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传播学笔记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二)、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二)、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4)《新闻学概论》笔记第一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2、广义新闻活动: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二、问答题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
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的生产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新闻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一、奴隶社会不但要了解社会变动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变动。
第二、历史背景: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2)出现了社会分工;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它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相比有那些相同点和发展?第一、社会背景及原因: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巩固需要与灵敏的情况反映相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
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自身生活和生产。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和传播系统研究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包括: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一)、日本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a.与人的体质有关的“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
中传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传播学史
第一章传播学史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名词解释:麦克卢汉00’ 11’施拉姆01’ 03’拉闸斯菲尔德05’法兰克福学派04’ 99’专拉斯韦尔00’专简答题: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04’传播学引入我国的经历02’专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11’卢因对传播学理论的贡献12’论述题: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分类以及对传播学的认识和看法99’对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看法00’定性、定量研究法的含义及评价02’比较分析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00’专一、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传播学是传播研究进入到成熟阶段,能够利用自己的学术范畴、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
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
它是在美国诞生的。
1、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形成,必然要尤其社会基础、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基础和需要。
传播学的兴起也是如此。
(1)首先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
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
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2)19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加上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独立的产业--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第七章大众传播与认知一致一、一致性:相互之间或某个整体在各个方面组成部分或特征的一致或和谐。
1、一致性观念认为,现象都是有序的,这种有序性使得事物具有可预见性。
反之,可预测使科学家能形成和测试假设,从中做出概括,建立理论,并预测未来结果。
这是传播研究的目的。
2、人类在态度之间、行为之间、态度与行为之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面和人格发展上追求一致性,我们试图以我们自己看来有意义及合理的方式组织世界。
3、人类一致性的概念,是根据人类以理性的方式行事的观念而来,但我们也可能试图以合理的或一致的方式来解释不合理的行为,使之合理化。
合理化的含义强调,在使自身显得合理或一致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那些在别人眼中看来不合理或不一致的方式。
4、一致性观念假定,不一致导致“心理紧张”或不舒服感,这又导致人的内心压力,迫使其排除或降低这种不一致,如果可能的话,则达到一致性。
5、一致性理论成仁人类寻求合理性的努力,但是,为达此目的,我们经常表现出令人惊异的非合理性、合理化的概念既假定合理性又假定非合理性——我们经常采用不合理的方式获得理解,为痛苦的经历辩解,或使世界符合我们的“参考结构”。
6、减轻或消除不一致性所带来的不舒服感或压力有多种方式,态度改变是其中之一。
二、一致性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1)平衡理论处理的是个人如何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内形成的对彼此相关的人和物的态度。
(2)海德是最早致力于一致论研究的心理学家,他所提出的平衡论自然也就成为一致论中最早的一家学说。
(3)他认为平衡状态指人的内在心理的和谐,不平衡状态会产生紧张并形成一种力求恢复平衡的力量。
该理论的重要之处是暗示着一种态度改变方面的新思路:即不平衡状态在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改变;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抗拒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4)海德提出P --O —X 模式。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本文整理的是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这本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散。
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拥有一本复习笔记是很必要的。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的产生: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1、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
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
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
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
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一般人很难分清。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符号具有暧昧性和多义性,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有时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意义的障碍,但这种障碍不是难以克服的,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条件或情境来消除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不仅如此,人类还能积极地利用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
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
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
2、受传者的意义。
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文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笔记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整理
传播学理论注:考点;概念;考过知识点;考题;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二、新的媒介环境1、新式新闻:一方指总统候选人谈话节目、音乐电视中出现,并接受长时间的内容广泛的采访,即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指候选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受众而没有新闻记者在中间干预。
2、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
(05年论述15分试述当今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出了哪些理论课题?)(1)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知识本性的?从存在于图书馆书架上和书本中——〉存在于电子空间中互相链接的一条条信息。
这种超文本信息是一种可能产生重要后果的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基本结构。
(2)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人类思维本性的?网络传播有着微妙但却重要的效果:新的媒介改变着我们,将我们带入一个高智能的社会。
由于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的、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思想成果与其他人共享,这样,网络的人的智能生产率就将成倍增长,因为它是与联网的其他人的智能生产率朴素增殖的。
(3)当我们离开报纸、杂志等独家印刷媒介时,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印刷物,那么印刷物的用是什么?我们用口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会不会受到损害。
(4)网上报纸应该采用哪种形式?尽管一些作家认为,网上报纸并不是报纸转变的真正方向,但它似乎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进程。
第二章科学的方法1、科学方法之前,建构真理的方法:固守:认为总是持有的信念便是正确的。
家庭、社会、和同伴的强化及经常的重复支持了我们的固有信念。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精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精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从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角度而言,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有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1.气味。
(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2.发光。
(萤火虫求偶)3.超声波。
(蝙蝠)4.动作。
(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5.声音。
(鸟语)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本质区别:第一,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和“分节化语言”这三种要素的欠缺,犹如三道屏障,使得黑猩猩一类的灵长类动物终未能进化成人类。
这三种要素,都是人类特有的劳动的产物。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从外部现象描述(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考研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综合考试的参考书只有一本,确实是根基王振业老师等编写的?文史要览?。
书比立后,内容知识点比立多,因此复习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刻。
然而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的题量是有限的,而且重点比立突出,有些东西大可不可面面俱到,白费贵重的复习时刻。
因此考研教育网依据历年考试真题,专门整理?文史要览?中频繁出现的重点内容,做成复习笔记供宽广考生参考。
注重:关于内容的重要程度,我们进行了划分,大伙儿能够依据括号中的重点、了解、掌握等进行相关复习。
第一局部:中国古代历史1.元谋人:最早的竖立人;北京人:华北地区最早的竖立人;山顶洞人:我国最早发现的墓地。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繁华的代表,黄河中游;河姆渡文化: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位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陶器,代表中国社会差不多进进父系氏族,后来开展成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从事原始农业为主,还有畜牧业;马家窑文化:彩陶兴盛;北方农耕文化〔名词解释/3个时期〕;南方农耕文化〔3个时期〕。
3.传奇时期:五六千年前直到夏商周4.三皇五帝〔掌握几种不同的讲法〕5.三代:夏商周〔西周的四个时期,东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6.春秋五霸〔重要〕:两种讲法7.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8.统一的封建王朝〔特不重要〕9.分裂的封建王朝〔特不重要〕十六国分为前后两期/南朝根基上建都南京〔建康〕/北朝的统治者都来自于鲜卑族/辽金西夏所对应的民族10.李悝变法:取有余而补缺乏;以法治国?法经?。
11.商鞅变法:掌握其措施12.三家分晋〔特别重要〕:掌握过程13.初税亩〔重要〕16.蒙恬监修长城〔了解一下〕17.楚汉之争、文景之治18.吴楚七国之乱〔简单了解〕20.盐铁之议:?盐铁论?作者桓宽21.D锢事件〔了解〕22.赤壁之战〔比立重要〕23.八王之乱〔一般了解〕24.淝水之战〔重要〕:以弱胜强25.魏孝文帝改制〔特不重要〕:改革内容26.贞瞧之治〔重要〕/开元之治27.安史之乱〔特不重要〕:转折点28.永贞革新〔了解〕29.藩镇割据〔了解〕30.宋代中心集权〔比立重要〕32.王安石变法〔比立重要〕33.元朝及四汗国〔了解四汗国是谁〕34.厂卫/靖难之役〔了解〕35.张居正吏治改革〔特不重要〕36.阉D\东林D\文字狱\民变〔一般了解〕37.三藩之乱\康熙平定准葛尔〔一般了解〕38.收复台湾\统一台湾〔比立重要〕39.改土回流〔一般了解〕政策〔简单了解〕41.农民起义〔记住首领名字、朝代、提出口号〕: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吕顺、方腊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比立重要〕42.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宋太祖、成吉思汗〔幅员最大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特不重要,高度中心集权〕、康熙〔尼布楚〕大臣:萧何曹参、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43.屯田〔注重〕:分为军屯和民屯44.均田制〔重要〕:具体内容45.常平仓、盐法、漕运、茶法、户籍——一般了解46.井田制〔比立重要〕47.铜铁器、藕耕、牛耕、钞票布、灵渠、白渠、都江堰、秦汉田租、曹魏屯田、占田课田制、户调——了解48.租庸调制〔比立重要〕49.两税法〔特不重要〕人丁为主向财产土地为主转变50.隋唐钞票币、榷场〔了解〕51.交子、会子、关子〔比立重要〕52.鱼鳞图册〔重要〕、黄册制度53.元代海运、徽商〔了解〕54.一条鞭法、摊丁进亩〔特不重要〕55.郡县制、分封制〔比立重要〕56.三省六部〔特不重要〕57.御史台、翰林院、察举、九品中正制〔了解〕太学、国子监、书院〔注重一下〕58.科举制〔特不重要〕59.一系列法典〔了解〕60.八旗制度〔明白是哪八旗〕61.军机处\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了解〕62.民族:蛮\夷\狄\戎\D项\匈奴\鲜卑\突厥\色目人\鞑靼\氐63.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多注重〕——特别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65.几大宗教〔了解〕66.张骞和班超〔要明白〕67.遣唐使、遣隋使68.郑和下西洋〔特别重要〕69.荷兰侵占台湾、倭寇、马可波罗、利玛窦〔了解〕70.先秦学校:学习的是哪六艺71.稷下学宫〔了解〕72.孔子和儒家/先秦诸子〔孟子比立重要,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74.玄学、理学、乾嘉学派〔一般了解〕75.今文经学〔给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预备〕76.九章算术、祖冲之圆周率77.犯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冷论〕、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衡、李春78.四大制造〔特别重要〕81.天一阁〔重要〕82.二十四史〔记住其中最有名的〕83.中国古代历史体裁〔十分重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会要体/通史/断代史84.左丘明和?左传?/刘知己与?史通?/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通〞〔明白是哪三通〕/谈迁和?国榷?第二局部:中国近现代史〔与日本\台湾有关的要格外注重〕1.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开端2.?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太平天国起义〔了解〕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了解〕5.洋务运动〔特别重要〕6.甲午战争〔比立重要〕7.戊戌变法〔比立重要〕8.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同盟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日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一般了解〕9.八国联军——明白是哪八国10.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11.五四运动〔重要〕12.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一般了解〕13.红军长征〔重要〕14.一二九运动〔了解〕15.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比立重要〕16.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一二八事变\解放战争〔了解〕第三局部:外国历史1.四大文明古国\三大宗教〔哪四个国家/哪三个宗教〕2.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一般了解〕3.古罗马〔西罗马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度的终结〕4.地理大发现〔特别重要〕5.非洲奴隶贸易〔损失了2.1亿人〕6.文艺复兴〔特别重要〕:突出特点时候反封建,尤其要注重最后一段话文艺复兴的意义7.启蒙运动〔比立重要〕:第二次思想解放8.欧洲工业革命〔比立重要〕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重要〕: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0.英国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了解〕11.法国大革命〔比立重要〕12.普法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一般了解〕13.巴黎公社〔比立重要〕14.俄国十月革命〔比立重要〕15.北美独立战争〔比立重要〕16.美国1787年宪法〔特别重要〕17.门罗主义〔充分注重〕18.东京审判〔略微留意〕19.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第四局部:中国古代文学1、散文〔重要〕:什么是散文,跟它相对的是什么2.古代散文开展脉络〔重要〕3.语录体〔明白一下〕4.古体诗\近体诗\尽句\词\赋\律诗\乐府〔了解到文体的程度就能够了〕5.古代小讲开展脉络和小讲的三要素〔重要〕7.古谣谚\神话\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了解8.?尚书?: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开始、9.战国策国语春秋左传——瞧一下10.诸子的代表作——了解11.先秦寓言〔注重一下〕12.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明白主人公喊什么〕——了解一下13.枚乘和?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了解14.贾谊/晁错〔特不重要,明白其重要著作和写作风格〕15.司马迁?史记?〔特别重要〕16.桓宽和?盐铁论?/王充和?论衡?/班固和?汉书?——了解一下17.建安七子/建安风骨〔比立重要〕18.竹林七贤〔记住要紧人物及其要紧作品〕19.陈寿?三国志?/鲁褒?钞票神论?/李康?运命论?/陶渊明/范晔和?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杨玄之?洛阳枷蓝记?20.曹丕?典论·论文?〔特别重要〕/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无论?/葛洪21.文心雕龙〔特别重要〕22.箫统?文选?〔注重〕23.干宝和?搜神论?/?世讲新语?.24.唐诗简单了解一下李白、杜甫、白居易、初唐四杰〔名字、韩柳指的是谁〕25.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人物和提出口号〕26.唐宋八大伙儿〔明白是哪八个人〕27.唐代传奇〔好好瞧瞧〕28.敦煌变文〔好好瞧〕/敦煌歌辞〔了解〕29.欧阳修/三苏:苏轼〔比立重要〕30.宋代笔记文〔了解〕31.宋元话本〔特别重要〕33.前后七子〔了解〕34.唐宋派/公安派的三袁〔比立重要〕36.八股文〔瞧瞧〕37.张岱/徐霞客游记〔了解〕38.章回小讲〔重点〕/四大小讲39.拟话本/三言二拍〔重点〕40.桐城派和方苞〔重点〕/阳湖派〔了解〕41.黄宗熙?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42.?聊斋志异?〔了解其作者和特色〕/?儒林外史?43.?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东周列国志?/纪昀/李渔/王夫之/袁枚〔一般了解〕44.金圣叹/毛宗岗〔注重〕第五局部:中国近现代文学1.曾国藩和湘乡派〔留意一下〕2.梁启超和新民体〔了解〕3.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4.五四新文学运动〔特别重要〕5.白话文学/乡土文学/左翼文学〔注重一下〕6.文艺群众化/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区文学〔了解诞生的代表作〕/孤岛文学〔了解〕7.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特别重要〕8.文学研究会〔特别重要〕/制造社〔重要〕9.语丝社/新月社/鸳鸯蝴蝶派/太阳社〔一般了解〕10.鲁迅〔重中之重:散文/小讲/杂文/两部著作〕11.茅盾/巴金/郭沫假设/沈从文/老舍/朱自清〔简单了解〕12.各民族的史诗〔一般了解〕第六局部:外国文学〔顶多考4分〕日本:源氏物语/夏目漱石俄国〔重点〕:普希金〔特别重要〕/列夫·托尔斯泰〔特别重要〕/屠格涅夫/?罪与罚? /莱蒙托夫/契柯夫/高尔基〔特别重要〕/法捷耶夫/肖洛霍夫德国:歌德〔特别重要〕/海涅/格林兄弟/狂飙突进运动〔重要〕英国:莎士比亚〔重要〕/迪福/司各特/狄更斯/萧伯纳/伏尼契法国〔重点〕:卢梭/莫里哀/巴尔扎克〔特不重要〕/雨果〔重要〕/梅里美/乔治桑/福楼拜/左拉〔特别重要〕/罗曼·罗兰意大利:薄迦丘?十日谈?〔重点〕/但丁?神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重点〕希腊:荷马史诗/三大悲剧作家美国:马克吐温〔比立重要〕/杰克伦敦/海明威/?一千零一夜?〔注重一下〕其他的都简单了解第七局部:现代汉语汉语标准化〔多注重〕/六书第八局部:古文读后感:200字,一般同学得分为4分,写得好的给5分。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2014年中传、人大传播学考研-传播学复习重点笔记整理汇编
第六章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理论: (1)枪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 (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3)适度效果论:创新扩教论、使用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创扩:通过媒介劝 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4)强大效果论:伊丽莎白、内尔《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 和一致性,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 “沉默的螺旋” 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 (2)团体规范、组织关系; (3)受众个人差异; (4)社会类型; 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 (1)传播的信息来源; (2)传播的媒介; (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 (4)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社会影响: 正面: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娱乐功能。 反面:社会问题、社会风尚、儿童问题、鉴赏力下降。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四种大众传播理论: 1) 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2) 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3) 社会责任理论:主张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 媒介垢干预。 C 軆??? 4) 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来源于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与政府合二为一。 s 褼 訠 8? 来自政府的控制、受众对传播行为的监督、传播内容对传播行为的制约、行业团体、传播业 职业道德自律。 耚 I?m 渑 W1 国家政府对意识的管理和控制; 瑛 嫧(%K 1) 制定法律; 6 屑义 6K b$? <
育明教育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育明教育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际传播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际传播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1、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
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成果“镜中我”理论、“主我和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成果“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
传播学笔记整理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意义: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涵义,是人类依符号形式传递交流的精神内容。
4、象征性为:指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6、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8、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9、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生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舆论传播:指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的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
11、媒介:信息在空间上的移动,在时间上能够保存的载体。
12、模式:用图形或程式来阐明对象的方法13、大众传播者: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他们是分布在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电影片场中专门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员。
如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14、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的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针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6、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中间各种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7、休眠效果:低可信度的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中传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传播学史
第一章传播学史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名词解释:麦克卢汉00’ 11’施拉姆01’ 03’拉闸斯菲尔德05’法兰克福学派04’ 99’专拉斯韦尔00’专简答题: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04’传播学引入我国的经历02’专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11’卢因对传播学理论的贡献12’论述题: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分类以及对传播学的认识和看法99’对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看法00’定性、定量研究法的含义及评价02’比较分析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00’专一、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传播学是传播研究进入到成熟阶段,能够利用自己的学术范畴、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
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
它是在美国诞生的。
1、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形成,必然要尤其社会基础、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基础和需要。
传播学的兴起也是如此。
(1)首先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
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
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2)19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加上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独立的产业--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国歌的歌词和乐曲)所指(意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国歌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也可以说成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即: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上述定义说明了三点:第一,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第二,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第三,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过符号化活动来“建构”意义,而受传者则通过符号解读来理解意义。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但符号却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
奥地利动物学家罗仑兹认为动物的符号是一种“释放因”,他把发出释放因的个体称为“作用者”,而把对之做出反应的个体称为“反作用者”。
因此,动物界的符号连同其“意义”以及对符号的反应,都还不能超出条件反射原理的范畴。
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文字是声音语言的再现和延伸,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它们并称为语言符号体系。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一)、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一)、考研复习规划(7.23)第一章大众传播导论一、媒介环节的变化1、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2、报纸的发行量和读者人数下降3、电视频道增多、变无限为有限(ABC、CBS、FOX、公共广播)4、录像机出现,打破了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限制5、杂志电子化6、新闻旧新7、广告占据一席之地8、电子空间流行新媒介环境一个特点:数字化二、新旧媒介更替模式:新技术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术,而是引发就的传播基础承担新的角色。
(联系各种传播媒介的变化)麦克卢汉,新媒介以旧媒介为内容。
三、大众传播的概念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1)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2)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3)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4)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四、新的媒介环境:媒介融合、电子商务……1、数字电视:(DTV)以数字方式而非利用信号的渐进变化旧方式进行传输信号的系统。
特点:①一种新型的电视传送系统,能够提供更多分辨率和不易受干扰的画面,更高质量的声音。
②能够提供更多频道选择,其中包括提供信息、数据服务、购物等服务。
③以数位方式传输信号,更大传输容量的图像和数据。
④利用 MPEG-2 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将数字化和压缩技术结合起来。
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电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利用原频道的全部容量传送分辨率非常高的画面。
特点:①不是数字电视②但与旧式系统相似,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需加一个转换控制面。
2、互联网:许多电脑连在一起组成的网络。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传播的基本过程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传播的基本过程编辑:凯程中传考研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传播者,信源。
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
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但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缺陷: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笔记汇总
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虽然挤占了传统媒体的份额,但通过与新媒体的嫁接,也使得传统媒体有了更强的生 命力。 4、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 1999 年,在美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基于 RFID 技术和 EPC 标准,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 技术,构造了一个能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简称物联网。后经拓展,将传感器技术、纳米 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也纳入物联网范畴。2009 年 8 月,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二、新媒体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见笔记第三册 P50) 三、新媒体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1、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播形式是一种解构。 其话语方式更多表现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其中常见的内容风格,并能 迅速得到追捧和传播。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正从不同方面质疑传统话语权威,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与机构, 但同时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2、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多种媒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融合。 电视和网络的结合带来了 IPTV 的发展,手机和报纸的结合出现了手机报,网络和报纸的融合则出现数字报纸, 新媒体未来的形态变迁必将依赖于传统媒体并对传统媒体进行多方面的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更加 人性化。传统媒体并不会被真正淘汰,而是借助新技术心形石而继续存在,新媒体只是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 和媒介形式,并未使其消失。 3、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 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似的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交流,我们在享受技术优势的 同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同时注意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权力的不平等。技术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人的权力的延 伸,个人权利的保证语气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获取新技术的难易程度相关。 4、 媒体形态多元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表达渠道的拓展。 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力,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然而在众声 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而渠道的多元与内容的 短缺、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同样是目前新媒体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考研资料 中传传播学本科生笔记 精心整理打印版
考研资料中传传播学本科生笔记精心整理打印版免费精品考研资料中传传播学本科生笔记精心整理打印版传播学1、结课方式:期末考试,统一安排;提交的读书报告作为平时成绩。
2、张磊老师的联系方式:电话:65779244 Email: cool_zhang_lei@ 课程讨论区:/bbs/list.asp?boardid=80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I、什么是传播?傳播 Communication▲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的类型非人类传播传播人类传播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3、文字时代:开始于50____年到35____年前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5、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____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论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辞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第四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1、拉斯韦尔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提出“5W”模式:谁在传播控制分析传播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向谁传播对象分析传播效果如何效果分析2、卢因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
第二章传播论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1、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英语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原义为“分享”、“共有”。
“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信息的流动。
2、传播学者对传播的定义徐耀魁:“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他们从共享、互动关系、符号以及目的、影响、反应等诸多方面对传播下了定义。
本书作者认为:传播。
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第一节信息一、信息及其实质1、几种对信息的界定(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量度,因此,将信息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信息作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差异的表现。
(4)信息表现了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5)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
(6)信息是由物力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2、传播学所指的信息是精神产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稳定性的任何事物。
第四章传播过程论第一节传播过程一、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二、传播模式1、模式概念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2、模式功能1)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3)启发功能4)预测功能第五章传播者论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在集权社会中,这种传播制度也大为盛行,特权阶级对传播媒介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中国的焚书坑儒、文字狱、和民国时期几位名记者之惨遭暗杀皆在集权主义传播制度之下。
西方在中世纪时的黑暗,上个世纪法西斯的强化控制等,尤以戈培尔控制舆论为甚。
2、资本主义传播制度1)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
理论基础:17、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核心: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英国的政治家约翰·弥尔顿第六章传播媒介论第一节传播媒介一、传播媒介1、媒介定义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2、媒介与媒介组织的区别媒介与媒介组织是两个互相了联系但意义不同的概念。
媒介是指一种物质实体,是传播信息使用的工具;而媒介组织则是指拥有这些媒介,经营这些媒介的机构,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
3、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传播媒介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与人类文明史同步的。
传播媒介经历了早期符号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发展过程。
第七章受众论第一节受众一、受众的界定与类型1、受众定义:即受传者,或称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2、受众特点:多、杂、散、匿大众传播受众数量巨大,许多大型媒介的受众要用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亿来计算。
大众传播受众由不同民族、国家、阶级、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大众传播中一个复杂的子系统。
大众传播受众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动机,互不相识、互不联系,是无组织的群体。
大众传播受众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传者可以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却无法了解单个受众的具体情况及愿望、要求。
第八章传播效果论第一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一、早期认识1、枪弹论枪弹论(即子弹论,施拉姆,1971),也叫“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或“刺激-反应”论(德弗勒,1970),是盛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扩大化。
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1984年,新华出版社)传播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学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是指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
这一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欧洲的学者影响很大。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这一学派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
该派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的批评上,剖析和批判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和“霸权主义”本质。
信息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它是用于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用来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一些本科时候的试题列举传播学四大先驱及其贡献。
1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上。
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他还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
此文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2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3 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他最早进行实例调查研究,著有《马里兰城里失业的人》一书。
之后又以总统选举为课题,于1948年将研究成果汇集出版,即《人民的选择》。
书中的结论显示:决定人们投票意向的,主要不是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是人际传播的影响力。
在对人际传播的进一步研究中,他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
正是拉扎斯费尔德的竞选研究极其发现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学研究的时代。
4 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传播学为何在美国产生?传播研究起源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在四五十年代。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具有具体而对立的社会、学科条件。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简述欧洲批判学派与美国经验学派之间的差异。
在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欧洲传播学派以其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备受人们的关注,被称为“批判学派”,与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传播实践的美国传播学派相并峙,人们称后者为“经验学派”。
欧洲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基地。
批判学派之所以在欧洲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传播实践有很大的不同。
60年代前,欧洲各国基本照搬美国传播学思想、理论和方法。
但是其中许多理论难以与欧洲自身的传播业相匹配。
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基本上属私营企业,商业化程度高,受产业和利润规律支配。
与此不同,欧洲的大众传播业大多是公营或公共,少部分私有,少部分国有,更强调其社会服务性。
二是欧洲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传统不同于美国。
可以说,欧洲古代哲学家就已经从哲学角度研究了传播现象。
欧洲学者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等研究中的思辩研究和质化分析。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植根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的。
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法兰克福学派”。
这个学派是指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
该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这一学派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
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这是60年代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及意识形态等进行批判。
批判学派的中的主要流派有:(一)法兰克福学派(二)政治经济学派(三)意识形态学派(四)社会文化学派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