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听《什么是周长》教学有感
小学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什么是周长?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小学数学问题,但是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它的概念。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授课时,需要考虑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个概念,并让他们正确地应用到实际中。
首先,在开始教学前,我会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周长,它是什么意思,周长所表示的信息,以及周长与其他几何概念(如面积)之间的关系等。
其次,我将会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让学生更加了解周长问题,如用纸条来模拟周长的计算,可以学习圆的周长的计算,用图形来演示周长的理解等等。
最后,我将会引导学生实际应用这个概念,比如用来计算某个图形的周长,计算桌子或地面周长等,以便于学生自己学习和掌握这个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问题,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解释性教学,示范性教学,讨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游戏性教学,同伴学习等。
此外,我也会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分组讨论,小测验等,以便于他们学习什么是周长的问题,这样也可以让他们对其他几何问题有一个更深入了解。
最终,我将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出他们对什么是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作为结课反思,从中看出教学设计的成效,并考虑进一步改进。
总之,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概念,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会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有机会学习这个概念,
让他们以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应用这个概念。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什么是周长》是XXX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的新知教学,本科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周长,属于几何范畴。
基于知识特点,我在设计教学时,将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和实践理解两部分。
下面具体反思一下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
先说优点:1.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几何直观演示,使概念直观生动,强化认知。
在开课出我以树叶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一周的长度”这以抽象的概念,并用课件给学生了一个直观明确的认知:周长就是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
增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知。
2.实践理解,梯度深入。
在实践体验环节,描一描平面图形,这里我在活动单上设置了“树叶、圆形、星形”的三个图形,让学生从规则、不规则,曲线、直线不同的层面体验物体的周长。
算一算,量一量中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实践。
第一层测量计算规则的图形周长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怎么算的?”来明确图形的周长概念;第二层设置了不规则的测量不规则的图形,树叶的周长。
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认知进一步的深化。
最后是周长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设置了实践测量腰围、头围的合作实践,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明确这里测量的头围和腰围必须是相应位置,水平方向一周的长度,让所学知识生活化。
3.“以学定导,多元互动、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度高。
在课堂教学上我以"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自学思考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敢于质疑补充。
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实践修正,在“自评、对评、师评”的交互式评价激励中不断自我修正提升。
4.运用几何直观演示,有用的渗入渗出相关的数学思想、引出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的引出也有直观的演示支持。
学生报告测量方法同时又引出了“化曲为直”、“分段计量”的测量方法;在练晋升比较“凹”、“凸”两个图形周长中,学生报告比较方法常常形象的引出了“平移比较法”、“分段比较法”等数学方法,使学生的研究从知识到实践应用的方法思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晋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遵循了新课程课改的理念,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本节课突出了以下的特点:1.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为载体。
新课开始又创设了小蚂蚁绕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的情境,找身边物体的周长等活动,从多角度让学生建立“一周”的空间概念。
能够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设计了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尤其是让学生描树叶的周长、量圆的周长让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提问题,指名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伊始创设各种情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是课程标准的又一新理念。
我在引入“周长”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让学生通过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逐步认识“周长”的含义。
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亲自去体验,亲自去经历,充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什么是周长》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学习活动,在亲身体验中,使学生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活动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较慢,为了照顾到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最后一环“拓展练习”只好布置为课后完成。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精选19篇)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精选19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铺垫,环环相扣,重视体验本节课能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创设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通过小蚂蚁比赛的情境,围着树叶来转,其中有一个蚂蚁,偷懒了,没有跑到终点,所以它不能赢,描喜欢的图案,得到图案的轮廓,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描的,最后指出从一点出发又回到这一点,这一周的长度呢,在我们数学里面叫周长。
紧接着观看电脑演示描边线,加深学生印象。
从而指出: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物体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
整个教学环节教师以动手操作为主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使整个环节张弛有度,让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亲身感受”。
测量腰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了生活材料。
体验了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体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什么是周长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描一描、摸一摸、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
让他们思考怎样做,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篇1一、老师“讲”得好“导”要更好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可称为开讲、开课等。
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因此教师要想使一堂课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提高自己的导课艺术水平。
从教十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一直很注重导课环节。
在导课时,我总是考虑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设计导课形式,斟酌导课的用语。
同时也会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课方式,力求让导课这一环节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和简洁性,以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这节课同课异构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抛开教材中列举的树叶,而采用教师最常使用的粉笔和板擦来导课,讲解周长。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二、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既丰富了学生感知,又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以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关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获得成功感。
老师引导孩子由看到摸,从摸到描,眼看,手摸,手描,脑想,整体感知具体图形的周长,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什么是周长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交流感知、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
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观后感
三上《什么是周长》观后感10.21我们继续参加了48学时线上培训,上午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的是第二堂鲍丽萍老师的《什么是周长》这一节课。
在我之前上这节课时总感觉这节课很难上的,因为都是通过一个情境或者活动就出示了周长的定义,好像学生记住那句话就是理解了周长,导致练习时错误百出,学生不能找到具体物体的周长。
还有教学内容通常是层次杂乱,认识了周长后又进行具体活动,然后练习了各种求周长、量周长、比周长的习题等等,其实就是学生对周长的理解都是基于表面,也没有顾及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周长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内化周长定义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上好这节课的目标。
事实上认识周长就是平面图形里绕物体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边线”。
然后就是明确度量的长度,规则图形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而不规则物体可以想办法借助毛线卷尺之类,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转化为能直接度量的。
而鲍老师的这节周长课让我大开眼界,整节课注重实际操作,注意让孩子感知体验。
可谓是学生的“活动丰富体验深刻”,其中有几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1.层层推进,体验有层次具体让孩子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辩一辩”等活动充分感知了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体验了“周长”的含义。
然后还是具体活动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再次理解了周长的定义。
鲍老师在教学中很好的把握了这个层次,逐步推进。
2.直观操作,体验更深刻在明确了周长的定义之后,采用了“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的方法,再次强化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又让学生明确了周长是可以度量的,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不规则图形可以借助工具转化测量。
在活动中多次展示学生的不同找周长“描一描”的成果,这样对错对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体验逐渐深入、逐渐内化。
3.从学到用,思维更发散最让我欣赏的是鲍老师的“五边形找周长”的拓展活动,通过“周长的变化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的比较辨析,对周长的本质含义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侯占明《什么是周长》观后体会
《什么是周长》观后体会
东官中心小学侯占明
“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遵循了课改的新理念,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本节课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为载体。
新课开始又创设了小蚂蚁绕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的情境,找身边物体的周长等活动,从多角度让学生建立“一周”的空间概念。
能够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设计了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尤其是让学生描树叶的周长、量圆的周长让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提问题,指名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伊始创设各种情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是课程标准的又一新理念。
教师在引入“周长”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让学生通过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逐步认识“周长”的含义。
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亲自去体验,亲自去经历,充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11月3号上午我开了《什么是周长》的教研,这也是我第一次开的公开课,这一次的公开课让我感触很深。
这一课我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周长,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对树叶和数学书封面进行描边练习,在此根底上告诉学生,这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测周长,进一步感受什么叫周长,并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周长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与合作交流。
通过这些实践,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本节课我虽然有突出重难点,语速也还可以但本节课也有很多缺乏的地方就是给学生的'奖励语太少整节课就只会用鼓掌,课堂上应该是要让学生多说,学生不懂的应该是老师辅导而不是直接说出来;测量数学书封面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用绳子测量和直尺测量两种方法进行比照知道哪种方法会比拟好些,而不是直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用绳子测量也是可以的;还有每一个过程没有进行小结,这样会让学生不能及时反响过来;在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时没有强调学生要一格一格的数不能跳格数。
感谢老师们给我的评价,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了这些缺乏的地方我会改良,希望下一次的公开课有所进步。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昨天我们进行了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我让孩子们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带了一些树叶、硬币、线、尺子等。
上完之后反思如下:1.首先带的工具我感觉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一节准备课,我们一块讨论当遇到不规则的图形时我们怎么测量他的周长,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而不是直接提供给他们这些工具。
因为后来我发现学生并不知道线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知道要用先去“围”但不是并不知道围完之后要把线展开测量,测量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自己研读教材不够。
书上的环节是先让学生自己描一描树叶和数学书的边线,然后引出周长。
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
我稍微做了一些改动,用沿操场跑一圈引入。
第一次故意跑到里边,第二次故意跑到外边,第三次没跑到头。
让学生明白一周要沿着边线,并且要从起点到起点。
接着让学生动手指了指树叶、数学书、桌子等的一周,但是并没有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所以到下边有一个环节: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本来应该数边线的,结果很多孩子都数成了小方块。
课后和金老师沟通发现用操场并不是很合适,因为孩子知道中间也可以走,而且操场本来也是一个稍微规则一点的图形,并且跑道上有很多其他干扰的线条,会影响孩子的思维。
今天上课我对上一节课做了补充,数周长,先让孩子们找出一周描一描然后再数一数,并且找了类似的题目反复总结才纠正过来。
3.我现在在大力的培养孩子们的小组合作能力,但是发现他们还是有很大的欠缺,比如这一节课我特意让他们提前讨论了一下如何分工,还找小组到前边演示了一遍,但是在下边操作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孩子游离在小组之外。
还有一个就是倾听的能力,我一直强调有其他小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要互相倾听并且给出自己真正的建议,但是显然效果并不好,他们给出的建议都是一些表面性的。
但是四班的杨培源提出:线最好不要用深色的要不做标记的时候容易看不清。
我觉得还是很好的,自己提前也没有想到,希望以后孩子们可以提出自己真正的问题,给出自己思考后的建议。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反思听《什么是周长》一课随感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反思听《什么是周长》一课随感评课稿
11月30日,是我们数学组教研日,由王老师执教《什么是周长》一课,本节课王老师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场蚂蚁比赛,直观形象,让学生明确“一周“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周长。
王老师还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享受知识建构的过程。
1、通过动画“蚂蚁赛跑”,直观形象,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2、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什么周长”,王老师通过“辨一辨、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活动,促进知识结构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周长有了清晰的认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学生作业比对的重要性?在描一描的活动中,王老师让学生直接描在书本上,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只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导致较多学生对错误的作业没有更正过来,还举手表示自己全对。
我建议王老师可弯下腰走到学生当中进行指导,再将学生正确的作业与错误的作业放在投影仪展示,让学生直观观察、判断、比对,从而抓住学生错误资源,并对错误资源充分利用,使学生更好地建构周长知识,促进课堂生成。
2、在活动操作过程中,教师如何建构和完善抽象概念,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
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运算的基础。
教材出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个体情形,通过观看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
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体会和知识动身,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看、操作,亲躯体验、感受明白得周长的含义。
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出现形式。
课堂第一注意创设情境,从漂亮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周围专门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味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学生通过观看蚂蚁描树叶边线再自己动手描边线的过程,初步感知一周那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树叶的周长确实是树叶一周的长度,引入课题。
再通过摸一摸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看、摸索活动中。
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练一练三个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含义。
接着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让学生把握多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通过量腰围、量树叶周长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最后通过比一比图形的周长向学生渗透了平移的数学思想。
这节课尽管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小孩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专门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如:1、明白得一周不够深入。
本节课是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明白得,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
郭明媛听《什么是周长》课 心得体会
听《什么是周长》课心得体会北票市东官营镇山咀小学 郭明媛今天我有幸观看了第十二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的演讲会,听到了几位优秀教师的数学课,最让我受益匪浅是三年级《什么是周长》。
1、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
2、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上课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对《新课标》的新思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单纯依模仿与记忆.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我们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收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听几位教师的数学公开课,使我亲眼看到他们各自的教学艺术风采,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
什幺是周长教学反思_0
什幺是周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利辛县实验小学张宁《什幺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
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
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
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
《新课程标準》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
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资讯资源,并改进了资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
然后通过多**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一週”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通过指一指白纸的一週、不规则的纸的一週和数学书封面的一週来认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週的长度。
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树叶和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幺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量一量、算一算。
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尤其是**怎样求得半圆的周长花时较多,引导学生得出绳绕法、滚动法等,为将来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
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什么是周长与图形观课心得六篇-精品
《什么是周长》与《图形》观课心得(六篇)(一)今天我们在多媒体室观看了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课例,两位老师的示范课让我收获颇丰,感受良多。
第一位老师的《什么是周长》这一范例,让我明白了在学生理解周长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创设出一些活动情境, 通过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使得活动有明确的目的,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新的理念。
本节课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一次是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实现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位老师的《图形》这一范例,使我懂得了可以把学生没见过的图形转化成以前有学习过的图形,并运用到了割补法、组合法、重合法等,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观察、操作、思考、再创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老师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两位老师的示范课,一是《什么是周长》,二是《图形的转换》,让我收获颇丰,感受良多。
第一位老师的《什么是周长》这一范例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
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创设在课堂中的应用
----听《什么是周长》后有感
十一月七日,在我校“晒课”活动中,听了曹淑萍老师的《什么是周长》,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周长的第一节,它是在一二年级学习过长、正方体,三角形和圆,以及长度单位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曹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电教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连续的情境创设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情境教学是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途径,以便在课堂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最大限度的去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已形成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我们讲,北师大版的教材重视有效情景,能够有效的利用主题图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与思考的兴趣。
曹淑萍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再用手指描树叶和书本边沿的比赛入手,并以秋天的落叶引起话题: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沿爬行,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爬行的轨迹,接着描述树叶的轮廓。
在学生描一描、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
这样的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页对周长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同时,教师也巧妙地抓住几个关键词,如:起点、沿着边,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周长,真正让学生经历只是形成的全过程。
为了把物体表面的周长转化成图形的周长,曹老师创设了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面的周长,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
学生找出数学书、文具盒、课桌面等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每个物体表面的周长。
接着,曹老师有
创设了第三个情境: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了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曹老师又创设了第四个情境:树叶的周长怎样计算?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学生有用软尺套在图形上量的,也有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绳子的长度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主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