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考释中管窥中国古代纺织文化
《说文解字》糸部丝绸文化探析
3从《说文》糸部看丝绸染色业与古代颜 色观的发展
古代丝绸染色技术历史悠久,到商周时代已经有 了很大的提高。那时已掌握了使用矿物、植物、动物染 料涂绘和染色的方法。据《周礼》记载,周代设置了负责
染色的专门机构掌管染色的官职,染色工艺体系也开
始形成。用J二丝织品染色的染料品种/f;断增多,其中植
物“i中,蓝草用来染蓝色,茜草用来染红色,紫草染紫
彩象聚集的细米。 也就是说丝绸手绘与刺绣,与“十二章纹”的起源 有关。《尚书・益稷篇》:“帝F_j=I: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
矾为媒染剂多次浸染的“染色之变”:三人为缥(浅红 色),五人为鲰(黑中带lI:的颜色),七人为缁。以再染黑 为鲰、鲰是雀头色。、又再染乃成缁矣,知缁本出鲰。爵头
该书记载了5种“故色之工”,即“厕、绩、钟、筐”等;其 中“绩”即“绘”,与“画”的意思接近,都是指在织物上用 手绘的方法装饰五彩纹样。而刺绣在周代已具有相当水 平,当时称“黹”。J割王冕服有“希衣”,是刺绣的服饰。刺
续,《说文》:“白(帛)文完。《诗》日:‘续兮斐兮,成
是贝锦。”’引用《诗经.,J、雅・巷伯》的诗句,意思是花纹 错杂,色彩相问,织成有贝壳花纹的丝织品。 绚,《说文》:“《诗》云:‘素以为绚兮。”’引用《诗经》 的话,就是在洁白的底子Ii画着义彩。 缛,《说文》:“繁采色也。”指繁密的五彩的文饰。 蠕,《说文》:“缯采色。”是说丝织品呈五彩色。 古代中国丝绸纹样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纹样 主要通过织花、印花、绣花、于绘等方式在织物上表现 出来。殷墟出土的青铜戈表而黏附的丝织物残痕日,呈 现回纹形织纹:商代玉刀柄包裹着自雷(云)纹的提化 丝织物;河南侯家序殷基巾发现的白石上人像的衣服 纹饰,从殷商到战国,丝绸纹样大多是由直线和折线组 成的菱形、回纹形,以及它们的变体形。先秦丝绸纹样 的风格是造型质朴、大方、富于变化,这些纹样与同代 陶器、金属器、漆器等纹饰互相影响,并与当时织造技 术水平相适应。 同样,在东周的彩绘漆器与丝织品上,可以见到丰 富的问色与复色。这些f‘南的色彩常以黑、白或金、银 色为主调,求得色彩总体效果的统一。《考工记》中提出 的“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在《论语・八佾》中则称“绘事 后素”。其具体涵义,据朱熹的解释“后素,后于素也”, 即是说先以素为质地,然后施以五彩。 2_2手绘、刺绣精致
从罕见汉字读懂古代的中国纺织
从罕见汉字读懂古代的中国纺织我国各族人民的纺织生产实践,起源很早,范围很广,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很深。
因此,古代纺织相关的文字资料十分丰富,在我中华民族文化中处在特殊的地位。
在汉族语文中,有大量的文字和词汇与纺织生产有关。
如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糸”旁的字有100多个。
东汉人编的《说文解字》中所收,“糸”旁的字有267个,还有“巾”字旁的、“衣”字旁的等等,都直接间接与纺织有关。
这些字反映了在它初次出现之前已经普遍存在的纺织生产实践和成果。
其中有些古字当今已十分罕见,甚至电脑智能软件也无法识别,但是却生动地反映出我国纺织初起、形成和发展时期的面貌。
与麻有关:絺、绤、枲、紵我们的祖先最早掌握的纺织技术是利用麻类纤维,时间可以上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
葛纤维的利用很早,有野生的和人工种植的。
《诗经》中涉及到葛的采集和纺织的就有几十处之多。
古代称细葛布为絺(音止),粗葛布为绤(音系)。
为了保证织衣制履所需的葛纤维的供应,周代特设专门官职叫“掌葛”,专门负责葛的采集和种植。
隋唐之后葛的应用日渐衰落,唐代诗人李白《黄葛》诗中有趣地提到:“黄葛生洛溪……采缉作絺绤;……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后来其地位逐渐被麻所替代。
我国很早开始出现人工种植的大麻,称为枲(音喜),或指大麻的雄株,到商周两代已经非常普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当时军队的服装大部分是麻布,因而封建王朝的当政者对之较为重视。
隋唐时,大麻生产遍及黄河、长江中下游和新疆,人们已掌握了鉴别麻皮质量的新方法,并按照新方法进行收麻,使得大麻纤维的质量大有改善。
另有一字紵(音住),指的是苎麻。
周代曾“以紵充赋”,说明苎麻早已开始人工种植。
其分布地区虽不如大麻广泛,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
近年在陕西宝鸡和扶风好几次发现西周的麻布,经分析都是苎麻织物。
苎麻纤维洁白、纤细,适于织成高质量的织物,是商周时期重要纺织纤维原料之一。
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装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此衣即指上衣。
“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
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
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
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
直领是衣领从颈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
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 U。
《说文.糸s I部》:“绔k U,胫j i ng衣也。
从糸,夸声。
” 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
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 《释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 《后汉书.廉范传》 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 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 袴表示生活好。
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 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
意为用刀裁衣。
《说文.刀部》 :“初,始也。
从刀,从衣。
裁衣之始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 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
纺织与文字
纺贸1012
程雪
汉字与纺织有着密切 的关系,中国历来以纺 织业著称于世,古老的" 丝绸之路"代表着中国古 代纺织业的辉煌。从考 古实物看,早在旧石器时 代,纺织工具就已经出现 了。这些纺织工具在古 汉字字形中得到了形象 的再现。例如,手纺车上 一个重要的工具叫纺锤, 纺锤的作用是将棉麻丝 絮捻成线并缠绕在它上 面,其形体细长而两头较 尖。远古时期的纺锤是 用泥土烧制的,所以当时 称作"纺砖"。
服饰与政治、道德紧密相联,在形制、色泽、质料及 图案上有着严格的区分。 古代帝王礼服的纹样,王权的象征。
“衣”字的演变
上衣下裳制 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从周代开始,又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服装, 叫做 深衣 —————— 衣裳连属制 深衣用十二幅布料制成,对应了一年十二个月
各 种 服 饰
“衣”“裳”与体衣
• 《说文· 衣部》:“衣,依也,上曰衣, 下曰裳。” • 《诗· 齐风· 东方未明》:“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三、“衣”“裳”与体衣
古代的体衣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 裳,合称衣裳。 《周易.系辞下》: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纟‘’ 演变
而在《说文.糸部》中共收248 字,重文31 字:
纠 ·红 ·级 ·纪 ·纫 ·纤 ·约 ·纡 ·纣 ·纥 ·纨 ·纩 纲 ·纵 ·
纯 · 纺 · 纷 · 纶 · 纳 · 纽 · 纱 · 纬 · 纹 · 纸 · 纭 · 纰 ·纴 · 纻 · 纼 · 绎 ·织 ·经 ·绍 ·绊 ·练 ·绅 ·细 ·线 ·终 ·组 ·绀 ·绁 ·绂 ·绉 · 绋 ·绌 ·绐 ·绑 ·绚 ·给 ·绘 ·绞 ·结 ·绝 ·络 ·绕 ·绒 ·统 ·绖 · 绔 ·绗 ·绛 ·继 ·绢 ·绥 ·绦 ·绣 ·绤 ·绠 ·绡 ·绨 ·绪 ·续 ·绩 ·
从《说文》服饰类汉字透视中国古代服装面料
从《说文》服饰类汉字透视中国古代服装面料作者:吴晓璞来源:《流行色》2019年第03期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首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不仅分析汉字的结构,还对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是一部珍贵的汉字文献资料。
《说文》的内容反映了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本文以《说文》服饰类汉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汉字归类分析,透视我国古代服装面料。
关键词:《说文》;服饰类汉字;中国古代;服装面料衣食住行,衣为首。
中国有“衣冠王国”之称,为了防寒避暑,旧石器时期,我们的先祖便开始用树叶藤条、鸟羽兽皮制作简单的服饰来遮身蔽体。
新石器到来后,先祖们开始使用简单打磨的石器和骨针将各类兽皮缝合,制成早期的服装。
据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最早被古人用作服装面料的是动物的毛皮;之后又利用植物纤维纺纱织成布料,作为服装面料;后来又发明了养蚕缫丝,丝绸成为了新的服装面料。
《说文》中有大量的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汉字。
但值得一提的是,棉布虽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服装面料,但棉花是在宋朝以后从南洋引进中国,所以《说文》中没有与“棉”相关的汉字。
一、《说文》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汉字概况《说文》中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部首字分别有:糸部、革部、黹部、麻部、帛部、裘部。
其中:糸部,正文249字,重文31字,新附8字,与服饰无关有53字;革部,正文59字,重文1字,新附4字,与服饰无关有43字;巾部,正文62字,重文8字,与服饰无关有44字;麻部,正文4字,与服饰无关有1字;帛部,正文2字;裘部,正文2字,重文1字。
从以上与面料有关的服饰类汉字的详细分类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社会已经对“服装面料”有了十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二、根据《说文》对古代服装面料分类根据面料的不同材质,《说文》中与面料有关的服饰类汉字可以分为三类:动物皮毛类、动物纤维类和植物纤维类。
1.“裘”“革”部的动物皮毛类《韩非子·五蠹》记载:“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
我国最早的旅游鞋 是什么?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屐,是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 史书记载南朝诗人谢灵运经常穿着木屐, 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舃 xì :复底鞋,在鞋子底下再加钉一层
木底。
《诗· 豳风· 狼跋》: 公孙硕肤,赤舃几几。 毛传: 赤舃,人君之 盛屦也。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商周时代是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衣服的 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奠定了中国服装的 基本形制,“衣裳”成为服装的通称。 •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 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 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 志,后世称为蔽膝。
弁 古时的一种官帽。
分为文弁和武弁 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 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 后泛指帽子
胄 也就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
在古代元服 中,冕的级别 最高,接着是 冠, 最后是 弁。 巾帻是平民 老百姓的头 衣,是用来 包裹头发的 头巾。
三、“衣”、“裳”与体衣
3000年前甲骨文“衣”字款式领到了中国时装潮流
• 初 •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 分组成。意为用刀裁衣。 • 《说文· 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 裁衣之始也。” • 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 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 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 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 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 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 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 “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
关于丝织的用字,《说文》也有许多记载: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而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其产生、发展、变化并流传至今,是与它的表意性是分不开的。
汉字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它是记录汉语的一种符号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
它比较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字的本意,因此也能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相关文化内容。
《说文解字》衣部共收字116个,展示的内容主要与服饰有关。
所谓服饰,是指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
在衣食住行中,衣列在榜首。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和饮食作为民生之本。
关于服饰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还无定论。
有人认为是为了御寒防暑,有人认为是为了遮羞,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
其实,《说文,衣部》解释“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段玉裁注:“迭韵为训。
依也,倚也。
衣者,人所依以蔽体者也。
”《释名,释衣服》亦云:“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才是遮羞,后来才是为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
不管服饰源于什么,但我们从《说文衣部》里能看出一些文化特征来。
一、从《说文解字》‘衣”部字里,我们不难发现有关衣服的字名目繁多,分工细致。
由此我们也看出“衣”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极其重要的。
〈〈说文,衣部》收了不少有关衣服的字。
古代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
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合称‘衣裳”。
“衣”与“裳” 常常并举,分指上衣和下衣。
《诗-邶风,绿衣》:“绿兮衣裳,绿衣黄裳。
”又《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可见“衣” “裳”二者指示不同。
具体来说,古代的“衣” 即“上衣”,种类很多。
《说文,衣部》列有:“襦,短衣也。
《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研究》范文
《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谚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其中,纺织文化作为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物质层面为人们提供了衣着之需,更在精神层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智慧与情感。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华谚语中纺织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二、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技艺中华谚语中涉及纺织技艺的内容丰富多样,从“纺车声声入耳,丰衣足食无忧”到“丝麻为布,温饱得矣”,无不反映出古代人们对纺织技艺的重视和依赖。
这些谚语中包含了纺纱、织布、染色等多个环节的纺织技艺,同时也揭示了纺织技术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一)纺纱与织布“一日纺千纱,终岁不患寒。
”这句话描绘了古代女性勤劳纺织的情景。
她们以手中的纺车或纺锭,纺出细细的线,再用织布机织成精美的布匹,供自家或交换物资。
这样的传统纺织技艺在谚语中屡见不鲜,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纺织技艺的传承。
(二)染色与裁剪染色和裁剪是纺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中华谚语中,“蓝草一池深如墨,染色手艺胜天工”描述了古代染色技艺的精湛与独特。
同时,“量体裁衣”则强调了裁剪技艺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服饰的个性化需求和审美追求。
三、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内涵(一)劳动观念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首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劳动观念。
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出成果”等谚语,强调了辛勤劳动的重要性。
在纺织过程中,人们通过双手的劳动,创造出美丽的布匹和衣物,这种劳动观念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庭观念纺织活动通常在家庭中进行,因此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也体现了家庭观念。
如“家和万事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等谚语,强调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在纺织过程中,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纺织任务,这种家庭观念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节俭与实用主义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还体现了节俭与实用主义的精神。
《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研究》范文
《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研究》篇一一、引言纺织文化,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在民间智慧中有着丰富的体现。
中华谚语中包含了大量与纺织相关的语句,这些语句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纺织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概述中华谚语中关于纺织的表述丰富多样,涵盖了纺织的起源、发展、技艺、精神等多个方面。
这些谚语以简洁明快的形式,传达了人们对纺织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织女善织锦,手艺传千古”,这句话既赞美了织女的纺织技艺,也表达了纺织文化传承的价值。
三、纺织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在中华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纺织文化的起源与古代人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
如“耕织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话体现了古代社会农耕与纺织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同时,谚语中也反映了纺织文化的传承精神,如“一代传一代,手艺不外传”,强调了技艺的代代相传。
四、纺织技艺的精湛与智慧中华谚语中有很多赞美纺织技艺的表述,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巧手能织锦绣衣”,这句话突出了纺织技艺的精湛和劳动妇女的智慧。
此外,谚语还强调了纺织技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如“熟能生巧,巧能生妙”,表达了技艺的熟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五、纺织文化与社会价值纺织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锦上添花”、“精益求精”等谚语。
同时,纺织文化也承载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如“勤俭持家”、“节衣缩食”等谚语,强调了节俭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六、结论通过对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纺织文化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纺织文化在道德教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纺织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2024年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研究》范文
《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研究》篇一一、引言纺织文化,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了中华儿女的日常生活。
中华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俗情感。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华谚语中纺织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概述中华谚语中涉及纺织文化的语句众多,其中不乏富有哲理、富有生活气息的表述。
这些谚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繁荣、技艺的精湛以及人们对纺织文化的热爱和敬畏。
例如,“一日织一日,三日不织无布穿”,这句话既表达了纺织的辛勤,也体现了节俭的美德。
三、纺织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纺织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古代社会,纺织业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女性勤劳、贤惠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纺织技术不断进步,织造技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中华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纺织历史的记忆和对纺织技术的尊重。
四、纺织文化的文化内涵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品质和节俭美德。
其次,纺织文化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此外,纺织文化还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如各地的织锦、刺绣等技艺,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五、纺织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纺织文化在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它具有经济价值,为家庭和社会创造了财富。
其次,纺织文化具有教育价值,通过传承技艺,培养了人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纺织文化还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六、结论通过对中华谚语中纺织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纺织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品质和节俭美德,还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纺织文化,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七、建议与展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纺织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纺织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纺织文化的魅力。
《2024年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研究》范文
《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研究》篇一一、引言纺织文化,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其中,中华谚语是纺织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概述中华谚语中涉及纺织文化的部分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织布、绣花、纺织技巧、纺织工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谚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纺织的过程、技巧和经验,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纺织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三、历史渊源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源于古代农业社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纺织技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纺织文化。
这些谚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纺织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文化内涵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不仅包含了技术层面的内容,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熟能生巧”、“手艺越磨越精”等谚语,强调了勤奋学习和不断提高技艺的重要性;而“绣花要针线,办事要人才”等谚语,则强调了人才和技艺在事业成功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谚语涉及到纺织与爱情、家庭等主题,如“织女绣出鸳鸯线,牛郎寻得心上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五、社会价值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纺织文化还具有实用价值,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支持。
六、结论通过对中华谚语中的纺织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丰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这些谚语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纺织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还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些谚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与继承》
《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与继承》我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与继承一、概述古代我国的纺织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有责任对我国古代纺织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继承,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古代纺织技艺1. 丝绸我国古代丝绸以其精美的面料和独特的加工工艺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奢侈品。
自汉代开始,丝绸就成为了我国的一张名片,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丝绸的历史渊源和加工工艺,以有效保护这一文化瑰宝。
2. 织布古代我国的织布技艺也非常发达,从简单的手工织布,到后来的机械织布,都展现了我国纺织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古代织布技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修养。
3. 刺绣古代我国的刺绣艺术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珍品,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称赞。
通过对古代刺绣艺术的研究与继承,我们可以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古代我国的手工艺术之美。
三、纺织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 服饰文化古代我国的纺织品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通过对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与继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为当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2. 礼仪文化在古代我国,纺织品也常常被用于礼仪场合,成为表达敬意和情感的一种载体。
通过对古代纺织品在礼仪文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礼仪的内涵和价值,为当代的社交礼仪提供借鉴和传承。
3. 宗教文化在古代我国的宗教活动中,纺织品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古代纺织品在宗教文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继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宗教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当代宗教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在现代社会,古代纺织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我希望通过我对古代纺织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古代我国的纺织文化之美,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_刘艳清
2010年 第2期兰 州 学 刊No.02 2010 总第197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97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刘艳清(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要] 服饰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古代服饰无论在质料、制作方法和染色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这一过程,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在服饰的质料上,我国古代经历了从草衣兽皮到纺织服饰的发展过程;在制作方法上,从用骨针简单缝制到纺织工具的发明应用,我国古代的服饰制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汉字;古代;服饰;文化[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0)02-0208-03 [收稿日期] 2009-10-19 [作者简介]刘艳清,女,山西太原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文献学。
902 杼,《说文・木部》:“杼,机之持纬者。
从木,予声。
”杼以木为意符,本意是缠纬线的小木棍。
因其不光滑,在引线时不顺畅,春秋时期人们就在光滑的木制砍刀中间做了一个槽,将纬线嵌进去,人们称为纬刀。
纬刀既可引纬,又可打纬。
到战国时期,人们又将此物分做二物。
打纬的器具不再拿在织布人手中,而是固定在织机上,两边有木框,中间像梳篦一样,纬线通过后,向前一推,即可将线扣紧。
而引纬的器具,也变成了两头尖尖的梭子。
综,《说文・糸部》:“综,机缕也。
”“综”是织布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以受纬线控制的一种装置。
“综”是由绳索制成的。
提综的方法,最初是用手提,织工一手提综,另一只手投梭。
后来发明了踏板织机,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的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通过以上对汉字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古代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服饰无论在质料还是制作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说文解字》衣部、糸部、巾部字看古代服饰制
从《说文解字》衣部、糸部、巾部字看古代服饰制··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是东汉年间的文字学家许慎编写的一部字典,而且它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它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
书中每个字都是用小篆写的,说解时都是先解释字义,再解说其字形结构。
许慎在解说字的形体结构时,概括了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并把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一一归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
许慎归纳部首时遵循了一个规则,即“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其建首也,立一为专”,在把字归部时,许慎也有一个规则,那就是尽量把同一个部首中的意义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其中又把表示积极意义的字排在前面,把表示消极意义的字排在后面。
这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因而我们要想探究某一个部首所代表的意义内涵就很容易,只要从这一部首中的字出发就可以了。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但它并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它记载的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了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
因而通过考察这本书各个部首中的字,可以探究其中所反映的古代文化制度。
笔者通过考察衣部、糸部、巾部共四百四十六字(包括二十个重文)探究我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从其表示的服饰的款式、材质、纹饰颜色和功能四个方面发现服饰与穿戴者的等级存在对应关系,显示出其在等级上和礼仪上的尊卑关系。
一、文字中表示服饰的款式三个部首中表示服饰款式的字有许多,其中大部分是衣部字。
《说文解字·衣部》(以下简称《说文·衣部》,余仿此。
):表,上衣也。
段注[1]: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
《论语》:“当暑,袗絺綌[2],必表而出之”……皇云:若在家则裘葛之上亦无别加衣,若出行接宾客皆加上衣。
当暑,絺綌可单,若出不可单,则必加上衣也。
嫌暑热不加故特明之。
《玉藻》:表裘不入公门。
郑曰:表裘,外裘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9NO 7 b11 . J l. 0 6 uy 2 0
从汉字考释 中管窥 中国古代纺织文化
邓 志 强
( 湖南工业大学 中文系 ,湖南 株洲 42 0 107)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 ,中国古代 的纺织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古汉字
● ’
一
中的帅部 、糸部 、巾部汉字及相关字群字义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进程及其鲜明特点。 关键词 :纺织;帅部 ;糸部 ;巾部;文化 ’
中图分类号 :G 1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5 6(0 6-00 -0 09 102 0) 0 9 3
纺织是人类 服饰文化 的一大进步 。据考 ,我国古代 的纺早于织 ,纺起源于旧石 器时代 的制绳 ,到新石器 时 代 已有陶纺轮。织起源 于织席 、结 网,河姆渡文化中已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纺织是受编织启发而来的 。 古代纺织品的原料 主要有两类 。
“ ,圆也 。 抟 ”这些同源字都 出 自 “ 专”( 纺坠) ,都有 圆转之义 。 另一类是动物性纤维 ,主要是蚕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 、养蚕 、缫丝 的国家 。在古代传说中就 有黄帝 之妻嫘祖教 民养蚕取丝的故事 l 。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良渚文化遗址 中已发现丝织品残片。甲骨文 中也有 “ 、 蚕” “ ” 丝 ” 帛”等字 ,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 b 。据统计 ,甲骨文 中与蚕桑直接有关 系的 桑 、“ 、“ 辞
一
类 是植物性纤维 ,主要是葛藤 、芋麻 。葛是一种 纺织葛布 的藤生植物 ,是多年生的蔓草 ,长于气候湿 润
的幽峭山区 , 尤其是南方山区。原是野 生 , 后人工 培植 。《 说文 ・ 帅部 》“ , 葛 矫络帅也 。 ”桂馥 《 说文解字义证 》 : “ ,细葛也 。裕 ,粗葛也 。《 ・ 矫 诗 周南 ・ 葛覃 》 葛之覃兮 ,施于 中谷 。 :“ ”(“ ” 覃 ,蔓延 。) 谓播葛种于谷 中, 及时种植 。早在石器时代 ,先 民已知葛根( 地茎) 可食 ,其蔓条可捆扎 。《 墨子 ・ 节葬下 》言禹 “ 道死 ,葬会稷之 山,衣衾三领 ,桐棺三寸 ,葛以缄之” 。葛之纺织 ,必先煮沸以脱胶 、 脱皮 , 折成缕缕洁 白纤维。《 ・ 诗 周南 ・ 葛 覃》 又云 :“ 是刈是漫 , 为矫为络。 毛传 :“ , ” 漫 煮之也 。 孑颖 达疏 :“ ”L 于是刈取之 , 于是湮煮之 , 煮治已讫 , …… 乃缉绩之 ,为矫为络。 ” 葛是我国先民最早利用 的植物纤维之一。《 韩非子 ・ 五蠹 》称尧 “ 日麂裘 ,夏 日葛衣 ” 至今发现的最早 冬 葛布是江苏吴县草鞋 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的三块葛织 品 ,表 明早在六千年前我国已利用葛纤维作纺织原料 。 周代官府专设掌 葛之宫 ,司掌葛的种植 与纺绩 。《 周礼 ・ 官 ・ 地 掌葛 》“ 掌以时征矫络之材于山农。 ”此是征敛之 事 ,意按时向山民征收织葛布 的原料 。人工栽种葛草最 著名一例是春秋时越王勾践 为雪耻灭吴而大量种葛。此
先 民在周代植麻已经相 当普遍 。葛 、麻纤 维须捻合成线 ,才便 于上机织布 。捻线的工序叫 “ 绩”或 “ ” 缉 ,所用 的工具一般是纺专 。《 ・ 诗 小雅 ・ 斯干 》 乃生女子 , :“ ……载弄之 瓦。 ”毛传 :“ , 瓦 纺博也 。 4‘ ”I ‘ 博”本作 “ 。 J 专” 《 说文 ・ 寸部 》 专 ,纺专 。 :“ ”此物 即通称之 “ 纺轮”或 “ 纺坠” ,距今约有八千年前 的位 于甘肃泰安大地湾文 化遗址就有陶纺轮的实物。甲骨文 “ ”字 即像用手旋转 纺砖之形 。“ ”的本义是纺坠 ,后来俗体作 “ , 专 】 专 砖” 现在词义转移指砖瓦之 “ 。纺坠纺线要转动 ,故增 “ 砖” 车”旁写作 “ ,今又简化为 “ 。增 “ ”旁写作 糟” 转” 女
所取代。
麻 ,又称 “ 巢”或 “ 。《 文 ・ 葩” 说 麻部 》 麻 ,人所治 , :“ 在屋下 。 说文 ・ ”《 木部 》 巢 ,麻也。 :“ ”段玉裁注 : “ 未治谓之巢 ,治之谓 之麻 。 ”据 《 史记 ・ 周本纪 》记载 :周人 的始祖弃在儿时已 “ 好种树麻菽” J a可见华夏
五蠹称尧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至今发现的最早葛布是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三块葛织品表明早在六千年前我国已利用葛纤维作纺织原料
维普资讯
第1 9卷 第 7期
20 0 6年 0 7月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U RN A L O OF U H AN W UN I VER SI TY F O SCI EN CE N D A ENG I NEERI G N
事始记于 《 左传 ・ 成公九年 》 ,云 “ 勾践种葛” 。使越女织成葛布 ,献于夫差。汉袁康等 《 越绝 书 ・ 外传记地传 》
更加详细记载其事 :“ 葛山者 ,勾践罢吴 ,种葛 ,使越女织治葛布 ,献于吴王夫差。 ”葛之 多,使 “ 葛山之首无
草木 ” 。最后得 十万 匹精细葛布献吴王夫差。在 《 》三百篇 中提到葛的竞 有四十多处 ,可见周代种 葛 、衣葛之 诗 盛 。葛布挺括 、散热 ,吸湿性好 ,越王勾践之所以大种 其葛 ,正是投吴王夫差肥胖 怕热 而喜服葛衣之好。 葛 不仅可制衣 ,还可作帽 、鞋 、帐等 日用品。但葛的生长慢 ,要求高 ,脱胶繁复 ,因此到战国时其盛势 已为大麻
字就有 15 。据胡厚宣研究 ,甲骨 b 3个 辞上记载 叫人察看蚕事 ,要经过九次 占 b7 f ,可见蚕桑在 当时是一 0 作者简介 :邓志强 ( 9 3 ) , 17 .,男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 :古代汉语
维普资讯
1 0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20 0 6正
“ ” 婷 ,表女人专心纺线 ,《 说文 ・ 女部 》 婷, :“ 壹也。 ”增 “ ”旁写作 “ ,表用手搓捏成团 , 说文 ・ 手 抟” 《 手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