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接力照顾瘫痪同事及其聋哑父母 宁大附院妇产科党支部书写红色大爱
最美孝心女儿----朱晓辉(刘玉)
最美孝心女儿-----朱晓辉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我们无法把这样一首诗和一个年纪40的“大妈”联系在一起。
她就是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也是2014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
她原本也是有着梦想的大学毕业生,16岁起发表诗歌,毕业后在报社工作。
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在生活的压力下,她只有一句话---“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
”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
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
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
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
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
”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她也没有向命运低头,除了悉心地照顾父亲外,她的生活里还有诗和远方。
感动中国是这样评价她: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
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
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
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
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照顾病人是件细活,琐碎而劳累。
为给病中的父亲做适宜他吃的饭菜,从没有做过饭的朱晓晖也扎起了围裙,一点一点地学着做各种各样的饭菜,而且想着法子把饭菜喂给父亲吃。
没有吞咽功能的父亲,吃一口要喷出很多,经常是弄得她满脸都是饭,满身都是饭,可她没有放弃,还是硬生生地把父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一喂就过去了十二年之多。
十二年如一日,朱晓晖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晓晖事迹材料及颁奖词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晓晖事迹材料及颁奖词最孝女儿:朱晓晖【朱晓晖事迹】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
朱晓晖的父亲在XX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
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
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
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
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XX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
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
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
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
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XX年都没有得过褥疮。
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
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
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
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
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朱晓晖的颁奖词】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
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著雪花围攻著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裡最温暖的宫殿,你病重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编辑推荐:2017感动中国师昌绪的事迹材料2017年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及颁奖词汇编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动中国人物中奉献爱心事迹材料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优秀人民小学教师感动中国个人事迹。
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15篇
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15篇在《榜样8》专题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包括钱七虎、刘玲琍、唐菊兴、吴惠芳、李桂科以及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在内的六位党员,以及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一同参与。
下面为大家带来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精选篇1)刘玲琍与特教的结缘,源于她内心的爱。
1973年,刘玲琍出生于衡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小时候,她的邻居是一名聋哑人,对她特别好,但却不识字也不能讲话。
刘玲琍心想,如果有学校能让他们从小认识字、学习说话的话,生活就能改善很多。
那时,小小的刘玲琍就萌发了一个念头:长大了当一名教师,要帮助聋哑人学习文化知识,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一样工作和生活。
后来,刘玲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此与特教结缘。
她心中的梦也更加清晰:她要用爱和真诚给特殊孩子点亮希望,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
18岁毕业那年,在妈妈眼里还是“小女儿”的她,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一年级的班主任。
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生与特殊教育事业连在了一起,与她的特殊学生融在了一起。
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精选篇2)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共有学生300余人,如何让这些孩子们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是刘玲琍最操心的问题。
她在多方走访自主创业的残疾青年人时发现,仍存在创业扶持机制不可持续运行、服务领域局限、职业康复体系滞后,以及残疾人就业培训信息不对称、单向传递、无法有效联通等问题。
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希望为残障人士发声,提出了“优化残疾青年创业扶持政策”“推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等建议。
比如,通过实名制调查,科学合理地按照调查结果配置培训项目;由政府及残联牵头,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采取订单式上岗配置,保证有效上岗;积极开发孵化项目,为残疾人创业搭建平台。
同时,刘玲琍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宣传残疾人就业、创业成功典型,树立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先进人物,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和带动更多残疾人走上就业、创业道路。
多年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妻子,用朴实无华的行动传承良好家风
多年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妻子,用朴实无华的行动传承良好家风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篇文章将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丈夫多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妻子的故事。
通过简洁朴实的行动,他传承了良好的家风,展现了爱的力量和家庭的温暖。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之间的亲情表达,更是一个家庭责任和担当的写照。
通过深入触动人心的叙述和细腻入情的描写,本文将为读者展现出一个传统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激发读者对家庭关系的珍视和对传承良好家风的思考。
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力量,让更多人意识到家庭是社会的基石,良好家风的传承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妻子瘫痪的背景开始,详细描述丈夫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最后讨论传承良好家风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文旨在为读者传递温暖与感动,引发对家庭价值的思考与思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的说明,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编写: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叙述。
引言部分将对瘫痪妻子的背景和丈夫的照顾作出概述,同时介绍本文的目的。
通过揭示妻子的困境和丈夫的关爱之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为正文的叙述奠定基础。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来叙述。
首先,将详细描述妻子瘫痪的背景,包括导致其瘫痪的原因、生活状态以及对家庭的影响等。
其次,将重点描绘丈夫多年来对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具体描述丈夫从起床、饮食、梳洗到身体护理等方面的关怀和帮助,这些行动将展示出丈夫的深情厚意。
结论部分将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探讨传承良好家风的意义,通过对丈夫坚守家庭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进行分析,为读者解读其良好家风的深层含义。
其次,用简短的结束语总结全文,强调丈夫的行动是对良好家风的传承和发扬,并给予读者思考和启示。
通过上述文章结构的布局安排和内容概述,本文将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有力的论证,向读者展示出妻子瘫痪的背景以及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并阐述其对传承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
“爱心妈妈”:情系雪域高原的孩子们
“爱心妈妈”:情系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文/袁玥 郑晓蕾“希望借我们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健康快乐地长大,让孩子们不仅可以看见星辰大海,还有爱的天空。
”大庆市杏北爱心志愿者协会会长朱华充满感情地说道。
朱华是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里一名普通员工,却绵绵不绝地用自己的大爱给藏族失学儿童送去温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和“情系高原的格桑花”。
她也因此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最美家庭”、黑龙江省“感动龙江”提名奖、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黑龙江省道德模范、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撇一捺念人,两个人念从,三个人念众,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就要多个人一起做。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
”小时候,父亲的谆谆教诲在朱华内心深处扎下了根,更让大爱在她的内心深处萌芽。
78朱华与藏区孩子合影792006年,朱华无意间从媒体报道中看到藏族孩子渴求知识的场景,内心被深深触动,她向家人表达了捐资助学的想法,激起了全家人的共鸣。
经过联系,她与青海省玉树州的小男孩多扎建立助学关系,承担起小多扎的学习、生活费用。
那个学期末,多扎来信了,信的内容里有10道算术题和一个小孩子跪在地上画画的场景,下面写着两行字:“我能画了,我能算了。
感谢爱心妈妈。
”看完信,朱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朱华在青海调研时与资助的4名孩子合影为杨胡套子村小的孩子们建造娱乐室为杨胡套子村小的孩子们建造音乐教室80她常对儿子说:“我们少去一次饭店、少买一件衣服,这并不难。
把省下来的钱用在藏族孩子身上,或许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在朱华的带领下,一家人省吃俭用,都加入爱心助学行动中,先后让4名孩子重返课堂,每每看到孩子们信中质朴的话语,一家人更加坚定了助学的信念。
朱华与爱人都是油田的普通员工,收入并不算高,在捐助中,他们也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
2010年,她的父亲因重病住院,五个孩子的费用加上高额的医疗费,让朱华有些吃不消,自己做检查也被告知怀疑是胃癌。
党建微故事我身边的好党员
我身边的好党员——张桂英作者:工作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波航乡中心学校我身边的好党员——张桂英波航乡中心学校: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老师。
她们和大家一样,默默无闻地奋斗在教育第一线,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抛洒在三尺讲台上。
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老师,她们和大家不一样,她们承担了学校里大部分教育教学工作以外的任务,她们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余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进了更多需要她们的地方。
这样一群人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共党员。
波航乡中心学校张桂英老师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一、爱撒山区,情系教育1997年8月25日,作为一名已有10年党龄的党员,张桂英主动报名到波航乡中心学校教学工作。
初到波航中学,张老师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学校的基本设施不全,教学设备更是匮乏。
整个学校只有两块小黑板,破布当板擦,野草变扫把。
这里的生活条件更是艰苦:住着平房,睡觉打地铺,吃的也不习惯。
至于换洗衣服、脸盆脚盆、牙刷牙膏在这里更是成为了奢侈品的象征。
工作和生活条件上的天差地别,没有让张老师退缩,反而更坚定了她完成教学的决心,每天早上她八点半开始上课,中午利用午休时间抓紧批改作业,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才可以休息。
似乎只有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才能让她感到不辜负这里的学生,不辜负这里的人民。
面对着学生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她没有抱怨他们的基础薄弱,而是深入学生,研究学生。
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准备好每一节课,从不迟到早退,运用多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并组织百词竞赛、教唱英语歌曲、上兴趣小组活动等。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窗,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也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看一看不一样的世界。
张老师不仅自己兢兢业业,将自己这一年的宝贵时间都奉献给了波航中心学校的孩子们身上,还及时将波航乡中心学校的情况反馈到县扶贫办和帮扶老板。
于是,一笔笔捐款、一套套衣服、一套套学习用品都从西面八方出发,来到了波航乡中心学校。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范文10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范文10篇每次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让我们一起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好好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范文1近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播出。
其中,有这样一群融入年轮的追梦人,彷徨时,他们用行动描绘坚定;怀疑时,他们用忠诚表达坚信;迷茫时,他们用担当书写坚守。
他们的事迹深深敲击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他们是中国脊梁,是良知,是责任,是偶像。
党员干部要汲取“感动中国”人物的追梦力量,汇聚成“行动元素”,浇筑追梦之路,真正为人民服务。
总有一种力量令人勇往直前。
无论是六年坚守扶贫一线,昼夜奋战超负荷工作的基层干部张渠伟;还是为孩子们劈柴生火、执鞭上课,用扁担挑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还是无畏戈壁寒暑,无惧野地黄沙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等等,都以心中的追梦力量,汇聚成忠诚担当、矢志报国的“行动元素”。
将追梦力量化作为民情怀。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疾苦记挂在心上,以“民”的心态为民,以“民”的身份想民。
正如张渠伟同志,始终怀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为民激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为民热血,把群众装在心里,把扶贫工作扛在肩上。
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党员干部要真正为群众谋心谋事,察民情、体民苦、排民忧、解民难。
将追梦力量化作责任担当。
从一名放弃城市就业机会的大学生,到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的全能教师。
几十年间,张玉滚用心中的追梦力量诠释了自身的职业价值和人生追求。
张玉滚的一根扁担,挑起的不仅是学生的课本、文具,更是将孩子们对知识对渴求以及对未来的渴望挑进了大山。
张玉滚从平凡到非凡的蝶变,启示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强化责任担当,敬业报国。
事迹材料小学生孝老爱亲(优质15篇)
事迹材料小学生孝老爱亲(优质15篇)通过记录和总结某人或某团体的事迹,可以突出其成就和贡献,激励他人向其学习。
请大家阅读以下事迹材料的范文,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收获。
事迹材料小学生孝老爱亲(优质15篇)篇一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方馨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眼里,她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因为有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弟弟,在很多的时候,方馨俨然就是一个极其负责的小家长。
在弟弟四岁的时候,幼儿园举办了一次亲子游园会,爸爸妈妈都因故去不了,刚好方馨放假在家,她强烈要求去做“小家长”.在游园会上,她和其它宝宝的家长们一样,带着弟弟参加游园会的各种项目,小心的照顾弟弟,帮助弟弟完成了各种体验。
晚上妈妈去接她们俩的时候,相识的爷爷奶奶们都赞不绝口,对妈妈说:“你家闺女真厉害,真的像个小家长!”弟弟上学后,帮弟弟检查作业、讲解练习题就成为她每天必要完成的任务。
受学校氛围的影响,方馨对环保和公益活动方面很是关注。
放暑假的时候,经常带着弟弟到楼下院子里去做环保活动,边玩边把环保的理念传给了弟弟。
受姐姐的影响,每次去仁爱心栈奉粥的时候,弟弟都会要求跟着去,觉得那是一件很欢乐的事情。
前些天,弟弟学校要求回家后练习跳绳,弟弟磕磕绊绊的总是跳不好,急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方馨赶紧走过来,说“急什么呀!我刚开始学跳绳的时候也是总跳不好,熟练了就好了。
来,我教你。
你站好,先不要拿绳子,和我一起先练习空跳……”一晚上,她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的讲解着,直到弟弟能初步掌握了跳绳的要领。
因为有方馨这个姐姐,妈妈在很多时候可以“偷懒儿”.她有时间就会带着弟弟去院子里玩儿;放假的时候还会给弟弟做早饭;晚上会在家里和弟弟一块做手工,弟弟幼儿园的手工作业,大多都是在姐姐的指导下做出来的;爸爸妈妈过生日时带着弟弟做生日贺卡;三八节的时候,还给全家做了美味的葱油面。
对于妈妈来说,她不仅是自己的小帮手,更是一份支持和激励!想起自己有这么懂事的女儿,妈妈就有了无限的力量。
带着瘫痪的养母上大学——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女”的感人故事
带着瘫痪的养母上大学——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女”的感人
故事
范学芝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孟佩杰用了12年的时光,谱写了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女”的感人故事,她自立自强、坚强乐观、知孝感恩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万千民众。
从儿童到美少女,她在用孝顺诠释着“家庭”的含义,诠释着什么叫美德、什么叫大爱。
2009年,孟佩杰被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因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养母,她决定带着养母上大学,继续悉心照料养母。
【总页数】4页(P1-4)
【作者】范学芝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阳阳带着病母上大学的故事
2.带着瘫痪养母上大学,至孝女生情撼齐鲁
3.80后"姐妹花"带着瘫痪妈妈上大学
4.背起瘫痪养母上大学“90后最美女孩”感动中国
5.背起瘫痪养母上大学“90后最美女孩”感动中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父亲书写的大爱
父亲书写的大爱作者:腾君明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第2期腾君明前不久,一张关于“志愿者拄拐抗疫”的照片见诸省内多家媒体,也有很多人把它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
而这张照片上的主人公正是我的父亲腾玉龙。
作为一家之主,父亲扛起了家庭的一切重担,多年的辛苦工作让他患上股骨头坏死,时常疼得无法入睡、无法行走。
与病魔抗争了五年,父亲东拼西凑终于攒够了手术费用,在去年年底换上了人工髋关节,那个顶天立地的父亲又能站起来了。
没过多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起来,铁力市区的防控任务也在加重。
处于恢复期的父亲在床上躺不住了,让我帮他写一份申请书——他想到社区一线做志愿服务。
由于腿上没劲儿,他在上下楼梯时只能拄着拐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
每天,他都为被隔离的居民送物资、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防疫宣传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父亲只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客运段的一名普通党员职工,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写不好一份简单的申请,但他却几十年如一日投身志愿服务之中,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了厚厚的一本关于大爱、关于奉献的“传记”,每一页的点滴细节都令我感动与钦佩。
小时候,父亲人随车走,好几天才能结束一个班次。
每次回家,我都会缠着父亲让他给我讲讲旅途中发生的新鲜事儿,可有一次回家后,他却郑重其事地对家人说:“我要捐献造血干细胞。
”什么是造血干細胞?捐它能干啥?没头没尾的一句话,让我们听得错愕。
原来,父亲目睹了一名30多岁的妇女怀抱20多万元钱欲跳楼轻生,父亲上前询问缘由才知道,她7岁的女儿患有白血病,家里已经凑足了治疗所需的费用,但是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孩子的造血干细胞供体。
看着孩子离开人世,这位可怜的母亲在绝望之余想陪着女儿一起走。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父亲。
结束乘务工作后,他连忙去医院询问,详细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
当听说我国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还很少、远远满足不了治疗需求的时候,善良的父亲拍了拍胸脯表示:“我捐!”那是父亲第一次知道“捐献”的意义,他努力消化着这些新名词,最终变成了他朴素的信仰——“别人需要的,自己有啥就给啥。
18250个感动
18250个感动作者:凌步桂秦菊香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2年第11期文/凌步桂秦菊香南通市港闸区唐闸镇居民张金梅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老伴、儿子、媳妇、孙子,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身患残疾的弟弟张明祥。
五十年来,张金梅用心照料着瘫痪在床的弟弟,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一家三代人都对张明祥不离不弃,一次次把他从死亡线上救过来,帮助他扬起人生的新风帆。
◆病魔来袭,姐姐挺身而出张金梅和小她五岁的弟弟张明祥出生在南通市唐闸镇一户普通家庭。
张明祥三岁那年,母亲不幸撒手人寰,次年父亲被错划成“反革命”而锒铛入狱,留下了六个兄弟姐妹和外婆相依为命。
屋漏偏逢连夜雨。
张明祥上五年级时,突患类风湿关节炎,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治病,半年后.他的下肢开始萎缩瘫痪,从此卧床不起。
看到别的孩子活蹦乱跳,自己却成了“废人”,张明祥的心如刀绞般隐隐作痛,失落和自卑写在了他稚嫩的脸庞上,外婆此时已是年老体衰,根本无力照顾张明祥,姐姐张金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活泼开朗的弟弟一天天消沉下去,我要担起做姐姐的责任,好好照顾弟弟。
从那以后,张金梅每天都背着张明祥去学校上课,看着弟弟安静地伏在课桌上后,她才去上班。
有时张明祥在学校大小便失禁,回来后,张金梅还得给弟弟换洗衣服,按摩四肢。
第二天天没亮,她就将卫生纸.烧饼、馒头等准备好轻轻地放进弟弟的书包里。
那段时间,张金梅总在心里默默祈祷,期盼弟弟的身体能出现奇迹。
然而,张金梅的努力还是无法阻止病魔一天天蚕食张明祥孱弱的身体。
张明祥忍着病痛读完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后,因为实在力不从心,无奈辍学回了家。
不久,父亲平反回家,带回来一位继母,让张金梅感觉肩头的担子稍微轻了些。
好景不长。
三年后,父亲和外婆相继去世.哥哥姐姐也先后成家,搬到了市区居住,从此,照顾张明祥和继母日常生活的担子全落在了张金梅身上。
◆亲情接力,续写美丽佳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金梅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禹登容:照顾瘫痪父亲无怨无悔
禹登容:照顾瘫痪父亲无怨无悔作者:来源:《晚晴》2009年第12期编者按:10月26日,由省老龄办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温暖贵州·福利彩票”敬老爱老助老楷模评选活动在贵阳举行了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孝亲敬老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为了广泛宣传受表彰单位和个人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本刊将连续选编他们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4年前的一个早晨,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职工禹登容80岁的父亲晨练后,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经CT检查,禹登容的父亲左面身体功能完全丧失。
住院期间,每天要输液、针灸,一日三餐需人喂,而且吃饭喝水都会顺着左嘴角往下流,不能站、不能坐。
老人大便要3个人帮忙才能完成,看到父亲饭不思、茶不饮那种痛苦无奈的样子,情急之下,禹登容将手指头伸进父亲的肛门里,一点一点地把那些硬结掏出来。
看到父亲排除大便后的那种轻松愉快的表情,禹登容的心里是多么的高兴。
父亲因患有糖尿病,有很多水果不能吃,饮食还要控制。
一天晚上,禹登容发现父亲出汗特别多,当时的天气并不热,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一会,老人就出现呼吸急促,眼看着就有昏迷的危险。
禹登容和家人一连招了4辆出租车都不停,因为司机看到老人那个样子就怕死在他们的车上晦气。
禹登容和家人好不容易才把父亲送到了医院里,经检查确诊是糖尿病犯了,医生立即采取措施给予治疗,直至病情稳定为止。
就这样,父亲先后住院2次共4个多月,禹登容全家在医院陪护了120多天。
由于禹登容在单位里搞技术工作,非常繁忙,他白天上班,晚上就在医院照顾父亲。
为了让父亲早日康复,每天晚上和双休日,他都要搀扶着父亲试着走路。
2008年初,在贵州遭受特大凝冻灾害期间,眼看父亲每顿要吃的绿叶蔬菜快没了,禹登容用旧的棉袜子剪掉前面的小尖,然后套在鞋子上,下山去买绿叶蔬菜。
禹登容总是这样想:再苦,再累,再难,只要父亲还活着,我就有义务要好好地照顾他,孝敬他。
如今,禹登容84岁的父亲思维清晰,口齿清楚,有时还会说几句幽默话逗大家笑;由于父亲心态平和,胃口也好,休息得好,脸上很有光泽,亲戚、朋友们见了都说禹登容父亲除了不太会走路外,简直就像好人一样。
好儿媳照顾卧床不起的婆婆事迹
好儿媳照顾卧床不起的婆婆事迹
在邻里间,有这样一位好儿媳,她对家庭的付出和坚守,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她就是小芳,一个善良、勤劳、有爱心的女子。
小芳的婆婆因病卧床不起,全家人都为此忧心忡忡。
看到婆婆痛苦的样子,小芳心中满是心疼。
她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辛苦的日子。
每天清晨,小芳早早地起床,为婆婆准备早餐,并帮她穿衣、洗漱。
婆婆因病无法自理,小芳便耐心地为她喂饭、擦拭身体、更换尿布。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的生活变得规律而舒适。
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小芳还十分关注婆婆的心理状态。
她常常陪在婆婆身边,和她聊天、听她倾诉,让婆婆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温暖。
在她的陪伴下,婆婆的心情渐渐好转,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小芳的付出和努力,不仅让家人倍感温暖,也感动了周围的邻居和亲朋好友。
大家都称赞她是“好儿媳”,是家庭的楷模。
小芳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女子在家庭中的伟大担当。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庭的责任和爱。
让
我们向小芳学习,关心和照顾身边的家人,让家庭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
讲述闽宁对口扶贫政策先进人物的小故事
讲述闽宁对口扶贫政策先进人物的小故事在闽宁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太多令人敬佩的先进人物,他们的故事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咱就说林占熺吧,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他带着菌草技术,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让原本贫瘠的土地长出了希望的“蘑菇”。
你能想象吗?以前那些穷苦的百姓,守着那片干巴巴的土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林占熺一来,嘿,那变化可大了去了!菌草长起来了,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那笑容啊,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灿烂。
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还有那些支教的老师们,他们远离家乡,来到闽宁,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他们不就像那辛勤的园丁,默默地耕耘着,只为了让那些小花小草茁壮成长吗?他们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让孩子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吗?再看看那些在闽宁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有胆识,有魄力,不怕吃苦,就像那勇敢的开拓者,在未知的领域里闯荡。
他们搞养殖,种果树,开工厂,把闽宁的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他们的故事,不就是一部部奋斗的传奇吗?闽宁对口扶贫政策啊,就像是一阵春风,吹绿了这片土地,也温暖了百姓的心。
这些先进人物,就是那春风里最美丽的风景。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能忘记他们为闽宁做出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应该被我们传颂,被我们铭记。
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闽宁的今天来之不易,是无数人辛勤努力的结果。
我们要珍惜这一切,要继续努力,让闽宁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像那些先进人物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家乡,为了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让闽宁的明天更加辉煌!。
玉屏好儿媳姚秀华
⽟屏好⼉媳姚秀华微⽟屏投稿邮箱:********************姚秀华:孝⽼爱亲暖⼈⼼“来,慢慢张开嘴巴,吃⼀⼝东西。
”我们刚见到姚秀华时,她⼀⼿端着碗,⼀⼿拿着筷⼦,正在喂公公胡吉尤吃早饭。
因脑梗导致瘫痪的胡吉尤,经常性⼤喊⼤叫,精神失常,⽣活不能⾃理,照顾他的饮⾷起居,成了姚秀华的⽇常。
姚秀华给公公胡吉尤扣⾐服扣⼦2017年,正在染料⼚⼲活的姚秀华接到了⼀通电话,说是婆婆向银梅突发脑梗瘫痪在床,同时伴有糖尿病、⼼脏病、⾼⾎压等慢性病,情况⼗分严重,急需⼈照顾。
作为家中唯⼀的⼉媳妇,姚秀华⽴即辞掉⼯作,回到了⽥坪镇⽟露村的家中。
那时,向银梅刚刚瘫痪,性格好强的她接受不了⾃⼰瘫痪的事实,脾⽓特别⼤,时常⼤吵⼤闹,有时⼼情不好了,还对姚秀华破⼝⼤骂。
姚秀华正在扫地每每听到难听的话,姚秀华都很难过。
家⾥的情况⼀直不好,⼤⼉⼦因幼时患脑膜炎⽽导致腿部残疾,⼩⼉⼦和丈夫只能在外⼲重活挣钱,公公⾝体也不太好……⾯对⽣活,⽆能为⼒的她只能躲在墙⾓或是被窝⾥偷偷地哭。
可每次哭完之后,姚秀华⼜调整好⼼态,回到婆婆⾝边,给婆婆擦拭⾝体,为⼀家⽼⼩洗⾐做饭。
“婆婆⾝体不好,⼼情不好骂两句就骂了,作为⼉媳,我不和她计较,我照顾好公婆,让我的丈夫在外⾯少操点⼼。
”姚秀华说。
抱着这样的⼼态,姚秀华⼀直贴⾝伺候婆婆向银梅直⾄2020年1⽉去世。
照顾公公婆婆去世之后,公公胡吉尤的情况直转急下,跟向银梅⼀样,患上了脑梗,姚秀华只能继续在家照顾公公。
但在当时,姚秀华⾃⼰都需要⼈照顾。
因⼀直以来的⾝体不适,姚秀华在丈夫的陪同下前往湖南省怀化市⼈民医院检查,查出宫颈癌,医⽣告诫她要⽴即进⾏⼿术治疗。
这场⼿术让本就贫困的家庭变得更难了,姚秀华家⽋的钱也越来越多。
术后,姚秀华落下了很多后遗症,记忆⼒变差,⾝体变得⼗分虚弱,⼀⼲重活就要在床上躺好⼏天。
可就算是这样,姚秀华还是坚持每天早起,给公公胡吉尤做饭、洗⾐服、擦拭⾝体,伺候公公的活⼀样都没落下。
护工的感人事迹
护工的感人事迹
护工的感人事迹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照顾瘫痪病人:有一位护工,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仍然坚持照顾瘫痪病人,直到病人去世。
救人性命:有一位护工在工作中发现一位病人呼吸困难,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陪伴孤独老人:有一位护工,经常陪伴一位孤独的老人聊天、散步,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温暖。
捐献器官:有一位护工在去世后,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了需要的人,让更多人得到了生命的延续。
这些护工的感人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人道精神,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尊重护工这一职业。
关爱特殊群体的事迹
关爱特殊群体的事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一群特殊的人群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他们可能因残疾、疾病、贫困或其他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心。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关爱特殊群体的事迹,希望能够激励更多人加入到这个美好事业中。
让我们来说说残障人士。
残障人士在生活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有一位名叫王小明的残障人士,他因患有先天性脑瘫而无法正常行走和说话,但他却在电脑上学会了编程,并成功开发出了一款可以帮助其他残障人士的软件。
这款软件不仅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还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王小明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也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残障人士同样有着无限的潜力和价值,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除了残障人士,还有一群特殊的人群也需要我们的关爱,那就是贫困人群。
贫困人群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得到基本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面临着很多生活困境。
有一位叫做李红的女士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贫困不是阻挡他人前进的障碍。
李红在自己的家乡开办了一家义务教育机构,为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教育和生活帮助。
她用自己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感染着周围的人们,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爱贫困人群的行动中。
李红的事迹让我们看到,只要有一颗爱的心,就能让更多的人获得帮助和关怀,改变他们的命运。
除了残障人士和贫困人群,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群也需要我们的关爱,那就是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医疗上的帮助,更需要我们的心理支持和陪伴。
有一位叫做张涛的癌症患者,他在治疗期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却始终坚强地面对疾病,努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他通过自己的博客和社交媒体分享了自己的治疗经历和感悟,感动了很多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张涛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保持坚强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就一定能战胜疾病,重拾生活的信心。
有爱的底色才有和谐社会--宁波晚报救助白血病母亲连续报道的实践和思考
有爱的底色才有和谐社会--宁波晚报救助白血病母亲连续报道
的实践和思考
佚名
【期刊名称】《新闻实践》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种力量就是亲和力.rn2005年6月26日,宁波晚报"三江月"副刊以<让爱穿越时空成为永恒>为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一位在宁波治疗白血病的母亲给孩子预留的四封信.写信的是青海省乐都县高店镇河滩寨中心学校教师罗南英.这位身患绝症、因筹不到足够资金而欲放弃治疗的母亲,在她将要离开人世时,把要对3岁儿子说的话都写在信上,期望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日子或艰难时期,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总页数】2页(P33-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母亲演绎大爱人间奉献真情——台儿庄区社会各届救助捐肾救子的黄礼荣家庭[J], 张严新;朱永
2.救助贫困母亲爱心回馈社会 [J], ;
3.构建和谐社会媒体大有作为——牡丹晚报开展社会救助系列活动纪实 [J], 范帆
4.构建和谐社会媒体大有作为——牡丹晚报开展社会救助系列活动纪实 [J], 范帆
5.浅论慈善新闻的报道定位——以“苦妹事件”为例浅析《柳州晚报》爱心救助体系 [J], 喻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2019.05
城事·身边故事CITY
文/郭传太 责任编辑/胡珊
17年接力照顾瘫痪同事及其聋哑父母
近日,一位宁大附院妇产科党支部的“老朋友”,再次走进支部党小组长苏青雯的办公室。
坐下后她就开始掏出本子写写画画,然后递给苏青雯。
苏青雯看完后也在纸上写了几句话递了回去,就这样一次无声却温暖的交流开始了。
得知“老朋友”的来意后,苏青雯拿来早已准备好的换药用品递给她。
苏青雯已经记不清这样无声的画面有过多少次了。
这位“老朋友”是同事阿丽(化名)的母亲,是一位聋哑人。
自从阿丽瘫痪卧床后,她多次到医院就医配药,因为交流不便,妇产科党支部的党员们每次都是主动帮忙。
双方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每一个字都透露着关切。
看到阿丽妈妈日渐老迈瘦弱的身躯,苏青雯的心仿佛被揪了一把。
时间回到2002年5月,在宁大附院妇产科工作四年的阿丽下班途中突发意外,倒在了医院门口。
经过同事们的抢救,阿丽虽然挽回了生命却半身瘫痪。
她年迈的父母都是聋哑人,
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她突然倒下,使得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
(上图/刘怡然)这本
小本子上的留言是支部党小组长苏青雯和阿丽母亲特殊的交流方式
宁大附院妇产科党支部书写红色大爱
DOI:10.16710/33-1272/d.2019.10.007
33
宁波通讯2019年5月下半月刊
“阿丽工作时总是细声细语,话不多,业务上认真出色,长得又漂亮还会跳舞,本来可以拥有很好的生活。
”曾与阿丽一起工作过的妇产科党支部书记仇春波感慨地说。
出事之后,同事们都很惋惜,纷纷慷慨解囊,为她捐款捐物。
阿丽所在的妇产科党支部的党员们,更是频繁到她家中看望,接送其行动不便的父母到医院看病,力所能及地帮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这一帮就帮了十几年。
2017年10月,苏青雯接到阿丽的电话,语气很着急。
原来阿丽爸爸洗澡时不慎摔倒导致骨折,党员们立马把阿丽爸爸接到医院救治。
阿丽爸爸出院后由于长期卧床,再加上年纪大且营养不良,背后生了压疮,因换药困难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合,病情进一步加重。
“当时我们支部的党员下了决心,一定要把阿丽爸爸的压疮治好。
”仇春波回忆说。
于是,妇产科党支部的党员们开始了一场爱的接力,利用休息时间,每周两次轮流为阿丽爸爸换药翻身治疗压疮。
为了方便交流和查看换药效果,他们专门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药物或者棉签用完了就在群里通知,让下次去的同事带上。
每次换药前,党员们把阿丽爸爸的伤口愈合情况拍照上传,以便对比研究病情进展。
大半年的时间,妇产科党支部30多名党员平均每人至少去了两次。
经过党员们的悉心照顾,阿丽爸爸的压疮终于痊愈,但是这个特殊的微信群一直没有解散。
除了重点照顾阿丽一家人的身体状况,妇产科党支部逢年过节都会去阿丽家中探望,陪一家人聊聊天,看看家里有没有其他困难需要帮助。
“阿丽父母都有退休金,基本上能保障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仇春波说,但一家人由于身体的特殊情况,与外界基本上没有交流,精神生活比较空虚。
所以每次妇
产科党支部的党员们去探望的时候,都会聊聊外界发生的事情,以及医院的发展情况和阿丽同事们的近况,同时为一家人加油鼓劲,尽大家所能关心陪伴这一家人。
自阿丽出事之后已经过去多年,妇产科党支部的年青党员也大多结婚生子,但大家年轻时的样子阿丽妈妈全都记得。
“阿丽妈妈虽然不能说话,但是记性很好,每次去的时候哪个同事头发短了或者胖了瘦了,她都能记得,每次都是比划着说出来,同事们也都很感动。
”仇春波说。
随着阿丽妈妈年纪越来越大,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有点力不从心。
为此,妇产科党支部联系了一家社会养老机构,既可以照顾阿丽一家人的生活,还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但阿丽一家人有自己的考虑,最终没有去,大家也都尊重他们的选择,希望他们能越来越好。
”仇春波说。
17年爱心接力、近百次探望救助、几十位党员默默奉献……宁大附院妇产科党支部的爱心行动还在继续。
“我们党支部会一直照顾阿丽,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为她的人生点亮希望之光。
”仇春波说。
■
(上图/刘怡然)为了治好阿丽爸爸的压疮,妇产科党支部的党员们开始了一场爱的接力,他们还组建了微信群以便于交流和查看换药效果
(下图/宁大附院妇产科党支部供图)妇产科党支部的党员陪同阿丽一家人在复健室进行复健。