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司与客省

合集下载

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赠李司空妓鬟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注释】(1)鬟鬌(wǒtuǒ):亦作倭堕。

古时妇女梳的一种云状的发髻。

(2)杜韦娘:原为唐时一歌妓,其名后用作唐教坊曲名,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即有《杜韦娘》曲。

后宋人借其曲名,作词调名。

此处泛指歌女唱的时行曲调。

(3)司空:唐朝官名,此处指唐大臣李绅,曾任司空。

(4)江南刺史:指作者自己,他曾在江南连州、朗州、苏州及和州等地作过刺史。

【赏析心得】据唐孟启《本事诗·情感》及《唐宋遗史》等有关资料记载,大约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游金陵,经扬州、楚州(山阳),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才到达洛阳。

诗人从唐永贞元年(805)被贬,到此已历经二十三个年头,才脱离谪籍。

早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如今熬成鬓发已白,年近花甲之老者。

第二年,即大和二年(828)春,他到京城长安任主客郎中,迁集贤殿学士,担任整理图书的闲职。

作者官职虽然不大,但在当时名气却很大,时称“诗豪”“国手”,不少达官贵人争相结交。

其中有一名曾作过司空大官的李绅,正好从外罢镇回京,因仰慕他的才学,厚设饮馔,请他到家喝酒。

酒酣之际,李绅还把妙龄歌女叫出来,当场轻歌曼舞,给客人助兴,一个个为刘禹锡把盏敬酒。

哪知诗人刚脱谪籍,又任闲职,正是十分郁结之时,对歌女的频频劝酒很不习惯,心情极不舒畅,但又难却主人殷勤之意,于是即席赋下上面那首诗。

主人李绅,当时并未完全理解诗的含意,以为诗人对自己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特意写下这首诗来赞颂他呢。

这首诗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先写出歌妓的美妙情态。

首句即写歌妓高高的发髻,赞为“宫样妆”,给人以奇特高尚之美感。

接着,写她们唱的歌,也十分时行,比喻为唐教坊名曲“杜韦娘”,非常动听。

同一桌宴席,同一样歌舞,作者在第三、四两句却采用分写手法,“惯”与“不惯”,各表一枝。

中国古代文学 唐五代词

中国古代文学 唐五代词
第十章 唐五代词
一、什么是词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
请欣赏下面四首词,体会词和 一般诗歌有何不同。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⑹?长亭连短亭⑺。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晚唐时期
晚唐是唐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填词成为文人们的普遍爱好, 词的专业作家和专集也涌现出来(温庭筠成为第一位以词 名世的大家)。晚唐文人词着重抒写男女之情和身世之感。 温坛(花间词)
西蜀词坛以花间派词人为主。其内容多为花前月下、男 女之情。
②南唐词坛(南唐词)
讨论:谈谈你对唐代文学的印象。
②李煜词的创作情况
李煜词现存约32首,主要可分作前后两期: 前期词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 题材较窄,风流妩媚。 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 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温庭筠词题材比较狭窄,几乎所有的词都抒写闺情怨思, 但在艺术技巧上很有特色。
③精读:《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 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 鸪。 1、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 析) 肖像、 动作(细节)、着装。 3、 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浓丽婉约”这一风格的认识。 词采浓艳华丽,如“金”、“雪”、“花”、“金鹧 鸪”等 抒情委婉含蓄,只提供一个闺妇晨起梳妆的场景。

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分类:大学学报∙作者:金滢坤∙字数:2820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摘要: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翰林院频繁复试、中书舍人复核制度以及御史台监督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礼部贡院的权威性,分割了礼部贡举的权限,以致举子轻视礼部知贡举,频繁诉讼贡院考试,从而促成了在礼部贡院之上新的一级考试——“殿试”的诞生。

关键词:中晚唐五代;科举;复核;复试;监督中图分类号:D6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8)05—0030—06关于科举考试中的中书门下省复核、复试制度,以往学者多关注于复试与中晚唐子弟的关系,而对复试、复核制度本身未能进行深入探讨。

但是,该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科举制度走向公平、公正和自我完善的一项重要制度,为宋代以后的殿试制度奠定了基础,因而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中晚唐五代中书门下的复核制度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复核制度始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中晚唐五代知贡举主司拟定的预备放榜举人的答卷,由中书门下省组织人员进行复核,经复核无误方由礼部贡院放榜。

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因礼部侍郎姚奕奏请,玄宗制曰:“其进士宜停小经,准明经例帖大经十帖,取通四已上,然后准例试杂文及策,考通与及第……其应试进士等唱第讫,具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复。

”显然,详复的具体内容就是由中书门下组织人员对应试举人的帖经、杂文、对策答卷及口义记录进行复核。

这项制度对礼部知贡举起到了监督作用,必然会使知贡举主司评判举子答卷时更加谨慎。

如大历九年(774年)知贡举主司张渭曾对准备放榜的举人云:“诸公试日,天寒急景,写札杂文,或有不如法。

今恐文书到西京,须呈宰相,请先辈等各买好纸,重来请印。

如法写净送纳,抽其退本。

”说明中书门下复核逐渐成为一种长期实行的制度,知贡举丰司也高度重视,甚至给个别钟爱的举子网开一面,特别要求其将交中书门下的省卷抄写工整以后再送交,以免出现差池。

晚唐五代词

晚唐五代词

晚唐五代词第一篇:晚唐五代词晚唐五代词唐亡以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纷扰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政权更替,而中原地区以外,先后出现了吴、南唐、闽、前蜀、后蜀、南汉、吴越、楚、荆南这十个割据政权。

而这也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

而诗歌在迎来了唐诗的辉煌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词。

词的起源1.词的来源一般认为词起源于民间。

魏晋南北朝以来,外族音乐逐渐传入中国,而唐代时人多以律绝为乐章,律绝与这些外族音乐难以配合,故民间诗人创作出了句子长短不一的新歌辞。

唐代将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辞称为“曲子词”,后简称词。

词又叫诗余、乐章、长短句等。

2.敦煌曲子词清光绪年间,在敦煌石室内发现了大量的无名氏民间词。

这些词的词句与内容大都是通俗的,且词的内容非常广泛,富有生活气息。

这不仅是现存唐代最早的民间词,同时也为词产生于民间做出了证明。

3.中唐文人词中唐时期,已经出现了尝试词这一新体裁的文人,如张松龄、张志和、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

虽然这些文人的现存词作不是很多,但已有比较优秀的作品。

张志和的《渔夫》(西塞山前白鹭飞),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皆是佳作。

花间词人1.花间词人五代后蜀赵崇祚编定《花间集》,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

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大多写闺阁生活,词风轻盈婉约。

而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人也因此被后世称为花间词人。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

在花间词人中,主要以晚唐的温庭筠和前蜀的韦庄为代表。

2.温庭筠温庭筠(约812年-866年),字飞卿。

时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又因其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八叉手而成,时人称其“温八叉”。

他数次举进士,皆不第。

又行为防浪,无检幅。

温庭筠词有《握兰》、《金荃》两集,但均已散佚。

后人辑有《花间集》、《金奁集》。

其词艳丽,喜用华丽的辞藻,内容多写闺阁生活。

主要作品有《更漏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杜牧《润州二首》唐诗译文及鉴赏

杜牧《润州二首》唐诗译文及鉴赏

杜牧《润州二首》唐诗译文及鉴赏《润州二首》唐代:杜牧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润州二首》译文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

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

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

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谢眺诗中赞美此处是最好的美丽地方,夫差传记里说是他训练穿犀牛皮铠甲的水军的地方。

城高如铁桶横列劲弩硬弓,绿柳浓暗女子在红楼中做着巫山云雨的约会梦。

雕画的号角声顺着南风飘向江北,月下也常听有隐士在此唱着钓鱼歌。

扬州驾骑车马的人回头到镇江一试旅游,我将不吝啬千两黄金借给您。

《润州二首》注释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

句吴:即吴国。

《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句:一作“向”。

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

放歌:放声歌唱。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马:一作“鸟”。

旷达:开朗,豁达。

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

《晋书·裴頠传》:“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

”可怜:可爱,可羡慕。

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

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

唐沈彬《金陵》诗之二:“一笛月明何处酒?满城秋色几家砧。

”出塞:曲名,曲调哀愁。

谢朓:南朝齐文学家。

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

水犀军:披水犀甲的水军。

铁瓮: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

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后汉书·冯衍传下》:“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

试论唐五代词雅俗流变的轨迹

试论唐五代词雅俗流变的轨迹

主 要 驱 动 力 正 是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完 成 了 由 唐 至 宋 的过 渡 。 词
关 键 词 : 五 代 词 : 俗 : 变 唐 雅 流
中 图 分 类 号 :I2 72 0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2 0 2 0 )3 0 4 0 1 0 — 6 X(0 60 —0 8 — 7
民间 的“ 曲子 词” 至 中唐 文人 的“ 短 句之诗 ”再 到 。 长 。 花间 的“ 客 曲子 词 ” 南 唐 的“ 大夫 之词 ” 这 一连 诗 、 士 。 串概念 环 环相生 的演 进 .表 明词体 在 原生 态 时期诸 因素既相 承续 又具 变化 .而 在 明晰 的 阶段性相 继 的 动态 发展 中 。 民间 词之俚 俗 粗鄙 。 文人 词渐 趋婉 从 到 丽文 雅 .却走着 一条 雅俗 并存 而 又 由俗从 雅 的演进 轨迹 。 文试对 此 略作 梳理 . 本 从雅 俗 流变 的视 角来 探 讨 唐五代 词 的衍 生 、 发展 过 程 。 而揭 示 唐五代 词 开 进
长时期 的 文化交 流 与融 汇 。这种 文化 交融 成 为新音
收 稿 日期 :0 6-3 2 20- —5 - 0
映社会 人 生 , 写下 层 民众 的情 感 与 生活 。 《 新 抒 如 拜
月》 《 征 衣》 《 练 子 》 ; 言 上 通俗 浅直 , 、送 、捣 等 语 或是
劳作疾 苦 、 闺情怨 思 。 是爱 恋别离 、 子羁旅 。 或 游 皆用 浅 近 的俚词 俗语 作 不加 雕饰 的率 真流 露 :形 式上 自 然 流 利 。 数 不 定 、 仄 不 拘 、 韵 不 限 , 采 用对 字 平 叶 并
作 者 简 介 : 晓 燕 (9 5 )女 , 南 长 沙 人 , 圳 行 政 学 院 教 授 , 事 唐 诗 宋 词 研究 。 范 15 一 , 湖 深 从

公考行测考试唐五代词知识点

公考行测考试唐五代词知识点

公考行测考试唐五代词知识点作为行测必考题型的类比推理,由于题干较短短,考试时间紧,所以并不是很受考生的重视。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觉,虽然题干较简短,但总有些题目是“卧虎藏龙”的。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考行测考试唐五代词知识点,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考行测考试唐五代词知识点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

”陈寅恪先生则评判:“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可见,唐诗与宋词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相较来说,唐诗偏于古雅,而宋词则在雅俗之间,具有浓郁的民间气味。

词,最初被称为“曲”、“曲子”。

唐、五代正是燕乐曲子歌辞萌芽的重要时期。

词,最初诞育于民间,充满着浑厚泥土的芳香。

随后,词由民间进入宫廷,文人染指。

但由于过分雕刻,加上内容日渐狭窄,跳不出“艳科”一隅,常常变得空虚无聊。

晚唐时显现的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就曾感染到这种风气。

到五代之时,南唐后主李煜因其国破家亡的悲戚遭受,将词作为抒发情性的工具,词这一文学样式才重获生命力,并为两宋时词的全面繁华导开先路。

1.李白唐代燕乐大盛,已走入宫廷,并流行于民间。

根据《教坊记》、《碧鸡漫志》等书籍记载,一些比较常见的曲调,如《菩萨蛮》、《念奴娇》等早在盛唐时期就已显现。

然而当时文人多惯于写作句式整齐的诗歌,如曲子词这般句式长短不一的杂言歌辞,写起来还有些吃力,水平也并不高。

直到大诗人李白的显现,他所创作的《菩萨蛮》、《忆秦娥》等一举将曲子词的创作提高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黄昇的《花庵词选》就收录了这两首词,并称许它们为“百代词曲之祖”。

这首《忆秦娥》,情调悲切,应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起、两京沦陷后所作。

诗人以一个长安女子的秋思,寄托繁华消散、不堪回首的感叹。

2.刘禹锡中唐以后,“以曲拍为句”,依照谱子填词的文人越来越来,“调同词不同”的曲子词也有了长足发展。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也是一位仕途曲折的诗人。

千古词帝——李煜

千古词帝——李煜

千古词帝——李煜内容摘要:南唐后主李煜是公认的晚唐五代词坛上成就最高的词人,虽然仅存词三十余首,但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思想内容方面‚为宋人一代开山‛,为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奠定了基础;在艺术手法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又由于他曾身为国君的特殊身份,因此李煜也被称为‚千古词帝‛。

关键词:李煜艺术特色风格地位李煜是南唐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虽然在政治方面,他称不上是一个好的君主,但在文学艺术方面李煜还是很有天赋,他精书法,懂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以词的成就最高。

从思想内容上看,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的词难免仅限于狭隘的生活圈子,但不论写宫廷欢乐还是男女情爱,也无论写思乡之苦或亡国之痛,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正因为他皇帝的身份这一点更显得难能可贵。

胡应麟《诗薮〃杂编》称其‚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这一评价也说明李煜的词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

一、李煜生平正所谓‚知人论世‛,要想探讨李煜的词首先要对他的生活经历有所了解。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

在位时间(961-975),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当然,李煜词的内容及艺术风格与他的生活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他的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的感慨;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二、李煜词的艺术特色(—)善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李煜的词极少用很华丽的语言,多是以朴素自然地语言见长,特别善于运用白描手法。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

说词,自当以宋词为主脉;而说宋词,又当然先要追述唐、五代。

绍本求源,人或说词之祖是李白,这不足信。

但托于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真是好词,有唐人气象。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菩萨蛮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先就大气,“暝色入高楼”,“入”字极好!若秦少游“漠漠轻寒上小楼”的“上”字,然太白的“入”字多么有力!这是自然与人的联结,天人于此会通。

下片“玉阶空伫立”的“空”字亦好!写空茫之感。

人在楼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顿感空茫之时,是因为人没有稳定之栖居,见宿鸟之归飞,伤归程之无定也。

《忆秦娥》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真如王静安所云是“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这已不只是一个女子的感伤,已是自古登临者之感怀了。

“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音尘绝”是一种交流的中断,这是共存感的破碎,这是最让人不禁的。

人都说诗变为词音乐的作用很大,这固然不错,但这是外因,内因应该是文人作诗作腻了,或者说是作不出什么名堂来了。

这就是胡小石先生说的,陆地走不通,就去走水路了。

到了晚唐,人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由对铁马金戈,建功立业的关注,转而对花间柳下,闺情幽怨的关注了。

这种转变是有文化大背景作依托的。

俗曲对文人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基本能看出唐代俗曲的面貌,俗曲对文人的诱惑是因为它有“真”,而且这“真”是没有伪装的。

文人多用“美”把“真”伪装起来,以与“善”合,达到真、善、美的合一。

“善”是起了大作用的,那是一个软套子,大多的文人是挣不出去的!贩夫俗子、愚夫愚妇,不唱曲子则已,若唱,则不管“善”这个“套子”的。

既然不管那套子,所以也用不着拿文人所谓的“美”去伪装。

因而,俗曲让人读着就显得格外大胆,当然也就显得格外直白。

晚唐五代词培训材料

晚唐五代词培训材料
命落空的悲哀。 • 艺术特色: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
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社会价值:作为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
晚唐五代词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对晚唐五代词的研究将更 加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深入 挖掘这一时期的词作和词人的
价值。
跨文化、跨语言的比较研究 将成为晚唐五代词研究的新 方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
传播中国词文化。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 应用将为晚唐五代词的研究提
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
对晚唐五代词的期待与展望
音韵协调
词人还注重音韵的协调与美感,通过 押韵、平仄等手法,使得作品在朗读 时更加悦耳动听。
手法多样,创新性强
多种手法运用
晚唐五代词人在创作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 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创新性突出
词人还勇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词的发 展与创新。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李璟
词牌介绍
内容赏析
《摊破浣溪沙》是变体词牌,此调以李璟 词为正体,双调,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 四句两平韵。
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 愁恨与感慨,上片写春景及女子的行动, 下片写情,倾诉别恨,抒发怀古幽情。
艺术特色
社会价值
全词语言清丽,情致缠绵,意境深远,是 一首优秀的婉约词作。
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与教学
01
晚唐五代词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教学意义。
02
学者们通过对晚唐五代词的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文学、 音乐等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隋唐五代文学常识

隋唐五代文学常识

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的‎原因一、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1、政治上。

以科举取士‎替代魏晋六‎朝的九品中‎正制,使文学从豪‎门士族的垄‎断中,从六朝宫廷‎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2、经济上。

唐代在经济‎上先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唐代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对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繁荣影‎响更为巨大‎(1)文人心态。

唐代文人普‎遍对所处的‎时代充满一‎种自豪感、自信心,也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的‎进取心和从‎政热情。

(2)经济的繁荣‎又为士人的‎游历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3)读书山林的‎风气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三、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1‎、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的‎道路,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

2、南北文风的‎合流3、唐代文人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有兼容包举‎的魄力和胆‎识,又善于“别裁伪体”,能够“转益多师”。

唐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初唐:前期:诗坛主流仍‎是齐梁诗风‎。

题材上宫体‎诗仍居于主‎流。

代表诗人:宫廷诗人(虞世南、上官仪),能独具一格‎的是在野诗‎人王绩。

后期:“初唐四杰”、陈子昂先后‎登上文坛,从理论到实‎践上为唐诗‎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以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对声律的定‎型及发展作‎出了贡献。

盛唐(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 2)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3)李、杜中唐(中兴期)前期:诗歌发展处‎于低潮。

代表诗人有‎:“大历十才子‎”山水诗人: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人:李益等,现实主义诗‎人:元结、顾况。

后期:诗人、流派众多,呈中兴之势‎。

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

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

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内容提要:诗与词是关系最密切,沟通渠道最多的两种文体。

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生发,是中国韵文文体关系中的突出现象。

本文着重从文体内质方面,论述中晚唐诗派在词体初建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作用,以及其如何导致温庭筠、韦庄二家词风之不同。

旨在藉此深化诗词之间关系研究,全面认识词体文类风格的形成,与词家早期疏、密二派肇始之由。

文学与文体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体之间的交融互动。

词有“诗余”之称,诗词关系,自宋代之后,特别是敦煌文献发现以来,学者们围绕长短句形式的起源问题作过大量研究,而诗词之间联系,除句调韵律外,还有词语、意象、情境、风格等多种因素。

缪钺《论词》云:词之所以别于诗者,不仅在外形之句调韵律,而尤在内质之情味意境……内质为因,而外形为果。

先因内质之不同,而后有外形之殊异。

故欲明词与诗之别,及词体何以能出于诗而离诗独立,自拓境域,均不可不于其内质求之,格调音律,抑其末矣。

[1]全面看待诗词之别和词体兴起的根源,作为内质之“情味意境”,确实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本文即从文学内质角度,先考察中晚唐流行的由李贺开启,到李商隐、温庭筠趋于极致的绮艳诗风,与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风之间的演进关系;再考察韦庄词风与温词异同及其原因,并藉以进一步深入认识诗词之间关系。

(一)从李贺、李商隐到温庭筠一、表现“迷魂”、“心曲”词,特别是最为突出地表现词体不同于其他文体特征的婉约词,从内容上看,更多地是以具体细腻的笔触,集中地体现人的心境意绪,将情思中最为细美幽约者,曲尽其妙地予以表达。

温庭筠词《菩萨蛮》(小山重迭)通首表现的是女主人公慵懒、孤寂的心境;韦庄《菩萨蛮》五首,表现的是在乱离中流落江南的枨触情怀;李煜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写的是被“离愁”折磨的心头滋味。

《花间集》中“心”字出现79次。

名句如:“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温庭筠《归国遥》)、“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韦庄《菩萨蛮》)、“丁香软结同心”(毛文锡《中兴乐》)、“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不堪心绪正多端”(孙光宪《临江仙》)等等,在直接出现“心”字的同时,由相关的语境烘托,把“心曲”、“心绪”,以至难以把握难以说清的内心复杂变化与繁复层次,都鲜活贴切地表现了出来。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含山店梦觉作》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含山店梦觉作》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李攀龙《送皇甫别驾往开州》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送皇甫别驾往开州李攀龙①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②。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③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注]①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

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

②玉珂,原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

③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

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览。

后以之为称诵辅相之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的“天涯宦迹左迁多”是诗人对皇甫汸的开导之词: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介意。

此句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失意之情的宽慰。

C.颈联中的“黎阳”和“瓠子河”均是皇甫汸前往开州的必经之地,夏日送别,诗人预计友人大约初秋可抵达被贬之所。

D.诗歌尾联主要运用用典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劝慰和激励,也流露出对官场黑暗的强烈不满。

E.就诗歌的章法、布局和构词看,李攀龙的这首诗带有盛唐送别诗的影子,但细细比较能发现李诗的别具妙旨处,可见他不是一味模仿。

2.《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6分)【参考答案】:1.AD(A.“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错,诗歌起句虽有诗友分别的淡淡愁云,但从全诗看,基调是强健豪迈的。

D.诗歌尾联没有“对官场黑暗的强烈不满”。

)2.这首送别诗,虽有朋友离别时的惆怅感伤,但无低沉哀婉之态,诗人宽慰友人看淡官场暂时的失意,激励他建功立业,积极进取,基调是高亢豪迈的。

(总说,2分)①颔联是对友人的开导:诗人用旷达之语劝慰友人,已在诗坛享有盛名,不必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

②颈联想像友人旅途境况,境界开阔苍凉,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之意。

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

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
75.杜牧《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
76.杜牧《过华清宫》其一: “一骑红尘妃子笑,
77.“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
78.李商隐《安定城楼》 :“贾生年少虚垂涕,。”
79.李商隐《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
80.晚唐讽刺小品是继承柳宗元文的传统,在晚唐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
59. 孟郊《游子吟》表达游子深情: “谁言寸草心,
62.刘禹锡诗中的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
6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今逢四海为家日,
6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的名句。
65.李贺《梦天》 :“遥望齐州九点烟,
66.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
67.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古文是和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
诗著称,其内容和风格都很接近王昌龄,也是写七绝的能手。
5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是白居易在《 出来的。
55.白居易《轻肥》 :“是岁江南旱,
56.白居易《买花》 :“一丛深色花,。”
57.白居易《长恨歌》写杨贵妃流泪: “玉容寂寞泪阑干,
58.白居易《琵琶行》写音乐: “嘈嘈切切错杂弹,
C冲唐
D.晚唐

C冲唐
D.晚唐
”是指(

C•囚犯
D.游子
”是指(

C.星宿名
D.昆虫名
(

C.唐中宗
D.唐睿

,“南冠
,“西陆

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C.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6.《春江花月夜》中作为结构线索的景物是
A.江水B.明月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客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赏析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

“客”和“我”都是虚构的。

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

泉客,即鲛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

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

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

”(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⑵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

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

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

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⑶缄,封藏。

箧笥,藏物的箱子。

俟,等待。

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⑷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

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

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试题:(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答: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

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客从原文赏析

客从原文赏析

客从原文赏析客从原文赏析客从原文赏析1客夜原文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翻译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注释著:入睡。

明:天亮。

残月:将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谋生之计。

拙:拙劣。

途穷:旅途困窘。

仗友生:靠朋友。

悉:知悉。

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赏析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提笔入题,笼罩全篇。

“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

这四字诗人在别处虽曾用过(《复愁十二首》“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处却显得特别精警。

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叹《杜诗解》)的情态。

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

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

”(《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

颔领“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紧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来。

从文字上看,好像只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过诗人用的是衬映手法,以景寓情罢了。

“高枕”是杜甫习用词语,集中凡十见,用于律诗对句共八处,其中六个高字均“死字活用”(参见施鸿保《读杜诗说》),用语法术语说即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梓州四周多山,江水从远处山间流来,夜静之时在枕上听之,觉其声来自比枕高之处。

月影由东窗渐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说“残月影”。

月儿筛过窗帘,光影洒地,对无忧的人说来正是秋夜美景,但对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诗人来说就倍增烦恼了,只好斜倚着让自己轻松自适些。

中国古代被贬谪的文学史

中国古代被贬谪的文学史

中国古代被贬谪的文学史中国古代的文学十分丰富,从《论语》《诗经》到《史记》再到《资治通鉴》,汗牛充栋。

当我们看古代历史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古代有名的文学家大多都有被贬或政治上不得志的经历,而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或被迫逃难时,却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诗篇文章。

或叙述人民苦难,或描述风土人情,或寄情山水,或淡泊名利。

总之这些古代仕途坎坷的文人倒是为中国文学添上了灿烂的一笔。

而其中,被贬的现象又以唐、宋最为常见。

因为唐朝政治较开明,对直谏官员一般不杀,而采取流放。

宋朝尚文,则干脆制定了一个“不杀士大夫”的规定,既使冒犯了君王,最多也只是被贬。

而唐宋又正好是中国古代文学最繁盛的时期,唐末宋朝也是政治动荡时期,因此也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失意文人,吟诵出一篇篇千古佳作。

有的诗人在政治上失意后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贫民百姓上,通过诗词描写出了民间的疾苦。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7岁会作诗十四五岁能与当时文士酬唱。

20岁开始为时10年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35岁时到长安应试,落地后困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

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

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到州,过着贫穷的生活。

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皇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诸将(其五)》杜甫全诗赏析

《诸将(其五)》杜甫全诗赏析

《诸将(其五)》杜甫全诗赏析《诸将(其五)》杜甫全诗赏析《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诗。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下面一起来欣赏下!诸将五首其五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⒄。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⒅。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⒆。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⒇。

【注释】⒄巫峡:在今重庆巫山与湖北巴东两县境内。

⒅望乡台:在成都之北。

⒆军令分明:是说信赏必罚,令出如山。

⒇安危:赵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

”【创作背景】《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作于夔州。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没有根除,诗人痛感当时的朝廷武官们平庸无能,故作诗加以讽刺。

【赏析】这一首赞严武,责镇蜀诸将平庸。

“锦江春色逐人来”,诗人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夏历五月离开成都草堂,虽然已入夏令,而“锦江春色”仿佛就在眼前。

“逐人来”指紧紧跟随人后不肯离去。

“锦江春色”因这三字而收到人格化的艺术效果。

诗人用他对成都风物的美好回忆作为最佳赞辞,以此开端,也使人立即忆起了他写于成都的《登楼》中的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

”“巫峡清秋万壑哀,”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幕府。

严死不久,他出蜀东下,流寓夔州。

此时距严武之死,才过一年。

夔州地接巫峡,又值秋季,诗人回忆成都旧游,不禁百感交集,顿觉“万壑”生“哀”,很自然地就触动了对去世未久的严武的深切悼念。

通过描写锦江巫峡两地不同时令特征,为后面展示诗人对严武的回忆制造了适宜的.气氛。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二句追“忆”在严武幕时,曾陪严武于望乡台“共迎中使”的“往”事。

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

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因而称为“仆射”。

“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宫中特使。

“望乡台”,在成都县北。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西昌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

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

其实,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仅1000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3000年。

②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

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肘,其中有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

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

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③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更重要的是客将还要掌握接待中的具体仪节。《东坡志林》卷七记曰:
徐寅,唐末号能赋。谒朱全忠误犯其讳,全忠色变,寅狼狈走出。未及门,全忠呼知客将,责以不先告语,斩于界石。
误犯节度使讳是大失礼,客将预先提醒是必须的。当然接待朝廷或其他地方来使时,礼节更是有其特殊的讲究和含义。《北梦琐言》卷五记曰:
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一九有《与客将书》一首。这件书启说明崔致远曾以一介书生远投藩镇(即书中的相公、淮南节度使高骈),在“无媒进取”的情况下求助客将。书中极力渲染自己“却缘虽曾食禄,未免忧贫;赵囊则到处长空,范甑则何时暂热”的穷愁落魄之境,感谢“将军”(客将)“许垂拯拔,每赐吹嘘”,使自己“得遂献投”;为了使自己能获得重用,就连“今欲专修启事,再献相公”的事也要与客将商量。说明来人来使,甚至到藩镇来谋事的人想要见到使主,都必须通过客将介绍安排。客将的推荐是很起作用的,他的职务在某种意义上十分关键。
这封书信的大意是表达对知客的感念之情。写信人也是藩镇官员,“虽慰倾翘之恳,实乖迎伫之仪”,说明他在“轩车到州”时,曾受到知客的礼待,故匆匆离去后,要向知客再致谢意。
知客在地方亦称典客。《旧五代史》卷二十《刘捍传》称“刘捍,开封人。父行仙,宣武军大将。捍少为牙职,太祖初镇夷门,以捍聪敏,擢副典客。”同书《张遵诲传》,言其原为魏州人,投奔太原,“武皇以为牙门将。庄宗定山东,遵诲以典客从,历幽、镇二府马步都虞候”。同书卷一一一《周太祖纪》广顺元年(951)正月丁卯制称“其先于在京诸司差军将充诸州郡元从都押衙、孔目官、内知客等,并可停废,仍勒却还旧处职役”一条亦有诸州郡“内知客”之名。《五代史补》卷三记欧阳彬世为县吏,“马氏之有湖南也,彬将希其用,乃携所著诣府,求见之礼,必先通名纸。有掌客吏,众谓樊知客,好贿,阴使人谓彬曰:‘足下之来,非徒然也,实欲显族致身,而不以一物为貺,其可乎?’彬耻以贿进,竟不与。既而樊氏怒,掷名纸于地曰:‘岂吏人之子欲干谒王侯耶!’彬深恨之,因退而为诗曰:‘无钱将乞樊知客,名纸生毛不为通。’”
【关键词】客司客将客省客省使内客省使
宾礼是《周礼》五礼之一。宾即是客,宾礼在中古前期的魏晋尚包括所谓“朝宗、觐遇、会同之制”[1];到了唐代,则具体内容减少,对内唐前期只有“二王三恪”,不过于朝廷举行大仪式时备宾客之位;对外即为朝廷接待蕃国来客的礼仪[2]。《唐六典》卷四礼部员外郎条记开元五礼“二曰宾礼,其仪有六”完全针对蕃国蕃使,主掌其事务的机构是鸿胪寺。但是唐后期五代藩镇体制下,所谓客礼却有了对“内”宾而言的新含义。与之相关,中央和地方都出现了专门接待彼此出使来客的新机构:在中央是客省和客省使,在地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客司与客将。关于客省和客省使,赵雨乐在探讨唐代各种宦官使职时已有涉及,并指出其作为唐五代内诸司使中礼仪职司出现及其升迁次序和职级地位[3]。黎虎也注意到客省的存在及其外交职能[4]。另外,周藤吉之最早提到了五代藩镇武职系统内的客将问题[5],近年冯培红也就敦煌归义军中的客司机构和职能作了分析[6]。只是对于以上职司的设置发展及其在对内礼仪方面的交互作用尚乏对比和深入全面的论述。敦煌书仪中相关书启的出现,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很大启发,研究晚唐以后中央地方的礼仪交接问题,显然不可不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及彼此关系。
案梁之西京即洛阳。崔沂作为副留守本是张全义的副职,但客将却要他按惯例行“廷(庭)礼”也即“庭参”,此是下属拜长官之礼。所以崔沂只好以问“副留守见尹之仪”(尹职在留守下)为狡辩,拒绝行廷礼。由此三例可见,无论是朝廷或他方来人来使,抑或本藩镇内部上下级之间,应行何种等级的礼仪都由客将掌知并预告。客司客将作为藩镇礼宾司的作用由是而知。
(一)客将、客司——藩镇的礼仪职司
1.客司和客将的出现
敦煌P.4092《新集杂别纸》是五代后唐之际一件供藩镇官员与四方交往所用的书仪。在明显是致节镇幕府官员的别纸中,有“知客”一首:
比以一间光尘,屡移岁序;空驰魂梦,莫遂披承。昨者轩车到州,方获款晤;虽慰倾翘之恳,实乖迎伫之仪。曾未启申,遽然违远,悚惕依恋,岂任下情。[7]
崔集卷一四还有《客将哥舒珰兼充乐营使》墨敕牒一件,内称“久委宾司,既见与言之可使;俾兼乐职,必期饰喜之克谐。尔其有礼为先,无荒是诫;迎送于燕台郑驿,指挥于迴雪遏云(“挥”,《唐文拾遗》卷四○作“踪”)。勿使英贤,或发养痾之诮;须令艳丽,先缄笑躄之声。事须兼充乐营使”。事涉“乐营使”是个什麽官职。藩镇皆有乐营,乐者,声伎也。“迎送于燕台郑驿,指挥(踪)于迴雪遏云”是客将迎来送往的常务。由于安排宴饯的同时,少不了歌舞伎乐,于是“须令艳丽,先缄笑躄之声”。原来,乐营使就是管理这些“艳丽”或者称营妓的。以客将之职兼充乐营使,是配合他的工作需要。
这里记载了马殷由对梁行邻国礼到对唐行属国礼的过程。“客司先会谒殷之礼,须尊梁朝旧事”,说明是通过客司来贯彻礼仪宗旨的。
《旧五代史》卷六八《崔沂传》:
贞明中,带本官充西京副留守。时张全义留守、天下兵马副元帅、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守太尉、中书令、魏王,名位之重,冠绝中外。沂至府,客将白以副留守合行廷礼,沂曰:“张公官位至重,然尚带府尹之名,不知副留守见尹之仪何如?”全义知之,遽引见沂,劳曰:“彼此有礼,俱老矣,勿相劳烦。”
五代十国时期,客将来往于藩镇或割据政权之间,活动十分频繁。《资治通鉴》卷二五七记光启三年(887),唐廷以淮南久乱,命朱全忠兼淮南节度使。“全忠遣内客将张廷範致朝命于杨行密,以行密为淮南节度副使”。《吴越备史》卷三《忠献王记开运三年(946),南唐攻福州,闽威武节度使李弘达“遣客将徐仁宴、李廷谔等奉表称臣”。《新五代史》卷六二《南唐世家》记后汉李守贞反河中,遣其客将朱元来向唐主李璟求援。广顺元年,楚马希崇代马希萼,国人不附。部下徐威等“欲杀希崇以自解。希崇微觉之,大惧,密遣客将范守牧等奉表请兵于唐”[15]。南平王高保融当周世宗征淮之际,“又遣客将刘扶奉笺南唐,劝其内附”[16]。这些活动包括册命、求援、称臣、劝降,其身份可称是礼仪使者。与蕃国的交往也同样少不了客将。如刘知远勾结契丹,即“遣客将安阳王峻奉三表诣契丹主”[17]其中客将所起的作用,亦属奉表请降的礼仪使范围。
3.客司客将的出使交接之职
客将的第二大职能是承担藩镇间(有时是敌对双方)的交接和对外出使之务。这一点也与归义军相似。但与归义军四邻多是少数族政权不同,内地的藩镇须协调处理的主要是与朝廷和其他藩镇的关系,或是藩镇间的事务,其间多与客将有关。
《旧五代史》卷二《梁太祖纪》记天祐三年朱全忠借幽、沧称兵密谋攻魏,遣客将马嗣勋带同人马入邺城设祭,结果取邺计谋得手。同书卷一三《朱瑾传》记乾宁二年(895)春,朱全忠令大将朱友恭攻瑾,后以瑾伪遣牙将瑚儿持书币送降,即遣客将刘捍去接洽受降之仪。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被晋将周德威围经年,累战常败,乃遣客将王遵化致书于周。后守光被擒,仍由客将引来见晋王[13],也说明客将在两军作战中的协调沟通和礼仪作用。
至于客将充当使节的情况更是史不绝书。如前述梁太祖客将刘捍,曾迫使王鎔定城下之盟,此事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二光化三年(900)载情节曲折,但刘捍的作用显然很关键。所以当“太祖迎昭宗于岐下”,便以刘捍为亲军指挥。“天复三年正旦,宋文通(即李茂贞)令客将郭启奇使于太祖,命捍复命。昭宗闻其至,即召见,询东兵之事,仍以锦服、银鞍勒马赐之” [14],刘捍与李氏客将郭启奇往返复命,成为朱全忠与朝廷和凤翔方面联络的使者。
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司与客省
作者:吴丽娱
【内容提要】唐后期五代,中央和地方都有接待四方来使的礼仪机构和官员。在中央是客省和客省使,在地方则是客司与客将。中央的客省和客省使主要负责藩镇地方派至朝廷的人事往来;而客司和客将赞导藩镇礼仪,接待朝廷及他镇来使,其职一同于中央的客省和客省使。敦煌书仪和传世史料中相关书函的出现,表明了以上职司在礼仪方面的特殊作用。本文将通过对两者职能的分析比较,来论证唐后期五代藩镇体制下中央和地方在礼仪职司方面的对等与互接作用。
子廷珪,进士及第。大顺初,以司勋员外郎知制诰,迁中书舍人。从昭宗次华州,引拜左散骑常侍,称疾免,客成都。光化中,复为舍人,累尚书左丞。朱全忠兼四镇,廷珪以官告使至汴,客将先见,讽其拜,廷珪佯不晓,曰:“吾何德,敢受令公拜乎?”及见,卒不肯加礼。
原来“恐申中外”就是恐怕来使要行藩镇拜朝廷之礼,这是正常情况下应有的仪节,但客将却要求官告使先拜朱全忠,薛廷珪只好佯装不懂,反说自己不敢受朱全忠拜,就这样避免了朝廷使臣反拜藩镇的尴尬局面。
唐薛廷珪少师,右族名流,仕于衰世。梁太祖兵力日强,朝廷倾动,渐自尊大,天下惧之。孤卿(指薛廷珪)为四镇官告使,夷门客将刘翰(捍?)先来类会,恐申中为屈。
何为“恐申中外”意不明。但此事可参见《新唐书》卷二○三《薛逢附薛廷珪传》:
在接待的过程中,一应相关食宿宴设等事,自然也由客司和客将负责。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卷一记载了进士杜荀鹤见梁太祖和午间由掌客设食,拦住不放归和生病期间由“客司守之,供侍汤药”的情况。遇有宴会,客司理当安排人选。《玉泉子》记襄州节度使裴均设宴,因“客司漏名”,致使郑滑馆驿巡官裴弘泰耽误了赴宴[12]。《资治通鉴》卷二八三言闽国主王曦(延羲)暴戾,天福七年(942)八月丙寅,“宴群臣于九龙殿。从子继柔不能饮,强之。继柔私减其酒,曦怒,并客将斩之”。是客将于宴会中还当祝酒劝酒,招待客人。由此推测,宴会的主持或赞礼人也是客将。
案:客将一称多见记载,其所在机构便是客司。前揭冯培红文,即提出客司是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府内机构之一,负责归义军与周边政权之间的外事交往活动。并指出客司的长官为都客将,一般由节度押衙兼领,下属又有知客或客将等。但客将客司非归义军所独有,它们不过是归义军借鉴内地藩镇的产物。只是见于文献无“都客将”之名,而是只有客将、典客或知客以及副典客,也多指客司的负责将吏。此外又有“客司小将”[8]、“客司小子弟”[9]、“客司十将”[10]等名, 它们应当也是客将或客司之职属。此类人物初始官职不高,但不乏有才能者,如曾为“客司小子弟”的李勋后竟中举,亦领藩镇为节度使。
无钱买通知客,即不予通名传达,是藩镇或州郡知客之职首在送往迎来。晚唐五代中央与地方、藩镇与藩镇之间往来频繁,须有专门待客的职司,但典客与知客者皆非其正式职名。《旧五代史》卷一○九《李守贞传》记其“少桀黠落魄,事本郡为牙将。晋高祖镇河阳,用为典客。《新五代史》卷五二本传略同,唯“用为典客”作“以为客将”。又前述副典客刘捍,《新五代史》卷二一本传谓“(梁)太祖初镇宣武,以为客将”,知典客的正式名称就是客将。客将,《资治通鉴》卷二五八昭宗大顺二年(891)三月条胡三省注以为“主唱导,傧赞宾客,汉、晋铃下威仪之职”。 同书卷二五八昭宗天復三年(903)五月条注又称:“今阃府州军皆有客将,主赞导宾客,盖古之舍人、中涓,汉之铃下、威仪之职。唐末藩镇置客将,往往升转至大官,位望不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