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

合集下载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考研-传播学-知识点15】一、人际传播的动机1、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际传播的动机:①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

③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

2、库利“镜中我”(1)概况:库利是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

(2)基本内容: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联系包括: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综上所述,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习题1、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这个理论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人类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人类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

人类传播理论第三章系统论(重点)系统论探讨一个规模较大的过程中各元素间的互动;控制论探讨系统内部的管理和智慧;信息论聚焦符号的测量和运输。

系统论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黑格尔的辩证法(世界是动态的,总处于一定的程序中,并受控于对立双方之间的张力作用);之后马克思借黑格尔实习解释社会内部权力分配;达尔文借助黑格尔思想,提出物种进化和适者生存;德国生物学家Ludwig von Bertalanffy 首先用系统论作为其研究基础。

第一节系统的基本原理一、什么是系统任何系统都包含四要素:一是实体:即系统内部的部分、元素和变量。

二是属性,即系统和其实体所具有的特质和性能。

三是系统内部各个实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是系统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中。

定义:系统即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中互相影响的一系列事物,它们形成了一个不同于系统内部任何一个部分的、更为宽泛的模式。

二、系统的特质(06年考题,说说系统的特征,15分简答)1、完整性和相互依赖性。

完整性: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

它所包含的是与其他系统截然不同的关系模式。

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它必须是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和交流的产物。

系统的任何一个部分,总是受制于它对其他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

相互依赖性:相互依赖性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系统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可以用“相关性”(correlation)及其有关系数来表示。

在“相关性”概念中,两个或者更多的变量共同发生变化。

有些变量之间的联系较强,而有些则较弱。

在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中,许多变量相互关联,结成一张关系网,但这些变量产生的影响有强有弱。

有时候,某一变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个变量。

系统内部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即变量A、B之间会相互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变量之间的是联系是间接的;在一条影响链当中,往往会引起更为复杂的联系。

2、等级关系:系统之间是相互“嵌入”的,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所以某个系统必须是另一个更大规模系统的一部分。

新版传播学教程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全面整理(完整)

新版传播学教程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全面整理(完整)

《传播学教程》最新版本*新增知识点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大多是基于专业书的版次问题,复习的时候我们用的都是旧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身边的朋友们用的都是新的版次,所以大家都有些模糊需不需要再去买新的版次。

但是现在再去看新书就有些耽误时间,所以我把传播学教程新的版本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和理论整理一下,方便大家记忆和背诵,这样对于复习旧版本的朋友们就不用再迷惑和焦虑了~一、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补充在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章)1、概念: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知识的集束”。

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作出认知、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2、特点: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3、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在他的《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一文中,提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待它。

3)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传播学教程笔记漏点归纳

传播学教程笔记漏点归纳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从人际传播的特点看,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①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

②面对面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从而产生新的意义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传受双方相对自由平等,信息授受以一对一形式进行,角色不断互换,及时反馈并修改传播内容、方法。

(2)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①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最基础的媒体。

语言不仅传递讯息的内容,它还通过声调、速度、音量、节奏等传递与说话者相应的背景信息。

同一条讯息,用词、语气和声调不同,接收者反应不同。

②不能不便使用声音的场合,书写语言成为最常用的沟通工具。

手写的文字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公整与潦草等,都在传递与传播者的个性、素养等相关信息。

(3)语言不是自我表达的唯一的媒体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2、姿态的传播功能:姿态符号又称“体语”,包括表情、手势、动作等,也能传达意义。

①强调语言。

例如讲话中配合挥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加强语言的力量。

②补充语言。

语言表达不充分时起补足语言的作用,例如话说一半而后半部分用摆手、点头、摇头等加以补充。

③代替语言。

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说明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

例如用耸肩表示无可奈何,用撇嘴表示蔑视等。

④控制语言。

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

眼神、表情及动作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许多场合,体态语言比动作语言本身更具雄辩力。

如高兴时开怀大笑,悲痛时失声痛哭,都比表述性的语言更能传达当事人的心情。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

人际传播知识点

人际传播知识点

第一课人际传播基础第一节学习人际传播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人际传播?有价值的学习能得到两方面的收益: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人际传播是人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和同事交谈,结交新朋友,约会,求职,劝说领导,赞美他人或回应他人的赞美,保持和修复关系,断绝关系……学习人际传播的理论价值:了解人际传播相关知识,真正理解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

学习人际传播的实用价值: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际关系效率提高,并促进事业成功。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性质一、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1.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交流双方总是以某种方式互相联系着,如儿子与父亲,两个朋友,老师与学生,等等。

人际传播是双向的,即发展在两个人之间,也时常扩展到小型的亲密团体比如家庭。

相互交流的个体之间互相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2.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人际传播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例:你与老师的沟通方式明显不同于你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你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如果你和一个人以友好的方式互动,你很可能会和对方建立友谊;如果你经常传播憎恨和伤害的信息,那么你很可能会发展出对抗的关系。

3.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关系系列之中人际关系有亲密和陌生之分,关系越亲密,交流的个性化程度越高。

例:亲密伙伴之间的交流,如父子之间、情侣之间、好友之间的交流高度个性化。

4.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共同表达的。

人际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中,非语言信息承载了90%的意义。

哪种信息为主需要看具体场合。

最新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最新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6、双重偶然性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关系的本质。

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这门学问啊,可真是有意思!它就像一个神秘的世界,充满了各种新奇的概念和有趣的现象。

先来说说传播的类型吧。

人际传播,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啦。

就比如说,我和我的好闺蜜一起逛街,她跟我分享最近遇到的烦心事,我呢,认真倾听,然后给她出出主意。

这过程中,我们的眼神交流、表情变化、肢体动作,甚至说话的语气,都是传播的一部分。

她可能会皱着眉头说:“哎呀,我最近可倒霉了!”那皱眉头就是一种非语言的传播,让我更能感受到她的苦恼。

而我拍拍她的肩膀说:“别担心,都会过去的!”这一拍一安慰,也是在传递关心和支持。

再讲讲群体传播。

想起上次参加的同学聚会,那场面可热闹了。

大家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各自的近况。

有人兴奋地讲着自己升职加薪的好事,眉飞色舞的;有人则吐槽工作中的压力,一脸无奈。

这时候,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就发挥作用啦。

比如班长,他总能把大家的话题引导得更有方向,让讨论更加深入和有意义。

而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可能一开始只是默默听着,但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也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参与到交流中来。

大众传播更是无处不在。

每天早上打开手机,各种新闻资讯、娱乐八卦扑面而来。

电视里的广告不停地播放,试图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就像那个特别魔性的洗发水广告,总是重复着那句“去屑实力派,当然XXX”,听得我都能背下来了。

还有那些热门的综艺节目,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我记得有一次看一个选秀节目,选手们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台下的观众欢呼雀跃,而我坐在沙发上,也跟着紧张激动,好像自己也置身其中一样。

组织传播也很有说道。

就拿我实习的那家公司来说吧,每周的例会那是必不可少的。

领导在上面讲着这周的工作重点和目标,我们在下面认真记录。

有时候,部门之间还会为了某个项目的方案争论不休。

有一次,为了一个新产品的推广方案,市场部和研发部的同事各执一词。

市场部觉得要突出产品的特色和优势,研发部则强调技术创新和质量保证。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传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我们在自己头脑里思考、回忆、分析等内心活动,这是最隐秘的一种传播。

人际传播呢,就是你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聊天、写信。

群体传播则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像一个班级讨论活动方案。

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内部,比如公司里的会议、通知。

大众传播就很常见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让我们一下子能抓住传播的关键环节。

还有香农韦弗的模式,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时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这就是噪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首先是监测环境,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比如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知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出台了新政策。

其次是协调社会,让不同的人、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合作。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通过沟通协调大家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再者是传承文化,把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像我们学习历史、传统习俗,都是在传承文化。

然后是提供娱乐,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素质、立场、动机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专业的传播者,比如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等。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概述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与互动。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

3.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二、传播过程理论1.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模式,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和效果。

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2.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施拉姆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过程模式,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和情境六个要素。

3. 格伯纳的传播流模式格伯纳提出了传播流模式,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流、影响流和意见流三种传播方式。

三、传播媒介理论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2. 库尔特·卢因的媒介选择理论卢因提出了媒介选择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媒介。

3. 奥尔波特和霍夫兰的媒介效果理论奥尔波特和霍夫兰认为,媒介效果取决于受众的心理特征、媒介内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等因素。

四、传播效果理论1. 传播效果的定义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传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2. 传播效果的分类根据传播效果的性质,可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和态度效果。

3. 传播效果理论(1)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并非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意见领袖间接产生。

(2)凯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创新与普及”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传播者的创新性。

(3)贝克特的“说服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说服信息的强度、受众的易受性、传播者的可信度和说服技巧。

五、传播者与受传者理论1. 传播者的定义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发出信息的人或组织。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现象。

以下是对传播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和记录。

一、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等。

传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2、群体传播:发生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3、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4、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直线模式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代表,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来回流动。

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将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传播的功能1、监测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2、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例如通过传播达成共识、解决冲突等。

3、传承文化传播能够传承社会的文化遗产,使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消遣和娱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决定了传播的内容,还影响着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传播者的角色包括:1、信息的收集者和筛选者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传播。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信息如何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产生、传递、接收和理解。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传播现象。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家人之间的沟通。

群体传播则发生在具有共同目标和身份的群体中,如小组讨论、团队协作。

组织传播涉及企业、政府等组织机构内部的信息流动。

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线性传播模式最经典的线性传播模式是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将传播过程分为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和信宿五个部分,强调了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但忽略了反馈和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影响。

2、控制论传播模式以维纳的控制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式,如德弗勒模式,增加了反馈环节,认识到传播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可以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3、互动传播模式以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为代表,强调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循环互动来完成传播过程。

4、系统传播模式如赖利夫妇的模式,将传播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三、传播的类型1、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是个人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如思考、回忆、想象等。

2、人际传播这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其特点包括直接性、随意性、双向性和反馈及时等。

3、群体传播指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等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4、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等方向。

5、大众传播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向广泛的、不特定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具有传播者专业化、传播手段现代化、传播内容大众化等特点。

四、传播的功能1、监视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人际传播与沟通知识点2

人际传播与沟通知识点2

第三课人际传播的情境人与人的交往总是发生在具体的时间、场合和关系中,简言之,总是发生在在某种情境之中。

“情境”是人际交往的整体传播环境和条件,它为人感知他人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讯息和意义空间,影响着人如何去感知和理解自己所面对的人和事。

情境不仅是“地方”或“场所”,它不是单纯的外部世界,它还深受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也与特定的人际关系有关。

情境有大有小,大的情境依据人际关系的基本类型(家人、朋友和工作关系等)和交流场合(正式或非正式)划分,可以分为家庭情境、朋友圈子情境、职场情境等三个基本类型;小的情境则包括每一次具体的人际传播发生的环境条件,例如下属在老板的办公室要求加薪。

第一节家庭情境中的人际传播一、家庭的类型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也是每个人所面对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情境。

家庭有多种类型。

传统的核心家庭是由婚姻关系结成的,其核心是父母和孩子,家庭的主要成员之间就有夫妻关系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另外,还有没有孩子的家庭、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和同性恋家庭等非传统核心家庭的类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非传统核心家庭的比例在上升。

二、家庭的特点按照美国传播学者德维托的观点,无论何种类型的家庭,家庭的目标都是建立起一个相互承诺的关系,而且所有的家庭关系都具有如下一些特点:明确的角色、对责任的认知、共同的过去和未来、共同的生活空间等。

1.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清晰的,每个成员都了解自己和其他成员在家庭关系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并知道与角色相应的义务、职责和权利。

2.家庭成员都对家庭和其他成员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中有所不同,但有一些责任和义务是共同的,包括家庭成员之间有义务在经济上互相帮助,在情感上有责任互相分享快乐和分担忧愁,而且夫妻之间还有义务为对方保留大量专属的时间并和对方分享时间,等等。

3.家庭成员拥有共同的过去并且期待共同的未来,特别是夫妻之间过去重要的互动成为家庭的历史,并且他们会期待婚姻和家庭关系有一个潜在的未来。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导论: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活动的类型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群体传播)4,大众传播第二节传播与信息一,什么是信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二,什么是信息化1,信息资源创造价值占主导地位2,相对够工业化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3,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三,什么是信息社会1,信息社会: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2,特点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劳动力主体转变交易结算转变贸易全球化第三节传播与传播学定义1传播: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核心)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传播成立的前提条件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社会信息系统双重偶然性的系统ac A adbc B bd#社会信息是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小结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大众)理解人们如何创制,交换,解读信息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研究的三个方面1,技术层面2,应用层面3,价值层面社会信息系统学的规律,技术等都属于其研究范畴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历史2,人类传播的类型3,人类传播的结构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一,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Array二,4万年前,语言产生三,3500年前,文字产生四,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五,网络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一,传播手段,媒介进步贯穿整个过程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传播学的兴起与创立第一节传播学兴起兴起社会背景20C-20年代四五十年代形成学科条件: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2,传播业诞生(麦凯基咨询机构)3,科学发展的基础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C上半叶,形成于20C中期,在美国。

人际传播知识点1

人际传播知识点1

第一课人际传播基础第一节学习人际传播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人际传播?有价值的学习能得到两方面的收益: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人际传播是人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和同事交谈,结交新朋友,约会,求职,劝说领导,赞美他人或回应他人的赞美,保持和修复关系,断绝关系……学习人际传播的理论价值:了解人际传播相关知识,真正理解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

学习人际传播的实用价值: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际关系效率提高,并促进事业成功。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性质一、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1.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交流双方总是以某种方式互相联系着,如儿子与父亲,两个朋友,老师与学生,等等。

人际传播是双向的,即发展在两个人之间,也时常扩展到小型的亲密团体比如家庭。

相互交流的个体之间互相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2.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人际传播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例:你与老师的沟通方式明显不同于你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你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如果你和一个人以友好的方式互动,你很可能会和对方建立友谊;如果你经常传播憎恨和伤害的信息,那么你很可能会发展出对抗的关系。

3.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关系系列之中人际关系有亲密和陌生之分,关系越亲密,交流的个性化程度越高。

例:亲密伙伴之间的交流,如父子之间、情侣之间、好友之间的交流高度个性化。

4.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共同表达的。

人际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中,非语言信息承载了90%的意义。

哪种信息为主需要看具体场合。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传播与⼈际传播)【圣才出品】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类传播与⼈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内传播、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内传播★★★★1.⼈内传播(见表5-1)表5-1 ⼈内传播2.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际传播(见表5-5)★★★★表5-5 ⼈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内传播?如何理解⼈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内传播的含义⼈内传播,⼜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是指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传播是⼀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内传播虽然是⼈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个个体系统,它的输⼊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的环境,既包括⾃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内传播虽然与⼈体内部的⽣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的社会实践,⼈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简单“复制”,⽽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际传播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际传播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际传播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1、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

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成果“镜中我”理论、“主我和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成果“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

人际传播与沟通知识点3

人际传播与沟通知识点3

第三课人际传播的情境第二节朋友圈子情境中的人际传播朋友不像亲属关系那样是先天的,而是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朋友关系也不像夫妻关系那样有法律保障和很强的道德承诺,朋友关系更加松散和自由。

所以比起家人关系,朋友关系比较脆弱,需要在交往中有意呵护。

朋友圈子很大,点头之交、志趣相同的人、推心置腹的人都可以包括在内,不同的朋友亲密程度不同。

朋友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关系的亲密关系,交朋友是一种特殊关系的传播,交朋友就产生了友谊。

一、友谊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友谊是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两个相互依赖的人互惠互利,彼此尊重。

”( [美]约瑟夫·A·德维托)友谊有三个基本特征:交流互动、互惠互利和彼此尊重。

1.友谊是一种人际关系,成为朋友的两个人之间必须有交流互动。

朋友关系是依靠交流互动维持的,朋友之间要分享各自的想法、个性和爱好等,当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停止时,朋友关系就慢慢淡化或者消失了。

2.友谊一定是互利互惠的。

朋友之间一旦出现损害任何一方的情况,就不再是朋友了。

友谊只能是建设性的,不像婚姻关系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样既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

3.友谊要求朋友双方彼此尊重。

只要有一方不尊重另一方,就不可能做朋友。

朋友之间的信任、情感支持和利益分享,都会促进彼此尊重。

可见,朋友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分享和相互融入的关系。

二、交友与需求友谊本质上是一种有条件的脆弱关系。

虽然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无所求”的、相互奉献的友谊作为结交“真正的朋友”的理想,现实中的朋友交往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和要求,友谊并不能像母爱那样无私。

从个体与世界的传播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看到人对友谊最根本的需求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密的良好关系。

人结交朋友的主要动力就是分享亲密感、消除孤独和寻找归属感,所以交朋友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需要。

更具体地说,人是根据某些需要来选择朋友的,选择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来做朋友,人会期待从友谊中获得某些回报。

传播学笔记4

传播学笔记4

传播学笔记42021.5.6人际传播(relationshipdevelopment)→自我传播是人际传播的特殊类型一、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theory)社会扩散所指的就是人们之间从平静的关系和发展至亲密无间的关系的进程基本假设建立关系的过程是从完全不亲密发展到亲密关系的发展一般是有系统性的并且是可预知的关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可逆的自我公布处在关系发展的核心地位(自我公布的剁洋葱比喻)自我公布的广度和深度理论社会渗透进程的阶段:1、适应和定位阶段2、探索性情感交流3、情感交流(正常的友谊友情、伙伴关系)4、平衡交流(密友、一生的时间)二、社会互换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社会交换理论借用了经济学概念体系来理解人际关系,并且借用了市场交易的比喻,用比较衡量人际关系中的成本代价(cost)和收益报酬(reward)来理解问题→positive〉negative时进行交换基本假设人都在谋求投资回报并且防止受惩罚人都就是理性的人计量付出和回报的标准是因情况而异和因人而异的(男生追女神,半夜三点弹琴淋了一头水)人际关系就是互相倚赖的关系,每一方面都受另一方面的影响。

处在关系中的生活就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人们感觉从特定关系中应该实现得一般水平的投入和回报,用来衡量对关系的满意度人们在其他可选择的关系或者孤独状态下以愿拒绝接受的最高程度的投资回报,用以来衡量关系的平衡。

交换模式:相互依赖关系使得被他人依赖的人拥有对依赖者的权利(power)权力的形式:1、命运控制(fatecontrol)2、犯罪行为掌控(behaviorcontrol)交换形式轻易互换(directexchange)两个当事人之间的轻易互换关系广义互换(generalizedexchange)间接地传达式互换关系成效交换(productiveexchange)惠及更多他人的互惠交换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传播学第一章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传播概述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体态语言语言文字媒介(广播电话电视)互联网络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传播的内涵(一)共享说积极互动(二)影响说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三)发应说基于“刺激—反应”(四)互动说(五)过程说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三,传播的分类四,传播的功能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实用性:托尔曼娱乐性:史蒂芬森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赖特:娱乐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概念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3,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4,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个人角度1,实现自我认知2,建立和谐关系3,认识与控制环境4,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5,满足情感需求社会角度:1,传递文化遗产2,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类型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两个人之间的传播小群体传播公共传播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三,符号分类法语言符号传播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第四节人际传播的特点非制度化的自发性较强的情景传播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双向性,反馈及时高频率的互动化受社会性以及心理性障碍影响第二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性质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际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发生发展的规律,人际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目前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化: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二,人际传播的学科性质第二节人际传播的发展轨迹一,人际传播的沿革(一)人际传播学的渊源: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二)真正意义上人际传播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二,人际传播的研究方法经验学派:以美国传播学派为主要力量的主流传播学派从经验事实出发,利用经验型的方法考察社会现象。

实证主义传统: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批判学派:在法兰克福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要阵营形成的传播学派一开始就对美国的经验学派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深刻反思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控制下的媒介总的来说:经验学派注重传播的小规律,批判学派注重传播的大问题。

怎样传与为什么传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融合是人际传播学派发展的呼唤第三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模式一,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利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用以指称一系列学者著作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以客我的身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不断考察,校正主我得过程布鲁默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前提形成互动的前提是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里的意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语言、文字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双方有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

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是具有象征行为活动的社会动物,而且这种活动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核心主题1、人们在传播过程中建构意义,意义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要性。

2、自我概念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这种认知,人们的这种自我概念便会是相对稳定的。

3、个人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体受到文化和社会过程的影响。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二,社会模仿理论三,二级传播与意见领袖三,创新与扩散四,约哈瑞窗口五,认知一致性理论海德平衡论:海德最早提出一致理论,他关注个人在认知结构中对关联事物形成态度时的方式。

他假设“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并认为平衡状态是“被感知的个体和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的共存”。

海德通过建立两个人和一个客观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模型,来分析平衡问题。

认为平衡的状态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影响,而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产生紧张心理,这包括一个态度改变和抗拒改变的模式。

不平衡状态容易向平衡状态改变,平衡状态则抵制改变。

费斯廷格认知不和谐论该理论最具普遍性,最具实验价值,与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选择行为有密切关系。

该理论认为:单纯考虑知识的两个要素,这些要素可能是不相关的,彼此一致或不一致的。

如果一个要素的对应部分总是追随另一个部分出现的话,这两个要素便处于不和谐关系中。

不和谐会产生心理矛盾,促使人减轻不和谐感,达到和谐,并且能动的避免不和谐的增加。

六,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八,社会交换理论九,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是海德平衡论的特殊模式,针对人们对信源及对信源主张的客体的态度,与海德平衡论相比,该模式能预测态度改变的方向和程度。

在该理论模型中,一个人接受信源主张,此人对信源有自己的看法,此信源的主张是针对某一客体的,而此人对于该客体也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人对于信源和客体的好恶程度决定调合或一致是否存在。

就是说,当人对信源和客体态度相似,而信源对客体否定时;或是人对信源和客体态度不同,而信源对客体肯定时,不调和会存在十,关于判断的理论社会判断理论深思概率理论人际欺骗理论人际传播的基本模式一,亚里士多德的传播模式二,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三,格伯纳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四,伯洛的传播模式五,神农—为佛的传播模式六,德福勒的传播模式七,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八,纽科姆传播模式九,韦斯特里—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十,克劳佩佛的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的过程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一,自我表露自我表露:个体自愿地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发表出来的过程。

自愿,有意,真实评价尺度:自我表露的量,表露的深度,时间的选择,表露的对象,积极或者消极自我表露理论:不确定性降低理论:人际交往中,个体将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亲密来交换。

社会渗透性理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二是交往的深度。

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

社会互惠理论: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回报相应东西。

”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个体通过一种隐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隐私界限的可渗透性。

自我表露的价值: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别人的了解加深人际关系二,自我呈现真实呈现夸大呈现虚无呈现收敛呈现投好呈现第二节人际认知一,人际认知的概念和类型人际认知: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对他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对角色的认知类型: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角色的认知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征和归因差异原因: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群体特征,个性差异特征:选择性,偏差性,防御性,习惯性,平衡性,认知分离归因:人们推断他人行为或者态度的原因的过程海德的常识心理学:人们希望将自己周围易变的环境归因与相对稳定的条件,从而预测并控制自己周围的环境。

戴维斯的对应推论型: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的那个意图,从而在某一个人的行为和其独特稳定的内在属性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

又称为内在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立方体:归因时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和独特性信息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认知的结构:物质自我认知,精神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自我认知途径:与他人的比较,分析活动的结果四,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言语判断行为判断神情判断服饰判断嗜好判断五,角色认知角色概念:社会和团体制定的处于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规范角色期待:对自己角色的期待,对他人角色的期待角色转换:生理周期中得角色转换,多重角色转换角色障碍:实现角色和扮演角色中发生矛盾的现象角色冲突:角色期待与实际差异引发内心冲突角色模糊:对于自己活着他人所扮演的角色不明确伪角色: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第三节人际印象一,印象形成的要素:认知主体,认知客体,交往情境二,印象形成的过程:人际知觉;脱离客体的情况下所浮现的课题形象(包括联想,想象,认同和情感移入)三,印象形成的特点:协调一致性评定性四,心理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近因效应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

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

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