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2)
古人谈读书 (2)
窥探
学富五车
识字游戏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 默而识之
余尝谓
井蛙窥天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由几部分构成,请 给后两部分各起一个小标题。
三部分
《读书有三到》 《读书三要》
这三段文章都是关于 读书学习 的。
以下三个人物,按朝代先后排名,正确 的顺序是( B)。
A.孔子 曾国藩 朱熹 B.孔子 朱熹 曾国藩 C.曾国藩 孔子 朱熹
朗读指导
古文中,“盖” 在句首,后面一 般需要断句。
理解词语
读书人
志向
句首语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
气词, 不翻译
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见识
恒心
山
登
峰
绝 顶
我
为
句子翻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 要有恒。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 有恒心。
喜好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勤勉
以……为耻
向比自己地 位低的或学 问不如自己
的人请教
句子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勤勉而又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 低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学习态度
谦虚
理解词语
是
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
这
同“智”,智慧
句子翻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 明(智慧)的。
最重要的是哪一方面?原因是什 么?(用原文回答)
心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
三
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到 眼到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
培根《谈读书》课文原文阅读
培根《谈读书》课文原文阅读(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5分,每小题2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小题1: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2分)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小题2: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3分)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1: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略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
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
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
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
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②读书要忌杂。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
《谈读书》语文教学PPT课件(2篇)
合作探究
2.试找出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比喻论证。
(3)观点:读书的作用,用正反对比论证
合作探究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具体语句加以品味。
排比句说理。 如“读史使人明智······皆成性格” 等句子运用排比句,使文章很有气势,能打动读者,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精读课文
2.多法并用,说理充分
比喻说理。例如,作者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 何修剪移接”来论证读书对人的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排比说理。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使 所论道理十分显豁,句子读起来也富有气势,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合作探究
研读文本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哪些内容? 2.试找出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具体语句予以品味。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哪些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正面(读书足以怡情、傅彩和长才);反面(读书偏向:惰、矫和学究)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采取不同方法和多种方法结合) ③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精读课文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对比论证
用“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 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 读书目的——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5.古人谈读书第二则课件
理解词句
要紧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了
难道
吗
译文: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 口难道会不到吗?
再读课文,想一想,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
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
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 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 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 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己” 扁框 稍小,竖弯钩 的竖要短、弯 是“已”哦!
初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注意 把握停顿。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了解词语的古 今异义现象,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读书 方法对你有何启发。最后,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背诵课 文,并学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明道理的方法。
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 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 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 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 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 边读边做笔记。
读书三到
心到——最重要 眼到 口到
相辅相成
第二则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口 到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读书时心到是最 重要的。
读书有法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只有努力读, 用心读,才能读有所得。但读书要讲方法,一味地死 读书,读死书不仅于学无益,而且不利于我们成长。 我们要从古人的读书实践中吸取经验,将适合自己的 读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好好读书,掌握有 用的知识,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下册《谈读书》原文
九年级下册《谈读书》原文
一、原文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②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③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译文
一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
倦。
二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三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耻、寝、矣、岂”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论语》、朱熹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生字“矣、岂”,会写“谓、诵、岂”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几句文言文,大家有哪些收获和启发呢?2.谈启发,说收获。
3.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古人朱熹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出示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31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程颢、程颐)思想,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等。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记在心里,并说出课文内容带给自己的启发,这样有利于夯实基础,并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的心得?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3.出示“矣、岂”2个生字,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教师指导读好节奏。
古人谈读书 (2)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一定,绝对
有恒心就绝对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 他渡过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 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 李白吃惊地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 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 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
读书态度:(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3)学而不厌。
读书方法:(1)默而识之。(2)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
第一课初时读 课 文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 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 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泛指知识阶层
志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见识
恒心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 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志向总体说见识恒心绝对,一定
下等,劣等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志向则不甘心自己成为下等;
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 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 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 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学习,就想出了 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 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 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 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马 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25 古人谈读书(类文阅读)
类文阅读-25 古人谈读书
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s
古人谈读书(两则)
聪与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清] 彭端淑“破”与“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
盖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⑤也。
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清] 袁枚
(选自《小学古诗文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
②昏与庸:迟钝和平庸。
③“破”“有神”出自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盖:句首语气词,含有推论的意味。
⑤糟粕:酒糟、豆渣之类粗劣的东西。
这里比喻书中无用或不好的东西。
⑥痰瘤:一种疾病,多因痰瘀积聚而成。
25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
chǐ huì wèi sòng qǐ
耻诲谓诵岂
25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时
初初读读课课文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2.背诵这篇课文。
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者可以缺少其一吗?
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有志”“有识” “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
整段翻译
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 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 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 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 人;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三者缺一不可。
是“讨厌”的意思吗?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厌,诲人不倦。
默默 记住
满足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
说一说 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 问要诚实。
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细读课文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 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 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 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 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这段话出自曾国潘的家书,这 位伟大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 的读书方法呢?朗读课文,借助 注释理解本文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的意思一、古人谈读书(一)翻译:读书不是为了只是记忆知识,而是为了拥有智慧,为人类服务。
英文:Reading is not just about memorizing knowledge, but about acquiring wisdom for the service of humanity.1. 读书不仅有助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高尚的品质。
Reading not only helps us acquire knowledge, but also cultivates noble qualities in us.2. 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但只有智慧才能指导我们正确地去行动。
Knowledge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world, but only wisdom can guide us to act rightly.3.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享受美好的故事和经历,更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Reading literary works can not only help us enjoy beautiful stories and experiences, but also make us better people.4. 读书的过程是开阔思维和见识的良好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现实和未来。
The process of reading is a great way to broaden our thinking and knowledge, helping us to see the present and future clearly.5. 只有通过阅读可以深入了解世界上的各种思想和文化,增强自己的理解力和包容性。
Only through reading can we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ideas and cultures in the world, enhancing our comprehension and tolerance.6.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领导者、更好的企业家、更好的家长甚至更好的朋友。
墨笔书香经典阅读小读记者的答案
墨笔书香经典阅读小读记者的答案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5分,每小题2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小题1:恳请挑选出对文段分析不信的一项()(2分后)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文段使用了提及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并使用笔更细致、更充份、更令人信服。
c.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作者握了一系列的例子,从负面表示,目的就是阐释读书能够刻画人的性格。
小题2: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3分)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1: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略①读书,一定爱读好书,否则不如不念。
这个世界每天有感而发何况万本,一个人的写作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
我们没义务用宝贵而非常有限的生命回去陪伴那些愤世嫉俗、通俗的文字。
英国存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就是所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反复复钻研他们的代表作。
比如说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钻研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小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道: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登山过了!②读书要忌杂。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③无数事实表明:读书无此多,而是一个“精”字,是是不是合理的系统和计划,你的系统和计划是不是较好的逻辑联系。
古人谈读书翻译二则翻译
古人谈读书翻译二则翻译
第二则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如果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朱熹(年10月18日—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于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知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作朱子。
朱熹就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圣索弗朗代兰县孔庙,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到儒教祭拜。
朱熹就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齐名“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清、清三朝影响非常大,沦为三朝的官方哲学,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在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论著甚多,存有《四书章句四书》《太极图前记》《通书解说员》《周易读本》《楚辞四书》,后人辑存有《朱子大辞典》《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四书》沦为修订本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本文第二部分选自《训学斋规》。
古人谈读书的意思 2
古人谈读书的意思 2古人谈读书的意思2:“少年者,如日初出之光;老年人则如秉烛夜行。
”这是说年轻人应该像早晨初升的太阳一样有朝气,老年人要像夜晚点燃蜡烛那样保持晚节,做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就留下了丽多彩的民族瑰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传统的美德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沉淀和积累。
少年者,如日初出之光;老年人则如秉烛夜行。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其实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少年时代正值人生最具活力的阶段,身体健康,充满激情,朝气蓬勃。
充满活力的少年,应该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珍惜时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中年人处于社会的中上层,工作生活中有一定的权力,平时遇到事情要小心谨慎、周密思考。
在享受一定权力和地位的同时,有一种对生命的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清楚自己每时每刻都处于高危状态,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要求,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瞬间发生的,没有退路,必须全力以赴。
老年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大风大浪也经过不少,无论从心理还是身体上都趋于稳定,一般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原因,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有时因一些小的原因就会引起病痛,这时老年人要有危机意识,时刻警醒自己,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注意心理调节,自己多加注意,学会与社会交流,多走出家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老年人的心态不同于青年人。
老年人更需要身体上的充实和心理上的幸福,有些时候,老年人需要的只是陪伴与关爱,他们之间的心灵交流远远胜于肉体之间的接触。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不法分子用诈骗手段骗取老年人的钱财,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因病破财的事情发生,一些老人由于病痛没有及时得到及时救治而最终死亡,这些只能怨他们不明白人生的无常,我们可以设想,这些老人多么希望家人能够关心他们,能够在意他们,能够与他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只是无奈的等待和离去。
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2022
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
翻译:天资聪明,喜好读书的人,不以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是指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不在这里,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不专一,只是随便读,你永远记不住,也记不久。
这三到里面,心最为重要。
既然心到了,眼睛和嘴巴不会到吗?
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古人谈读书一二的翻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二教案7篇
古人谈读书二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总结报告、企划书、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党团资料、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business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人谈读书二教案7篇作为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个全面梳理,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师,都是要在上课前将教案准备好的,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人谈读书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 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
——【英】莎士比亚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学习目标 三: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的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什么目的(益处)?
2、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
3、读书与经验之间有什么关系?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读书有哪些方法?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 什么书? 1.读其部分—— 只有部分重要的书
2.大体涉猎—— 不太重要的书
3.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课本、重要的书
4.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
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同学们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 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 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 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 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 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 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 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 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 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 矣”。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
最后加以归纳。
作用:使人信服。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几句话从正 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 才。重点阐述读 书的好处。
这几句话从反面 指出读书中的三种 偏向,并论述读书 和经验的关系:相 互补充、相辅相成。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 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 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 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 略”。
每
好
有 会 意
读 书
便
不
欣 然 忘
求 甚
食
解
作业:
完成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有关“读书” 的名言警句作为观点,试着找几个 论据,写一篇随笔。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主张对 不同的书采用不同 的读法,或选读, 或浏览,或通读, 或精读,有的书可 只读摘要。
这几句话说明 各种学科的书籍, 阅读后都有塑造 性格的作用。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用比喻证明观点。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学习目标 五: 体验反思,开阔视野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 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 感受。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学习目标 二:
认读生字词,流畅读课文
读准给下列字音: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 o)饰 狡黠( xiá) 诘( jié )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zhì)碍 吹毛求疵( c iī )
读书有什么作用?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观点1 :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观点2 :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结构图示
A 读书的目的
论 读 B 读书的方法 书
C 读书的作用
目的好处 偏向关系 读书用书
仔细思考 多种读法 几种结合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学习目标 四: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 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制作:夏红
腹有诗书 气自华
谈读书
培根
学习目标 一: 走近 培根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