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和谐组织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1.1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界定及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概念,源于对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互动与协作,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政府不再扮演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与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起治理责任,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共同”,即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这一概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社会治理共同体体现了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它摒弃了传统的单一中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共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社会治理共同体有助于提高治理效率。
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协作,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再次,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公众参与,有助于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度,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是治理模式创新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和理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对于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段落为文章的第一部分,旨在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后续讨论奠定基础,并突出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角色。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国家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
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愈发重视从传统行政管理向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这一新型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旨在通过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多元力量,形成协同合作、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
如何有效构建并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其生成逻辑与内在运行机制,尚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社会资本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分析——以社区治理“失灵困境”现象为视角
不均。在研 究社区治理 问题 时, 有必要从培育作为社会资本 的认 同感、 际互信、 人 平等交换规 范和公 民参
与 网络入 手 , 来推进 社 区治理与 社会 和谐 。
关 键词 : 区治理 ; 区失 灵 ; 会 资本 社 社 社 中 图分类 号 :2 2 F 8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2— 7 3 2 0 ) 7— 0 3— 7 10 9 5 ( 0 9 0 0 8 0
权力为主导干预、 管理社会 的合法性越来越暴露 出其危机 , 也越来越受到质疑① 。社 区治理可以看
作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上的运用。改革开放以
来, 随着城市单位制 的改革 和解体 , 大规 模的“ 单
位人” 从单位中转移出来进入社 区, 城市基层社会 的管理压力不断加重。尽管政府仍然掌握着大部 分权力 , 已不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主体 , 但 如何依 靠和发挥各种相应的基层社 区组织力量共 同维护 社会稳定 , 同参与对社 区公共事务 的管理, 共 建立 充满活力的社区建设运行 机制和组织体系 , 成为 学者和政府部 门共 同关注和思考 的话题② 。社区
区域发 展
社 会 资本在 社 区治理 中的 功 能分析
社 会 资本 在 社 区 治 理 中 的功 能 分 析
以社 区治 理 “ 灵 困境 " 象为 视 角 失 现
史 斌 吴欣欣 ,
( . 海大 学 , 海 20 4 ;. 1上 上 04 4 2 宁波大 学 , 江 宁波 35 1) 浙 12 1
治理的理念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冯 玲、 李志远认为 , 在社 区治理过程 中, 政府 、 社区组
畴, 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 、 区居 民、 社 社区 内各类组织等在 内的多元权力主体 , 区治理 的 社
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毕业论文写作攻略
399条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毕业之际是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这里以组织社会学专业为例,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论文题目的定位尤为重要,论文题目的选择、写作方向的定位都是一篇论文的核心问题,学术堂小编在这里根据大家的困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399条优秀的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的参考,祝各位同学毕业论文都能够顺利通过!1. 貌离神合:市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的行政化现象研究2. 社会资本视域下协商型社会组织的构建3. 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4.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5. 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6.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运行现状及管理对策--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为视角7. 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趋势8. 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管理探析9. 城市社区治理的再组织化--基于对杭州市社区治理经验的分析10.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变迁及创新路径11. 微博空间组织间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环保NGO为例12.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13.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建构与社会政策分析14. 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必然. 应然与实然15. 非政府组织的微博影响力及其影响因素--以环保非政府组织为例16. 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的转型--基于草根组织卡理斯玛现象的反思17. 论组织环境控制追求的终结18. 组织氛围研究:概念测量. 理论基础及评价展望19. 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合法与有效间的策略选择20. 重建社会支持网:失独群体自组织形成机制探讨--基于上海的两个案例21. 自组织时代的真正到来22. 现代组织研究中的人类学实践与民族志方法23. 残疾人组织公平. 工作嵌入与工作绩效:一个典型职场弱势群体的实证24. 组织模式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5.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绩效评价探讨26. 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27. 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探讨28.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29. 社会工作者组织承诺提升策略--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的案例研究30. 组织化利益表达:理论假设与经验争论31. 论社会工作在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介入32. 城市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33.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以四川省为例34. 健全组织:扩大村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35. 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36. 台湾社会组织管理的经验. 问题与启示37. 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38. 谈谈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问题39. 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研究40. 论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41. 中国社会组织:成长历程与现状透视42. “共同体”到“联合体”:社区居委会面临的组织化风险与功能转型43. 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研究44. 虚拟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作用. 影响及应对45. 城市夹缝空间的绿色力量:环保社区社会组织生长的社会政策逻辑46.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47. 社区组织化:增强社区参与达致社区发展48. 社会组织带动就业的效应研究49. 中国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 制度环境及其改进路径50. 基于组织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51. 差序格局下个人-组织匹配对大学生“村官”离职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52. 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农民工组织化问题研究53. 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54. 为什么跨小区的业主组织联盟存在差异55.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组织发展与创新选择--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56. 社区治理视野下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以珠海为例57. 社会组织发展:相关社会政策评析. 约束与调整--社会政策视角的分析58. 社会管理的组织创新--从“网格连心. 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谈起59.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60. 园区模式: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路径--以浦东公益服务园为例61.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自主管理创新62.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长--基于当前政治生态的分析63. 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兼论“社会复合主体”64. 社区:微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后单位制时代的社会政策视角65. 城市融入. 组织信任与农民工的社会信任66.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探讨67.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批判性反思68.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功能研究69.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战略思考70. 委托代理视角下杭州市民间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研究71. 团队冲突. 团队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正感的中介作用72. 非营利性组织成长发展的新路径分析--以上海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73.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74. 组织性别偏见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75.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76. 组织化的权力和资本与碎片化的多元利益主体77. 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78.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79. 从组织文化到作为文化的组织--一支人类学研究团队的学理线索80. 作为当代社团的家族组织--公民社会的视角81. 天山北坡城市群空间组织形态的识别研究82. 选择性扶持和选择性控制: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动向83. 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对策分析84. 政府购买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发展路径思考85. 上海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转型研究86. 关于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87. 非营利组织孵化器:一种重要的支持型组织88. 权威阶层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状况和组织权威的分析89. 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90. 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协同与地方治理91.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孵化研究--以太原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92.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中的作用93. 组织承诺会导致创新:目标定向的调节作用94.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研究述评95. 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民间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96. 认知. 文化和结构的三重嵌入:草根非营利组织“绿”的个案研究97. 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方式的转变与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自组织的策略98. 重新理解社会管理--基于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的视角99. 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100. 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101. 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离职倾向关系研究102. 虚拟社区组织知识传播复杂网络研究103. 基于上下级关系的沟通开放性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104.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规模与结构105.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106. 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107.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108. 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辨109. 非营利组织问责:概念. 体系及其限度110. 国家介入与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基于J街道的经验分析111. 组织支持感与LMX对离职意图的影响112.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113. 法团主义:社会组织发展的合理路径114. 社会多元治理视角: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效能分析115. 社会管理创新范式:协同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116.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117. 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探析118.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119. 透析危机管理中的自组织现象120. 非正式组织与农村社会控制研究121.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问题122. 促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思考123. 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形成--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公民的有序参与124. 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初探126. 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127. 治理理论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探讨128.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管理对策研究129. 网络草根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SWOT分析130. 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31. 非政府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彰显132. 非政府组织参与重大危机应对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应对“5·12”地震为例133.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组织优势及路径选择134. 网络集群的自组织特征--以“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微博维权为个案135.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136. 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的权能定位137. 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138.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宁波市海曙区的研究139. 发挥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作用探讨140. 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141. 中国网络组织:网络封闭和结构洞的悖论142. 社会管理的组织化路径--社区民间组织的“均衡化”发展143. 组织政治知觉类群划分及其对工作压力影响144.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145. 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146. 补充与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147. 组织遗忘及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48. 公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149.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探索150. 民间组织与专业化建设151. 近年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研究综述152. 青年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建设路径研究153. 论江湖义气在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影响154. 邻里网络:自组织的社会结构--解读城市社区自治的一种分析框架155. 基于政府视角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瓶颈问题及其对策156. 组织的网络形式研究:综述与展望157. 社会性别理论与社会组织发展策略探析158.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特点159. 非政府组织问责研究160. 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用空间与路径选择161. 社会工作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162. 组织创新对非营利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163. 共生理论:组织演化研究的新基础164. 组织的学习型文化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动机的中介作用分析165. 国外最新组织信任修复模型评介166. 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167.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研究--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转变168. 论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169. 民间组织兴起与当代社会秩序转型170. 工作-家庭文化. 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171. 投资社会资本: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另一种策略172.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研究173. 社会工作行政视角下的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174. 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75. 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以“中间社会”的构建为视角176. 自组织集体行动的个人动机. 意义建构与整合机制--以草根志愿组织为例177. 公共组织的未来形态:合作型组织--基于现代公共组织面临的环境和挑战178. 建构中的公民社会--以维权组织和倡导性组织为例179. 苏州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实证研究180. 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181. 社会组织培育与社会建设制度框架建构182. 主动性人格--积极组织行为学新视角183. 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184. 员工情绪智力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185. 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186. 浅析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发展的新特点187. 协同治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188.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社会功能研究189. 组织长寿研究--基于企业. 大学与宗教组织的比较190. 社区民间组织成长中的精英捕获:问题与对策--以社会管理为视角的分析191. 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 社区. 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192. 社区服务与社区自组织能力:基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193. 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对策研究194. 组织抗逆力问题研究195.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种表现及民间组织应对的研究196.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197. 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198.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组织学习研究199. 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三个视角200. 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及其指标体系201. 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及其发展路径202. 社团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参与的考察203.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民间组织发展204. 我国农民组织化模式探索与创新205. 组织内部因素对组织认同的影响模型构建206.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体制. 政策法律路径207.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研究208. 农民组织化: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基础209. 社区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调解能力提升210. 西方组织合法性理论评析211. 社会资本视阈下两种农村民间组织比较研究--以湖南四县民间组织为例212. 个人-组织匹配. 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213.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214. 文化视野下乡村民间组织转型动因研究215.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216. 非营利组织概念界定中的争议点研究217. 浅析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的关系218.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219. 组织氛围. 组织变革以及两者关系研究220.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221.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我国乡村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222. 自由职业者的从业选择与从业方式探析223. 主动性人格与工作绩效:个体-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224. 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225.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 冲突及其治理226. 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227.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228. 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229. 论信任. 合作以及合作制组织230. 责任意识. 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之关系研究231. 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232. 近十年国内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综述233. 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讨234. 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研究235. 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236.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中的非法人化现象:问题与应对237. 我国民间组织的“草根”境遇及现行登记管理制度之改革238. 侗族传统社区组织变迁分析--以湖南通道阳烂村为例239. 人类学对现代组织及其文化的研究240. 社会学组织分析中的新老制度主义与教育研究241. 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特征及其规则生成问题242. 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运转--以甘东用水协会为例243. 个人-组织契合度量表的研究244. 非营利组织合作网络及其联结机制245. 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政府. 村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角色246. 民间组织发展与中国公民文化的成长247. 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248. 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249. 学习型组织整体系统的构成及其组织系统与学习能力系统之间的关系250. 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251. 社会学视野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分析252. 社区自组织与直选成本--以武汉市柴东社区和宁波市澄浪社区为个案253. 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新进展254. 帕森斯社会组织思想的几个问题255. 社会转型与二元组织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三256. 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257. 政治特性. 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258.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与驱动功能分析--以南京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259. 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260. 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261. 寻找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理论根据262. 公共关系:组织形象概念辨析263. 组织公民行为在四种组织文化类型下的差异研究264. CORPS模式下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265. 打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266. 构建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探讨267.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及其发展导向268.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69. 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认识民间组织发展270.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271. 组织格局:抽象社会中的社会组织272.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动力. 机制与作用273. 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一个对比的视角274.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角色与责任研究--基于中美比较分析的视角275. 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组织如何联结:理性的行动关联276. 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277.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278. 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279. 关于非正式组织研究的情感社会学理论解析280.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联盟的动机. 风险与控制的分析281. 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营销的思考282. 浅谈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忠诚度283. 民间组织与社会治理284. 中国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建设思考285. 公益与效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体系研究286. 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 原因及对策分析287.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288. 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289. 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290. 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291. 科层制下组织成员的参与自主性:困境与超越292. 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293. 消除人际沟通障碍实现组织有效沟通294. 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的个案分析295. 实践. 学科和范式:组织理论变迁综述296.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297.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298. 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民间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政策299.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300. 公共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研究301. 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302. 论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现象303. 工作与组织特征对工作倦怠影响研究304. 组织合法性的探讨305. 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提升途径306. 从组织生态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及其社会政策307. 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308. 论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309. 志愿失灵:组织理论视角的分析与治理310.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11. 从社会运行角度看我国“草根”民间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对策312. 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313. 组织链:现代社会的一种组织间关系314.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315.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其成因316. 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7. 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中的角色与地位探讨318. 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319. 由冲突走向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合作行政模式构建320. 论组织公民行为的本质. 概念纬度与研究意义321. 论我国社区自组织的自治困境及其成因322. 我国社区民间组织的成长323.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324. 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325.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326. 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327. 非政府组织与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以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个案328. 我国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329.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330. 论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互强的逻辑选择331. 论公共组织整合的三种模式332.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国外的经验与启示333. 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334. 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双重效应与理性选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335. 民间组织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析评336. 慈善捐赠. 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337. 有限理性思路的扩展与补充--基于组织决策视野中的思考338. 论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339.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340.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341.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组织内部集体抗争中的高风险人群342. 社会组织化与社区治理研究343. 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344.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345. 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及测度346. 自组织与社区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347. 社区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路径348. 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研究349. 多重理论视角下的组织适应性分析350.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困境及化解建议351. 非营利组织绩效提升的策略研究352. 社区组织体制创新刍议353. 社会组织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法制建设354. 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355. 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356.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357. 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358. 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转变与社会性企业的公益效率359.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管理视域360. 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361. 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362. 在村委会选举竞争派系的夹缝中363.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364. 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365. 中国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366. 青年组织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367. “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368. 柏特南. 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369. 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370.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371. “社会组织”的含义. 功能与类型372. 社区自组织的要素与价值373. “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374. 中国非营利组织成长机制分析--自主治理的视角375. 论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与组织绩效376.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官民二重性”分析377. 论现代社会的组织多元化及其结构优化378.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之困境及对策研究379. 近十年我国民间组织研究综述380. 关系与信任:乡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分析381. 中国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382. 社会组织研究综述383. 开放组织的权力与合法性--对资源依赖与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的比较384. 从欧美国家的经验看政府推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路径385. 超越正式与非正式的界限--当代组织社会学对组织的理解386. 政府与社区组织:从纵向控制到横向互动--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考察387. “大组织”对“大行为”:基于关键词分析的我国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388. 国家威权. 市场. 信念与宗族组织--一个经济社会学的解释389. 充分发育的民间组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390. 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391. 城市社区管理与自治组织的发展392. 非营利组织管理:美国的经验及启示。
组织社会化视角下中小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劳 资双方在劳 动关系上话 语权的失衡 。虽然相对 于国 业 都属于劳动 密集型企业 ,因此吸 引了大量的城市 低 资 、外资 的实力而言 ,中小企业是相对 的弱资本 ,但 层 次劳动 力和 农村剩余劳 动力 。尤其是 随着我 国城 市
资助项 目:广 东省哲 学社会科 学 “ 十一五 ”规划2 0 年度项 目。项 目编 号:0 0 1 。 09 9 — 3
们流动性 大 ,参加社保容 易 ,但享受保 障却存在一定 动关 系也就变得比较和谐了。 三 .组织社会化视 角下 中小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
作者简介 t鲁汉玲 ,广 东药学院医药商学院副院 长,副教 授 ,研 究方 向为组织行 为和 消费者行 为。
2 1 年第o 期 ・5 ・ o2 8 3
化进 程 的不 断深 入 ,我 国 农村 剩余 劳 动 力开 始大 量 组织 “ 内部人 ” ;对组织而言 ,组织社会化 目的是确 进入 城市 。中国 国家统 计局于 2 1 年 1 0 0 月透 露 ,根 据 保 员工遵从 和分享组织的共 同价值 观与规范 ,从而使
一
( )中小 企业 业 主在 劳 动 关 系上 起 着 决定 作 二 用 。中小企业尤其是 私营企业 的劳动关系是 以业 主与
,
制约我 国中小 企业劳动 关系发展 的几个因素 员工之 间的以交换 为本质 、以合 作与冲突为现 象的社
随着全 球和区域经济 一体化 的发展 ,国际分工 日 会互动关 系。从经济 学角度看 ,业主 和员工都是追 求 益深化 ,全球价值链 也逐步延 伸 ,我国越来越 多 的企 经济 利 益 的经 济人 ,他 们都 在 追求 经济 利益 的最 大
部环境 ,最终促进 中小企业和谐的劳动关 系的形成 。 关键词 t组织社会化 劳动关 系 中小企业
社会资本_架通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桥梁_读林南的_社会资本_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收稿日期:2010-09-27作者简介:邬金刚(1986-),男,山东维坊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
社会资本:架通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桥梁———读林南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邬金刚(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摘要:林南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是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著作,该书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互动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资本的模型,指明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沟通联接意义。
因此,在回顾社会资本模型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资本》具有系统主义、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等方法特征,最后提出对该书的一些质疑。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性选择;个体行动;社会结构中图分类号:C 9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1-0117-02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解释范式。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下称《社会资本》)作为阐述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著作,阐述了社会资本是架通微观行动和宏观结构的桥梁。
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行动、中观网络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1]。
一、社会资本模型1.社会资本的定义及要素林南在《社会资本》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期望在市场中获得的回报的社会关系的投资,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2]18,24。
在这个定义中需要分析三个要素:一是资源,这是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
二是社会结构。
资源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的,分析资源的结构嵌入性就要分析资源是如何在社会结构中分配的。
三是行动。
分析资源是如何被社会成员动员起来并转换为社会资本的过程。
2.社会资本模型林南认为,一个全面的社会资本模型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资本的投资社会资本的投资分析的是资源如何嵌入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之中,个人又是如何掌握这些资源的。
山东大学(威海)第十届本科生科研助理公示名单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东亚视野的积极老龄化研究 东亚视野的积极老龄化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沂蒙革命老区养老模式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沂蒙革命老区养老模式研究 中韩国际物流通道建设规划 中韩国际物流通道建设规划 中韩国际物流通道建设规划 威海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 威海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 集团网络结构特征与子公司自主性关系研究 集团网络结构特征与子公司自主性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集团协同实现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集团协同实现机制研究 五螺旋视角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五螺旋视角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中国省域低碳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耦合关系研究 中国省域低碳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耦合关系研究 中日韩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评估 中日韩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评估 异质企业框架下服务贸易壁垒的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 异质企业框架下服务贸易壁垒的测度及经济效应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企业境外上市与对外投资关系研究
刘洋 刘洋 刘洋 刘洋 周慧 周慧 周慧 周慧 周慧 汪全胜 汪全胜 汪全胜 崔岩 崔岩 崔岩 牛方玉 牛方玉 王瑞君 王瑞君 武飞 武飞 马艳朝
公共文化治理创新研究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大学生时间管理调查 大学生时间管理调查 大学生时间管理调查 地方立法精细化研究 地方立法精细化研究 地方立法精细化研究 教改项目——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新路径——国际法比赛研究 教改项目——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新路径——国际法比赛研究 教改项目——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新路径——国际法比赛研究 20 世纪中国史学史(多卷本) 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逻辑研究 认罪认罚从宽司法改革研究 认罪认罚从宽司法改革研究 2018 年教育部社科基金裁判文书中案件事实的修辞论证问题研究 2018 年教育部社科基金裁判文书中案件事实的修辞论证问题研究 村改居后如何向城市社区转型及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和谐校园构建途径探讨
责之一 , 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 障。学校内部三大行 为主体就
是 学生 、 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这 三者之 间和谐关系的建 立就是最
基本的要求 , 三者 由于各 自利益和权力 的不 同往往出现一 定程度 的
( 浙江 工商 大学 工商管理 学 院
摘
要
构建和谐校 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社会资本
一
种各种不同事物之间配合适 当、 协调一致 的状态 。而 校园和谐 ,
培 育与和谐校 园建设存在着 内在的 目标一致性, 前者对后者起着 巨 大的推 动和维护 的作用。培育和壮大校 园社会资本 , 点在于 学校 重 组织制度 的规 范化、 园人 际关 系的网络化。 校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和谐校 园 和谐社会
教 育长 廊
社I 资 本 视 角 下 的和 谐 校 园构 建 途 径探 讨 一 I 会
毛益 民
中图分类号: 4 G6 0 文献标识码 : A
黄 琚君
浙 江 ・ 州 30 1 ) 杭 108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 2 — 5 _ 2 1 7 — 8 4 2 0 )2 0 6 o
在校 园内部 , 不可否认还存 在许 多的不 和谐 , 比如组织机构功能 上
的不合 理、 管理规 章制度 上的不 完善、 行政人员与教师 以及师生 关 系的紧张等等 , 还有 外来 各种不 良信息包括商业投机心理 、 社会 陋
习等等 ,这些都会对 校园的内部环 境造成 比较强烈的 冲击和 负面 影 响。社会资本在其 中可以起 到缓 冲器和调节器 的作用 。对 于组 织, 它可以通过 网络 收集更 为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 对组织 予以针对 性地改造 ; 于人 际关系 , 对 它可以使人们在相互信任 的基础上形成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一、本文概述《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一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内涵、关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首先概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定位。
随后,文章将探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互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讨论社会学理论在指导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社会学研究对于提升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社会学对于社会建设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构建,更是涵盖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共生。
社会建设需要关注社会结构的优化。
社会结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方式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动力。
社会学强调,通过合理的社会制度建设,如公平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可以促进社会结构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建设需要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联系和互动,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
社会学认为,通过加强社会沟通、增进社会信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再次,社会建设需要推动社会制度的创新。
社会制度是规定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和体系。
社会学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可能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社会制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这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推进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建设需要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风气。
社会资本理论: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的新视角
社会资本理论: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的新视角【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资本理论在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方面的新视角。
在对社会资本理论的起源和重新审视进行了介绍。
在分别阐述了美德善行活动的定义与意义、长效机制探讨、社会资本理论的应用、建立新视角以及实施策略。
结论部分提出了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的新可能性,并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新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促进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推动“美德善行”系列活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 美德善行活动, 长效机制, 应用, 新视角, 实施策略, 可能性, 推广与应用, 社会责任, 社会参与, 社会信任, 社会互助, 社会发展, 社会建设, 社会价值, 社会风气, 文明社会, 群体行为, 社会关系, 社区服务, 社会影响, 社会改善, 社会团结, 反馈系统, 社交网络, 公益活动, 社会责任感1. 引言1.1 社会资本理论的起源社会资本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社会学学者佩特拉基。
他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所形成的资源。
随后,美国学者博德、科尔曼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资本理论。
博德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源于社会关系,能够促进个体或社会的行动或获益”。
科尔曼则从组织和制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资本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合作所产生的信任、互惠和共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社会关系不仅可以带来个体的物质和非物质收益,还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
社会资本理论成为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这也为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长效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1.2 对社会资本理论的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资本理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社会资本视角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
1多 元 主义 理 论 。多 元 主 义认 为 , . 由个 人 简 单 集 合 构 成 的社 会 产 生 了政府 ( 国家 )政 府 与社 , 会 始 终 要 保 持 一 种 信 托 关 系 , 果 政 府 亵 渎 了社 如
会 的信任 , 社会具有重新选 择政府 的 自由。对社 会而言, 政府 的作 用 在 本质 上 是 工具 性 的 , 不能 它 任 意 干 涉 社 会 的 秩 序 , 一 方 面 由于 政 府 的权 力 这 只 是 源 于 人 民通 过 契 约 而 让 渡 的部 分 权 力 ; 一 另 方 面对 政 府是 否 违 背契 约 而对 社 会造 成 致命 的侵 害 由社会 来 做 裁 判 者 。 因此 , 多元 主 义 理 论 的实 质 是公 民社 会 决 定 国家 , 民社 会 对 国家 享 有 最 公
高裁判 权 。
2 国家 中心 主 义理 论 。 国家 中心 主义 论 者 认 .
为, 国家不必代表某一种社会力量 , “ 它有着 自己 的 目标 、 益 、 源 和 执 行 组 织 , 着 管 制 权 力 和 利 资 有
收稿 日期 :2 0 — 1 3 09 0— 0
基 金项 目:本 文 受江 西省 高校人 文社科 项 I “ l f 社会 资本在 区域 经 济发展 中的作 用研 究”( 目编 号J O 1 ) 项 C 9 9: 西省社会 科 学研 究  ̄江 '
“ 十一五”规 3项 目 “ t , 】 网络 治理 :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与 实践”( 目编号0S 9 的 资助 。 项 8 H3)
作者简介 :吴光 芸 ( 9 8 17 一),女 ,湖北随 州人 ,南昌大学公共 管理学 系副教授 ,南开大学周 恩来政府 管理学院博士 ,研究方 向为政 治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引言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网络中积累的一种资源,包括信任、合作、互助等社会关系。
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探讨社会互动、社会合作、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将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在企业管理、社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概念及发展社会资本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鲍勃·普特南在1993年提出。
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或群体基于相互信任、互惠合作等社会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资源”,并指出社会资本对于有效社会互动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资本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系统层面的社会资本。
二、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来源社会资本的形成与来源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
社会网络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构,通过社会网络,个体可以建立起关系、获得资源和信息。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通过交流、合作、互助等行为建立信任,从而形成社会资本。
三、社会资本的作用与价值社会资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首先,在个体层面,社会资本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经济资源获取能力,增强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其次,在组织层面,社会资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组织的合作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绩效。
最后,在社会系统层面,社会资本有助于建立社会信任机制,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资本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社会资本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内部的社会资本建设、企业合作与创新以及员工的社会资本管理。
在组织内部,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可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效能和绩效。
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则需要依靠社会资本构建合作关系、共享资源与经验,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组织问题研究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组织问题研究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在当前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应对性举措。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社会组织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过程中,正确地认识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拟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入手,对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标签: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政府逐渐从原来以经济职能为核心整合政治与社会管理职能向以社会资源为核心整合政治经济资源的方向转变。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下对政府角色的重新思考,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特别是政府与市场存在双失灵的背景下,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强调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随着2004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战略目标,以及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发展目标的具体修炼。
这使得社会组织的培育成为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
而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其自身发展乃至整个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试图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我国社会组织中现存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一)社会组织的提出及其含义“社会组织”作为特定涵义的词首次提出是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主要是指除市场和政府之外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或“第三部门”的统称,但不包括企业等营利性组织和政党、教会等政治和宗教组织。
严格意义上说,社会组织这一概念指的是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公共组织。
民政部在2007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决定,今后不再沿用“民间组织”叫法,而启用“社会组织”这一新的概念。
公共危机管理 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公共危机管理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摘要: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社会资本引入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分析社会资本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关联和互动,以及社会资本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公共危机管理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1一、社会资本与公共管理危机之间的关系公共危机治理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性和互动的辨证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社会资本是公共危机治理效率之本首先,信任社会资本便于达成一致行动,使资源动员更加便捷。
一方面,一个由信任建构的社会网络和一个有着很高信用的政府,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解决集体行动的难题,将有效实现危机中的社会动员和资源配给,降低社会救治的成本;另一方面,信任源于对可能危机的承认和对安全的预期,信任的存在,内在地涵盖了对可能危机的规避,或至少将其降至最低。
其次,建立内容健全、组织有序、反应灵敏的规范体系,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
由于公共危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式制度和规则难以有效防止公共危机过程中的各种“搭便车”行为。
相反,有效惩罚和规范是彼此认同的价值,是可以提供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的社会资本,给人们的行为设定了无形的选择阀限。
(二)良好的公共危机治理是增强社会资本的转折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诺曼·r ·奥古斯丁(norman. r. augustine) 所说:“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
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处理的典型特征。
”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如果成功应对危机,一方面可以把公众的损失降到最小值,更重要的是会激发公众对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高度认同感,赢得更多支持,从而更容易形成更高层次的社会资本。
正如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事实上只要参与者保持优先责任、维持互惠和信任,社会资本就会因为使用而得到增进”。
志愿服务的实践和理论分析
志愿服务的实践和理论分析在日益发达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志愿服务不仅给予服务对象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也让参与的志愿者更好地认识和融入社会。
本文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来分析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一、实践层面1.普及教育:志愿服务可以为社会普及教育知识,引导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思考和解决方案的实现。
比如某公益组织在社区内开展环保知识普及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和答疑解惑,引导居民做好环保、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工作,使社区环境变得更加和谐。
2.促进友好交流:志愿服务是一个广泛的平台,从中可以结识各行各业的人士,分享彼此的心得和经验,促进友好交流,并相互支持、鼓励和帮助。
3.提高互助意识:志愿服务可以让所有人感受到互助和支持的力量,并在其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感。
比如义务救援活动,在危急时刻,相关团队可以通过良好的协作完成复杂的救援行动。
二、理论层面1.发展社会资本论: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补充和丰富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志愿服务过程中,人们的合作、信任、友好和关爱等价值观念的推广,为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理论基础。
2.社会责任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和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提倡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观,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社会认同论:志愿服务可以建立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社会的凝聚力。
志愿服务者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加强了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共同体的信任和合作力。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既是社会资源的有效补充,也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量。
它不仅服务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也能够有效提高志愿者自我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我们应当关注、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共同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社区治理研究
4 07) 3 0 9
随 着 社 会 的 快 速 发 展 , 理 理 论 也 被 广 泛 的 引 入 我 国 的 学 术 治 界, 政治 、 经济 等各 方面都发生 了巨大 的变化 , 传统社区治理模 式 出 现 了 危机 , 到 了挑 战 , 需 要 探 索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的 社 区 治 理 的 模 受 就 式 。从 目前社 区治理效果来 看, 是很 理想, 府在 社 区治理 中仍 不 政 占着 主导 地位 , 区居 民参 与社 区事务 的意识 比较 薄弱, 想改 变 社 要 农村社 区的现 有面貌, 就需要找 到问题 的关 键所在, 对症 下药, 村 农 社 区基本上属 于一个熟人的社 区, 民之 间的关系 大多都 靠亲戚 、 农 邻里之 间的信 任等关 系建立 起来 的, 文 打算从 这个 微观 角度 出 本 发来进行 阐述 。
理 的进 程 。
、
理 论 基 础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 由皮埃尔 ・ 布迪厄于 17 90年代 提出, 后 经过詹姆斯 ・ 科尔曼等人 的发展, 成为一个重要 的社会学概念 , 广 被 泛 地应 用 于 对 现 象 的 解 释 之 中 。 目前 关 于 此 概 念 还 没 有 一 个 权 威 性的统一定义, 但各方面基本上认 同罗伯特 ・帕特南 的定义。 帕 特 南 认 为 , 会 资本 指 的 是社 会 组 织 的特 征 , 如 信 任 、 范 社 例 规 和网络, 它们能够 通过 推动协 调 的行动 来提 高社会 的效率 。并 且 认 为, 会资本是社会 结构 和社 会关 系 的有助 于推 动社 会行 动和 社 实 现 行 动 目标 的 特 性 。 根据 社区社会资本拥有 主体 的差 异, 可以从微观 、 中观和宏 观 三个维度来 考察社 区社会 资本 的存 在形 式 。从 微观 层次上 看, 社 区居 民个体所拥 有的社会关系 网络 以及通 过这 种网络动员获取 资 源 的能力 , 括信任 、 包 亲情 、 信仰 、 参与 、 惠等, 可 以称之 为个 人 互 也 社 会 资 本 ; 中 观 层 次 看 , 区 组 织 的关 系 网 和 动 员 能 力 , 括 规 从 社 包 则、 参与 、 信任 以及 以组织 名义发 生的各 种联 系, 可以称 之为 组 也 织社会资本 从 宏 观层次看, 区的社会 资本具 有相 当明显 的公共 社 产品性质, 因此也 可以称之 为群体 社会 资本 。事 实上, 会 资本在 社 很 多 情 况 下 是 相 互 依 赖 , 社 区 治 理 中共 同发 挥 着 重要 影 响 。 在 而本文分析农村 的社 区治 理时, 微观层 次人 手, 析农 村社 从 分 区 具 备 的 社 会 资 本 , 运 用 这 些 资 本 来 进 行 社 区治 理 如何 二 、 村 的 社 区 治 理 农 社区治理是一种 集体 选择 的过 程, 政府 、 区组 织 、 区成 是 社 社 员单 位 、 营利组 织 、 民等之 间的合作互 动过程 。社区治理 是一 非 居 个 长期的过程, 目标 除了完成 特定 的、 其 具体 的经济 和社 会发 展 的 任务外 , 更看重社 区基本要 素 的培育, 中包 括社 区组织 体系 的发 其 育 完 善 、 区成 员 参 与 公共 事 务 积 极 性 和 能 力 的增 长 、 区 中 正 式 社 社 的和非正式 的制度 规则的形成 、 区 中不 同行 为主体 交往互 动方 社 式 和机制 的磨 合等 。 就像俞可平的《 治理与善治 》 中所说 的那样, 的最终 目标 书 治理 是善治, 即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的本 质特征在于 善治 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 管理, 是政治 国家与公 民社 会的 种新颖关系, 是两者 的最佳状态 。而农村社 区治理 的最终 目标也 是一样的, 即实现善治: 达成一种双赢——政府与农 民之 间的相互协 作 。农 村治理是农村公共权威通过 管理农村社 区 以增进 社 区公 共
国家治理场域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谱系、建构逻辑与实现机制
国家治理场域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谱系、建构逻辑与实现机制作者:范逢春张天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6期摘要:社会治理共同体已成为政治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作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这个社会”这一问题的中国方案,社会治理共同体必然会成为彰显“中国之治”制度优越性的现实图景。
从理论的历史谱系来看,当前中国场域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之根是中国传统共同体思想,理论之本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之用是西方共同体思想。
国家治理场域中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遵循了组织化、失组织化到再组织化的历史逻辑,秉承了从综合治理、协作治理到共同治理的现实逻辑,彰显了社会自治、社会法治与社会德治的未来逻辑。
国家治理场域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通过“认识论”升华来重塑社会治理结构,需要通过“方法论”升华来重造社会治理过程,需要通过“价值论”升华来重置社会治理目标。
关键词: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谱系;建构逻辑;实现机制“全球化进程带来了许多亟待关注的问题和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共同体是这些诸多问题与机遇中的核心。
”[1]在国家治理场域中,如何调和身份、利益、文化的多样性,进而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合作与社会凝聚,是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的重大目标,“社会治理共同体”迅速成为政治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诺曼·菲尔克拉夫( Norman Fairclough)认为,“话语不仅是表现世界的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
”[3]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作为可以实现“价值”的符号,必将回应社会运行,建构社会认同,实现社会的价值引领。
国内外学界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已进行了诸多探索。
在国外,往往以社区共同体(community)研究替代社会治理共同体(the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