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学习材料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 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 规律。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的总称,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任务、 管理体制等,是制定其他教育法规的依据。
班级组织活动的类型
班级组织活动包括主题班会、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 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选择。
班级组织活动的实施
班级组织活动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安全和效果。
少先队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和 任务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预备队。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引导 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 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 劳动意识、审美意识,锻炼强健体魄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为集体服务 的能力。
学习评价与反馈
教师需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和进步 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业发展。
03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基础
01 02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 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 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 究法等,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手 段。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及校本培训材料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及校本培训材料一、教师业务学习材料1. 教育教学理论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教育心理学导论》:这本教材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特点,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有效性。
•《教育学原理》:这本教材系统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教育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帮助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
•《课程与教学》:这本教材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学习材料:•《中学数学教学技巧与方法》:这本教材介绍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包括如何引起学生兴趣、如何解释抽象概念等,帮助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方法与技巧》:这本教材详细介绍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这本教材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介绍了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3. 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要领域。
以下是一些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学习材料:•《教育技术导论》:这本教材介绍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这本教材介绍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学等,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应用技术》:这本教材详细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技术和工具,包括教育软件、教育平台等,帮助教师掌握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操作。
二、校本培训材料除了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外,学校还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提供相应的培训材料。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小学教师资格证是指用于评定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证书,是小学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之一。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技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将分别介绍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的主要知识点。
1. 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是小学教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于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等内容。
此外,心理学是教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教师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等内容。
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包括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规、学生权益保护等内容。
2. 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能够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掌握授课技巧,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体进行教学。
3. 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是小学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班级管理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能力包括学生管理、班级组织、班级纪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管理能力包括学校组织管理、学校教育规划、学校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还需要具备处理教育纠纷、协调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关系的能力。
4. 教育科技能力教育科技能力是小学教师必备的现代科技应用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育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能够利用教育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师德师风小学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师德是教师的基本品质,包括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等方面的内容。
师风是教师的表现方式,包括教师言行举止、形象气质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理论学习内容
03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发展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1
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包括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02
掌握埃里克森提出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
危机和解决方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03
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爱岗敬业
教师应忠诚于人民教育事 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关爱学生
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 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 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师生关系与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 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 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有效教学的概念及特征
阐述有效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有效教学的标准和要求。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探讨讲授、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分享成功的教学实践案例,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提高教 学效果。
评价与反思在教学中的应用
程。
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 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 智能和个性差异。
终身学习
现代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教师 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 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01
02
03
爱国守法
教师应热爱祖国,遵守国 家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 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材料二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部分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要求详答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送上门来,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应用,而应该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应当从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对要点1、服务;教育服务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们,了解他们,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调控;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师生关系更亲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难以集中,教学任务完不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这种开放的教学对教师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而帮助则更为具体一些,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等;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面对学生外,还需与周围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教师之间要有合作意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协调一致;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生成,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的安排;十一、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有何意图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十二、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十三、如何运用教材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十二、如何处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只有坚持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十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过去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所以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影响了自主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改进: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4“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交互为主;5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十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不再是过分追求结果,而是重视了过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讲究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对教师来说,要明确以下几方面: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2只有赋予学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起自主的能力,教师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3教师要警惕自己心中“糊涂的爱”,不要以“爱”的名义实施对学生的控制;4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配与教育资源时间、资料、场地等的再分配,关系着教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十六、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案例来说明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譬如,偏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学习,却有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又如,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十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十八、如何认识“课堂吵闹”的背后隐含着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拥有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沮丧等情感;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吵闹”也正是宽松和谐的氛围所产生的表象,也正是勇于课堂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十九、教师应怎样管理课堂、驾驭课堂1要改革课堂的主体定位,建立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转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团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同行人;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中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体验,共同成长;3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整个课堂浑然一体,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确保课堂吵而不乱,闹而不散,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教师“管理课堂,驾驭课堂”能力的突出表现;。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必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必考知识点一、教育教学理论1.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法则等。
2.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理论等。
3.教育社会学: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公平性等。
4.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教育规划、教育法规等。
二、教育教学方法1.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的步骤等。
2.教学评价: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技巧等。
3.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4.教育教学技术:教学技术的概念、常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等。
三、教育教学内容1.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目标的分类、层次和特点等。
2.课程标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及其重点、难点内容等。
3.教育教学素材:教学素材的选取、使用等。
4.教材与教辅:教材的选用和使用、教辅的作用和选择等。
四、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激励策略、评价策略等。
2.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3.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特殊教育学生、优秀生、问题学生等。
4.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等。
五、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1.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堂纪律、课堂秩序等。
2.学校组织与管理:学校管理机构、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管理制度等。
3.教育教学管理技能:领导技能、组织技能、沟通技能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必考知识点,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考试大纲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同时,了解教育教学最新动态,关注教育和教育政策的变化,也是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考试的必备知识。
教师队伍应知应会基本知识题库
教师队伍“应知应会”基本知识题库1.根据闽政文[2008]344号文规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测算,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1∶13.5配备教职工,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1∶19.5配备教职工,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学校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在10人以内的配备1名教师。
2.校长按规定,五年内参加一轮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3.继续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1.5—2.5%标准核拔。
4.农村中小学要按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用于教师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五年为一周期,一个周期内,中、高职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初级职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至240学时。
6.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层次继续教育学时分一类学时,二类学时和三类学时三类,三类学时之间原则上不可相互替代但在远程培训网络教育暂时无法进行的地方,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二类继续教育学时暂时替代一类继续教育学时。
7.在同一周期内,高中二级以上达标中学,省(部)级以上重点职业中专学校、省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省优质幼儿园,一类学时须达50学时以上,二类学时不低于70学时,三类学时不低于240学时。
8.在同一周期内,其他中小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类学时须达40学时以上,二类学时不低于94学时,三类学时不低于226学时。
9.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
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10.凡申报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或续聘教师职务者,须完成近五年继续教育年平均学时的规定。
11.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12.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申县教育局认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由县教育局审查后,报市教育局认定。
教师应知应会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应知应会知识(教师)1.知道《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一、爱国守法。
爱祖国,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为人师表。
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所在学校经常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我校非常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拟定了《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师德考核办法》;二是开展三爱(爱学校、爱事业、爱学生)系列教育活动,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三是开设榜样示范专栏,评选美德教师;四是严肃工作纪律,坚持两手抓,自觉提高与制度约束相结合。
五是开展师德承诺活动;六是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学习最美教师杨向明烈士、邀请牧院师德模范吴敏秋作报告、教师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七是党员教师开展“1+1”结对帮扶贫困生、学困生活动,走访学生送自信。
教师应知应会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第三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二章学生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第四章教师第二十八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第五章教育教学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十五条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十七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
第六十三条本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义务教育条例第十八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纪律处分,但不得责令转学(不含转入专门学校)、退学或者开除学生。
中教笔试知识点总结
中教笔试知识点总结一、教学理论知识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对学生所要求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定要求和指导。
它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等。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包括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合理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相适应。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材施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课堂管理要注重教学环境的营造,保持课堂秩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科知识1. 语文: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数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应用性。
3. 英语: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和文化意识。
4. 物理、化学、生物:理科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概念、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6. 美术、音乐、体育:美术音乐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体育健康意识。
三、教育心理知识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根据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成年人发展心理学等。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教育测评:教育测评包括教学评价、学业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等。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应知应会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应知应会内容1. 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问题解决”的教学要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学阶段“简易方程”的教学,以往《大纲》强调利用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现在《课标》提出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4.数学是研究( 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的科学。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7、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大方面。
《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
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属于认知领域。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
9、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0.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南乐县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二) 新课程改革部分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
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
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
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2、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收知识的容器。
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⑴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教师应知应会内容大全
教师应知应会内容大全教师作为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下面是教师应知应会的一些内容,用于提醒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
同时,教师还要熟悉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教师不仅要熟悉教育学和教学方法,还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
只有掌握了学科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帮助,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班级管理的技巧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班级管理的技巧。
班级管理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行为规范。
同时,教师还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好学校和家庭的桥梁。
四、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与遵守教育工作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例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合理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学生的权益。
同时,教师还要了解一些教育管理的政策,确保自己的教学工作符合国家和学校的要求。
五、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分享教师应该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应该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互相借鉴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教师道德的培养与践行教师身为社会的一份子,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队伍应知应会基本知识题库
教师队伍“应知应会(yīnɡ huì)”基本知识题库(tí kù)1.根据(gēnjù)闽政文[2008]344号文规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biānzhì)测算,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1∶13.5配备教职工,小学(xiǎoxué)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1∶19.5配备教职工,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学校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在10人以内的配备1名教师。
2.校长按规定,五年内参加一轮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3.继续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1.5—2.5%标准核拔。
4.农村中小学要按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用于教师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五年为一周期,一个周期内,中、高职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初级职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至240学时。
6.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层次继续教育学时分一类学时,二类学时和三类学时三类,三类学时之间原则上不可相互替代但在远程培训网络教育暂时无法进行的地方,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二类继续教育学时暂时替代一类继续教育学时。
7.在同一周期内,高中二级以上达标中学,省(部)级以上重点职业中专学校、省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省优质幼儿园,一类学时须达50学时以上,二类学时不低于70学时,三类学时不低于240学时。
8.在同一周期内,其他中小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类学时须达40学时以上,二类学时不低于94学时,三类学时不低于226学时。
9.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
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10.凡申报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或续聘教师职务者,须完成近五年继续教育年平均学时的规定。
11.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综合素质要背的知识点
教师综合素质要背的知识点首先,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这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原理、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等。
教师应该了解不同的教育理论学派,例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等,了解每种理论的特点和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
其次,教师还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学习方法等,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测量和评价技能,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进行个别化教学和个别化辅导。
此外,教师的师德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包括爱岗敬业、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廉洁自律等方面。
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履行职业道德的各项要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
教师需要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最后,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需要管理好课堂秩序,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管理好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与家长和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与同事进行有效的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综合素质要背的知识点涉及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师德、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这些知识点,并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做出贡献。
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内容
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内容1. 教育理念和政策
- 了解国家和地方教育法规政策
-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
- 教育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
2. 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
- 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
- 课程体系和知识架构
- 教学大纲的编制和修订
3. 教学组织与实施
- 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教学过程管理和监控
4. 教学资源和条件
- 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
- 教学设施和硬件配备
- 图书资料和数字资源
5. 教学质量评价
- 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 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
6. 教育科研与改革
- 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 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
7. 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
-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 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
8. 沟通协调与人际关系
- 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 与同事的团队合作
- 处理教育教学纠纷
以上内容涵盖了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主要方面,具体的细节和要求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总的来说,要全面把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符合质量标准和发展要求。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学习材料(二)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部分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部分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
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
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
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
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
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
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送上门来,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应用,而应该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
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应当从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对要点)1、服务。
教育服务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们,了解他们,关心、爱护、帮助他们。
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调控。
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师生关系更亲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难以集中,教学任务完不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
这种开放的教学对教师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
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而帮助则更为具体一些,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等。
3、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面对学生外,还需与周围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教师之间要有合作意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协调一致。
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
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