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科学美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7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文化概论-第7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蔡伦和造纸术
蔡伦(公元62-121), 字敬仲,湖南郴州人, 公元75年入宫为宦,公 元87年任尚方令,掌管 宫廷手工作坊,公元 105年发明造纸术,公 元114年风龙亭侯。公 元121年去世,葬在封 地。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
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 舂捣---打浆---抄纸---晒纸
科学中心。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中心 的所在地不断转移。
16世纪在意大利(1540~1610)。 创 学
17世纪在英国(1660~1730)。
造术 要要
18世纪在法国(1770~1830)。
刺自 激由
19世纪在德国(1870~1920)。
20世纪在美国(1920~至今)。
欧 美 地 图
二、中国古代科技 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4.印刷术:
唐代有雕版印刷。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作坊
雕刻木板
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 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 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 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
明代架火战车
这是一种独轮车装载 火箭的战车,前有锦帘, 需要时可放下挡铅弹,车 两侧设置六筒火箭,计160 支、火铳2支、长枪2支, 此车由两人操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2.指南针: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指南针制造法。 当时军队配备指南鱼,用于夜行军。南宋海 船装备针盘(磁罗盘)。
• 刘徽《九章算术》第一次提出极限思想, 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6

第七章科学美

第七章科学美

(一)科学美的产生
• 科学美学思想发端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被后人尊为科学 美学的鼻祖。在自然哲学繁荣的古希腊,论辩成风,为科 学美学的发展造就了良好的气候和土壤,但是,无论是西 方的希腊,还是东方的中国,在它们史前的古代,都没有 科学的著作,只有精彩的神话传说。
二、科学美的基本特征
• 具有美学和哲学思维的科学家们,不仅肯定了科 学一般的审美标准,还具体的论述了一系列科学 美的范畴,为分析科学美的特征提供了基本原则 和依据。根据科学理论的审美实践,科学美具有 以下特征: • 真理性、 • 简洁性、 • 和谐性、 • 对称性。
1.真理性
• 在美学史上,美和真这两个概念常常有机地联系 在一起。虽然科学美离不开真,但美又不等同于 真。从科学美学的角度来看,真只作为其中的因 素潜在于美之中。对此,美籍印度 物理学家 钱德 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年) 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有根据 说,一个具有极强美学敏感性的科学家,他所提 出的理论即使开始不那么真,但最终可能是真的。 正如济慈很久前所说的那样:‘想象力认为美的 东西必定是真的,不论它原来是否存在。'”因此, 我们在探讨科学美的基本特征时,首先看到它的 是真理性。

• 科学鉴赏力的培养与形成应具备 6 个条件: • 1.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对科学美要能做到理解和评 判,必须通过大脑的思维,因此科学鉴赏力不仅不是 天生的,而且后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2.有一定的科学实践和对科学理论的审美实践。 • 3.养成一定的审美习惯。审美习惯可以使人获得较 多的有关美的信息刺激,强化人的美感直觉。 • 4.具有比较鉴别的才能。对科学美的比较鉴别,不 仅有利于判断出两种理论的科学美学的价值,还可引 起审视者的创造冲动,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 • 5.有对科学美的兴趣、好奇和追求的激情。 • 6.有艺术情趣。利用艺术隐喻的巧妙性和美感,对 物质世界进行思考,提高科学美的鉴赏力。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学基础——第七章科学美与技术美第一节科学美(人卫版)

美学基础——第七章科学美与技术美第一节科学美(人卫版)

四、医学生技术审美教育途径
1、在实践中学习锻炼 医疗实践活动是医学生掌握医学技术美创造才 能的直接源泉 2、在实践中感悟欣赏
3、在过程中享受愉悦
4、在大课堂充实提高
作业 1、简述科学审美特性及其作用? 2、谈谈你准备如何接受医学技术美育?
②中国技术美学的发展历程 1979年,我国美学家涂途首次介绍国际技术美学
1983年,江苏南通市成立技术美学研究会
1983年10月,创办我国第一家技术美学专业 刊物——《技术美学》丛刊 二、技术美的主要内容与审美特征
1、技术美的主要内容 ①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 ②日常用品和生活环境 ③物质产品的技术美因素
第七章 科学美与技术美 第一节 科学美
闽侯职专(闽侯五中) 程峰清 E—mail: cfq41@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科学美
一、科学美的产生
1、科学美首先由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发现和提出来。 2、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毕达歌拉斯”学派。 3、“科学没”的概念由法国人彭加勒在《科学与方法》 中提出。
二、科学美的本质 1、科学美的基础
人的探索力
2、科学美的本质 人对自己探究活动的肯定,是人类在掌握了客观世界内 在奥秘之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
三、科学审美对象的类型 1、科学研究的对象 2、科学实验
3、科学理论与公式
四、科学美的构成要素 1、新奇——科学实验活动及其成果的新颖、奇特。 2、和谐——反映自然规律的科学也应是和谐的。 3、简明——科学研究能从纷繁杂乱的自然现象中概括 出简单明了的规律。
4、辉耀性 科学美具有辉耀华彩的形式
六、科学审美特性 1、抽象性
科学美是在理性的抽象形式之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性内容 2、理论性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内涵和特征,认识到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科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贡献。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科学是什么:介绍科学的定义、特征和科学方法。

2.科学之美:探讨科学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以及科学对美的追求。

3.科学与生活:分析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科学与人类发展:阐述科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贡献,以及科学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科学图片,引发学生对科学之美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科学是什么:讲解科学的定义、特征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对科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3.科学之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科学之美,如简洁美、和谐美、创新美等,并举例说明。

4.科学与生活:分析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科技产品、医疗技术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科学与人类发展:讲解科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贡献,以及科学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你认为科学为什么是美丽的?b.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c.科学对人类发展有哪些贡献?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作业布置2.收集生活中科学应用的实例,与同学分享。

3.阅读一篇关于科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贡献的文章,并撰写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认识和理解。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对科学之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范本)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范本)

用或误用。
02
人文关怀
科技的发展不能忽视人的因素,应关注人的需求、情感和价值。在科技
应用中,应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推动科技与社
会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
03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技应用中,应发掘和传承优秀传
统文化,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内容及结构
教材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科学 史、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结构
本课程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帮 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勇于创新
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创新 思维和方法,不断推动科 学的进步和发展。
宽容失败
科学研究鼓励尝试和失败 ,认为失败是成功的垫脚 石,激励科学家不断前行 。
合作精神:团队协作、开放包容
团队协作
科学研究强调团队合作,不同领域的专家相互协作,共同解决复 杂问题。
开放包容
科学界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鼓励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促进科学的繁荣和进步。
科学家以追求真理为最高 目标,不断探索自然规律 ,揭示事物本质。
尊重事实
科学研究以客观事实为基 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 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 见。
严谨求证
科学家在研究中遵循严谨 的方法和逻辑,确保结论 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自然辩证法)7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自然辩证法)7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和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章主要讨论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逻辑评价和实验检验。

【教学案例】1、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晚年,爱因斯坦把自己在科学实践中的经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思考和提炼。

在“自述”(1946年)这篇有名的回忆录中,他在开始批判那个作为理学基础的力学之前,论述了批判各种物理学理论的普遍观点。

爱因斯坦明确提出,评价科学理论有两个标准。

他认为:“第一个观点是很明显的: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

”它“所涉及的是用现成的经验事实来证实理论基础”。

“第二个观点涉及的不是关于(理论)同观察材料的关系问题,而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前提,关于人们可以简单地,但比较含糊地称之为前提(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作为基础的关系)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的简单性’。

”爱因斯坦分别称这两个标准为“外部的确认”和“内部的完美”。

它们可以看作是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

在爱因斯坦看来,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是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

他这样说过:“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地必然的,或者是先验地正确的。

惟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的‘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我认为,这里的“惟一”,无疑是就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而言的,它并不排斥作为评价科学理论的内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爱因斯坦认为,经典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绝对同时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等等,在相对论中之所以被抛弃,正因为它们同实验之间不可能有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平面”、“直线”等概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命题: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真理性取决于它同经验总和的对应可能性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他后来还说过:“只有考虑到理论思维同感觉经验材料全部总和的关系,才能达到理论思维的真理性。

”这说明,理论的真理性的确立必须在实验检验之后,它是一个后验问题,而不是先验问题。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一、课程的特点1.对学科的界定。

本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美学规定为与自然科学实质相同的“科学”,或者同语反复地将美学的对象规定为“审美关系”或“审美价值”等。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基点上,对西方19世纪末期以来发生的“语言论转向”以来的文化符号学-语言学观点加以改造,形成新的“符号实践”观点,并把这个基本观点贯串到对美、审美、艺术和美育等过程的论述之中。

2.将审美文化形态纳入课程内容框架之中。

3.在讨论形式美时,吸收了学术界的有关新成果,突出不同文化传统在形式美选择中的作用。

4.其它应注意的地方。

如对艺术美的分类及特点作了较以往更清晰而实用的界说;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从青少年“认同”角度考察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等。

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是“符号实践”的观点。

美学。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美学的定义可以这样来描述: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它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

美。

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美的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自然美。

自然美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特征。

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和艺术美。

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生命符号。

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美的特征在于形式与意蕴的统一,创造与规范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美感。

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是在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美感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

2021年美学题库

2021年美学题库

《美学原理》题库绪论:什么是美学•填空题•美学学科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初次提出。

•康德关于美学一部名著书名叫(《判断力批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清代前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学真正起点是(老子),她开创了(道家)美学老式。

•(孔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种倡导美育思想家。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除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这两条线之外,(禅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美学三人们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两大代表性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第一次热潮中浮现了四大美学流派,她们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主客观统一派)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P13-151.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人。

2.审美活动是人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种本然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备社会性、历史性。

总括起来,咱们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精神超越了“自我”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存在。

•美学P16-19(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从大范畴来讲,它研究对象是人生活世界,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7章 科学美——第9章 优美与崇高)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7章 科学美——第9章 优美与崇高)

第7章科学美一、名词解释1.科学美答:科学美是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

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

科技美属于广义的社会美之列。

“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

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2.科学美感答:科学美感指人们在科学领域里,在客观对象审美属性刺激下所产生的以情感愉悦为主调,同时伴随着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

美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发现、科学创造中的美感尤为复杂。

然而,既然有科学美,也就有科学美感。

冯·魏扎特在谈到科学美感时说:“美是真理的一种形式。

美的鉴赏是对实在的一种鉴赏,即对实在的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

”这种对科学美的鉴赏也就是科学美感。

彭加勒也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是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正的美感。

”二、简答题简述美与科学的关系。

答:美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1)美与科学的联系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活动,也是情与理的统一;美感和科学认识一样,都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一种方式,都是意识形态。

(2)美与科学的区别①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不同步的科学的想象追求真理是非常严谨的,要有可靠的事实作根据,不容许虚构,更不允许由想象代替和构成科学的最后成果。

审美的想象是追求美,可以允许虚构;科学的想象要符合逻辑,尽量排斥感情的色彩和作用。

审美的想象不必符合逻辑。

②审美情感与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不同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虽有热烈的情感,但情感只是作为追求真理的动力,它不能进入认识过程,更不能作为认识的结果。

追求真理的认识是以理智、思想等抽象逻辑认识为其特征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全文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全文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目录第一章第二章原则与定义第三章科学教学标准蚯蚓科学比赛乐器第四章科学教师专业进修标准遗传学第五章科学教育中的评价学生科学成绩评价评价探究能力昆虫与蜘蛛第六章科学内容标准设立依据科学与技术之标准内容标准的形式内容标准的检验内容标准的用途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内容标准——统一的概念和过程从幼儿园到4年级的内容标准——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历史和本质仓鼠威利天气气象仪器5~8年级的内容标准——作为探究的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单摆滑稽的水鸡蛋的奇遇9~12年级的内容标准——作为探究对象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化石光合作用对一项科学探究的分析第七章科学教育大纲标准太阳系第八章科学教育系统标准系统重点的改变实施以《标准》为基础的改革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国家研究理事会第一章《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为引导我国国民步入一个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社会而撰写的。

以典型的实践和研究为依据而制定出来的这部标准,不仅对所谓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作出具体的构想,也为可使这种构想变成现实的科学教育提出具体的衡量基准。

具有科学素养何以如此重要呢?首先,懂科学能给人以惬意感和兴奋感——这是每一个人都应分享到的好处。

其次,美国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所遇到的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出明智抉择的那类问题越来越多。

我们将如何对待我们共同拥有的资源——诸如空气、水源和国有森林等——也取决于我们的人民作出的集体判断。

懂得科学、有科学的本领还可使学生们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将来的各种重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工商企业界所需要的新就业者是那种善于学习、善于推理、思维具有创造性、能决善断、会解决问题的人。

此外,人们对经济竞争力的关注也使科学和数学教育不能不占据极端重要的中心地位,因为只有搞好我们的科学和数学教育我们才不致落后于我们在全世界的竞争对手。

(自然辩证法)7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自然辩证法)7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和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章主要讨论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逻辑评价和实验检验。

【教学案例】1、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晚年,爱因斯坦把自己在科学实践中的经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思考和提炼。

在“自述”(1946年)这篇有名的回忆录中,他在开始批判那个作为理学基础的力学之前,论述了批判各种物理学理论的普遍观点。

爱因斯坦明确提出,评价科学理论有两个标准。

他认为:“第一个观点是很明显的: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

”它“所涉及的是用现成的经验事实来证实理论基础”。

“第二个观点涉及的不是关于(理论)同观察材料的关系问题,而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前提,关于人们可以简单地,但比较含糊地称之为前提(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作为基础的关系)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的简单性’。

”爱因斯坦分别称这两个标准为“外部的确认”和“内部的完美”。

它们可以看作是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

在爱因斯坦看来,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是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

他这样说过:“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地必然的,或者是先验地正确的。

惟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的‘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我认为,这里的“惟一”,无疑是就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而言的,它并不排斥作为评价科学理论的内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爱因斯坦认为,经典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绝对同时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等等,在相对论中之所以被抛弃,正因为它们同实验之间不可能有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平面”、“直线”等概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命题: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真理性取决于它同经验总和的对应可能性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他后来还说过:“只有考虑到理论思维同感觉经验材料全部总和的关系,才能达到理论思维的真理性。

”这说明,理论的真理性的确立必须在实验检验之后,它是一个后验问题,而不是先验问题。

美学原理教案

美学原理教案
(2)你认为我们当下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的局限性体现在何处
10.教学资源:1.多媒体(√ ) 2.模型( ) 3.挂图( ) 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五讲教案
1.主要内容:第四章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三、自然美的发现
四、自然美的意蕴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七、意识与无意识
八、美感与宗教感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审美态度”的基本内涵和属性,同时了解和辨析与美感相关联的其他各种情绪体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美感的体验性和审美态度。
《美学原理》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美学原理
教师姓名: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课程类型: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
学时/学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对象:
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中外文学史等
二、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教学资源:1.多媒体(√ ) 2.模型( ) 3.挂图( ) 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四讲教案
1.主要内容: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美学题库

美学题库

《美学原理》题库绪论:什么是美学填空题美学学科的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

康德关于美学的一部名著书名叫(《判断力批判》)。

中国古典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清代前期)。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他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国古典美学除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这两条线之外,(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美学的三大家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中国现代美学两大代表性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

在中国当代美学第一次热潮中出现了四大美学流派,他们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P13-15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美学P16-19(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从大范围来讲,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最新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最新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 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 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进入2005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制 定“十一五”规划的任务提上日程。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 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 发展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2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
3.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 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 丰富。
2004年初,胡锦涛结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及时阐 发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
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 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 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 识。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 意义。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四章_自然美ppt课件

第四章_自然美ppt课件
-
“主观说”: •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
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 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
“实践美学”:
•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通过劳动、技术去改 造自然事物”,
• 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美学原理
第二部分 审美领域
第二编 审美领域
第四章 自然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艺术美 第七章 科学美 第八章 技术美
-
第四章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三、自然美的发现 四、自然美的意蕴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一、自然美的性质
归根到底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
意象说:
•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 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 品。”
• 朱光潜:《谈美》:“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 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 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 经艺术化过,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
我我 丰 应见Biblioteka 子 如青 恺 是山 :多 妩 媚 , 料 青 山 见
伤湛 丰 春湛 子 心江 恺
水: 兮 上 有 枫 , 极 目 千 里 兮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黑格尔
•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 美的意识而美。”
• “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例 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地流着,一 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 严的气象就是属于这一类。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 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展。
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03
欣赏科学美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提高人们的综
合素质。
03
科学美的案例分析
物理学的美
总结词
简洁、对称、和谐
详细描述
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和公式往往具有简洁性和对称性,如牛顿的三大定律、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规律揭示了自然界深层次的联系和美妙,使人们对宇 宙的奥秘产生敬畏和赞叹。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汇报人:
202X-01-08
CONTENTS
• 引言 • 科学美的概念 • 科学美的案例分析 • 科学美的启示与思考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01
引言
主题引入
科学之美
通过展示自然界和科学现象的美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美学价值 。
科学应用
强调科学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 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 实用性。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 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
02
科学美的概念
科学美的定义
科学美是指科学研究中呈 现出来的美感,是人们对 科学研究的美的感受和体 验。
天文学的美
总结词
浩渺、神秘、壮丽
详细描述
天文学探索宇宙的浩渺和神秘,从行星到恒星,从星系到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无不展现出壮丽的美感 。天文学的美在于激发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赞叹。
04
科学美的启示与思考
科学美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叶朗《美学原理》(有节略)

叶朗《美学原理》(有节略)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第七章:自然美(修正版)

第七章:自然美(修正版)

第七章:自然美(修正版)自然美本章知识框架第一节:社会实践与自然美的发现及生成第二节:自然美的性质第三节:与自然美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第四节:形式美及其形式美法则思考题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构成了审美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对自然美进行讲解。

第一节:社会实践与自然美的发现及生成自然美的发现及生成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一、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他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他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马克思狩猎部落由自然界得来的画题,几乎绝对限于人物和动物的图形。

他们只选择哪些对他们有极大实际利益的题材。

原始狩猎者对植物食粮多视为下等产业,自己无暇照管,都交给妇女去办理,所以就对植物缺少注意。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柳宗元从甘肃彩陶图案上我们可以发现反复、齐一、对称、均衡、多样同一法则的运用,而这些法则本身是从自然本身的特征概括出来的。

———杨辛甘霖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成为审美对象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约束。

第二,形式美法则来自自然和社会实践。

第三,自然美的生成——意蕴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的互相沟通、相互契合的产物,它要受到人的审美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的影响。

例如,我们对下边的花木有不同认识。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

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清】张潮《幽梦影》不同自然物产生不同意蕴。

即使是同一自然物,在不同时代、民族文化圈下,形成的审美意蕴也不同。

西方人也能对这些花木产生美感,但是不一定感受着到这种气质和情调,这是因为文化的差异。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对石头的美感,下边的石头有何特点?米芾“瘦”“漏”“透”“皱”四个字来形容太湖之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称性
• 古希腊人认为在各种图形中圆形最美。比亚里士多德 更早的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公元 前5世纪)曾提出,宇宙犹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 每一边都距离相等。各种几何图形中,圆形具有最高的对 称性,因此,这说明了圆形和球体美的秘诀:对称。
《晨》与《夜》
3.和谐性
• 复杂的自然界本质上之所以具有简洁性,是因为它还具 有另一个特征—和谐性。“美是和谐”的观点是古希腊美 学家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他用这个观点解释了宇宙的构 成和宇宙的美。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之一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年)把毕达哥拉斯的发现说成 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直到今天,现 代宇宙学的发展也证明,宇宙是一个“简单、和谐”体系。 就像开普勒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以前的宇宙和谐观念一样, 今天的宇宙学是继承和发展了开普勒、牛顿的宇宙和谐观 点,从哥白尼到现代宇宙学的 300 多年发展道路中,宇宙 和谐的科学美学观始终启迪着人们的智慧。
(二)美与天文
•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科学受到一定文化背景的影响,科学 史上有名的地圆说就是一个例证。“大地是球形”这个论 断最早见于古希腊的文献。之后,西方天文学家都接受了 这个观念。而在中国古代没有清晰的地圆观,而是认为 “天圆地方”。由此,东西方的审美视差,造成了不同科 学观念。15世纪,郑和七次下西洋,虽然是人类历史上最 早的航海壮举,都没有完成重大的航海突破——“环球航 海”。100多年后西班牙的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实现了这 一壮举,这是西方对宇宙的不同美学观念的直接结果。
(一)科学美的产生
• 科学美学思想发端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被后人尊为科学 美学的鼻祖。在自然哲学繁荣的古希腊,论辩成风,为科 学美学的发展造就了良好的气候和土壤,但是,无论是西 方的希腊,还是东方的中国,在它们史前的古代,都没有 科学的著作,只有精彩的神话传说。
二、科学美的基本特征
• 具有美学和哲学思维的科学家们,不仅肯定了科 学一般的审美标准,还具体的论述了一系列科学 美的范畴,为分析科学美的特征提供了基本原则 和依据。根据科学理论的审美实践,科学美具有 以下特征: • 真理性、 • 简洁性、 • 和谐性、 • 对称性。
1.真理性
• 在美学史上,美和真这两个概念常常有机地联系 在一起。虽然科学美离不开真,但美又不等同于 真。从科学美学的角度来看,真只作为其中的因 素潜在于美之中。对此,美籍印度 物理学家 钱德 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年) 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有根据 说,一个具有极强美学敏感性的科学家,他所提 出的理论即使开始不那么真,但最终可能是真的。 正如济慈很久前所说的那样:‘想象力认为美的 东西必定是真的,不论它原来是否存在。'”因此, 我们在探讨科学美的基本特征时,首先看到它的 是真理性。
一、科学鉴赏力的形成 • 科学鉴赏力是指一个人对科学美的感受,理解、评判和 审视能力。不懂数学的人对于方程: U 1 X 1 +U 2 X 2 +U 3 X 3 =0 ;难以获得美的感受,更谈不上理解与评判; 对于一名中学生,他不仅知道这是一个齐次方程,而且当 系数 U i 和变数 X i ( i = 1 , 2 , 3 )间协调对称,方 程的构造方式整齐新颖时,就会有美的感受。而对于一名 数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点与线轨迹的运动,形成明亮的 光线和流星,在他的脑际间就可能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星空, 使人感到兴奋与愉悦。方程具有较美的美学价值,推动了 理性的发展,但是不同的鉴赏者所获得的美感差异,说明 了对数学美的鉴赏力的差异。
2.简洁性
• 科学美的简洁性特征,来自科学理论的简洁性特 征,这种自然界的简洁性本质,反映在科学理论 上即是真。这种简洁性要求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 程中,从繁杂的自然现象中去粗取精、筛选提炼, 概括出简明的理论和规律。正如牛顿所说:“自 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 耀自己。”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可以说是这 种简洁美的典范,它从六个原始概念,五组20条 公理出发,演此丰富内容的同 时,就会产生一种审美的快感。因此,越是简洁 的科学理论,其科学美学价值越大,简洁性增强 了科学美的魅力。

• 科学鉴赏力的培养与形成应具备 6 个条件: • 1.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对科学美要能做到理解和评 判,必须通过大脑的思维,因此科学鉴赏力不仅不是 天生的,而且后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2.有一定的科学实践和对科学理论的审美实践。 • 3.养成一定的审美习惯。审美习惯可以使人获得较 多的有关美的信息刺激,强化人的美感直觉。 • 4.具有比较鉴别的才能。对科学美的比较鉴别,不 仅有利于判断出两种理论的科学美学的价值,还可引 起审视者的创造冲动,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 • 5.有对科学美的兴趣、好奇和追求的激情。 • 6.有艺术情趣。利用艺术隐喻的巧妙性和美感,对 物质世界进行思考,提高科学美的鉴赏力。
第七章
科学美
第一节 科学美的本质与特征
• • • • • • • • 一、科学与美 科学 家居里 夫人说:“科学的探索研究, 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因此,科学美是用科 学手段创造的一种建筑在自然美之上的高 级形式的美。反映自然规律的科学理论、 定律、公式均具有美的性质。当人们面对 这些科学成果的时候,发现它们不仅有科 学价值,也有美学的鉴赏价值。
第二节 科学美的表现形式 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概念、学说,以及物质世界运动 变化的规律,都是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从不 同的角度审视,科学美的表现形式分为三个方面。 • 一、科学的层次美
• 二、科学的结构美

三、科学的模型美
一、科学的层次美
二、科学的结构美
三、科学的模型美
第三节 科学美的鉴赏
二、科学美赏析
• (一)美与数学 • 数学美具有和谐、统一、有序、对称、匀称等特 征,作为自身的个性,逻辑美在其中尤其突出。 • 科学美的有序、对称、匀称,在数学上常常体现 在一些美妙的比例上。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和 比例”的观点被后人当作科学美学的发端,说明 了比例是科学美的一条重要标志。 • 毕达哥拉斯把比例用到音乐的研究上,发现 声音的质的差别。他总结出两条音乐与数的关系 的原理。弹弦所发出的声音的音高取决于弦的长 度;绷得同样紧的弦,如果它们的长度成整数比 就会产生谐音。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制定了音阶, 还根据他认为美的一些比和比例关系,提出了两 个数的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等概念,研究了 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