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时 5.3.2 命题、定理、证明
5.3.2命题、定理、证明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真的用“√”, 假的用“× 表示。
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 ) 2)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 ) 3)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 ) 4)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 ) 5)若A=B,则2A = 2B( √ ) 6)锐角和钝角互为补角( × ) 7)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 8)同角的余角相等(√ ) 9)同旁内角互补( × )
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 2整除”就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如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4.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 叫假命题。
确定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 利用已有的知识,通
过观察、验证、推理、 举反例等方法。
例将下列的命题写成“如果…..,那么 .….. ”的形式,并判断它的真假。
5.3.2 命题、定理、证明
1.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 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
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 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 题。 如:画线段AB=CD。
例:判断下列五个语句中,哪个是 命题, 哪个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
如图,已知直线b∥c,a⊥b,求证a⊥c
证明:∵a⊥b(已知) b ∴∠1=90°(垂直的定义) 又∵ b∥c(已知) 1 ∴∠1=∠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1=∠2=90°(等量代换) ∴a⊥c(垂直的定义)
c
2
a
证明中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 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 基本事实、定理等。
课堂小结
5.3.2 命题、定理、证明
解:不是真命题,如下图中∠1=∠2, 但∠1与∠2不是对顶角.
知识拓展
命题的真假是以对事情所作出判断 的正确与否来划分的.
例:(教材例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 b∥c,a⊥b.求证a⊥c.
„解析‟要证明a⊥c,只需要 证明∠2为90°即可.如果能证 明∠1=∠2,问题即可解决.
证明:因为a⊥b(已知), 所以∠1=90°(垂直的定义). 又b∥c(已知), 所以∠2=∠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所以∠1=∠2=90°(等量代换), 所以a⊥c(垂直的定义).
3.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 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
检测反馈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锐角小于钝角 B.作角A的平分线
( B )
C.对顶角不相等 D.股票不是人民币
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 题进行解答.“锐角小于钝角,对顶角不相等,股票不是人 民币”都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而“作角A的平分线”描 述的是一种行为,没有作出判断,不是命题.故选B.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
A.对顶角相等 B.同位角相等
C.内错角相等 D.同旁内角互补
解析:对顶角相等,正确;在两平行线被第三条 直线所截的条件下,B,C,D才正确.故选A.
3.请给假命题“一个正数永远大于它的倒数” 举出一个反例:
1 2
.
解析:判断“一个正数永远大于它的倒数”什 么情况下不成立,即找出一个正数小于或等于 它的倒数即可.答案不唯一。
凡是命题都是正确或者是错误的吗?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商为-1; (2)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 (3)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 (4)如果两个数的商为-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5)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6)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是邻补角.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精品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二)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引导讨论,例题示范讲解新知,以练习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与证明,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说明什么是证明.我们再看这一命题的证明(投影出示).例1 已知:如图1,,是截线,求证:.证明:∵(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分析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学习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板书]2.9 定理与证明探究新知1.命题证明步骤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教法说明】根据上一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一是可以加深对命题证明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今天在教授《命题、定理、证明》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命题的概念接受得比较快,但是在理解定理和证明方法上遇到了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虽然定理和证明在数学中非常重要,但它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需要更多的实际例证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在讲解定理时,我尝试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定理的形成和应用,但感觉效果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可能需要更多的生活实例或者图形辅助,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定理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接下来,我会在准备教案时加入更多直观的教学素材,比如动画或者实物模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命题的基本概念。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它是数学逻辑推理的基础。定理则是经过严格证明的真命题,它在数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将展示如何通过已知的定理来证明一个新的命题,以及这个过程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命题的结构和定理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证明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逐步解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命题、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证明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的证明方法来证实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1.理解命题的概念,能识别简单命题的结构。
2.学习定理的定义,了解定理在数学证明中的作用。
5.3.2命题、定理、证明
定理 真命题 命题
假命题
举出一个反__例__即可
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
组成
_题__设___ _结__论___
如果 那么
1. 下列关于命题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C )
A. 命题一定是正确的 B. 真命题一定是定理 C. 定理一定是真命题 D. 一个反例不足以说明一个命题为假命题
2. 命题“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吗?若是,说出 理由,若不是,请举出反例. 答:不是真命题.必须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8)若 a<0,b>0,且 a b ,则a+b<0. √
2.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同旁内角互补 (2) 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 ) (× )
(3) 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
(4) 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 √)
(5)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6) 同角的余角相等
( √)
(7) 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 )
命题 1:如果一个数能被 4 整除,那么它也能被 2 整除. 命题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命题1 命题2
题设 成立 成立
结论 成立 不一定成立
总结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
命题叫做真命题. 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
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知识点3:定理与证明
公理 又称基本事实 真命题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命题的分类
定理 经过推理证实 证明
补角的性质、余角的性质等.
假命题
一般举一个反例即可
b 例3 已知:b∥c,a⊥b.求证:a⊥c.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这一节主要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定义,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了解证明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接触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3.掌握证明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
4.能够运用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证明的两种方法。
2.难点:证明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反馈法: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实例的PPT。
2.练习题:准备一些判断命题真假和运用证明方法的练习题。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例如:在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它的两条边分别是斜边。
这个命题是如何判断真假的?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个命题?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定义。
命题是判断某个陈述真假的语句,定理是被证明为真的命题,证明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定理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a.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c.证明:圆的任意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3.结合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个包含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体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4.强调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几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定理和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帮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命题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2.熟悉基本的几何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命题概念
-利用生活实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并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命题、定理、证明
5.3.2(1)命题、定理、证明一.【知识要点】1.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证明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二.【经典例题】1.把命题“对顶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 .2.在下列命题中: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对顶角;①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①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是对顶角;①有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其中正确的是.3.已知a、b.、c是同一平面内的3条直线,给出下面6个命题:a∥b, b∥c,a∥c ,a ⊥b,b⊥c,a⊥c,请从中选取3个命题(其中2个作为题设,1个作为结论)尽可能多地去组成一个真命题,并说出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哪个道理。
举例如下:∵a∥b, b∥c,∴a∥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三.【题库】【A】1.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2.把命题“零没有倒数”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那么。
【B】1.把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延长射线OA到BB.经过两点M/N的直线有且仅有两条C.凡是大于900 的角都是钝角D.直线a经过点M,即是点M在直线a上。
【D】1.有下列四个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3.2命题、定理、证明
五、课堂检测
完成课本第21页练习1,第22页练习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作业
练习册练习九第7,8
家庭作业
练习册练习九.
一、创设情境
思考下面两句话有何区别?
⑴“你吃饭了吗?” ⑵“今天天气不好”
二、呈现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 2.会判断语句是不是命题; 3.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4.学会区别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5.会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三、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第20-22页的内容,思考并 完成下列问题,试着把它写在书的相应位置. 1.命题的概念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2.命题由哪两部分构成?并举例说明. 3.命题分为哪两类?试举例说明. 4.什么是定理?试举例说明. 5.结合第21页例2说明什么是证明? 6.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试举例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命题的含义,区分定理和证明,并学会运用证明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证明数学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了解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等。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感到困难,对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学会运用证明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证明的方法。
2.难点: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理解,证明方法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证明数学结论。
2.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和证明过程。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例讲解: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讲解证明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证明来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会判断真假命题,知道证明的意义及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3.理解证明要步步有据,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教学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让学生阅读课件中的两个例子,讨论句子含义。
(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4-5,探究命题的概念教师出示问题: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这些句子有何特点?学生答:都对事情做出了判定.教师问:这样的句子叫做命题.什么叫做命题?学生答: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总结点拨:(出示课件5)教师强调: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如:画线段AB=CD.考点1:命题的识别判断下列四个语句中,哪个是命题,哪个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1)对顶角相等吗?(2)画一条线段AB=2cm;(3)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出示课件6)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3)(4)是命题,(1)(2)不是命题.理由如下:(1)是问句,故不是命题;(2)是做一件事情,也不是命题.总结点拨: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出示课件7,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2.出示课件8-10,命题的构成教师问: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2)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学生答: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师问:命题一般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2.“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如命题:熊猫没有翅膀.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学生答:如果这个动物是熊猫,那么它就没有翅膀.师生一起总结: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0)命题的组成:题设——已知事项命题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考点2:命题表述形式的变换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等角的补角相等;(3)内错角相等. (出示课件11)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解答.教师依次展示学生解答过程:学生1解:(1)如果有两个定点,那么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学生2解:(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学生3解:(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总结点拨: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出示课件12,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3.出示课件13,探究真假命题的概念.教师问:有些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而有些命题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 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吗?学生答: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教师问:上面的命题: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这样的命题是正确命题. 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吗?学生答:是一个正确的命题.教师问:有些命题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错误的命题.如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就是一个怎样的命题呢?学生答:“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教师问: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则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答:是真命题.教师问:怎样确定定一个命题真假呢?师生一起解答:确定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举反例等方法.考点3:真假命题的识别下列命题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同旁内角互补;(5)对顶角相等.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真命题有(2)、(3)、(5);假命题有(1)、(4).总结点拨: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即由条件能否得出结论.如果命题正确,就是真命题;如果命题不正确,就是假命题.出示课件15,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4.出示课件16-19,探究证明和反证法(举反例)教师出示问题:一天早上,张老汉来到公安局里告状说:王五刚刚在他地里偷了一袋子苹果.公安局长立即派干警将王五传唤到公安局审讯:公安局长问张老汉:“你怎知是王五偷了你的苹果?”“因为早上我发现王五从苹果园那边过来,把一袋东西背回家,还发现我果园的苹果被人偷了,我知道王五家没有苹果树.所以我家苹果肯定是王五偷的.”张老汉想证明什么?他是怎么证明的?学生答:张老汉想证明偷了他的苹果,王五从他家的苹果园那边经过,把一袋东西背回家.教师问:根据张老汉的证明,你能断定苹果是王五偷的吗?你觉得有疑点吗?学生答:根据张老汉的证明,不能断定苹果是王五偷的,有疑点:因为只是经过,张老汉的推断太牵强.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这种从已知条件出发(列出理由),推断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教师出示问题:公安局长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旁边的梁副局长:“梁局长,你怎么看?”梁局长会如何回答呢?学生答:梁局长说“这事要证明是王五干的,还得弄清那袋子里装的是不是刚摘的苹果,还要看看地里的脚印是不是王五的才行.如果袋子里装的是刚摘的苹果,且地里的脚印是王五的,那就一定是他偷的.”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7)从结论出发,逆着寻找所需要的条件的思考过程,叫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所需要的条件,都已具备或可从已知条件中推得.那么证明就很容易了.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证明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教师强调:证明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教师问: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学生答:举一个反例即可.教师问:例如,要判定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如何证明?师生一起解答:可以举出如下反例: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1=∠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9)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即可.考点4:利用证明推理解决问题如图,∠1=∠2,试说明直线AB,CD平行.(出示课件20)师生共同分析:要证明AB,CD平行,就需要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图中∠1与∠3就是同位角.我们只要找到:能说明它们相等的条件就行了.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2与∠3是对顶角,所以∠3=∠2.这样我们就找到了∠1与∠3相等的确切条件了.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证明:∵∠2与∠3是对顶角,∴∠3=∠2.又∵∠1=∠2,∴∠1=∠3.∴AB∥CD.出示课件21,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 课件(共23张PPT)
归纳总结
判断某一种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理清命题的 定义必须搞清楚两点: (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命题必须作出判断,如“两条直线相交交 点唯一吗?”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故不是命题。 定理和公理都是真命题,都可以作为证明其他 命题的依据,不同的是:公理是人们从长期实践 中总结出来的真命题,不用证明也不能证明;定 理是用推理证实为正确的命题。
命题1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 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 另一条. 已知:如图,b∥c,a⊥b . 求证:a⊥c. 证明:∵ a⊥b(已知) ∴∠1=90º (垂直的定义) 又∵ b∥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º(等量代换) ∴ a⊥c(垂直的定义)
题设是: a=b,b=c
结论是: a=c
③ 同位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条件是:两个角是同位角
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④ 同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 等. 条件是: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 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讨论与归纳 思考:请问如何判断①是假命题?如何判断②是
真命题?
①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② 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旁 内角互补. 注意: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严格
的推理;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
1.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 命题还是假命题? 是 真命题 (1)兔子有四条腿; 是 假命题 (2)内错角相等; 否 (3)画一条直线; 是 假命题 (4)四边形是正方形; 否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是 真命题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 真命题 (7)对顶角相等; 是 假命题 (8)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否 (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
5.3.2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3.2命题、定理与证明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3.2命题、定理与证明,内容包括: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真假命题.2.内容解析新课标提出了对学生“数学思考”的要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段目标中,进一步指出: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而命题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依据,经过推理证实的命题如定理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所以认识命题的定义、结构、真假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正确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基础,特别是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和难以判断真假的命题是学习的重点.本节课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了解基本概念,不必深究,不钻难题,所以学习本节课特别重要,是后面学习定理和证明的前提和基础,具賄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会判断真假命题,知道证明的意义及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2.目标解析理解命题的概念及构成;会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初步感知什么是证明;通过对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通过对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初步体会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用证明论证自己的判断;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应用意识;通过对命题、定理、证明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等内容,对命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命题、真假命题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判断命题的真假.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引入我们日常讲话中,有些话是对某件事情作出判断的,有些话只是对事物进行描述的,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2)我们班的同学多么聪明!……………()(3)浪费是可耻的.………………………()(4)春天到了,花儿开了.………………()在数学学习中,同样有判断和描述这两类语言,如:(1)画线段AB=3厘米.……………………()(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自学导航观察下列语句,它们有什么共同点?(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像上面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的组成一般地,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_____,“那么”后接的部分是_____.例如,命题(1)中,“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是_____,“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是_____.(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要经过分析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从而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如,命题(3)“对顶角相等”可以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解析考点1:命题的定义和结构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1)画线段AB=2cm;(2)你喜欢画画吗?(3)分数一定是有理数;(4)同角的补角相等;(5)两个锐角余.解:(1)不是命题,因为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2)不是命题,因为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3)是命题.改写:如果一个数是分数,那么它一定是有理数.题设:一个数是分数;结论:它一定是有理数.(4)是命题.改写: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5)是命题.改写:如果两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余.题设:两个角是锐角;结论:这两个角互余.【迁移应用】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内错角都相等C.连接A,B两点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有()①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②π不是有理数;③若a≠b,则a≠b;④明天会下雨吗?⑤在直线AB上取一点P.A.2个B.3个C.4个D.5个3.把“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1与∠2是内错角,那么∠1=∠2;(2)对顶角相等;(3)两个负数的和是负数.解:(1)题设:∠1与∠2是内错角;结论:∠1=∠2.(2)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题设:两个数是负数;结论:这两个数的和是负数.自学导航真假命题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命题中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就可以了.考点解析考点2:真命题和假命题例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钝角大于它的补角;(2)互补的两个角一个是钝角,一个是锐角;(3)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若||=||,则a=b;(5)若a+b=0,则||=||.解:(1)是真命题;(2)是假命题.反例:两个角都是直角,这两个角互补,但不是钝角和锐角.(3)是真命题;(4)是假命题.反例:当a=-1,b=1时,||=||,但a≠b.(5)是真命题.【迁移应用】1.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说明命题“若a2>4,则a>2”是假命题的反例是()A.a=-3B.a=-2C.a=2D.a=32.“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是____命题(填“真”或“假”)3.下列命题:①同旁内角互补;②垂线段最短;③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则它们只有一个交点;④若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其中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填序号)自学导航定理、证明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的性质,都是真命题.其中有些命题是基本事实(公理),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等.还有一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等,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考点解析考点3:定理与证明例3.如图,AB//CD,∠1=∠2,求证:AF//CG.证明:∵AB//CD(已知),∴∠EAB=∠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已知),∴∠EAB-∠1=∠ECD-∠2(等式的性质),即∠EAF=∠ECG,∴AF∥C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迁移应用】1.填空完成推理过程:如图,∠1=∠2,求证:∠B=∠BCD.证明:∵∠1=_______,∠1=∠2,∴∠2=___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B=∠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已知∠A=∠ADE,∠C=∠E.求证:BE//CD.证明:∵∠A=∠ADE(已知),∴DE//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E=∠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C=∠E(已知),∴∠ABE=∠C(等量代换),∴BE//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点4:填写推理过程和依据例4.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BC//DE,BE,DF分别是∠ABC,∠ADE的平分线.求证:∠1=∠2.证明:∵BC//DE,∴∠ABC=∠A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E,DF分别是∠ABC,∠ADE的平分线,12∠ABC,∠4=12∠ADE.∴∠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移应用】1.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AB⊥BC,BC⊥CD,且∠1=∠2.求证:BE//CF证明:∵AB⊥BC,BC⊥CD,∴________=________=90°(___________)∵∠1=∠2,∴∠ABC-∠1=∠DCB-∠2,即________=_________.∴BE//C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补全证明过程及推理依据如图,D,E,F分别是三角形ABC的边AB,AC,BC上的点,若AB//EF,∠DEF=∠B.求证:∠AED=∠C.证明:∵AB//EF,∴_______=∠EF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F=∠B,∴∠DEF=∠EFC(__________),∴DE//BC(______________________),∴∠AED=∠C.考点5:填写推理过程和依据例5.如图,∠ACD是∠ACB的邻补角,请从下面三个语句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构造一个真命题.①CE//AB;②∠A=∠B;③CE平分∠ACD.(1)由上述条件可构造出哪几个真命题?按“⊕⊕⇒⊕”的形式写出来;(2)选择(1)中的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解:(1)可构造三个真命题,分别是:命题1:①②⇒③;命题2:①③⇒②;命题3:②③⇒①.(2)选择命题2:①③⇒②证明:∵CE//AB,∴∠ACE=∠A,∠DCE=∠B.∵CE平分∠ACD,∴∠ACE=∠DCE.∴∠A=∠B.(答案不唯一)【迁移应用】如图,现有以下三个条件:①AB//CD;②∠B=∠D;③∠E=∠F.请以其中两个为条件,第三个为结论构造新的命题;(1)请写出所有的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2)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解:(1)命题1:如果AB//CD,∠B=∠D,那么∠E=∠F;命题2:如果AB//CD,∠E=∠F,那么∠B=∠D;命题3:如果∠B=∠D,∠E=∠F,那么AB//CD.(2)选择命题 1.证明:∵AB//CD,∴∠B=∠DCF∵∠B=∠D,∴∠D=∠DCF∴DE//BF,∴∠E=∠F.(答案不唯一)。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命题、定理和证明,使学生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命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及逻辑推理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运用逻辑推理证明几何命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课件。
2.相关例题及练习题。
3.几何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几何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几何规律。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并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例题。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些简单的几何命题,尝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命题、定理、证明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及时批改、讲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让学生通过举例、分析,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于命题的相关知识,教材是分散安排的,本课时主要是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的判断、什么是定理、初步感知证明过程,大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必探究,主要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的转化,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备课素材一、新知导入【质疑导入】以下7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如果你能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①爸爸你去哪儿呢?②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邱波是喀山世锦赛十米跳台的冠军;④你不是调皮捣蛋的孩子;⑤奔跑吧兄弟!⑥舌尖上的中国;⑦对顶角相等.指出像②③④⑦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说明与建议】说明:将不同类型的句子放在一起,通过学生的分类、比较,理解命题与非命题的区别.建议:学生分类的标准可能不同,只要自己能讲出道理即可,不必强求统一,而后教师引导.【复习导入】由学生叙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平行线的性质、等式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指出它们都是命题.【说明与建议】说明: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让学生认识了命题的多种表现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白命题他们已接触过,只是没有从概念上加以澄清,从而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感,增加亲切感.建议:选择的复习内容要既能体现命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又能让学生认识命题的叙述形式的多样性.二、命题热点命题角度1 命题的定义和结构1.下列句子中,属于命题的是(A)A.垂线段最短 B.延长线段AB到点CC.过点O作直线a∥b D.锐角都相等吗2.命题“钝角的补角是锐角”的题设为一个角是钝角的补角,结论为这个角是锐角.命题角度2 确定命题的真假3.下列命题中: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③不相交的两条线段一定平行;④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其中真命题有(A)A.0个 B.1个 C.2个 D.3个命题角度3 定理与证明4.对于命题“若x2=25,则x=5”,小江举了一个反例来证明它是假命题,则小江举的反例是(D)A.x=25 B.x=5 C.x=10 D.x=-5 5.如图,已知∠1与∠α互余,∠2与∠α互余.求证:∠1=∠2.证明:∵∠1与∠α互余(已知),∴∠1+∠α=90°(余角的定义),∴∠1=90°-∠α(等式的性质).又∵∠2与∠α互余(已知),∴∠2+∠α=90°(余角的定义).∴∠2=90°-∠α(等式的性质).∴∠1=∠2(等量代换).教学设计课题 5.3.2命题、定理、证明授课人教学目标1.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2.了解证明的意义,知道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或实验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3.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教学重点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的意义.教学难点1.分清命题的组成,说出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2.掌握推理的方法和步骤.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同学们,我们初次见面,为了让我们这堂课更加生动有趣,今天我给大家做个简单自我介绍,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判断每句话的对错.我是廖某某,我的年龄是28岁,身高是160 cm,今天我穿的是白色的上衣,我是你们这节课的数学老师.共同特点:都是对一件事的判断.以自身为例子来引入本节课的新概念,让学生增加好奇心,产生学习兴趣.活动二:【探究新知】 1.通过各类型的语句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1】命题的概念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①正数都大于0;②如果∠1+∠2=180°,那么∠1与∠2互补;③太阳不是行星;④对顶角相等吗?⑤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分析:①②是命题,它们都对事情做出了肯定判断;③是命题,它对事情做出了否定判断;④不是命题,只表示疑问,并未做出判断;⑤不是命题,只是描述了一个作图的过程,没有做出判断.解:①②③是命题,④⑤不是命题.师生共同总结判断命题的依据:对一件事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的句子为命题,否则不是命题.【探究2】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中“题设”是已知事项,即命题中的已知条件;“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是在已知条件的前提下可得到的结果.命题的表述有标准形式:“如果……那么……”,另外还有“若……则……”等.一般地,“如果……”和“若……”是题设部分,“那么……”和“则……”是结论部分.一些命题前面的“附加部分”属题设.要准确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一些没有关联词语、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此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画射线AC;(2)同位角相等吗?(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4)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5)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6)若|x|=|y|,则x=y.解:(1)(2)不是命题;(3)(4)(5)(6)是命题.(3)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探究命题的概念.2.师生通过例题共同探究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确定方法.3.引导学生区分命题与定理的关系,且体会证明数学命题的必要性.4.归纳证明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行,是真命题;(4)题设是两个角是直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是真命题;(5)题设是两条直线相交,结论是它们只有一个交点,是真命题;(6)题设是|x|=|y|,结论是x=y,是假命题.有些数学命题,如“对顶角相等”,没有写成标准形式,条件和结论不明显,要认真分析是由什么来推断什么,把它恢复成标准形式,这样就容易找到它的题设和结论.如“对顶角相等”恢复成标准形式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有些命题的题设之前还有题设,那么这两个题设合起来作为命题的题设,如“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究3】定理与证明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各命题都是正确的,即都是公认的真命题:(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归纳: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探究证明: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如图,有下列三个条件:①DE∥BC:②∠1=∠2;③∠B=∠C.(1)若从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一共能组成几个命题,请你把它们写出来;(2)请你就其中的一个真命题给出推理过程.解:(1)一共能组成3个命题,它们是:题设①②,结论③;题设①③,结论②;题设②③,结论①.(2)情况一:题设①②,结论③.证明∵DE∥BC,∴∠1=∠B,∠2=∠C.又∵∠1=∠2,∴∠B=∠C.情况二:题设①③,结论②.证明:∵DE∥BC,∴∠1=∠B,∠2=∠C.又∵∠B=∠C,∴∠1=∠2.归纳总结:几何证明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第二步: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第三步:通过分析,找出证明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几何命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题目的题设和结论.2.证明过程中引用的根据(理由)与“定理的证明相同”.3.证明过程中每一步结果所用的根据必须是得到这一结果的充分理由.4.要防止利用未学过的定理来证明学过的命题,避免循环论证.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1将下列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邻补角是互补的角;(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解:(1)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题设:同旁内角互补,结论:两直线平行.(2)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旁内角互补.题设: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结论:同旁内角互补.(3)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题设:两个角是邻补角,结论:这两个角互补.1.利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相关性质进行演绎推理.2.通过变式训练巩固证明过程,训练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4)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题设: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结论:这两条直线平行.例2请根据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填空:已知:如图,∠1+∠AFE=180°,∠A=∠2.求证:∠A=∠C+∠AFC.证明:∵∠1+∠AFE=180°,∴CD∥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2,∴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D∥EF.∴∠A=∠AFE,∠C=∠CF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FE=∠EFC+∠AFC,∴∠A=∠C+∠AFC(等量代换).【变式训练】如图,已知BC与DE相交于点O,给出下面三个论断:①∠B=∠E;②AB∥DE;③BC∥EF.请以其中的两个论断为条件,填入“题设”栏中;剩下的论断为结论,填入“结论”栏中,使之成为一个真命题,并加以证明.题设:如图,已知BC与DE相交于点O,②,③(填序号).结论:①(填序号).证明:∵AB∥DE,∴∠B=∠COD.又∵BC∥EF,∴∠E=∠COD.∴∠B=∠E.(本题答案不唯一)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师生交流心得和方法.活动四:【课堂检测】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课堂检测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D)A.如果a>b,那么a2>b2B.内错角相等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过点P作PO⊥AB于点O2.有下列四个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③等角的邻补角相等;④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B)A.1 B.2 C.3 D.43.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B)A.对顶角相等 B.同旁内角互补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若|-x|=-x,则x≤04.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判断命题的真假,是假命题的举出反例.(1)等角的补角相等;(2)对顶角互补.解:(1)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相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真命题.(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假命题,举反例略.5.请把下面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如图,已知AD⊥BC于点D,点E在BA的延长线上,EG⊥BC于点C,交AC于点F,∠E=∠1.求证:AD平分∠BAC.证明:∵AD⊥BC,EG⊥BC,∴∠ADC=∠EGC=90°(垂直的定义).∴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1(已知),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2=∠3(等量代换).∴AD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定义).6.如图,现有以下3个论断:①AB∥CD;②∠B=∠C;③∠E=∠F.请以其中2个论断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为结论构造命题.(1)你构造的是哪几个命题?(2)请选择其中一个真命题加以证明.解:(1)由①②得③;由①③得②;由②③得①.(2)由①②得③,证明过程如下:∵AB∥CD,∴∠EAB=∠C.又∵∠B=∠C,∴∠EAB=∠B.∴CE∥BF.∴∠E=∠F.(本题答案不唯一)师生活动: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验?(2)本节课还有哪些疑惑?2.布置作业:教材第23~25页习题5.3第6,12,13题.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同时明确学习重点.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
2020-2021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 课件
问题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如 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命题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1)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 (2)这个命题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题设:两个角相等; 结论: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问题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命题的真假,并思 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命题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我们知道假命题是在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结 论不一定成立,你能否利用图形举例说明当两个角 相等时它们不一定是对顶角的关系.
练习1 填空 已知:如图1,∠1=∠2,∠3=∠4, 求证:EG∥FH. 证明:∵∠1=∠2(已知)
∠AEF=∠1 ( 对顶角相等 ); ∴∠AEF=∠2 ( 等量代换 ). ∴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EF=∠CFE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3=∠4(已知); ∴∠BEF-∠4=∠CFE-∠3. 即∠GEF=∠HFE ( 等式性质 ). ∴EG∥FH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①AB//CD,②∠B=∠C.③∠E=∠F
由①③得②是真命题. 证明:∵AB// CD(已知) ∴∠B=∠CDF(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E=∠F(已知) ∴CE// B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CD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等量代换) ∴由①③得到②为真命题
1.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谈谈你对证明的理解。
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5.3 第6、12、13题
问题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思考 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命题: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 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
(1)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你能将命题所叙述的内容
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反思教后记对于命题的相关知识,整套教科书是分散安排的,在第2小节主要是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关于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对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适当多做些练习,对本问题的要求不能要求学生本节课就必须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练习,对于真假命题,教学时最好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对照起来讲解.总之,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命题的真假,定理的概念有一个初步了解,就达到了这里的要求,不要影响本章主要内容的学习.对于命题的结构,可让学生先自行观察,或同位讨论讨论,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①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②命题通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命题“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的题设是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③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对顶角相等”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对于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区分它的题设和结论是个难点,学生在解答时可能会出现“如果对顶角,那么相等”这类错误,这是由于学生语言知识不够引起的,教师讲解时可提醒学生,在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字词,但不要改变原意.对于真命题要注意强调“结论一定成立”中“一定”的含义是无一例外,总是正确的,而假命题就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对于定理的理解可向学生说明,并不是所有真命题都是定理,只是选择了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命题作为定理,以它们为依据推正其他命题,定理在课本上是用黑体字印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时 5.3.2 命题定理证明主备人:杨丽萍【学习目标】了解定理的概念。
会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学习重点】会对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证明
【学习难点】会对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证明
一.自主预习(自学第21页——第22页练习)
【活动一】(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尝试完成)
1、如果一个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_____________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2、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_________________,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活动二】(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尝试完成)
3、例题:已知直线c
a⊥.求证:b∥c
a⊥,b
(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都要有_______,不能________,
这些根据,可以是__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课堂互动
4、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
如图,∠A+∠B=180°,求证∠C+∠D=180°
证明:∵∠A+∠B=180°,4题图∴AD∥BC(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C+∠D=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
如图,AB和CD相交于点O,∠A=∠B,求证∠C=∠D
证明:∵∠A=∠B,
∴AD∥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题图
6、完成下面的证明
如图,AB∥CD,CB∥DE,求证:∠B+∠D=180°
证明:∵AB∥CD,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 ∥DE,
∴∠C+∠D=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D=180°.
7、如图,∠ABC=∠ ,BD 和 分别是∠ABC 和∠ 的平分线 求证 :∠1=∠2
证明:∵BD 和 分别是∠ABC 和∠ 的平分线
∴∠1==∠∠2,2
1ABC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ABC=∠
∴'''2121C B A ABC ∠=∠.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题图
【活动三】(认真阅读教材21、22页,独立尝试完成)
8、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___________,它符合命题的____________ 但不满足___________就可以了。
9、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说出理由;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
10、命题“同位角相等”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说出理由;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
三、课堂检测
1、如图AB 和C D 相交于点O ,∠C=∠COA ,∠D=∠BOD 。
求证:AC ∥BD
证明:∵∠C=∠COA ,∠D=∠BOD ,
∠COA=∠BOD (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
∴AC ∥B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说出理由;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
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
3.如图4,三角形AB C 中,D 是AB 上一点,E 是
AC 上一点,∠ADE=,60°∠B=60°,∠AED=40°
(1).DE 和BC 平行吗?为什么?
(2)∠C 是多少度?为什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