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改变 案例: 非典时期禁止外出
2.非常时期促使网络业发展 案例:非典时期禁止外出 , 9.11事件 , 伊拉克战争
3.非常时期网络谣言增多
-
第六节
网络舆论
-
一. 网络舆论的特性
Biblioteka Baidu
1.丰富性 2.互动性 3.及时性 4.民意表达的真实性 5.匿名性
6.冲突性 7.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8.群体性 9.难控性
-
三. 网络传播带给受众信息获取的主动性
他人了解
自己了解
自己不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 一部分 等
他人不了解
秘密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
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
经个 验人
生 活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讯息 讯息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第四章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网民研究
-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受众理论
一. 受众.网络受众和网民 受众:既包括大规模信息传播中的群体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 网络受众:网络传播信息接受者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
网民:泛指上网者。
-
二. 网络传播的互动性 1.网络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相互沟通 2.网络受众者之间相互沟通
-
二. 网络舆论的功能
1. 舆论监督 2. 信息传播 3.交流思想
-
三. 网络舆论的规律
1.网络舆论既可能“兴”“衰”迅速,也可能长期持续。 2.网络舆论既容易“一边倒”,又难以主导。
-
四. 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1. 谩骂攻击 2. 发布虚假信息 3. 大量民事侵权
-
五. 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
-
一. 网民上网目的分析
1. 获得各方面信息 2. 学习计算机等新技术 3. 工作需要 4. 休闲娱乐 5. 电子信箱和搜索引擎 6. 了解各类新闻
-
二. 网民上网动机分析
1.求知 2.求实 3.求新 4.消闲娱乐 5.求名动机
6.求美 7.好奇 8.时尚 9.求便 10.逃避
三. 网络媒体的娱乐化
经个 验人
生 活
人际传播情境
-
第二节 网民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一. 网民数量 二. 增长分析
1:网民人数 和上网方式
-
2:网民性别分布
-
3:网民年龄分布
-
4:网民文化程度分布
-
5:网民职业分布
-
6:网民个人月收入分布
-
2:网民上网地点
-
8: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
8: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之一
-
9: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之二
-
10: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的帮助程度
-
附件:
-
附件:
-
附件:
-
二.传播学中的“扩展S曲线理论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
当一种媒介的使用者人数超过总体的20%亦即1/5以上,它就跨越 了"普及"的门槛.以美国为例,为达到这一标准,广播用了38年, 电视用了13年,而网络只用了5年.根据传播学中的"扩散S曲线理 论",当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在其潜在市场中占10%~25%分额之际, 扩散率就将急剧上升.
1. 管理舆论 2. 掌握舆论 3. 自律舆论
-
作业
1.试分析网民大众化的原因。 2.试分析网民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的 原因。 3.试分析网民上网的心理特征。
-
在中国的经济领域,有所谓的"2000万现象":彩电,冰箱,空 调等均在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以后迅速走向大众化,中国手机的普 及更加印证了"2000万用户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的观点.中国网 络自突破2000万用户后开始向低收入,女性网民倾斜,也印证了这 一趋势.
-
三. 网民的大众化
网人群仍然还是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群体,他们有一些共 性。比如说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年龄段大概在24岁以下, 超过50%,另外中间大部分人都是未婚的,所以这和年 龄段也是相一致的。在职业方面,网民当中有接近三分 之一的人是学生。关于网民结构的变化今后将向着一个 合理的方向发展。因为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来看,网民 应该是在男女比例上、在婚姻状况上趋向于均衡,也就 是说男女比例应该接近。现在中国的网民还是以男性为 主,但是目前男女比例逐步靠近,在向合理化发展。随 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特征结构应该逐步去靠近, 逐步走向合理,这样才是一个互联网发展成熟国家的一 个特点。
P131
-
第五节
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
一.网民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 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 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 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 成功和进步。即社会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 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或者说,赢家通吃。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 种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 象。
-
呈“马太效应”的原因分析:
第一、从社会方面来说,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喜欢用快节奏 的方式去处理事情。
第二、从技术方面来说,各个网络媒体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吸 引住已有的受众和吸纳新的受众。
第三、从心理方面来说,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等的限制。
-
二.网民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三.非常时期的网民行为特征
-
第三节
网民心理特征分析
-
一. 网民的类型与心理
1. 地域 2. 性别 3. 年龄 4. 支付能力 5. 教育水平
-
二. 受众的普遍心理分析
1. 好奇心理 2. 求真心理 3. 亲和心理 4. 选择心理 5. 参与性心理 6. 个性化心理 7. 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
-
第四节
网民的上网动机和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