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
课堂教学的“三声、三实、六度”艺术
课堂教学的“三声、三实、六度”艺术平泉中学--张新龙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艺术性表现的怎样,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有技术性和艺术性呢?下面,笔者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供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时参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1、课堂教学中需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
课堂“火药”味太浓。
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
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
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
笑可以舒缓紧张情绪,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轻松的环境更适合教学,它可以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艺术,备好课,使课堂教学有可以引发笑声的内容,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
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需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
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
教学中,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
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
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味。
3、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
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
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
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盐城市冈中小学——陈玉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更让人垂涎三尺。
但遗憾的是,现在在课堂中一味地追求“活”而离真实越来越远。
课堂中“你真棒,拍拍手”、“你真聪明,老师奖你一朵小红花”充目耳闻。
如此的课堂只呈现了精彩的学习结果而省略了复杂的训练过程,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真相,用一些廉价的表扬替代了潜心感悟语言的内涵。
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艳是艳得很,但缺乏真实,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
一、真实的语文课堂是“语文”的课堂语文课是什么?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纵观课改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曾一度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趋势和现状,这就引发了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思考:语文课堂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语文的成分?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化妆”。
一位美容师这样诠释“化妆”,她说:“高级的化妆是自然,所化的妆与人身份匹配,能表现一个人的气质;次级的化妆是突显,所化的妆是为了引人注目;笨拙的化妆是掩盖,所化的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劣级的化妆是扭曲,所化的妆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五官的协调。
”这位化妆师对“化妆”一词精辟的界定给我的触动很大。
我想,我们最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最高级的化妆吧!他没有突显,没有掩盖,更没有扭曲,他就是语文。
崔峦老师提倡: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真实的语文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平实、真实、扎实、务实
平实、真实、扎实、务实——全县小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观后感最近,我参加了全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交流会。
透过一节节课,我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更加成熟,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更加注重实效、实用,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探索中,理性的思考着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形式化得东西少了,呈现的是平实、真实、扎实、务实的教学景观。
我最大的感受是观摩课返璞归真了。
一、情境创设平实、简洁。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
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理想的情境创设,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受到普遍的重视。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关注情境的趣味性,没有关注情境的简约性、导向性、思考性、挑战性。
如有的教师生搬硬套的添加一些故事,声情并茂的描述故事情节,却忽视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流逝。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过于漂亮,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这次会上展示的课,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没有花架子,给我的感觉是平实简洁。
如明达双语小学高强兰老师的“统计-----分段整理”一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给鼓号队员做校服的情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操作活动注重实效性。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回想课改初期的课堂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随着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教师没有明确的提示,结果导致有的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盲目操作;有的学生模仿别人,你做我也这样做;有的同学不断失败,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
真实、朴实、扎实——追求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
师: 通过上 节课的 学 习, 你知 道A . 4 J ' 1 前 来 发 现 了什 么?
瞻仰 什 么?
生: 它们 都 是提 手 旁 。 师: 是呀, “ 提 手旁” 跟动 作有 关, 大家做 做看 。
( 生做 动 作 )
二、 识字扎实 。 妙趣横生 《 语文课程标 准》 明确指 出 , 要让学生喜欢
有 主 动识 字 的 愿 望 , 同时 , 教 给孩 子 语 文课 改 中许 多专 家所 呼 吁的那 样 , 还原 本 学 习 汉 字 , 色, 复归本位 , 返 璞归真。只有这样 , 我们 的 语 基 本 的 识 字 方 法 。 因此 , 扎 扎实 实地识字 、 学 文 课 才 能 有 效地 为学 生 发 展 服 务 。
真 实、 朴 实、 扎 实
追 求 简 约 有效 的语 文 课 堂
李如坤
与文 本 进 行 有 效 对话 。 在大力实施有效教学 的今 天 , 到底什 么样 奇 地走 进 文 本 ,
的课 堂教学 才是有效 的 呢?笔者认 为有效 的 课堂教学应具备 真实 、 朴实 、 扎实的特点 , 正如
生: / vf l ' ] 前 来瞻仰宋庆龄故居 的樟树 。 也 总
爱在 这 两棵 樟树 前 留个影 , 作 为 永 久的 纪念 。
( 出示 第 六 自然 段 , 指 名读 )
疑 问?
师: 老 师 把 偏 旁 相 同的 字 放 在 一 起 学 习 ,
师: 学贵有疑 , 读 了这段话 , 你产生 了哪些 这 种 方 法 叫 “ 归 类法 ” 。 其 实 记 生 字 的 方 法
三 还是读 。 ” 南此 可 见 阅 读 教 学 中 “ 读” 的重 要 的 同时 , 加上 课件 相关 词组的 揭示 , 很 自然地
行走在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
行走在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作者:王庆勇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13期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和本质就是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即让语文课堂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有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关键词;真实;朴实;扎实;语文;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V241.4+34,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3-0229-01随着有效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老师明白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和本质——那就是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即让语文课堂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有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那么,怎样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真实、朴实、扎实”呢?我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真实的课堂最雋永崔峦老师曾经谈到: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得更有语文味,就应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一种真实的教学效果。
这一番话明确告诉我们,“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真实的课堂最隽永。
语文课堂如果失去了“真实”,那么,语文教学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不能长久。
经过了新一轮课改的洗礼,我们知道,语文课堂一定要姓“语”,使其真正回归语文,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之中,品味再三,获得心灵的愉悦,情感的飞扬。
真实的语文课堂,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才是有效的教学。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对詹天佑设计出开凿隧道的方案和“人”字形线路其中如何体现他的创新精神把握不够准确,还有学生甚至不以为然。
此时,我让学生回顾前文,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明白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临危受命,实属不易!然后,逐一出示开凿隧道的场景和青龙桥、南口一带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体会、交流设计方案的提出实属不易,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示意图、动手演一演、动口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终于体会到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感受到他杰出的才干和爱国的热情,受到感染和教育。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但是今天的讨论是起点不是终点今天的交流不可能马上就形成评价一堂课的具体标准,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探讨。
我今天主要讲四点:一、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现在有一种提法──“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评价标准”,对此我不完全赞成。
大家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在改革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课改的制约。
但是,是不是我们现在只要把评价标准弄清楚了,我们的课程改革就能成功呢?我认为目前就上海而言,二期课改有了课程标准、有了教材、有了实验学校,但是从学校实践的真正变革的层面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言标。
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我们要认真地投入、去实践,去研究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意义不仅是单向的,要努力实现两转化──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真实的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这种实践的必要性还在于它是一次检验,是对我们现有的课程标准的完善:丰富、发现和再创造。
我们需要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开放的态度首先就是一个探究的态度、一个在改革中大胆实践的态度。
这个过程首先要求课改决策人员、教材编写人员、乃至广大的教研人员不要抱着我是课改的指导者的身份到实践中去跟老师们交往,而是抱着在课改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的心态。
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师,也要把课改实践的过程,看作是—个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而不是等待有一套操作方法和一套评价指标的过程。
因为我在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常常感到“模式”和“操作”这两个前一段非常热门的东西对教师智慧、创造意识的压抑,压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老师自己都忘记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能够思考的,我是可以有创造的,只期待着现成的“模式”和“操作”。
大多数教师都是想改革的;但也有不少人似乎认为有了这一些,就能够比较方便地、快捷地进入到新课程。
立足高效,让语文课堂“真实”和“朴实”
水平 , 获取 与文 中生 活相似 的体验 , 而让学生更 从
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然后紧紧抓住 “ 微波粼粼” “ 风卷 巨浪” 波涛汹涌”柔 和” 徐缓” 高昂” “ “ “ “ 等几个
重点词 , 从字词人手 , 多次有 目的的赏读 中 , 从 引导
主动 地进行知识探 索 。如在讲授 《 天都峰》 文 爬 一
学课 程标准确定 的 “ 形成 解决 问题 的一些 基本策 略, 体验 解决 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 , 发展实践 能力和 创新精神” 课程 目标 , 设计着包括课堂环境 、 师生交 流、 策略形成 运用等 多个 环节 的导 学案 , 我对这 节
课进 行 了一 些 思考 。
一
、
让课 堂 生 态 环境 气 爽 明 亮
一
变得更 为精彩 。但在热 闹的课堂背后 , 总感觉有些
过于 追 求 课 堂 教 学 的形 式 , 忽 略 了 教 学 的 基 本 出 而
次针锋相对的交流和辩论 , 还可以是一场有趣 的
发点 , 失去了课 堂教 学的“ 有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朴实性 ” 和“ 。语
文课 程 标 准强 调 , 文 课 应 当 成 为 学 生 语 文 实践 活 语 动 的场 地 , 重 视 教 师 的 指 导 , 要 强 调 学 生 自主 、 要 更
鲜 明 的 黄色 , 内少 许 绿 化 植 物 与 窗 外 绿 色 的数 目 室 的衬 托 ; 考 虑 光 线 的 柔 和 适 度 , 教 室 后 打 开 部 我 到
名师课堂展示 , 于是 , 我借助于书籍《 教育生态学》 、 杂志《 生态课堂研究》 中关于三重生态的理解 , 于磨
课 的 过程 中 听 从 老 师 与 领 导 的 改 进 意 见 , 考 着 数 思
真实、朴实、扎实
真实、朴实、扎实作者:卢玉霞来源:《学周刊·A》2014年第01期摘要:走近名师,感受名师,使我更深切地明白:教育是我们的事业,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简简单单地教语文,静下心来钻课文,把握学段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实现教材的整合、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过程的整合,将听、说、读、写真正落实到位,力求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做到“小立课堂,大做文章”。
关键词: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朴实、扎实——这是特级教师们对“新课标”理念的诠释和感悟,也是特级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体现。
今年3月21日,我有幸去兰州参加了“小学新课标解析及精品课堂教学展示”学习,领略了全国知名教师盛新凤、李卫东、吉春亚老师的教学风采,拨开了语文教学的迷雾;倾听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教授的精彩讲座,刷新了我对新课标的认识。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学习时间,但在紧张之余更多的是充实。
走进名师的课堂,令我感叹,感叹于名师们精巧的教学设计、细致的点拨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令我敬佩,敬佩于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专家们的旁征博引,独树一帜……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一、“素课”——名师教学回归本真“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例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以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契机,把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样的课堂是最真实、最扎实、最实效的“素课”。
“素课”如同素食、素描、素颜,就是毫无修饰的课,是一种本色的课、生本的课、自然的课、简约的课。
纵观近几年的公开课,多是表演课,一位教师为了一节公开课往往要反复地磨好几遍,教师累了,学生也皮了,这样的公开课还有多少意义呢?如吉春亚老师在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对于这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来突出人物特点的课文,课前导入时,吉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她的外貌、衣着等。
在这样的课堂前学生肯定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准备,甚至会比平时更充分。
真实 扎实 朴实 ——例谈于永正词语教学艺术
真实扎实朴实——例谈于永正词语教学艺术作者:刘吉才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4期近日,笔者再次观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课堂教学录像。
在这节课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生动的语言、敏捷的思维、扎实的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这节课的词语教学,更是令我眼前一亮。
我们知道,课文是由一个个词句连贯而成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也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教学设计打磨时,词语作为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正日益受到重视。
从理解词语人手,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打开与文本对话的一扇扇窗口。
综观当下的词语教学,处处涌动着语用的热潮:词语朗读形式多样化,词语品析随处可见。
表面上看,词语教学很实在,听、说、读、写轮番上阵,训练形式花样翻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我们也发现,有的词语教学脱离课文,理解脱离情境,运用远离生活,导致学生对词语理解肤浅、运用机械。
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以后的词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连字成词上课伊始,于老师通过质疑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对“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不理解,于是他巧妙地问道:“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原来、高原、草原、原子弹、原始人……于老师指着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接着说:“嗬,小朋友知道得还真不少!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指的是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这里的“原”指的是“草原”。
连字成词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组词法。
《草》是二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组词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而言,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可以降低难度。
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于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组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原”。
对“原”字,低年级学生虽然没有真正理解,但积累了一些含有“原”字的词语。
于老师引导学生从含有“原”字的词语人手来理解词语,搭建了理解的梯子,降低了难度。
崇尚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教学
崇尚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教学
王孝合
贾志敏老师常说,他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和所有的语文老师一样在课堂上教学生学文、识字、明理、作文。
他热爱语文教学,更崇尚本色的语文教学。
贾志敏老师执教时不用课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动的表演,却完全体现了贾老师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贾老师不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怎样教,而是更重视教什么?贾老师的教学以课文为范本,而不拘泥于课文,用课文作为范本来教语文。
贾老师崇尚以读为本,所以在课堂上,朗读的指导占了很大的比重,贾老师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务求一词一句都读出文中的意味,读出学生的体会。
贾老师也崇尚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在课堂上,他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凸显学生的地位,用贾老师的话说,教学不是表演,不是做秀,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
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鼓励,让一部分学生都从刚开课时朗读不到位,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到课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提高。
“语文课上要教语文,而不是教教材、教课文,我们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的基本内容,是最应该掌握的。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主”。
贾老师朴实的教学理念,让我们每位一线的语文老师都应该谨记,并在日常教学中时时提醒自己,多反思,多学习,多改进。
在贾老师的影响下,我们一定扎扎实实的教语文,而非教课文,在这条探索语文教学之路上,我们一定坚持做下去,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获,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追寻“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风格-精品文档
追寻“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风格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学论著《学记》中就有“约而达,微而臧”的论述,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在不断做着加法,不断膨胀课堂教学容量,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消化不良的趋势,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辛苦。
在倡导简约高效的年代,我们应该从烦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披沙拣金,力求切实又简单高效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
真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源。
所谓“真实”,就是要找准课堂教学起点,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体现教学关系的贴切与相长,让课堂展现学情;摒弃“优生撑场面,差生当看客”的课堂表演,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求真地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摘得学习的果实。
比如阅读《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笔者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一段描述的草原景色,初读之下,就觉得写得真美,但“并不茫茫”是什么意思呢?从何而来?这儿好像没有转折关系。
对,学生肯定也会产生这样的阅读困难。
于是笔者查阅了老舍先生的原文,原来《草原》的原文开头是这样的:“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
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此时的我才蓦然醒悟,原文中老舍写景,是围绕“天不苍苍,野不茫茫”展开的,没有了原文中的第一句,“而并不茫茫”这句话就让人感觉有点唐突,有点意思不明。
教学时,当有一学生提出这样的阅读疑问时,笔者出示了原文开头,帮助学生感受与体会,让他们慢慢享受到了阅读的真正乐趣。
朴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根。
所谓“朴实”,就是要走课堂教学短程路线,用最简朴且又科学的教学手段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课堂返璞归真,让语文课有家常味,走上回家的路。
这就更需要教师蹲下身子,由浅入深、和风细雨地引导学生走近并走进课文。
以“真”为本实现语文真学课堂
以“真”为本实现语文真学课堂作者:许春香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年第02期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进步,在教育部发布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提出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课堂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看法,总结学生对课堂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语文知识,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呈现真学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水平。
一、重视阅读,感悟音韵的真实之美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过于重视课堂形式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真,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返璞归真教学。
在该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更加重视阅读,追求音韵的真实美感,从而体会文章笔者的真实情感,深入了解文中的深意,从而获取情感体悟。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他们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在日常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通过预感体会文章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前阅读,并给小组安排问题,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如,在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课前备好的题目分配给学生,或者是提出与母子、母女关系的相关问题,因为《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展现母子之间亲情的散文诗,提高小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带着情感阅读诗文,可以更好地感受诗中母亲与孩子间的温馨情感,课前引导,加上课中反复朗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诗中喜悦、深情的母子之情。
二、视角转换,体会文本的真正意义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视角转换,体会文本的真正意义,全面提升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比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分析文章结构布局。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初步了解文章信息,接着为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顺笔者的情感,文章概括为三部分,分别是百草园;三味书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
诚实·朴实·扎实
做 支撑 。否则, 做人就会心神散乱 , 随风 而行 ; 做 事就 述 : “ 孔子 游于缁帏之 林 ,休 坐乎 杏坛之 上。弟子读
孔 子 弦歌 鼓 琴 。 ” 据 晋 人 司 马 彪 的 注释 , 杏坛 为 会 东敲 西凿 , 折腾 不 已, 自然是教 育做 不好 , 学校也 书 ,
办不 好 的 。
诚实 ・ 朴实 ・ 扎实
燕 囊 磊 曩 囊 蠹 i誊 i
i
; ;
。
誊
糍鬻 勰
姜 野军, 株洲 市四中校长' 中i 学语文 高级教师, 湖南省优秀r 教育 工作者' _ 湖南省优秀校长。 i
蹦
““
专栏
薹
誊
i
有人 说 , 做 教 育的人 应该 具有 宗教 情 怀 : 虔诚 , “ 高大上” 、 “ 讲排 场” 乃至 于“ 斤斤计较 ” 相 沿成 习, 教
实” 这样 一种哲 学观念 与哲 学原 则。在教 育 大发 时至今 日, 如何理 解教 育发展 的 内涵, 特 别是对 是 “ 学点哲 学 , 不仅 给我们 以思想上的 清 中小学教 育发展 问题 的理解 ,一 些人还停 留在教 育 展 大 变革 时期 ,
更能帮助 我们提 高人 生品位 , 正如 苏轼 在《 送人 G DP崇拜与教 育产业化的层次上。于是 , 充斥于教 育 醒 , 序 》 中所说 : “ 士之 不 能 自成 , 其 患在 于俗 学 。俗 学之 领域 的某些现 象就见 怪不怪 了 , 如超 级 学校 、 超 大校
不懒惰 , 不疲软 。深 思熟虑 , 切中 育的 发展 、 学校 的进 步 , 有 规 律 可循 , 也有校情、 教 展 的实践 中不浅薄 , 不拿 自己的做 法去 忽悠人 , 也不会被他人 的 经 情、 学情的限制。“ 向 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的品牌 学校 肯綮 ,
浅谈对语文教学“四实”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语文教学“四实”的几点思考作者:张洋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41期【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倡导真实、朴实、扎实、厚实,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更好的落实“四实”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从平时的教学实践反思及观摩学习的课例出发,探究“四实”语文课堂在构建中的亮点与不足,并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课堂;语文素养;四实语文课姓“语”,它的任务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聚焦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去构建学生的语言世界。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找准教材和学生需求的切入点,构建真实、朴实、扎实和厚实的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和观摩学习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管见。
一、以“语”为本,走语文教学朴实之路两年前,我初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交流分享关于山水名胜——桂林的资料,接着多媒体逐个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
最后让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于是有的学生献歌一曲,有的学生绘画一幅,课堂上热闹极了。
但课后我对本课进行反思时,猛然觉得: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静静的思考,或是美美地朗读,更没有聚焦文本的语言文字去构建学生的语言世界,这还是语文课吗?(《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思考:拒绝“花哨”,求朴实。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歌唱、表演、绘画等形式占据了语文课堂的主流,这样的课堂显得花哨不朴实,学生虽有着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但是教师没有把教学重点聚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上,缺乏了语文味。
当代语文教育家程少堂曾说过:“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幽默点染等手段,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文化气息、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找准教材和学生需求的切入点去构建学生的语言世界,使语文课堂更加朴实又充满语文味呢?(一)追求真情实感,读出语文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读中体验、感悟、理解、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评课四实指的什么
教师评课"四实"
第一“实”:扎实的基本功和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三笔,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
这些基本功是否夯实,靠教师平时有意识的练习,对教师的作用大有裨益。
而学科专业知识,无论是语文科,数学课,还是英语课或其他科目,都有其学科特点。
比如数学课,体现在教师作图的规范,严谨的教学语言。
而语文课则体现在读,声情并茂,带着个人的体会去读,去悟,所以语文课一般比数学课更精彩纷呈。
学科知识特点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第二“实”:扎实突出课堂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一节课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要平均分配,什么都讲到,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
那么一节课重难点体现在哪里呢?表现在教师讲课的语气速度、时间掌握、板书、作业布置等方面。
第三"实":真实的课堂。
上课时,不要设计过多胡里花俏的教学环节。
应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
课堂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当中渗透着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等。
第四"实":用课堂机智实现有效生成。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有时会有一些明显的失误,比如写错别字、口误、忘记板书、漏讲了某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这时候,就要考验教师的机智处理了。
真实、扎实,报道创新的最高境界
百 家 论 坛
真实 、 扎实 , 报道创新 的最高境界
李秋 颖
吉 林省 松 原 日报 社
政府 的拳拳为 民之心 , 我看 到了农 民跟 摘要: 鉴 于《 松原粮食 集团有 限公 司组建前后 》 系列报 道 粮集 团组建背后党委 、 在 百姓 中间的重 大影响 ,与其在政论式报道过程 中所付 出的 党走致 富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 没有疲累 , 只剩下激情 , 就这 在回松原颠簸 的客车上我一 口气写下 了系列报道 四《 产业 不 竭努 力和 创 新 , 松 原 新 闻 奖再 次援 予松 原 日报 要 闻部 。 这 不 样 , 巨龙凌空飞翔》 。 和我一样 , 我的四位 同事分赴四县一 区, 采访 仅 是 对松 原 日报 要 闻报 道 的 一份 肯 定 ,也 是 对 新 舆 论 格 局 下 龙头企业 、 合 作社 、 农民、 专家等十 多类 人群 , 松 原 日报 改革探 索的一种支持 。随着社会 文明的不断发展 与 当地 政府官员 、 地域 、 气候 , 以及政 治 、 经济 、 文化等 多个 进步 ,读者更加 渴望能够从政 论式的报道 中感受到 时代 大潮 采访 范围纵伸历史 、 的气息 ,这就使得 多年来争论报道假 大空的现 象必须加 以根 领域 。在松粮集团组建后不 到五天的时间里 ,要闻部最大限 治。 从 松 粮 集 团报 道 所取 得 的成 绩 来 看 , 创 新 的最 高境界 还 在 度 ,最大范 围内采到了时下松粮集 团组建基层相关信息的第 手材料 , 通过一版连续性报道 , 全市人 民第一 时间看到 了 , 于真 实、 扎 实。 我市农业 现代化进程在如何加速 ,富 民强市 的政策如何落在 关键词 : 争 论 报 道 模 式创 新 松 粮 集 团 了民间的泥土里 ……某种意义上讲 ,这样 的报道对于新政来 当前 , 面对 国家 、 省市 的重要会议 , 重大决策部署 , 多数媒 说 即是一种文字性 的“ 试种 ” , 用群众的语言 , 真实 的数据把试 问题和结果一一预演出来 , 并进行深度剖析 和论 体对上层的报道可谓事无 巨细 , 众声喧哗 , 长篇累牍却很 少看 种后的现状 、 最终通过报纸 的传播 , 达到 引领舆论 、 凝 聚共 识的 良好效 到基层现 状 , 听到百姓声音和反响 , 更鲜少涉及历史 背景 、 深 证 , 一方面为党委政府提供有益参考 , 一方 面坚定 了百 入分析现状 , 多角度预判未来……众 多假大空 , 雨过地皮湿的 果 。这样 , 报道 中, 基层 民众对于这些报道逐步麻木 、 厌烦。作为一名新 姓信心 , 政策宣传也就成为真正 的政策传播。 同时 , 我们 的体会 , 也包含了松原 E t 报对党报要 闻报 道需 闻工作者 , 如何使得洋洋万言的辨析性文 章让人看得下去 , 记 得住 , 能够吸引人 , 打动人?这是每一个记者所必须面对的课 要创新求变的认识 。要 闻述评是所有新闻作品 中最具政治性 党 报述 评更具政治功能 , 讲究政治正确 , 是党委 治市 题。从这次报道所收获的感动来看 , 我们 的体会是 : 只有走下 的一种 , 然而在思想多变 、 观念 多元 的新媒体 去, 才能让“ 上 层思想” 落 地生根 ; 只有 重构政策性话语 , 才能 理政的重要资源和工具。 如果我们仅仅锁定不会犯错 , 生搬硬套文件会议里 的标 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响 , 更远 。 只有扎实调查 、 真实反映 , 创新式 时代 , 准表述 , 简单重复政治正确的理论逻辑 , 则不会有好 的传播效 报道才会 升华 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此次报道之前 ,松原 日报要闻部记 者不 断遭 遇挑 战与焦 果 , 还会适得其反。 松原 日报要闻报道如果不能有所 突破和创 即便拥有权威 的优势 , 也难免知音渐 少 , 甚至 面临被边缘 虑: 作为献给松粮集团组建 的大型述评 , 我市农业 现代化进程 新 , 中的这项重要举措应该 以何种形势展现?这项战略于松原农 化 的危险。 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 重要性 、 可行性应如何解读 ?政论 式报道 何以构建既得群众喜欢 ,又科学严谨 的话语体 系?体会 必须承续政治文化传 统 、 接纳现代政 治文明价值 、 考量 当 如何不再模式化 、 材料化 , 让群众读得懂 , 看得清 , 想得明?最 是 , 在各类社会群体 中产生强烈共鸣 , 从而凝 聚 终 ,这次松粮集团报道不辱使命 。市领导表扬文章有理论功 前社会 民众诉 求 , 形成社会共识 。 底, 思想丰富 , 感情深厚 , 架通了市委 、 市政府大政方针与百姓 民心 , 《 松粮 》 系列一定程度上呈现 了我们打造的较为现代 的政 认可接受 的桥梁 , 是政要报道的点晴之作 。 读者赞之为看得更 对前郭的稻米 、 扶余的花生 、 宁江的果蔬 、 清楚明 白, 理解 得更深入 , 想得更通透 ” 。一些农 民企 业家读 要话语体系 的尝试 。 乾安的黄小米和长岭的粉条进行新 闻性表达 ,用科学求实的 后, 难抑激动的心情 , 打来电话 , 说想加入松粮集 团。 以情感的力量转变百姓 旧有 观念 ; 引述专 报道 中, 松 原 日报突破陈疆 旧界 , 要 闻部结合 走转改 , 分 精 神启发读者思考 , 期分批下到各县 ( 市、 区) , 对松粮集 团查干湖大米 、 长岭粉条 、 家观点论证松原农业现代化对松粮集 团资源整合抱 团发展 的 从 全省 甚 至 全 国视 野 审 视 松原 农 业 现代 化进 程 ; 乾安黄小米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进行 了有针对性 的深入采 需 求 和 渴望 ; 0 0 万农 民福祉 , 书写市委 、 市政府 富民强市 的深切 访 。去年 7月 1 8日,一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 必要性 。从 务, 当时就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既要打得迅速又要打得全面 、 彻 情怀 , 底的战役 ,在这场 战斗里采写时间越 短 ,文章 见报 的时间越 《 着眼 2 0 0万农 民福祉 的战略选择 》 到《 “ 查 干湖大米 ” 一 面强 , 从《 让“ 农业航母 ” 在这里起 航》 再 到《 产 早, 我们报道服务市委 、 市政府决策的力度 就最 大、 越有效 , 我 市 富民的产 业旗帜》 , 《 松 粮》 的写作实践让我们认识到 , 构 建现 们采访的越深入越 细致 , 就越能证 明松粮组建 的重要意义。 在 业 巨龙 凌空飞翔》 要善于从党 的路线方针 中寻找底气 , 从现代 不认一人不识一地的乾安 , 我不知打了多少 电话 , 问 了多少路 代政要话语体系 , 人 ,每抓到一个相关采访对象时 ,我 的眼睛就像见到宝藏一 文 明谱系 中吸纳营养 , 从广大人民群众 中把握方向。 总之 , 新 闻工作是 一种遗憾 的艺术 , 从积极 的角度理解 , 般 ,那种快乐和欣喜让我像 陀螺般从早上一直不停地采到晚 上 6点多 , 忘了吃饭 , 甚至忘 了喝水 , 当最后从吴老汉 家 出来 它体现 的是反思和进取的意识 。在走转改和打造政要报道 的 我们还需要更 多努 力 , 需要更宽广 的 后, 这个种 了六十多年地却穷 了一辈子的农民激动地和我说 : 现代话语体 系的道路上 , 更充足 的知识储备 、 更平实 的语 言表达 、 更敏锐 的 “ 只有共产党才能让咱们农 民抱成 团, 只有共产党才 能把利益 新 闻视野 、 真实 、 扎实地创新新 闻报道模式 , 满足读者需求 。 最终分给咱百姓 , 这松粮集 团就是 咱老百姓的集团 。” 虽然饿 社会发现 , 了一天 , 渴 了一天 , 但我 的心里装满了这样 的事 , 这样 的人 , 这 样的话 , 身体空 了可心却充实了 , 在无数个 感动 中我看到了松
真实为本 朴实为妙 扎实为绝
真实为本朴实为妙扎实为绝引言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真实、朴实和扎实。
真实代表着诚实和坦率,朴实代表着简单和真实,而扎实则意味着踏实和稳定。
这三个特质是人们在与他人相处、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具备的品质。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特质,探讨它们的重要性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们。
真实:诚实与坦率真实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它代表着诚实和坦率。
在与他人交往中,真实是建立信任和互相理解的基础。
一个真实的人不会说谎、伪装或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他们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真诚地对待他人。
这种真实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让我们过上真实的生活,不被虚假和伪装束缚。
朴实:简单与真实朴实是指简单和真实。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追求朴实成为了一种时尚。
朴实的人不追求炫耀和虚荣,他们喜欢简简单单的生活。
他们理解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来自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享受。
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懂得感恩和珍惜。
朴实的人往往更加内敛、自信和快乐。
扎实:踏实与稳定扎实是指踏实和稳定。
一个扎实的人不仅有坚实的基础,还能不断地积累和提升自己。
他们会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从而获得实际的成果。
扎实的人注重细节,具备良好的执行力和毅力。
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
扎实的人往往是成功的人,并且能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如何体现真实、朴实和扎实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真实、朴实和扎实。
首先,要做到真实,我们需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不要害怕被他人误解或批评,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同时,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批评,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
其次,朴实与简单的生活方式有关。
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
要去掉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享受简单的生活乐趣。
同时,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感恩并体验生活中的小确幸。
最后,扎实是要注重细节、持之以恒。
我们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付诸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为本朴实为妙扎实为绝”
----我眼中的公开课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新屯中心小学孙立娟
摘要: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校本研究蓬勃不断地发展,各科公开教学课也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策略支撑。
能否适应这次变革的新要求,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关键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上能否有一个突破性转变。
但令人担忧的是,现行针对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存在一些意外的问题:公开课目的不明,收效甚微;师生互动,华而不实;精练演功,哗众取宠;“迁移”延伸,肆无忌惮;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至于公开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这似乎考虑得还不多,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关键词:突出问题更新理念推陈出新凸显自我
谈到语文公开课,曾经听过许多,多是华彩乐段。
比如,单说开课,就五彩缤纷,课文如果写的是一种植物,那么老师可能就抱一种植物进入课堂,“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你们能够说出它多少品质?……”如果课文讲的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物,那么,开课时,老师可能会庄严肃穆绘声绘色地一个讲非常感人的故事,非得把学生的眼泪催落下来不可。
然后让学生噙着眼泪打开书本。
公开课当中,许多教师,不是往课文本身的“内容”上用苦力、
用真力,而是往“形式”上下功夫。
还听过一堂课--当然是公开课,听课者教师近千人。
课堂自然是在剧院的舞台上。
讲课当中碰到一个问题,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说法,一时难以统一。
讲课者此时应该是自己去善加引导。
可是这位讲课老师却不,她让40名学生去采访听课的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发表看法。
于是学生忽拉一下全跑到台下对老师采访。
学生采访回来后,说法就更多了。
老师一时竟难以收拾,难以做出自己的结论,好不尴尬。
再说电教手段对语文课的干扰。
现在电教手段非常丰富,这给那些想在公开课上“插花”的老师提供了条件。
我看到不少老师,把一堂公开课,用声光电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师生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光电来配合。
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出一首曲,每闪现一幅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
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精力被耗散走了。
语文课本应是以“语言文字”主要媒介的,声光电多媒体必须为“语言文字”来服务才是。
结果呢,花里胡哨的声光电成了主角,而语言文字成了辅助,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
而上课者在上公开课前,为准备这些电教手段,构思、画画、配音、合成、修改、调试,三番五次找电教工人,所消耗的精力十倍于甚至几十倍于用在课文本身的精力。
这是何苦呢!
那些在公开课上运用电教手段的老师,平时却经常不用或者根本不用电教手段上课。
说透了,公开课上用电教无非是一场表演而已。
说到结课。
不少公开课的结课,都是精心准备的,那简直是一场
短小的演讲,讲课者声情并茂,声调抑扬顿挫,或慷慨激昂,或如泣如诉,直把课堂掀起一个高潮,留下一个优美的尾音,好像在追求一种余韵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我竟然听到一位老师的这样观点,他说:“评价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以为,就是流泪,如果能够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流泪,那么这堂课无疑就是好课。
”听到他这样的观点,我心中叫了一声:我的天!先不说那些说明文、议论文如何让师生流泪,即使文学作品,也不一定非得让师生流泪呀!如果一定让学生感动,也不是以流泪为标准!我还要说,如果你运用的是课文以外的手段、课文以外的无关内容,刻意达到了让学生流泪的效果,那么,我敢说那实在有点哗众取宠之嫌,那是一种刻意的“催泪战术”。
假如你通过课文本身来影响了学生、你把课本上的平面的、一维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种“立体的交响”--比如通过你自身的动于衷发于声的优美感人至深的朗诵--在客观上出现了这种场面,那么,我觉得,那才是“教语文的人”的一种真功力、真本事!
我们是一群教语文的人,我们不是英雄、神仙。
回观我们自身的处境,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都是现实的庸常的一群人,我们绝对不是无能,但我们并没有太大的本领,我们还时常被人侵犯,被人伤害,被人吆五喝六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课堂中去摆一副英雄姿、去做一副神仙态。
课下什么样,课上就当什么样,课下挺平易挺随和,就没有必要上课时庄严肃穆慷慨激昂起来。
以真心处之,随“心”所欲,不存芥蒂,孩子也自然会真心待你,双方都没有紧张的
担忧,如此自自然然,如此平平常常,如此言来语去,如此心与心通,那么假以时日,课就如行云流水了。
假如不是如此,而是课下一副脸孔,课上又换一副脸孔,累不?
我并非指责谁,我了解大家的心意,公开课对于大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一个人的形象,关乎我们的工资、奖金、待遇、荣誉、职称甚至关乎到老婆孩子能否转户口。
而且,正如文艺界有“唱好一首歌,升起一颗星,红遍天南北,享用一辈子”的现象,语文教育界也有“上好一堂课,升起一颗星,红遍天南北,享用一辈子”的现象,大家都有目共睹,所以有些老师趋之若骛。
不但语文教育界,其他学术界包括高等教育学术界,“功利之心日炽、为学之心益冷”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于是,不少人总抱有过热的功利之心,投机取巧之心,总试图在学术上求捷径,求轰动效应,总想“付出一滴汗收获千斛粟”。
在如此的现实层面上,让广大最基层的中学老师,都抱有纯而又纯的学术之心是不现实的。
我要说的是,课,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从教态度、为学态度,是一种心态的外现。
我觉得,偶尔的、一时的功利需要,上课不朴实、求花哨、求轰动,甚至哗众取宠,是可以谅解的。
但总是抱定一种不朴实、不真实、不扎实的人生态度、从教态度、为学态度,是不可能达到真境界的。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高境界就是朴实,是无法之法,无艺之艺,随心所欲,真心处之,浑然天成。
语文课的“形”,容易操作,剧场的轰动效果也容易策动,容易模仿。
而语文课的“内核”,那实际流露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你的一颗“心”在
支撑。
心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课是很容易流露出迹象来的。
一堂课流露不出来,那么,多堂课就难以掩盖了。
那些试图在语文教育上有所造诣的同仁们,我们无论做人还是从教、为学,我们都要以“真实为本,朴实为妙,扎实为绝”,真心处之,去除芥蒂,是为至境。
不只是说给大家,也是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