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国际关系史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五.一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五.一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史料探究 材料1: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 专政》中指出:“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 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 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材料2:(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 有两个:一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70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例 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对世界影响最为 深远的是( ) A.与苏联的建交 B.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了中国的外交 原则 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命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各 自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与苏联建交打破了 美国的封锁,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 好的外部环境。“求同存异”原则主要是推进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的灾难和痛苦。”阐述上面这段话的主人
公及场合,最有可能是( ) A.1950年1月毛泽东访问苏联
B.1954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C.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D.1对外关系
解析:选C。由材料中的“求同”和“亚非绝 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可以判断这次会议最有 可能是C项,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 了“求同存异”的方针。A、D与“亚非绝大 多数”这一信息不符,B与会议的主题不符。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课程标准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史 人教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和苏联力量均势的基 础上,形成了两极格局,‚冷战‛随之展开。‚冷 战‛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影响至深。 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说明在‚冷战‛局势下美国和西欧关 系的演变。(8分) (2)‚冷战‛局势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如 何?(6分) (3)‚冷战‛局势对于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 完整的影响如何?(8分)
⑾ 《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初,中、 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世界反 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⑿《开罗宣言》—1943年中、美、英三 国签订;盟国坚持对日作战到日本投降; 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⒀ 《波茨坦公告》—1945年苏、美、英 三国签订,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⒁ 《联合国宪章》—1945年中、美、苏、 英等50国在华盛顿签署。
⑶ 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
的不同?
① 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生的。
② 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 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 ③ 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 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 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 也必然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
主要 矛盾
a、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法国 失败,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为主要矛盾。
C、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引发每一次世界大占。
4、一战后:
总特征(核心问题) : 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
主要矛盾:英美矛盾。如争夺国联控制 5、30年代到二战结束: 总特征(核心问题) : 走向战争
主要矛盾: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 家的矛盾
6、二战后到90年代: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其‎最大的障碍‎,千方百计遏‎制苏联,美苏关系恶‎化。

英国为乞求‎美国援助,挽救其经济‎灾难,并配合美国‎的反共浪潮‎,提出‚铁幕‛演说。

内容: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总统的‎邀请在美国‎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共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丁德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各国的都城‎。

所有的这些‎都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内。

‛他呼吁,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铁幕‛后面的国家‎,鼓吹美英联‎合反苏。

目的:美英联合反‎苏意义:美苏对抗的‎国际局势已‎经难以扭转‎;美苏矛盾正‎式公开,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

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根本目的: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3杜鲁门主义‎背景: 1947年‎2月,英国照会美‎国,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承担这项任‎务。

为防止地中‎海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乘机排挤‎英法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决定接‎手希腊和土‎耳其。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阶段特征】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一、从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霸权,而矛盾重重,英国因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先后打败了殖民强国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国开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方面有三个方面矛盾也在发展,第一,欧洲列强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是处在被支配,被掠夺的地位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洲革命风暴就是例子。

第二,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产生了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的大较量,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法国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与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反动势力在当时占有优势。

第三,这一阶段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先后爆发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法俄势力受到削弱,德国开始崛起。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专题》第一讲绪论一、(一)作为课程的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是否存在其它的可选体系?兼及世界体系。

二、(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二)国际关系史:范畴及断限(三)国际关系史:外交与外交家(四)课程结构安排(一)作为课程的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的开端时间是17世纪早期;似乎起源于欧洲,以欧洲为中心。

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为什么呢?其一,西方掌控了国际关系的主导权,并因此进一步掌握了话语权。

其二,现有的比较完备的国际关系体系是纯西方的。

其三,西方基于“本我”(self)的眼光去看待“他者”(others),以欧洲为中心来构建世界图景和国际关系体系。

其四,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体系西方中心化的推动。

(二)国际关系是否存在其它的可选体系?兼及世界体系。

中国的“天下”观与“五服”观“天下观念”:“正如天空的群星,围拱一个北斗,地面的诸川,全都朝宗于大海。

”“五服”:帝都;“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朝贡体系二(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二)国际关系史:范畴及断限(三)课程结构安排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总论,包含三讲,解决国际关系相关的范畴、概念、理论和体系问题;第二部分按照体系的沿革顺序依次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具体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一)课程总论与理论第一讲绪论第二讲国际关系理论(二)国际关系史的具体内容第三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四讲维也纳体系第五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六讲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与冷战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二卷本),国际知识出版社。

2、[苏]波将金等编:《外交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法]迪罗塞尔主编:《外交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4、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5、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关系史(s)

国际关系史(s)

国际关系史提纲名词解释:1、国际联盟:1920年正式成立,二战期间名存实亡,1946年宣布解散。

国际联盟是国际资产阶级在总结战前国际政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构想而成的,其目的是维护资本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防止再次发生世界大战。

国联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其性质是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从本质来讲,国际联盟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但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成效不大,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

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通过占领波兰东部领土、苏芬战争等行动,把西部边疆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建立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的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了有限的作用,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打大国的沙文主义,有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根据其力量对比的新变化,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亚洲、非洲建立起来的“新秩序”,以保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历史上将它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的建立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并支配着战后的国际关系。

但是,随着国际形式的发展,该体系自身存在弊端与内在矛盾也不断激化并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它的彻底崩溃之日,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洛加诺公约一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

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议,讨论欧洲安全保障问题。

会议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和几个条约,总称为“洛迦诺公约”。

国际关系史资料

国际关系史资料

名词解释1.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为马歇尔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目的是通过干涉局面较动乱国家的内政,达到遏止社会主义阵营发展。

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已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

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趁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1957年5月,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了一项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其使用美国部队“保护中东国家独立”和拨巨款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这个军事援助与合作计划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由于美国和西欧都认为1948年3月英法等五国签署的目标主要针对苏联的《布鲁塞尔条约》存在着极大的局限。

不仅条约各国对西欧的防务安全表示怀疑,而且条约也不符合美国的要求,因此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交了《关于西方联盟及其他问题的研究报告》,主张美国与西欧国家签订共同防御协定。

1948年9月,美国与条约国一致通过了名为《华盛顿文件》的备忘录。

备忘录对将要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范围、缔约国承担的义务及其与欧洲其他组织的关系等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1949年3月18日,《北大西洋公约》条文正式公布,8月24日,条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

北约最初缔约国有12个,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的外交部长组成。

它还拥有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

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它加深了美苏之间的对立,推动着冷战向纵深方向发展。

3.柏林墙环绕西柏林的一道围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

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

1961年,为了制止公民自由外流和其他非法活动,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沿西柏林边界120公里包围西柏林,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一般称为“柏林墙”。

目的是隔离东德和西德,从而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

国际关系史专题资料

国际关系史专题资料

中国-东盟关系10+1中国与东盟自1991年开始对话进程关系,双方经历了消除疑虑、对话伙伴、睦邻互信、战略伙伴等发展阶段。

经过15年来的共同努力,双方政治互信明显增强,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其他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我周边外交的一大亮点,也是东盟与所有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成果的一组关系。

政治上,中国于2003年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人会议、9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

2002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就和平解决争议、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开展南海合作达成共识。

面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国与东盟真诚合作、共同应对。

双方召开了非典型性肺炎特别峰会和防治禽流感特别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合作措施。

我为遭受地震海啸袭击的东盟国家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经济上,我现为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为我第五大贸易伙伴。

双方贸易额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贸易额达130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1%,我贸易逆差约200亿美元。

双方于2002年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目前,自贸区建设进展顺利,7000余种商品自2005年7月开始全面减税。

双方相互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6年7月,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额已达到399.5亿美元。

中国-东盟博览会自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已成为我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

领域合作方面,双方确定了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等十大重点合作领域。

在执法、青年交流、非传统安全等20多个领域也开展了广泛合作。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信息通信、非传统安全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个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

国际关系史(s)

国际关系史(s)

国际关系史提纲名词解释:1、国际联盟:1920年正式成立,二战期间名存实亡,1946年宣布解散。

国际联盟是国际资产阶级在总结战前国际政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构想而成的,其目的是维护资本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防止再次发生世界大战。

国联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其性质是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从本质来讲,国际联盟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但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成效不大,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

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通过占领波兰东部领土、苏芬战争等行动,把西部边疆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建立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的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了有限的作用,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打大国的沙文主义,有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根据其力量对比的新变化,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亚洲、非洲建立起来的“新秩序”,以保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历史上将它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的建立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并支配着战后的国际关系。

但是,随着国际形式的发展,该体系自身存在弊端与内在矛盾也不断激化并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它的彻底崩溃之日,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洛加诺公约一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

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议,讨论欧洲安全保障问题。

会议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和几个条约,总称为“洛迦诺公约”。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国家关系史序言一、国际关系的概念1. 国际关系分为不同的层次(1)微观:宏观:从国际社会的全局来分析,把由各种行为体有规律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2)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是多种多样的: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是指能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指国家,国家集团,政府间组织,其中以主权国家及其代表者政府最为基本,最为主要。

一般行为体指非政府间的行为组织,介入国际交往的各种民间组织,政党组织,宗教团体,跨国公司等。

(3)国际关系是行为体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外交关系,文化关系鞥,其中,政治关系是一切关系的表现,经济关系是基础,文化关系潜移默化等影响着其他关系。

(4)国家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历史事情,国家的概念也各不相同,古代的国家不具有主权属性,而近现代,主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属性。

古代国家并不都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中世纪的普世世界国家,古代东西方的往常国家等。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立,国际关系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5)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利益,无论是主权国家,还是其他行为体,都是为谋取自己的利益的现实而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活动,利用、创造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

二、国家关系史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各种行为体,主要是国家和国际组织间各种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作为跨越国界的历史现象,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因为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国家,这些国家之间发生交往,就产生了国际关系。

但是古代和中世界,由于低水平生产力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被局限于有限的区域之内。

各地域根据对本地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各自“天下”的概念,其含义与今天“世界”的含义完全不同。

虽然当时在世界各地存在着不相干的古典的国际体系。

如古希腊的城邦体系,古代东亚的华夷体系等,但他们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的基本意义,都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整理

国际关系史整理

国际关系史整理简答题:一、希腊时期的国际关系:三次战争1、第一次是希波战争(前490-前478)。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希波战争实际上不止一次,里边有好多战役,所以在英文里边希波战争叫Persian Wars.2、第二次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斯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最后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

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3、第三次是亚历山大东征:四次改革:1、第一次是公元前600年的“德拉孔立法”。

德拉孔可能也是执政官。

他立了一条法,动摇了寡头政治,使得公共事务不能几个人说了算,违反了这个法律的或者犯了罪的就采用极刑。

后来加,由各部落推选产生,但奴隶和妇女除外。

希腊民主制度或者说雅典的民主制度,到了伯里克利那里是比较成熟的。

4、还有一次小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08年左右,叫“克利斯提尼改革”。

他的改革有两个具体内容:一个是实行村舍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舍,相当于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有点像现在的公民投票,民意测验,就是谁对哪个公职人员有意见,要揭发他,就写在一个陶片上,交上去,哪个人该放逐就根据这个。

二、斯拉夫民族:斯拉夫人的故土处于东欧的中间地带,现为波兰的东部。

其左邻,即现在的波兰直到波罗的海的南部与西部,为日耳曼民族的发源地。

自一世纪起,日耳曼人开始接触南方的罗马文化,最初是日耳曼人自己充当罗马人的雇佣兵和仆役,继而,他们又将大批被其俘获的斯拉夫人售予罗马人作为奴隶。

久而久之,“奴隶”(Slave)“斯拉夫”这个名称便反过来成为对诸斯拉夫民族的称谓。

对斯拉夫民族各支系划分的通行的看法是,西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被认为基本己日耳曼化)、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波斯尼亚人是在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和统治期间同土耳其人混血并且伊斯兰化的斯拉夫人。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

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国家间那种常见的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在东亚地区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

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但处于体系最高点的中国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英法百年战争:英法两国于公元1337—1453年间断断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

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另一原因是英法领土纷争。

战争初期英王爱德华三世领导英国连连取胜。

公元1364年,法王查理五世继位后几乎收复全部失地。

公元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再次发动战争,攻占法国北部。

公元1429年,法国女民旗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

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

公元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莱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

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三十年战争(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2)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3)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中考历史知识专题串联

中考历史知识专题串联

专题一:西方列强侵华史一、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侵略势力伸入到中国西南地区。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6、中日战争:(1)1931—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2)1937—1945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二、有共性的不平等条约的归类:1、赔款: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外使驻华: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3、开埠通商: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4、割地:①中英《南京条约》②中俄《爱珲条约》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④中俄《北京条约》⑤《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⑥《中俄改订条约》⑦中日《马关条约》5、三大不平等条约: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②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最多③中日《马关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④《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1、开辟租界2、控制关税3、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如享有领事裁判权)4、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①强占土地和割地:英国:1842年,香港岛。

日本:1895年,台湾、澎湖列岛。

俄国:19世纪50—80年代,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②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山东、长城以北和新疆、广西、云南、长江流域、福建。

5、制造制造边疆危机: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沙俄策动外蒙独立、英国炮制“麦克马洪线”。

精品文档 (174)国际关系史专题

精品文档 (174)国际关系史专题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有当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联系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

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

2.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3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

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

本专题包括1、2两种类型。

第3种类型另外组成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一、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发展史1.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

主要内容有:(1)早期殖民斗争:主要表现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在早期殖民扩张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目的是争夺殖民霸权。

(2)法国与其他欧洲列强的关系:时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主要表现为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及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主要目的是争夺欧洲霸权以及恢复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3)主要是克里米亚战争及德国统一中与邻国的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英法与俄国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殖民战争;普法战争以色当战役为界,之前法国是非正义的侵略性战争,普是为完成统一的正义战争,之后性质变化。

(全面把握普法战争的影响)在欧洲以外,欧美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又勾结起来,英、法联合出兵,充当元凶,俄、美充当帮凶,共同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美洲,在拉美独立战争基本胜利后,欧洲列强想乘机填补西、葡留下的殖民空缺,俄国还加紧向阿拉斯加扩张。

美国竭力阻止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包含着“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原则的“门罗主义”在这一背景下出台,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

美国甚至还从欧洲列强手中攫取其在美洲的殖民地:1846年从英国手中得到俄勒冈,1867年从俄手中廉价购得阿拉斯加。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决策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2. 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和规范国家之间的互动。

3. 实力政治:国家根据其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强弱来影响国际关系。

4. 自由贸易:国家之间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关税来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 帝国主义:强大国家通过控制和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资源。

6. 大国崛起: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7. 冷战: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8. 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9. 全球化: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

10.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国际关系史5

国际关系史5
– ——时殷弘 《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法律出 版社1999年。
2009-11-16
第四章
四、战前的国际危机和外交调控 的失败
2009-11-16
第四章

1.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年。
–法德争夺,英国坚决支持法国。
2009-11-16
第四章

2.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
–对德国来说愚蠢的是,每隔几年就以战争威胁另一 个国家,而不确定一个有意义的目的。结果每次都 加剧了导致敌对联盟的那种恐惧。
2009-11-16 第四章

两大集团彼此差不多完全势均力敌,以至于一 方力量的几乎任何增长(军备的增强、盟友的 增多、领土或势力范围的扩大)都被对方认为 很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因而必须立即大力阻 止或予以抵消。另一方面,每一方无论如何增 长武力,都无法确信自己起码安全也已有保障 (或者用今天的话说,具有可信的威慑力或威 慑失败后有保障的摧毁力),因而几乎风吹草 动就可能引起先发制人的强烈冲动。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起源、进程和影响
2009-11-16 第四章
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
2009-11-16
第四章
分析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根源一般 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考察历史的深层要素、事件的最 基本根源,它规定了国家和国际体系发 展的一般走向。 二是在此基础上考察具体的政策决定以 及由此引起的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变化。
2009-11-16 第四章
(2) 1881年德奥俄三皇同盟
1881年6月18日建立,1884年续订一次。 三国的共同需要:

– 德国的主要敌人是法国,不想过分疏远俄国; – 俄国的主要敌人是在中近东与其争夺的英国,暂时 无实力与其他列强抗争,俄国外交的主要策略是避 免无益的纷争。 –奥地利在联俄还是联英上,选择了俄国:俾斯麦的 工作;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

高考文综:国际关系史专题重点解析

    高考文综:国际关系史专题重点解析

题目(中) 高考文综:国际关系史专题重点解析国际关系史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与重点,并且经常以主观题的面目出现,在世界史考查中所占分值较大。

国际关系史也是考生复习的难点,相对于其他板块而言,国际关系史理论性较强,知识脉络跨度较大,命题角度多变,考生难以准确把握。

近年来,对国际关系的考查又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⑴国际关系中有关中国问题;⑵重要的国际会议与国际组织,如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二战后期的会议;国联、联合国、欧盟等;⑶大国间的关系;(4)国际关系格局。

-国际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概况1.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主要体现在英法两国争夺殖民霸权与欧洲霸权,内在驱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对市场与原料的需求增加。

(2)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的德国迅速崛起,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霸权,英德矛盾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交织在一起,演变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人类第一次谋求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以缓解世界大战所产生的灾难。

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国际联盟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当1929年经济危机扩展到全世界的时候,重新崛起但经济脆弱的德国谋求建立法西斯政权,走对外扩张道路,以解决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

而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人类面对巨大社会危机与灾难的时候走向合作,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成为可能。

并由此催生了联合国的建立以及包括联合国宪章在内的一系列国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际关系准则出现。

3.“二战”以后至今。

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美苏合作破裂,最终形成了国际间的长期对抗,致使国际局势长期紧张,直至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解体。

国际关系史讲义

国际关系史讲义

国际关系史讲义第1讲《国际关系史》导言一、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科国际关系史与传统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相比,兴起比较晚。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法学、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的基础。

国际关系史与外交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际关系定义一国际关系,是指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家群体、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的总和。

国际关系定义二国际关系,指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关系,其中以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

国际关系,内涵和外延:内涵: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就是跨越国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国际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实质性问题上是一致的——追求利益。

国际的各种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

外延:国际关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国际经济关系是整个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是最活跃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内因。

研究国际关系的三门学科:(1)国际关系学:从整体上研究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2)国际关系现状:侧重分析当前国际关系的动向和预测发展趋势。

(3)国际关系史:主要叙述以往国际关系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

国际关系史定义(1)国际关系史,就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以及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综合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科。

(2)国际关系史,就是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包括国际组织)的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以及文化、宗教关系,并使之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而且也不应忽视重要历史人物在国际关系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专题五国际关系史

专题五国际关系史

专题五国际关系史专题五国际关系发展史:从战争走向和平【主干知识重组】一、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战争(1)列举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其它欧洲国家对法作战的性质。

(2)列举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

二、普法战争列举普法战争对法、德、意三国产生的影响。

三、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列举日俄战争对中国、朝鲜、日本的影响。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1)列举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及演变结果。

(2)列举一战爆发的原因。

(3)列举一战西线战场的三大陆战、一次海战名称。

(4)列举一战产生的影响。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1)列举二战前英、法、美推行政策的主要史实。

(2)列举苏德战场的四大战役。

(3)按时间顺序列举四次国际会议的主要内容。

(4)按时间顺序列举三大转折战役名称。

【规律知识总结】1、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1)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2、二战启迪:(1)和平来之不易,追求和平、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对付人类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求同存异,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3、对国际战争的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对战争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的特点认识。

(1)战争的原因。

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

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

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出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制约,因此对战争性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个专题主要包括: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四、主要的国际战争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

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4、一战后:英美矛盾。

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5、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6、二战后:美苏矛盾。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7、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国际关系发展史:从战争走向和平【主干知识重组】一、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战争(1)列举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其它欧洲国家对法作战的性质。

(2)列举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

二、普法战争列举普法战争对法、德、意三国产生的影响。

三、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列举日俄战争对中国、朝鲜、日本的影响。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1)列举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及演变结果。

(2)列举一战爆发的原因。

(3)列举一战西线战场的三大陆战、一次海战名称。

(4)列举一战产生的影响。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1)列举二战前英、法、美推行政策的主要史实。

(2)列举苏德战场的四大战役。

(3)按时间顺序列举四次国际会议的主要内容。

(4)按时间顺序列举三大转折战役名称。

【规律知识总结】1、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1)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2、二战启迪:(1)和平来之不易,追求和平、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对付人类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求同存异,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3、对国际战争的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对战争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的特点认识。

(1)战争的原因。

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

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

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出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制约,因此对战争性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

其次战争进程中的各种要素也影响战争结果,如指挥员素质、军队战斗力等。

(4)战争的影响。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

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

4、从文明史角度看,国际战争在客观上有以下积极作用:①国家的建立、巩固和统一;②打破地域界线,加强经济文化交流;③削弱旧势力,推动社会变革,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推动国际格局变化;④教育各国人民从战争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创建和平的国际环境。

⑤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主干知识重组】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22年)(1)列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两次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2)列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中国地位。

(3)列举史实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主要矛盾。

(4)列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演变及主要标志性事件。

二、雅尔塔体系(实质两极格局)(二战后期——1991年)(1)列举初步形成(即,雅尔塔体系)的背景、内容、评价。

(2)列举最终形成(即,北约、华约组织建立)的原因、标志、影响。

(3)列举两极格局的演变(即,美苏争霸)过程中美、苏对中国的政策。

(4)列举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

三、多极化趋势列举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表现。

【规律知识总结】1、决定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1)科学技术的发展(2)经济力量的消长。

(3)军事实力的变化。

(4)新兴势力的崛起。

(5)各主要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直接因素。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凡——华体系是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分天下;多极化趋势现阶段表现为“一超多强”,相互制约。

3、对国际格局的认识(1)国际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虽然处于不断的调整中,但其根本特征不变;(2)国际格局的建立以相应的国际力量为依据,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必然引起国际格局的变革;(3)世界大战必然打破旧的国际格局,也改变世界力量的对比,因而战后是建立新的国际格局的时机,如果缺乏这种时机,新的国际格局将在各种力量对比的缓慢变化中逐步建立起来;(4)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5)20世纪的国际格局的中心由一个中心地区变为两个中心,再到出现多个中心,增加了国际关系的稳定性。

【主干知识重组】1、英法关系(1)列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法关系及史实。

【规律知识总结】1、英法关系特点:(1)英国对欧洲大陆一贯奉行“势力均衡”政策。

(2)20世纪以来英法对德问题上有合作也有矛盾。

(2)列举19世纪中期,英法关系及史实。

(3)列举19晚期——1919年,英法关系及史实。

(4)列举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英法关系及史实。

(5)列举二战后,英法关系及史实。

2、法德关系(1)列举1870年,法德关系及史实。

(2)列举19晚期——1919年,法德关系及史实。

(3)列举20世纪30、40年代,法德关系及史实。

(4)列举二战后,法德关系及史实。

3、英美关系(1)列举18世纪英美关系及史实。

(2)列举一战及一战后,英美关系及史实。

(3)列举20世纪30、40年代英美关系及史实。

(4)列举二战后,英美关系及史实。

4、美日关系(1)列举19中期,美日关系及史实。

(2)列举一战期间、一战后,美日关系及史实。

(3)列举二战期间,美日关系及史实。

(4)列举二战后,美日关系及史实。

5、美苏关系(1)列举20世纪20年代,美苏关系及史实。

(2)列举二战期间,美苏关系及史实。

(3)列举二战后,美苏关系及史实。

6、中日关系(1)列举汉、唐、明、清时期,中日关系及史实(各举一例)。

(2)列举近代中国,日本侵华史实。

(3)列举现代中国,中日关系及史实。

7、中美关系(1)列举近代中国,美国侵华史实。

(2)列举美苏争霸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史实。

2、法德关系特点:(1)法国与德国是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的老对手。

(2)在长期的对立和争霸斗争中,双方互有胜负,几度起落。

3、英美关系特点:(1)从反英独立到争夺世界霸权。

(2)二战后,英美以合作为主。

4、美日关系特点:(1)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

(2)二战后,由单独占领——扶植——竞争。

5、美苏关系特点:敌对——合作——“冷战”对峙。

6、中日关系特点:古代睦邻友好、近代屡次侵华、现代曲折发展。

7、中美关系特点:近代侵华、现代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8、制约各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①国家实力的变化。

国家实力的强弱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它决定国家(3)列举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间及三个公告。

8、中欧关系(1)列举汉、明清时期,中欧关系及史实。

(2)列举近代欧洲列强侵华方式、影响。

(3)列举21世纪中欧关系。

(根据时事政治回答)。

9、中俄(苏)关系(1)列举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关系及史实。

(3)列举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帮助。

(4)列举美苏争霸三个阶段,苏联对华政策及史实。

10、中印关系(1)列举西汉、隋唐、明朝时期,中印关系及史实(各举一例)。

(2)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印关系及史实。

11、中朝关系(1)列举汉朝、隋唐、明朝时期,中朝关系及史实(各举一例)。

(2)列举近代中国与朝鲜关系及影响。

(3)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中朝关系及史实。

进行国际交往的目的、方式和国际关系中地位。

弱国无外交。

②国家利益的得失。

国家利益是指引国家对外政策的指南。

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行为都以各自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例如,19末20世纪初,英国与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英国为自己的利益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

不与法国“结盟”政策,同样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

③地缘政治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国际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产生特定的国家间关系。

如基于“欧洲大陆”这一特定的地缘,英国制定了对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

④各国的历史传统。

如,近代俄国、德国、日本侵略扩张与他们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传统有密切关系。

【主干知识重组】一、重要会议、组织、文件1、列举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2、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四次国际会议的主要内容。

3、列举国际联盟、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宗旨、作用。

4、列举《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内容。

【规律知识总结】1、对国际会议的认识(1)国际会议受大国影响较大,与会国地位不同;(2)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有关的国际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实践的产物,也是化解国际争端、避免无谓战争的有效途径之一。

2、对国际组织的认识国际组织的建立、发展和消亡是国际间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对于协调内部各国行动、促进各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定地区的国际关系1、西欧:由纷争到联合(1)列举近代以来西欧各国纷争的表现和影响。

(2)列举欧共体成立的目标和影响。

2、东南亚:从大国争夺到共同发展列举二战后东南亚经济发展概况。

3、中东:从战争到和平(联系时事)4、巴尔干半岛:独立到纷争(联系时事)5、朝鲜半岛:地区紧张到缓和三、当代国际领域的主要问题1、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防止美国建立单极世界。

2、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解决第三世界国家及人类共同发展问题。

3、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问题。

3、对特定地区的国际关系的认识:特定地区的国际问题,与该地区民族矛盾、宗教分歧、领土纠纷、种族差别、历史传统有关,更与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有关;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既有利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安定和友好往来,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国际关系有三种表现形式:竞争、冲突、合作。

随着历史发展,“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每个国家都要有全球意识,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