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 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
大学生通识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分析论文2019-01-21一、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系统模型探索(一)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系统模型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相对复杂多维的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由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科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长帮带制度和导师制四大要素组成。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通识教育理念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联结的理论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场”。
这样就形成了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的四维系统模型。
障性的条件要素,这四者共同构成了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系统,在相互作用中发挥整体优势。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的运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包括静态系统和动态两个系统。
静态系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系统,是由学生管理、学科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长帮带制度、导师制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从而形成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静态结构。
然而这种素养结构在相对稳定的系统下,在纵向上又有相应的变化。
因为一些教育观念的变化又会有一些变化,尤其是随着人本特教观念的诞生,越来越多的新的要求在特殊教育领域里盛行。
大学生也不再单纯的在封闭式的大学校园接受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可以到社会这所大学校接受教育。
这就要求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的调整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样就形成了在横向上的相对稳定,在纵向上不断变化的运行结构,从而形成动态运行结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系统的功能分析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在一定的通识教育理念环境场里面发挥的。
高校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的素养。
高校通识课程目标的实施都是与上面的四个要素密切联系的,学生管理使高校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学长导航为高校大学生的前进指明方向,明确学习的原因,而导师领航则是让高校大学生懂得怎样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最高学府的大学,其除了要为社会输送人才外,还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而大学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定义大学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通过广泛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全球意识等。
通识教育注重一般性知识,追求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1. 培养批判性思维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各个领域学习知识,并将学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这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比较全面的,它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理解学术文章及其推理过程,而且还要能够分析、评估、判断和提出自己的立场。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全面客观,避免单向思维和盲目跟风,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
2. 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各个学科,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在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性,但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3. 培养全球意识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球意识。
这意味着学生要了解全球化趋势,关注世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相互作用。
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全球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更有竞争力。
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难点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大学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目前在大学通识课程的选择上依然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难题,且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式的过度“老化”目前,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都是传统的面授模式,缺少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产生影响。
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
科 技 教 育19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8.03.199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邓节军(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304)摘 要: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通识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通识教育反对过早专业化,使培养的大学生知识割裂、视野狭隘、片面发展。
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它不强调学生掌握任何技能以及任何知识,而是旨在通过科学的通识教育,基于完善的通识课程来有效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学生复合学科的融合贯通。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 通识课程 认识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199-02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从表面上来看,它本身不具备专业性的能力,但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全面理清和认知知识系统,能够更好地运用在未来的求学及职业方面。
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本身反对过早的专业化,而是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发挥其他学科对专业学科的渗透和辅助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是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升华。
1 大学通识教育的含义与要求通识教育虽然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但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科学的通识教育对于专业教育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大的,能够有效提升专业教育的水平,丰富和完善学生专业教育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专业教育的学习中,融合贯通,理性思辨。
大学通识教育的含义与要求主要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二是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首先,大学是知识的宝库,大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专业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综合化的素养。
大学理应是研究学问的场所,通过大学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能够怎么做,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通用6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篇1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广泛关注,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文首先介绍通识教育的概念,然后分析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解决通识教育困境之途径。
论文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通识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二、通识教育之现状回顾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即提倡“沟通文理”;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更明确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办学理念以及“诸育并进”的教学内容观。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一、通识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学知识和学做人。
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两部分,“即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专业知识主要通过专业教育获得,而相关知识则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获得”,“大学通过开设通识必修课、选修课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涵盖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以及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健全大学生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健全的人格、广阔的社交能力的阶段。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可以启迪人智慧的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德行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0世纪末,很多高校开始开设通识教育,在课程科目选择、师资配备等方面做了尝试,但是,通识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远远没达到有预期的想法。
笔者认为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学生从主观上认为通识课不重要由于通识课一般为选修课,而很多大学生又在头脑中自动将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了主次,“重必修,轻选修”。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们上选修的课的状态很随意,多半是将通识课当做一个可以“混”学分的地方,没有认真去对待通识课。
(二)教师从思想上对通识课不重视大学教师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科研和其本专业的教学上,教师很难拿出更多的心思在通识教育上。
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多半是迫于学校压力,往往有应付交差的心理,这样就会产生教师拿自己的专业课直接作为通识课开设的现象,这样势必会让很多非专业的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另外,通识教育课远比专业课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高,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用一种通俗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那么教师就得有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量的精力,怎么还会有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如何上好一门通识教育课呢?因此,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看法2012级市场营销(4)班走进大学之后,我接触到了一门新鲜的课程――通识教育,这是一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的课程。
在信息万变,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如果仅靠掌握一门专业知识,那是永远不够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已经没有科学管理时代那么精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集体的社会,只有各个领域的火花相互碰撞,才会产生新的社会前进的动力。
正是基于这些方面,世界上有名的大学都开设了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公开课,目的就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避免出现学生走出社会后接触不同的领域工作时心有准备。
关于我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我只谈一下我国通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总所周知,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是一个填鸭式教育和应试制度的国家,学生在12年大学前的教育期间,目的是为了考试成绩优异,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所以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教科书和练习册上,其他户外活动,课外书阅读,兴趣爱好等等方面,很难得到发展,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必然造成学生缺乏创造力和产生新的思维。
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十分需要创新性才人,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世界性的突破成就,这些是应试教育无法办到的。
通识教育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一个补救,在应试的基础上,增设一些轻松的要求不高的科目,既可以减轻学生压力,又可以达到增长见识的目的,这是通识教育十分有意义的地方。
通识教育在选课,上课,作业,考核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它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空余时间,选择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的科目,老师授课都是内容比较简单,不像专业课那么深奥,通识课涉及的只是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有印象,基本解决,有这方面的观点,这就达到了增长见识的目的了。
最后,考核方式也是灵活多变得,一般以心得论文,视频,报告会,讨论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考核,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作参与精神。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通识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在多元化社会开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通识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作为大学生的非专业性教学内容,也应该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在通识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然后再根据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管理的详细措施,从而提升通识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现状;优化管理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必须承受的教育内容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意志以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
从通识教育的内容分析,它是一种具有广泛性的、非功利性的以及非专业性的根本知识、态度与技能的教育,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的示范与带动下,使得许多高校也积极地开展通识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改革,在通识教育相关的课程建立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1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1.1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性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课程方面,在内容设置板块出现了明显的趋向于专业化与应用型的倾向,并且在内容的划分中普遍缺乏明确的标准,从而导致了高校大学通识教育中出现课程的杂乱堆积,使得一些非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承受这些通识教育的课程时,出现一定的难度,更有许多大学生由于听不懂一些具有专业性质的通识课程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由此在高校的通识教育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在课程方案中表达出覆盖面的广阔性,促进学生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而且还要满足各个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承受度,①由此,在各个专业与学科领域中呈现出一定的比例,高校通识教育作为学生的根底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余能够扩大知识面与兴趣点。
1.2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在当前高校的通识教育中,虽然已经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与课程表达在学生的教学方案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的问题,根本偏向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而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大学通识课程对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通识课程中没有到达提升素质与拓展知识面的目的,除此之外,在培养大学生能力与知识构造方面也出现考虑不周的问题,例如在通识教育中,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而当前的通识教育中缺乏系统的规划,②没有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将通识教育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得高校通识教育难以获得教育的效果。
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的看法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个体素质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综合的学习思维方式。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还会接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综合的学习思维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他们需要学会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判断。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分辨真伪,还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通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法。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个体素质的教育模式。
通过通识教育,学
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同时,通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通识教育应该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设计1.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目前,针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笔者认为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评价体系目标不够清晰,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现在很多高校都未确立明确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目标,且评价内容也不是很全面。
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仅仅只是对老师所授课程进行检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等,这就使评价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事实上,全面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方法、效果的评价,而对于这每一方面又需要多种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必须具有科学、具体、详细的特征,使通识教育的评价不在空泛[2]。
2.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分类3.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指标的设计(1)评价目标。
在评价目标的建设上首先要根据通识课程教学目标对通识教育三大目标的支持程度来进行评价结果的判定。
要判断通识课程的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是否符合上述三大教学目标。
(2)评价对象。
要明确师生在教学评价时的主体地位,要根据教师是否完成通识课程教学目标,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要根据学生是否完成了通识课程教学目标,来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
在进行评价时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心理量表测验法、标准化考试、问卷调查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客观的对通识课程进行评价。
4.结束语通识教育的发展对人才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将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大批人才,也将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对通识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力求使我国通识教育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2]冯惠敏,黄明东,左甜.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2012,11:61-67.[3]童杰.大学通识课程学生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3.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范文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通识教育理念关键词:通识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原则;运用“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1.管理工作设计发挥民主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以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实施和完成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中。
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
・3 ・ 2 3
对 大学通 识教 育 的 几点认识
臧 江 牡丹江 17 1 ) 5 0 2
摘 要 : 文从 五个方面对 大学通识教 育做 了较 为科 学的理性分析 , 出了解决 问题 的方法 , 本 提 对通识教 育的健 康发展具有 积极的促
进 作用。
关键词 : 通识教育 ; 才培 养模 式; 程体 系; 学环境 人 课 教
通 识 教 育 ( eea d ct n 是 一 种 教 育 理 念 ,有 学 者 也 把 的。究其原 因 ,就 是因为 中华传 统文化博大精 深 ,渊 远流长 。有 G nrl u ao ) E i 它 翻译为 “ 普通 教育 ” “ 、 一般 教育” “ 、 通才教育 ”等。通识 教 独特 的魅力 。正如 美国前总统尼 克松所言 : “ 中华 民族是 非常优 育是 对所有人 生活 中具有 的共 同的 、普遍 的知识的教育 ,教给学 秀的民族 ,拥有难 以想象的丰 富文化 遗产 ,当欧 洲仍处 于野蛮 的 生 不同但 是相 通的 知识 ,教 给学生 认识 世界 的差 异性 、矛盾 性 , 黑 暗时代时 ,中国已经是全世界 最进 步 的国家… …我们 只要看 中 使 每个学生 面对 这些不 同时应该 具有独立 思考 、沟通差 异 、辨别 国人 在香港 、台湾及 新加坡所创 造的经济奇迹 ,再看 中国人在全 是非 的能力 。通 识教育 的 目的是 帮助学生形成 健全 的人格 和正确 世界各地 的表现 ,就可以预见得到 1 亿 中国人民可能爆发 出来 的 1 的人 生观 、价值 观 ,提升人性 和情感 的品位 ,达到身心 全面和谐 潜力 。 《 ” 老子》仅 以简 洁优美 的五千 文字 ,就勾勒 出 了一个朴 的发展 。通识教 育包含 了人 文社 会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 知识 、科 素 、 自然 、豁达 、飘逸 的宇宙 观 、人 生观 、方法论 的宏 大框架 , 技知识等 ,本文对大学开展的通识教育谈几点看 法。 其哲理超 越时空 ,令今人 和后人受用无 穷。美 国俄 亥俄州 立大学 1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 用 ( ho Sae U ie i) 菲 舍 尔 商 学 院教 授 奥德 ・ O i t nvr t t sy 申卡 尔 ( d d O e 通识 教育对 于人 才的思想政治素 质的形成 和提高具有 不可替 S ek r h n a)美 国俄亥俄州立 大学经济学教授 申卡尔在 出版 的 《 中国 代 的作 用 ,加强通 识教 育 的实践 ,始 终与 高等教 育 中教 育思想 、 世纪》 一书中指出 :如果 2 0世纪表现 了美 国的辉煌 ,本世纪的全 观念 的改革 和讨论相依相伴 。加强通识教育工作不 断深入 的过程 , 球发展无 疑将 以中国为 中心 。他预计 中国经济规模超 过美 国的 日 也是教 育思想观 念改革不断深化 的过程 。通识 教育既强调 知识体 子将 比大 部分人预料 的来 得更早 。世 界的经济 、政 治 中心将 由美 系上 的广博 ,又 重视 价值体系上各 种不 同的文 明和文化 。通 过提 国、欧洲 转移至亚洲 。与此相适应 ,我们 的文化发展 水平也 要居 供人文 社会科学 知识 、 自然科 学知识 、科技 知识之 间的对 话和各 世界第一 。因为离开了文化的主导和支撑 ,经济只能是 畸形发展 。 科知识 间的交流 ,引领学生融会 贯通知识 ,扩 展视野 ,培养其抽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一斑 。 22 .搞好教师培训 象 与综 合思 考 的能力 ,使其在 瞬息万 变 的现 代社会 中,能立足 、 发展 、成长 ,并 能更好地服务 于社会 。通识教 育对学生 的全面发 提高教 师 自身 的素质 ,要 制定一些政 策 ,吸引学科带 头人和 展 、人 文精神 的培养 、现代思想 观念 的形成 、增强社会适应 性等 学术骨干担任通识教育课 的主讲。长期以来 ,由于专业划分过窄 、 方面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知识分割 过细 ,造成 了所 培养人才 的通识 教育素质 缺失 。这 些人 通识 教育对 于人 才的技能发展具 有特殊 的促 进作用 ,主要体 走上教 师岗位后 ,不 能不对学生产生 一定的负 面影 响 。所 以急需 为这些人 补课 。倡导继 续教育 、终身 学习。通识教 育素质 的提高 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 ,通识教育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 思维方法 。 是永无止 境的 ,此外文 化知识也存在 着更新 的问题 。所 以 ,加强 第 二 ,通 识教 育有助 于使学 生完善 人 的思 维 ( 学 、历史 、 教师 的通识教育素质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 哲 对 教 师 的 培 训 方 式 应 以本 校 为 主 ,外 送 培 训 为 辅 。方 法 要 灵 逻辑等人文知识就能起到这个作用) 。 第三 ,通识教育有 助于学生激发 和丰富人 的想 象 ,而想 象是 活多样 、重在实用 。要 大力提倡教师 多读书 ,尤其 是多读通识 教 创新 的潜力空 间。加强通识教育工作 ,强调渗透 到专业教 育之 中, 育方 面的好书 。可采用 读书报告会 、研讨会 、辩论 会 、文 化知识 强调 贯穿于人才 培养的全过程 ,强调通过教学 过程 的整体 优化来 竞赛 等多种形式促进读 书活动 的开展 。另外 ,搞好 通识教 育基地 实现 ,注重潜移 默化的熏 陶和知 识的 内化过程 ,重视课 内外多种 的建设 ,也是 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 . 23抓好 教材 建 设 . 形式 的教育 与实践 ,这些做 法有利于推进 高师院校人才 培养模式 要组织有 关专家进行 编写 、审定 教材的工作 ,要推荐 优秀教 的改革 ,符合全 面推进通识教育 的精神 。 通识 教育对 于人 才的业务素质 和道德修养 也有不可低 估的影 材 的阅读 书 目。教材 的形式应多样化 ,不但有文 字教材 ,还要有 响作用 。现 在教育界广大有识 之士 已越来 越清楚地认识 到通识教 数字 教材 。各校应 大力开发 和应用 本校教材 ,本 校教材在 教育功 育对 于人才培养 的重要意义 ,已经将其作 为人 才培养改 革的一个 能 和价值方面有得 天独厚 的优势 。这是 因为本校 教材体现 了编写 教师个 人 的特质 ,而编写者又往往 是主讲者 ,所 以他们对 教材 的 重要切 入点 。 把握 得心应手 ,有 精准和独 到之处 ;本校教材 还受学校 文化 品位 2 加 强 通 识 教 育 的 对 策 21 . 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构建和优化 和格 调的影响 ,二 者具有 同一性 ;本校教材 与所 在地 区的政治经 通识 教育 的有效 载体是学校 的课 程 ,因此 一个完善 的通识教 济 和文化生活联 系紧密 。由于 以上原 因 ,本校教 材易 于被 学生认 同和接受 。当然 ,本 校教 材的开发 和应用 要有严 格 的审批制度 , 育体制应该 包括合理 的课 程设置 。 首 先 ,开设课 程数量要充足 ,为学生选课 提供 足够的选择 空 以防止假 冒伪劣和粗制滥造 。 间。 24优 化 教 育 环境 . 关于环境对人 的教育和影 响作 用 ,我 国古代 的教 育家有许 多 其次 ,课程 种类要齐全 ,以满足学生个 性化发展 的需要 。要 把 通识 教育课 程办成 教育产 品 “ 超市 ” ,在 “ 超市 ”中 ,学 生是 顾 精辟 的论述 。孔子说:“ 相近也 ,习相 远也” 性 ;墨子说 :“ 染于 苍 客 、是上帝 ,不再是被动 的选课 者 ,学生 也可 以主动 地提 出课 程 则苍 ,染 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 ,其色亦变 ” 。他们都认 为人之所 以 具 有各种 品性 ,是环境和教 育潜 移默化 的结果 。到 了近现代 ,众 需 求 由 学 校来 满 足 。 再 次 ,课程 体系重点突 出 ,要突 出人文社 会科学 文化和 自然 多知名教育家都 把教育环境 的优 化看作 “ 育过程 中最微 妙 的领 教 科 学教 育的核心地位 。在人 文社会科学方 面 ,要 突出哲学 、历史 、 域之一” 。进入 2 世纪 ,随着人们 对生态环境 的 日益关 注 , “ 1 教 逻 辑和伦理 道德方面 的教 育 ;在 自然科学 方面 ,要 突出 中西方 科 育生态环境 ”的概念应运而 生 ,并且越来越 引起教育 界有识之 士 的高度重视 。改善教育生态 环境 ,保持可持续 发展 ,已经成为重 技发展史 、高新科技 的科普教育 、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 要 特别注重 中华 传统文化 的传 承和弘扬 。 中华 文明发展 了五 大的教育科研课题 。 千 年而没有 中断 、没有没 落 ,这在人类文 明发展史上是 绝无仅 有 通识教育 的成败与教育环境是否优化有极其 密 ( 下转 1 ) 6页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发布时间:2010-07-29 来源:中国信息大学学报作者:李江萍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
有的同学感到奇怪,我毕业后想当会计、程序设计师,为什么必须学习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课程呢?为什么要在专业之外学习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呢?我就想当个美术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习全球通史、音乐史呢?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学习上的需要来选择课程,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
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
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
对于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Derek Bok曾说:“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
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
大学生应该有清楚且具风格的表达能力,应该对数据资料有基本的处理及解释能力,至少对一种外国语语言达到起码的程度,并具有清晰的思考及批判能力。
” 1973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enry Rosovsky负责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
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导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在于训练优秀的律师、医生,或工程师,而在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成为一个律师或医生之前,这个学生必须先是一个人,一个受过教育、有能力而且明理的人。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可以寻找到共通之处,这使得对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范文一: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析摘要:通识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人才培养,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水平,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通识教育开展时间较短,目前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还需要较大幅度的提升。
下面,本文就将从大学同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设计指标这一方面出发,着重对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力争建立一个科学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希望会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设计通识教育指的是通过对受教者进行包括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健全人格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等的培养,来使受教者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和全面基础观念的“完整”人的学科[1]。
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知识、人格、情感、理智等方面得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
1.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目前,针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笔者认为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虽然在近年来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已经开展,但是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大多沿用一般的专业课程指标,由于通识教育与一般专业课程具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导致现行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并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具体包括指标模糊不清、抽象、笼统、杂乱无序、主观性大、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大。
(2)评价体系目标不够清晰,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现在很多高校都未确立明确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目标,且评价内容也不是很全面。
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仅仅只是对老师所授课程进行检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等,这就使评价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探析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探析在当今社会中,大学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广泛普及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培养了跨学科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对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及其实践进行探析。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大学通识教育出发点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人文素养。
首先,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这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例如,一名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接受了理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通识教育,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原理,以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他们在工程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大学通识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多元的学科知识,培养出跨学科思维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大学通识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大学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社会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这使得学生具备了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的能力,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首先,大学通识教育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些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以便培养出跨学科的能力。
其次,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研究和参与社团组织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文章标题: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主要讨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背景、目的和措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相信,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深度的教育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引言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
然而,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这使得学生难以从中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课程改革的意义和背景1.意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并培养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课程改革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必然要求,学生需要更全面、更灵活的教育方式来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2.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当前,许多大学已经开始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例如,引入跨学科课程、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
三、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措施1.目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同时,课程改革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
2.措施:为实现上述目的,我们提出以下措施:(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调整课程结构,增加跨学科课程的比例,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2)引入实践环节:通过实地考察、项目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课程中的比重,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3)鼓励自主学习: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讨论小组、学术讲座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毛概论文-通识教育
《毛泽东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现状及思考专业:09西班牙语学号:2009030200016姓名:金晶通识教育的起源或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脉相传的教育传统。
虽然随着历史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有关通识教育的内容及内涵有了一定变化,但对其理解仍是基本一致的,即都强调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对其进行全方面的知识性、人格性、社会性等多方面的教育,也即使受教育者在自身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人格品行合理智情感,合作意识等社会性能力,个人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得到教育,以达到作为个体的人全面提升的目的。
本文主要以我国大陆、香港、台湾高校和美国高校一并进行通识教育的对比,在粗浅分析后得出对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现状的认识及一些思考。
美国通识教育及启示美国高校作为通识教育的领头羊,我们首先简单了解其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一般认为1917-1919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起点,但这种尝试最初主要是个别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二阶段:芝加哥大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40年代成型的通识教育模式,实际上是把当初哥伦比亚大学两年的通识教育扩大为整个本科时段。
时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的赫钦斯推行的通识教育,实际就是要把哥伦比亚最早开始的尝试更全面更系统地在芝加哥实行。
虽然芝加哥大学在通识教育的完备方面是登峰造极,但因其实施的实际效果与其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事实上这种模式的目标太高),后来也改作了本科前两年通识后两年转向专业。
但芝大由此积累的整套通识教育课程配置和教学方式经验则仍被公认全美第一。
第三阶段:哈佛大学1945年的“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把通识教育提到打造“美国文化熔炉”的高度,因此当时对全美影响甚大。
也因如此,此报告在80年代后成为批判焦点之一,因80年代美国意识形态将“文化熔炉论”批判做扼杀“文化多元”,但此报告仍是美国大学现代通识教育的一份基本文献。
浅谈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
浅谈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通识教育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推崇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通识教育在目前也成为世界各大高校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范文一:对于制约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要素分析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有四个主要因素制约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有效实施。
其一,对科研的过分导向和对教学学术性的认识模糊,直接影响着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其二,教育功利主义抑制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其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定位不清,限制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四,专门管理机构和制度化保障的缺乏,制约着通识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论文关键词:通识教育;有效实施;要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通识教育的议题在我国已经讨论了近20年,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总是困难重重。
客观而言,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制约要素,以期对今后通识教育建设和改革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对科研的过分导向和对教学学术性的认识模糊,直接影响着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教学质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学功能发生了变化。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3大功能是:教育、科技和为经济建设服务。
伴随着科研与社会服务两大功能的渐趋兴盛,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日渐式微,甚至被挤到边缘化位置。
近20年,我国高校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逐步地从主要从事教学变成教学和科研并重,很多地方实际上更加重视科研。
在“985”工程、“211”工程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建设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追求中,许多高校想方设法,争取科研项目立项,提升科研水平,增加对科研的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摘要:以“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
本文以大学的目的为主线,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疑问,对有关通识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限制因素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精神、教育改革引言:大学的目的,不是教导单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不是造就某一行业专家,而是培养领导群伦的通才。
学生从大学所获得的,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术的贩售,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
诺贝尔奖,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
但是,在700多位获奖者中,却无一人属于中国籍公民。
虽然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中还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7位华人可以聊以自慰,但要知道他们属于华人,而不是中国籍公民,是在外国的土地上获奖的。
为什么聪明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出在通识教育上。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是指提供广泛的、非功利性的、非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它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它与专业教育相对应、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的起源或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脉相传的教育传统。
虽然随着历史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有关通识教育的内容及内涵有了一定变化,但对其理解仍是基本一致的,即都强调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对其进行全方面的知识性、人格性、社会性等多方面的教育,也即使受教育者在自身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人格品行合理智情感,合作意识等社会性能力,个人身心健康等多方面得到教育,以达到作为个体的人全面提升的目的。
二:通识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大学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认为是:培养自由人。
即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
在我们的时代,应该是具备独立人格和价值批判意识的自由人。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
大学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头脑领着社会走,而不是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地跟着社会走。
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高等教育一直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而且专业分划越来越细,以至于同在一个大学而在不同学院、或在同一个学院而专业不同的教师交流沟通很难。
大学就像工厂要求工人一样要求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工作就像工人的生产流程一样一切都标准化数量化,如每年要在什么级刊物上发表多少字文章、每年要讲多少学时的课、要参加多少时间的计算机培训等。
这使从事知识传授与精神创造的大学教师在大学科层制的束缚中苦不堪言,大学成了“理性化铁笼。
不可否认,这种牢笼式机械化的教育方式使我们国家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人才,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教育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学研究的灵感以引领世界的潮流是非常无力的。
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更能够掌握更多的前沿信息,更好地进行国际合作;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知识结构的人才才能有基础进行创新活动。
而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的知识结构就要进行通识教育。
早在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就在《核心课程报告》中明确哈佛学生必须修习五个方面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熟悉人类重要的文学与艺术成就,进而发展艺术创造与表达);历史研究(以历史的眼光,了解现代社会的主要趋向,以及在过去历史中和特殊情况下人类事务的复杂性);社会分析及推理(了解一些社会及道德方面的基本概念,以发展系统思考现代社会及个人问题的能力);科学(熟悉物理学、生物学及行为科学之基本原则,并以科学之眼光正视人类及世界);外国文化(扩大文化经验,并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达到新的理解)。
毕业生应该具有下列条件:清晰、有效的思考及写作能力;在某些领域中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基础;对于所获得及应用之知识具有正确批判及理解能力,并了解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勤于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能做出恰当道德抉择;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深感兴趣,努力探讨。
我们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报告》中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所具有的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相关的。
因此,通识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起很大作用的。
创新型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
大学培养的是有文化教养的人、有人文素质的人、有道德意识的人、有艺术美感的人,最后是有知识技能的人。
“今天的大部分教育是非常无效的。
我们常常给年轻人摘下来的鲜花,实际上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如何种植自己的植物。
”—作家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通识教育首先培养人的思考能力、条理性和智慧,并帮助人学会自我思考以理解世界;其次,通识教育教会人如何学习,掌握的知识面越广,越能够进一步地学习更多知识,与此同时,也是用旧知识理清新知识,笼统的知识增强创造性;再次,通识教育可以让人看到事情的全部,包括所有知识的背景,使知识更具系统性,况且生活本身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分成各个专业;第四,笼统的知识可以让人看到自身的缺陷,以促进人自我发掘智慧;第五,通识教育可以使人成为好的老师,使身边的人都获益;第六,对自身而言,通识教育也将是使人学会自我享受、使人幸福的良药。
三:为什么通识教育难以推行通识教育的现代理念受到中国教育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力图把这种理念纳入中国普通高校课程综合改革的范畴中,从而使通识教育与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实际、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谐统一,并赋予中国传统、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中国的通识教育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倡导道德人格培养与知识文化教育的统一;倡导技能技艺培养与审美艺术教育相协调,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
但是,通识教育在中国清华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高校实际运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致以下几个问题:1.通识教育的从属地位导致文理科分割现象严重在国内大多数普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课程组的名称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
公共必修课是“两课”以及英语、体育、计算机课程,基本具有通识教育的思想和技能的性质;学科基础课是学科大类应该掌握的课程,但是并没有做到文理渗透,就连文文渗透以及理理渗透都还差得远,理工农情况稍好,文史哲更是各自为阵;公共选修课应该是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通识教育的需求,但是课程门数太少,一次听课人数太多,最多达到300多人,效果差强人意。
这种结果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缺乏通识教育课程长远的预期和规划,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的教学资源很难根据学校统一要求与规格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建设与管理在总体上表现出系统性的缺乏。
同时,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本身前沿性研究的难度,此类课程停留在原有水平,学生难以了解到学术前沿的知识,甚至有部分课程上带有浓厚的“返古”色彩,对时代性注意不够。
这样导致在实际选课中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与课程设置的初衷相去甚远。
2.师资状况不容乐观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学生人数日益增多。
在产生规模效益的同时,师资跟不上的状况开始凸现,不仅教师增长的比例跟不上学生增加的比例,教师授课水平更是有待提高。
大批年轻教师匆忙走上教师岗位本身就是“赶鸭子上架”,而他们所教授年级往往是正在接受通识教育的低年级,所授课程往往是通识教育的课程,教授尤其是知名教授一般不给本科生上课。
4.学生的实用主义至上观念制约着通识教育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从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起就开始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选择。
学生为寻找所期望的职位,争先恐后地修习一些在现阶段直接用得着的热门专业或课程,而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选修人数,片面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工具性,这就必然导致课程开设过于功利,学校选修的课程设置上体现不出学校对学生提出的期望与引导作用,理念性的课程难以凸显出来,大学教育的引导功能没有或很少体现,通识教育课程难以收到效果。
同时,大学为了迎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寻求企业当事者的垂青,力求使大学的运行贴近经济和社会,因而面向社会有余,追求高深文化和探索学术理论不足。
在教学中,重术轻学、重应用轻理论的情况一直比较普遍,使得通识教育的开展往往困难重重。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被视为长线课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无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因为如果只实施专业教育,不开展通识教育,那么高等院校就会成为培养普通工人的职业学校乃至训练手工匠师的作坊。
其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通识教育犹如奠基,专业教育好似建楼;通识教育让人有灵魂、有眼光,专业教育使人有能力、会动手。
通识教育的要旨,并不只是要文科的学生懂点科学,又或理科的学生识点艺术文学,而是通过通识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令其认识及欣赏生命中不同领域的内在价值,从而看到生活多一些的可能性,并有力量去抗衡那潮水般涌来的市场压力,懂得反省自身反省社会,学会思考如何才能令自己活得更好,以及如何才能和他人更好地活在一起。
参考文献:[1]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鲍宇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一种哲学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07,(4).[3]康全礼.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9,(2).[4]张冀星.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5]孙海涛.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7).[6]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大讨论专题网站/tsjy/[7]百度百科词条“通识教育”/view/628666.htmThoughts on General EducationAbstract: As the soul of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spirit is posed by “people’s respect, screening and selection for diverse values; the mastery for a variety of knowledge; the agility for multiple ways of thinking”.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urpose of University” as the main line and “what people we should cultivate” as the doubt,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necessity and limita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spirit; education reformAuthor:Tong huijiao, Student ID:20112250119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China. Postcode: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