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

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

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

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

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

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

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

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网络传播学详细重点

网络传播学详细重点

选择题(30分)名词解释(4-5 20分)简答(4-5 25份)论述(2-3 25分)一、网络传播的概况网络传播: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已经经过了四次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的形成;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符号的产生和运用;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电磁波的利用。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二、信息社会的概念和特征概念: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特征:1、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2、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3、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4、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三、UGC的概念(用户产生的信息)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用户生产内容”,即网友将自己DIY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

四、传播媒介的属性有什么、特征(例:个性化+解释)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是不言自明的。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的特征性突出表现为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与网状化。

(一)传播的复合性1、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网络传播与传统的通信网络和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除了提供了一个通信和传播的渠道(channel)以外,还提供了一个公共的空间(space) 。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等传播形态得到了融合。

在传播形式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立体的传播网络。

利: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传播方式的组合以求传播效益最大化弊:由于多种传播形态及形式的复杂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传播者的意图往往未必能得到充分实现,受众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十分明显。

2、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趋势,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含义有两个层面: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完整资料).doc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概念: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

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

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

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基础知识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指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互动性、即时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网络传播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简单文字信息传递到多媒体信息传播,再到社交网络、微博、直播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传播形式不断创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包括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传输和传播、信息的加工和利用等。

通过互联网,信息被数字化后可以传输、加工和利用,实现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共享。

二、网络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是网络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代表性理论包括香农-韦纳模型、传播噪声理论等。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理论体系,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经典理论有传播四大功能、符号互动论、使用与满足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关注网络传播中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传播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观众认知、媒介依赖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4.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新闻识别和确定的规律。

代表性理论有门户价值理论、认知日程理论、权威信源理论等。

5. 传播伦理理论传播伦理理论研究的是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包括隐私保护、信息真实性、版权保护、信息道义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伦理理论包括西方传统伦理理论、公共关系伦理理论以及网络伦理理论等。

三、网络传播媒体和平台1.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是网络传播的基础设施,是利用TCP/IP协议簇相连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移动互联网则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传播的新型网络形式。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 (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

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

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

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问答: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9——1986年(用于科研及高校),TCP/ IP协议,互联网标准协议的产生,标志互联网正式产生。

Internet一词在1986年正式使用。

第二阶段从1986——1995年,商业机构发布广告,并开始面向普通百姓。

第三阶段从1995年至今,多媒体出现,政府企业纷纷上线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1995年,只限于部分高校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开放性的商业网络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1)1995——1998年,网络媒体开始进入,传统媒体上线1997年人民网上线1996年搜狐建立2)1999年至今网络成为传媒形态网络自生媒体分为两类:新闻媒体和非新闻媒体非新闻媒体分为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三类人际传播特点:双向交互性,非制度化,私密性强网上人际传播形式:E-mail,即时通讯(QQ,MSN,飞信,ICQ),网上聊天室特点:文字符号为主,匿名性,复杂性电子邮件的类别:POP3邮箱,纯Web邮箱,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免费邮箱网上群体传播的表现形式:BBS,网络社区,usenet(新闻组)群体非常态事件传播条件:结构性压力,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 触发事件组织传播,纵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横向组织之间网络传播主体:企业,媒体,个人,政府,机构,ISP社会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把关人形式:政府把关,网站把关,行业组织的把关,网络自我的把关受众群体分类: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按现实的工作生活状况,可分为:工作关系群体和生活关系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按规模大小1)大众传媒能覆盖的特定区域的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2)对特定传媒和特定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3)不但接触了传媒信息,而且在态度和行为上受实际影响的人信息侵入的特征:侵入成本低(最具本质性的特征),侵入隐秘性,侵入后果无法设想网络传播的伦理意义:人性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需要网络传播伦理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网络传播的伦理原则: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网络新闻内容特点:广容性,多样性,快捷性,综合化,个性化,交互性,全息性中国网络新闻业发展历程:起步阶段(1995-1998年),激活阶段(1998-2000年),管理与创新阶段(2000-2005年),网络公民新闻时传播效果分微观的效果和宏观的效果两类。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1、IP地址和域名地址①互联网上连接了无数的服务器和电脑,但它们并不是处于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

而是每一个主机都有唯一的地址,作为该主机在互联网上的唯一标志。

我们称之为IP地址。

②与网络上的数字型IP地址相对应的字符型地址,被称为域名。

域名的组成:主机名.机构名.顶级域名2、TCP/IP协议①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②IP——网际协议。

IP协议负责信息的实际传送。

③TCP——传输控制协议。

TCP协议则保证所传送的信息是正确的。

3、互联网的雏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ARPAnet(阿帕网)。

阿帕网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

4、何为WWW技术①全称是World Wide Web②互联网的一种应用方式,将窗口技术、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

③超文本是模拟人类思维的多维性、发散性、非线性而设计的文本形式。

④超文本是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贮、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

⑤它包括:关键字、超链接、跳转5、网络技术带来的传播模式的变革多媒体技术——传播方式多媒体:文字、声音、画面的一体化传播宽带技术——视频点播,实时传输无线技术——使便携性成为可能P2P技术——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交换流媒体技术——网络直播交互技术——传受关系的互动性:交互式传播超链接技术——信息的无限延伸:立体式报道信息推送技术——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6、网络传播的特点是什么?①全球性②互动性③超文本链接方式7、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时效性比较有何不同?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体现在:制作简单;无截稿时间;及时上网;及时刷新;从“及时性”到“全时性”。

8、网络的交互性通过哪些方式体现出来?网上论坛网络调查E-mail反馈新闻留言网民观点传播数据库搜索9、电子邮件传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优势:传输速度快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功能强大,可以群发,可以发送图片和声音、视频文件档案性强,查阅方便劣势:写作草率,易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在表达情绪方面较差10、网上聊天的匿名性带来的效应观点意见的自由表达言论的不负责任真诚与虚伪之间的徘徊11、QQ传播的特点基于熟悉的人际网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强联系”能促成信息的快速扩散模拟现实人际传播的情境12、BBS的传播优势和缺陷优势: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公开性和匿名性文字的表现力及观点的新锐性高自由度和互动性,多元化价值体系的碰撞话语赋权,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话语空间缺陷:高争议性低信用度非法内容的存在13、BBS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网民制造议题,影响传统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意见空间不足的缺陷提供了相对真实的网民舆论对于某些话题的讨论更加充分14、博客与BBS的区别博客与BBS两者使用目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

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

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

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1.倡导创造性,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一、网络人际传播①含义: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

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例: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以下两种为例:1.E-mail 2.网上聊天②特点: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文字便于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有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网络使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③最大优势:具有交互性,或者说信息的可反馈性。

④最大局限性:接受者的数量非常小。

⑤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

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

在网络中,专业大众媒体仍是新闻传播的主导。

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

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二、网络群体传播和网络组织传播①含义: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

具体体现:如BBS、同学录。

特点:结构比较松散,一般没有严密的结构与明确的目标,具有临时性、松散性、非正式性的特点。

②含义: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

具体体现:如企业单位内部局域网。

特点:具有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或等级制等特点。

三、网络中的大众传播①含义: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②具体体现:③特点:(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第六课一、手机媒体①特征:互动性强、信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②传播现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3.88亿,相比台式电脑(PC)的3.80亿,手机首次超越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传播特点:1、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

2、受传交互式的信息传播。

3、分众传播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

4、与传统媒介相融合的同时展示现代媒介的特点。

③现代手机的操作系统:symbia n塞班、android安卓、iphone 、windows phone、BlackBerry黑莓④优势:1.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2.信息传播的即时性;3.互动性;4.受众资源极其丰富;5.多媒体;6.手机亦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工具;7.私密性;8.整合性;9.同步和异步传播有机统一;10.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11.手机传播强调个人化、人性化,强调用户参与。

二、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①内容:媒介即讯息也称作媒介即信息,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第七课微博①含义: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简单理解: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

)②特点:1、便捷性——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没有过多的文字要求;具有时代意义,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需逻辑,毫无压力2、背对脸——背对脸交流,一点对多点,也可点对点;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关注对象,近距离了解3、原创性③用户:据统计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之多。

第八课议程设置理论①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具体看法,但是能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有效的左右人们去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

研究表明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物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媒介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态度和行为两种影响。

②分类:ⅰ.“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ⅱ.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主要手法有哪些:(1)直接手段:详细报道、快速跟踪新闻排序(2)间接手段:利用互动性、扶植舆论领袖ⅲ.网络议程设置特征:(1)网络中的“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受众的选择余地大、主动性强;甚至一定程度上,网民可以设置议题(2)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

(3)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瞩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

(4)网络用户的多元化和难于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传播主体多元,目的不明确,混乱;网络受众的多元,影响程度不同。

第九课网络传播的受众(具体看书)一、网络受众的一般特征:个体(性)化、虚拟化、自主性、参与性(一)个体化:在传统媒介中,受众的概念指的是“较大数量的”、“异质的”传播对象,是“不定量的多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