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笔记——精选推荐

传播学笔记——精选推荐

一、填空:1、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要发送和接受信息,就得分别进行编码和译码。

2、人类创造的文明和各种知识,是借助于符号超越时空而世代积累相传的。

3、施拉姆的传播制度理论分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理论。

4、通过对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加以轻微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方法称为接种法。

5、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和韦弗发表著名论文《传播的数学理论》,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6、语言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符号,其他符号都以此为基础。

7、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

8、1974年,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了著名的“沉默的螺旋”说。

9、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是媒介10、拉斯韦尔最先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五W模式”。

11、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

12、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完善者,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3、布里德的研究表明,传播媒介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4、“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作者是伊丽莎白·诺依曼。

15、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民众、受众的权利有四种: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名词解释:1.社会责任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2.自由新闻理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主要原则: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沉默的螺旋:最早见于在德国女社会学家纽曼1972年《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一文,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张国良_传播学原理_笔记.

张国良_传播学原理_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传播基础论1、传播的含义(1)传播与“communication”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

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

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凡是有“信息”处,必有“传播”。

但是,“信息”不只见诸于人类社会当中。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笔记怎么整理

传播学笔记怎么整理

传播学笔记怎么整理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传媒、社交网络、公共关系、广告等。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对传播学笔记的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日后的复习和总结。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传播学笔记整理方法,希望对正在学习传播学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1. 主题分类法主题分类法是一种常见的笔记整理方法,它适用于大纲式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内容,将笔记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整理。

比如,可以根据传播理论、传播方法、传播媒体等不同主题来整理笔记,以便更好地理清知识结构和关系。

2. 时间顺序法时间顺序法是按照时间线索来整理笔记的方法,适用于历史发展或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传播行业的发展历程或者具体案例的发展过程,将笔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理解和记忆相关事件和发展过程。

3. 比较对照法比较对照法是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适用于对传播学理论或观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内容。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比较对照的方法来整理笔记,比如对比不同的传播理论、不同的传播媒体、不同的传播现象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4. 图表法图表法是以图表的形式来整理笔记的方法,适用于对数量较多的数据或者复杂关系的整理。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图表,比如流程图、思维导图、表格、图表等,来整理自己的笔记。

这样不仅可以使得笔记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逻辑。

5. 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将重点和难点内容用关键词或者短语来整理笔记的方法,适用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关键词法来整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将重要的概念、观点和内涵用关键词或者短语列举出来,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记忆。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传播●传播话语●传播是传递●传播是控制●传播是权力●传播是游戏●传播是撒播●传播是共享互动●传播模式●线性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两级传播模式●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德弗勒系统模式●传播学史●三大先驱●达尔文●媒介生态学、非语言传播●马克思●提出精神交往理论;是批判学派的起点,关注大众传媒所有权和控制问题;关注新闻时效性问题●佛洛依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关注人的非理性和集体无意识;认识到宣传的威力●欧洲源流●修辞学●托克维尔●达尔文●塔尔德●齐美尔●美国源流●芝加哥学派●杜威●实证主义、传播与民主●提出媒介教育大众,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强调人对意义解释的的重要性●启发詹姆斯凯利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仪式观●库利●镜中我●首属群体(初级群体)●米德(布鲁默)●主我客我理论●符号互动论●帕克●提出“个人能够假设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的传播概念●《侨民报刊及其管理》提出了与议程设置、把关有关的理论●李普曼与新闻学●拟态环境●刻板印象●议程设置(雏形)●舆论观●认为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舆论与民主,需要独立的专家机构组成的情报组织,并在过程中坚持客观中立,不受个人偏见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前身)●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5W●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内容分析方法●宣传研究——《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拉扎斯菲尔德●传播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方法)●伊利县调查《人民的选择》,开创了有限效果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建哥伦比亚学派●卡茨●洛文塔尔与拉扎斯菲尔德的弟子●与拉扎斯菲尔德一同推翻魔弹论●开创积极受众理论,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播的隐性功能●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负面作用:麻醉●卢因●现代社会心理学开创者●最先提出场论和群体动力论●把关人理论●霍夫兰●心理与人的行为,说服研究●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信源可信度研究●传播技巧,受众属性●效果研究、量化研究●开创耶鲁学派●可信性对说服的影响●睡眠效应●说服技巧●防疫论●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美国社会条件●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人才与时代●传播学三论●香农信息论●维纳控制论●贝塔郎菲系统论●帕洛阿尔托学派●人不能不传播●贝特森与元传播●符号互动●符号●能指所指●特征●信号与象征符●意义与符号意义●符号学●学科●索绪尔●罗兰·巴特●鲍德里亚消费主义●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象征性社会互动●人内传播●环节、要素和意义●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人际传播●动机●库利镜中我●特点和社会功能●大众传播●控制分析:谁在说什么●传播制度●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麦奎尔发展中国家理论●民主参与论●阿特休尔东西南方媒介体系●媒介控制●国家政府●法律●所有制形式●指导和扶持●利益集团●资本垄断●控制议会干预媒介活动●广告和赞助●受众控制●反馈●诉诸法律●手脚投票●日常规范●新闻专业主义●专业主义2.0 新闻液态●媒介伦理●他律●把关研究●卢因●怀特●麦克内利●巴斯双重把关●组织传播●组织传播形式●媒介组织目标●经营目标●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影响媒介组织的因素●惯例●潜规则●伪事件●媒介事件●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集合行为●流言传播●媒介分析:经何渠道●传播媒介●口语传播●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理解媒介的四个维度(手段,时效性,持久度,控制效果)●媒介技术学派●多伦多学派●英尼斯●媒介偏倚论●麦克卢汉●媒介三论●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定律●部落化●反环境●内爆●鲍德里亚外爆●纽约学派●波兹曼●媒介即隐喻●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梅罗维茨●戈夫曼拟剧论●媒介情境论●詹姆斯凯里——传播的仪式观●莱文森——媒介进化论●纳斯媒介等同●布尔迪厄场域●受众分析:对谁传播●受众观●作为大众的受众●大众社会理论●作为人民的受众●作为消费者的受众●二次售卖理论●受众商品论●作为群体的受众●传播流研究●IPP指数●选择性接触假说●作为公众的受众作●为受害者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知情权●监督权●隐私权●求偿权●被遗忘权●传播权●媒介素养●认识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媒介接近权●受众理论●个人差异论●分众理论●受众关系论●受众参与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效果分析:传播效果●大众传播功能●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继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拉扎斯菲尔德与莫顿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强制执行社会规范●负功能麻醉●大众传播效果●宣传与说服●宣传研究●旧宣传起源与批判●李夫妇《七种宣传技巧》●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专业宣传——公关理论●魔弹论神话●说服研究●耶鲁研究(劝服艺术)●信源可信度研究与休眠效果●劝服手段●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先说与后说(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明示与暗示●诉诸理智与诉诸情感●劝服对象●受众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警钟效应(恐惧诉求)●麦奎尔免疫接种理论●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自我辩解●态度改变●效果理论●功能效果取向●知沟理论●知识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与数字鸿沟●效果与传播流●人民的选择研究●大众传播弱效果理论●两级传播●创新扩散理论●社会心理取向●基模理论●阿克塞尔罗德信息处理模式●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沉默的螺旋●乐队花车效应●准统计感官与被孤立的恐惧●阿西从众实验●多元无知(多数无知)●中坚分子与反螺旋●第三人效果●第一人效果●信息环境取向●拟态环境●议程设置●铺垫效果●议程设置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框架效果●议程融合●培养理论●电视暴力研究●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女性主义。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传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我们在自己头脑里思考、回忆、分析等内心活动,这是最隐秘的一种传播。

人际传播呢,就是你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聊天、写信。

群体传播则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像一个班级讨论活动方案。

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内部,比如公司里的会议、通知。

大众传播就很常见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让我们一下子能抓住传播的关键环节。

还有香农韦弗的模式,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时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这就是噪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首先是监测环境,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比如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知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出台了新政策。

其次是协调社会,让不同的人、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合作。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通过沟通协调大家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再者是传承文化,把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像我们学习历史、传统习俗,都是在传承文化。

然后是提供娱乐,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素质、立场、动机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专业的传播者,比如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等。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现象。

以下是对传播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和记录。

一、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等。

传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2、群体传播:发生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3、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4、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直线模式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代表,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来回流动。

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将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传播的功能1、监测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2、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例如通过传播达成共识、解决冲突等。

3、传承文化传播能够传承社会的文化遗产,使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消遣和娱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决定了传播的内容,还影响着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传播者的角色包括:1、信息的收集者和筛选者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

传播学详细重点笔记1、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级传播中提出⼀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群中那些在⾸先或较多接触⼤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再加⼯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的⼈。

意见领袖介⼊传播的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的信息传播的影响。

2、扼要述评“报刊的四种理论”⾸先,论书报刊四中理论的主要观点,分别介绍集权主义传播理论,⾃由主义传播林伦,社会哲⼈传播理论和苏维埃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

注意适当介绍其理论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其次,结合⾃⼰的认识和观点,联系⼈类传播的历史现实,和对“报刊的四中理论”加以评析,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加以论述:A、正⾯评价这⼀理论在传播控制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和⼴泛影响B、交代其⽚⾯和不⾜之处,⾸先这⼀理论是依据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提出来的,是为资本主义传播制度做辩护的,对其传播制度,尤其是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认识有极⼤的⽚⾯性。

带有“冷战”⾊彩;其次,传播制度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各国的传播制度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形式下,传统中带有冷战思维⾊彩的“报刊四种理论”已经不在适应传播制度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到修正和发展。

3、试论述西⽅传播学效果研究发展历史A、早期的“⼦弹伦”或“⽪下注射论”这⼀理论⼤致出现在20世纪初⾄30年代,这是传播学研究的初级阶段。

这⼀时期的核⼼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上就像⼦弹击中躯体,药剂注⼊⽪肤⼀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们的态度和意见,甚⾄直接⽀配他们的⾏动。

B、⼤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20世纪—60年代)1)、⼤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

2)、⼤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的因素单独起作⽤。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笔记整理名词解释:1、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4、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汇编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汇编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込不是物质或能乱是物质代普過屈叫•, •种客观存在旳物质运劝形式, 伽其他衽诃吻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翊吃信息:与人类C勺社幺;J丿」育矣的•:忤息:.呦頂我味和粧與内色上沐和客怵6J匕和总义[勺统。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权艺信息的传逆或补会倍息乗统的运行"②帚点:创信息共享淙儿匚-定凶社七关慕戸进仁又見•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已究社会供息•系统及其运厂规行比科罠占•:会科•*和应•用科H4、社会传播的类型A內件冷、人怀砖斯、帘低怙播、幻织怙轿、人佥传折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T囲£山各那了系斜L1连参杓互交纭构成的整休;双聖•撚怦;门我创也H我左善“6、双重偶然性(⑶ 鲁曼:件播的XS存朴若水前定件•. I大I此逋过-传挤柞川的选祥有受到拒绘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降包牯结构剂曰能漳碍•纫传折別度化出仲合坐•传冷氓道是杏畅逍、行息慕统各補归J」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船无包牯个人之二个人片折怵习、成工片幻织习、祈怵之匚、纠.纭之间、卜匕T兀妇匕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漳膏和传播隔迓会造成社会成员的丸他、判断、决第和•“胡的混乱,引发系列补殳刊题:「旦战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号乩牯神立注杵以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定门勇神工厂弓牯神交往弓-定的物质工产和物宗交往*1 •适•应f咱物史观的重姜币捉〕:粋祀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信息如何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产生、传递、接收和理解。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传播现象。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家人之间的沟通。

群体传播则发生在具有共同目标和身份的群体中,如小组讨论、团队协作。

组织传播涉及企业、政府等组织机构内部的信息流动。

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线性传播模式最经典的线性传播模式是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将传播过程分为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和信宿五个部分,强调了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但忽略了反馈和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影响。

2、控制论传播模式以维纳的控制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式,如德弗勒模式,增加了反馈环节,认识到传播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可以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3、互动传播模式以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为代表,强调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循环互动来完成传播过程。

4、系统传播模式如赖利夫妇的模式,将传播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三、传播的类型1、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是个人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如思考、回忆、想象等。

2、人际传播这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其特点包括直接性、随意性、双向性和反馈及时等。

3、群体传播指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等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4、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等方向。

5、大众传播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向广泛的、不特定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具有传播者专业化、传播手段现代化、传播内容大众化等特点。

四、传播的功能1、监视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学笔记整理

传播学笔记整理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意义: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涵义,是人类依符号形式传递交流的精神内容。

4、象征性为:指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6、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8、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9、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生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舆论传播:指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的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

11、媒介:信息在空间上的移动,在时间上能够保存的载体。

12、模式:用图形或程式来阐明对象的方法13、大众传播者: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他们是分布在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电影片场中专门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员。

如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14、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的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针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6、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中间各种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7、休眠效果:低可信度的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1. 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流动的过程和效果,包括信息的创造、传送、接收和解释。

它关注的范畴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社会传播等。

2.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传播媒介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等。

传播媒介理论探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作用;社会影响理论关注传播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则讨论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

3.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过程模型主要包括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等。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包括媒介、信息源、信息接收者和效果等要素;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则强调信息传播中的反馈效应。

4.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人们关注信息的接收、接纳和接受程度,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否能产生观点和态度的变化。

以及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部分。

5. 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具有广泛传播、短期影响、一致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它们能够通过大量广播、电视、新闻纸等媒介迅速传播信息,产生短期的影响,并对公众观点和态度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

6. 个人与群体传播:个人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交流进行,而群体传播则通过组织或社会实体进行。

个人传播更具有亲密性和交互性,而群体传播更具有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大的特点。

7. 媒介社会化和媒介效应:媒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触媒介过程中逐渐适应和习惯于媒介环境的过程;而媒介效应则是指媒介对接收者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8. 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和个性化,对传统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

9.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责任。

传播者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并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公正。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的概述。

通过对传播学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为传播策略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传播学概论 期末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 期末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传播: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刻板成见:人们持有的固定、简单化的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选择的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们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

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

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

(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3、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信息压力和趋同压力。

4、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如集会、游行、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钓鱼岛群众游行事件)(1)、条件:结构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2)、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处于激动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对他都成为有力的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群体感染:指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速度快,由于在现场昂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对来自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

注:集合行为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

(3)、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非理性模仿的发生也基于“匿名性”原理。

(“打砸抢”分子之所以作出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4)、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的信息形成是流言。

流言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这种流言有三个特点: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4)、组织传播: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组织网络,为应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讯息的过程,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讯息交流活动。

其形态可分为: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和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狭义上即组织的宣传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郭书P107)(5)、大众传播:指职业化的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影、电视、杂志、书籍等——对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二、什么是传播学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2、人类传播实践:A、口头传播时期,也称为“部落文化”时期。

B、文字印刷传播时期:即“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C、电子传播时期,也叫做“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第二节传播学奠基人及其贡献一、哈罗德·拉斯韦尔1、简介: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是最早对政治性传播进行系统分析的学者。

2、贡献:A、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B、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

C、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

D、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学科立下了功勋。

E、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3、代表作:《传播的结构和功能》、《政治的语言:语义的定量研究》、《世界历史上的宣传性传播》二、库尔特·卢因1、简介: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学研究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属于格式塔心理学派,是心理学领域“群体动力论”和“场论”的提出者。

2、贡献:A、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B、他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开创了一个重要领域: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C、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

3、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个性的动力理论》、《社会科学中的场论》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简介: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最早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对广播的研究。

2、贡献: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即“媒介—意见领袖—受众”传播理论模式,强调人际传播的绝对重要性。

这一研究,击破了传播媒介效果万能的迷信—“魔弹论”,并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

3、代表作:《人民的选择》(郭书195)、《选民抉择》、《美国士兵——述评》补充知识点——意见领袖的特征:A、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即并非大人物,二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人。

B、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C、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D、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卡兹在《个人影响》中提出了测定意见领袖的三项指标:“生活阅历”、“经验与知识”、“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

四、卡尔·霍夫兰1、简介: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是研究个人的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

2、贡献:A、引进了“控制实验法”这一行为心理学派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较完善地运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B、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C、他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而非原理进行研究,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3、代表作:《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说服》五、威尔伯·施拉姆1、简介:美国传播学的创建者和集大成者。

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传播行为、机构、功能,将传播研究科学化并创建传播学,被誉为“传播学之父”。

2、贡献: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并毕生致力于传播研究和传媒教育实践。

3、代表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学》、《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第三节经典传播理论理论范式见补充单第二章系统理论(略)第三章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节大众传播功能的经典理论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指传播组织以“新闻”的手段不断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中的变动的信息,并通过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使人们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并作为决策或付诸行动的依据的一种社会功能。

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以“宣传”为手段,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社会状况的重要事情或事件上来。

即大众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的功能。

(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指人类通过教育活动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959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从社会学角度,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其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3、社会化功能:与“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也有学者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即娱乐功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