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
课堂教学管理概述
目标导向性原则
良好的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可使师生的 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 同的指向,成为教学中的行为方向。
规范性原则
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常规化、 过程化、和科学化,有利于课堂教学活 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 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计 划。
灵活性原则
课堂教学管理应根据学生条件、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进行必 要的调整。要把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 真实性,多样性与有效性有机结合。
三、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权威模式 (二)教导模式 (三)矫正模式 (四)关系模式 (五)放任模式
权威模式
权威型课堂行为管理强调整个课堂都是由教师 负责的。 第一,建立和强化规则。 第二,提出指令和要求。 第三,利用轻度惩罚。 第四,采取走进控制。 第五,实施隔离措施。
教导模式
教导型课堂行为管理认为认真设计和实施的教 学可以预防和解决大多数课堂管理问题。 第一,提供有趣而适宜的课程和教学。 第二,借用移动管理方法。 第三,建立课堂程序,并给与明确的指导。 第四,教师本人表现出对学生课堂活动的浓厚 兴趣。 第五,认真设计课堂环境,并不断改变和重建 课堂环境。
有效的课堂管理的教育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
另一方面,有效的教学管理能调动师生积极 性。
简言之,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 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二)规范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四)灵活性原则 (五)发展性原则
放任模式
放任型管理强调学生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旨 在发展学生的自治,让学生自己做出决定,自 己对其行为负责。
课堂管理PPT课件
• 3、建立民主的课堂。
.
19
• 六、群体过程模式
• 群体过程模式,也称社会心理模式,它是 一种建立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原则 基础上的课堂管理模式。它基于这样的认 识:学校教育产生与特殊的群体环境—— 课堂群体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 维持有效的、积极的课堂群体;课堂群体 也是一种社会系统,具有所有社会系统共 同的特征,有效的、积极的课堂群体决定 于与这些特征相一致的 特定条件,教师在 课堂行为管理中的任务就在于建立和维持 这些条件。主要要点有:
.
5
• 三、课堂行为的执行
• (一)执行规则前应检查规则是否 适宜
• (二)执行规则应始终如一、而且 坚决、果断
• (三)执行规则既要公平一贯、又 要灵活差异
• (四)执行规则应采用积极的方法
.
6
第二节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特性与类型
•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特性
•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 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 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 是消极的、负面的,而且具有普遍性,也 具有差异性。
• (一)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
• (二)培育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
.
2
•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
• (一)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
• 课堂规则的制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的说,课堂规则主要依据四个 方面:
• 1、法令与规章
• 2、学校及班级传统
• 3、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
• 4、课堂风气 .
3
• (二)制定课堂规则的原则与要求
• 1、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 问题行为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氛从表面上看 , 学生们好像都在积极参 与 , 对布置的 任务也完成得很快 , 但学生最大的愿望却是 : 我赶紧 做完这个作业 , 好打 游戏 , 甚 至于 , 有的学生 干脆 不 完成任务 , 直接打游戏 。 对学习却是敷衍 了事 。当然 这种想玩游戏 的心理是不可避免 的,教师更应该注 重对这种课 堂氛围的引导和利用 。创设一种真正积 极的课堂氛围 ,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提供 了保证 。
2 . 课 堂 管 理
、
有 效 的 信 息 技 术 教 学 必 须 是 学 生 学 的 有 效
和 教 师 教 的 有 效 两者 相 结 合 的 有 效
这里有效 的信息技术教学 ,就是 在新课程理念 指导下的有效教学 ,也就是从教师教的有 效性 和学 生学的有 效性来看 的。 从学生学 习的角度来说 , 有效性是用时间 、 结果 和体验三个指标来考量学生学习有效的程度。 学习的时间是指学 习特定 内容 所花费 的时间 , 它意味着学 习效 率 , 显然 , 学 习速度快 , 学 习特定 内 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 , 效 率也就高 。学 习结果 , 指学 生经过学习所发生 的变化 、获得的进步和取得 的成 绩。 这是有效性 的核心指标 , 也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有 效性 ,每节课 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学习的收 获。 学 习体验是指学生的学习感受 , 即学习活动所伴 随的心理体验 。通 常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表 现 出来的热情都很高 ,但从学生 的言谈与学习过程 和学习结果来 分析,引发这种热情的往往不是学生 对信息技术本 身 ,而是学生们在玩电脑游戏中产生 的一种愉悦感。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有效 的教学是指促进学生 学的教 ,它表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直接的促 进, 即通过教师 的教 , 学 生学 得更多 、 更快 、 更好 、 更 深; 其二是 间接促进 , 即通 过教师 的教 , 学生学 会 了 学 习, 掌握 了学 习方 法 , 提 升了学习能力 , 达到 了不 需要教 !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 ; 间接促进是着眼于 长远的 。 相对 而言, 前者是短效 , 后者是长效 , 这两种 效果要同时兼顾 。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1、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__________________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2、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
3、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4、20世纪70年代__________________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__________________模式。
5、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利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6、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7、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融合课程和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8、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9、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第一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是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__________________。
10、广义的课程管理,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中央电大2002—2003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
2.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融合课程和三种形态。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因此要完善教师体系,促进教师成长。
5.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6.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和受传者。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lo分)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2.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和环境因素。
(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A.科学性 B.教育性进制 C.启发性 D.正规性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课堂管理。
3、课堂管理的特点
(1)多维性。课堂是多维的,充满了人、任务和时间
压力。教师鼓励能力低的学生回答问题, 但可能因此放慢了讨论的进程。因而,教 师所作出的任何一项决定都不是单纯的。
(2)同时性。课堂上的每一件事都是同时发生。
(3)即时性。即时性与课堂节奏有关,教师往往要迅 速作出决定。
陈时见 主编 《课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由于对问题行为的认识不同,所依据的分类 标准不同,对课堂问题的分类也很难一致。
27
2.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指导思想的错误
(1)教师的教育失策
②.管理的失范 ③.教学的偏差
(2)学生的身心因素:性别差异、生理障碍、心理缺失
17
(二)课堂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近年来,课堂教学环境尤其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研 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 要课题。
1、课堂物理环境
(1)主要因素: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内部环境) (2)座位排列: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人际交往、学业成绩等多方面。
2、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教师形象”
课堂管理
课程与教学论 20134001004
郭娜
1
课堂管理
概述
主要内容
反思与展望
2
概
★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 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 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 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 其关系的过程。
施良方 崔允漷 主编 《教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述
中外学者的课堂管理概念
概
述
★埃默认为:“课堂管理是指一套旨 在促使学生合作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 师行为与活动,其范围包括物理环境 的创设、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学 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学生责任感的培 养和学习的指导。” ★ 约翰逊等人认为:“课堂管理就 是建立和维持课堂群体,已达成教育 目标的历程。” ★ 古德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为 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处理或指导课堂活 动特别设计的问题,如纪律、民主方 式、教学资料、环境布置及学生社会 关系。” 李劲松 主编 《有效的课堂管理》
教师学科研训的诉求与展望范文(精选3篇)
教师学科研训的诉求与展望范文(精选3篇) 教师学科研训的诉求与展望1一、教师教学行为的内涵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界定可谓见仁见智。
不同的学者因其自身的思想基础、理论背景和知识结构不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解也不同。
傅道春从教师教的角度对教学行为进行界定,认为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中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和控制的工作行为。
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化理解与教学运行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
黄飞跃运用系统原理来分析,认为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关联的起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因此,教学行为是由许多动静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包括:外显行为(如:教学语言、动作、表情姿势)和内隐行为(如: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潜在能力、个性)等。
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内隐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教学效益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朱华从师生间教学媒介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产生的一系列与教学有关的行为。
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充分体现,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
毕田增基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论述教师行为方式,认为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
唐松林认为,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的自觉与信念,它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维、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综合已有研究中学者对教学行为的界定与理解,笔者认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行为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文化观念影响之下的,与教师自身价值取向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行为;第二,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行为;第三,教学行为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实施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总和。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之我见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之我见【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和要求,这就要求有其独特的课堂管理模式。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呢?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课堂现状的基础上,谈了个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堂管理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与信息技术什么是“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优劣,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加强课堂管理是关键。
信息技术课是学校教育中一门操作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且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也提倡个性化,提倡协作交流,也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点,才使得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问题突显无余,然而,课堂管理仍然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经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不良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消极影响,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
二、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它拥有相当的硬件设备,学生面对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
它应该是灵动的活跃的但又是活而不乱的、有序的③。
纵观现实,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益的提高。
那么信息技术课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信息技术课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远远要比对老师的兴趣要高,部分学生开机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下载相关游戏,如果机房不能上网,就选择纸牌之类的游戏,而且兴致盎然,更有甚者连上课铃声都听不见,信息技术课堂宛如学生游戏的天堂。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演示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第9—11章)一、填空题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的统一。
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无止境 其乐无穷
学无止境,其乐无穷——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初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新课标的逐渐深入开展,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信息技术课程中课堂管理问题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直面并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就信息技术课程中课堂管理存在的弊端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方法的初步探索,主要阐述如何根据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针对性地采用课堂的管理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学无止境,其乐无穷”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管理存在问题、探究、策略所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课堂管理对于教学是一把双刃剑,顺则利,反则害。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学科,因其本身固有的特点,更迫切地要求老师们得花功夫去操纵好课堂管理这把“双刃剑”,然而事实上却很难去把握好,相信大部分在一线教学的信息技术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太难了!究竟难在哪?还是让我们来看一下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出现的真实情况吧!例如:学生错误的以为电脑课就是去玩游戏;老师讲解理论知识时不愿听,觉得很枯燥;有些老师没能控制好课堂的气氛;学生电脑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以上我略举的只是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现状的“冰山一角”,课堂纪律不尽人意使得很多老师对教学探究之路感到很茫然,有的老师甚至得过且过,导致课堂纪律愈来愈差。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如果一名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都存在着这种观念,那么怎么能让学生积极地学好你这一科目来呢?这岂不是让孩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输在了起跑线上,邓小平同志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可见学好该学科的重要性,决不允许怠慢。
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何使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下去,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想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课堂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是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保障,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
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决定因素且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认真深入地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主要途径。
1 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巧施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措施中实行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学生在学习比赛时都有强烈的必胜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新的知识,也可以在学习中学到了,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
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2 教师要遵循学生特点,巧用趣味化教学趣味教学时适宜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小学生都有一颗童心,所以趣味教学会比较的适合他们。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
课堂管理理论学习
课堂管理理论学习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课堂行为管理是课堂管理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行为管理1.1对课堂行为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课堂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要建立一定的规则来管理学生,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此外,在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对于教育当局及学校当局在法规上对学生在校行为的考查及处理的有关规定,也应充分了解。
(1)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从心理学理论的观点着眼,也可以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家庭环境着眼。
从认知发展的观点来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三个时期。
7岁以前是前运思期,这一时期的儿童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在心理学上带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7-11岁属于具体运思期,此一时期的儿童在心理上能从事思维运作,但仍以具体的问题为限。
11岁以上的儿童进入形式运思期,此一时期的儿童在心智上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准此而论,教师在制定课堂管理规则时,必须考虑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否则,如果用以陈述规则的文字过于抽象,儿童无法理解其含义,那么在时间上的实行当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困难。
从人格发展的观点看,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中所列的人生全程发展的八个时期,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属于其中的第四、五两个时期。
第四个时期大致包括小学的六年。
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在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间心理冲突的能否化解。
第五个时期包括种整个中学教育阶段。
此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在于自我统合和角色混乱两极间心理冲突的能否化解。
准此而论,教师在管理学生或处罚学生违规行为时,必须考虑到此一学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概念认识
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概念认识作者:李慧星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1期摘要:随着新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如何写好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论文,必须对课堂教学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为了能够更好的弄清楚课堂教学管理的概念,本文作者研究了以下文章,并提出自己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思考和意见。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认识王德清教授在《课堂教学管理学》一书中提出,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率,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这一概念比较简单。
第六章《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所讲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主要是指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监督,调控和评价,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
这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备课的过程,上课的过程,课后作业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管理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校全部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和改进,包括教学质量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课堂教学管理的概念比教学管理范畴小,它的主体是教师。
课堂管理的核心和主旨就是如何提高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它强调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效益,达到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向延华在《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5期撰写指出,课堂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是同生共轨的,但他们又不能彼此包容,不能相互替代。
因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实践范畴。
课堂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时空教学概念。
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使课堂教学有序化,规范化。
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协调,整合,重组,理顺和调整好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主要是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学科之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
东师2015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
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答:错,课程取向可以影响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设计和分析具体的课程,也可以决定教育实践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实施一项具体的课程方案。
可以说,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只不过有的人能够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课程取向,而有的人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课程取向。
但在具体地制定有关的课程方案,或是采用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执行课程计划时,都会表现出某种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取向的反映。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作者:李龙凯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9期一、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是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的保证因素之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信息技术课堂,尤其是在网络教室上课,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多的诱惑:玩游戏、聊QQ、上网等。
学生的行为是有传染性的,若对几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和制止,就有可能使整个课堂逐渐弥漫着一种懒散的风气,进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不良的课堂行为,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下降。
还有的机房机器数目大大少于学生人数,且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故障率高,影响正常使用。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抱怨组织教学太难,课堂管理太难!有些老师为了不违背学校要求,教学中变相采用“任务驱动”——每节课都布置大量的上机任务,要求学生哑巴似的独自操作,教师则遥控全班。
这样,课堂纪律保证了,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调动不起来了。
二、信息技术课堂现状的分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所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堂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问题?首先是学科地位。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学科、小学科,学生缺乏重视,普遍认为上信息课可以放松放松,还可以玩玩游戏,从根本上缺失了认真的学习态度。
其次,信息技术学科有操作性、互动性、实践性、层次性等特点。
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
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造成了会的学生很快完成了内容,在那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跟着玩游戏的局面。
三、解决信息技术课堂问题的对策课前认真解决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
一是做好软、硬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
二是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维修,保证学生正常用机。
如果确实因为条件有限,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建议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选拔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都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本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幼儿园老师的课堂管理
幼儿园老师的课堂管理幼儿园老师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负责课堂管理、教学实施和幼儿健康照管等工作。
其中,课堂管理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对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课堂管理的定义、目的、原则、方法、策略和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一、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对幼儿园课堂内的环境、行为和态度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整和掌控的过程。
简单来说,课堂管理就是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更好、更有效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
二、课堂管理的目的课堂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确保课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具体来说,课堂管理的目的包括:1.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2. 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律自控能力。
3. 打造积极活泼、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4.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幼儿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5. 保证课堂教学的安全与有序,防止各类教育事故的发生。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1. 儿童为本原则:幼儿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应尊重幼儿的人格特点和发展需求,给予幼儿合理指导和保护,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行动能力。
2. 推动发展原则:课堂管理应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幼儿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培养,鼓励幼儿发挥自我潜能和创造力。
3. 相互沟通原则:教师与幼儿应保持良好的相互沟通和互动,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 公正平等原则:课堂管理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照顾到个体差异,不应出现偏向某一个幼儿或群体的情况,以维护公正、平等的教育环境。
5. 导向自律原则:课堂管理不仅是对幼儿的直接约束和引导,更应以培养幼儿自主自律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四、课堂管理的方法课堂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肯定和激励:教师应认真观察幼儿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及时肯定和激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老师课堂管理制度
老师课堂管理制度一、前言课堂管理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领导、协调、控制、激励等手段,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过程。
课堂管理制度是指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秩序、保障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安全和维护学生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良好的课堂管理制度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于老师来说,制定和实施课堂管理制度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堂管理目标1.维护课堂秩序。
课堂秩序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良好的课堂秩序有利于学生专注听讲,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习气氛的营造。
2.确保学生安全。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长,所以学校要成为一个安全的地方。
课堂管理制度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3.保障学生的权益。
课堂管理制度要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课堂管理措施1.制定课堂管理规定。
老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言传和身教,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制定课堂管理规定,明确课堂纪律要求,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怎么不做。
2.制定课堂管理奖惩制度。
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规范,好的行为要及时奖励,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
奖惩措施要有力度,既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能起到警示作用,让学生懂得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3.健全课堂管理流程。
细化课堂管理工作流程,对于每一项细节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流程。
包括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的操作流程,下课后的整理工作等。
4.建立课堂管理监督机制。
老师是课堂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但要做到监管全程,需要在行为监督方面建立良好机制。
可以通过班主任、学生干部、家长委员会等方式来监督学生的行为。
5.开展课堂管理培训。
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不同需求,开展课堂管理培训。
帮助老师了解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堂管理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四、课堂管理实施1.老师自身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课堂管理就是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纪律问题)。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课堂管理的策略:
(一)课堂时间管理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
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因素
2.学生的身心因素
3.环境因素
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及学业成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是在课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学生学习时间的层次分析
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五种:名义时间、分配时间、教学时间、专注时间和学术时间。
学校活动的时间总量通常是由政府确定的,如一所学校每学期多少天,每天多少小时,这一时间量就是我们所说的名义时间。
在名义时间中,有的时间用于学科的教学活动,有的时间是用于用餐、课间休息、集会等活动,用于这些活动中每种活动的时间,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分配时间。
教师将课堂活动的时间转换成建设性的学习活动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时间。
在教学时间中,有些学生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有的专注于学习,这样在教学时间里有学生专注于指定活动的实际时间,即专注时间。
实际上,学生有时专注于某一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真正地投入和理解学业学习。
这就有一个学术学习时间的问题,即学生花费在学业任务上并取得成功的时间,它不包括学生听不懂或理解错误的时间,即学术时间。
英美等国研究认为,名义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名义上分配的教学时数往往由于教师或学生缺勤等原因而无法实现。
许多研究的结果证明,专注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存在着正相关,学术学习时间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相当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二)课堂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
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
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将教师、学生可能造成分配时间的人为因素减少至最低限度,保障规定的有限时间落到实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
由于教师理解教材不透、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导致课堂效益不高。
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并辅以精心设计的方法,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学生也一直处于积极的专注状态。
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
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
此外,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有效,以防止教师教学中因无用知识而导致的无效劳动。
4.提高学生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专注率,即分配时间内学生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时间所占的百分比。
提高学生的专注比率意思是增加专注时间,使其尽量接近于分配时间。
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一是要抓住可教时机及时施教,二是选择恰当时机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
此外,还要在提高学生专注率基础上,提高学生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