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句顶一万句》阅读感想
《一句顶一万句》阅读感想《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生洞察和细腻的文字描写,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孤独与渴望,也对生活中的许多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分别以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等为主线,以他们为摆脱孤独而“寻找说得上话”的人为主线,寻找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为辅,侧面的描写使情节更贴近于生活,更易打动人心。
故事中,人们为了寻找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不惜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
这种对“说得上话”的渴望,其实正是人们对孤独的一种抗争。
正如书中所说:“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赤条条的来,孤单单的走。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本质,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奈。
在小说中,作者还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这句话道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和误解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与他人产生隔阂,从而导致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而要消除这种隔阂,就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做生意跟人说话,又与平日说话不同,平日说话照着自己的心思,做生意得照着别人的心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
同时,小说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尽量靠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这句话是牛爱国的父亲对他的教诲,也是作者对读者的忠告。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果总是依赖他人,那么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独立和成长。
只有学会依靠自己,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语言的历险——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语言的历险——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语言的历险——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的观察和对语言的思考。
《一句顶一万句》是他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蕴含着对语言力量和价值的深入思考。
这本书可谓是一场语言的历险,它带领读者游走在文字的世界里,探索语言的意义和力量。
作为一名作家,刘震云的文字之道得以展现在这本散文集中。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展示了语言的无穷魅力。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通过它,人们可以传递思想和感情,建立起联系与认同。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视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引导着读者思考语言的真实内涵。
首先,刘震云认为语言是一种力量,可以引发思想和改变现实。
他以《中国文学简史》为例,指出文学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古代文学名著的回顾和对现实中文学现象的观察,强调了语言的力量。
他引用了“他能回答,却不能提出问题的怪圈”来形容语言的力量和对智慧的影响,强调了语言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正是因为语言的力量,才有了思想的启蒙,人们为之奋斗,争取自由和公正。
其次,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也提到了语言的时空变化和多样性。
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着变化。
刘震云通过对汉字的深入剖析,将其与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相联系,揭示了汉字的精妙之处。
他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语言变迁为例,指出了语言对于社会变革的响应和影响。
语言的多样性也是刘震云关注的一个方面,他从方言和文化差异的角度谈到了语言的多样性对于人们认同感的影响。
他通过生动的事例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将读者带入了语言的多元世界,并唤起了对语言与文化的思考。
另外,刘震云对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思考也是《一句顶一万句》中的重要内容。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批判相结合,呼唤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他指出,语言是传统文化的媒介,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习俗。
然而,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和语言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一句顶一万句》阅读感想
《一句顶一万句》阅读感想刘震云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他的写作风格极具个人特色,难以被模仿。
其作品幽默风趣,而这种幽默源于骨子里和血液中。
然而,这部小说却没有过多幽默,反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态。
下部以吴摩西失踪的女儿巧玲(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为中心,通过与上半部的时间轴联系,展现了一个寻找与归来的故事。
刘震云通过上下两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概括。
他改变了以往幽默的笔调,以悲悯的情怀回忆和总结历史,展现出了大手笔。
刘震云在小说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以“说不说得着”为标准。
说的着,吴摩西和牛爱国都有许多朋友,因为说不着,他们也都吃过亏。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很重要。
但真正的知己很难得,即使有,也难以长久。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面对现实,与他人保持联系。
日头底下无新事,生活中的事情错综复杂,但经过整理后,就能清晰明了。
现在发生的事,过去发生过,将来还会发生。
我们看待现实生活,往往带着决然的态度和斩钉截铁的判断,但在文艺作品中,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会有不同的人性思考。
我们会同情各方,原谅现实中的无奈,这种感觉是放弃成见和冲动,与作者一同探寻的结果。
小说中出轨的夫妻并非有仇,而是失去了最初的激情和共同的感受。
如果不能相互扶持,生活终将崩塌。
朋友之间有时只需一句话就能解开心结,或相对无言,也能排忧解难。
有用的话往往一句顶一万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某句话触动内心,但反应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
刘震云在小说中说:“过日子不是过过去,而是过未来。
”这句话引人深思。
沉溺于过去或深陷苦难,不仅失去现在,还可能失去未来。
这部小说深深打动了我,不仅因为其中的人情世态,还因为那共通的人类情感。
它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珍惜眼前,勇敢面对未来。
对话、苦难与回归——解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着个 体对 生 活 的 多 面理 解 。在 小 说 中 , 一 个 个 扣 与对话 成 了心海 的媒 质 。朋 友 关 系 , 血缘 关 系 , 夫
人 心弦 、 令人 唏 嘘不 已 的 故 事在 中原 大 地 的 瑰 丽 妻 关 系的 亲疏演 绎 , 莫不 如此 。
历史 与 广 阔地域 中慢 慢铺 陈 开来 。 社 会 矛盾具 有 一 定 的普 遍 性 , 然 而 在 逐 一 剔 我 们 却 发 现 造 成 这 些 矛 人们 常常用 亲疏 、 敌 友 这 些 大 而 化 之 的概 念 除似是 而非 的假 象 之 后 , 来 形容 社 会 中人 际 交 往 的 性 质 与 状 态 。实 际 上 , 盾 的原 因常常 是人 们之 间 的话 语 。一 个 人 的话 语 在 这些 笼统 表达 的 背后 隐藏 着 一个 更 为 重 要 的 言 只有 在一 出 口的 瞬 间 才 具 有 其 现 实 上 的真 实 性 ,
使 用 的都 是 个 体 语 对话 系统 , 即我 们 在 社 会 生 活 和 人 际 交 往 过 程 重复 者和 引 述 者 或 者 说 传 播 者 ,
使 用 的都 是 自己 的理 解 和 中, 发 生 主体有 没有 话 可说 ? 换句 话 说 , 人 们 在 打 在特 定语 境 里 的 意 义 , 打 上 了 自己加工 之后 的深 刻烙 印 , 个 性 化 色 交道 的过 程 中 , 能 否 对 得 上话 ? 作 家 敏 锐 地 捕 捉 语气 ,
任 何 到 了这一 人 际交往 中普 遍 被 忽 略 的现 象 。人 与 人 彩浓 郁 。而 接受 者 又 有 各 自的 理 解 和 背 景 , 之 间的 对 话 是 构 建 社 会 共 同体 的 极 其 重 要 的 搭
一
种 最 细微 的差池 和细节 方 面 的 因素 都 能够 改 变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杰作,作者通过独特的文笔和鲜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幅关于生活、人性和哲理的丰富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独特的叙述风格和深入浅出的哲理所吸引。
这部小说的核心主题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与归属感。
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归宿。
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导着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
为了支持这个主题,作者巧妙地构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对话。
这些故事和对话不仅富有逻辑性和思辨性,而且非常生动有趣,令读者沉浸其中。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展示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自己的归宿。
除了主题之外,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活。
无论是有着奇特经历的吴摩西,还是为了寻找自我价值而不断努力的哲学家老范,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意义和归属感的重要性。
这些人物的故事和经历不仅令人感慨,也引导着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哲理的优秀小说。
通过独特的人物塑造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人生的意义和归属感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故事的趣味性,
也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这部小说不仅令我回味无穷,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入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
万 句》 选 段 被 摘 入 云 南 省 高 考 文 学
扎得稳 ; 二是 阳光 充足 , 树 干 才能长 得快 , 长得 开 , 长 得 好; 三是 空 间开 阔 , 树才 能 自由地 生长 , 独立 地生 长 , 往
高处 长 。十年树 木 , 百年树 人 。晓苏 由桂子 山的 大树联
想 到学校 的学 术大 师 , 比如著 名历 史学 家章 开沅 先生 、
过 于 引导 孩 子在 写 作 中使 用华 丽 的 、 复 杂 的语 言 , 并 要 求使 用 尽 可能 多 的 比喻 、 拟人 等句 式 , 其 目的主要 是通 过 考试 , 这 对孩
子 的不利 影响是 巨大的 。 另 一位作 家 C e c i l i a B u s b y表 示 很 多 年
和复 杂的句 式 , 毁 坏 了 孩 子 们 的 创 意 写 作 。据 英 国卫 报 报 道 , 包
括英 国著名 的儿 童文学 奖项 “ 卡 内 基 文 学 奖 ”得 主 T a n y a
羡林所著《 此 心安 处是 吾 乡 : 季 羡
L a n d m a n 在 内 的一 众作 家 给教 育部 的公 开信 中表 示 ,小学 老师
学生来 说 , 创 意更 加 重要 , 与其 使用 华 丽 的词藻 , 不 如 教 会 他 们
已出版 的有 《 清华 园 日记 》 和《 季 羡 林 日记 : 留德 岁 月》 。此次 出版 的
《 季 羡 林 归 国 日记 1 9 4 6—1 9 4 7 } 从 时间 上来 说是 《 留德 岁月 》 的 接续 , 在 国内首 次出版 。短短 一年 多时 间
的 日记 中 , 可 以 看 出 季 羡 林 性 格 与 生 活 的 很 多 方 面 ,如 个 性 率 真 、 节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访谈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访谈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典例分析】【2019年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月19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笑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
2011年,共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现龙、莫言、毕飞字和刘震云。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刘震云:没有大喜。
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
你比如讲《一句顶一万句》,没评上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程。
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
“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
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
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记者:会是什么?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评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开 始 他 真 正 的 寻 找 , 了 寻找 , 为 不 得 不 出走 延 津 ;小 说 后 半 部 分 是
叙 说 的现 在 ,杨 百 顺 也 即 吴摩 西 养女 的儿 子 牛 爱 国 ,为 了摆 脱 孤 独 , 找 说 得 上 话 的朋 友 , 向 了 寻 走
学教 育
评刘震云的《 一句顶一万句》
圄 杨 艳 平
内容 摘 要 : 刘震 云 酝 酿 创 作 了三年 的长 篇 小 说 《 句 顶 一 万 句 》 用 他 自己独 有 的 叙 说 方 式 , 示 了底 层 人 一 , 展 民 的生存 体 验 。在 现 代 汉 语叙 事 越 来越 趋 向于 世俗 化 的 大环 境 中 , 刘震 云 层 层 突 围 , 找 到 了一 种足 以表 达 内 寻 心 情感 的叙 说 方 式 , 新作 品 中不 断 的考 量 各 种 角色 的关 系 以及 不 同话 语 方 式 的建 构 方 式 , 在 以这 种 独特 的叙 事
我 们 传统 意 义 上 理解 的父 子之 间 、
与 庞 丽娜 的家 庭 , 爱 香 与宋 解 放 牛 的家庭 , 们 之 间缺 乏 那种 应 有 的 他 友 爱之 情 , 只是 一 个 单 纯 的组 合单
位。
一 .
独 体 验 , 们 开 始 将 “ ” 为 人 人 话 作
与 人 唯 一 沟 通 的东 西 , 人 在 不 断 的 寻求 说 得 上 话 的 朋 友 的 过 程 中
友爱 、 伦理 道 德 的 场 所 , 只 是 一 而
个 个 生 产作 坊 牛爱 国
中 家 庭 给 予 杨 百 顺 的 爱 始 终 是 缺
席的, 作者 展 示 出来 的家 庭 仅仅 只
中国式孤独——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此 ,一 万 , 》 示 了对 基督 教 、 《 1 J 佛教 等 多种 宗教 的交 义 思考 和追 寻 ,以简 单 朴素 的 生活 经验 承 载着 复 杂 多 向的宗 教 叩 问,是 一 部 以中 国方 式 思考 人类 命运
的大作 。 因此 , 一万 句》 《 探讨 的是 中 国人 的信 仰 问题 , 并 非 雷达所 说 的孤 独 问题 ,也非 陈 晓 明所 说 的幸 存与
的和 内在 的痛 苦 , 达 了我们 的虚弱 和坚 强 。正是刘 震 表 云 所描 画 的这 些 具体 而微 的人 生情 景才 是知 心 的 , 才能
虚 。 读到 吴 摩西 ( 百顺 ) 山西贩 葱 回来 , 到隔 在 杨 从 听 壁老 高跟 自己的女人偷 情 时 ; 牛爱 国知道 自己的妻 在 子 有 了外遇 时 , 他们 都 动 了杀机 !我不 禁联 想到 水浒
于 驱赶 着 ,他 们 始终 得 不到 解 答 。他们 都 从 延津 而
来 , 回 到延 津 。这 个命 运 的安 排 是如 此 自然 而然 , 又 甚 至无 法觉 察 , 让人 体 会 到 了佛 教 的轮 回与宿 命 。 在
张 颐 雯
巾国 式孤 独
— —
刘震 云 小说 《 句顶 一万 句》 一
宏大叙 事 , 义不 例于 先锋 派 的反 历史 与历 史解 构 。 小 说对 历 史没 有任 何 兴趣 。历史 在这 里 可有 可 无 ,无
在 刘 震云 的众 多小 说里 , 句 顶一万 句》 《 是他最
直 接 的 说 出 自己想 法 的一部 。虽 然这 部 小说 看起 来 百转 千 回 , 言 又止 。 种 中 国式 的生 活里 琐碎 和不 欲 那 着 边 际 的东西 , 对生 活散 漫而 充满 喜感 的描述 令它 具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段落入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段落入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每到六月,“高考”都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最主要的议题就是语文作文和阅读理解.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度高考中,作家刘震云曾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选段被摘入云南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计25分.试题摘录的是作品中有关私塾教师老汪的一段描写.从豆瓣等阅读分享平台的读者反馈可以见出,私塾老汪和意大利牧师老詹是《一句顶一万句》中最受读者喜欢的两个形象.他们虽然不是故事的主角,但作家以极为精练之笔勾勒出他们悲欢交集的人生,被众多读者乃至评论家认为堪列中国经典文学人物长廊.尤其是作家刘震云借老汪之口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颠覆性解读,被很多读者公认为是对孔子“最苍凉的解读”.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称:“读《一句顶一万句》,常想到《水浒》,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如此奔走,这种眼光是中国小说的‘国风’,‘国风’久不作矣.”而在此次云南高考试题的问题中,出题者则将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对比,称二者“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今年云南省高考语文此题不仅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次考核,也是对学生平时阅读范围和对当代文学关注度的考核.附:试卷摘录及题目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一样,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但不管辞之多寡,在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学堂过去是牛屋,放几张桌子进去,就成了学堂.老汪亲题了一块匾,叫“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随听的人,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汪教学之余,有一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阴历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我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着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她.”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在胡言乱语,何劝之有?”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还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老范:“为啥?”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老季:“不为老汪.”老范:“为啥?”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有啥正性.”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文学类文本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
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
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
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
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
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
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
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
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
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
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
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
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
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
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
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
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
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
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
”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
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一句顶一万句(节选)
一句顶一万句(节选)作者:刘震云来源:《作文·初中版》2017年第12期《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的作品,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分为《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两部分。
这部小说讲述了以杨百顺为首的众多小人物的命运。
在主要人物之外,刘震云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简笔勾勒了一个个鲜活的次要人物,如剃头的老裴、教书的老汪、卖豆腐的老杨等。
这部小说的叙事也颇有特色,用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出场的方式,将全书用一条条线穿起来。
一件事后面往往藏着八件事;一件事中间,又得拐好几道弯,由此引出“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的感慨。
由“走出”到“回归”,组成了一个圆圈。
(魏金梅)杨百顺十岁到十五岁,在镇上老汪的私塾读过五年《论语》。
老汪大号汪梦溪,字子美。
老汪他爹是县城一个箍盆箍桶的箍桶匠,外加焊洋铁壶。
汪家箍桶铺子西边,挨着一个当铺叫“天和号”。
“天和号”的掌柜姓熊。
老熊他爷是山西人,五十年前,一路要饭来到延津。
一开始在县城卖菜,后来在街头钉鞋;顾住家小之后,仍改不了要饭的习惯;过年时,家里包饺子,仍打发几个孩子出去要饭。
节俭自有节俭的好处,到了老熊他爹,开了一家当铺。
这时就不要饭了。
一开始当个衣衫帽子、灯台瓦罐,但山西人会做生意,到老熊手上,大多是当房子、当地的主顾,每天能有几十两银子的流水。
老熊想扩大门面,老汪他爹的箍桶铺子,正好在老熊家前后院的东北角,使老熊家的院落成了刀把形,前窄后阔。
老熊便去与老汪他爹商量,如老汪他爹把箍桶的铺面让出来,他情愿另买一处地方,给老汪他爹新盖个铺面。
原来的门面有三间,他情愿盖五间。
门面大了,可以接着箍桶,也可以做别的生意。
这事对于老汪家也合算,但老汪他爹却打死不愿意,宁肯在现有的三间屋里箍桶,不愿去新盖的五间屋里做别的生意。
不让铺面不是跟老熊家有啥过节,而是老汪他爹处事与人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
老熊见老汪他爹一句话封了口,没个商量处,也就作罢。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句
《一句顶一万句》经典语句1、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2、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3、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单,人多的孤单。
4、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5、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6、你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你的话语权,而这个生活环境且不是一成不变的。
7、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8、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
这条河叫"聪明"。
9、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
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
10、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本不存在才华这两个字,也不存在事业这两个字,存在的是琐碎。
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
做重复的事情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
就这么简单。
11、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12、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
13、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
"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
14、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有些事你气着气着就成了另一件,而事情的原本你却已经忘记了。
15、"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
16、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意义的消解--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从一种更为广 阔更加根本的态度上来认识生命认识人生——循 环与重复 。作品里 , 杨百顺 、 杨 百利 、 曹青娥 、 牛爱 国等等平凡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费尽心力 都在寻找一个 能“ 说得 上话 ” 的人 , 都 在努力摆脱 孤
独。 孤独 是人 的天性 , 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孤独的体验都有孤独的 时候 , 不 同的是寻求解脱的方式 不一 。乡土百姓 , 正如作者所 言 “ 比知识分子更要孤独” , “ 比知识分子的孤独更深刻” , 因为他们 没有更 多的宣泄渠道 , 无法让别人知道他们 自身 的孤独 , 他们或 许真 的像作 品中的人物那样通过寻找能“ 说得上话 ” 的人来释放 内心 的孤单寂寞 。 就像 牛爱 国 , 内心积满了话 的时候一定要找个
云的作品却通过 对历史 、 对现 实的反 思与揭示 , 用文本来 消解“ 正统” 的价值 与意义 , 这在《 一 句顸一 万句》 中有 突出
的表现。作品用重复、 轮回等方式消解 了被赋 予重大意义的现 实人 生 , 表达 了作者对生命 意义的追 问与思考。
关键词 : 《 一句顶一万句》 ; 轮 回; 消解
件作 品可以极其 富有传 统性 , 也可 以极其富有现代性 。” 有不少
观认 为世界是无始无终 的, 是一个循环 的世 界。笔者不 _ 评论 者认 为作 者借 鉴的是《 圣经》 里 的杨摩西 率领族人 出埃及记 回归” 的故事 , 因而将这部作品与西方宗教扯上关 系。 笔者认为作者用 道作者是否读过尼采 的著作 , 受过尼采思想的影响 , 但是他们在
这方面的想 法的确相 似。 对于个人而言 , 这种 回到起点的经历或 许 是许 多人 必须 面对 的人生 ,但是扩大到整个人类这种周 而复
人心的突围——读刘震云新作《一句顶一万句》
收稿日期:2012-11-13作者简介:李光辉(1984-),男,河南临颍人,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批评。
李光辉人心的突围摘要: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
关于其主题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这是一部人心的突围史。
其过程的艰难与困顿折射出其受话语的缠绕之深,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之短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主体性之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现实,可以读懂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关键词:一句顶一万句;人心;突围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3-0059-04(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沉潜三年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
自问世以来,就好评不断,去年又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且被认为是其中最实至名归的一部。
相对于其价值的普遍认同,其主题的争论就纷纭的多。
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李敬泽先生称《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立心”之作。
笔者窃以为一语中的,但笔者的疑虑在于不知道这种评价是出于一种褒扬,还是像鲁迅式的“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呼吁。
从文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后者似乎更符合事实一些。
因为人心在文中的处境并不好,它要应付的“敌人”很多,既有话语的缠绕,又有历史文化的裹挟,还有主体性的遮蔽。
如同一个被围困在重重迷宫中的人,怎么努力都出不来,也逃不掉。
本文试图挖开阻挠人心突围的话语之绕、历史文化之裹和主体性之蔽,给心一个出口,放它到宽阔、自由的地方去。
一、话语之绕为人心去蔽,最先遇到的阻扰怕是话语。
言为心声。
话语是人心的载体,但也是它的牢笼。
这种荒诞的两位一体的设置似乎是人心难以摆脱的悖论。
人与人的交流难免要借助语言,利用话语来传递信息,表达心声。
但话语的传递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而是常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读刘震云新作《一句顶一万句》∗∗∗第33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3月Vol.33No.3J 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 ityMar .201359. All Rights Reserved.因发生意义的转折或逃逸,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进而造成人心的隔阂与孤独。
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浅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浅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一、本文概述《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浅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一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刘震云的经典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来解析孤独这一主题,并揭示小说中人物如何通过两种方式消解孤独。
刘震云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描绘了人物内心的孤独状态以及他们面对孤独的种种反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探讨孤独的多维度视角。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内涵进行细致分析,以期能够揭示出刘震云对于孤独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同时也能够对孤独这一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二、孤独与寻找:小说人物的心理剖析在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孤独并非单纯的情感状态,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剖析,展现了人物在孤独中挣扎、寻找的心灵历程。
这种寻找,既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也是对内在自我的认知。
小说主人公杨百顺的一生,可以说是孤独与寻找的交织。
他因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而与人结怨,从此踏上了孤独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更换身份,从剃头匠到染坊工人,再到后来的卖豆腐的老杨,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伴随着孤独感的加深。
然而,即使身处孤独之中,杨百顺也从未放弃寻找与他人的连接。
他渴望找到一个能够理解自己、与自己说得上话的人,这种渴望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动力。
除了杨百顺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物也在孤独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们或许因为性格的差异、命运的捉弄而与他人产生隔阂,但都在努力地寻找着消解孤独的方式。
这种寻找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更是对内在自我的认知。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他们逐渐认识到孤独的根源在于内心的空虚和迷茫,而只有找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才能真正摆脱孤独。
小说中的心理剖析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还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孤独与寻找的过程中,每个人物都经历了不同的心灵历程,这些历程既是他们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人类共同情感的体现。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震云《⼀句顶⼀万句》阅读练习及答案刘震云《⼀句顶⼀万句》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的⽂字,完成各题。
沁源县有个⽜家庄。
⽜家庄有个卖盐的叫⽼丁,有个种地的叫⽼韩。
⽼丁和⽼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本该爱说话,但⽼丁⼀天说不了⼗句话。
种地的整天和牲⼝、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韩⼀天得说⼏千句话。
⼀个不爱说话,⼀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有共同的爱好,爱上⼭打兔,爱唱上党梆⼦。
为了⼀个唱戏,两⼈⾛到了⼀起。
⽼丁平⽇不爱说话,但⼀到唱戏,像换了⼀个⼈,⼝⾆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
两⼈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或是⽗⼦。
有时唱⼀个折⼦,有时连⾛⼀本戏,全看⼆⼈的兴致。
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是朋友,两家的⽼⼩也⾛得近。
⽼丁的⼩⼥⼉胭脂和⽼韩的⼩⼥⼉嫣红,常在⼀起割草。
这年⼋⽉⼗五头⼀天,两⼈割了⼀下午草,天快⿊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个物件。
两⼈都想捡这物件,嫣红⽐胭脂⼤⼀岁,跑得⽐胭脂快,早⼀步跑到物件前。
捡到⼿⾥,原来是⼀只布袋。
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草筐⾥,背回了家。
⽼韩⽼婆打开布袋,吃了⼀惊,原来⾥⾯躺着⼀堆⼤洋。
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七块。
晚饭时候,⽼韩从地⾥收⼯回来,看着⽩花花⼀堆⼤洋,也傻了眼。
两⼝⼦夜⾥盘算⼤洋的⽤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头牲⼝。
⽼韩激动起来,话匣⼦打开了,说了⼀夜。
第⼆天⼀早,⽼韩⽼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绳⼦勒死你。
”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顿,布袋⾥是半袋⼲粪。
”⽼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边好像是钱。
”⽼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家来认呢。
”⽼丁:“要是没⼈认呢?”⽼韩有些不⾼兴了:“没⼈认,再说没⼈认的事。
”⽼丁:“要是没⼈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韩:“啥说法?”⽼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块捡的。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笔记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笔记《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一部经典之作,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描绘的人物和情节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孤独与追寻,让人感同身受。
小说的故事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下部“回延津记”。
上部主要讲述了杨百顺的故事,杨百顺命运多舛,干过很多营生,卖过豆腐、杀过猪、染过布、挑过水、扛过活儿、给县长吹过笛子等等,但似乎每一样都干不长久,也没能找到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
他不断地寻找着能理解自己的人,却总是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徊。
杨百顺的名字其实也很有讲究,他本来叫杨百顺,可因为种种原因,名字改来改去,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到吴摩西。
名字的变化也象征着他命运的波折和无常。
他与家人的关系也颇为复杂,和父亲杨老万之间总是充满了矛盾和争吵,和兄弟杨百利之间也没有多少真心的交流。
在家庭中找不到温暖和理解,杨百顺只能向外寻求。
他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人,有的只是匆匆过客,有的则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一些痕迹。
比如老裴,他们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结识,老裴在某些时刻给了杨百顺一些帮助和启示,但他们也并非能真正交心的朋友。
还有巧玲,杨百顺在带着巧玲出门的时候把她弄丢了,这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下部“回延津记”则主要讲述了牛爱国的故事。
牛爱国的经历和杨百顺有相似之处,也是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寻找那个能和自己说得上话的人。
他的婚姻并不幸福,和妻子庞丽娜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最终妻子出轨。
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他踏上了一段旅程。
书中的人物众多,但每个人都被刻画得十分鲜活,仿佛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邻居、亲戚。
比如卖豆腐的老杨,表面上和老马关系很好,但实际上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还有牧师老詹,虽然传教多年但信徒寥寥,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这些人物的存在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百态。
刘震云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对话,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书中对于延津集市的描写,那热闹的场景、嘈杂的声音、各种各样的人物,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
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
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
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
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
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
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
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
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
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
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
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
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
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
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
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
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
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
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
”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
见了面,分一半。
”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
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
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
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
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
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
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
”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
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
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
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
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
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
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
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
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
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
老曹便寻到老韩家。
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
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
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
”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
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
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
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丁做生意却不爱说话,老韩种地却爱说话,两个性格如此不同的人却成了好朋友,小说中的这类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情趣。
B.
割草回家的胭脂和嫣红都看到了别人丢失的那只布袋,只是嫣红抢先捡到了手里,这一情节为下文丁韩两家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C.
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为布袋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相比之下,老韩却显得贪心、小气和虚伪。
D.
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捡到布袋的疑问,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笔法,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而是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
B.
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
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
C.
小说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写老韩平时非常能说,捡到布袋那天说了一晚上,但面对老曹的称赞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D.
小说写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既突出了老曹真心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出老韩的尴尬无语。
8. 小说中的“一只布袋”有哪些的作用?
9.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与孤独”: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
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请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
6.C
7.A
8.①“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捡布袋、争布袋到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
②小说通过“一只布袋”的风波,一石三鸟,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③小说借助“一只布袋”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主旨,正如文中老韩所说“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9.①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却又因为孩子捡到一只布袋产生争执,一个偶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这是故事本然。
②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因为误会让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③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这与《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独”的主题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