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瓦格纳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纯音乐 的 , 歌词与音乐 的关 系类 似于主仆关系 ,音 “ 乐 必须迁就 、 顺从 歌词 , 管音乐一 点都不需 要歌 尽 词 的帮助 ; 事实上 , 如果没有歌词 , 乐反而能够更 音 加 自如地 活动 , 因为音乐不仅要让 自己的每一个音 符 吻合歌词 中字词 的长度 和含义 , 而且 自始至终都 必须与歌词保持某种一致 ” ③ 。 这样一来 , 音乐也就 背 负了强加在 它身 上的 、相 当随意 的某一 目的特
在 同一时 间内炮制 出各种各 样完全不 同类型 的印 象, 不遗余力地投放人力 、 物力 以渲染效果 , 就可以 提升观众的美感 。其实音乐作为所有艺术 中之最强 有力者 , 全凭一己之力就可 以完全 占据观众敏感 的 心灵。” 在欣赏一部相 当复杂的歌剧音乐时 , ⑤ 观众
的眼睛在同一时间却受着各种刺激 : 五彩缤纷 的华
乐 美 学 史上 具 有 重 要 地 位 和 贡 献 。
[ 关键词 ] 叔本华 ; 音乐美学观 ; 歌剧 ; 瓦格纳
阿 图 尔 ・ 本 华 ( r u c oe hur 18 — 叔 A t r h pn a e,7 8 h S
个世界 , 就是为这一旋律加上 的歌词” 。要理解 他这 句听起 来 比较诗意的话的含义 , 首先要 明白他对 于
乐, 等等 。所有这些 目的、 用途都是与音乐 自身本质
完全不相干的。
( ) 乐应 该 用 于传 情 而 非状 物 一 音
在叔本华看来 ,音乐是真正普遍 、 “ 人人能懂 的 语言, 因此 , 人们 在世 界各 处 、 上下数 千年都无 比热
切 、 入 地运 用 这 门语 言 , 不 间断 。 曲 意味 深 长 投 从 一
《西方文论选读》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X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X畴的诞生。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
陌生化属于文本的X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与的对象主要是诗歌。
5.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
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
2.文化工业。
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
3.音乐社会学。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
“媚美与眩惑”——对于叔本华与王国维美学范畴的分析
( 州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 苏 徐 州 2 11 ) 徐 江 2 16
摘
要: 叔本华在美的形态分类上提 出了一个新的美 学范 畴“ 媚美” 这个美学范畴 的提 出与叔本 华的人生观与艺术观 ,
密不可分 。 中国清末的 国学大师王国维吸收了叔本华原有 的美学观点 ,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把第三种美命 名 为“ 眩惑” 这也是与他 的人生观美术观 紧密相连的。文章通过讨 论媚美与眩惑所J - 的历史 承继性 , 比较二者在不 同 , C ̄ f 并 时代与环境 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 从而对 当下文艺作品中泛滥的媚美 与眩惑现象进行反思。
免, 因为 这 些 裸 体 人 像 的 姿 态 以及 整个 处 理 手 法 都 会 激 起
同。王国维把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美 的理念之 中 , 把第三种
叔 本 华 称 为 的“ 美 ” 媚 阐释 为 “ 眩惑 ” 眩 惑 ” 词 最 早见 于 。“ 一
《 国语 ・ 周语 》 单穆公谏铸大钟篇 “ 夫乐不过 以听耳 , 而美不 过 以观 目, 听乐而震 , 若 观美而眩 , 患莫甚焉。夫耳 目, 心之
叔本华被公认为是非理性 主义与悲观主义哲学家 。在
他 的著作中 ,以黑格 尔为代表的理性 主义受到极端批 判 。
叔 本华极 力张扬 非理性主义 , 以生命 意志作 为人类 乃至世
界存在的本体。叔本华推崇康德 , 并声 明 自己的哲学是 以 康德哲学为基础 , 因此 在许 多哲 学观点上 两者有许多相似
的 , 望 的 , 在 勾 起 观 赏 者 的 欲 望 , 纯粹 认 识 服从 于 意 渴 意 使 志 的 支 配 。他 以荷 兰 人 的静 物 写 生 为 例 , 为在 静 物 写 生 认
艺术的救赎——试论叔本华的艺术美学观
( eat et f rD s n He i nvri , ee 2 0 0 , hn ) D pr n o t ei , f ie t H f 36 1 C ia m A g eU sy i
A s a t S h p n a e ' t e r fa s e is i b s d o i t e r f“ e t ei n u t n b t c : c o e h u r h o y o e t t s a e n h s h o y o a sh t i t i o ”,w i i r s h c c i hl hs e
t e r fa t n e i s a d t ersg i c n e i e h s r f e t e is h oy o r a d g n u n h i in f a c n t i o y o s t . i h t a h c
Ke r s:S h p n a e ;a sh t n u to y wo d c o e h u r e t e i it iin;a t e i s c r ;g n u ;wi p we . lo r l
认识 论上 的直 观主义 以及人 生观上 的悲 观主义 。而 为 眼睛看 见太 阳 、 手感触 着地 球 , 阳和地 球才会 存 太 叔 本华认识 论上 的直 观主义 是叔本 华美 学思想 的根 在 。当然 , 仅仅从 表象来 认识 世界是 远远 不够 的 , 人
更重要 的是 把握表 象背后 的本 质 , 基, 也是开 启叔本 华美学 思想 之 门的锁钥 , 理解 叔 氏 不能 只认 识 表象 , 的审美直观 学说 对把握 其艺 术美学 思想有 着重 要 的 叔本华 说 : 这世界 的一 面 自始 至终 是 表象 , 如 另 “ 正
意志论美学的合唱与变奏——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第 9卷 ・ 2期 第 20 O 6年 4月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1o u h uE u a 1 n I s 1 u e 0 r a f S z o d c t n t t o t
Vo . No2 1 9. . Ap .0 B r 0 2
作为 2 O世 纪 人本 主义 美 学 先 驱 的叔 本 华和 尼 表象的中介 。 关于“ 意志” 究意为何物。 叔本华说:意 “
采, 开创了有别于传统西方美学 的唯意志论美学 , 他 志 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 目的、 一切止境的 。 它是 (P ) Dm 。这就是说 。 意志是一种盲 目 们不是回避美学与人生的联系 ,去追求所谓的无限 个无尽的追求” (s
一
叔 本华 、 尼采 与 传统 美学 的明 显 区别 . 是他 们 两 人 怎样 才能摆 脱 痛苦 呢 ?叔本 华认 为 , 脱痛苦 的根本 也 摆
最大的共 同之处 。但是 , 我们也看到 , 面对多灾多难 办法是摆脱意志 ,摆脱意志无非是摆脱产生欲望的 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 。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 自我或个 体 。 即走 向死 亡 。一 旦没 有 了产生 欲望 的 自
有 别 于叔 本 华 的人 生哲 学 。
是 “ 生 中令 人 愉 快 和 唯 一 纯 洁无 罪 的一 面 ” 是 人 . ,
人 ①嘲 。 关 于世 界 的本 质 , 采也认 为是 意 志 , 不是 叔 “ 生的花 朵 ” ( ) 尼 但
本华所讲的求 生存 、 求温饱的生命意志 。 这是一种非
一
与 永恒 , 去探 索 审美 现象 背 后 的本 质 奥秘 , 而是 把美 的、 永无止境 、 永不停息的欲求 与冲动 , 基本特点 其
叔本华 美学语录
叔本华美学语录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些叔本华的美学语录:
1. 人性本恶,只有通过艺术才能达到自我救赎。
2. 真正的美,源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3. 艺术的目标,就是表达出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4. 只有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美学的内涵。
5. 美的本质是自由和无限,它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
6. 艺术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7. 真正的艺术家,是那些能够深入思考生命意义并表达出自己独特见解的人。
8.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9. 美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标准。
10. 艺术是永恒的,因为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感受到无限
的可能性和意义。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也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
只不过我们普通人只能感受它,而无法精确地表达。
叔本华在柏拉图和康德的哲学基础上,综合东方佛教哲学,创立了反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哲学。
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
与同时代的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不同。
他的理念旨趣不在于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理论演绎,而是生命、生存、人生。
本体不再是绝对的实在,不再是上帝,而是生命意志。
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超出人类认识范围以外的,不受充足理由律支配的非理性的存在。
叔本华在其理论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写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
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和认识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对于这句话的认识,小听见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拿起一个将要丢掉的垃圾纸,然后对它说五句话:“你对我是没有意义的。
”“你如果有什么意义,那也是我所赋予的。
”“但是我的头脑充斥着我过去的经验和念头。
”“过去的经验和念头是有局限的。
”“所以我并无法真正认识你。
”反复感受这几句话加深对叔本华理论的理解。
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一只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
就像大多数的美学家一样,他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自然延伸,突出了非理性,主体性。
叔本华没有给美下过确切的定义,而是从主体的心理方面来谈论美,或者说从美感出发来论美。
后来的学者干脆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概括为非理性的美感论。
他认为现实中的个体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象世界,无法不受到根据律制约的理念。
只有认识主体摆脱了意志的束缚,上升为审美直观,“审观”时,才能认识普遍的理念。
叔本华认为,美作为理念,只有出现在主体的观审状态中,即审美中。
审美观审说是叔本华美学的核心部分,其它的美学观点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在美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预示着20世纪西方美学由客观论向主体论转向潮流,为现代“审美态度”说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一些活动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人类符号实践。
叔本华价值观
叔本华价值观
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价值观深刻而独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但人们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己的价值。
叔本华强调个体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而不是被社会或他人所左右。
他认为,人类的烦恼和痛苦往往源于过于在意世俗的眼光和评价,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活出真实的自我。
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至上”的观念,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实现自我超越和升华。
他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类意志和自由的最高形式,因为艺术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展现出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和理想。
此外,叔本华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财富或种族如何。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种族、国界和阶级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价值观强调了个体的重要性、自由和平等,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摆脱世俗的束缚,实现自我超越和升华。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哲学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
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
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
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哲学背景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
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
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4365页。
)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它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
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
)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
因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
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
02
文艺美学观点概述
尼采文艺美学观点核心内容
01
永恒轮回观念
尼采认为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选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且这
些瞬间和选择会不断重复,形成永恒的轮回。这种观念为他的文艺美学
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02
上帝已死与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宣称“上帝已死”,意味着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已经失效。他主
张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这反映在他的文艺美学观点中,即对传统
03
艺术创作观念比较
尼采艺术创作观念特点
强调艺术的自主性
尼采认为艺术应该独立于道德和 宗教,不受其约束,艺术家应该
追求自我表达和创作自由。
推崇悲剧艺术
尼采高度重视悲剧艺术,认为悲 剧能够揭示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激发人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主张永恒轮回
尼采的永恒轮回观念对艺术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艺术家 的作品应该追求独特性和不可替 代性,以体现生命的独特价值。
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 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等。
叔本华提出了"生命意志"、"悲 观主义"、"同情伦理学"等重要 观点,对后世哲学、心理学、美
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两者在哲学史上地位与影响
尼采和叔本华都是19世纪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 点比较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尼采与叔本华简介 • 文艺美学观点概述 • 艺术创作观念比较 • 审美观念差异分析 • 悲剧理论对比研究 • 影响力与传播途径探讨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虽然叔本华作为哲学家出名,但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可通过他的“美学随笔”来了解。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强调人的感性体验。
他认为,美是我们感性体验的结果,是一种现象,不是在物体本身的品质或形式中,而是在我们的感官和情感中。
美不是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即它不是存在于物体本身的,而是存在于人与物体的互动之中的。
人们可以通过美来释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叔本华将美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客观美和主观美。
客观美是指那种被广泛的人群一致认为是美、无须条件就能判断的美。
主观美是指那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感受力,而这种美是每个人亲身经历的,因此每个人对它的感受力也不同。
普遍认同的客观美比较容易定义,因为人们在审美上有着共同的认知和共识,而主观美却因人而异。
叔本华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更能充分体现人们的感性体验以及个人的情感和想象力。
叔本华认为,美感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等来实现的。
在他看来,艺术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和创造美感。
艺术创造美感的过程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叔本华提出了一种“解释感觉”的方法。
他认为,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不仅要依靠语言或概念,而要通过作品来感受其中的一种“精神氛围”。
这种氛围不是作品的物质要素,而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背后的“动机”。
叔本华还提出了“艺术家的境界”这一概念。
他认为,艺术家的境界是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是与艺术自身无关的品质。
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力并不一定与他受过艺术教育的多少有关,而在于这种内心状态的丰满和深厚。
艺术家的境界越高,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就越深入,创造也越来越successful。
虽然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非完美,但是它深刻地表达了人们与美的关系。
这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欣赏美的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后意蕴。
“媚美”与“眩惑”——叔本华与王国维美学范畴比较之一
关键 词 : 本 华 ; 国 维 ; 美 ; 惑 叔 王 媚 眩
中图分类号 : 6 1 0o 6O 一O 1 一O 1 0 - 7 5 2o )6 1 7 5
不把注意力集中于这触 目 惊心的、 与他的意志敌对的
摆脱了根据律 的束缚 , 变成了“ 纯粹认识的客体” 。美 惧和渺小感 , 超然 于物外 , 而获得 了壮美感 。壮美感 感的获得就是因为审美 主体摆脱 了各种欲求 的束缚 , 就在于这种可怖 的对象 与宁静 的心境之间的对照 。 因而忘记了一切痛苦和烦恼之后所体验到的精神愉 “ 媚美” 则相反, 它不是使人避开意志, 摆脱欲求, 成为 悦 。在美的形态划分方面 , 叔本华既继承了康德 、 黑 纯粹认识的主体 , 而是迎合 、 刺激着鉴赏者的意志, 使
格尔等前辈美学家的观点 , 又有所超越 。他除了把美 鉴赏者由纯粹认 识主体又 回复到欲求主体的状态。 分为优美和壮美两种类型外 , 还提出了“ 媚美” 这一崭 因而丧失了真正纯粹 的审美观照。叔本华认 为, 在艺 新的美学范畴。叔本华认为“ 媚美” 是壮美的对立面。 术中,媚美” 现 为两 种类 型。一种是积极 的“ “ 表 媚 “ 我所理解 的媚美是直接对意志 自 , 以满足而激 美”表现为“ 荐 许 , 想要” 。比如荷兰人的静物写生 , 由于画
— —
叔 本华 与 王国维美 学 范畴 比较之 一
余 学玉
( 西 学 院 中文 系 , 徽 六 安 2 7 1) 皖 安 3 0 2
摘
要 : 本 华 在优 美 和 壮 美之 间 又提 出“ 美” 一 美学 范 畴 , 是 他 对 美 的 形 态分 类 的 一 大贡 献 。这 一 范畴 的提 出是 与 叔 媚 这 这
第七章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选讲)
2、悲观主义的伦理学
(1)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①生命意志:体现为难以满足的 欲望
②痛苦与无聊是人生的两大基本 要素;
③生育行为延续了人生的痛苦。
(2)解脱之道
①真正富有智慧的人不学的沉思、艺术和审美、 道德的途径暂时摆脱意志,可人们 不能永远处于无为的静观状态中。
于康德所说的先验形式。
(3)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①表象是意志的体现; ②各人的意志有特殊性:形成各具特
色的身体; ③意志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
(4)意志客体化的等级 ①意志(自在之物)——理念(直接
的客体化)——事物(间接的客体化) ②无机物(盲目的自然力,如重,如
不可透入性,固体性,液体性,弹性, 电气,磁力,化学属性和各种物性。都 是意志的直接表出,无异于人的动作 ); 动植物(生命和繁殖);人(观念)
③禁欲的道路 “自愿的、彻底的不近女色是禁 欲或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 “此外禁欲主义还表现于自愿的, 故意造成的贫苦”
④佛教是最高的宗教。
(二)美学观点
1、审美直观
①审美直观的含义 一种摒弃理性、忘却意志(欲望)的 自失状态 “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就是说 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 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 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 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 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与直观分开了,而 是两者合一了 ”
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 平和、静穆,“外观”
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 梦境的美丽外观是一切
造型艺术的基础。 “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
称美的外观的无数的幻觉”。
②日神艺术:
日神
造型艺术、史诗
(2)酒神精神
①酒神崇拜、酒神秘仪、酒神节庆: 酒神的经历(被肢解):个体化的 痛苦 秘仪:生殖的崇拜、性的放纵、与 神合一的象征仪式;人们忘却了自我。 表明了人摆脱个体化束缚,打破外 观的幻觉,回归自然之母的怀抱的强烈冲 动。 自弃与回归;痛苦与狂喜;个体化 的崩溃与回归神秘本源
叔本华美学思想
叔本华美学思想叔本华(AtIthur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出生于但浑(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母亲是一位有才气的女作家。
叔本华童年被送往法国生活,这种早期的漫游式教育”造成了他的精神习性”,”他熟悉世界甚于熟悉书本”。
回国后在汉堡一所商业学校学习过,又曾在父亲带领下漫游过欧洲许多地方,1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随哲学家G·E·舒尔曼研修了柏拉图与康德的著作。
1811年去柏林大学提出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次年获博士学位。
其间9曾在魏玛他母亲举办的文学沙龙里与歌德结识,对歌德深为佩服。
后在F·迈耶尔指导下,研究过印度哲学和佛学。
1820年去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黎宁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
曾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遭到惨败,听课者从未超出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敦授。
由于不敌黑格尔,愤而辞职,靠父亲丰厚的遗产过日子。
1831年起定居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一直到去世。
主要著作有雷《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自然界中的意志》(1838年)、《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年)及论文集《附录和补充》(1851年)等。
第一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康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论,印度哲学与佛学,特别是印度的优婆尼沙罢约《奥义书》(Upani-shads)中的悲观厌世思想。
此外,还从莱布尼兹、费希特、谢林等人那儿采搬了一些思想果实,拼凑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概括为:表象、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
一表象——认识论意义上的世界在当时的德国,叔本华是作为官方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他把黑恪尔比作“精神上的珈利本”,谴责他的哲学完全是“江湖法术”,这种攻击确乎已经超出学术语言的范围了。
然而并不象一些文章所说的那佯,叔本华只是出于嫉妒才大骂黑格尔的,至少他有自己的道理。
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
意志:叔本华哲学与中国美学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及其美学思想19世纪,当德国古典哲学到达颠峰之际,当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将他的理性主义哲学称作是绝对真理之时,一股强劲的反叛思潮在德国开始涌动,这就是唯意志主义。
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r)与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唯意志主义从一开始,就有着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唱反调,反叛西方文化理性传统的强烈意识;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教时,对把持着大学讲坛的理性派哲学家极为敌视,他故意把课程排在黑格尔上课的同时,欲与黑格尔竞争,遭到惨败後,愤而辞职。
但叔本华深信自己哲学的价值,他声称自己提出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方法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这种唯意志主义哲学将使欧洲哲学发展产生根本性的转变。
历史最终证实了这一点,19世纪中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尼采继叔本华之後宣称“上帝死了”!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终於产生重大转折,唯意志主义正式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和思想影响的哲学思潮。
唯意志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反经验哲学、反理性主义,认为服从理性、服从外部世界就会使人忘记自己的真正本质,失去真正的自由,不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作用。
因而必须将哲学从关注外在的经验、事实、理性等等外部世界移向人的内心世界,但这并不是移向人的感觉经验以及理性思维(因为这些终归仍受外在世界支配),而是移向人的生命、人的感情意志及一切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本能冲动。
并认为这些是人的最本质的东西。
从这种“本质”出发,唯意志主义认为人以及其它生物,乃至整个世界的基础都是生命、情感意志。
意志推动着一切。
“意志”正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
意志是什么?在叔本华看来,意志就是世界本质。
叔本华在外表上摹仿康德,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世界本身)。
“现象世界”是人们通常认识到的世界,但这仅仅是世界的表象,而“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质,这个自在之物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PPT课件
美的范畴
• 1、美是理念 • 2、优美,对象迎合纯粹直观,这对象就
是优美,主体激起的就是美感。 • 3、壮美 • 4、他认为壮美真正的对立面是媚美“我
所理解的媚美是直接对意志的自荐,许以 满足而激动意志的东西。”“在艺术的领 域里只有两种类型的媚美,而且,两种都 不配称作艺术,一种是积极的媚美,一种 是消极1/3/9
9
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1是西方现代哲学和美学中的唯意志主义思潮的鼻祖把康德哲学和柏拉图理念论以及印度佛教思想结合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唯意志主义哲学体系
西方现代美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 叔本华被称为“ 悲观主义哲学家 ”。他是黑格尔 绝对唯心主义的 反对者、新的“ 生命”哲学的先 驱者。
• 代表作是《作为 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
哲学体系
• 1,、是西方现代哲学和美学中的唯意志主义思潮的鼻 祖,把康德哲学和柏拉图理念论以及印度佛教思想结 合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唯意志主义哲学体系。
• 2、他把康德的现象界和物自体改造成为表象和意志, 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 基本命题,客体只为主体,为我而存在,是彻头彻尾 的唯心和唯我主义。
• 3、他引进了柏拉图的理念认为意志的客观化及表象有 两种形式,一种是理念,他是意志的客体化,另一种 是具体时空中的受根据律支配的个别诸事物,他是理 念的展开。
• 4、总之,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实际上是由意志、理念、 表象这三个基本概念构成的。
• 5、他的哲学还具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特征。 • 6、他的美学是建立在哲学体系的基础之上,核心思想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于19世纪后期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叔本华在其美学随笔中,深刻地探究了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美学见解。
首先,叔本华认为美是一种感官体验,它是无法用概念或语言来描述的。
美不是一种含义,而是一种感受。
他说,“美不是关于思想的,它是关于感受的”,因此,唯有自身去感知才能真正理解美。
其次,叔本华提出了“观察者和所观察的物体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我们感受到美的时候,其实是对于外部世界与我们内在精神之间的一种契合,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共鸣。
这就意味着,美是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体验,是主客相互交融的表现。
叔本华还强调了美的短暂性和一次性。
美是一种短暂的、无法逆转的感觉、体验。
他认为,美的短暂性和一次性是它的一大特点,因为美的消失也意味着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性。
叔本华感性地理解美为“花开一时,雨过天晴”,只有在短暂的那一刻才能完美地体验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再次体验到它。
除此之外,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还包括对于艺术的看法。
他认为,美学的最高形式就是艺术。
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创造出一种真正的美感,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他甚至主张艺术应该以一种时空的方式展示,让观众置身于艺术作品的场景中,真正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神韵。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美学随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感性层面去理解和探究美和艺术的思考框架。
他提出的美的短暂性和一次性的观点,让人们更珍惜眼前的美好,并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逆转性。
他关于艺术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去探寻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美感,并将之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作者:马春节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教育》2013年第12期
摘要: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是溶入他的哲学思想中,他的“观审”和“迷失”的美学思想,即认识主体在观赏自然或者关照艺术作品的时候,由于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而获得的一种忘我境界,或者主体摆脱求生意志的缠绕,迷失于对象之中,把自我完全放弃,成为纯粹的主体,这种美学思想与西方的思辨美学思想不同,包含深刻的人生意义,因此对我们的人生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理念;自失;观审
一、美存在与理念中
叔本华这里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理念是不同的概念,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的唯一直接的客体性,意志通过理念才能间接的客体化为现象。
而现实的许多现象在我们面前,并不是整齐有序,是很杂乱的,又是变幻莫测的,和意志不是直接同一的,所以不是意志恰如其分的客体化,因此就是不完美的。
“唯有理念是意志或自在之物尽可能的恰如其分的客体,甚至可说是整个自然之物,不过只是在表象的形式之下罢了。
”[1]“理念把意志客体化了,这样的客体化是完美的。
”[1]“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它最完美的客体性。
”[1]这就是叔本华所认为的完美性,就是这种理念把意志客体化的完美性,因此美只能存在于理念之中,而“美感”也就是指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完美性。
但是认识到存在理念中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我们的认识总会受到各种意志的限制,因为认识本来就是为意志服务的,认识中的表象世界总是与个体发生这种或那种因果关系,或者认识总是依据根据律行事,所以认识不能够认识到它背后永恒的不受因果性制约的理念。
这样也就意味着不能认识到理念把意志客体化的完美性了,也不会有美感的发生。
所以叔本华认为,要想真正获得美,那就必须“它是在认识挣脱了它为意志服务的关系时,突然发生的。
这正是由于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
这种主体已不再按照根据律来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沉浸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
”[1]这也就是说,放弃对事物的习惯看法,不再按照根据律的线索去追究事物的相互关系,也不让抽象思维,理性的概念束缚着意识,而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所有的意识都能宁静的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而不管这些对象是何种状态,同时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也就忘记了他自己的个体,忘记了他自己的意志,而只是纯粹的主体。
“当我们称一个对象为美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这对象是我们审美观赏的客体……就是说看到这客体就把我们变为客观的了,也就是说我们在观赏这客体时,我们所意识到的自己已不是个体人,而是纯粹而无意志的认识主体了。
”[2]
这就是叔本华的“自失”说,个体已经不是原来含义上的个体了,它已和对象融为一体,丧失了自身。
当客体以这种方式走出来它对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的关系,主体也就摆脱了对意志的一切关系,这时我们就能直观地认识到理念,也就是认识到美了。
这种认识也是所谓的“观审”。
人在这样的“观审”中,也就是我们平时欣赏大自然或者欣赏艺术品时候,由于消除了无我差别而获得了一种忘我境界。
在这种体验中认识主体也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忘记了生存意志的压迫,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一种超然感受,这也就是“审美快感”。
二、“优美”“ 壮美”“ 媚美”
此外,叔本华的“迷失”和“观审”的审美思想,这种认识对象或者观审对象,是叔本华所说的“优美”和“壮美”,因为现实中还有许多叔本华所认为的“媚美”。
“优美”和“壮美”是在人的观审中所形成的两种基本类型。
所谓“优美”是这样的一种情形:“认识的对象由于它们的形态很容易成为其理念代表,使人不知不觉得就摆脱了意志和为意志服务的对于关系的认识,从而进入到纯粹直观的状态。
这样的美感叫做优美,是来自客观方面”[4]。
所谓“壮美”,则是说“认识的对象由于它们与个体的意志存在着根本的敌对关系,因而审美的纯粹直观状态要先通过有意的强力挣脱这种关系才能获得。
观审者一方面觉察到这种敌对关系,但并不为之动心;另一方面他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无意志的主体宁静地观赏着对象,只把握对象与任何关系不相干的理念促成这样的状态的对象就是壮美”[4],这是来自主观方面。
所以我们要想真正获得审美,就应该欣赏这样的“优美”和“壮美”的对象,这样才真正能对我们有现实的生存意义,才能给我们心里关怀和消除主客体差别进行自我解脱来进行净化。
而媚美,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艺术中凡能勾起人的利害或功利欲望,引发求生意志的东西”[5],这样的媚美会引发观审者的欲望和意志,进入利害打算,还是没有对自身的烦恼和痛苦起到根本作用。
这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东西分为好坏给人欣赏,就像一些优秀书籍,我们很少有人能静心进入状态看,而对于那些通俗低级趣味我们有时看得很有劲,因为低级趣味书勾引了我们意志和欲望,打法了时间。
高品位的书,以其题材充实深广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诉诸读者的严肃思考、体验和想象,可以真正的净化读者的心灵世界,提高读者的精神品味,升华读者的人格境界,而不是勾起我们欲望。
三、关于“自失”“观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从叔本华美学的审美主张即“自失”“观审”中,从这里我们可以阐释出许多现实意义。
叔本华的“自失”和“观审”还有主客体的界限消除,这也就审美的消除了主客体的对立的协调作用。
虽然启蒙主义伸张主体性,企图通过主体征服客体来获得自由,但现代性的实践表明,这不能获得自由,反而导致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
主体的扩张,虽然有现实意义,是社会发展需要,但并不能消灭客体,它仍然作为主体的对立面而存在,并且抵抗主体的扩张。
要消除主客体的对立,获得自由,就必须主体性为主体间性,也就是把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变为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关系。
叔本华的“迷失”“观审”美学思想,消除主客体间的对立,完全迷失在
审美中。
它们是自我主体的朋友,与自我主体交往对话、对话、沟通,最后达到了充分的一致,完全的同一。
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技术与人对立,然而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理性的奴役,恢复了人与世界的血肉联系,世界重新为人的世界,人重新为人。
在自然审美中,就会出现情景交融、物我不分的状态。
在社会生活审美中,就会出现对人的充分同情、理解,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状况。
在艺术审美中,就会出现我与艺术形象同命运、共悲泣的状况。
此时,世界失去了单纯的有用性,成为我的知己,成为理想世界。
而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功利的关系,虽然有友谊、亲情的存在,但是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功利的关系。
这种功利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化。
理性虽然为我们建立了美丽的房子开拓了美丽自然,但我们人与人之间却因理性而变的冷漠,人之间为了各自的生存而竞争。
把人生疏了,从这方面来看,叔本华痛恨的提出人生是痛苦的,有什么不对呢,他只是敢于挑战当时的理性权威成为第一人,所以我们都在批评他的不可理喻,但是却看不到他打破常规,对现实的敢于反抗,虽然有点消极但是哪个名人的思想不都是缺陷。
虽然叔本华思想是含有人类审美中获得暂时解脱,然后幸福死去,归于虚无,但是我作为后代,姑且舍弃他的虚无观念,接受他的审美欣赏,接受他的主客体同一,进入超脱境界,接受他的理性对人的束缚,进行直观的想象和忘我,这对我们文学艺术不也是一种贡献,这也是叔本华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需要我们加以重新认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杨春时.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44页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图书馆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