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光的粒子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5 第十七章第2节《光的粒子性》名师教案
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一、概述本课题为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5)第五章波和粒子第一节,高三理科班课程,学时一课时。
学习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理论——光电效应方程。
本课教材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方面,本课作为后牛顿物理两大支柱之――量子理论的入门,涉及到量子物理最基础的内容,也是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重要衔接;同时本节还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有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新意识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题材.教材在知识陈述上较为浅显直接,而关于这些知识的“背景”,则是相当丰满、承赋人文,为实施“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二、核心素养经历“探究光电效应的规律”过程,让学生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体验探究自然界规律的艰辛与喜悦.陶冶崇尚科学、仰慕科学家,欣赏物理学的奇妙与和谐的情愫.学习科学家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判断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三、教学目标1. 了解光电效应研究史实.了解光子的概念,了解并识别光电效应现象.2. 能表述光电效应现象的规律,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的规律.3. 理解光电效应方程的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3-5第二章学习过原子结构和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对原子微观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
知道原子的电离过程本质。
高三理科班学生对原子的微观机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微观世界的抽象性会成为学生理解过程的主要障碍。
急于求成、重视结论型陈述、轻视物理探究史实和逻辑推理是不少理科生学习原子物理相关理论的通病,这也是这一部分知识遗忘率高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一> 引言师: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
(简单回顾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过程)自从麦克期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了完美的地步。
《光的粒子性》教学反思
《光的粒子性》教学反思
吴宗新
本章教材文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一课教材文本都是先提出一个实验现象或者说实验结论,但这个实验现象用当时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是不能很好的给以解释,这样就倒逼物理学家必须建立新的物理模型来解释这些实验现象,这样就推进了人们对于微观条件下物质运动规律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不能停留在读读文本,做做小题等方面,或者让学生自学对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相反要设计合理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进而激发学生们深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在光的粒子性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光电效应的现象能说明什么?为何能出现饱和光电流?颜色相同的光当入射光的强度不同时饱和光电流为什么不同?如果入射光的强度相同但是光的颜色不同的情况下饱和光电流有什么特点?遏制电压的存在说明什么问题?教材设置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这两个实验的文本目的是什么?
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只是这些问题,有些问题是预设的,更多是生成的问题,总之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舍弃了一些内容,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对教材文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课堂上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经学生讨论后再进行点评式的讲解,现在看来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7.2《光的粒子性》参考教案
光的粒子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光电效应现象具有哪些规律.(2)人们研究光电效应现象的目的性.(3)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现象的解释.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的实验,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2)观察光电效应演示仪的实验过程,掌握分析现象所得到的结论.3、态度、情感、价值观结合物理学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1)光电效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光子说的基本思想和做好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2)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为什么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无关,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三、教学过程:1、什么是光电效应现象?什么是光电子?什么是光电流?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现象。
发射出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由于光电子而导致的回路电流叫光电流。
例1、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如图5-1所示.这时(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例2、光电效应实验的装置如图5-4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紫外光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会发生偏转B.用红色光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会发生偏转C.锌板带的是负电荷D.使验电器指针发生偏转的是正电荷例3、在图5-6所示的光电管的实验中,发现用一定频率的A 单色照射光电管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B 单色光照射时不发生光电效应,那么( )A.A 光的频率大于B 光的频率B.B 光的频率大于A 光的频率C.用A 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 的电流方向是a 流向bD.用A 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 的电流方向是b 流向a2、光电效应有那些规律?实验研究:向学生介绍光电效应演示仪.在黑板上画一示意图,如图所示.S 为抽成真空的光电管,C 是石英窗口,光线可通过它照射到金属板K 上,金属板A 和K 组成一对电极与外部电路相连接.光源为白炽灯,在光源和石英窗口C 之间插入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可以改变入射光的频率,光源的亮度可以通过另一套装置调节.观察现象一:在没有光照射K 时,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没有示数,说明什么?观察现象二:保持AK 间电压一定,灯泡亮度一定,在窗口 C 前依次放上红色、橙色、绿色滤光片,观察到红光照射金属板K 时没有光电流,橙光和绿光照射时有光电流.用红光照射时改变入射光的亮度和改变电场电压都不发生光电效应.观察现象三:逐渐减小KA 间的正向电压,直到电压为零时,电流表仍有示数,说明光电流依然存在.如果在KA 间加一反向电压,则光电流变小,增大反向电压,使光电流刚好为零.实验结论:(1)金属表面被光照射可在10-9s 的时间内打出光电子,即光电效应几乎是瞬间发生的。
高中物理_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第三节粒子的波动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第三节粒子的波动性学习目标1.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感受微观粒子运动的复杂性。
2.知道物质波的概念。
3.知道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领会对称性、类比性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的探究精神。
4.通过对物质波的实验验证内容的学习,感受实验研究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的理解。
一.基础自学(一)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本性:光既具有性,又具有性,即光具有。
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光子能量ε= ,光子动量:p=h/λ,能量ε和动量p是描述物质的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性的典型物理量。
因此ε=hν和p=h/λ揭示了光的性和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粒子的波动性:德布罗意假说:实物粒子也具有性,。
任何一个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相对应,这种波叫做波,也称为德布罗意波。
物质波的波长和频率:λ= ,ν=(三)物质波的实验验证: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孙分别利用晶体做了的实验,得到了电子的,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解:1、光的波动性2、光的粒子性例1能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实验是( )A.光的干涉和衍射B.光的干涉和光电效应C.光的衍射和康普顿效应D.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探究二】物质波的实验验证1、物质波2、理解例2关于物质波,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A.任何运动的物体(质点)都伴随一种波,这种波叫物质波B.X射线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假设是正确的C.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假设是正确的D.宏观物体尽管可以看做物质波,但它们不具有干涉、衍射等现象三、限时训练1、对光的认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B.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不具有粒子性,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具有波动性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情境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在另外某种情境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2、下列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明显;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D.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粒子性3、关于物质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大B.动能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小C.动量相等的电子和中子,中子的波长小D.甲电子速度是乙电子的3倍,甲电子的波长也是乙电子的3倍4、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2光的粒子性-人教版选修3-5教案
光的粒子性-人教版选修3-5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本质和特性,学会描述光的波动和粒子性;2.了解光的产生方式和传播方式;3.掌握光的透射规律和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4.理解各种光学现象的产生原理。
二、教学内容2.1 光的本质和特性2.1.1 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表现在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上。
通过干涉、衍射实验可以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1.2 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性表现在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黑体辐射定律上。
经过光电效应实验得知,光也具有粒子性。
2.2 光的产生和传播2.2.1 光的产生光的产生有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发射。
其中,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是光的产生的本质差别。
2.2.2 光的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时速度是恒定的,而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的不同,光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2.3 光的透射和反射2.3.1 光的透射和反射规律当光从一种介质通过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且入射角度为0时,会发生全反射。
2.3.2 光的透射和反射现象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现象,例如:光的色散现象、光的多重透射现象等。
2.4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光通过狭缝或障碍物后发生的现象。
经过实验可以证明,障碍物的大小和狭缝的宽度和衍射现象密切相关。
2.5 光的偏振光的偏振是指振动方向相同且处于同一平面的光的集合。
影响光的偏振的因素包括反射、透射和折射等。
三、教学重点1.光的本质和特性;2.光的产生和传播;3.光的透射、反射、衍射和偏振。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展示光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光的本质和特性;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表现和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对于光的本质和特性、光的产生和传播、光的透射、反射、衍射和偏振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7.2《光的粒子性》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人教版]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
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
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2)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
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
(4)根据实验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
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
(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知道电子云。
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6)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
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
例1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初步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体会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2.活动建议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读物,写出读书体会。
新课程学习17.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
教师倾听、点评。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高中物理_《光的粒子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节光的粒子性一.教学要求:l.理解光电效应中极限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2.知道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3.理解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4.理解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会用来解决简单问题.二、重点、难点分析1.光电效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光子说的基本思想和做好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2.难点是(1)对光的强度的理解,(2)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为什么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无关,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三、教具:锌板、验电器、紫外线灯、白炽灯、丝绸、玻璃棒、光电效应演示仪.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光的波动理论学说能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等,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并未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光的有些现象波动说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光电效应,今天我们就研究光电效应现象。
(二)教学过程1.光电效应演示:将锌板与验电器用导线连接,用细砂纸打磨锌板表面,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提问:紫外线灯打开前后,验电器指针有什么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
结论:锌板带了电。
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张角变大,说明锌板带了正电。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光线照射金属表面,金属失去了电子导致验电器指针张开一角度.(1)光电效应:在光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
(照射光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不可见光).(2)光电子: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2.光电效应的规律.改用很强的白炽灯照射,却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这说明光电效应的发生是一定有条件的,是存在着一定规律,那么有什么规律呢?介绍光电效应演示仪.在黑板上画一示意图,如图1所示,S为抽成真空的光电管,C是石英窗口,光线可通过它照射到金属板K上,金属板A和K组成一对电极与外部电路相连接.光源为白炽灯,在光源和石英窗口C之间插入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可以改变入射光的频率,光源的亮度可以通过另一套装置调节.观察现象一:在没有光照射K时,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没有示数,说明什么?AK之间有电场存在,没有光电子逸出,说明没有光照就不会发生光电效应.问题:要发生光电效应,是不是用任何频率的光线照射都行?是不是光的强度足够大就行弱光线不行?是不是只要有足够大的电压就行?观察现象二:保持AK间电压一定,灯泡亮度一定,在窗口 C前依次放上红色、橙色、绿色滤光片,观察到红光照射金属板K时没有光电流,橙光和绿光照射时有光电流.用红光照射时增加入射光的亮度和增加电压都不发生光电效应.结论一:入射光线的频率大于等于该金属的极限频率υ0才能产生光电效应.观察现象三:(1)逐渐减小KA间的正向电压,直到电压为零时,电流表仍有示数,说明光电流依然存在.为什么KA间没有电场,仍然有光电流?——KA间没有电场仍有光电流说明光线照射金属板逸出的光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一部分光电子可以到达极板A形成光电流.(2)如果在KA间加一反向电压,则光电流变小,增大反向电压,可使光电流刚好为零.在KA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在电场中受力方向如何?电场力对光电子做正功还是负功?光电子克服电场力做功和它的动能变化关系如何呢?金属中的电子吸收光的能量获得动能,以一定的初动能飞出,不同的电子从金属中飞出时获得初动能不同,即存在最大初动能,因此随着反向电压增加,光电子需克服电场力做功越多,飞到A极的光电子就越少,当反向电压增加到某一值时,再无光电子飞到A极。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概念和实验验证方法;2. 掌握双缝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的步骤和原理;3.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方法;2. 双缝干涉实验的步骤和结果分析;3. 光电效应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
光是一种电磁波,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精密的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实验证据。
【实验1:双缝干涉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光的波动性。
2. 实验器材:激光器、狭缝板、照相纸、曝光室。
3. 实验步骤:a. 将激光器照射在狭缝板上,形成一束平行光。
b. 将狭缝板放置在曝光室的一端,照相纸放置在另一端。
c. 曝光室完全封闭,打开狭缝板,让光通过。
d. 曝光一段时间后,关闭狭缝板,取出照相纸。
4. 实验结果分析:从照相纸上观察,可以看到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这些条纹是由光的干涉效应形成的,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实验2:光电效应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光的粒子性。
2. 实验器材:光电池、电流计、金属板、光源。
3. 实验步骤:a. 接通电路,使光照射到金属板上。
b. 测量电流计的示数,记录下电流值。
c. 更换金属板材料,重复实验步骤b。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当金属板材料发生变化时,记录下的电流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说明光的粒子(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能够击中金属板并引发电流,验证了光的粒子性。
【实验扩展】除了双缝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我们还可以探究其他实验验证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比如普朗克常数的实验测定、费米双缝实验等。
这些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类似,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验证光的双重性质。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引言:在物理世界中,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
本教案将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并通过实际实验来巩固他们的学习。
活动一:探索光的粒子性目标:通过研究光子的特性,了解光的粒子性。
1. 展示实验:使用光电效应装置- 准备一台带有光电效应装置的演示仪器。
- 启动仪器并将金属板暴露在光源下。
- 观察光源照射到金属板上时,电流是否开始流动。
- 如果电流流动,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 学生实验:自行搭建光电效应实验-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光电效应实验装置。
- 学生依照指导书上的步骤搭建实验。
- 启动装置并观察实验结果。
-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展示他们的观察。
3. 小组讨论与总结-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板暴露在光下会产生电流。
- 结合实验结果,解释光的粒子性。
活动二:探索光的波动性目标:通过研究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了解光的波动性。
1. 展示实验:干涉与衍射- 准备一台干涉与衍射实验装置。
- 启动仪器并观察干涉与衍射现象。
- 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学生实验:自行搭建干涉与衍射实验-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干涉与衍射实验装置。
- 学生依照指导书上的步骤搭建实验。
- 启动装置并观察实验结果。
-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展示他们的观察。
3. 小组讨论与总结-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原理。
- 结合实验结果,解释光的波动性。
活动三: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结合目标:通过深入讨论与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1. 小组讨论: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共存- 学生根据之前的实验结果和知识,分组讨论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的现象。
- 每组精心准备一份讨论总结,并向全班展示。
2. 教师讲解:光的量子理论- 教师讲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结合,引用光的量子理论的概念。
《第五章 5 “基本”粒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基本”粒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粒子的基本性质,如质量、电荷等基本物理属性。
2. 学会运用简单的粒子模型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理解并掌握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如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粒子的基本性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有效的抽象分析和逻辑推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粒子运动的图片和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规律。
2. 准备粒子运动的实验器材,以便学生观察粒子的运动轨迹。
3. 准备一些相关习题,以供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4. 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高中物理课程《“基本”粒子》教学的第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常见的现象引出“粒子”的概念,例如:太阳光的散射、尘埃在空气中的飘浮、行星绕日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2. 讲授基础知识:在学生对“粒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将重点介绍微观粒子的基础知识,如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生动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3. 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粒子的行为,我们将进行一些实验演示。
例如,通过模拟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轨迹,让学生观察电子的运动规律;或者通过演示质子、中子的分离实验,让学生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实验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本质。
4. 互动讨论:在学生对微观粒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5. 课后作业:课后将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微观粒子相关的现象,或者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个微观粒子的性质。
高中光学粒子性教案-高考复习必备
高中光学粒子性教案-高考复习必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粒子性的概念,掌握光具有粒子性的证据和表现。
2. 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解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
3. 掌握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原理,了解光子能量与频率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光的粒子性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粒子性概念,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原理。
2. 难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统一理解,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和掌握光的粒子性。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视频,生动展示光的粒子性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通过例题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光的粒子性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视频。
2. 相关练习题和高考真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光的波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光的粒子性。
2. 光的粒子性概念:介绍光粒子性的概念,给出光具有粒子性的证据和表现。
3. 光的波粒二象性:讲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引导学生理解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
4.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讲解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原理,给出数学表达式。
5. 应用练习:利用光的粒子性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高考真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光的粒子性与量子力学1. 教学目标: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掌握光子能量与频率的关系。
解释光的粒子性与量子力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光子能量与频率的关系。
难点:量子力学与光的粒子性的内在联系。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
使用多媒体演示光的粒子性现象与量子力学的关联。
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案例和多媒体演示资料。
准备练习题和思考题。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光电效应案例引入量子力学概念。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介绍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一、引言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是物理学家长期以来的研究课题之一。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可能是一个困难的概念。
本文将提供一种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理解光的粒子模型和波动模型- 掌握与粒子性和波动性相关的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能够应用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概念解释光学现象2. 教学内容2.1 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基本概念- 解释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基本概念- 引入粒子模型和波动模型的补充实验数据2.2 德布罗意假设与实验验证- 介绍德布罗意假设:物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介绍双缝干涉实验和电子衍射实验,验证德布罗意假设2.3 光的粒子性实验- 介绍康普顿散射实验,说明光的粒子性概念- 实验操作演示,观察散射光谱的改变2.4 光的波动性实验- 介绍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说明光的波动性概念- 实验操作演示,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3. 教学方法3.1 演示实验- 利用模拟器展示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过程- 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康普顿散射和托马斯杨干涉实验的操作演示3.2 讨论和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概括出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特征3.3 案例分析- 给出一些光学现象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应用所学的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概念来解释4. 教学评价- 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理解的深度- 设计简答题或实验实际操作任务,考察学生对于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应用能力三、实施步骤1. 引入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基本概念,并引发学生对于该主题的思考。
2. 介绍德布罗意假设的背景和实验验证,并通过模拟器展示相关实验过程。
3. 演示康普顿散射实验和托马斯杨干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实验现象。
4. 对实验结果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概括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特征。
5. 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光学现象。
高中物理_光的粒子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鉴于本节课内容的难度比较大,所以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本,提起预习。
课堂教学在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的基础上展开,结合课件分析,尤其是在饱和电流和截止频率的交待上,一定分析好实验电路图。
明白实验的本质,才能更好的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金属的逸出功金属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需要克服力做功,使电子脱离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就是逸出功。
不同的金属逸出功不同。
怎样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呢?二、光电效应利用课件展示光电效应过程,让学生认识这个概念。
三、光电效应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电路,引领学生分析实验的目的,影响逸出电子数和最大初动能的因素;对比展示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
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利于梳理本节的知识点,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同时更有力学生对于难点的把握。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普朗克黑体辐射中能量的量子化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一般在授课的过程中采取常规的陈述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时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知半解,容易遗忘。
鉴于此种情况,本节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采取白板、多媒体课件和FLASH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对光电效应规律的认识。
效果分析1、知识的承上启下,本节课既要用到上节课的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的理论,也要用到有关电磁波的内容,这个知识点的处理要用到初中学习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2、课本知识前置,本节课课本的内容是先讲的光电效应,后讲金属的逸出功的问题,我在本节的处理上,先讲逸出功的问题,因为学生对于原子核的结构认识比较清楚。
3、利用多媒体课件和FLASH动画展示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学生容易接受。
尤其是光强度增加,粒子数增多;截止频率对光电效应产生的影响,生动的动画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材分析:光的粒子性是物理教材选修3-5的重点内容,尤其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是必考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粒子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 .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 .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一、光电效应现象图1[导学探究] 如图1所示,取一块锌板,用砂纸将其一面擦一遍,去掉表面的氧化层,连接在验电器上(弧光灯发射紫外线).(1)用弧光灯照射锌板,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在弧光灯和锌板之间插入一块普通玻璃板,再用弧光灯照射,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撤去弧光灯,换用白炽灯发出的强光照射锌板,并且照射较长时间,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知识梳理]1.光电效应:当光照射在金属表面上时,金属中的电子会因吸收光的能量而逸出金属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2.光电效应中的光包括不可见光和可见光.3.光电子: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其本质还是电子.4.光电效应能否发生与光强无关(填“有关”或“无关”).二、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导学探究] 如图2所示,阴极K和阳极A是密封在真空玻璃管中的两个电极,K用铯做成.电源加在K和A之间的电压大小可以调整,正负极也可以对调.(1)加在光电管两极间电压为零时,用紫光照射阴极,回路中有电流吗?改变入射光强度,光电流大小如何变化?(2)保持入射光的强度不变,更换滤色片以改变入射光频率,使光由紫光→蓝光→绿光→红光,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知识梳理]1.光电效应的四条实验规律(1)截止频率(也叫极限频率)的存在: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ν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强度及照射时间无关.不同金属材料的截止频率不同.(2)当产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大小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如图3所示.即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入射光强度无关.(4)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s.2.两个决定关系(1)入射光频率决定着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2)入射光强度决定着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例1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那么( ) A.从光照至金属表面上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小C .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D .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针对训练1 (多选)如图所示,电路中所有元件完好,光照射到光电管上,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其原因可能是( )A .入射光太弱B .入射光波长太长C .光照时间太短D .电源正、负极接反三、光量子概念的提出 光电效应方程[导学探究]1.光的波动说在解释光电效应现象时遇到了哪些困难?答案 按照光的波动说,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会从入射光中持续吸收能量,只要能量积累到一定量值电子就会从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根据波动说这个积累时间需要几分钟或更长时间,这显然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瞬时性.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 ν=12mv 2+W 中,h ν和W 指的是什么?怎样解释光电效应存在截止频率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线性关系?答案 (1)h ν指的是光子的能量,它与光的频率成正比,W 表示逸出功.(2)由光电效应方程可知12mv 2=h ν-W ,即E k =h ν-W ,即E k 和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3)当E k =0时,金属表面不再有光电子逸出,即h ν0=W ,ν0=W h,ν0即为截止频率,从方程可知只有光的频率大于ν0,才能有光电子逸出,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知识梳理]1.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h ν.其中h =6.63×10-34 J ·s ,称为普朗克常量.2.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3.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4.光电效应方程(1)表达式:h ν=12mv 2+W 或12mv 2=h ν-W . (2)物理意义:金属中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 ν,这些能量一部分用于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最大初动能.(3)光电效应方程说明了产生光电效应的条件若有光电子逸出,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必须大于零,即E k =h ν-W >0,亦即h ν>W ,ν>W h =ν0,而ν0=W h恰好是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 5.E k -ν曲线如图4所示是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 k 随入射光频率ν的变化曲线.这里,横轴上的截距是截止频率(或极限频率);纵轴上的截距是逸出功的负值;斜率为普朗克常量.图46.光电效应方程实质上是能量守恒方程.(1)能量为ε=hν的光子被电子所吸收,电子把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另一部分就是电子离开金属表面时的动能.(2)如果克服吸引力做功最少为W,则电子离开金属表面时动能最大为E k,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 k=hν-W.例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的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为λ0,该金属的逸出功为______.若用波长为λ(λ<λ0)的单色光做该实验,则其遏止电压为______.已知电子的电荷量、真空中的光速和普朗克常量分别为e、c和h.例3如图所示,当开关K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由此可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 )A.1.9 eV B.0.6 eV C.2.5 eV D.3.1 eV针对训练2 (多选)一单色光照到某金属表面时,有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增大入射光的频率,金属逸出功将减小B.只延长入射光照射时间,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不变C.只增大入射光的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增大D.只增大入射光的频率,光电子逸出所经历的时间将缩短课堂小结:1.光电效应规律中的两条线索、两个关系:(1)两条线索:(2)两个关系:光强增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2.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当光照射到金属上时,光子的全部能量将立刻被金属中的电子所吸收,不需要积累能量的时间.3.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0,即eU 0=E k =12mv 2. 作业:《光的粒子性》练习题《光的波动性》学情分析:学生对光的波动性还没有学习,这样就增加了对这节内容学习的难度,只有采用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让学生先学习一些有关光的波动性的知识,即经典的电磁理论知识。
《光的粒子性》效果分析: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
19 世纪 60 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由物理学史的介绍,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对光的本质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效果很好。
《光的粒子性》教材分析:本节知识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三部分组成,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教材把这些内容放在这一节里,是希望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光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本节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光电效应是认识光的粒子性的重要依据,爱因斯坦用量子思想对光电效应的解释是科学转折的重大信号,更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观点,并开创了新的局面。
光电效应实验是本节的“根”,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光的粒子性》练习题1.(多选)如图所示,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紫外线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会发生偏转B.用红光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会发生偏转C.锌板带的是负电荷D.使验电器指针发生偏转的是正电荷2.(多选)下列对光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光子说中的光子就是牛顿在微粒说中所说的微粒B.光子说中的光子就是光电效应的光电子C.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D.光子的能量跟光的频率成正比3.利用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实验如图所示,用频率为ν的可见光照射阴极K,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则( )A.用紫外线照射,电流表中不一定有电流通过B.用红光照射,电流表中一定无电流通过C.用频率为ν的可见光照射K,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到A端时,电流表中一定无电流通过D.用频率为ν的可见光照射K,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B端滑动时,电流表示数可能不变4.当用一束紫外线照射锌板时,产生了光电效应,这时( ) A.锌板带负电 B.有正离子从锌板逸出C.有电子从锌板逸出 D.锌板会吸附空气中的正离子5.某单色光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则下述措施中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是( )A.延长光照时间 B.增大光的强度C.换用波长较短的光照射 D.换用频率较低的光照射7.如图所示,在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发现用一定频率的A单色光照射光电管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而用另一频率的B单色光照射光电管时不发生光电效应,则( )A.A光的强度大于B光的强度B.B光的频率大于A光的频率C.用A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的电流方向是由a流向b D.用A光照射光电管时流过电流表G的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 8.某金属的逸出功为2.3 eV,这意味着( )A.这种金属内部的电子克服原子核引力做2.3 eV的功即可脱离表面B.这种金属表层的电子克服原子核引力做2.3 eV的功即可脱离表面C.要使这种金属有电子逸出,入射光子的能量可能小于2.3 eV D.这种金属受到光照时若有电子逸出,则电子离开金属表面时的动能至少等于2.3 eV9.如图所示是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像.从图中可知( )A.E k与ν成正比B.入射光频率必须小于极限频率ν0时,才能产生光电效应C.对同一种金属而言,E k仅与ν有关D.E k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10.分别用波长为λ和23λ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为( )A.hc2λB.3hc2λC.3hc4λD.2hλc11.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如图所示.用频率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分别照射密封真空管的钠极板(阴极K),钠极板发射出的光电子被阳极A 吸收,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下列光电流I与A、K之间的电压U AK 的关系图像中,正确的是( )12.实验得到金属钙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m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如图所示.下表中列出了几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和逸出功,参照下表可以确定的是( )A.如用金属钨做实验得到的E km-ν图线也是一条直线,其斜率比图中直线的斜率大B.如用金属钠做实验得到的E km-ν图线也是一条直线,其斜率比图中直线的斜率大C.如用金属钠做实验得到的E km-ν图线也是一条直线,设其延长线与纵轴交点的坐标为(0,-E k2),则E k2<E k1D.如用金属钨做实验,当入射光的频率ν<ν1时,可能会有光电子逸出13.现用某一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当用某一频率的光入射时,有光电流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入射光的光强变大,饱和光电流变大B.入射光的频率变高,饱和光电流变大C.入射光的频率变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D.保持入射光的光强不变,不断减小入射光的频率,始终有光电流产生14.图为一真空光电管的应用电路,其阴极金属材料的极限频率为4.5×1014 Hz,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发生光电效应时,电路中光电流的饱和值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B.发生光电效应时,电路中光电流的饱和值取决于入射光的强度C.用λ=0.5 μm的光照射光电管时,电路中有光电流产生D.光照射时间越长,电路中的电流越大15.在某次光电效应实验中,得到的遏止电压U0与入射光的频率ν的关系如图所示.若该直线的斜率和纵截距分别为k和b,电子电荷量的绝对值为e,则普朗克常量可表示为________,所用材料的逸出功可表示为________.16.小明用金属铷为阴极的光电管观测光电效应现象,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7甲所示.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图7(1)图甲中电极A为光电管的____________(选填“阴极”或“阳极”);(2)实验中测得铷的遏止电压U0与入射光频率ν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铷的截止频率ν0=________Hz,逸出功W=________J;(3)如果实验中入射光的频率ν=7.00×1014 Hz,则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________J.《光的粒子性》课后反思: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