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笔记(全)

《传播学教程》笔记(全)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1)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共通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类型:1)非人类传播2)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人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身,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自我创造、自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一、总论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3) 新闻学的发展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 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

②他提出了着名的5W专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着名观点。

主要着作:《人民的选择》1944(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二.关于传播学的五种说法1.共享说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说: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2.交流说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3.符号说贝雷尔森&塞纳: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消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称为传播。

4.影响说霍夫兰: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着)行为的过程。

5.信息说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信息与社会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话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五.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传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手段。

2.传播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3.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带动传播的改进和完善。

4.传播塑造着社会的主体。

5.构成社会主体的人能够认识传播、控制传播。

六.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

2.关系:社会信息系统正常有序运行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3.社会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传播障碍:结构障碍和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信息社会的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哈特(美国传播学家)的媒介三分法1.示现的媒介系统。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5)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8)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方社会互动的介质;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笔记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

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1专硕简答)(一)传播的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

(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3)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5)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2、国内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3)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4)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5)李苓: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行为总称。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一)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二)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自己整理的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自己整理的完整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

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1专硕简答)(一)传播的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

(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3)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5)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2、国内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3)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4)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5)李苓: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行为总称。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一)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二)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群体传播(重点,必记)1、群体(1)群体的概念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分类美国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德国韦伯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团体”,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德国威瑟组织性的强弱: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1)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通过社会分工和协作,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群体的个人意义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群体同时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3、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1)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的概念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岩原勉)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3)群体意识的定义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4)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群体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方面来理解。

信息流量大,互动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流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是否都拥有传播机会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播学教程重点归纳

传播学教程重点归纳

传播学教程重点归纳第一章1、概念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即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的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传播的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第二章1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互连网传播时代3、印刷术贡献:印刷术的发明广泛流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19世纪70年代,贝尔研制了电话系统,后来马可尼无线电试验获得成功。

5、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

6、信息社会具有那些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有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3产业,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只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在只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第三章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1)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3、非语言符号类型:(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2)体态符;(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1、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级传播中提出⼀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群中那些在⾸先或较多接触⼤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再加⼯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的⼈。

意见领袖介⼊传播的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的信息传播的影响。

2、扼要述评“报刊的四种理论”⾸先,论书报刊四中理论的主要观点,分别介绍集权主义传播理论,⾃由主义传播林伦,社会哲⼈传播理论和苏维埃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

注意适当介绍其理论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其次,结合⾃⼰的认识和观点,联系⼈类传播的历史现实,和对“报刊的四中理论”加以评析,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加以论述:A、正⾯评价这⼀理论在传播控制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和⼴泛影响B、交代其⽚⾯和不⾜之处,⾸先这⼀理论是依据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提出来的,是为资本主义传播制度做辩护的,对其传播制度,尤其是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认识有极⼤的⽚⾯性。

带有“冷战”⾊彩;其次,传播制度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各国的传播制度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形式下,传统中带有冷战思维⾊彩的“报刊四种理论”已经不在适应传播制度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到修正和发展。

3、试论述西⽅传播学效果研究发展历史A、早期的“⼦弹伦”或“⽪下注射论”这⼀理论⼤致出现在20世纪初⾄30年代,这是传播学研究的初级阶段。

这⼀时期的核⼼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上就像⼦弹击中躯体,药剂注⼊⽪肤⼀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们的态度和意见,甚⾄直接⽀配他们的⾏动。

B、⼤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20世纪—60年代)1)、⼤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

2)、⼤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的因素单独起作⽤。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二 7、,卜f j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 I |X ' % ■ I%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 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r--."%*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 \ \ I H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斗1」H 'J7<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点背诵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点背诵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重点背诵版传播是什么?一: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独有—多人共有。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理解这一观点是理解传播的前提。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①施拉姆说“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没有传播就没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没有传播”社区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人类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它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没有社会关系也就不会有人类的传播活动。

(2)传播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①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②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二: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内传播:定义: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 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 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 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 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 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 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 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 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 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 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 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 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 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 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 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 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重点复习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重点复习笔记

郭庆光笔记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

3、赖特”四功能说”。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

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尔⼠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内、⼈际、群体、组织、⼤众)P8⼆、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在⼈类交往活动的⼤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产精神交往与物质⽣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产精神交往的独⽴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与⼈关系得以成⽴和发展的基础。

美—⽪尔⼠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是社会学的传统,⼀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融合传播的实质:是⼀种社会互动⾏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段⽽进⾏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后,⼈与⼈之间的社会互动⾏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一、总论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3)新闻学的发展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

②他提出了着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着名观点。

主要着作:《人民的选择》1944(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①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②再现的媒介系统。

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

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③机器媒介系统。

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

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①前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

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②后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 A.托夫勒。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①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①人工符号,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既可表示具体事物,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③非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符号意义的分类①明示性和暗示性;②外延和内涵;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①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②受众的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而受众个体却依照各自背景理解和解释符号意义,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③情境意义: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不具备的意义,并制约符号意义。

6、传播情境的定义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

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7、人类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通过象征符传达象征意义来实现。

8、象征性互动理论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

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

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③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

9、象征性社会互动①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作为象征性互动过程的传播能扩大传播双方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②意义交换的前提: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对传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共通的理解和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四章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③评价: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正确;b.不足: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合适;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过程。

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①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b.大众传媒(传播者)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③评价: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

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①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内容:③评价:a.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

b.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4、传播过程的特点①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是传播者和受众的意义(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②序列性: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③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各要素(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

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接也是其结构特点,各环节(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