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商品价值(W )商品价值(W )= 不变资本价值(C )+ 可变资本价值(V )+ 剩余价值(m ) = 生产成本(K )+ 剩余价值(m )全部劳动耗费(实际耗费)=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商品的全部价值•商品的价值由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二、生产成本(K )1、含义(生产成本即资本的消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预付资本价值就是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即c+v ,用K 来表示。

2、假象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在生产成本这一范畴下,剩余价值被看作商品价值在生产成本以上的余额,即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3、意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成本有着以下实际意义: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a.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b.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若销售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则盈利;反之,则亏损。

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c.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的只是资本的耗费C+V ,剩余价值m 是无偿获得的,是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因此不计入生产成本。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 )1、如何转化事实上,剩余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可变资本带来•由于资本家关心的只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C )的产物是,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此时剩余价值来源表达式由C+(V+m )变成(C+V )+m•若P 代表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W=K+P•2、二者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二者数量上相同。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022年5月21日20:35(2)区别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形态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被掩➢盖了3、利润率(P')(1)定义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五章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五章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内容概要】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说明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关于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是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前提。

第二节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石。

第三节阐述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分析说明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理论。

难点在于,第一,如何正确认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怎样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等理论问题。

具体说,难点主要在于正确理解: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等知识点。

【命题预测】近几年本章内容只考选择题,今后也可以出分析题。

特别要注意掌握近三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主要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所有权和所有制、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等理论问题。

【考点精解】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产生的两个途经14 世纪末15 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两个途经。

(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雇佣关系。

封建社会末期,小生产者之间因激烈的竞争而发生两极分化,一极是竞争中获胜的作坊主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另一极是竞争中破产的作坊主同帮工、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保证他们的生存,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而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分配给资本家作为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是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体现。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机制和阶级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政治经济学总复习

政治经济学总复习

考试题型与答题方法
一、单选题:20分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表格内 二、多项选择题:10分 请将正确答案填在表格内,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三、辨析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说明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四、简答题,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回答问题的要点
考试题型与答题方法
五、论述题,2小题,共20分 回答问题的定义、要点,还要结合实际,举例
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 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资本总量
6、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Ⅰ(v+m)=Ⅱc;扩大再生产实现 条件:Ⅰ(v+Δv+m/x)=Ⅱ(c+Δc)
7、W=k(c+v)+m→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 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 润的形式。利润是针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针 对可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 值的转变形式。利润率m/c+v<剩余价值率m/v→掩盖了资 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之间交换 的比例。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价值 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3、商品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是生产 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 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而是两种劳动,同一 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的枢纽。
5、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资本的相互渗透、人事上的 结合。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 现,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

绪论(分值少,客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电子书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 一购买阶段。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家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到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式中的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生产资本,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 .在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资本并没有数量上的变化,但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即从货币资本形态转变为生产资本形态……所以,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就是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经历的周转次数。
这个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计算单位。如果以n代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用U代表“年”,用u代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则衡量一年当中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就是:
例如,某产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闻为4个月,则它在一年之内资本周转次数是,n=12÷4=3次……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生产出的新商品销售出去,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换回的货币数量大于最初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垫支的货币数量,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因而它是已经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
公式中的c‘表示已经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是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只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在数量上并无变化。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产业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中,既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各不相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因察都会影响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所以;计算-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成,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导论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主要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的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

4、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5、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煤层和矿石;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物资资料,即原材料。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形式7、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

8、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9、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经济活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进行的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

2、自然经济:也成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4、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和交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剩余价值论之五 分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剩余价值论之五 分配

资本家对利润率的关注
▪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 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 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 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便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 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引用英国 评论员邓宁的话)
(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 第五,原材料价格的变动。 ▪ 利润率高低与原材料价格成正比例方向变
动。
三、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价值转化为 生产价格
▪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 (1)研究平均利润率的出发点 ▪ 在各个不同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和资本
周转速度相同时,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资 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反方向变动)
▪ 第三,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年中资本的周转速 度愈快,其中可变资本周转的次数也愈多, 同时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便愈大,从 而年利润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和预 付总资本的比率)也就愈高。
(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第四,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资本家了为节省不变资本,提高利润率,除 了利用大生产的优越性集中使用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实行换斑劳动制度,利用废料 等办法以外,往往不惜牺牲劳动者的健康 与生命,来节省劳动条件方面的开支。
(二)影响利润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按正比例方向变动。 ▪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 就整个部门来说,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
按相反方向变动。 ▪ 就个部企业来说,资本有机构成高,可以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生成和分配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剖析其核心观点和影响,通过透彻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可能路径。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其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比率。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根源。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接受工资作为劳动的价值回报。

然而,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远远大于其所得工资,剩余的价值就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这个过程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剥削。

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却获得了劳动力产生的全部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平等。

三、剩余价值分配的方式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不同社会经济阶级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分配主要通过工资形式和利润形式。

工人得到的工资只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大部分流向资本家,使其积累更多的财富。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影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公平,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爆发提供了解释,认为这些问题源于剥削和利润追逐。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命运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资本主义无法永远存在,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年10月(第四章与第五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年10月(第四章与第五章重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因此,本章主要分析: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有用的产品。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5、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我们通常所说是商品价值都是指社会价值。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一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因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同样,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多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简答)(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答案(天科版)范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答案(天科版)范文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社会生产关系2.什么是经济规律?怎样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生作用都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经济规律对人们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了旧价值。

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怎样?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本质: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直接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4.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怎样?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的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价值规律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核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作为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从而成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 简答导 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物质资料(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剩余价值的分割

剩余价值的分割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第一节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本节还是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说明产业资本家是怎样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

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它以产业利润的形式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为了说明产业利润,我们首先说明利润的一般概念。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1、生产成本和利润我们曾讲过,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

其中,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转移的价值,(v+m)代表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这三个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量。

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上耗费的仅仅是c和v两部分,m是不费资本家什么的,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结果。

因此,资本家在计算生产费用时,只计算资本数量,即c+v。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v)之和,叫做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用k来表示。

生产成本概念不仅仅是资本家帐簿上的项目,而且对于商品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第一、生产成本是企业经营赚钱或亏本的界限和标志。

第二、生产成本的高低是企业竞争能力大小的基础。

在生产成本的概念上,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生产成本的增加额,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不仅如此,资本家还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

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不仅包括所费资本(生产成本),还包括在生产中使用,但还没有耗费的那部分资本。

把剩余价值当作是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用p来表示。

由此,商品价值公式就变成了:w=k+p。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二者也存在重要区别:第一、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总资本而言的;第二、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第三、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利润率伴随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利润率是不一样的。

7第五章剩余价值论

7第五章剩余价值论
两大部类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 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资本的三种职能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 时间上的继起性 •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两大部类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 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的存在不能充分保证具备这两个条 件,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
/A G——W …P…W' ——G' \ Pm
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 生产过程,Pm代表生产资料, W’代表包含剩余价 值的商品,G’代表实现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
结论 资本家必须购买到一种能 产生价值增殖的商品,这种商 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 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 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 件。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大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
/A G——W …P…W' ——G' \ Pm
银行资 本家提 供贷款 产业资本家组 织商品生产
商业资本 家负责商 品销售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给大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 给借贷资 本家支付 利息
△G
产业资本 家占有
低价批发让利给商业资本家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绝对规律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P153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工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能创造比自身价值 大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价 值刚好补偿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 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延长 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的来源与去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的来源与去向

【 关键词】 ’ 剩 余价值 ;社会主 义 ;市场经济 20 年度 , 08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 球金融危机 , 可谓是 “ 百年一遇” 面对越来 。 越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 需要运用正确的理 论进行研究。 0 多年前诞生的 资本论 为 l0 揭示资本剩余价值提供强大理论武器。尽管 10多年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有着许多 O 新的特点 , 但是,其本质似乎仍然没有逃脱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的预测。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如何重新认识剩 余价值理论?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有 剩亲价值,其去向又有哪些特征?研究并厘 清这些问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路径 选择 之~ 。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中
剩余价值的来源 与去 向
高 燕 河北 大学经济学院 保定职业技 术学院 0 O 2 7 0 1 0 0 7 1 1 5 蒋晓蒲
【 文章 摘 要 】 在社会 主 义市 场经济 中,剩 余价 值是客观存 在 的。为 了更好地 应 用这 理 论 , 本 文 详 细 分 析 了剩 余 价 值 的 来源组成 及其去向。
二 、剩 余价 值 的来 源
1 、全社会劳动者活 劳动中的剩余劳动形 成的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就
指 出: 资本是 集体 的产 物 , “ 它只 有通 过社会 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 , 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
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 ,才能运动起 来。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 种社会力量。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的 价值 ,而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 值,才能成为资本。既然如此 ,剩余价值只 能来源于资本的运动 ,只能来源于社会许多 成员的共同活动 ,而且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 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这就是说,能创 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不仅是物质生产部 门, 而是包括精神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在内的社 会各部门;不仅是第一 、二产业,而是包括 第三产业在 内的社会各产业 ;不仅是直接生 产人员,而且包括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人 员,它来源于全社会劳动者活劳动中的剩余 劳动 。 2 、知识 的积 累和创新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 人类越来越 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界的资源( 包括能源) ,并 且越来越多地利用机器生产 , 使劳动生产率 不断提高。由于知识具有不同于—般物质产 品的特殊 }质,可以被重复使用。即物质产 生 品一经使用 ,便失去了其使用价值 ;而知识 使用以后,仍然保持其使用价值 ,可以一直 使用下去,除非发明了更先进的技术使这种 技术被 淘汰 。因此 在生产 过程 中 ,并 不需要 再增加创造这种知识的劳动者的劳动量,只 需重复使用这种知识。就可以不断增加剩余 价值的量。因此依靠增加工人劳动投入创造 的剩余价值在全音 佘价值 中所 占的Lf 越 际0 tU g 来越小 ,而科学技术发展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却在不断地增加。 3 、生产力系统效应形成的价值 现代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这种生 产力的复杂系统形成的产品价值,不是个人 劳动形成的价值的简单总和,在这个总和之 外,还会由系统效应形成一种提升 了的新价 值。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联合劳动和分 工协作的范围越大 , 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 水平越高,这种系统效应就越强。马克思指 出 “ 单个劳动者的力量 的机械总和,与许多 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 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不 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 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 体力。 ”这种 “ 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 不费资本分文” 这种系统效应价值, 。 不增加 产品成本,而形成剩余价值。正因为剩余价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五章-已改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五章-已改

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⒈解释下列概念:产业革命:是18世纪中叶以后,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

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

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十九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

生产集中: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

生产集中是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中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进行的。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通过公开或非公开的勾结,对一个部门生产和流通进行控制,以谋求高额利润。

短期价格协定: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初级形式,指参加者采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就某类商品的价格作出共同规定,以便控制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协定存在的时间大多是短暂的,一旦达到目的或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往往即自动解散。

卡特尔:(Cartal) 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

参加卡特尔组织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及规定标准价。

辛迪加:(Syndicat) 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订立共同销售产品和购买原材料的协定而形成的同盟组织。

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已失去经营流通业务的独立性,只保留了生产经营上的独立性;托拉斯:(Trust) 是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了控制商品生产、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范围,以获取高额利润的企业联合组织。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
全部商品 单位商品 80 800
120 1,000
全部商品 100 800
100 1,000
优等 10 8 中等 80 10
劣等 10 12 总计 10 或平 0 均
10 10
10 10

2、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①部门间的竞争: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 ②竞争手段:这种竞争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实现的。 ③部门间的竞争引起两种后果:一方面,有机构成低,利 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争相投入,商品生产逐渐增多,供应 量增大,其产品价格因供求关系的影响,会逐渐下降,一直降 到价值以下,从而使这个部门的利润率降低。另一方面,原来 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纷纷抽走,商品 生产规模缩小,供应下降,于是产品价格逐渐上涨,以致涨到 价值以上,从而使这个部门的利润率提高。
• 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如一个超级股 份公司,不同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 等量利润原则,按各自资本量大小和平 均利润率分得一份剩余价值,就是平均 利润。
平均利润率模糊了资 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 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不仅 在性质上,而且在数量上 也有了差别。各部门的利 润量都是与本部门的总资 本量成正比例,而不与本 部门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 只要是等量资本,就可以 获得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 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部门 食品 纺织 机械 资本 70c+ 30v 80c+ 20v 90c+ 10v m 30 20 10
W价值 W价格
P’ 30% 20% 10%
平均P’
平均P
价差 -10 0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2010.12.2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中期。

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 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 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 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趋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门, 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5、科学性是指不带任何偏见, 根据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有创造性)◇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含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具有重大意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的思想理论上的提高, 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 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一章物质世界与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 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意性问题, 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基本思想是: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坚持一元论, 反对二元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第四, 第四, ♦ 现有两个预付资本,均为 现有两个预付资本,均为9000元 元 ♦ 资本 的有机构成:8000:1000(高) 资本1的有机构成 的有机构成: : ( ♦ 资本 的有机构成:6000:3000(低) 资本2的有机构成 的有机构成: : ( ♦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m’=100%(两资本相同) (两资本相同) ♦ 劳动力的日价值 劳动力的日价值100元(两资本相同) 元 两资本相同)
♦ 第二,生产价格的组成部分能归结为价 第二,
值 ♦ 生产成本 耗费的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生产成本=耗费的不变资本 耗费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 耗费的不变资本 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耗费的不变资本=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 可变资本 劳动力价值 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 ♦ 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 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
♦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 ♦ 第一,预付资本一定时,利润率高低取决于剩 第一,预付资本一定时,
余价值, 余价值,剩余价值又决定于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 ♦ 如何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 如何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 ♦ 延长劳动时间 ♦ 提高劳动强度 ♦ 压低工资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其二,生产价格的出现,使价值规律与 其二,生产价格的出现,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得到解决 ♦ 一方面,生产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一方面, ♦ 另一方面,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使得等 另一方面, 量资本能够获得等量利润
总额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本例中,如果只有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 本例中,
两个产业部门 ♦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 (30+10) /200=20% )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每个产业资本家的预付资本量乘以平均
利润率 ♦ ——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进一步 ♦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掩盖了剥削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1、利润率 、利润率P’ ♦ m’? ? ♦ m’= m / v ♦ 48元新价值中:v=32 m=16,m’=50% 元新价值中: 元新价值中 , ♦ P’=剩余价值 /预付资本 剩余价值 预付资本
♦ 本例中,因为预付资本量相等,各行业 本例中,因为预付资本量相等,
P
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相等,均为 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相等,均为20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3、意义 、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尽管掩盖了剥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
削,但m=P ♦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后,P’≠m’,但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后, ≠ , 是m’ 是P’的决定因素之一 的决定因素之一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平均利润与剩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 余价值不仅在质上, 余价值不仅在质上,而且在量上完全不 同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 成本概念出现之后 成本概念出现之后—— ♦ 剩余价值成为成本带来的增加值 剩余价值成为成本带来的增加值—— ♦ 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增加
值(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 产)—— ♦ 出现利润的概念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均衡时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 ♦ 各部门获得的利润率大体相等 ♦ 这一大体相等的利润率 ♦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 P’ ♦ =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全社会预付资本 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全社会预付资本 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注意: 注意: ♦ *成本是全部资本的耗费,不是全部劳动的耗 成本是全部资本的耗费, 成本是全部资本的耗费
费,后者大于前者; 后者大于前者; ♦ *成本与预付资本不是一个概念 成本与预付资本不是一个概念 ♦ *成本对生产者来说意义重大 成本对生产者来说意义重大 ♦ 是价格的最低界限 ♦ 是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 *成本概念掩盖了 和v的区别,掩盖了剩余价 成本概念掩盖了c和 的区别, 成本概念掩盖了 的区别 值的源泉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质—— ♦ 各资本家能获得多少利润,取决于两个 各资本家能获得多少利润,
变量 ♦ 预付资本 ♦ 平均利润率(每人相同) 平均利润率(每人相同) ♦ 平均利润只取决于预付资本 平均利润只取决于预付资本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一次生产过程时的例子 ♦ 工人工作 小时,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 工人工作12小时 小时,
36元(棉花=30;纺纱机 ),创造新价 元 棉花 ),创造新价 ;纺纱机=6), ),生 值48元(工资 元 工资=32;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16),生 ), 产棉纱150斤 产棉纱 斤 ♦ 1斤棉纱的生产成本 斤棉纱的生产成本—— 斤棉纱的生产成本 ♦ (36+32)/150=0.45元 ) 元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引进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 ——生产成本(成本价格、生产费用)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 成本价格、生产费用) ♦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
资本之和 ♦ 用k表示 表示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c/v提高 提高——更多的剩余价值 提高 更多的剩余价值 ♦ 现在 ♦ c/v越高 越高——利润率越低!!! 利润率越低!!! 越高 利润率越低 ♦ 矛盾么? 矛盾么?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c/v提高 提高——更多的剩余价值 提高 更多的剩余价值 ♦ 就同一部门中不同的企业而言 ♦ c/v越高 越高——利润率越低 越高 利润率越低 ♦ 就不同的部门而言 ♦ c/v高的部门:钢铁、机械制造等资本密 高的部门: 高的部门 钢铁、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食品加工部门利润率高 ♦ 吸引资本移入 ♦ 生产规模扩大 ♦ 食品供给增加 ♦ 食品价格下降 ♦ 利润率下降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机械制造部门利润率低 ♦ 资本移出 ♦ 生产规模减小 ♦ 产品供给减少 ♦ 价格上升 ♦ 利润率提高
劳动相连 ♦ 之二 之二——数量上不等 数量上不等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联系: 联系: ♦ 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 ♦ 因为 ♦ 第一,从全社会看,剩余价值总额等于 第一,从全社会看,
平均利润总额, 平均利润总额,价值总额等于生产价格 总额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利润 利润—— ♦ 当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时,剩余价值就被称为利润 ♦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用P表示 表示 ♦ m 与P在量上相等,在质上有别 在量上相等, 在量上相等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剩余价值率相同的等量资本 ♦ 按照价值出售商品 ♦ 获得不等的利润率,原因是 获得不等的利润率, ♦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 ♦ 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 资本有机构成高, ♦ 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 资本有机构成低, ♦ 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矛
♦ 量—— ♦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 ♦ 平均利润小于剩余价值 ♦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 ♦ 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 ♦ 意义: 意义: ♦ 进一步掩盖了剥削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 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 与价值的关系 ♦ 区别: 区别: ♦ 之一 之一——生产价格与资本相连,价值与 生产价格与资本相连, 生产价格与资本相连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计算两资本的利润率 ♦ 资本 资本1 ♦ P’=1000/9000=1/9=11% ♦ 资本 资本2 ♦ P’=3000/9000=1/3=33% ♦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 资本有机构成高, ♦ 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 资本有机构成低, ♦ 条件: 条件: ♦ 预付资本相同 ♦ 剩余价值率相同 ♦ 劳动力价值相同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回顾资本有机构成 ♦ 单个资本家 单个资本家—— ♦ 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 ♦ 增加 ,增加 ,c的增加超过 的增加 增加c,增加v, 的增加超过 的增加超过v的增加 ♦ c 的比重提高,v的比重降低 的比重提高, 的比重降低 ♦ c/v提高 提高

第1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
♦ 2、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 ♦ 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不同部门之间 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势必展开竞争, 势必展开竞争,称为 ♦ 部门间竞争 ♦ 竞争手段 竞争手段——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 ♦ 在本例中: 在本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