—————————————————图Ⅰ为新西兰南、北二岛示意图,图Ⅱ为甲地的气候统计资料,图Ⅲ为南岛部分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Ⅲ,概括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并解释南阿尔卑斯山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图Ⅰ判断该区域人类活动主要分布的岛屿(南岛或北岛),并简述理由。

(3)据图Ⅱ简述甲地气候特征并分析形成原因。

解析:(1)结合图Ⅲ信息,从地形类型、起伏状况及海岸线等方面说明地形特点。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南阿尔卑斯山形成的原因。

(2)从城市、交通线数量和密度分析人类活动的主要分布岛屿。

(3)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气候特征,结合大气环流分析成因。

答案:(1)地形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面积广大;山地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海岸线西部曲折,东部较为平直。

主要原因: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

(2)北岛。

理由:北岛各等级的城市数量多、分布更密集;北岛铁路长度更长,密度更大。

(3)特征:终年温和多雨;冬季降水更丰富。

成因:终年受海洋(西风)影响,冬季西风强盛,带来丰沛降水。

[学生用书P345(单独成册)]一、选择题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四千年了。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 m ,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使用。

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A .土层深厚 B .冬暖夏凉C.降水较少D.木材短缺2.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A.挡风B.防水C.阻沙D.遮阳3.图示地区可能位于()A.陕西B.黑龙江C.新疆D.福建解析:第1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居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创造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并不能说明当地气候冬暖夏凉。

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民居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歉程度。

第2题,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有时会出现暴雨天气,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院内,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第3题,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土层深厚,降水稀少,故选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

答案:1.A 2.B 3.A(2019·赣州十四校联考)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

下表为2019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

读表回答4~6题。

4.A.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能源基地B.水能资源丰富C.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D.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出地5.四大地区中,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A.我国棉花的主产区B.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C.水能丰富的地区D.西电东送的输出地6.形成区际人口流动主流方向的主要原因是()A.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B.东部地区人口比中、西部地区稀疏C.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D.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力解析:第4题,读表可知,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入量为正数,东部地区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