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传染病报告程序

合集下载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为做好传染病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保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制定本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报告对象和范围1. 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医院、诊所等任何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

2. 监测单位: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卫生监测机构。

3. 个体:包括医务人员、公众等任何个体。

4. 报告范围:包括法定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的报告。

三、报告流程1. 医疗机构报告流程:(1)当发现病例时,医务人员应立即核实病情并收集患者信息。

(2)将信息填写至病例报告卡,并报告给所在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

(3)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将信息录入传染病报告系统,并报告给上级卫生监测单位。

(4)上级卫生监测单位将信息汇总上报至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并通知国家卫生主管部门。

2. 监测单位报告流程:(1)监测单位每日核对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信息,及时发现遗漏或错误的数据。

(2)监测单位在发现问题后,应立即与医疗机构取得联系,核对并更正相关信息。

(3)监测单位定期编制报告,并报告给上级卫生监测单位。

3. 个体报告流程:(1)个体在发现自身患有传染病或其他疾病时,应立即向所在医疗机构报告,并提供相关信息。

(2)医务人员应在收到报告后,按照医疗机构报告流程进行处理。

四、报告内容和要求1. 医疗机构报告内容:(1)病例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病情严重程度等。

(3)诊断情况: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测结果等。

(4)治疗情况:包括治疗措施、药物使用等。

(5)报告人信息:包括报告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2. 监测单位报告内容:(1)医疗机构报告的一切内容。

(2)监测单位内部核实及处理情况。

3. 个体报告内容:(1)个体身份信息。

(2)疾病诊断信息。

五、报告时限和要求1. 医疗机构报告时限:医务人员应在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向所在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报告。

2. 医疗机构报告要求:医务人员应填写完整、准确的病例报告卡,并确保报告信息真实有效。

传染病报告流程

传染病报告流程

传染病报告流程目录1. 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重要性2. 报告流程2.1 发现病例2.2 收集信息2.3 确认病例2.4 通报机构2.5 控制传播2.6 跟踪病例2.7 结束流程引言背景传染病报告是指通过统一的检测、监控和报告流程,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目的传染病报告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并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护公众健康,预防疫情扩散。

重要性传染病报告流程的严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

及时报告和处理传染病病例,可有效减少疫情扩散的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报告流程发现病例当医疗机构或个人发现症状明显的传染病疑似病例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诊断和确诊。

收集信息对疑似病例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检测,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接触史、就诊情况等数据,为后续的疫情调查和防控提供依据。

确认病例经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确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将病例纳入传染病监测范围。

通报机构将确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及时通报给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等相关机构,协助开展后续的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控制传播在通报的同时,立即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控制病例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保护其他人员免受感染。

跟踪病例对已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跟踪追踪,进行隔离观察或检测,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阻断疫情传播链。

结束流程经过有效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病例的传播风险得到控制并逐渐降低,可宣布传染病报告流程结束,但仍需保持警惕,防止疫情反弹。

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及流程

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及流程

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及流程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工作之一,及时、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是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报告的工作程序及流程,确保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高效、准确。

一、信息来源传染病报告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1.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是传染病报告的主要信息来源,包括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等。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

2.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设立的传染病实验室和临床实验室也可成为传染病报告的信息来源。

这些机构通过对病原体的检测和分离确认,提供准确的传染病诊断信息。

3.居民个人:居民是传染病报告的另一重要信息来源。

居民应当自觉遵守报告制度,主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报告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

二、报告程序传染病报告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初步报告:医疗机构在初步确认传染病病例时,应当立即报告到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内容应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传染病名称、病例特点及相关流行病学史等。

2.确认报告: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初步报告后,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疫情的核查和诊断确认。

一旦确认病例为传染病,卫生部门将通知有关医疗机构,并要求其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3.信息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到上级卫生部门或疾病控制中心,确保疫情信息流通。

上级部门可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和分析传染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防控工作。

三、流程优化为了提高传染病报告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流程优化: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意识和能力,使其熟悉报告程序及要求。

同时,加强传染病的识别和诊断能力,减少误诊误报。

2.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实现报告流程的电子化管理。

通过信息系统,可实现传染病疫情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报告效率。

3.加强协作机制: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中心等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合作,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畅通。

传染病报告流程

传染病报告流程

传染病报告流程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始终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及时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扩散,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传染病报告流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说明传染病报告的流程,包括报告目的、报告程序、信息收集与处理、报告责任等。

一、报告目的传染病报告主要目的是确保及时准确地获取传染病爆发和传播的信息,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通过及时报告,可以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寻找病原体传播的源头,遏制疫情蔓延,并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保护公众的健康。

二、报告程序1. 确认诊断:医疗机构在诊断病例后,通过实验室检验等方法确认患者是否为传染病。

确认诊断是传染病报告的重要环节。

2. 报告单位:医疗机构将确认诊断的传染病报告给所在的地区卫生健康部门或者相关专业机构。

有些传染病必须直接报告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报告要求:传染病报告通常需要提供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病例的临床特征、感染途径和传染源等详细信息,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信息收集与处理1. 信息收集:卫生健康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进行信息收集。

他们通过与医疗机构沟通、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2. 信息处理:收到的传染病报告会被纳入到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中。

卫生健康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对报告的详细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分析传染病的趋势和特点,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支持。

3. 信息发布:根据报告的信息,卫生健康部门会及时发布传染病的最新情况,包括已有病例数量、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以供公众参考。

四、报告责任1. 医疗机构责任:医疗机构是首要责任单位,负责确诊和及时报告传染病病例,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2. 卫生健康部门责任:卫生健康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收集、处理和分析传染病报告,并根据情况发布相关信息。

3. 汇报责任: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对传染病报告进行监督和汇报,确保上级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引言概述: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疫情报告的收集、统计、分析和发布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报告范围1.1 传染病种类: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应包括各类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艾滋病等。

不同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和流程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应被纳入该制度的范围内。

1.2 报告单位:制度应明确规定哪些单位需要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等。

各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报告要求和时间节点进行及时报告。

1.3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传染病病例的基本信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例分类和临床表现等。

同时,还应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疫苗接种情况以及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二、报告流程2.1 报告时间节点:制度应规定各单位在发现传染病病例后的报告时间节点,以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上报。

一般情况下,报告应在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完成。

2.2 报告渠道:制度应明确规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渠道,包括在线报告系统、电话报告热线等。

各单位应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报告,并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3 报告程序:制度应规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具体程序,包括信息收集、数据录入、报告审核和上报等环节。

各单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并确保报告过程的规范和高效。

三、报告统计与分析3.1 数据收集:制度应规定各单位对传染病疫情数据的收集方式和要求,包括病例信息、流行趋势、病例分类等。

各单位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数据收集,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数据统计:制度应规定对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指标,如病例发病率、死亡率、病例分布等。

统计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3.3 数据发布:制度应规定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发布方式和频率,如定期发布疫情报告、发布预警信息等。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文1. 导言传染病的发生对于社会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及时的报告和管理对于防控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建立有效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提高对传染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

2. 传染病报告的范围和程序2.1 报告范围所有医疗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个人应当依法及时报告发生的传染病疫情,无论其病例数多少。

2.2 报告程序2.2.1 医疗机构应当将确诊的传染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2.2 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按照相关要求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2.3 个人发现自身患有传染病应当及时就医,同时必须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报告。

2.2.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收到报告后应当及时核实情况,发布相应的公告,并采取措施向相关单位和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

3. 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内容和要求3.1 报告信息的内容3.1.1 传染病病例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

3.1.2 传染病病例的诊断情况:包括病例的发病时间、就诊医院、诊断结果等。

3.1.3 传染病病例的流行情况:包括病例的传播途径、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3.1.4 传染病的疫情动态:包括病例数、死亡数、康复数等。

3.2 报告信息的要求3.2.1 报告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篡改或者虚报。

3.2.2 报告信息必须填写明确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便于联系和跟踪。

3.2.3 报告信息应当及时更新,对于疫情有重大变化的,应当立即上报。

4. 报告信息的收集和管理4.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管理系统,统一负责传染病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4.2 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信息收集工作,确保报告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

5.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分析5.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根据报告信息进行传染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医院传染病上报流程

医院传染病上报流程

医院传染病上报流程医院传染病上报是指医疗机构将发现的传染病情况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控制和防治措施,避免传染病的扩散和流行。

医院传染病上报流程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医院传染病上报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传染病上报流程。

1. 发现病例,医疗机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现可疑传染病病例,包括但不限于流感、麻疹、痢疾、肺结核等。

2. 确认诊断,医疗机构应及时对可疑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诊断,确认是否为传染病病例。

3. 填写报告表,一旦确认为传染病病例,医疗机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表,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接触史等内容。

4. 报告上级部门,填写完传染病报告表后,医疗机构应立即向所在地的卫生健康部门或疾控中心报告病例情况。

5. 采取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根据病例情况和传染病防控要求,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和防护措施,避免传染病的扩散。

6. 监测和跟踪,医疗机构应对病例进行监测和跟踪,及时报告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确保传染病的控制和治疗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二、注意事项。

1. 及时报告,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应立即按照规定流程进行上报,不得隐瞒、拖延或私自处理。

2. 准确填写,医疗机构填写传染病报告表时,应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上报内容真实可靠。

3. 保密原则,医疗机构在上报传染病病例信息时,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防止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4. 配合调查,医疗机构在上报传染病病例后,应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或疾控中心进行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5. 加强宣教,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控宣教,提高大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6. 持续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对可疑传染病病例进行持续监测和跟踪,确保传染病的及时发现和报告。

三、结语。

医院传染病上报流程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传染病上报工作,确保传染病的及时发现、报告和控制。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_1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_1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1(一)传染病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人,禽流感、肺炭疽、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2小时内)防保科,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在12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3、认定发现传染病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病区以化验室结果报出的时间为准,1天或1天以上为迟报,3天或3天以上为漏报。

4、门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符合临床症状的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按法定报告时间报出,否则,按不报定性。

5、对发现法定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不报或漏报的责任人,每发现一例,扣奖金100元;每发现一例迟报的责任人,扣奖金50元。

6、发现甲类、乙类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必须填写报告卡,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医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条款可予1000元以下的处罚,情节较严重的,按有关法律,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

1、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因不报或漏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2、造成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

3、因执行职务人员工作疏忽,末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

(二)慢性病、职业病1、被确定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按规定的报告制度向防保科报告。

2、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工作中发现居住市区的病人,患有冠心病急性发作,新发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规定的慢性病必须在出院前报防保科,否则作漏报处理,每发现一例扣奖金50元。

3、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4、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病人中发现急性职业病、急性职业中毒或疑似病人,以及属于在生活中误服或口服引起的农药中毒病人时,应及时(2小时)向防保科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向防保科索要)。

微生物检验危急值报告程序

微生物检验危急值报告程序

微生物检验危急值报告程序
1 目的
对于在血、骨髓、脑脊液等标本中(涂片或培养)发现细菌或真菌,以及发现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国家规定立即上报的法定传染病,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医生及医院相关部门,为诊断治疗或隔离防疫赢得时间。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所有血培养、骨髓培养、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标本,以及可能发现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国家规定立即上报的法定传染病病原体的所有标本。

3 职责
实验室所有经授权工作人员均应执行本程序。

4 程序内容
4.1 微生物检验危急值:
4.1.1 血液、骨髓或脑脊液检出(涂片或培养)病原微生物。

4.1.2 O1群霍乱弧菌、O139群霍乱弧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肠出血大肠埃希菌 O157:H7、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猪链球菌、结核杆菌(或抗酸染色阳性)、生殖道淋病奈瑟菌、布鲁菌、脑膜炎奈瑟菌等传染性较强的微生物及其他国家规定立即上报的法定传染病病原体。

4.2 微生物危急值报告方式和处理。

4.2.1 血培养、骨髓培养、脑脊液培养的危急值报告方式按《微生物检验结果》中的分级报告程序进行,电话通知相应临床科室并及时填写《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表》。

4.2.2 脑脊液涂片发现细菌或真菌,应立即审发涂片结果,电话通知临床并及时填写《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表》。

4.2.3 检出 O1 群霍乱弧菌、O139 群霍乱弧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肠出血大肠埃希菌 O157:H7、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猪链球菌、结核杆菌(或抗酸染色阳性)、生殖道淋病奈瑟菌、布鲁菌、脑膜炎奈瑟菌等传染性较强的微生
物或国家规定立即上报的法定传染病病原体,按《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管理程序》处理。

各类传染病报卡流程图

各类传染病报卡流程图

结核病疫情报告流程
HIV疫情报告工作流程
艾滋病实验室发报告流程
性病疫情报告程序
病毒性肝炎报告程序
菌痢、麻疹、伤寒及其它传染病报告程序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报告程序
肿瘤报告程序
注:一、报告人:门诊接诊医师及病区管床医师。

二、报告病种:1、全部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赤血病);2、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

三、报告对象:患有恶性肿瘤的本市正式户口居民。

(本市目前只包括9个城区:江岸、江汉、桥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
四、报病要求及程序:
(1)首诊病例(包括在本院首次诊断以及外院已诊断首次来本院就诊),均应填写武汉市肿瘤报告卡,并在门诊或住院登记上注明“肿瘤已报”。

(2)对于本院已报卡病例,如复发和转移又再次入院者则不必填报;如原发漏报应予补报,并需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

(3)若同一患者先后出现两次原发癌,需分别填报两张肿瘤报告卡。

(4)若发现过去报告有误,需填写更正报告栏,按新的诊断另行报告,并在门诊或住院登记上注明“肿瘤更正已报”。

凡住院病人死亡时应填报转归报告,写清诊断、报告及死亡日期、报告医生和单位。

(5)填写肿瘤病例登记本备查。

(6)各门诊和病房应设负责人,负责肿瘤报告卡的质量检查。

妇幼门诊及住院部疫情报告程序。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程序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程序

SOP_06-15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程序一、目的:为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SW AQ》,以确保临床微生物实验与AQ。

二、适用范围:微生物实验室。

三、支持性文件:《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SWAQ》等四、执行人员:微生物实验与值班人员。

五、操作程序: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程序微生物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室是进行细菌学实验的场所,在此完成标本接种、孵育、分离、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等工作。

实验室的内部装饰,应注意与外界有良好的隔离条件,并具备紧急的消防、AQ、急救设施。

细菌室应该符合以下条件:1、实验室必须安装严密的门窗,以防外部污浊气体和昆虫进入室内污染环境。

室内禁用电扇,以避免加速气体流动,造成细菌播散。

2、细菌室必须装有供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置于离操作台面1m的高度,每天开始工作前照射20min。

对紫外线灯的消毒效果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失效的灯管。

3、室内备有工作人员洗手使用的肥皂和自来水源。

此水源不可与处理标本相关的水源共用。

须设置消毒剂水盆,供操作后浸手用。

4、室内必须常备消毒剂,如来苏或过氧乙酸,一旦发生菌液溅落试验台面或地面,应能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5、室内操作台须每日用消毒剂擦洗,地面至少每周用消毒剂擦洗1次。

6、室内对接收的标本和消毒过的器具,要分别指定地点放置,特别是对无菌和有菌的器具要明显隔开。

用过的试管、平皿必须及时高压灭菌处理。

7、不能或不便高压灭菌的标本和废弃物品须焚化处理。

8、细菌室根据当地的气温特点,安装空调机,以适合细菌实验工作。

9、设置必要的消防设备。

无菌实验室对无菌实验室以及在其中操作的要求如下:1、无菌室应完全封闭,人员出入应有两道门,其间应隔有缓冲区。

无菌室与外界开有一拉门小窗,供传递器具用。

2、在无菌室中仅限于分装无菌的培养基等操作,不进行有菌标本的分离及其他操作。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流程,确保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和通报传染病疫情信息,为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需求的单位。

三、职责与义务1.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护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并组织培训相关人员。

2. 医疗机构负责及时发现传染病疫情,按规定报告并提供相关数据和样本。

3. 科研机构负责对疫情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科学建议。

4. 相关人员应按规定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义务,确保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四、报告流程1. 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后,应立即按照规定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表,并通过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2.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收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确认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并将报告信息录入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

3.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对已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报告并向上级部门报送。

4. 科研机构对传染病疫情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科学建议。

五、通报机制1.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2.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疫情的紧急程度,采取相应的通报方式,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及时响应。

3.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保障传染病疫情信息在不同平台上的统一发布。

六、数据管理与保护1.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疫情数据的管理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 相关人员应按照保密要求,妥善处理和存储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数据,严禁泄露和滥用。

七、培训与评估1.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2.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定期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向上级部门上报。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0号)《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7月10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二○○六年八月十五日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审批,及其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公布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和按照第一类、第二类管理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他未列入《名录》的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审批工作。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的审批第五条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取得卫生部颁发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

第六条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申请《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根据实验室所属法人机构的职能,合法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保藏及生物制品生产等活动,并符合有关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与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相适应,符合《名录》对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要求;(三)工程质量依法验收合格;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取得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证书;(四)实验室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实验设施、设备及防护措施;(五)从事实验室活动的人员应当参加生物安全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六)应当明确实验室的职能、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和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对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应当进行危害性评估,制订生物安全防护方案、实验方法及相应标准操作程序(SOP)、意外事故应急预案及感染监测方案等;(七)应当建立持续有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完善的管理制度。

传染病报告制度模板

传染病报告制度模板

传染病报告制度模板一、引言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传染病的发展情况,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本报告制度旨在规范传染病的报告和信息管理流程,提高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控能力。

二、报告流程1. 传染病的报告人可以是医疗机构的各级医务人员,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或个人。

2. 在发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例时,报告人应立即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部门报告。

3. 报告内容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传染病的症状特征、发病时间和地点等相关信息。

4. 报告人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卫生部门报告,并及时提供报告所需的相关证据或资料。

三、卫生部门的职责1. 卫生部门收到传染病报告后,应立即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2. 卫生部门要及时核实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疫情进行评估和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

3. 卫生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资源,加强传染病防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四、信息管理1. 卫生部门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传染病报告及时准确。

2. 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传染病报告平台,实现对传染病报告的全程监控和数据分析,加强疫情的信息化管理。

3. 卫生部门要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信息的保密制度,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五、防控措施1. 卫生部门要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免疫接种、加强消毒、隔离患者等。

2.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的监督,确保防控措施的落实。

3. 卫生部门要及时发布传染病预警信息,向公众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控指导意见,增强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监督与评估1. 卫生部门应定期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2. 卫生部门可以依据传染病报告情况,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来制定防控策略。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模板范本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模板范本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模板范本一、引言为了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确保公众健康安全,制定本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传染病报告的程序和要求,明确相关责任人,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相关部门、机构和个人。

三、定义1. 传染病报告:指对发现的、疑似的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进行定期和及时的报告。

2. 报告单位:指有关部门、机构或个人负责进行传染病报告的主体。

四、报告程序和要求1. 报告疫情信息1.1 传染病病例的发现: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报告单位应立即向生物安全防控部门报告。

1.2 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发现:若存在疑似传染病病例,报告单位应立即向生物安全防控部门报告。

2. 报告内容2.1 传染病基本信息:包括传染病名称、发病地点、发病时间、传染源等。

2.2 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

2.3 临床表现: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等。

2.4 疫情调查:包括与患者有接触的人员及其活动轨迹情况。

3. 报告方式3.1 电子报告:报告单位可采用电子邮件、短信、在线平台等方式向生物安全防控部门报告。

3.2 电话报告:在紧急情况下,报告单位可直接电话报告生物安全防控部门。

3.3 纸质报告:在无法使用电子和电话报告的情况下,报告单位可采用纸质报告方式,报告内容应准确、完整、及时。

4. 报告时限4.1 传染病病例的发现:报告单位应在发现传染病病例后的24小时内向生物安全防控部门报告。

4.2 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发现:报告单位应在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后的12小时内向生物安全防控部门报告。

5. 报告责任人5.1 报告单位负责人:负责确保传染病报告工作的落实和报告时限的遵守。

5.2 报告员:负责具体的传染病报告操作工作,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完整、及时。

五、报告管理1. 报告记录和保存1.1 报告单位应对每次传染病报告进行记录,包括报告内容、报告时间、报告方式等。

1.2 报告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在需要时进行查阅。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传染病报告程序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传染病报告程序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传染病报告程序
1.目的
规范传染病报告程序,为传染病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

2.适用范围
甲类和乙类法定传染病。

3.职责
微生物检验检验检验室的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4.操作程序
4.1如检测出可疑的甲类或乙类法定传染病病原体时,首先由微生物检验检验实负责人或指定人员复核。

并联系临床医师,了解临床病情,了解病人资料及联系方式。

4.2复核无误后,通过网络上报或填写传染病报告表,在规定时限内上报,并登记在《传染病报告记录表》存档。

4.3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有些传染病如HIV、霍乱、鼠疫等须立即向科主任和医务处汇报,需由CDC复核并作出最终报告。

4.4严禁漏报、迟报、谎报疫情。

4.5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扩大或泄露报告信息。

《传染病报告程序》

《传染病报告程序》

《传染病报告程序》一、迅速隔离、及时汇报班主任发现本班有学生体温≥38℃,应立即向幼儿园分管卫生的领导汇报,并迅速为该幼儿佩戴口罩送至隔离室,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或送往医院治疗措施。

若幼儿家长一时联系不上,则幼儿园应安排防控专车送其到医院治疗,班主任应全程陪护;幼儿园还应安排一名分管领导到医院随时了解幼儿健康状况并及时上报。

幼儿园分管卫生的领导在一天内累计接到5例(一周内累计超过30例)幼儿体温≥38℃,并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症状的报告后,市直幼儿园分管领导应在第一时间逐级报告园长、教体局体卫艺科、市疾病控制中心;幼儿园分管领导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园长,园长报告教委,教委同时报告教体局体卫艺科、疾病控制机构。

同时,迅速组织专人在10分钟内填写好《莱西市教育系统流感样病例患者报告表》,通过办公系统发至体卫艺科,并打印20份书面材料备用。

二、调查摸底、消毒通风1、安排专人集中全园体温表首先对患病幼儿的密切接触者(同一班级或同一宿舍幼儿)体温进行检测,并及时汇总,报告相关领导。

对体温在37.5度以上、38度以下的幼儿建议其居家休息治疗,且要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每日两次测量体温;对体温≥38℃的师幼应迅速为其佩戴口罩送往隔离室,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或送往医院治疗措施,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每日两次测量体温。

2、将使用过的体温计放入盛有75%酒精的容器内消毒15分钟后,分散到各班级对幼儿园其他师幼体温进行普查,发现体温在37.5度以上、38度以下的师幼及体温≥38℃的师幼处置方法同上。

3、组织专人立即对出现病例的班级、宿舍进行消毒、通风。

4、安排人员配合卫生部门对患病幼儿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5、对体温正常的密切接触者,要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每日两次监测体温,居家隔离由家长亲自测量,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教体局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

隔离时间根据卫生部门对患病幼儿的检测结果及时调整。

三、召开会议稳定情绪根据教体局研究意见,分头召开教师会、家长会,讲明情况,消除恐慌心理,并进一步强调个人防控知识。

传染病报告程序

传染病报告程序

检验科传染病传报程序1 目的规范实验室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确保无漏报、延迟报告。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规定要报告的传染病。

3 职责实验室全体人员执行本程序。

4 程序4.1 传染病报告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行。

4.2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参照执行。

4.3 属于防疫部门与医院内防保科规定划入传染病报告的病种,科内全体人员都应切实遵守执行。

4.4 科内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现送验标本检出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时,应填写传报单送感染科处理,并做好记录备查。

4.5 如发现烈性或重要病例的“阳性”结果时,应迅速用电话报告有关科室,再作书面传报。

4.6 各组(室)组长要求思想重视,随时关心,做到传报正确、及时无漏。

4.7 遵照防疫部门要求,凡染色涂片检验“结核分枝杆菌”,阳性可复查或按规定及时送定点医院复检。

4.8 尊重病员隐私,为病员保守秘密。

4.9 检验科要传报的传染病要求:4.9.1 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要在专用阳性登记本登记,传报单一式二份,一份送院感科、一份送送检科室。

4.9.2 痰抗酸染色涂片:阳性在专用阳性登记本登记,传报单一式二份,一份送院感科、一份送送检科室。

4.9.3 性病:梅毒血清学实验阳性,传报单一式两份,一份送送检科室,一份送院感科。

附:传染病防治法简要: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甲类:鼠疫、霍乱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爱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丙类: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包虫病、麻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5 参考文献5.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5.2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5.3 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一、引言传染病作为一类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本文档旨在提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及报告流程的详细指南。

二、诊断流程2.1 临床诊断传染病的临床诊断是通过医学观察、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手段,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传染病。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客观记录患者的病史信息,例如旅行史、接触史等;●详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注意与传染病相关的表现;●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可能的特征性体征;●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2 实验室检验为了准确诊断传染病并确定病原体,实验室检验在传染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等;●病原学检测:通过采集相应标本,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免疫学检测:包括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检测:例如PCR检测、核酸序列分析等。

2.3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病史、病原学检测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确定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常见的传染病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与典型症状符合;●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疫情调查或流行病学数据支持。

三、报告程序3.1 传染病报告的义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医疗机构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感染传染病的病例是医务人员的法定义务。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确保传染病的报告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2 传染病报告流程●确诊传染病病例后,医疗机构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当地卫生部门收到报告后,应依据相关法规要求,对报告的病例进行登记和统计,并根据疫情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卫生部门需及时将传染病报告上报至上级部门,确保疫情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响应。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传染病报告表格样本2.传染病病例统计表格样本3.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指南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主要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置等相关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传染病报告程序
1.目的
规范传染病报告程序,为传染病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

2.适用范围
甲类和乙类法定传染病。

3.职责
微生物检验检验检验室的工作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4.操作程序
4.1如检测出可疑的甲类或乙类法定传染病病原体时,首先由微生物检验检验实负责人或指定人员复核。

并联系临床医师,了解临床病情,了解病人资料及联系方式。

4.2复核无误后,通过网络上报或填写传染病报告表,在规定时限内上报,并登记在《传染病报告记录表》存档。

4.3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有些传染病如HIV、霍乱、鼠疫等须立即向科主任和医务处汇报,需由CDC复核并作出最终报告。

4.4严禁漏报、迟报、谎报疫情。

4.5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扩大或泄露报告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07).2008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