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
团体 心 理 辅 导 是 一 种 经 济 而 有 效 的 心 理 干 预 途 径 。 卡 普 其 ( a u z) 柯 里 ( oc ) 为 , 体 咨 询 的作 用 有 : 团 体 C p zi与 C ry 认 团 在 中 发 展信 任 的 气 氛 以 促 进 彼 此 态 度 和 情 感 的分 享 ,并 能 将这 种 信 任 运 用 到 日常 生 活 中 , 进 自我 接 纳 和 自我 尊 重 . 清 生 增 澄 命 的 价 值 并探 索 人 生 哲 学 ;能 容 忍 他 人 并 能接 受 和 尊 重 不 同 的 个 体 ; 会 问题 解 决 和 决 策 , 能 坦 然 接 受 这 些 决 定 的后 学 并
移 动 学 习从 研 究 目的来 看 分 主 要 有 两 类 :一 类 是 由教 育 机构 发 起 ,他 们 立 足 于 学 校 教 育 。试 图通 过 新 技 术 来 改 善教 学 、 习 和 管 理 。 一类 则 由 目前 的E Lann 提 供 商 发 起 , 学 另 — erig 他 们 力 求 借 鉴 E L a ig 经 验 , M— e rig 向市 场 . 多 — er n 的 n 把 La n 推 n 更 地用于企业培训 , 或者 把 这 些 设 备 推 向市 场 。 业 在 改 善 移 动 企 终 端 界 面 显 示 、 一 终 端 接 口标 准 等 提 高 硬 件 性 能 方 面 深 具 统 潜 力 。 因 此 . 们 要 吸 引更 多 的 企 业 参 与 移 动 学 习 的研 究 , 我 一 起 加 快 移 动 学 习 的 发展 进 程 。 ( ) 术 发展 是 移 动 学 习的 一 个瓶 颈 二 技 国内外移动学 习的研究 热点集 中在技术 的可行性 分析 、 系统 终 端 软 件 的研 发 和 理 论 研 究 三 方 面 ,我 们 可 以结 合 国 内 的情 况 , 选 择 地 借 鉴 国外 优 秀 的理 论 成 果 . 短 理 论 的研 究 有 缩 时 间 , 更 多 的精 力放 在技 术 等 实 际 问题 上 。 把 ( ) 入 研 究和 探 讨 移 动 教 学 系统 三 深 移 动 学 习 的前 景 是 非 常 广 阔 的 。要 使 移 动 学 习 成 为 学 校 教 育 的重 要 选 择 形 式 , 正 在 教 育 信 息 化 中发 挥 其 重要 作用 . 真 教 育 技 术 工 作 者 就 要 像 对 待E Lai - ̄ .对 整 个 移 动 教 学 — er g n 系 统 包 括 教 学 资 源 、 学 过 程 、 学 对 象 、 学 策 略 等 一 系 列 教 教 教 要 素 进 行 深 入 的 研 究 和探 讨 。 五 、 景 展 望 前
国内外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心理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心理理论在近十多年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也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本文通过回顾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的有关文献,着重心理理论的界定、主流理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以期对心理理论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心理理论;理论论;模块论;模拟论;影响因素心理理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研究范式和方法不断变化,研究视角从特殊群体转向正常群体,并且已经注意到心理理论与其他心理机能之间的潜在关系,同时也十分关注心理理论的文化间和种间差异的研究。
1.心理理论概念的源起与界定当前关于心理认识的研究热潮始于premack和woodruff(1978)对黑猩猩进行的研究。
他们在这篇名为《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的论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心理理论的概念。
这里的心理理论意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这种能力实质上是一个推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对不可直接观测到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从而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预测,因而,可以把这一推理系统看做一个“理论”。
现在比较被大家认同的定义是: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1]2.心理理论的解释理论研究者们试图为心理理论的有关观察事实与实验事实提供心理学的理论解释,于是,出现了许多相互竞争的心理理论的解释理论。
2.1理论论(theory theory)“理论论”是对儿童发展着的心理理论的一种理论解释(或者说是对儿童关于心理生活的认识的一种解释性理论)。
其核心论点是:儿童对心理(mind)的认识或理解本质上是像理论的,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基本特征。
其中两个主要的假定是:(a)成人(或科学家)和某一年龄儿童利用一种内聚性的概念框架预测和解释他人的动作和思想;(b)这种心理理解的发展的机制是一种“理论形成”过程,遵循与任何科学理论的建构同样的过程。
2.2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模拟论的假设是:儿童具有一定的心理资源来扮演角色使得自己处于他人的立场,模拟他人的行为。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二、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三、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增强。
积极心理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家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的综述,旨在梳理研究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研究现状积极心理家庭教育在国外已有较长时间的研究历史,研究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理论层面,研究者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与传统家庭教育的区别。
在实践层面,研究者们关注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其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
在国内,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研究者们借鉴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同时,研究者们还关注了积极心理家庭教育在特殊群体中的应用,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
三、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心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情感支持:家长通过关心、理解、尊重和鼓励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
2.积极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解决困扰。
3.赞美和激励:家长对孩子适当的赞美和激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积极面对挑战。
4.目标设定:家长引导孩子设立合理的目标,并鼓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5.社会实践: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理论的研究述评
心理理论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对心理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首先介绍了心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和演变过程。
然后分析了心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派等。
接着探讨了心理理论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具体运用,如教育、临床等。
接下来讨论了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比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
最后指出了心理理论的局限性,包括文化差异、个体差异等方面。
结尾展望了心理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需要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心理理论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其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理理论、研究述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应用领域、研究方法、局限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心理理论的研究述评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心理理论进行综合评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理论的研究述评是对现有理论的总结和评价,同时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展望。
在心理理论的研究述评中,我们将回顾心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不同心理流派的观点和立场、分析心理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探讨心理理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反思心理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心理理论的研究述评,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学的进展和发展,探讨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未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心理理论的研究述评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心理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2. 正文2.1 心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心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当时的学者们就开始探讨心灵和意识的本质。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的心理学奠基人们如康德、黑格尔、费希纳等开创了现代心理学的基础。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兴起,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如华生的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崛起,关注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米勒的短期记忆模型。
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全文)
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概况1.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又称团体咨询、集体咨询、群体咨询、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进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樊富氓,20XX)。
2.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心理干预途径。
卡普其(Cpuzzi)与柯里(Corcy)认为,团体咨询的作用有:在团体中进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究人生哲学;能容忍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学会问题解决和决策,并能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能敏锐地感知他人的需要,增强关怀他人的能力;学会将团体中学到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国内外的进展与研究1.团体心理辅导在国外的进展与研究团体辅导最初用于对疾病的团体治疗。
1950年普拉特(H.Prtt)将肺病患者组成了第一个团体,采取了讲课、讨论、现身说法等形式,鼓舞、激发患者战胜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创了团体治疗的先河。
团体辅导运动的进展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美国衣阿华州山德瑞比(Ceder Rpids,Iow)高中的“职业和道德辅导”课。
1908年康涅狄克州渥帕(Wertprt,Connection)高中引进“职业信息”课。
这些课程偏重教导式,提供学生职业和生活的信息,被视为职业性团体辅导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团体辅导式的课程遍及全美各地,许多学校团体辅导的图书也先后出版。
团体辅导真正用于帮助正常的人提高和完善,促进正常人的成长是从20世纪30年代勒温的“GJ 训练实验室”(Ntionl trining lbortoy)开始的。
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全文)
国内外心理健康素养研究综述分类号B848.91引言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近年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心理学界引起研究热潮。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近年有关怀理健康素养的研究进行综述,展现现在的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心理健康素养”是个新概念,以前很少有人使用。
本文采取《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调查研究》课题组的定义:心理健康素养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身体特点。
这些心理品质和身体特点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本文拟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做出综述。
2国内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2.1心理健康定义及其相关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约10年时间里,国内学术界围绕“心理健康”概念及其标准进行了一场有一定规模的讨论。
争论的焦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原则和依据有人根据对现有心理健康评定的实际分析,指出存在6种确定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即:(1)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为标准;(2)以行为合乎社会规范为标准;(3)以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4)以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5)以医学上的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6)以心理成熟与进展水平为标准。
其后有学者在20XX年增加了(7)以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为标准。
江光荣对这些依据进行归类,并指出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存在两大原则,“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
“众数原则”即以社会中多数成员的常态行为为正常,偏离常模者为异常。
“精英原则”强调以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潜能的实现程度为评价依据,功能充分发挥者为正常。
2.1.2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确定的因素有人详细分析了三种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确立的因素:人性观、价值观和文化。
刘华山也指出人性观、特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确定。
2.1.3心理健康评价的对象性目标心理健康评价的被评价物究竟是什么,是讨论中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
念 " 因此只能根据我们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定义的内 涵 " 试探性地搜寻有关的研究和理论 % 大体来说 " 国外学者所关注的与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相近或有关 联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 的因素 ) ’*( 与自我有关 ’.( 与人格有关的因素 % 关于自我和人
格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 有一些学者把自我看成人 格的构成部分 " 甚至是人格的核心 " 如果这样看 " 则所有的心理健康素质都可归为人格因素了 % 下文 将把它与人格分开处理 %
>5. 名平均年龄 +. 岁的少 女 的 研 究 表 明 " 身 材 苗
条与否" 身体意象的满意程度与不健康饮食行为 % 神经性厌食症 & 和自尊有正相关
/+41
"#$%&’()* 等人 +,-. 年提出自我概念多维度层 次理论模型 /+01 ! 该模型认为 2 完整的自我概念的结 构应该具有 . 个特性 " 即有组织性 # 多维性 # 稳定
,-./.01,2/ 342/5- )67465.8+" (3)( % 该 量 表 包 括 #
个效度量表和 % 个临床量表 " 由于该量表组成条目 比 3345 要 少 " 使 用 更 简 便 " 在 功 能 上 接 近 于
3345" 受到不少研究者的欢迎 % 645 ’ 961748*15+ (48*.62/15+ )67465.8+( 是 从 日
"**&
.8 岁以上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量表 "*#& % 现已经初 步确定量表由 *-! 个项目组成 " 由 *# 个一阶因素 和 # 个 二 阶 因 素 组 成 % 其中一阶因素分别 为 快 乐
第二节国内外对心理健康的研究word版本
人教网2010>>心理研究>>心理书库>>普通高校教材>>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国内外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认为,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而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取决于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健康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一)国外心理健康研究历史的简要回顾在西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很多学者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真正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是从20世纪开始的。
近代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Beers)倡导的。
他于1908年在家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
次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其后,世界各国相继推行此项运动。
193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并正式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
1959~196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心理健康。
虽然心理健康在国外很受重视,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很严重。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世界上前十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
它们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酗酒和强迫性神经症。
据统计,在全世界,有三亿四千万抑郁症患者、四千五百万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年还有一千万到两千万人有自杀企图。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心理健康:新理解,新希望》的报告,再次强调要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疾病要有新的理解,同时提供治疗的信心。
报告提议要正确了解心理疾病是怎样由基因、生物、社会和环境因素一起导致的,理解心理和生理健康是不能真正分开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被长久忽略的心理健康对个体的整体良好状态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和国家必须广泛重新认识这一点。
心理理论干预研究综述(全文)
心理理论干预研究综述XX:1007-3973(20XX)012-065-021 心理理论于预研究的提出意义1.1 理论意义目前运用高级心理统计技术(例如结构方程模型),对心理理论的因果变量的探讨比较少,心理理论干预研究和神经机制研究就更是少见。
心理理论干预研究,有助于为心理理论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和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1.2 实践意义跨领域进展论认为,儿童心理领域的理论进展,是跨领域的进展结果,反映出其他多个领域(如记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进展变化。
诸如儿童的语言进展,儿童的执行功能进展,儿童的同伴关系,儿童的社会性进展等与儿童心理理论相关的能力进展,都有望在心理理论的干预研究过程中,得到提高。
心理理论干预研究成果应用于特别儿童的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此外,心理理论还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 心理理论干预研究的研究范式干预研究者一方面试图揭示心理理论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探寻心理理论的有效的干预方法。
其干预方法归纳起来,无非为两个方面:即通过心理理论故事直接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对起影响因索作用的特质的训练来干预儿童心理理论的能力。
2.1 心理理论的故事训练许多研究者通过直接给被试讲解心理理论故事或观看心理理论故事的短片和图片的办法来训练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
心理理论故事主要涉及两类:一种是用经典的误念任务故事;一种是涉及心理状态的推测的故事。
国外Flvell等人(1986),Tylor和Hort(1990)用表面现实区分任务,ppleton和Reddy(1996),Slughter(1998)采纳意外内容任务训练儿童。
Meredith等人(2000)采纳小组训练方式,运用错误信念任务训练儿童。
Gujrdo&Wtson(20XX)使用故事阅读法,给儿童阅读包含心理状态推理的故事训练儿童。
Peskin和stington(20XX)将故事分为外显心理状态内容和内隐心理状态内容,运用阅读法训练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教育。
积极心理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积极的心态、情感和行为,使其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国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1.国外研究的发展历程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崛起,其关注的焦点从心理疾病的治疗转向了人类潜能的开发。
在此基础上,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国外研究的重点及代表性理论国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个体心理素质等。
在此过程中,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脱颖而出,如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五要素模型”等。
3.国外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国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重视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最后,借鉴国外的优秀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三、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1.我国研究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国外,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我国学者也在积极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新模式。
2.我国研究的重点及代表性理论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融合、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在此过程中,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王岳飞的“家庭心理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等。
3.我国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
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
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一、社会认知的简介1、社会认知的概念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
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
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
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
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 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一、引言二、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概述1.积极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2.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三、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2.国内研究现状四、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2.挑战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1.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2.跨学科研究3.政策与实践的结合六、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本文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概述1.积极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积极心理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优势、潜能和成长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弹性、乐观、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
2.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环节,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三、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较为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很多国家已经将积极心理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挑战:如何将积极心理教育理念有效地融入家庭教育实践中,如何提高家长对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认识和接受度等问题,是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1.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培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专业素质,为家长提供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1.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入真正的探索阶段。
当前美国所?用的模式大都以邀请模式、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和顾问教师计划为主。
①邀请模式。
邀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校要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潜能,充分调动学校所有人员、物质条件、规章制度、教育政策、各种教育计划和活动等方面的资源,把学校变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②心理辅导综合模式,简称综合模式。
它的核心思想是突出辅导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确规定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内容,将心理辅导与教学视为两种同等重要的教育传输系统,注重心理辅导的综合性与发展性;强调心理辅导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并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③顾问教师计划。
模式强调学校应以发展性辅导为主,在心理辅导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普通任课教师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心理辅导计划,为全体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辅导服务。
首先由学校管理人员与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详细规定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程序和要求,然后挑选一批普通任课教师担任顾问教师,由顾问教师定期为学生提供专题辅导活动,学生在辅导活动期间可以与同伴支持小组共同探索个人的兴趣、目标以及困扰。
2.英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英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李小鲁在《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中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介绍。
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同学互助训练计划,训练包括次为时小时的训练,训练内容是让参与训练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训练的技巧包括: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帮助同学更好的适应社会、学习和人际关系;协助同学进行决策,但不帮他们决定;处理一些敏感问题。
该训练还强调倾听者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以及如何在必要的时候把寻求辅导的同学推荐给更高一级的专业人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海内外研究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海内外研究综述引言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综述了海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国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国内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其中,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女生、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国内研究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心理课程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素质训练、校园文化建设等。
研究发现,心理课程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与治疗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国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国际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且日益严重。
不同国家的研究发现,文化、社会经济背景、教育制度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美国研究发现,种族歧视、枪支暴力等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日本研究发现,学业压力、社交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国际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多样化,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素质训练、师生互动等。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与治疗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师生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综合讨论综合国内外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包括完善心理课程设置、提高心理咨询与治疗质量、开展心理素质训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等。
同时,关注特殊群体,如女生、农村学生、贫困学生等,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国内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心理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以心理理论的研究作为出发点,首先对这一提法的理解不得有偏差,要与观点采择和元认知进行区分;其次要选好研究的关注点,一般可归类为三大类: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志、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及与心理理论相关的其他社会性研究;最后要确定所要使用的研究范式。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范式,并针对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研究范式1.心理理论的概念界定“心理理论”意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虽然,对于心理理论的概念目前尚存争议,但关于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具有的有关自己或他人的心理世界的知识,包括愿望、信念、意图、情绪、虚构表征等”,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1]。
而观点采择与元认知常常与之混淆,在这里对这三个概念予以区分。
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做出推断的能力。
它是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内容或组成部分。
但观点采择是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而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元认知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
它与心理理论都是研究儿童的知识和儿童对心理现象的认知,许多元认知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和以目标为导向的,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应用“心理理论”。
但它与心理理论是对同一认知现象的两种不同研究方式。
两者的研究重点不同:心理理论的研究揭示了儿童关于人的基本的心理状态的早期知识,其研究试图弄明白“关于这些心理状态的行为和存在,不同年龄的儿童知道些什么”;而元认知发展则更注重研究与任务相关的心理活动,经常是关于个体在尝试解决一些问题或完成任务时,心里想要做的事情。
2.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3~5岁的学前儿童能够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状态作出各种假设进行推断和理解,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在国内,自从方富熹、王文忠、陈英和、桑标、邓赐平等学者对儿童心理理论进行引介和研究之后,不少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也已有了不少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志、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以及与心理理论相关的其他社会性研究。
文献综述结尾总结范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旨在梳理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趋势,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以下是对本研究综述的总结和展望。
首先,从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韧性等方式,有效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再次,本研究综述发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并重;二是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三是研究内容丰富,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层面。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深度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针对以上研究现状,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 注重跨学科研究,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性,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研究综述的结论将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全文)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心理弹性概念心理弹性是个体身上所具备的某种能力或特质,使个风光对危机时可以进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心理弹性包含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但危险因子较难统一界定。
Kremer等提出区分明显与较差进展结果无关的因素与较差进展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提供了区分危险因素的框架。
二、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及模型目前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包括:第一,主效应模式,试图找到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第二,中介作用模型,寻找增强保护因素积极效果或者削弱危险因素消极后果的变量;第三,交互作用模型,试图解释个体和环境对危险因素调节作用的过程。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以Grmezy,Msten,Tellegen提出的三个模型最具代表。
补偿模型强调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共同作用。
挑战模型认为危险因素和进展结果之间是曲线关系。
条件模型认为存在一些可以调节或减少危险因子对进展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因子。
三、心理弹性干预研究西雅图社会进展工程致力于防止和减少儿童危险行为、违法违纪及其他行为问题。
领先计划适用于学龄前阶段致力于提高贫困及其他社会弱势儿童的能力。
心理干预实验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干预在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但无法解释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和起什么作用。
四、心理弹性测量1.国外心理弹性测量工具。
Wgnild和Young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le),建立在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人士访谈的基础上。
Block和Kremn编制了自我弹性量表(Ego Resiliency Scle),用来测量个体心理弹性特质。
Prince-Embury 编制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y Scles for Children nd dolescents),此量表对于临床工XX、学校心理学工XX、社会工XX以及咨询人员都非常理想。
Connor和Dvidson编制了CD-心理弹性量表(CD-Resiliency Scle)。
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陈天怡(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5060013)【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以心理学为基础,又延展出研究教育问题的众多特殊领域。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至今还没有100年的时间,它的出现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在这短短的时间中,该学科理论不断得到深化,实践经验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认真总结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研究现状,全面梳理如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深入分析该学科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既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教育;综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以心理学为基础,又延展出研究教育问题的众多特殊领域。
教育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两次高潮,大大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还未有100年历史的年轻学科,很多研究并未成熟,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性的问题,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对许多研究难题。
因此,认真总结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研究现状,全面梳理如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深入分析该学科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既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需要。
一、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愈加密切。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在教育过程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心理规律,促进了教育科学化的进程。
随着其科学化的进程,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概括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构主义取向研究深刻影响教育全程虽然建构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但已成为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影响深远的一个研究取向。
目前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习及教学方法等研究,特别是近来引入的“大数据”前沿统计分析技术,成为教育心理学学术界的主流,并将持续下去。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1、心理授权的概念授权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参与式管理理论。
McCelland最先提出,授权是使企业员工有完成工作的能力,这说明通过发展强烈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完善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动机。
Burke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概念,认为授权是上级将职权授予下属,使下属在一定范围内有权作出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
Conger等首次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定义授权,他认为授权是提高组织成员间自我效能感的过程,它本质上并非是对个体外部行动的设定,而是一种改变个体内在信仰的过程。
之后很多学者也对心理授权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上述定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学者们对授权理论的认识逐步由结构授权向心理授权发展。
心理授权更重要的是员工对授权的认知感,这种内在的认知感会增加他的工作动机。
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主决策性和工作影响力四个维度。
2、心理授权的维度欧美企业管理学者对员工心理授权的组成成分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不少研究,开发了不同的心理授权测量问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prEitzer在前人构建的心理授权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四个维度12个题项的量表。
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及工作影响这四个维度分别通过3个项目来进行测试。
此外,Meno从心理层面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授权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感、胜任感和目标内化。
在此基础之上,他编制了三个维度9个题项的量表。
通过对该量表的质量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维度的a系数在0.80一0.88之间。
3、心理授权的前因变量对心理授权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就提出个体的控制倾向显著影响心理授权。
spreitzer实证研究了控制倾向和自尊分别对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的影响。
(2)工作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Kraimer]提出工作特征的不同方面与心理授权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任务反馈都与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相关性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
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
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一、社会认知的简介1、社会认知的概念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
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
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
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
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 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人的表情以面部表情为最重要, 此外身体的动作与姿态、说话的语调等也是属于人们表情范围之内的种种形式。
(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真正认识, 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才有可能。
但对他人性格的某些方面, 在较短时期内也是可以认识到的。
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生活道路, 甚至是了解一个人在家里兄弟姐妹中的排行, 都会有助于了解其性格特征。
对性格认知的研究,因其缺乏科学的、客观的标准而相当困难。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的认知包括两层意思:一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二为对他人与他人之间的认知。
在社会生活中, 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来推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
它使得对人际关系认知有一个明显特点, 就是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其中。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十分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二、目前社会认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1、自我中心的研究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提出来的。
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 , 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 , 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
自我中心意味着对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应有的理解 , 在认识活动中将主客体混淆 , 而把自我的看法不自觉的强加在周围的人和事上。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 , 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 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 , 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自我中心是发展变化的一种心理状态 , 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自我中心是以其不同的形式出现的 , 并且每一阶段都有巨大的进步 ; 而且在每一个阶段 , 自我中心都是由强到弱的变化 , 而去自我中心化总是由弱到强的变化着 , 逐渐发展到自我中心完全解除。
克服自我中心 , 达到去自我中心状态 , 倚赖于主体自我意识的日益发展 , 或者说主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 , 意识到自我是主体 , 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 第二 , 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 , 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唯一正确的观点 [4]。
但一些研究者认为自我中心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 永远都不会消失。
近几年来发展心理学对青少年的自我中心进行了大量研究 , 而对成年人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
2、观点采择的研究通常人们将观点采择理解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 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塞尔曼 (Selman认为观点采择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观点之间关系的能力。
赵俊茹把观点采择概括为 :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 , 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作出反应的能力 [5]。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 , 观点采择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 , 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
所以个体必须能够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潜在的差异 , 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
因此只有在区分自己与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的推测 , 才是真正采择了他人的观点。
可以说观点采择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一般认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 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 , 不断的提高的。
鲁宾研究发现儿童观点采择与实际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40—— 0.78 之间。
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关于智力与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 相关一般在 0. 10—— 0.78 之间 , 甚至有人发现二者之间无关。
目前对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阶段的理论一般采用塞尔曼的研究结果。
塞尔曼及其同事采用“两难故事”法 ,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测试 , 并根据这些儿童的回答把三岁到青春期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或水平。
水平 0 (3— 6 岁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 水平 1 (6— 8 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 水平 2(8 一 10 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 水平 3(10— 12 岁相互的观点采择反应 ; 水平 4(大致 12— 15 岁以上社会的或习俗的观点采择 [5]。
由此可以看出 , 塞尔曼刻画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塞尔曼曾用纵向研究设计考察了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儿童的观点采择水平 , 结果表明 :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与认知发展阶段之间存在平行关系。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库得克 (Kurder和克里尔 (Krile的研究发现 , 受欢迎儿童具有出色的观点采择能力 [6]。
维恩伯格的研究发现社会观点协调能力影响青少年在新的社区中友谊关系的形成。
(三、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趋向1、内隐研究趋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仅仅涉及到有意识的信息加工 , 格林沃德 (Greenwald等人认为与有意识的社会信息加工相对 , 还存在一个内隐的社会信息加工 , 即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 , 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 , 内隐认知有别于自我报告的认知 , 直接测量对这种研究显然是不适当的。
内隐认知研究需要间接测量 , 这种方法从未告知被试要测量什么以及不需要这方面的自我报告。
杨治良等人曾用加工分离模型和信号检测论证明了社会认知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 , 并认为内隐态度是可以测量的 , 且明显影响我们的社会知觉和社会判断。
2、发展研究趋向目前社会认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生发展心理观的影响 , 所建构的理论往往体现社会认知发展这一议题。
因为只有搞清楚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 , 才能全面揭示社会认知的根本特点及其心理机制。
所以 , 一些研究者在致力于探讨社会认知的加工过程等一般特点的同时 , 不仅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同一认知加工的发展问题 , 而且越来越趋向于毕生发展的社会认知研究。
情绪智力理论(一、国内外情绪智力理论1、能力型情绪智力—— J. D. Mayer和 P. Salovey的情绪智力理论1990年 ~2000年, Mayer 和 Salovey 等人,从首次系统研究情绪智力概念, 将情绪智力作为一种社会智力, 到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能力, 而不再将其归为社会智力,日趋完善自己的理论。
Mayer & Salovey(2000对该模型解释是:该模型仍然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 情绪知觉和情绪识别, 包括来自情绪系统的认知信息和输入信息; 第二个维度是情绪对思维的促进作用, 包括使用情绪促进认知加工; 第三个维度是对情绪的理解和推理, 包括情绪认知加工和进一步着眼于问题解决的情绪信息加工; 第四个维度, 情绪管理是关系到情绪的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情绪。
他们根据该理论模型编制了第一个能力型情绪智力量表—— MSCEIT(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s。
2、 Goleman 的情绪智力理论Goleman 的情绪智力理论, Mayer 和 Salovey 称之为混合模型, 1998年以后的模型有人称为情绪智力的企业模型。
尽管 Goleman 的情绪智力理论来源于 Mayer 和Salovey 最初的理论,但两者相距甚远,目前已成为情绪智力研究领域的两个方向。
他认为, 情绪智力本质上是一种潜能, 而情绪胜任力是以情绪智力为基础的一种习得的能力, 反映人们通过学习、掌握技能以及把这种智力应用到具体的情景中的能力。
情绪胜任力模型为: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移情和社交技能,由五个因素 25种胜任力构成。
2000年, Goleman 等人又对情绪智力做了描述性定义:“ 情绪智力能够被观察到,当一个人在情境中,在适当的时候经常以有效的方式展示构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觉察和社会技能的胜任力。
” Boyatzis , Goleman 和 Rhee 一起把他的 1998年的模型压缩为 4个因素 20种情绪胜任力, 并根据绩效理论编制了情绪胜任力量表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ventory, 简称ECI 。
3、 Bar-On 情绪智力理论尽管 Bar-On 的情绪智力理论没有 Mayer 、 Salovey 和 Goleman 理论那么大的影响, 跟踪研究者也没有那么多, 但它仍是目前国外情绪智力三大理论之一, 并有自己的特色。
1997年, Bar-On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自己对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是“ 一系列影响个人成功应对环境需求和压力的能力的非认知能力、胜任力和技能。
” 并且他还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