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言语文化视角下语文教育复合性的思考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言文学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工程,面临着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强化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今天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汉语言、文学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教育和研究,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专业。

而语文教育则是普遍性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因此,两者在内容和对象上存在差异。

但尽管存在差异,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也是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

在使用性目的上,两者的共同点表现在将中华文化及其语言传承下去,提高人们的汉语言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在研究性目的上,两者的共同点表现在共同探索汉语言和文字的起源、演变和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承和发展。

首先,加强调查研究,从实践出发,让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促进。

语文教育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面向的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因此,教材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

但是,通过对语文教育中的课文、教学方法、实践研究等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更加深入的研究基础,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反哺到语文教育中。

其次,强化教材建设,从教材出发促进思考和互动。

教材是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键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注重教材意识形态和教材建设,更多地融入汉语言文学元素,体现关联性,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由发挥。

最后,加强教育方法创新,从方法出发促进互动和学习效果提高。

在教学方法中,语文教育强调“用文献说话”,汉语言文学教育强调“文献说真话”。

两者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应该相互协调、优化。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教”“学”兼顾“语”“文”并行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包括文学知识的传授。

在语文教育中,“教”与“学”必须兼顾,“语”与“文”也要并行。

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要重视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教学模式、教材选择、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教”“学”兼顾“语”“文”并行的重要性。

一、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的兼顾需要教学模式的优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现在,我们要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水平,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二、教材选择的合理性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在“教”“学”兼顾“语”“文”的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教材内容要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审美情感和科学精神。

教材形式要多样化,包括文学作品、实用文、科普读物等,注重启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修养。

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关注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心理状态。

通过合理选择教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兼顾,“语”“文”并行。

三、评价体系的完善评价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激励,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

在语文教育中,“教”“学”兼顾“语”“文”也体现在评价体系的完善上。

评价既要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

要在语文考试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注重笔头作业、口头表达、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融合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融合探讨

中学课程资源ZHONGXUE KECHENG ZIYUAN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将语言和思维置于同等地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创设与生活、教材贴近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思考,以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为语言组织与运用提供不同的思维框架,充实语言表达内容。

同时在语言训练时,教师也可以以探究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推动学生的思维交流,使语言与思维更加融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言训练激发思维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高中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教学为基础,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底。

语文思维是学生从语文的角度,思考日常情境问题的方法。

良好的语文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清思路,理顺语言组织,使交流和表达更加通畅。

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和思维教学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促进两者的融合也是必要的。

一、以情境活跃学生思维,促进语言的组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处于更加活跃的思维状态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组织。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可以设置与教材相关联的各种情境及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

情境引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借用问题创设多种情境。

利用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情境,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回答问题的语言。

二是导语情境引入。

借用导语引入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三是借助生本对话训练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主动向文本提出问题,并且回答这些问题。

在学习完《鸿门宴》这篇课文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鸿门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一名女性,现在项羽被敌军围困,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而刘邦则占据了上风,即将赢得整个天下。

语文课程的复合性的读书心得

语文课程的复合性的读书心得

语文课程的复合性的读书心得《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是王尚文教授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06年第12期的文章。

今日读来,颇觉王教授思考深刻,关注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给人启发很大。

现将自认为重要的论述摘录如下。

王教师首先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该是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复合。

但是这二者各有独当之任。

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具有各自的“独当之任”很让人受教益。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言教育的独当之任。

“语言教育就是母语教育,任何一个中国公民都必须接受系统的母语教育,都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这是人之为人生存的需要,同时这也是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文学是人学,它能使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共感,由此而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把美还给美,把丑还给丑,进而使美的更美,使丑的更丑,最终把人的感情、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这就是文学教育的独当之任。

语文课程复合性特征,就是要肯定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如果无视这种相对的独立性,所谓必要性就有落空的危险。

语言教育虽然离不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最后总要落实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知识与能力上,尽管它可以运用文学作品的语言作为例子,但它却担负不了文学教育的任务。

”“文学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的生活、人的命运进而对人的生命体验最后落实到人之为人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感受与感悟,这与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为旨归的语言教育毕竟是两回事。

”同时“文学教育也不可能取代语言教育,它进行的是精神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虽然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有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丧失自我反思的机会。

这是语文课程中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相对独立性。

在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中,这种复合性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王老师首先探讨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语言教育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教育教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从业者,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对接两者,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指对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传承和继承的过程,而语文教育则是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

在现实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有一定的相互关联,但也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对二者的对接性进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以为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遗产,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对语文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提高语文水平。

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可以相互促进。

汉语言文学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而语文教育则注重学生的读、写、听、说等语言文字的基础技能。

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既能够提高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又能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融合和创新。

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不仅仅是将二者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发挥二者的优势,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通过相互促进和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

语言与文化的互动我对汉语教学的文化视角

语言与文化的互动我对汉语教学的文化视角

语言与文化的互动我对汉语教学的文化视角语言与文化的互动:我对汉语教学的文化视角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在汉语教学中,文化视角的运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出发,探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在汉语教学中运用文化视角的建议。

一、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工具,而文化也反过来影响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在汉语教学中,文化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还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通过文化视角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二、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视角1. 文化背景的介绍在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的介绍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民俗习惯等,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2. 文化元素的教学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文化元素进行讲解,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乐器、传统手工艺等。

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讲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文化体验的开展通过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舞蹈、中国武术、茶道、书法等,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运用文化视角的建议1. 相关素材的选择在教学中,选择与文化相关的素材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选取中国的诗歌、民间故事、影视剧等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情境化的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适合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不仅学习语言,还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教授词汇时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人类作为社会动物,言语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社会化过程中,言语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当今社会,言语教育观念出现了迷失,这给我们的社会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回归到正确的言语教育观念上。

首先,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主要体现在传统礼仪与尊重的模糊。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注重言听计从,尊重他人的发言权,并注意言辞的恰当与礼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观念逐渐被忽视或者被误解。

很多人不再注重听取他人的意见,而是更加倾向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导致了交流中的障碍和冲突。

另外,一些人在言论中不加控制,使用粗俗的词语或者侮辱性的言辞对待他人,缺乏社交礼仪,进一步破坏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言语教育观念带来了迷失。

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字和语音来进行交流。

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很多人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情绪,以一种暴力与攻击的方式对待他人。

这种言语暴力的泛滥,严重地破坏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言语教育观念,强调网络社交的规范和道德。

然而,正是由于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我们才更加需要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传统的文化与礼仪。

我们需要重新学习传统的美德,尊重他人的发言权,并注重言辞的恰当与礼貌。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社交能力,还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言论自由和社交媒体的约束与规范。

虽然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权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侮辱他人或者散布虚假信息。

我们应该意识到言论自由的边界,并注重网上言论的真实性和友善性。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教育系统中的言语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交技能和礼仪,让他们明白正确的言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此外,家庭教育也应该重视言语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尊重他人的发言。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愈加受到重视。

长期以来,这两者之间缺乏有效对接,互相独立运行,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存在。

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必须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差异。

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字有效地表达和传递信息。

而语文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思维。

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强调对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的研究,而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对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尽管目标有所差异,但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

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叠。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研究经典文学著作,如古代文学名著、近代文学作品等,以及文学理论、文艺批评等方面的知识。

而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内容也包含了一定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

我们可以通过对两者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合理安排,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为将来更深入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打下基础。

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互相借鉴和融合。

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文学作品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语文教育也可以借鉴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一些有效教学方法,如文学赏析、写作指导等,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我们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

“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

“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

在这个背景下,一种名为“文化语文”的教育理念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提出了“教育回归”的口号。

那么,“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们对于当下的教育有何意义?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

“文化语文”是指一种注重文化传承和语文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它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训练。

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文化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不仅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还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新。

相对于“文化语文”,“教育回归”更多指的是一种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反思和重新定位。

它认为现行教育过度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教育回归”主张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不仅仅重视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无论是“文化语文”还是“教育回归”,都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在当下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过分注重分数的获取,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发展。

而“文化语文”和“教育回归”都提出了重构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成长,使他们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未来的社会做好准备。

实施“文化语文”和“教育回归”并非易事。

首先,这需要教育体制的变革,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过于功利化,应试教育还在较大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要实施“文化语文”和“教育回归”,需要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文学是人类思想的表达,因此要想进行良好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

而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这也需要与语文教育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进行深入思考,对于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和推动汉语言文学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内在联系的。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民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的载体,它涵盖了汉语言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学作品等。

而语文教育正是以汉语言文学为基础的。

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必须以汉语言文学为核心,充分挖掘和利用汉语言文学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语文素养的充实基础。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的。

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而汉语言文学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途径。

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语言文字的美丽,进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而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语文教育则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教学舞台和丰富的传播渠道。

通过语文教育,可以使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可以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作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依存的。

语文教育需要立足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传统,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设置,深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和感悟。

而汉语言文学教育也需要以语文教育为支撑,借助语文教学的平台和机会,将汉语言文学的精华传递给学生,使之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和情感。

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是相互依存的,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构建其间的密切联系,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机整体。

语文课程的复合性

语文课程的复合性

语文课程的复合性
佚名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尚文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2期发表了《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一文,提出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应是语言(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二者各有独当之任,既不能相互混杂,也不能相互取代。

我们长期缺乏语文课程的复合性意识,带来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语文教学成了既不是语言教育也不是文学教育的两不是、两不像课程,以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治”是一种方案,当然,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作为过渡,笔者提出,语文教师每上一堂课都应首先弄清它侧重于语言教育还是侧重于文学教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也就是说,总要给学生无论是语言方面的还是文学方面的一点益处。

【总页数】1页(P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高职语文课程的性质——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课程主体性研究之一 [J], 施弘
2.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 [J], 王尚文
3.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结构性重组——我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J], 胡勤
4.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实践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札记 [J], 杨世碧
5.走出讲读分析的误区构建实践性语文课程——聆听吴中豪教授《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建构》讲座有感 [J], 李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尚文: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

王尚文: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

王尚文: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王尚文:论语文课程的复合性一、语文课程肩负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项任务作为课程名称,“语文”是语言(汉语)教育任务和文学教育任务的复合。

汉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汉语素养,文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019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和文学、数学……等八个学习领域”,与其中“语言与文学”这一学习领域相对应的科目是语文和外语。

[1]换句话说,与语文课程相对应的学习领域由语言和文学两个部分组成,而不是只有语言或文学一个部分。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肩负着语言(即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两项任务,具有复合性特征。

《方案》说的虽是高中,但它所说的语文课程这一复合性特征却具有普遍意义。

复合不是混合,既不是语言教育包含文学教育,也不是文学教育兼顾语言教育,就好比不是豆浆里加点牛奶或牛奶里加点豆浆,把牛奶和豆浆两种食品混成一种。

《方案》关于语文课程学习领域的这一规定,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无疑是个里程碑,但它由来有自,并非从天而降。

从纵向看,起码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其中关于语文课程,既有旨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的“中国文字”这一科目,到第五学年又增设了旨在“养其性情”的“中小学堂读古诗歌法”。

[2]文课是进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语言文学课”[4],并以专节分别论述了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不同的宗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

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言课程标准(实验稿)》,既有“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等语言教育任务的规定,也明确指出了文学教育的目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5]课标研制组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在充分论述了语言教育任务的同时也斩钉截铁地指出:“文学不是奢侈品,文学对人的教育功能是不能忽视的。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言语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一领域,教育观念的迷失和乱象也越来越凸显。

而如何回归正确的言语教育观念,使得社会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走向更加健康和稳健,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社会研究人士共同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言语教育的目的和实现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规范的言语习惯、不良的教育方式和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都会对言语教育的正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言语教育过于功利化在现代社会中,言语能力已成为人们获得竞争力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人都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言语能力,但是更多的人却从功利化的角度出发,重视的是言语的表面效果,而不是如何实现言语的通过。

这种过于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对于“真正的言语教育”概念的模糊和淡化,从而影响到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2.言语教育方式不合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言语教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学生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口号和画面的制作上,而不是把精力用在真正的训练上。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导致教育的质量下降。

3.缺乏正确的言语教育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缺乏正确的言语教育观念。

对于言语教育中的问题,很多人都倾向于表面化的处理方式,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因此,很多不良现象得以继续存在,从而影响到了言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言语教育观念的回归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言语教育观念的回归已经成为我们的必然要求。

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是重新塑造言语教育形象的关键。

以下是指导言语教育回归正确道路的建议:1.从实质上重视言语教育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从言语教育的实质出发,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言语的能力和素养。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口语训练、文章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提高,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用言辞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语言的基本原理,达到言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言语教育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深刻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言语教育往往被局限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言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思想的传承与传播。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接受着新的变革和转换,并对言语教育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然而,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对传统言语教育观念的重视和回归,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言语文化。

一、传统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言语教育观念渐渐被淡化,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相应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言语教育往往被理解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以教授语言文字为主,重视语言的机械性,忽视语言的人文精神。

而在现代社会日益开放的背景下,言语教育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也开始多元化、全面化,主推英语等外语教育,以期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拓展知识面。

另外,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也越来越少去亲自与人交流,而是选择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语音聊天工具来进行交流。

由此,传统言语教育观念的价值因此被轻视,人们越来越少去追求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各种思想,而选择更加人机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现代言语教育观念的新认识与变革如今,随着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大趋势,现代言语教育观念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言语教育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掌握,而是更着重于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在这种观念下,语言与文化、思想密不可分,成为理解文化与思想的基石。

现代言语教育还着重强调实践与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口头背诵之外,开始注重口头交流、写作、演讲等实际技能的培养。

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增加对语言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掌握。

另外,随着人们对多元文化和思想的重视,言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跨国语言培训机构的出现,囊括各种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语言与文化教育。

浅议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回归与重构

浅议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回归与重构

浅议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回归与重构发布时间:2023-04-21T08:05:42.087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3月总第444期作者:刘银华[导读] 如今的语文教学课堂更加重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逐步忽略了对于基础训练技巧以及训练思维的运用。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桥中心小学362141摘要:在最初的语文教学环节中,语言训练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同时也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发展,语言训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教育视野,被逐渐的边缘化。

为了进一步加强素质化教育,老师应该重新将语言训练作为教学重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基础能力。

通过良好的语言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

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当中进一步完善语文训练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训练教学策略如今的语文教学课堂更加重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逐步忽略了对于基础训练技巧以及训练思维的运用。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习技巧,老师应该提高语言训练的重视程度,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将语言训练融入到情感教学环节中,避免高耗低效的情况发生。

老师可以合理利用当下更加先进并且多元化的教学技巧,重新将语言训练引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

一、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想要学好语文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字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外阅读。

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锻炼并提升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写作环节中,进一步强化语言训练流程,帮助同学们为后续的语言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学习没有明确的认知和正确的理解,所以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外读物,这些课外读物虽然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但是却并不具备较高的教育价值和学习意义。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基本工具,而言语教育则是培养人们有效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在现代社会,言语教育观念似乎出现了一些迷失,导致现实中的许多语言现象和语言教育现状并不理想。

本文将浅谈关于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一、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1.语言工具化现代社会强调效率和实用性,语言也被当做了一种工具来使用,忽略了它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在这种语言工具化的观念下,许多人只注重语言表达的精准度和流畅度,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情感。

2.语言功利化与语言工具化相似,语言的功利化也意味着把语言当做实用的工具来使用,而不是把语言当做交流、交往的载体。

在这种观念下,语言教育的目标往往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和工作需要,而不是培养良好的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

3.语言的“失格”在某些人心目中,某些语言、方言、口音被认为是不正规、不标准的,因此被贴上了“失格”的标签。

这种观念的盛行多少会导致一些方言文化的消失,一些学生对祖辈口音的反感,同时也削弱了语言多样性的地位。

4.语言地位不均在一些地区,流行的语言并不是标准汉语,这导致了当地孩子用方言交流的情况普遍存在。

然而,这些孩子在上学时常常需要用标准汉语,这导致了很多孩子语文成绩普遍偏低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标准汉语环境,而不是强行被沉浸在一个不适应的语言环境中。

二、言语教育观念的回归1.发掘语言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其不同方言和声调的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

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家乡话,并帮助他们从家乡话中发掘文化内涵,使这种方言的文化价值尽可能完整地传递下去。

2.强调语言的交流和交往作用交流和交往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而不是语言功利化的附属品。

因此,在言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出发,逐渐掌握语言的表达能力。

真正让语文课程回归本位——谈谈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问题

真正让语文课程回归本位——谈谈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问题

圆园13年第1期《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新课标》)已经颁布一年了。

一年来,大家最关注的,议论最多的,依然是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即,语文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新课标》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真好!从此,语文课程就要一心一意完成自身的任务,不再乱折腾了。

因为这句话如同一根威力巨大的“定海神针”,牢牢“定”住语文课程,使之迅速回归本位。

多年来,一线语文老师叫苦不迭,并不是课程标准(实验稿)没有给语文课程定性,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并不明确。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

二者如何统一?这里有个“度”,这个度很难把握,要做到恰如其分,非常非常之困难。

有时,甚至连专家学者也说不清。

专家学者各执一词,一线老师无所适从。

在当时的大形势下,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占到了绝对的优势。

于是,语文课程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班主任老师的责任,科学课的责任……都一一落在了语文课程的肩上,语文课程的目标越来越繁杂,语文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

这些几乎把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淹没。

对此,大家都不满意。

思想品德课不满意,科学课不满意,历史课不满意,社会课不满意……你把别人的事情“抢”过来做了,又没有做好,尽管费尽气力,人家满意吗?如科学课要的是探索与发现,你能做到吗?不仅别的科目的老师不满意,很多语文老师自己也不满意。

他们望天长叹:既然如此,还要我们语文老师做什么?我们的汗水流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心血浇灌了谁的幼苗?许多学生也不满意。

我们天天这样紧紧张张,我们天天这样辛辛苦苦,我们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等用毕生精力探讨的中国的语文教育理论呢?从近现代来看,“三老”(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践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在文学教育 中同时包括了外国文学 而已。 用言语 文化的视角来探究语文 的本体 ,其意义在 于 : 把 语 文教育置于言语文化这一宏阔视野下来 观照 , 有 助于对语 文及语文教育从一个新 的视角来分析 和思 考 ; 对语 文课程 的 复合性质 的反思 , 也有助于对语文教育教学 理念和方式 的考
点, 有助于从一个新 的视角来观照 和思 考语 文教育 的本体 论
和课程 观 , 对 当下语文教育教学无 疑具 有重要 的理论 意义和 实践价值 。 国内学者对 言语文化 和语文 二者关 系 的研 究是从 不 同
育和 文学教育合 二为一 的复合 性特征 。语 文在本体 上是 什
么? 就是母语和文学 这两方面 的教育 。 中小学乃至大学语文 , 就是要完成汉语教育 和文学教育 的任务。基础教育及大学公 共课 教育 中的语 文 , 就是指汉 语和文学 , 旨在提高学 生 的汉 语素养和文学素养 。实际上 , 任何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 , 都包 括本 民族语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两方面 内容 。我 国台湾省的 国
【 关 键 词 】言语 文化 ; 语 文教育 ; 母语 中图分类号: H 1 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5 - 0 1 7 0 — 0 1
语文教育是汉语母语教育 和文学教育 的综合 , 具有 复合
性特点 。从 言语文 化视角来 分析语文教育 , 探究其复合性 特
文课 , 正是汉语教 育和 中国文学教育 的合二而 一 , 大 陆 只 不
的研 究 目的出发 的, 因而 , 不 同研究者其 言语文 化 内在所 指
并不 完全相 同。2 0 0 4年起 , 有 学者提出用言语文化来探究语 文的本体 。李陆先生发表在《 语文报》 教师版 2 0 4 年第 2 0 9期 头版 的文章《 语 文是用语 言来表述 的文化》 , 从语 言表述文化 的视角来探究语文本体 , 并批 驳了用并列式合 成词来定义 的 语文 。这篇文章里 “ 用语言来表述 ” 实际上 已经就是“ 言语” 的 意思 , 他所论的问题“ 语 文是用语 言来表述的文化 ” 实 际也 就 是“ 语 文是言语 的文化” 。这个观点受到 了激烈 的批 驳 , 尤其
察 。比如《 田忌赛马》 这 一课 , 有 的老师花 大量时间延伸开 来
和 学 生 一 起 探 讨 数 学 问题 ,这 是 教学 中 溢 出 了语 文 的 边 界 ,
就如 同在经济课 上花大 力气讨论《 资本论 》 在写作 中 的结 构
艺 术 和技 巧一 样 。 再 比如 : 为 什 么 学 生 觉 得 许 多 文学 作 品 一 到语 文 课 上 就 变 得 令 人 生 厌 了 呢 ?这 是 凶 为个 别 教 师 不 明 白

塑 鎏
对言语文化视角下语文教育复合性的思考
。高 燕
( 兰 州 市 兰炼 一 中 , 甘肃 兰州 7 3 0 0 6 0 )
【 摘 要】语文教 育承担着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 的双 重任务 , 用言语 文化来分析语 文教育 的复合 性特征 ,
确 立 言语 文化 的语 文课 程观 , 有 助 于从 一个 新 的视 角 反 思 当下 语 文 教 育 课 程 内容 和 教 学 方 式 的 改革 。
化, 语 言能力对 整个人类 、 对个 体的人 的重要性 是不言 而喻 的。汉语 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 的提高是基础教育 的任务 之一 , 中小学教 育应该致 力于提高 学生的汉语 素养 , 语 文课 程的任务 是让学生 学习母语汉语 , 了解我们 的 族语 , 提高 用民族语来读 、 写、 听、 说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该 具有汉语教

个恰如其分 的可靠基石 , 还不如说是倡 导了一种言语 文化 的语文课程观 。人类用语言把握 这个世界 , 记录 、 传承人类文
1 7 0
[ 作者简 介] 高燕 , 兰州市 兰炼一中教 师。
雯 叵 I
学I
I j L 九
是来 自冯 贻联 的。冯 贻联在 文章《 百年沧桑话 “ 语文 ” —— 也
谈“ 语 文是什么 ” 》 中直接点 名批驳 了李 陆 的观 点 , 并强调 了 “ 立足言语 形式 ” 的重要性。陈金海先生则直接提 出言语文化 论 的语文本 体观 , 重在揭示 语文 的言语文化性 , 但对语 文教 育 的复合性及文学 教育重视不够 ( 见( ( 2 0 0 6年度语文 教育研 究综 述( 理论研究部分 ) 》 ) 。 关于语 文课 程本体论 的争 论都是 围绕语 言符号 性质 和 人 的语 言能力这 一非凡属性 而进行 的 , 因为 , 语言 实在是人 掌握世界的一种极普遍极广泛 的方式 , 它扩 展到差不多一切
的复合性 , 有 些课 , 就 要 以 文学 教 育 的方 式 来 领 悟 与感 受 ; 而
领域 , 于是 , 人们发现 , 言语 所到之处 即语文显 现之处 , 从 言 语文化 的视 角来 看 , 语文具有很显 著的复合性特征 。言语文 化 是一 个包 蕴量极大的人类活动 , 凡涉及人类使用语 言符号 与语言能力 的一切 活动都可 以从 言语 文化 的角度去考 察探 究 。从言语文化 的角度来探究语文 的本 体 , 与其说是找到 了
语文 的汉语 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性特点 , 结果 对那 些情感 浓郁 的作品没有引导学生按文学教育 的方式 感悟和思考 , 而 是仅仅把 它当成 了学 习汉语 的字词句篇的例文。像 《 雨巷》 这 首诗 , 如果 把文学教育 与汉语学 习混在一 起 , 就会 出现这样 的情况 : 匆匆读一下课文 , 解决 一下不认识的字词 , 分析一 下 修辞 手法 , 总结一 下写作特 色。结果 , 文学 教育 没有进 入情 境, 汉语学习也肤浅而不扎实 。正确 的方法是 , 要 明白语文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