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开篇】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经济到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文化遗产。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介绍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并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最早的农业经济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那时人们开始耕种农作物,收获食粮。
夏商周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通过灌溉、兴修渠道等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农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农具、陶器等工具,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面貌。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人们开始采取积肥、轮作等方式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使农作物的产量更高。
同时,农田的规模扩大,农业生产进一步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 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
尤其从秦汉时期开始,手工业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铸铁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造农具、兵器等实用品。
陶瓷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制造陶器、瓷器等。
此外,纺织业、丝绸业、造纸业等也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开始形成独立的行业和组织,例如青铜器制作者、陶瓷匠、丝绸织工等。
这些行业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链,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商业经济商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
唐宋时期是中国商业经济的鼎盛时期。
人们开始进行商品交换,买卖日用品、奢侈品等,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唐宋时期的繁荣商业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唐宋时期,人们逐渐出现了商人、师徒、户主等商业群体,商业和手工业的协同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主题:中国古代农业
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3. 能够分析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2. 古代农业的农作物种植和农具使用;
3. 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农业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2. 了解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探讨古代农业的特点:分组讨论古代农业的农作物种植和农具使用,归纳总结主要特点;
4. 小结:总结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分析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讨论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其
影响;
3. 展示案例:通过实例展示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贡献;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小结:总结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案例展示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耕作方式。
2.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情况。
3. 认识农业经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2.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2.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PPT。
2. 学生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如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不同阶段的耕作方式和农具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情况,如井田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不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四、农业经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生态意识(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经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粮食生产、经济基础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
2. 学生可以参观农业博物馆或实地考察古代水利工程,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重要性。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1【重点讲解】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进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进展农业的大河流域进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进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进展的桎梏。
它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展缓慢和长期连续的重要缘由。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化进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进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消失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消失,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纳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转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浇灌,从古至今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才智,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全面熟悉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进展。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需用教具或器材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农业:“刀耕火种”
(2)传统农业:铁犁牛耕
①发展历程:A、出现:a、时间:春秋战国
(2)主要特点:①小农户个体经营②自给自足(主要)
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男耕女织⑤精耕细作
▲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形态)。
作业或练习设计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 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历程、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
2. 教学难点: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和演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农业技术和耕作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农业实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探讨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中国古代农业史》、《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等。
2. 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农业经济特点、发展历程、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的课件。
3.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古代农业生产的视频资料,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农业经济特点:阐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3. 分析发展历程: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农业、奴隶农业、封建农业等阶段。
4. 讲解耕作方式:讲解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如耦耕、牛耕、铁犁牛耕等。
5. 分析农业技术:介绍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如农业生产工具、肥料、灌溉、农田水利等。
6.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7. 总结:强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认同感。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六章:古代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与土地制度1. 介绍古代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如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等。
历史ⅰ人民版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历史ⅰ人民版1教学目标1、明白古代中国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2、明白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峻危害。
3、列举古代闻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4、明白得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差不多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要紧采纳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利用运算机辅助教学优势,搜集图片、文物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便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明白古代中国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差不多特点。
2、重要概念:小农经济教学要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奇1、中国式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诲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奉献是庞大的。
二、农业的进展1、耕作方式的演进:“刀耕火种”→铁犁牛耕①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②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生产工具的革新①材质:石、木→青铜→铁②工艺:打制→冶炼、铸造③牵引动力:人力→畜力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②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4、古代水利事业的进展(1)传奇英雄:大禹治水(2)闻名工程: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3)治理黄河:东汉王景治黄河,差不多解除了黄河水患。
三、古代不利农业进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繁重2、“繁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峻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差不多特点1.以个体经营为差不多形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2.以铁犁牛耕为要紧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3.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语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要紧来源是农业生产,那么,古代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展起来的呢?它又有哪些自己的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知识。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
最早的农业形式是野生作物的采集与种植,随着人类对农业的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农耕经济。
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奴隶社会农业、封建社会农业等阶段,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有两个重要方面:农具的改进和农业经验的积累。
1. 农具的改进:在古代,农民们逐渐发展出了适应不同地域和农作物的农具。
例如,铧、耒、铲等农具的使用使得翻地犁田更加高效,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
同时,农具的改进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农业经验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不断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深知何时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以及灌溉的最佳时间。
这些经验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和农田管理古代中国农民主要种植了五谷杂粮,如小麦、稻米、粟米、黍子和豆类等。
这些作物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作为贡品,供应国家和军队。
为了确保农田的良好管理,古代农民采取了农田轮作、耕牛驱耕和灌溉等措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第四节:古代农业和中国社会的关系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产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息息相关。
在古代社会中,农业生产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农民是古代社会的基础,他们为国家提供粮食和税收,并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
第五节:古代农业的影响古代农业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农业经济奠定了中国的社会基础: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打下基础。
2. 农业文化的形成: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如二十四节气、节日和农耕礼仪等,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承。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第一部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分别从耕作方式、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耕作方式古代中国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有旱作和水稻种植。
旱作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利用降雨和土壤中的水分进行种植。
水稻种植则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主要通过引水灌溉方式进行种植。
2.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得以逐步发展。
在耕作方面,农民开始使用牛耕或马耕等动力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在种植方面,中国古代农民始终注重农作物的选择和培育,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并采用轮作、间作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
3. 农业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主要由地主占有,农民以佃农的身份耕种土地,交纳一定的租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逐渐增强,出现了许多小农经济。
第三部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密切相关,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手工业发展的类型、技术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发展类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也为城市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技术进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发明了丝织和棉纺技术,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陶瓷业方面,中国古代窑炉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的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3. 组织形式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早期,手工业主要由家庭作坊或手工业者个体经营,后来逐渐形成了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手工业工场,提高了生产效率。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导入部分1.1 引入话题引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性,说明其对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1.2 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特点,理解其对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2.1 农耕经济时期讲述中国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农耕技术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区别等内容。
同时介绍土地制度和封建主义对农耕经济的影响。
2.2 市场经济时期介绍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发展,涵盖丝绸之路、水陆交通等贸易渠道及其带来的文化交流。
还可以讨论货币制度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
2.3 工商业经济时期探讨手工业和工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包括手工业技术的提升、手工工艺品的制作与流通、城市发展与商人阶级崛起等方面。
可涉及盐铁政策以及职业分工等内容。
2.4 都市文化时期介绍中国古代都市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包括首都建设、官员阶层的扩大与改革、科举制度等。
讨论宫廷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3.1 案例一: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点和演变分析农耕社会中土地制度、封建主义对农民地位的影响,并探讨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案例二: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丝绸之路在推动贸易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四、扩展活动4.1 组织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当地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观察相关文物和遗迹,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了解。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五、课堂总结5.1 知识回顾概括性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思考问题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用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节课讲授内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1.农业的起源(1)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粟和水稻。
(3)传说:“神农能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1)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1)原始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3)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②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及播种工具耧车出现。
③东汉: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4)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2)表现: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影响:农耕生产秩序遭受严重破坏,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1)目的: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
(2)标准: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和特点(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3)农产品的贸易和交通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1)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经济(2)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3)唐宋时期的农业经济(4)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3.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1)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2)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3)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2. 分组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课前导入(10分钟)1. 展示部分古代中国的图片,让学生展开联想,谈论自己所知道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 轻描淡写地介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综述,并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第二节正文授课(80分钟)1. 总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10分钟)a.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和特点b.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c. 农产品的贸易和交通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30分钟)a.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经济b. 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c. 唐宋时期的农业经济d.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3.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40分钟)a. 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b. 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c.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第三节教学总结(10分钟)1. 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2. 与学生一起展开思考,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有效利用3. 反馈教学效果,梳理自己讲解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针对性的下一课预习建议。
六、教学资源1. 一些古代中国的图片2. 本课主要内容的PPT3. 本课的相关阅读材料和资源七、教学评价1. 能够基本回答课上提出的核心问题2. 能够简单回答与一些古代农业有关的问题3. 能够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的基本含义4. 自学能力和教学参与度能够体现带来不错的热情。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教案名称: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具、耕作方式和农田管理;3.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产品交换;4.能够分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古代中国的农具和耕作方式1.农具的种类和用途:犁、耒、耜、耨等;2.耕作方式:早耕、中耕、晚耕;3.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农田管理1.集体农田制度:田地的划分和分配;2.农田的水利建设和灌溉技术;3.农田的守护和保护。
三、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产品交换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民互助组织:农事合作、水利管理等;3.农产品交换:市集、集市、商旅等。
四、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1.农业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影响;2.农业经济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3.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不足。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农具、耕作方式和农田管理等内容;2.图片展示:展示古代农具、农田管理和农产品交换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产品交换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4.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田地实地考察和耕作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古代农业生产的过程。
教学资源:1.课件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农具、农田管理和农产品交换的相关内容;2.地理实地考察点:用于观察实验和田地考察的地点。
评价方式:1.参与度评价: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思考、回答问题和讨论等;2.学习成果评价:考察学生对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议论、书面作业和考试等形式进行评估。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短片展示农田和农民耕作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思考;2.引导学生讨论农业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并与现代农业进行对比。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2)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概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之一,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二、农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的劳动。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古代中国注重土地的保护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实行了轮作制、水利灌溉等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在农业作物方面,古代中国培育了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如小麦、稻米、黄豆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养料。
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
三、手工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较早,技术水平相当高,涉及的行业包括纺织、陶瓷、铁器制造等。
这些行业不仅为农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2.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产品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提高,如丝绸、瓷器等商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成为古代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四、商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商业受到政府的重视,历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如开设市场、设立税收制度等。
这些措施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的便捷,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商人不仅在国内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还积极参与了海外贸易。
五、海外贸易的发展1.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鼎盛的时期。
2.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物质财富,如丝绸、茶叶、瓷器等,而且也为中国引进了外地的物品和文化,丰富了中国的市场和社会。
六、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2.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们劳动技术的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结语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出现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特征(1)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猪、马等“六畜”。
(3)农业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知识点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出现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3)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经常有组织地治理黄河。
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2.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3.个体农耕——春秋之后(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成为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3)评价①优点:一般情况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a.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自耕农容易破产。
史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解读]一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①②③三个时代耕犁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耕作水平的发展情况。
[思考] (1)根据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研究的与农业有关的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提示】主题:这是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优秀4篇】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
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时期,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
在古代中国,农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保障的基石。
本文将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存与繁荣。
其次,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食物和原材料,满足了整个社会的日常需求。
此外,农田开垦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水利系统,促进了社会其他领域如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
2. 农业技术与方法在古代中国,农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作技术和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精细务实的种植方式。
例如,在水稻种植方面,古人突破了自然条件限制,在平原地区建造灌溉渠道系统来调节水源以适应稻作特殊需求。
此外,古代农民还使用了改良会稽耒农耕工具和犁等新型劳动工具,提高了种植效率。
3.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古代中国人重视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制定相关法令来维护耕地、水源和农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黄河流域建立了灌溉系统来确保农业发展,并修筑防洪堤坝以应对汛期的泥沙涌入。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寸土寸金的田地,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迹。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兴盛除了农业之外,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也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和影响。
1. 手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古代中国,由于缺乏现代技术设备,大规模机械生产尚未形成,手工业成为制造个体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最主要、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手工业方兴未艾,成为古代社会的支柱产业。
2. 技术与职业的传承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技术传承十分重要。
由于没有先进的教育体系和书面记载,家族和师徒制度成为了主要的学习方式。
技艺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师傅们亲自指导学徒,并通过实践进行经验积累和交流分享。
这种传统将技术知识保护在一个封闭圈子内,有利于技术的稳定传承。
历史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
历史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教案: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引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业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本节将带领学生回顾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并深入探讨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
二、起源与发展1. 农业的起源:对比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农业起源,并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发展和重要农作物。
2. 农业生产技术:介绍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如灌溉和耕作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三、农业社会的经济特征1. 农业生产模式: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模式,如四大发明的应用和农田水利的建设。
2. 农业生产力:分析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经济的独特性,如农民的耕作技术和农田面积的利用情况。
3. 农产品市场:探讨古代农产品的流通途径,如集市和交易行为对农业社会的影响。
四、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1. 地主与农民: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以及土地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2. 农业税收:探讨古代农业社会中的税收制度,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以及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 农民工艺:了解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工艺,如酿酒、织布和陶瓷等,以及对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五、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1. 传统节日: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讲述其由来和庆祝活动。
2. 诗词与绘画:了解农民诗词和农村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其在农业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3. 家族和宗族: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家族和宗族制度,以及对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六、评价与思考1. 农业社会的优点与不足:对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进行评价,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2. 对今天的启示:总结古代农业社会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农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这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农业和农民的尊重,加深对自身生活的思考和感激之情。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深重担担。
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合联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供给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勇敢想象、数理剖析和创新性思想,依据学参要求踊跃进行研究活动以增强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后代应感觉骄傲和骄傲的。
经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添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重难点打破】要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要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由。
教课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向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中心,当前,我们还常常说起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环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种方式经历了如何的发展变化古代中领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发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鼻祖。
黄河流域—栽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栽种水稻思虑 1:我国古代为何会形成南北不一样特点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迪天气不一样;启迪: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亲密,人与自然应和睦发展。
思虑 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 过渡 ] 阅读课本,找一找:促使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要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改革;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 :( 1)耕种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跟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期间出现了少许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期间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行、施肥和浇灌技术的发展,标记着铁犁牛耕这类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种方式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
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特点)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特点: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阶段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名称或措施
意义或概况
史前阶段
大禹治水
防洪、灌溉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秦朝
灵渠
汉代
“井渠”
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治理黄河(王景)
唐代
设渠堰使、大运河
立井水车、筒车
宋代
官员奖赏制度
水转翻车
明清
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风力水车
★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青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
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
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
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商周)
奴隶主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四、重点难点问题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