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概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和胁迫之下,以天皇为中心的至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此运动具有全面西化和资本主义的色彩。
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三权分立、学习技术、新兴产业、文明开化、发展教育等,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与威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给邻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一场改革。
因其共历时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教育、发展农工商等。
当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1.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发生之前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时代——德川幕府。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而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强大的商人、武士、诸侯和反对幕府的农民组成了“倒幕派”。
自“黑船事件”后,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间倒幕派呼声更加强烈。
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之后,许多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控制,就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
各地武装倒幕运动风起云涌。
戊戌变法发生之前,中国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由于朝廷的镇压,各地武装革命处于低谷状态。
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内忧外患之下,由“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宗旨目的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推翻腐败的德川幕府统治,将王权奉还与天皇。
再以天皇为中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控制。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良封建社会,学习日式发展富国道路。
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师夷长技以自强”,救亡图存。
3.支持与阻力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由于天皇的表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日本人愿意吸纳西方文化,以西方人为师。
主要阻力是幕府。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的两大重要事件。
虽然这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不同,但它们都在社会和政治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末期,它是一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大变革。
这个时期的日本社会开始向西方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文明与文化倾斜,这些思想都是通过荷兰和中国学者的介绍而得到了传播。
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政治的中心从封建主和武士转移到了皇帝和政府官员手中。
在这场革命中,废除武士的特权把政治和军事权力转移到了中央政府,开放日本与国际的贸易,创建了现代化银行、法院、教育机构,还为时装、流行腰带等新兴的服装,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便利。
这些硬性建设使日本彻底走出了封闭自守的社会。
相比较而言,戊戌变法则是中国在清朝末年突发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一场政治倡导运动。
变法运动在清朝背景下,被以“拜科”的思维来诠释。
它不像明治维新那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完全的不同于以往的思路。
它是在当时状况下的一次拯救和保护传统国家的尝试。
变法运动的实质是一个朝廷改革运动,尝试通过制度的改革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并试图打破康乾盛世以来的封建制度,这一点理应得到中国人民的认识和尊敬。
从总体上来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相较于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运动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一次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但由于各种社会政治的压力,加之国外压迫和多因素的反对,最终未能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则成功地促进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使其成为了一场真正的制度变革。
总之,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历史事件对于两国的无论对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形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两项历史事件是两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这两个历史事件,能够成为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和发展上的互相学习的榜样,互相为了南北和平、稳定和发展,建设更为良好的互联互通发展格局与良性发展态势。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110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
14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这两次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持续。
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持续上升。
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点,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二、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四、列强态度相似: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源源提供工业品和武器,并协助培养人才、训练军队、改善军备。
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维新的兴起有不小推动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援救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
政变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继续为维新派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部分经费。
五、政策措施雷同: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
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实行的。
不过,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而戊戌变法仅仅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
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
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六大不同
1、对政权的态度不同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都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企图在保留封建地主阶级特权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戊戌维新提倡君民共主,改革封建官僚机构,利用南学会变相推行地方自治制度;经济上要求“以工定国”;科学文化方面力主废除八股科举,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教育、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培养资本主义所需人才。
至于路线,戊戌维新领导人早期寄望于达官贵人,尤其是圣上光绪的一声谕旨。
政变后仍抱定“唯有一策,尊皇而已”。
明治维新的施政大纲同样是皇权专制与西方议会政治的结合。
早在政变前,维新派有名的《船中八策》就明言:“天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应出自朝廷”,“设上下议政局……万机应决于公议。
”这是明治政府的五条誓文的基石。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日本维新派在改革路线上死死抓住的也是个政变前并无实权的傀儡天皇。
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它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的前提。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日本大约在公元4—5世纪由大和朝廷完成了统一,经过7世纪中叶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12世纪末,源赖朝树立了武士政权,它代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利益。
这个政权的中央机构为幕府,把持全部朝政。
天皇大权旁落,只是日本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精神象征。
1603年,德川家族在江户建立幕府,明令将日本分为士(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掌权的武士阶级,又细分为许多阶层,上下尊卑,等级森严。
以幕府将军为首,下有诸侯(大名),其领地称藩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成行政系统。
所以德川幕府统治制度又称“幕藩体制”。
19世纪30—40年代,一些经济实力雄厚、政治影响较大的强藩,如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成功地进行了“藩政改革”。
他们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势,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和军事技术,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藩内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自1898年6月11日起,并在此后的103天开展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活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两场维新运动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具有明显的区别。
从这两个运动的起因和背景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和日本都是在处于内忧外患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维新派人士带领,不得不开展的维新运动。
但中国的危机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觉醒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所造成的伤痛;而日本的危机来自美国黑船的汹汹来袭和幕府政权对人民的剥削和独裁。
日本开始侵略周边国家的时间仅仅发生在其在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后的20年,由此可见明治维新的成效。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持续103天之后,便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下以失败告终。
两个维新运动的内容都涉及很广,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囊括其中,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教育方面。
中国戊戌变法的政治方面决定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经济方面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统一货币,设立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教育方面设立文部,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并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英国和德国,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订立商法刑法等。
除此之外,日本还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纵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意义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太过孱弱。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的重要事件,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化基础;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两个事件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在国家危机时期进行的。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面临着外来侵略以及社会分裂的问题。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入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
其次,两个事件都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他们采用了西方的制度、科技、文化等,使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改革。
通过政治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也试图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动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思想的接受和研究。
第三,两个事件都涉及到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摒弃了传统的武士道,取消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同时,传统的宗教、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者试图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动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先进思想。
不同之处首先,两个事件的社会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是在幕府时期进行的,幕府时期的日本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刚性化,千年不变。
戊戌变法则是在晚清时期进行的。
尽管晚清时期中国存在封建社会的残余,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两个事件的改革领域以及力度也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试图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其力度及广度都非常大,而在戊戌变法中,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同时改革力度有所不足。
第三,两个事件的改革策略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借鉴了西方的制度、科技等,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
在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改革派倾向于直接引入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李老师: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选修一中两次重要的变法,二者都发生在19世纪,同样是变法,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是失败一个是成功。
您能给比较一下吗?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从两次变法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闹革命还是干事业,我们都要与群众站在一起,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所有背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事情,都注定要失败。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 的历史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 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 创新相结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 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 的权力资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 5. 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 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 必须跟上。
(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 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 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 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 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 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 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装备新式兵 按新法练兵。 器,按新法练兵。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 设立译书局。 会;设立译书局。
文化上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
4.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免 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成功地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 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 它在封建 顽固势力的镇压下, 最终归于失败。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有很多不同之处,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欢迎大家阅读。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
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
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无论是公车上书也罢,建立学社也罢,以及后来的行走军机也罢,都主要是在发表言论、提供方案的范围内行动。
这一切,在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上,诚然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在其时沉闷喑哑的思想、政治界中所发生的震撼,也类乎核的裂变。
而光绪皇帝,在名义上也是“九五之尊”,可以统帅一切、指挥一切。
但是,维新志士们全是手无寸铁的书生。
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而可悲的正在于,他们手中没有刀,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
至于光绪皇帝,又是一个瑟缩在西太后淫威阴影之下的儿皇帝,在没有武装力量拥簇的条件下,他表面上的“无限权力”事实上却是极其有限的。
光绪一生处于无权的地位,早在他入宫时已经确定了。
光绪生于深宫,但他通过审阅奏章,认识到封建官僚集团的腐败无能、营私舞弊;军队无战斗力,对外战争一败涂地;洋务企业耗费国家大量钱财而亏损有加。
光绪面对处于列强虎视眈眈威胁下的这样一个烂摊子,认识到不改革、不维新只有亡国。
他又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这使他接受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成为可能。
他比较早地接触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如冯桂芬、康有为、汤震等人的著作,也积极主张向西方寻求治国之道。
光绪,这个处于丧权辱国时期的末世皇帝在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条件和局势中,力图变革,他主战、支持变法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然而,维新改革是一场严酷的政治斗争,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腐朽势力,维新改革必遭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及盘踞要津的大僚的抵制,维新的精神也为保守的世俗所不容。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和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两次改革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日本进行的这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且使其一跃成为近代的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但是,19世纪末中国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却并未扭转中国每况愈下的情况,也没有摆脱民族危机。
相同点:1. 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时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戊戌变法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和民主的双重革命任务。
美国的佩里叩关、黑船来航事件打开了日本紧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着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中日两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下进行了改革。
2. 目的相同:二者都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形态,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
明治维新希望建立起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 性质相同:二者都是在最高统治者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 改革内容大致相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提倡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提倡科学,兴办新式教育等。
二者的改革措施都不是局部性的,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
5. 列强态度相似: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变法的推动起到了不小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康梁等人得到了列强的保护。
英美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提供资金等,帮助日本训练军队等。
不同点:1. 社会基础不同:戊戌变法时,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础,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⑤爱国救亡维新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涨。
目的:
幕府统治的危机
①政治: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外交: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逐渐入侵。
④思想:吉田松阴等推动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思想的转变。
⑤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
目的:①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实现民族振兴,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②直接目的: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②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③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④其它重要原因:
⑴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⑵变法手段单一: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背景
①社会基础: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传播。
思想文化:文明开化:①选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②按照欧美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兴办学校;重视自然科学。③提倡衣食住行欧洲化。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
局限性相同
都保留了旧制度的残余:俄国保留了封建残余,美国仍有种族歧视
结果相同
都是奴隶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不同点
领导阶级不同
资产阶级领导
沙皇(地主阶级)领导
性质不同
资产阶级革命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解放方式不同
美国通过内战中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奴无条件解放
(1)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2)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3)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4)增强了军事力量。
俄国1861年改革与美国废除奴隶制的异同
美国废除奴隶制
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背景相同
都因为奴隶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俄国是农奴制,美国是黑人奴隶制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训练新式军队,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结果
成功
失败
意义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
明治维新(1868年)
戊戌变法(1898年)
时代背景
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1)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2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3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4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政策措施: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三、启示:1 革新,改革,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会倒退不会发展。
2 继续擅长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就是对外开放了。
3重视人才。
因为明治政府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像大久保利通这样人物的智慧,另外,日本一个使团出使西方学习的都是些脑子里有东西的人,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科教兴国,人才战略等等了。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一,改革的国情不同从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将军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
明治维新前,全日本大小诸侯有三百个左右,其中最大的诸侯是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将军为官职,挟天皇以令诸侯。
所以明治维新的第一步,就是要结束这种军阀割据的状态,建立全日本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的清朝,除了其中有短暂的分裂状态,绝大多数时间一直都处于统一状态。
可是戊戌变法的第一步,却是从分裂中央集权内部开始,将原本统一的国家统治集团,分裂为“后党”和“帝党”这两大政治集团,最后甚至发展到要用武装政变来彼此消灭对方。
从分裂走向统一符合正义期待和历史潮流,从统一走向分裂,则注定要失败。
二,改革前的准备不同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层武士阶层和地方诸侯为主的意在恢复日本天皇实际统治权的“尊王攘夷”活动风起云涌连续几十年,不但在思想上、军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经济实力上等都为明治维新做了充分的准备。
戊戌变法从共车上书开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前后一共只有三年时间,除了在全国一些地方组织了强学会和出版了一些报纸为变法做宣传外,既无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准备,也没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尤其是作为发动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也完全不具备成熟的变法思想和能力,只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激于义愤而突然产生了上书变法的冲动,对于究竟应该怎样变法等,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准备越充分的改革越容易获得成功,缺乏必要准备的改革难免失败。
三,改革的领导者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与火的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
国内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
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
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
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
人民革命。
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时期。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
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
士大夫。
参加者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
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
数官僚。
改革措施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
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
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
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
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
教育。
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
发明。
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
队。
精练军队,扩建海军
·俄国和日本改革的不同点:
1、日本改革前面临严重的国内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俄国仅有农奴制危机。
2、日本改革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
3、前提不同:日本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为维新改革扫清障碍.
相同点:
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3、都保留了封建残余,不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