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理论与方法
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建议
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建议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下是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意识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开展讲座、组织理论研讨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
二、强化政策法规,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稳步推进,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健全相应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激励机制、惩罚机制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和企业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三、提供技术支持,改进措施方法水土保持要做好,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改进技术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土地防治和综合治理的技术支持力度,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力的技术和知识支持。
四、加强监管,严格执法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关键在于强化监管和严格执法。
政府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对环保法规和工作标准的培训、评估、检查等手段,促进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和执行,确保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推进合作,促进共赢在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的计划和方案。
同时,也应该建立农民的合作组织,共同促进水土保持的发展和执行。
总之,实施好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巨大支持。
我们要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古代水土保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006-8139(2000)04-095-02我国古代水土保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张宇辉1 牛师东2(1山西省水利职工大学 2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文摘: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主要的几大水土保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 古代 水土保持理论 发展1 沟洫治黄理论与“天下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思想黄河流域穿行于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西汉时,《贾让三策》的中策提出的“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的治黄主张,是最早出现的沟洫治黄论。
宋、金以来,黄河决溢和频繁改道,单纯依靠堤防和“增卑培薄”的治黄方法,渐为人们所怀疑,自元末宋濂《治河议》倡沟洫之论始,到明代,沟洫论盛极一时,周用、徐贞明、徐光启等许多著名的治水专家和农学家,均主张沟洫治黄。
即引洪灌,从河道的谷口开渠引水,分水分沙,减轻下游洪水灾害和泥沙下泄淤积河道。
从根治黄河,特别是从水土保持的角度看,以面上的治理为重点的沟洫论,要比专以整治堤防为重点的“束水攻沙”论,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尤其在周用提出“使天下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的思想后,使得原来的沟洫治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负责治黄工作的周用,在他上奏皇帝的《理河事宜疏》中专谈治河与垦田两者的关系,认为治河与垦田同为关系国计民生之大事,而且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孤立地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都将不会成功。
他说:“治河、垦田,事实相因,水不治则田不可治,田治则水当益治,事相表里。
若欲为之,莫如所谓沟洫者尔”。
他强调沟洫治河的必要,“夫天下之水,莫大于河。
天下有沟洫,天下皆容水之地,黄河何所不容?天下皆修沟洫,天下皆治水之人,黄河何所不治?水无不治,则荒田何所不垦。
”并且指出,这样作的好处是“一举而兴天下之大利,平天下之大患”。
周用的这一把治河、治田、备旱涝合而为一,把水分散,由群众治理的思想已由黄河下游对干流的治理,扩大到对全流域面上的治理,由治理堤防转向治田,由单纯治水发展到结合农业生产,将洪水消灭于农田和沟洫之中,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先进的思想。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及建议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及建议摘要:经过多年的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荒山荒坡变成了经果林,坡耕地成为了节水高效的梯田,河道泥沙的淤积情况明显减少。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的申报,既是对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将对建设“山水灵秀、生态宜居、环境友好、经济富强”的新地区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水土保持;做法;建议;分析引言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少部分属于人为引起的侵蚀。
近年来,流域内养殖与种植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开发建设活动不断增多,其中水电开发、建材开采、采矿、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等对流域生态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针对以上问题,城市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累计投入上千万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治理程度达到50%,区域生态功能明显恢复。
1.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和治理经验,根据水库项目建设特点、建设时序、工程布局及施工工艺,通过实地勘测和调查,分析评价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被破坏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及危害范围,提出治理和防护措施,论证选择点、线、面相给合,工程与植物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与项目主体建设相互衔接、功能完善、效果显著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系统,保障项目主体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保证建设项目既能促进项目区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促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全面持续协调,在煤产业深化和煤化工业顺利进行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2.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一是治理资金投入不足,补助标准偏低。
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投入资金与其他涉农部门的同类项目相比,投入标准低,远不能满足目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需要,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低,地方财政收入困难,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不到位,导致治理标准低,设计目标和效益难以实现。
了解水土保持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培训
了解水土保持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培训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其目的是保护和利用土壤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为了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效果,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水土保持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培训内容和方法。
水土保持培训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工程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只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够正确地进行工程设计和实施。
水土保持培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通过培训,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水土保持技术和方法,提高工程设计和实施的水平,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2.加强水土保持意识。
水土保持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增强公众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知,才能够形成广泛参与的合力。
水土保持培训可以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问题的了解,促进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3.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水土保持培训,可以将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推动水土保持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整体水土保持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水土保持培训的内容水土保持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知识、工程设计和实施的技术方法、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而言,水土保持培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水土保持理论知识。
培训人员需要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水土流失的机理和评估方法、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原则等理论知识,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工程设计和实施技术。
培训人员需要学习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法,包括坡面治理、水土保持植被设计、水库和河道的修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项目管理和评估。
水土保持工程需要进行项目管理和评估,培训人员需要学习项目管理和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项目规划、进度管理、成本控制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知识。
4.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水土保持工程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培训人员需要了解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保证工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1-2水土保持原理
4、非地带性差异
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
现的分异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
例1: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是沙漠, 西侧是温带森林
地形地貌
例2: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海陆分布,56 °S~65 °S是广阔的海洋
第一节 水土流失地带性规律
二、土壤侵蚀的地理分布
(一)地表水、热状况与外营力的关系 (二)侵蚀的地带性规律 (一)地表水、热状况与外营力的关系
土壤侵蚀与地表水热状况是分
不开的:
•
•
2000•
高温少雨地区,风化作用以物
理风化为主,风蚀严重;
高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雨区,化学风化为主,
低温少雨区,风蚀为主。
水力侵蚀活跃;
年均降水量(mm)
图1-2 侵蚀形式与水、热关系
第一节 水土流失地带性规律
(二)侵蚀的地带性规律
全球可划分为三个气候侵蚀带即: 1.冰雪气候侵蚀带:气候特点是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形成冰
容许流失量是发展持续农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 简称为维持土地持续高生产力的最大侵蚀量,又称T值。 该量值决定于某地的风化成土速度W和土壤可溶物质 移动速度D。 可用公式表示为: W = T+D T= W-D 式中:T为侵蚀率。
2
第二节 水、沙平衡原理
(二) T值范围
美国依据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土层深度、流失区域大 小、保证下游的安全等条件确定不同情况的T值(P17)。
②闭合流域多年水量平衡方程
P = E + R + △W
P为流域平均年降水量,R为流域年径 流深,△W为年终与年初流域蓄水量的 增量。 如△W为正值,则表示年内的降水一部分消 耗于径流和蒸发,其余则储蓄在流域之内; 如△W为负值,表示年径流和蒸发不仅来源 于降水,还有一部分取自流域原有的蓄水量。
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与应用
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土保持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环节,在全球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农业、城市发展、林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水土保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水土保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其对生态、环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水土保持技术研究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水土保持理论:它是研究水土保持的基础,通过对水土保持原理的研究,提出新的水土保持理论,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基础。
2. 水土保持技术策略:它是指如何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措施和方法,为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综合性方案和解决方法。
例如,针对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应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技术策略,提高区域水土保持水平。
3. 水土保持技术创新:它是指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方法,提高现有水土保持技术的效率和水平。
比如,雨水收集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等,使得水土保持技术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化。
二、水土保持技术应用水土保持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农业生产:农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重要的土地资源消耗产业。
农业生产中,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包括:梯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种植模式的推广等,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保证。
2. 城市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往往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垃圾积累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将水土保持技术运用于城市的建设中。
例如,建造沉降槽、降雨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减少城市中的洪水涝灾害,并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林业和生态环保:森林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它有助于保持水土、减轻环境污染、涵养水源。
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需要人们采用水土保持技术。
例如,防风林、的土石坝、采伐控制等,提高森林的生态稳定性和修复能力,维系生态平衡。
三、水土保持技术的优势1. 维护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技术能够减少因人为活动而形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现象,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
提出了生态系统 的结 构和功 能只有 自然 边界 而没有 政 治边 界, 当政治边界跨越 重要 的生态 系统 开展多边合作, 以实现成功的生态修复。
2 2 中 国的生态修复的发展 .
我国有关专家 自2 O世纪 5 年代末便开始研究不合理 的 O 人类活动及资源的不合理 利用 所带来 的生态环 境恶化 、 生态 系统退化的问题 , 并在华南地区退化坡 地上 开展恢复 生态学 中的植 被恢复技 术与机理 研究 。通过长 期 的定位 观测试 验 。 到8 O年代初 , 国研究者开始 从事于对 我 国资 源进行评 价 , 我 也提出 了一些生态修 复的问题 , 并开展 了一小 部分 的恢 复试 验。8 O年代以来 , 我国先后对工业废弃地 、 干旱半干旱地 区 、 荒漠地 、 退化 山地 、 退化 热 带雨 林 、 方农 牧 交错 带 综 合研 北 究、 城市水土流失区、 南亚热带侵蚀地、 湿地、 三北” “ 地区和 长江中上游等地 区进 行 了植 被恢 复与重 建 的研 究 。19 90年 我 国召开 了“ 国土地退化防治学术讨论会 ” 会议 系统总结 全 。 了我 国在土地退化方面的研究 动态与进 展 , 出 了许 多切实 提 可行的生态修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模式。1 6 9 年在北京召开 9 的生态修复 国际会议 主题之- i 为 “ 化生态 系统 的生态修 -l 退 p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6期 ( 3 第 4卷 )
黑
龙
江
水
利
科
技
N . . 【) o 4 2 x6
Heogi gSi c n el lg f t osr ny i nj n c neadT c ooyo Wa r ne ac l a e n eC v
复” 。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喀斯特地貌是中国西部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类型,其表面通常呈现出裸露的石灰岩地表,被誉为“石漠化”的代表。
由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加剧,植被枯死,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给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了保护和恢复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引导植被恢复,合理利用水资源。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是当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减轻土地退化的程度,维护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合理利用水资源,能够提高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当地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希望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问题意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地退化严重,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造成了生态系统崩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土地质量,恢复植被,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率。
深入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对于改善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以提高地表覆被和水土保持效果,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并最终实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现有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探讨其应用效果和局限性,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升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意识,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土保持的理论与方法
W a e d oi on e v to t o is n m e ho n Ch n t r an s l c s r a i n he r e a d t ds i i a g L xa n iin
so in
中图分 类号:17 S5
文 献标 识码 : C
文章 编 号:0 0 12 (0 61 - 0 6 0 10 — 1 32 0 ) 学 的 内 涵
过 程 . 不 同 土 壤 侵 蚀 类 型 区 的 自 然
水 及 土 地 两 种 自然 资 源 的 保 护 、 良 改 与 合 理 利 用 ,而 不 限 于 土 地 资 源 , 水
维普资讯
理
过
C IA WA E E OU C S HN T R R S R E
我 国水 土保 持 的理 论 与 方法
王礼 先
( 京林 业大学 水土 保持 学 院) 北 摘 要 :通 过 对 我 国 近 几 十 年 水 土 保 持 实 践 经 验 的 分 析 , 总 结 了推 动 我 国水 土保 持 事 业 进 一 步 发 展 的 理 论 与
含 义 不 限 于 保 护 , 是 保 护 、 良 与 而 改 合 理 利 用 。水 土 保 持 不 能 只 理 解 为 水 土 保 护 、 壤 保 护 , 不 能 等 同 于 土 土 更
式 、 生 原 因 和 规 律 、 土 保 持 基 本 发 水 原 理 . 据 以 制 定 规 划 和 运 用 综 合 措 施 , 治 水 土 流 失 , 护 、 良 与 合 理 防 保 改 利 用 水 土 资 源 . 护 和 提 高 土 地 生 产 维 力 .充 分 发 挥 水 土 资 源 的 生 态 效 益 、 经 济 效 益 和 社 会 效 益 , 改 善 农 业 生 以 产 条 件 , 立 良 好 生 态 与 环 境 的 应 用 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作者:李虹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水土资源的不断匮乏及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的加剧及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资源、环境、人口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并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基于对全球生态系统退化后果的认识,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有关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并组织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本文将围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基本理论技术方法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有专家认为,生态恢复是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按照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休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传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是修梯田、筑拦砂坝、种树种草,合理配置林地、草地、牧场和农田,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行为。
生态修复则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其突破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水、保土和保肥(主要指氮、磷、钾)的目标,把对构成生态系统的若干重要元素的治理扩大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修复乃至重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是:封山禁牧或轮封轮牧,实行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草),25。
以上斜坡坚决实施退耕;部分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地区可实行生态移民,促进地方生态环境恢复;封、管、治、调相结合,即对封育区加强管理,部分地块辅以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封育区人民的生活不受影响并有所提高。
水土保持方案培训
水土保持方案培训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书桌上,我拿起笔,准备开始一场关于水土保持方案的培训写作。
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让我对这类工作游刃有余,今天,就让我用意识流的方式,带你们走进水土保持的世界。
一、背景分析我们要明确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2%。
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刻不容缓。
二、培训目标1.提高参训人员对水土保持的认识,明确其重要性。
2.掌握水土保持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方法。
3.提升水土保持方案编写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培训内容1.水土保持基础知识(1)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2)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3)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2.水土保持方案编写方法(1)项目背景分析(2)项目目标确定(3)项目内容与措施(4)项目投资预算(5)项目效益分析3.案例分析项目名称:某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项目背景:该地区地处山区,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当地政府决定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
项目目标: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内容与措施:(1)修建梯田、梯地,提高土地利用率(2)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3)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如坡改梯、水平梯田、谷坊等(4)推广农业水土保持技术,如免耕、覆盖、保水保土等项目投资预算:1000万元项目效益分析:(1)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2)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3)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4.实战演练题目:某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要求:根据项目背景、目标、内容与措施等,编写一份水土保持方案。
四、培训方式1.理论授课:讲解水土保持基础知识、方案编写方法等。
2.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项目,让参训人员了解实际应用。
3.实战演练:进行方案编写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培训效果评价1.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试,评估参训人员对水土保持知识的掌握程度。
1、水土保持
1水土保持1.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済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水土保持的对象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
保持(conservation)的内涵不只是保护(protection),而且包括改良(improvement)与合理利用(rational use)。
不能把水土保持理解为土壤保持、土壤保护,更不能将其等同于土壤侵蚀控制(soil erosion control)。
水土保持是自然资源保育的主体。
1.2意义意义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水土保持对于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生态环境,减少水、旱、风沙等灾害,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生产力。
据统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8年底,全国因土壤侵蚀而损失的耕地达270多万hm2,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亿元以上。
在山丘区釆用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及沟道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防止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面蚀与沟蚀,保护土地资源免遭损失,维护土地生产力。
在风沙区釆用防治风力侵蚀的综合措施,可以防止农耕地与草地的风蚀退化。
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通过修建水平梯田等坡面工程以及各种蓄水工程,可以拦蓄由降雨形成的坡面径流,减少水的流失,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旱作农业与经济林果生产的抗旱能力。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
水土保持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了人口环境容量,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第一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经过治理,人口环境容量每平方公里增加6人~23人。
黄河上中游无定河、皇甫川、三川河以及甘肃定西县等4片重点治理区,一般经过5年〜10年治理后,每平方公里的人口环境容量可增加20人左右。
基于水土生态理论研究视野下的城市水土保持
地球上7 5 %的废物 、废气是 由城市产生 的。城 市化对地球 生态环境 产生 了重大影响 。
1 . 2 城 市化对 自然 生态 的重大影响
城 市化 是人类 社会 发展 的必然趋 势 ,它
( 3) 保 持水土 的 目的是为 了促 进植被 的恢复 目建设期只需 要l 一 2 年 时间 ,而 前期的咨询 论
地 得到 了休养 生息 ,减 轻 了农 民 因生计 而对 和发 展 ,而只有 植被 ( 包 括农作 物 )的恢复 证 工作则 需要 7 — 8 年 的时 间 。在美 围 ,著名
集 ,高 楼大厦 林立 ,每 栋大楼 好似 一 台二氧
化 碳生 产器 ,加上 汽车 尾气 ,工厂 、电厂废 气 ,城 市大气 受到 污染 。 (3)田园生 活被 现 代楼 上楼下 生活 所取 代 ,原 本分 散居 住 的
关键词 : 城市化 :生态环境建设 :城市水土保
持 ;水土生态理论 ;雨洪管理 ;景观水文
促进 了经 济 的繁荣 ,提高 了生活 的 水平 。然
而 ,迅猛发展的城市化 ,特别是城市建成区面
积 的 快 速扩 大 ,对 自然 生 态 产 生 了 重 大影 响 。
土保持 的基本要 求。基 于水土生态理论的城市
水土保持 归根结底地还 是耍 解决好人与水的关
系 、人 与土的关系、人与植被 的关系并依 此创
等 气 候 因 子 的变 化 ,城 市 “ 热 岛效 应 ”显
著。 ( 6) 动 植物生境条件 遭破坏 ,生物多样
性 丧失。
035
S p e c i a / /U R B AN S OI L AND WA T E R C ONS E R V A T I ON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在内 , 具体包括减水减沙效益 、 侵蚀模数等指标。利用上述指标评 价调水保 土效益 , 以确定水土保持适应性纲 ; 其次 , 评价适宜性类
2 . 2 . 1 构建水 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体系 首先 ,在充分考虑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 目标的前提下 , 严格遵守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 具体与一般性原则 , 构建多层 次续分评价体系 ;其次 ,确保构建 的评价指标体系的 可参考性 , 即, 涉及 的评 价指标应满 足国家相关规范标 准要求 , 尽最大 限度 的与国家相关标准相 吻合 ; 最后 , 构建 的水 土保 持措施适 宜性评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 , 直 接关 系着水土保持措施 能否充 价体 系应避免 盲 日与 随意, 应能将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充分体现 分发挥作用 , 及能否有效避免水 土流失 , 其贯穿水 土保持T作 的 来且具有 区域适宜性和重要 的参考性 。 各 个 方 面 。 因此 , 水 土 保 持 措 施适 宜性 评 价 受 到 越来 越 多业 内 人 2 . 2 . 2注重 适 宜 性 纲 与 类 的 评 价 士的普遍关注 , 以寻找 防治水 土流失更 为有效的方法 。 首先 , 考虑到社会 、 经济、 生 态 效 益 的 实 现 以调 水 保 土 效 益 为
l水 土 保 持 措 施 适 宜 性 评 价 理 论
1 . 1土 地 适 宜性
基础 , 因此确定适宜性纲 的评价指标 时 , 应 将 调 水 保 土 效 益 包 括
《 土壤调查 与制图》 与《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定义 了土壤适宜 时, 应 紧紧围绕土壤质量展 开 , 尤 其应将土壤健 康 、 环境 、 肥力质 性这一概念 : 土壤类型和规定用途间的和谐 程度 , 其受社会经济 、 量当作重点 , 对水 土保持 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 最后 , 考 虑到土壤 土壤 自然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另《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和《 土地资 质量受空 间 、 时间等 因素的影响 , 因此对 土壤质量进行 评价 时应 源学》 对土地适宜性进行 了规 定 : 在 土地潜力 区范同之 中 , 对农 、 确保确定的空间尺度及时问的合理性 。如需展开大尺度的评 价还 林、 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 。冈此 ,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应具备土 应将水文 、 地 质地 貌 、 气候等要素包括在 内。另外 , 依据 时空要求 壤与土地适宜性两种特征。考虑到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较强 的综合 町将土壤指标 划分为“ 长期 的 , 静态 的” 、 “ 短期 的 , 动态 的” , 并从 性及多样性 , 内涵应广于土壤及土地适宜性。另外 , 水土保持措施 分 区尺度 、流域 区域及坡面尺寸等方面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 , 最 的实 施 具有 重 要 的社 会 、 经济 、 生态功能 , 因此 , 水 土保 持措 施 适 宜 终 完 成 不 同 措 施 生态 效 益 。 性在以生态效益为重心 的同时, 还具备社会与经 济适应性特性。经 2 . 2 . 3 加 强 适 宜 性 等 的评 价 过 上 述 分析 , 可 这 样 定 义水 土 保 持措 施 适 宜 I 生: 采 取 的 水 土保 持 措 对适 宜性 等进行评 价时应引起 足够的重视 , 即, 以人类 需求 施在符合 当地地理条件 的基础上 , 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与经济效益。 为 目标 , 从土地经济属性出发 , 借助一 系列 的经济度量及指标 , 评 1 . 2土 地 适 宜 性 评 价 价水土保持措施的社 会与经济效益 。 经济效益由间接与直接经济 《 土壤调查 与制 图》 与《 土壤 资源 调查与评价 》 将 土壤适宜性 所 谓直接经济效益 指采用相关 水土保持措 施后 , 新增 评价 归为土壤资源评价 的范畴 , 即, 对土壤用途 与土壤质量关 系 效益 之分 , 的未经 中间环节加T 、 转化 的产值 与产 量 , 而间接经济 效益指 以 的分 析 , 涉 及 土 壤适 宜性 及 土壤 自然适 宜性 两个 方 面 。一 般 情 况 直 接 经济 效 益 为基 础 ,需 经 过 中 问环 节 转 化 而 获得 的经 济效 益 。 下, 土壤适 宜性 评价倾 向于土壤 自然适宜性 评价 , 是 衡量土壤 质 生的农户 、 地块 、 小流域等 。如需 革符合土地要求 的程度 。冈此 , 土壤适 宜性 评价以土壤利 用为 日 为实 现上述 目标应监测具有代 表『 监 测 较 大 尺 度 的效 益 , 应 以优 、 中 、 差 小 流 域 为 目标 , 并 在 不 同 流 标, 对其适应性评价 的过程。《 土壤资源调查 与评价》 和《 土地资源 以确保所选样本的合理性 。另外 , 除需进行 学》 认 为 土 地评 价 指 依 据 土 地 利 用 日标 , 统 计 和 鉴 定 土 地 改 善 的 域中选择农户与地块 , 数 嚣与 质量 情 况 , 由限 制 性 与 适 官 性 之 分 。 依 据 不 同 的 划 分 标 准 必要 的监测外 ,还应借助政 府统计部 门采集 的相 关数据进行验 B , ' T 1 5 7 7 4 — 2 0 0 8 J 4  ̄ 相关 内 土地适寅性评价 又可划分不 同的内容 。例如 , 依 据评 价 日标可细 证。对社会及 经济效益 计算 时可参考 G 容 , 采用经济计量模型 、 回归分析法 、 比较分析法等进行评价 。 分为单 目的与多 目的评价 ;依据评价成果 又被分为经济评价 、 定 量 自然 评 价 、 定性 评 价 。 3结 语
如何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水土资源保护问题
如何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水土资源保护问题水土资源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日益严重。
如何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水土资源保护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水土资源保护问题。
一、水资源保护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解决水资源保护问题上,物理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物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例如,利用物理学原理研发高效的水泵和水管,可以提高水的输送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物理学还可以应用于水的净化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使废水得到有效处理和回收利用。
其次,物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水资源。
例如,利用物理学原理研发高效的水表和水表计,可以准确测量和监控用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此外,物理学还可以应用于水资源的调控和管理,通过物理方法控制水的流动和分配,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二、土壤资源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过度耕作、土地沙化和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等原因,土壤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在解决土壤资源保护问题上,物理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物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土壤结构。
土壤的结构对于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物理学原理研发土壤保护措施,如合理的耕作方式、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等,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其次,物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修复受损的土壤。
例如,利用物理学原理研发土壤修复技术,如电动力修复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等,可以通过物理手段修复受污染和受损的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三、物理学在水土资源保护中的应用案例除了上述的理论探讨,物理学在水土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还有许多具体的案例。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1.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嘿,朋友们,咱们今天聊聊水土保持。
说到水土保持,可能有人会皱眉:“这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啊?”其实,水土保持就像是咱们家里的园艺活儿,得好好照料,才能让我们的土地和水源保持健康。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要是土壤流失了,水源枯竭了,那我们可就麻烦了,真是“失去水土,家破人亡”啊!所以,水土保持不仅关乎环境,更关乎我们的生活品质。
1.1 水土流失的危害说起水土流失,真是让人心痛啊,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你想啊,原本肥沃的土地一旦被侵蚀,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地,那生活在上面的植物、动物,还有我们人类,都是“无米之炊”了。
再加上,土壤流失了,水源就会被污染,久而久之,大家喝的水都成了问题,真是“饮水思源”,但源头却没了。
这可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饮食安全,甚至健康呀!1.2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那么,水土保持到底该怎么做呢?首先,得好好规划建设项目的位置和方式。
比如说,尽量避免在坡度大的地方进行开挖,这就像我们走路,要选平坦的地方,不然摔跤可就不好玩了。
接着,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绿色”的措施,比如植树造林、种植覆盖作物,这样不仅能固定土壤,还能保持水分,真是一举两得啊!此外,设置挡土墙、修建水渠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正就是要把水土牢牢“锁”住,让它们不轻易溜走。
2. 具体实施措施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这些措施的实施吧。
首先,植树造林。
大家都知道,树木的根系可以深深扎进土里,牢牢把土壤固定住。
我们可以在建设项目周边种植一些本地树种,既美化环境,又能保护水土,真是“树大招风”,可这里是招福啊!而且,树木还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给我们提供一个清新的环境,简直就是“得天独厚”。
2.1 生态恢复措施除了植树,咱们还可以进行生态恢复。
这就像是给大自然做个美容,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比如说,在一些受侵蚀的地区,我们可以通过填土、施肥等方式,恢复土壤的肥力。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李田卫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李田卫发表时间:2019-08-30T09:41:19.11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1期作者:李田卫[导读]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被认为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利局 338500 摘要: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是对某一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要满足各地区具体的环境要求,而且要保证每个地区的人民在实施这些措施后都能得到经济效益。
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综合科技。
关键词: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引言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被认为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
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水土保持措施科学优化的基本方法。
然而,我国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
即使进行了一些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1.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1.1土地适宜性土地适宜性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的匹配程度是土地适宜性的概念。
因此,一块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取决于土地的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水土保持措施而言,土壤自然属性和土地适宜性是保证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水土保持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找出实施措施和监测结果的方向,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具体而言,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有多种不同的分类,多目标评价与单目评价、经济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等。
根据评价依据的标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类型不断变化。
由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标准是一个人能否将某一特定土地用于某一特定用途,在何种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该土地可被利用,这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土壤资源的评价。
浅谈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方法
浅谈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方法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是重点工作之一。
这是因为,通过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更好地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而水土保持措施的开展是离不开水土措施保持适宜性评价工作的。
针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引言: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定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在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保障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当中,水土保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水土保持的措施的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水土资源进行保护。
其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了工程、生物以及农业等各个方面。
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能够更好的改善当前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更好的进行水土保持,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的荒漠化。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从人均资源来看,其拥有量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因此,在我国,如何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确保自然资源的保护,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之一。
1、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论述1.1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具体内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是水土保持措施所延发出来的一个理念,从实际上来讲,主要是指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区域周围地形条件的角度展开论述,建设出具有科学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以此种评价体系为主要依据,制定出和实际相符合的水土保持方案,并且对这些水土保持方案产生的效果展开综合性的评价。
从中可以看出,保证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有效性的基础是对其展开科学的评估和选择。
1.2 实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主要目的实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择出和当地区域环境水土保持相符合的有效措施,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学的理论基础
水土保持学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流域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措施体系第一节流域治理的理论基础流域治理(Watershed Management),又称流域管理、流域经营、集水区经营,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山区流域治理实际上就是山丘区的水土保持。
在欧洲,流域治理起源于山地整治。
由于山区人口增多、土地退化、山洪及泥石流灾害日益加剧,人们开始重视以流域为单元整治山地。
同时,不断增长的对水资源的要求,山区自然资源的多目标利用,以及山区农业的发展,也要求人们重视山区自然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围绕因滥伐山地森林而引起的山地荒废,阿尔卑斯山区各国采取了以恢复森林为中心的山区荒溪流域治理. 在美洲,流域治理最先开始于美国。
1930 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流域管理(流域治理)机构,即田纳西流域管理局。
作为一门学科,美国的流域治理是本世纪40 年代由森林水文学者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改善流域的水文状况和水质。
他们建议把改善水文状况,防治山洪、泥石流灾害与合理利用与开发水、土、林等自然资源结合起来。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以当时的关东山洪及泥石流灾害为契机,在“治水在于治山”的传统思想指导下,于1928 年创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砂防工学(亦称流域保全)。
日本农林省林野厅下设治山课主持治山即“流域保全”工作。
在日本颁布的治山词汇中,治山一词即流域治理(Watershed Management)。
1917 年以后前苏联农区防护林学者继续了道库恰也夫、柯斯特切也夫等人的景观学说,提出了山区流域治理的措施体系,包括:规划经营措施,森林改良土壤措施、农业改良措施及水利改良土壤措施。
发展中国家由于山区人口压力日益增大,游牧农业迅速发展,加之对水土保持缺乏应有的知识,森林采伐利用不合理以及过度放牧,发展中国家山区流域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关键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防治成果。
寻求替代能源,加大沼气建设力度,解决农村能源紧缺问题。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流域是一个最基本的地域单元或地域系统,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村落、城镇、工厂等子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仅从某一个体、种群或群落的角度去进行恢复和重建,而不考虑山地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难以从根本上达到恢复和重建的目的。因此,要在科学阐明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祸合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效应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思想来研究和协调喀斯特地区的人地关系;通过一系列组装配套的科学技术,以水土保持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与石漠化综合防治为基础充分认识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经济功能,科学配置生态防护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精心设计流域景观,提出具有喀斯特地区特色的防治生态环境的理论模式、技术支撑与保障体制。其防治模式可归纳为“一个规划,两个体系建设”,即全面规划、合理布置,综合防护体系和复合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形成符合山区特点的农、林、牧复合农业生产体系,便于与江河防治相衔接。
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对坡地为主的山区来说,如以农业为主,对林、牧业重视不够,将导致农、林、牧地比例的失调,广种薄收,陡坡开荒,过垦、过牧、过伐从而使耕地、牧地、林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强、石漠化加速、水旱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贵州在进行石漠化防治的过程中,应以生态学、经济学为理论指导,综合考虑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以保护和扩大森林为核心,以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扩大植被覆盖、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作物结构、维系生态平衡为目标,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发展特色农业,促进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和动态平衡。在生态建设中,种植水稻、蔬菜和森林,组成转化太阳能的“生产者”,养殖猪、牛、羊等组成生态系统中主要以稻草、蔬菜、树叶为饲料的“消费者”,猪、牛、羊的粪便和肉类加工厂排出的高浓度的废水,则送往沼气池内发酵,生产沼气,池内微生物又成了生态系统里的“分解者”。沼气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沼渣沼液可以作为作物的有机肥料,生产粮食、蔬菜和饲料,生产的粮食、蔬菜和饲料除了维持居民生活需要外,还可用来养殖畜禽。这样,就把种植业、养殖业和工副业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协调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促进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循环,防止了环境污染。
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1. 1耕地少,质量差,人地关系紧张
在全省总土地面积中,高原山地面积占87 %,丘陵面积占有10%,盆地面积占3 %.全省山地多,平地少,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平地主要集中在河谷、山间盆地和溶蚀洼地中,面积窄小,分布零星.近年来,由于城镇基建、乡村居民建房等,平地的耕地呈减少趋势.广大高原山地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地下水埋藏深,宜农耕地十分有限.
2. 2. 3民族文化从各自侧面加速石漠化的形成
以粮食为主的传统饮食文化,从而驱使人们向周围脆弱的喀斯特环境索取更多的粮食作物,而较为适应喀斯特山区的林、畜牧业处于微弱的地位,加剧了土地承载负担;不合理的独特的喀斯特垦殖文化,导致土地越耕越薄、越耕越贫瘩;大量耗用木材的民族社会风俗;以木材为燃料的生活方式等等直接导致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其结果必然加速石漠化的形成。
脆弱生态综合治理模式:贵州喀斯特中低山及峡谷谷坡地带,裸露型喀斯特典型。
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坡度大、土层薄,加之不合理的人为开垦,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在人口压力下,毁林、毁草,开垦不宜耕种的石山,导致生态严重退化、人畜饮水困难等。在生态环境防治中,针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三缺(缺水、缺土、缺林)的基本特点,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把生物、工程措施进行组装配套,方能达到最佳的综合防治效果。在恢复改造石山坡地的生态环境过程中,不能只进行单项的坡改梯工程,而与生物梯埂相配合;在砌石埂内,再种植可作饲料或有经济价值的草、果(树)林,同时把防止强烈土壤流失和沟谷侵蚀的拦沙谷坊相配合,把坡地干旱缺水生境的改变,与充分利用坡面雨水径流和喀斯特表层水(皮下水)相结合的水池、水窖工程措施相结合,并尽可能地把水池、水窖、用水管串连、形成池管联系的微型水利系统,从而达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解决干旱时节农业的灌溉用水问题,进一步在梯化的坡地上进行改土培肥、改良作物品种,把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相结合,从而达到综合防治效果。
生态移民模式:喀斯特地区人口密度的理论上限为150人/平方km,而贵州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大,土层浅薄,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也很低,需要进行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一方面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二是可以通过易地开发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生存环境恶劣的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 4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贵州产业结构中,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不发达.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大,林、牧、渔业比重小,农产品商品率低,长期处于传统农业自给半自给状态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草地畜牧业模式:贵州温和湿热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性畜牧业条件优越。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草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如威宁、晴隆、大方、水城、罗甸、望漠、独山、沿河等),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牧农结合型的生态农业,以草养畜、以畜养农,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业。喀斯特石漠化山区以草带林带粮,进行草农牧林结合,短期内可保持水土,远期则可开发林木资源,既有近期利益又有远期利益。例如,利用种草来发展畜牧业,并结合农作物秸秆和饲料数量,合理控制畜牧规模;对牛马改放养为舍养,利用农作物秸秆喂养,形成畜多一肥料多一粮食多一收入多的良性循环;选育适合喀斯特地区牧草资源的优质肉牛、肉羊品种;选择适度规模的科学饲养,包括植物和种畜的选择、培育及生态平衡建设,种植适合饲养动物所需的高产量、高质量植物。在一定养殖规模与资金支持力度下,争取示范和推广畜禽产品深加工技术,向市场提供高附加值的肉类产品及其衍生的医药、化工、饲料产品。逐步实现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商品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的农民收入结构,以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
1. 2生态环境脆弱,破坏严重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的环境系统,环境容量小,环境系统内物质的移动能力很强,受干扰破坏后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速度慢、难度大.脆弱的喀斯特环境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影响下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被大量破坏后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1. 3人口文化程度低,文盲率高
贵州人口文化程度低,1999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占总人口的1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 93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9. 64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7. 64 % , 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4. 72 %,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更大,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1.1特定的地质特征为石漠化形成奠定了物质基拙,而地形地貌则提供了势能基
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发育了四大套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分布而积广,产出厚度大。
山地性及地表崎岖破碎的地形地貌,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势能基础,使得斜坡体上的土层不易保存而溜走,降水极易流失,同时也加大了降水的侵蚀能力,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扰下,喀斯特山地极易退变为荒山秃岭。
定义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 1. 2独特的水文特征和雨量充沛的温暖湿润气候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营力
贵州高原河川径流的径流深和径流量均比较大,年内分配不均,洪枯流量比高,河流深切,相对高差大,地表侵蚀切割强度大,雨季汛期水土流失动力强劲}2}当植被遭受破坏或暴雨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2.1.3贵州喀斯特地区适生植物的脆弱性及极低的覆盖率是石漠化形成的关键
庭园生态经济模式:贵州喀斯特环境类型多样,发展立体农业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在沼气池建设、农村“三小”水利项目的基础上,以沼气建设利用为纽带,以稳定或完善“经果林一猪(养殖)一沼(农村能源)”模式为基础,利用房前屋后及承包土地的生态资源为重点,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为目的,以种植经济林草、中药材和养殖优质畜禽为主要内容,对石漠化地区山、水、林、田、路、网进行综合规划、建设,优化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系统中的种植结构、养殖结构、能源结构与技术结构,人畜粪便进沼气池,烧饭用沼气,实施村寨绿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经济林草、中药材种植和优质畜禽养殖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沼气建设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种植、养殖和沼气建设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可优化社区环境。庭园生态经济模式的高效运行,根本改变“靠砍柴做饭、破坏生态、粪土乱倒、柴草乱堆、脏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不文明现象;逐步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主干,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加工相互配套,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极力改善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性问题,将石漠化防治融为一体,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