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构成训练在中国画教学中必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墨构成训练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必要性
[摘要] 中国画教学是美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画形
式分析研究在当前中国画教学中成为必要的研究课题。

水墨构成正是形式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水墨构成训练,用现代人的
观点重新认识传统,运用形式法则从造型的角度解剖作品,为中国
画教学与创作提供更多自由的技术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趋向。

[关健词] 水墨构成形式法则笔墨效应抽象空间创造力
一.构成训练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画者无数,而大匠之门,其作品都非常重视形式法则和笔墨效应的研究,凡大师都有很强的构成意识。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对形式构成的研究是其作品具有艺术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

广义的构成即是一种美的关系的组合,而水墨构成,是指运用笔
墨语言体现出的画面形式组合关系,其产生的形式美,源于它独特
的笔迹,通过运笔使水和墨在宣纸上相互作用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并在笔墨运行的过程中显现出笔线、墨块的构成关系。

中国传统艺术,向来注重构成。

从石涛、八大、陈老莲、任伯年到黄宾虹、齐白石,他们的画岂止是笔墨高妙而已。

清代《西窗漫笔》中王原祁有论:意在笔先,为画中要决。

作画于搦管时,须安闲适意,扫尽俗肠。

墨对素幅,凝神静气。

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

然后濡毫吮墨,先定形势,次分间架,次布竦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

此论反映了古人对立意与实施
形式关系的深刻理解。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绘画对形式法则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

谢赫“六法”之五,有“经营位置”,在创作中,称为“章法”或“构图”,所讨论的主旨即纸面空间的分布。

就书法而言,如何在一张白纸上将墨线处理得黑白交相辉映,风韵有致,整幅字气韵贯通,成为“章法”探讨的内容。

根本原理上来说,书、画的构图原理是一致的。

作为画者,不能没有形式探索的阶段,这与抒发感情、表现的目的并不矛盾,只有掌握了构成形式美的规律,才可能进入自由造型、观念造型的领域。

二.教学中应加强对形式法则的研究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艺术教学偏重于研究自然、写生训练、训练具象造型能力方面,而对形式法则的研究、训练抽象造型能力这方面就显得较薄弱。

构成课好象只是设计专业的事,其实搞绘画也非常需要加强艺术直觉对形式敏感性的培养,需要加强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构成训练的忽视,往往在学生毕业创作阶段就会显现出弊端来,暴露出学生在怎么把自然空间转换成画面空间,怎么把自然形态变为艺术形态,并在这种转换中自由驾驭画面的能力极为欠缺。

实际上“构成训练可开拓思路,打破单一的模拟自然的造型意识,加强创造意识”。

艺术美的创造是艺术家的任务。

对自然的研究,艺术家应注重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审美属性,研究具有美感的形式
结构,并研究形式美的规律 ,发现美并创造美,把对自然的领悟转化为具有审美趣味的艺术形态,烙上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这才能称为艺术创造。

在优秀的画者眼里,无处不是画。

室内一角、桌上器物、周边众生、名川大山、甚至一草一木,寻常之物在敏感的艺术家眼里都成了画面,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之景便成了不朽之作。

身边之物、身边之人,这类题材许多人也画过,但由于只注重对对象的具体描写,没有从审美的角度去表现,画面有如看图识字,只起到按图索驥的作用。

我们面对白纸一张,怎么安排画面,在平面上怎么做文章,这个思考是的第一位的。

这种安排,中国画叫“布局”,也叫“置陈布势”,也是现代人所说的“平面构成”。

在注意内容表现的同时,注意形式结构的趣味探索是我们应追求的,有时还至感需要。

有腹稿之人,面对素纸,执笔就画。

而无太大把握的,先勾小稿,或在纸上把设想比划比划,边画边思,直至画面完成。

作画之时必须考虑几个与构图有关的问题。

1.空间转换。

把自然空间转化为画面空间,不追求真实的空间关系,对画面进行平面分割。

我们的创作不在于模仿,而在于精神的表现,展示创造力。

创作的目的不是复制自然,而是要创造一个能独立于自然的审美对象。

画面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要透过具体形象作抽象的形式思考。

点、线、面、黑、白、灰、几何形、色阶、肌理……,这些都成了我们
应用于画面的视觉元素,在画面空间上有序地安排它们的大小、方向、位置。

2.研究形式美感规律。

形式美感来自绘画元素的有序安排,疏密聚散,自然成文,画面追求的是变化统一。

从传统绘画里,也可看出这方面前人的高明来。

看陈洪绶的《九歌图》,如果把画面缩小到局部,觉得很紧凑饱满;如把假定的边线放大,画面也很精神,很空阔、爽朗,可使人产生联想。

《西厢记》插图,有的紧凑,人物、景物挤满整个画面;有的空旷,简中寓繁;有的线条稠密,有的线条简练,繁而不锁,简而不空,有条有理,左右逢源,无不适宜。

画面中每根线都安排得有每根线的作用,少一根也觉得是个缺陷,它们成为画面的主要元素,使画面生动并富有形式美感。

形式美感的构成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变化、对比、节奏韵律。

均衡:指画面重心的稳定。

稳定能产生美感,因为它符合人们视觉心理的需求。

绘画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视觉平衡,也就是非对称平衡,上下左右虽不相同,但感觉上有力的平衡。

变化:“不齐之齐”、“忌齐头平足”、“忌对称”,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

重复、无变化会引起视觉的单调感。

“最不对称,最不规则的空间和最少有平行线的结构最具有吸引力”,强调的就是画面变化的重要性。

对比:画面中善于运用对比因素,能获得单纯强烈的美感。

对比因
素有多种,如形的大小、线条的疏密、用笔的方圆、色的黑白冷暖……。

潘天寿的“造险破险”就是强调构图的对比。

节奏韵律:李可染先生曾说:组织画面的时候,应设计一条隐秘的轨迹,使观众沿着一条与构图需要相适应的线路去观看。

这就要求画者在绘画时对画面作出有节奏、有韵律的有序安排,善于把造型元素统一、调和,使画面有变化、有对比的同时,并产生节奏韵律的美感。

总之,探索形式构成因素,是为了使画面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三.水墨构成训练
中国画是一门完整而独立的学科,学习和研究中国画理论和水墨元素的构成原理以及意境的形成境界,需要想当长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改变面面俱到的观察方法,培养有选择的观察方法显得极为重要;固有的单一的思维模式也需要改变,创造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形式法则的研究需要加强,在研究自然的同时,训练抽象造型能力。

如果我们的教学实践把训练造型能力和研究形式法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会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开设水墨构成课就显得相当必要。

水墨构成训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赏析绘画作品,分析画面形式构成;二是作水墨构成作业。

针对画面做形式分析
1.面对具象绘画作品进行抽象形式的思考。

画面中的图形、色块都是形状、色彩、肌理的变化,挖掘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现代形式因
素,以中国画的基本要素笔墨为根基,围绕水墨形式本体展开探讨。

比如,面对画面,找出基本形,分析各类基本形的组合方式,以视觉
元素剖析画面,强化基本形观念,注意笔线间形与形的关系。

2.面对范画,运用平面构成的原理对客观形态进行新的解构组合,有意识对范本二维空间的形象形态进行改变,强调其有个性化的感受。

这方面可参看现代作品,特别是构成意识很强的作品,根据视知觉功能的特点,对造形元素作有节奏、有韵律的安排,打破自然空间观,致力于平面分割。

3.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西方绘画进行分析比较。

经过分析,中国传统重笔墨、以线造形为主、书法入画、空灵、有韵味,只能意会的特殊性、民族性得以展现。

中国水墨构成系统在研究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可借鉴和吸收西方造型理念来丰富水墨形式。

做水墨构成作业
这个阶段我们强调手感的表现,注重水墨工具的使用,加强用笔
性格的认识和练习,打破成规习惯,认识语汇自身的独立审美意义,发现具个性化的天然性表达。

具体方法可通过水墨技法训练(笔法、墨法),水墨构成训练展开,参照书法、民间艺术、实景照片、石刻、古代器皿,参看西方现代艺术画册,结合写生、意临作品等多种手段进行。

在此训练过程中寻求并强化用笔的个性特征,在用笔自身秩序的状态中进行表现,强调造型趣味,注意笔线的空间分割和运动
节奏感,将自然形态抽象为艺术形态,把自然空间幻化为艺术空间。

四.结语
白石老人有言:“作画易,只得形式更易,欲得局格特别则难”。

所谓“局格特别”,指作品的独特构思和布局。

局格有高低、有平奇,“局格特别”除了技法因素外,还应有全方位的观察方法,思辩的头脑和不断自我否定的精神。

在中国画教学中,既要坚持严格的基本功写生训练,同时也应不断探寻水墨构成的形式因素,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允许作品与对象拉开距离,进行主观表现。

我们应站在现代的基础上,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现代观念总结传统,发展传统,探求水墨构成的形式法则,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理解自己,把一幅画的整个精神要素充盈于一笔一墨之中,在淋漓的笔墨中,求得构成元素之间的协调、变化和统一,使主体人格的力量得以落实,此时,笔墨也才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更接近于直觉和本性。

参考文献:
[1][清]王原祁 . 西窗漫笔 . 中国画研究[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2]书与画 . 上海书画出版社[m] 2008总189期
[3] 刘继潮.卢沉论水墨画 . 安徽美术出版社[m]1991
作者简介
阎玉华(1967-),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

主要从事绘画专业国画方向的教学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