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传播概述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体态语言语言文字媒介(广播电话电视)互联网络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二,传播的内涵
(一)共享说积极互动
(二)影响说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
(三)发应说基于“刺激—反应”
(四)互动说
(五)过程说
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三,传播的分类
四,传播的功能
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
实用性:托尔曼
娱乐性:史蒂芬森
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
赖特:娱乐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概念
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
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
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
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3,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4,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
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
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
个人角度
1,实现自我认知
2,建立和谐关系
3,认识与控制环境
4,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
5,满足情感需求
社会角度:
1,传递文化遗产
2,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
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
两个人之间的传播
小群体传播
公共传播
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
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
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
三,符号分类法
语言符号传播
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
第四节人际传播的特点
非制度化的自发性
较强的情景传播
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
双向性,反馈及时
高频率的互动化
受社会性以及心理性障碍影响
第二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性质
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人际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发生发展的规律,人际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目前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社会化: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二,人际传播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发展轨迹
一,人际传播的沿革
(一)人际传播学的渊源: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
(二)真正意义上人际传播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
二,人际传播的研究方法
经验学派:以美国传播学派为主要力量的主流传播学派
从经验事实出发,利用经验型的方法考察社会现象。

实证主义传统: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
批判学派:在法兰克福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要阵营形成的传播学派
一开始就对美国的经验学派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深刻反思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控制下的媒介总的来说:经验学派注重传播的小规律,批判学派注重传播的大问题。

怎样传与为什么传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融合是人际传播学派发展的呼唤
第三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模式
一,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利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用以指称一系列学者著作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以客我的身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不断考察,校正主我
得过程
布鲁默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前提
形成互动的前提是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里的意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语言、文字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双方有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

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定义:
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是具有象征行为活动的社会动物,而且这种活动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
象征性互动理论- 核心主题
1、人们在传播过程中建构意义,意义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要性。

2、自我概念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这种认知,人们的这种自我概念便会是相对稳定的。

3、个人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体受到文化和社会过程的影响。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二,社会模仿理论
三,二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三,创新与扩散
四,约哈瑞窗口
五,认知一致性理论
海德平衡论:
海德最早提出一致理论,他关注个人在认知结构中对关联事物形成态度时的方式。

他假设“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并认为平衡状态是“被感知的个体和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的共存”。

海德通过建立两个人和一个客观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模型,来分析平衡问题。

认为平衡的状态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影响,而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产生紧张心理,这包括一个态度改变和抗拒改变的模式。

不平衡状态容易向平衡状态改变,平衡状态则抵制改变。

费斯廷格认知不和谐论
该理论最具普遍性,最具实验价值,与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选择行为有密切关系。

该理论认为:单纯考虑知识的两个要素,这些要素可能是不相关的,彼此一致或不一致的。

如果一个要素的对应部分总是追随另一个部分出现的话,这两个要素便处于不和谐关系中。

不和谐会产生心理矛盾,促使人减轻不和谐感,达到
和谐,并且能动的避免不和谐的增加。

六,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八,社会交换理论
九,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是海德平衡论的特殊模式,针对人们对信源及对信源主张的客体的态度,与海德平衡论相比,该模式能预测态度改变的方向和程度。

在该理论模型中,一个人接受信源主张,此人对信源有自己的看法,此信源的主张是针对某一客体的,而此人对于该客体也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人对于信源和客体的好恶程度决定调合或一致是否存在。

就是说,当人对信源和客体态度相似,而信源对客体否定时;或是人对信源和客体态度不同,而信源对客体肯定时,不调和会存在
十,关于判断的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深思概率理论
人际欺骗理论
人际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的传播模式
二,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
三,格伯纳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
四,伯洛的传播模式
五,神农—为佛的传播模式
六,德福勒的传播模式
七,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八,纽科姆传播模式
九,韦斯特里—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
十,克劳佩佛的人际传播模式
人际传播的过程
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
一,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个体自愿地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发表出来的过程。

自愿,有意,真实
评价尺度:自我表露的量,表露的深度,时间的选择,表露的对象,积极或者消极
自我表露理论: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人际交往中,个体将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亲密来交换。

社会渗透性理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二是交往的深度。

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

社会互惠理论: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回报相应东西。


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个体通过一种隐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隐私界限的可渗透性。

自我表露的价值:
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进一步加深对别人的了解
加深人际关系
二,自我呈现
真实呈现夸大呈现虚无呈现收敛呈现投好呈现
第二节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和类型
人际认知: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对他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对角色的认知
类型: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角色的认知
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征和归因
差异原因: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群体特征,个性差异
特征:选择性,偏差性,防御性,习惯性,平衡性,认知分离
归因:人们推断他人行为或者态度的原因的过程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人们希望将自己周围易变的环境归因与相对稳定的条件,从而预测并控制自己周围的环境。

戴维斯的对应推论型: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的那个意图,从而在某一个人的行为和其独特稳定的内在属性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

又称为内在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立方体:归因时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和独特性信息
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认知的结构:物质自我认知,精神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途径:与他人的比较,分析活动的结果
四,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
言语判断行为判断神情判断服饰判断嗜好判断
五,角色认知
角色概念:社会和团体制定的处于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规范
角色期待:对自己角色的期待,对他人角色的期待
角色转换:生理周期中得角色转换,多重角色转换
角色障碍:实现角色和扮演角色中发生矛盾的现象
角色冲突:角色期待与实际差异引发内心冲突
角色模糊:对于自己活着他人所扮演的角色不明确
伪角色: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第三节人际印象
一,印象形成的要素:认知主体,认知客体,交往情境
二,印象形成的过程:人际知觉;脱离客体的情况下所浮现的课题形象(包括联想,想象,认同和情感移入)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协调一致性评定性
四,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
近因效应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

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

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