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精选黑龙江哈尔滨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有详细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2.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
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A.东汉B. 东晋C. 中唐D. 南宋4. 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A.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B.在饭店吃到西红柿炒蛋C.买到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D.在夜市买到棉布做的衣服5.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A. 新石器时代B. 商周时期C. 秦汉时期D. 魏晋南北朝时期6.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雇佣关系7.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
这反映汉初实行A.海禁政策 B.抑商政策 C.奖励农耕的政策 D.禁止奢侈8.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9.西欧开辟新航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A.西欧航海家们都相信地圆学说 B.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道C.指南针已在欧洲得到普遍使用 D.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10.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到A.地中海沿岸 B.亚洲太平洋地区C.大西洋沿岸 D.北美地区1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1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是在A.18世纪中期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中期D.19世纪末20世纪初13. 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欧洲国家是A. 葡萄牙B. 西班牙C. 荷兰D. 英国14.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 B.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 D.汽车15. 1852 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 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8页。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Ivy GranstromIvy Granstrom was born with poor eyesight and got a serious back injury at the age of 60 during a car accident. She participated in cold English Bay Swimming events for 76 years and was therefore sometimes known as the Queen of the Polar Swims.Gerry HewstonGerry Hewston was a member of Aust ralian Men’s National Wheelchair Basketball Team. He won a gold medal in the 1996 summer. He coached for the west Sydney from 2004 to 2006. He was named as a lifetime member for the efforts he made for the promotion of wheelchair basketball. Discussing whe elchair basketball, he said, “It lights up my life, and it stays for about two to three seconds. This is quite exciting and great fun.”April HolmesApril Holmes lost her left leg below the knee because of a train accident in 2001. Remembering it sh e said, “I had a life-changing accident in January, 2001. And fortunately I have been able to get back to doing what I love, and that’s track and field.” Through hard work, she made records in the 100, 200 and 400 meter events. To make her life more colorful, she has set up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e April Holmes Foundation, to help people with learning or physical disabilities while being a role model for them.Shauna Maria WhyteShauna Maria Whyte was born in Canada in 1967. She has won many prizes in cross-country skiing competitions since 1975. In 1991, during a horseback riding competition, Shauna broke her back.But she did not give in to this change in her life.1. What made Ivy Granstrom famous?A. Skiing.B. Basketball.C. Swimming.D. Track and field.2. According to Gerry Hewston, why did he love the sport he was doing?A. It brought him excitement.B. It won him several medals.C. It gave him a job as a coach.D. It strengthened his physical abilities.3. What do we know about four people mentioned in the text?A. They are peace-lovers.B. They work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C. They made contributions to youth sports.D. They are disabled fighters.4. In which part of a newspaper can probably find the text?A. Travel.B. Culture.C. Technology.D. Sports.BIn her outstanding book, “Choose the Happiness Habit”, Pam Golden wrote, “Take the story of two twin brothers for example. One grew up and became an alcoholic (酒鬼), while the other became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When asked why he became an alcoholic, the alcoholic replied, “Because my father was a drunk.” However, the successful businessman’s answer was also “Because my father was a drunk.” when asked why he succeeded. The same background. The same upbringing. However, the results were quite different. Why? The reason is that they had different choices. The brothers chose different thoughts which formed the situations they found themselves in at last, so they had different experiences.There was a time in my life when I thought difficulty was due to “bad luck”.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saying “When it rains, it pours”? That was my answer when others asked me how things were going on when I was in trouble. So what do you th ink I got? “RAIN”. More and more “RAIN”.I couldn’t understand why bad luck was always with me.Pam Golden says, “You’re either living in the problem or you’re living in the solution.” Now, when I’m faced with what I used to think was a negative situation, I use a different way to think about it. I force myself to replace those negative thoughts that make me lose heart in mymind with positive thoughts which encourage me to fight against the difficulty bravely. Sometimes I write down some ideas that may be a solution, which I combine with the lessons I have learned from the bad situations and the difficulties that troubled me in the past, and often, I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soon. It seems that I should thank the difficulty I met with. The RAIN that poured in my world has become great experiences that provide me with valuable experience, from which I can benefit.Now, it doesn’t “rain” as much in my life as it used to. In fact, most days are beautiful, cloudless and sunny! Sometimes I do get a rain, but I think it makes me stronger just like the rain helps plants grow up.5. The example of the twin brothers shows that ________.A. upbringing makes a big differenceB. education decides a person’s futureC. making good choices is the most importantD. it is luck that leads to success6. What does “RAIN” mentioned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refer to?A. Water.B. Good luck.C. Success.D. Difficulty.7. What is talked about in the third paragraph?A. How the author collects useful experience.B. How the author lives in the problem.C. How the author gets help from others.D. How the author deals with difficulty now.8. Now,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RAIN” is ________.A. negativeB. unclearC. positiveD. unknownCHere is a record of the discussion about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ducted by several scientists:Scientist A: I would say that we are quite a long way off developing the AI, though I do think it will happen within the next thirty or forty years. We will probably remain in control of technology and it will help us solve many of the world’s problems. However, no one really knows what will happen if machines become more intelligent than humans. They may help us, ignore us or destroy us.I tend to believe AI will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our future lives, but whether that is true will be partly up to us.Scientist B: I have to admit that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creating something that canmatch or go beyond human intelligence frighten me. Even now, scientists are teaching computers how to learn on their own. At some point in the near future, their intelligence may well take off and develop at an ever-increasing speed. Human beings evolve biologically very slowly and we would be quickly substituted. In the short term, there is the danger that robots will take over millions of human jobs, creating a large underclass of unemployed people. This could mean large-scale poverty and social unrest. In the long term machines might decide the world would be better without humans.Scie ntist C: I’m a member of the Campaign to Stop Killer Robots. Forget the movie image of a terrifying Terminator stamping on human skulls and think of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 military machines like drones, gun turrets and sentry robots are already being used to kill with very little human input. The next step will be autonomous “murderbots” following orders but finally deciding who to kill on their own. It seems clear to me that this would be extremely dangerous for humans. We need to be very cautious indeed about what we ask machines to do.9. What is Scientist B worried about?A. AI technology will destroy the earth.B. Humans will be unhappy without machines.C. Computers can’t think by themselves.D. Robots will take the place of humans.10. Wh 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this” in the last paragraph refer to?A.“Murderbots” will be against humans’ orders.B. We forget the movie image of a terrifying Terminator.C. I launched the campaign to Stop Killer Robots.D. “Murderbots” can’t decide by the mselves.11. Which statement is CORRECT according to the record?A. Scientist A thinks AI technology will never develop.B. The employment will be affected by AI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C. “Murderbots” will follow the orders of their manufacturers in the wars.D. All the three scientists agree that AI technology will benefit human beings.12. Who agree(s) AI has more negative aspects than positive aspects?A. Scientist A.B. Scientists B & A.C. Scientist B.D. Scientists B & C.DBissel is a small village of the West Sahara. It lies next to a l.5-square-kilometer oasis(绿洲), from where three days and nights are generally required to go out of the desert. However, before Ken Levin discovered it in 1926, none of the Bissel villagers had ever walked out of the desert. Reportedly, they were not unwilling to leave this barren land. Many had previously tried but failed, always somehow finding themselves back at the oasis after several days of trying to walk out. When interviewed by Ken Levin, an expert at the British Royal College of Sciences, the villagers explained that no matter which direction they walked it always brought them back to the village.Why couldn’t the Bissel villagers walk out of the desert? Levin was very puzzled. He had, by himself, managed to walk north from the village and reach the nearest town in three and a half days. He decided to carry out an experiment to solve the mystery. He and a Bissel villager called Argutel, would walk out of the desert together. They prepared enough water for a half-a-month journey and two camels. But this time Ken Levin didn't bring his compass. Levin would follow Argutel.Ten days later, they had walked for about 500 miles but were still in the desert. On the 11th morning, an oasis came into their view. They were back at Bissel. Levin now understood why the Bissel people couldn’t escape the desert. They had no knowledge of the North Star, which had for centuries provided sailors and other travelers with a point of direction. In the desert, if a person goes forward relying only on their senses, they will not be able to travel in a straight line. Rather they will travel in a very large circle and eventually track back to where they began. Levin explained to Argutel the function of the North Star and said, “As long as you rest in the daytime and walk towards the brightest star at night, you would be able to walk out of the desert.” Argutel did as he was told. Three days later, he came to the edge of the desert.Now in the West Sahara, Bissel has become a bright pearl, where tens of thousands of tourists come every year. Argutel’s bronze statue stands in the center of the town. On its base are the words: ___________.13. Villagers in Bissel had never walked beyond the desert because ________.A. they had no method to find their way outB. they had a fear of the outside worldC. they had no desire to leave the oasisD. they were discouraged by their failures14.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A. the use of a compass was necessary to walk out of the desertB. tourism in Bissel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and improvedC. Argutel became the leader of Bissel after his returnD. Ken Levin didn’t walk south because it would take more days1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most probably be found at the base of Argutel’s statue?A. A new life starts from the fixed direction.B. A long journey starts with the first stepC.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D.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附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Cl 35.5 Fe 56 Zn65 Cu64一、选择题(共20题,1-10题每题2分,11-20题每题3分,共50分) 1.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CO 2的电子式O ‥‥∷C ∷O ‥‥B .HCl 的结构式:H -ClC .CH 4的球棍模型D .Cl2.把a 、b 、c 、d 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分别组成原电池。
①a 、b 相连时,a 为负极;②c 、d 相连时,电流方向由d 到c ;③a 、c 相连时,a 极质量减轻;④b 、d 相连时,b 上有大量气泡产生。
这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 )A.a >b>c>dB.a>c>d>bC.c>a>b>dD.b>d>c>a3.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以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 A .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 B .2H 2+O 2=====点燃2H 2O C .Mg 3N 2+6H 2O===3Mg(OH)2+2NH 3↑ D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4.根据图中包含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1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吸收248 kJ 的能量B .436 kJ·mol -1是指断开1 mol H 2中的H -H 键需要放出436 kJ 的能量 C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2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放出183 kJ 的能量 D .431 kJ·mol -1是指生成2 mol HCl 中的H —Cl 键需要放出431 kJ 的能量 5、下列各组物质中,肯定是同系物的是( ) A .C 3H 6和C 4H 10 B .C 2H 6和C 4H 10 C .C 3H 6和C 2H 6D .C 2H 6和C 4H 86.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CaO +H 2O===Ca(OH)2,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把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 .某原电池反应为Cu +2AgNO 3===Cu(NO 3)2+2Ag ,装置中一定是银作正极C .因为铁的活泼性强于铜,所以将铁、铜用导线连接后放入浓硝酸中,若能组成原电池,必是铁作负极、铜作正极D .理论上说,任何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 7.对于放热反应Zn +H 2SO 4===ZnSO 4+H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可用上图表示B .1 mol Zn 的能量大于1 mol H 2的能量C .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则锌作正极D .若将其设计为原电池,当有32.5 g Zn 溶解时,正极放出的气体一定为11.2 L 8.下列描述的化学反应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的是( ) A .H 2(g)+Br 2(g)2HBr(g)恒温、恒容下,反应体系中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 B .2NO 2(g)N 2O 4(g)恒温、恒容下,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C .CaCO 3(s)CO 2(g)+CaO(s)(条件高温)恒温、恒容下,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 .3H 2(g)+N 2(g)2NH 3(g)反应体系中H 2与N 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3∶19.W 、X 、Y 、Z 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Z 的位置是第3周期VIIA 族B .Y 、Z 、X 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C .WH 4与Z 元素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D .X 的非金属性比Y 的强,所以X 氢化物的沸点比Y 的高10.将4 mol A 气体和2 mol B 气体在2 L 的容器屮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 (g) +B (g)=2C (g)若经2 s 后测得C 的浓度为0.6 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用物质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 (L •s) ②用物质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 ol (L•s) ③反应达到平衡时,A 、B 、C 的反应速率一定相等YZW X④反应达到平衡时,A 、B 、C 的物质的量均不再变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下列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C 2H 4+Cl 2――→光C 2H 4Cl 2B .2C 2H 5OH ――→浓H 2SO 4140 ℃C 2H 5—O —C 2H 5+H 2O C .C 2H 5Cl +H 2O ――→NaOH 水溶液△C 2H 5OH +HClD .CH 4+4Cl 2――→光CCl 4+4HCl 12.某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以Li 2CO 3、K 2CO 3为电解质、以CH 4为燃料时,该电池工作原理见如图。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8-2019学度高一下学期年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8-2019学度高一下学期年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30小题,合计60分〕1.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说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照如此下去,我们将特别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缘故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
上述材料反映出A.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起到了分洋利的作用B.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进展资本主义C.外商企业在中国19世纪80年代后逐渐消逝D.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2.古代中国贤明的统治者都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如北魏颁布均田令,给农民分配露田、桑田;唐贞观年间,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明清统治者减免赋税、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
上述史实说明A.统治者和农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B.推行均田制是农业进展的全然缘故C.自耕农是封建王朝稳固政权的基础D.自耕农的特点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3.棉布由于其柔软结实、保暖耐寒等优点日益流行,并在明代后期,成为广大民众的要紧衣料。
以下关于古代中国棉纺织业进展缘故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A.棉纺织品比其他衣料物美价廉B.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C.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地区的推广D.明代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经济4.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汴京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上述材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舞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5.《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以下与之观点一致的是A.背本趋末,天下大残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C.上农除末,黔首是富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6.明代松江地区〔有商人〕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A.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2.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3.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
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专制政府的强制要求B.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C.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D.尽可能地减少对农时的影响4.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6.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7.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8.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一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4.16一、选择题(共30个题,1-20每小题1.5分,21-30每小题2分,共50分)1.如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图分析可知( )A.甲→乙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B.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丙时期C.丙阶段核膜消失,核仁解体 D.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的两倍2.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模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可能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B.乙、丙两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四条染色体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3.右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 )。
A.2、4 B.1、3C.1、3或2、4 D.1、4或2、34.右图为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它属于下列哪种细胞()。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细胞5.在高等动物的某一器官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含有2个四分体B.乙图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C.在丙图所示的时期,人的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体,92条染色单体D.该器官一定是动物的精巢6.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在其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内的染色体的数目(条)分别是()A.46、46、46 B.46、46、23 C. 46、23、23 D.92、46、237.下图中横坐标1.2.3.4表示某种哺乳动物(2n)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细胞。
图中a.b.c表示各种结构或物质在不同时期的连续数量变化,与图中横坐标1.2.3.4相对应的细胞是()A.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B.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C. 卵原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第二极体D. 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8.下图表示某个生物的精细胞,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其精细胞至少来自()。
黑龙江省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1.商朝以前,人们尊奉至上神为帝,直到商朝晚期才称呼过世的先王为帝,如“帝甲”“帝辛”等。
在商王的名字前加“帝”字,成为庙号,使商王与上帝最终合一。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A.血缘政治出现混乱B.商王尚未实现高度集权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宗族关系的深刻影响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
”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A.功绩B.品德C.血缘关系D.才能4.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
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宗法制C.分封制D.内外服制6.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人,他们具有相反的双重身份,比如:封德彝,隋朝的奸臣,唐朝的治世宰相;裴矩,隋朝的时候小人一个,唐朝的时候带头直谏。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科举制B.谏议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7.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B.皇权的至高无上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D.疆域规模的扩大8.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50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2.《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3.“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4.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兼相爱交相利D.事异则备变5.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
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
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6.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
这说明董仲舒( )A.主张约束君权B.支持君权神授C.迷信崇拜君权D.主张“大一统”7.欧阳修在《新唐书》的《五行志》三卷中,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
他在序中说;从董仲舒到刘向与其子刘歆,都以《春秋》、《洪范》为学而失圣人本意。
黑龙江省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
高一学年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的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A. 家族等级关系B. 政治隶属关系C. 家族血缘关系D. 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2.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
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 分封制B. 编户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3.下图诰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所通过的途径是..................A. 毛遂自荐B. 立军功授爵C. 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D. 出洋留学,功成名就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5.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 唐朝B. 元朝C. 明朝D. 清朝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 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 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7.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卷附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如果,那么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 )A .B .C .D .2.如图是谢宾斯基三角形,在所给的四个三角形图案中,黑色的小三角形个数构成数列{a n }的前4项,则{a n }的通项公式可以是( )A .31-=n n a B .12-=n a n C .3nn a = D .21-=n n a3.在△ABC 中,bc c b a-+=222,则A 等于( )A .45° B.120° C.60° D.30°4..不等式组⎩⎨⎧≤+->+-02063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阴影部分)是( )5.在△ABC 中,a =80,b =100,A =45°,则此三角形解的情况是( )A .一解B .两解C .一解或两解D .无解6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A.4 B.2 C. D.37.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 sin A+b sin B=c sin C,则△ABC的形状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8.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则的值为A. 1B.-1C. 17D. 189.不等式的解集是()A.(﹣3,﹣2)(0,+∞)B.(﹣∞,﹣3)(﹣2,0)C.(﹣3,0) D.(﹣∞,﹣3)(0,+∞)10.中国古代词中,有一道“八子分绵”的数学名题:“九百九十六斤绵,赠分八子做盘缠,次第每人多十七,要将第八数来言”.题意是:把996斤绵分给8个儿子作盘缠,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绵,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多17斤绵,那么第8个儿子分到的绵是()A. 174斤B. 184斤C. 191斤D. 201斤11.在△ABC中,边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且满足b cos C=(3a﹣c)cos B,若=4,则ac 的值为()A.12 B.11 C.10 D.912.是数列的前项和,,当时,,则=A.1009 B.1010 C.1011 D.1012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5分)13.等差数列{a n}中,a1+a8=10,a2+a9=18,则数列{a n}的公差为__________14.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则A=_ ▲.15.在数列{a n}中,,,则数列{a n}的通项a n=______16.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2,+∞),则关于x 的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0分)17.(10分)(1)已知a ,b 为正数,且a ≠b ,比较a 3+b 3与a 2b +ab 2的大小.(2)解不等式:,其中.18.在锐角△ABC 中, a,b,c 分别为角A,B,C 的对边, a=2csin A. (1)确定角C 的大小.(2)若c=,且△ABC 的面积为,求a+b 的值.19.设为各项不相等的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已知.(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为数列{}的前n 项和,求.20.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2,c =3,cos B =41.(1)求b 的值; (2)求sin C 的值; (3)求△ABC 的面积.21.某工厂家具车间做A,B型两类桌子,每张桌子需木工和漆工两道工序完成。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8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9-12题有多个选项正确)1.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的运动必定是曲线运动B .加速度恒定的运动不可能是曲线运动C .加速度变化的运动必定是曲线运动D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必定变化2.如图所示,一圆盘可以绕其竖直轴在水平面内运动,圆柱半径为R ,甲、乙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和m(M>m),它们与圆盘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正压力的μ倍,两物体用长为L 的轻绳连在一起,L<R.若将甲物体放在转轴位置上,甲、乙连线正好沿半径方向拉直,要使两物体与圆盘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圆盘旋转的角速度最大不得超过(两物体看作质点)( ). (A)mL g)m M (-μ(B)ML g)m M (-μ(C)ML g)m M (+μ (D)mL g)m M (+μ3.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定滑轮用绳子吊起一个物体,若小车和被吊的物体在同一时刻速度分别为v 1和v 2,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F T ,物体所受重力为G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做匀速运动,且v 1=v 2B .物体做加速运动,且v 2> v 1C .物体做加速运动,且F T >GD .物体做匀速运动,且F T =G4、地球不再孤单,2015年NASA 用开普勒天文望远镜观测到距地球1200光年处有一宜居星球,假设该星球半径与地球半径相同,在该星球表面用10N 的力拉2Kg 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2的水平面上能产生4m/s 2的加速度.不计空气阻力,地面重力加速度g=10m/s 2,则地球与该星球的质量之比为( )A .2B .1C .0.5D .无法确定5.如图所示,A、B两个质点以相同的水平速度从坐标原点O沿x轴正方向抛出,A在竖直平面内运动,落地点为P1,B紧贴光滑的斜面运动,落地点为P2,P1和P2对应的x轴坐标分别为x1和x2,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1=x2B.x1>x2C.x1<x2D.无法判断6、某行星自转周期为T,赤道半径为R,科学家经过严密计算发现若该行星自转角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将会导致该星球赤道上物体恰好对行星表面没有压力,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行星质量为B.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C.该行星赤道上质量为m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F N=D.该星球的同步卫星轨道半径为r=R7.两颗靠得很近的天体称为双星,它们都绕两者连线上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因而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吸引到相撞,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与它们的总质量成反比B.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各自质量的乘积相等C.它们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D.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各自线速度大小的乘积相等8.汽车以速率v1沿一斜坡向上匀速行驶,若保持发动机功率不变,沿此斜坡向下匀速行驶的速率为v2,则汽车以同样大小的功率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的最大速率为(设三种情况下汽车所受的阻力相同)()9.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 点,轨道2、3相切于P 点,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于卫星由圆轨道1送入圆轨道3被点火加速两次,则卫星在圆轨道3上正常运行速度要大于在圆轨道1上正常运行的速度.B .要将卫星由圆轨道1送入圆轨道3,需要在椭圆轨道2的近地点Q 和远地点P 分别点火加速一次C .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的近地点Q 的速度一定大于7.9km/s ,而在远地点P 的速度一定小于7.9km/sD .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等于它在圆轨道3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10.如图所示,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用长度不等的细线拴在同一点,并在同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它们的( )A.运动周期不相同B.运动线速度大小相同C.运动角速度相同D.向心加速度大小相同11.地球同步卫星离地心距离为r ,运行速度为v 1,加速度为a 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为a 2,第一宇宙速度为v 2,地球半径为R ,则以下正确的是( )A. 212()a R a r = B. 12a r a R =C. 12v v =D. 12v r v R=12.质量为m 的物块A 始终附着在楔形物块B 的倾角为θ的斜面上,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B向右匀速移动距离s,则B对A做的功为零B.若B向上匀速移动距离s,则B对A做的功为mgsC.若B向左以加速度a移动距离s,则B对A做的功为m(g+a)sD.若B向下以加速度a移动距离s,则B对A做的功为mas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实验题(10分)13.(1)在做“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时,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__________.A.游标卡尺B.秒表 C.坐标纸D.天平E.弹簧秤F.重垂线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滑下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C.斜槽轨道末端可以不水平D.要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E.为了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应该用一条曲线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2) 、一个同学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只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部分曲络线,于是他在曲线上取水平距离s∆相等的三点A、B、C,量得s∆= 0.2m。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重农抑商B. 刀耕火种C. 精耕细作D. 兴修水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通过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收获更多的粮食,从而使得6世纪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收获量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
故答案为C项。
A项重视农业,并不必然带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排除;B项中国此时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排除;D项是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具体表现,排除。
【点睛】我国传统农业时期,耕作方式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杖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妇织”“儿锄”分析,这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典型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村商品交换内容,因此排除A项;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只是满足自给自足为主,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排除D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概念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3.“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由者无力可耕”。
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 土地兼并严重B. 闭关锁国政策。
C. 井田制瓦解D. 生产力水平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由者无力可耕”来看,材料反映的是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故答案为A项。
B项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生产力低下与题无关,排除。
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二调考试试题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材料表明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B.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D.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2.《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表明“小康”之世A.国家统一安定B.王权高度集中C.实行血缘政治D.违背历史潮流3.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4.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5.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201907090254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 (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民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的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2.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4. 表1 汉至明南北方户数的变化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5.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6.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
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
这说明两宋时期的城市(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B.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C.经济职能尚不够完善 D.经济职能占主导地位7.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A.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B.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C. 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8.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 注重精耕细作C.生产日趋专业化D. 减少犁耕依赖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
”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重农抑商”B.北魏推行均田制C.北宋“不立田制”D.张居正“田赋征银”5.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6.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
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7.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A.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8.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A.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2.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3.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
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专制政府的强制要求B.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C.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D.尽可能地减少对农时的影响4.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6.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7.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8.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源于()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统治C.天朝上国思想D.重农抑商政策9.15世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
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10.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新兴城市的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出现C.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D. 工业革命不断扩展11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2.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史实的是()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其13.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14.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工业所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楼阁和作坊。
”他所描述的现象反映了:()A.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垄断促进科学技术进步C.国家全面干预科学研究 D.技术来源于工匠经验15.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C.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D.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16.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
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
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
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
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
材料主要说明()A.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B.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C.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D.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7.19世纪末,山东桓台县苗世厚兄弟在济南洛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庙氏集团。
其发展原因不包括()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维新变法运动的刺激D.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8.李福明办的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A.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B.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抗战时,国民政府首迁内地的企业有:山海炼钢厂1937年9月迁汉阳,济南兵工厂1937年9月迁西安,金陵兵工厂1937年11月迁重庆。
这些企业内迁主要是因为( )A.东南沿海国土沦陷B.受到日寇的直接威胁C.国民政府迁都重庆D.政府工业结构的调整20.“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中国的民歌创作的背景最可能是在()A.一五计划期间B.改革开放的新时期C.文革期间D.大跃进期间21.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开展土地改革 B.实施“一五”计划C.“大跃进”鼓干劲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22.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
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
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C.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3.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这主要表明我国:( )A.商品供求矛盾突出B.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C.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4.1979年,四川省委允许部分试点企业,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产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可以进入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不经过物资部门直接订立供货合同,也可以在市场上采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也可以自销一部分产品。
这体现了( )A.国家对计划经济取向的全面否定B.对城市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C.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中逐步建立25.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
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 (共3题,合计50分)26(17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
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材料二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
“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
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
“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
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
“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
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
(8分)(2)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9分)27.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共16分)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
但到民国后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的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分)(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出现的最主要因素各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到民国后期会衰落下去?(6分)28.(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